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教學資源整合的方法有哪些

教學資源整合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06 19:35:27

如何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過程是一個動態需要不斷調整的過程。 隨著課改的變化, 課堂教學的理念、內容、方法都在發生著改變; 應該將最先進的、最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最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優質教學資源應用到課堂教學中, 並有機的整合在一起, 以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應用先進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 教育教學理念必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教學理念的轉變是教師進一步課堂教學實踐的前提。培訓學校的教學提倡民主、科學、開放的教育理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勇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關注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學生的獨立追求、人格的自由發展,同時實現與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及可持續發展。 教師應首先明確及理解這些先進理念,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運用這些理念去思考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 並將這些理念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之中。 二.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態度,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在學習中,首先要擁有自信, 擁有自信學生才能進入狀態,專注學習。興趣會使學生對學習「全神貫注」、「樂此不疲」。 合作互助、雙贏共進, 使學生在學習中內心穩定、快樂和諧。 堅強的毅力、不畏挫折,會使學生在學習中克服困難、肯於堅持、在學習中勇於實踐、不斷進取。滿足學生智力及心理需求的教學內容,多種多樣活潑有趣的教學方法 教師和藹親切幽默鼓勵, 學習過程中成功的體驗,將有助於學生在教學中主動參與並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 三.選擇教學內容,合理安排進度 知識的價值在於讓學生同時獲得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在於讓學生獲取進一步發展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傳授知識的過程不僅僅是根據教學目標,完成教學計劃的過程;不僅僅是用一本教材反復的教練過程,應該具有選擇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自身的、學生的、學校的、社會的各種資源, 如社區、學校、家庭、圖書館、書籍(書店)、公園、廣場、報刊、各種產品廣告、標牌、音像製品、網上資源、與他人交流等, 及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跨學科的知識, 在使用教材的同時,根據實際需要,將這些資源進行選擇之後整合到教學內容之中。教師對社會的發展與需求應該高度敏感,教師應感知學生的需求及社會的脈搏, 根據學生的認知、心理及需要, 對教學內容和進度進行適當的調配、補充和整合。教學的內容和進度在達到新課標要求的同時,要跨越和超越新課標;在使用教材的同時,要跨越和超越教材。 四.優化知識結構,將知識系統化、網路化。 知識就是力量,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學習和探索知識的過程.教師應把握好知識點,突出重點、難點,精講、精選、精練、精評。將知識內部的概念、公式、原理橫向聯系、縱向遞進。通過教學計劃、講授課、復習課、活動課、研究課、輔導課、練習課、考試課、講評課、自習課、答疑課、試驗課 及課後反思,將知識歸納分類、綜合比較、拓展延伸、提煉精華。通過對知識的厚化與薄化過程,將知識系統化、網路化,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將知識內化和順化;通過協調的、知識量的積累,使學生的心智發生質的變化. 五、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指導學生主動獲得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熟練與提升的自我管理過程,應該養成習慣, 從而成為自主自覺的學習過程。運用目標管理的方法將自主學習的基本程序分為學習計劃 ——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小結——拓展性學習——自我評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計劃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通過講解、訓練、鼓勵、提高、調整, 在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養成計劃性的學習習慣 、獨立鑽研、學求甚解的習慣 、專時專用注重學習效率的習慣、查閱工具書和資料的習慣和善於向他人請教的習慣。 六.注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學生所學的知識應基於生活、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因此學生要在學習中去體驗, 要在學習中去實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各種教學內容和方法, 去培養學生的收集與處理信息、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的實踐能力。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創造, 在已有知識架構的基礎上去創造。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去激發這種創造性, 讓學生樂於去創造、易於去創造; 體驗創造的精彩、創造的激情、創造的奇跡。 七.應用成功教學方法和策略, 提高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目標教學、任務教學使學生在認知、技能及情感的層面上合理遞進,取得大多數學生都能學會的結果。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可以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使後進生學有所得,提高學習興趣,優等生增強自學能力及吸取知識的獨立性,不斷超越自我, 飛的更高更遠。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小組學習, 通過智慧的碰撞、心靈的溝通 使團隊精神、合作意識,互補共進、雙贏發展的理念內化到學生的真實的行為之中。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 學生主動融入與參與, 運用所學知識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 理解世界、探究世界。激發學生的興趣, 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研究性學習是讓學生在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在綜合運用學生知識及能力的同時,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強調從學生自已的思考與立場出發, 觀察生活、關注他人, 觀察自然、關注發展,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加大信息的沖擊力度 多媒體技術是一種把文字、圖像和聲音等多種信息媒體集合在一起,並由計算機綜合控制的技術。它不僅有傳統媒體: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的全部優點,而且實現了集成和交互。它是把成熟的圖像處理技術、聲音處理技術、視頻技術革新和三維動畫技術等有機結合,同時在它們之間建立密切的邏輯關系,使這些本來互相游離的技術在計算機中相輔相成,形成有機的整體,使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結構等發生巨大變化,對實現數學教學現代化,提高教學質量,全面發展學生的個體的素質都帶來了革命性的進展。 多媒體、互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及設施的應用,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實現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情景多層次、多維度、直觀形象地展示於學生面前,這樣會在單位時間內給予學生最大容量的信息」沖擊」。 在虛擬情景中激發求知慾望。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功能,可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感到這些事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喚起學習興趣。正如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能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地藉助現代教育手段設計問題情境,使學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促使其自始至終都能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喚起學習慾望,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的資源是一個大的系統, 我們需要關注各個方面.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重點把握上述關鍵的教學環節, 選擇優質的理念、內容、方法,以有利於我們以點帶面, 事半功倍的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② 如何進行初中課堂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利用

一、教學資源整合的本質

筆者認為,廣義的教學資源還應該包括教師和學生本身。因此,從本質上講,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的過程可以視為教學職員之間的「對話」和「匹配」的過程。即教師、學生、以及其他教學資源之間通過「對話」的形式「匹配」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的過程。

1. 作為「對話」的過程。

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實際上是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正確解讀,理解課程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資源、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教師的教學過程就是這三者之間不斷「對話」的過程,其中主要是教師與課程目標和教學資源的「對話」。教師一方面要解讀課程標准,了解教學資源預設的目的和功能,同時也要結合自己的經驗、認識以及具體的教學情境對資源進行取捨和調整。當然,「對話」不僅限於教師與資源之間,學生與資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存在著「對話」空間(圖1)。

教材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也不是被動的傳授者,學生更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走進課堂的,教師要善於接納來自學生的不同見解,傾聽他們的不同聲音。這樣,學生才能在課程實施中真正從「邊緣」走向「中心」,完善個人的理解,建構自己的知識。

2. 作為「匹配」的過程。

教材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承載著課程設計者的課程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講,教材是課程改革的「代言人」。但無論教材編寫得如何盡善盡美,其內容和結構都蘊含著整齊劃一的教學需求,無法滿足教學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要。教師只有對所擁有的資源進行合理的統籌,對教材有所取捨和調整,才能提高對具體教學情境的適應性——即「匹配」或「適應」。

因為課程目標的達成是學生、教師和教學資源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匹配」是指資源(包括教材和其他教學資源)、教師(包括教法、個性和教學風格等)、學生(學習基礎、方法、風格等)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匹配,從而形成一個「平衡」的教學系統(圖2)。也就是說,選定的教材本身可能是連貫緊湊的,但不一定完全適合某個具體教學情境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結構可能存在某些不協調的方面,但卻可能具有更大的適應性,其關鍵是要合理整合教學的具體資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和英語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的《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英語》(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NSEFC)教材,第一到第五模塊的目標是達到課程標准7級要求。每模塊由五個單元組成,每單元由三個核心部分組成(圖3),這三大部分構成了一個從語言輸入 (Input) 到語言輸出 (Output) 的學習過程。這樣的編排符合語言學習先「輸入」然後「輸出」的習得規律。learning about language, using
language 較好地鞏固了學到的語言知識,持續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有利於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要根據每個單元的序列設計,認識到教材強化聽力和閱讀的傾向,強化教師對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強化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突出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和教師專業化發展。

事實上,「Warming
up」是「聽說」結合的語言學習,「Learning about
Language」(SEFC中為Language
study)是「讀」的延續,「Using Language」(SEFC中為Integrating skills)則重在「聽說讀寫」的綜合技能應用。「聽說讀寫」的教學序列符合母語學習的心理過程,而對外語學習來說,卻只適合於外語學習的入門階段或初級階段,因此對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而言則有待於改進。有研究認為,外語學習的學習順序應該是「讀聽說寫」或「讀聽寫說」,這一過程同樣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順序和「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應根據所任教學生的學習水平,調整並設計合理的教學順序,以期課堂教學過程的優化。

二、教學資源整合的目標

在教學資源整合過程中,怎樣的整合才是合理的呢?這就需要制定教學資源整合的一系列具體目標。但從教學資源整合的出發點來分析——教學資源不是教學中的規范,而應是為教學服務,特別是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因此,筆者藉助自然生態中的適應性——「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提出教學生態中教學資源的整合的總體原則是適應性——「適者有效,不適者無效」,即以是否「適應」「學生的學習」為判斷教學資源整合的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

在「適應性」這一總體原則的指導下,筆者認為在資源整合過程中應該實現「四化」,這可以作為教學資源整合的操作標准:①本地化,即應以更好地滿足特定教學情境的需要為宗旨;②個性化,即應緊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知識水平;③個別化,即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和班級的學習風格;④現代化,即要改變一些過時的教學內容。

1. 根據學生實際,調整教學體系。

教材體系的構建往往是教材編寫者根據課程目標,綜合考慮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順序和心理發展順序而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編寫者考慮的往往是學生群體共同的發展規律,難以充分體現不同群體間認識和心理發展上的差異。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是具有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進行教學,可能會造成學生學習的困難。

因此,教師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所教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心理特點,合理調整教材體系,形成自己的教學思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Working the
land」(NSEFC必修4 Unit
2)的教學中,由於當前學生中,城市學生不知道農業生產到底在做什麼,即使是農村學生,接觸農業生活實際的機會也甚少,因此,他們也無法想像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鑒於此,筆者認為,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深入農村、親近農民、了解農業」的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農村、體驗農村生活、學習種植農作物,從而使學生對農村、農民、農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實際體驗,只有這樣,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尊重農民的勞動、尊重自己的勞動和勞動成果。

2. 聯系生活實際,選擇教學內容。

新教材不再是學生必須接受的對象和內容,它僅僅是實現課程目標的一種案例或範例。這就意味著實現同一個課程目標可以採用不同的案例,而教材中的案例知識是諸多案例中的一部分,它可能遠離所教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認真分析並明確教材內容所要實現的課程目標,即要從更廣闊的視野范圍來考察(因為課程目標決定了課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緊密聯系當地實際和學生經驗,選擇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或增加、或替換、或重組,從而保證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實。

例如,可以根據學校工作實際對目前仍在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英語》(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簡稱SEFC)做一些調整(表1)。

表1:根據學校實際對SEFC中的教學內容調整

時間

主題

單元

時間

主題

單元

開學初

Good
friends

Good
manners

Body
Language

B1A
U 1

B1A
U 6

B1B
U21

藝術節

The silver
scree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

Art and
literature

The
necklace

Art and
architecture

A garden of
poems

B1A U 5

B1A U11

B1A U12

B1B U15

B1A U12

B2A U 4

旅遊黃金周

Going
places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Cultural
relics

B1A
U 3

B1A
U 4

B1A
U 7

元旦春節

Healthy
eating

Festivals

B1B
U13

B1B
U14

科技節

Technology

The world
around us

Scientists at
work

Modern
agriculture

Saving the
earth

B1A U 9

B1A U10

B1B U16

B1B U19

B2A U 9

運動會

Sports

B1A
U 8

理想教育周

Great
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

B1B
U17

B2A
U 1

3. 深入分析資源,挖掘多重價值。

知識不是獨立於認知主體而存在的,它是人類永無止境的探索和研究過程,其中蘊含著特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因此,知識具有多重價值,主要表現為遷移價值、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識的認知價值和情意價值,要看到教學資源背後所蘊含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全面實現課程目標。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中,以說明文的方式呈現了大量的科學邊緣知識,如地球生命的起源、萬有引力、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論。在這些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英語,不僅體現人文價值,也體現了科學價值,真可謂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其中蘊含了許多科學價值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多的科學發現,等等,同時也蘊含了珍愛生命、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人文價值。

4. 關注教學過程,豐富教學內容。

符合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活動必然是開放性的,這種開放必然會增加教學中的非預期因素。這些非預期因素正是學生高層次思維的參與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的真實反映,是教學資源動態生成的重要部分,擁有無窮的教育和教學價值。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教學中,在熟悉了不同身體語言的含義和使用場合之後,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內參與表演,設計了「你演我猜」的簡單身體語言表演,但是,由於節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思考和拓展空間,因此在表演和猜測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的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從而讓課堂超越了原本設想的課堂,學生的思維空間也超越了教師原本預想的思維空間。

因為每個學生的潛力都很巨大,所以當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得到充分發揮時,類似的非預期因素在教學中是大量存在的(圖4)。教師要善於捕捉每一個非預期因素,並且要努力發現每一個非預期性因素的教育價值,使之在轉化為當堂課的教學資源的同時,成為後續教學中教學資源生成的動力。

綜上所述,對教學資源的整合就是從更廣闊的視野(人的發展)和更高的目標層次(課程目標、教育目標)分析學與教的需要,從而確定教學的內容(課程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分析並准確把握教材所體現的課程目標和教育理念,以此為出發點,整合教學資源,創造性地開發教材,使教學過程成為教材內容的持續生成與轉化的過程,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三、教學資源整合的方法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滿足千變萬化的教學情境的實際需要,因而,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重組是必然的。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對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的重組和整合往往基於自己的直覺和經驗,而且僅限於局部的修修補補。那麼,教師究竟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對教學資源進行怎樣的整合呢?

筆者認為,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時,教師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課程目標,對教學資源進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特別是對教材,包括對知識的編排順序、教學情境、文化背景以及技能和具體目標的要求等做詳細的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整合的方案。具體的整合方法有兩種:

1. 利用替換思想,提高教學的適應性。

加減:添加與刪減。添加是指補充更多的材料,其基本方法有兩種——延伸和拓展。所謂延伸是指提供更多同類型的材料,因而它主要是量的變化。擴展則指增加不同的材料,重在挖掘對學生有價值的學習內容,因而它主要是質上的變化。同樣道理,刪減也包括材料數量和質量的縮減。在質量上對教學資源進行增減時,還應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即調整教學要求。

如在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NSEFC必修3 Unit 4)的Warming up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對科學、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成為真正科學家所必須掌握的技能的思考和理解,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式進行教學:第一,利用教材中的三個問題進行引導;第二,用brainstorming等方式引導;第三,利用以下四個問題進行引導,即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ience?What makes a
real scientist?Make a list of
scient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How does science change our way of
life?雖然這三種方式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但選擇的關鍵依據是適應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只有這樣,才體現教師教學的個性和學生學習的個性。如果時間允許,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會在更大程度上適應學生的學習。

修改:詳寫與簡寫。可以將教學活動與學生自身的背景和興趣聯系起來,引入貼近學生實際的真實的語言,可以設計更多地解決問題的任務,也可以將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簡化。

如在Body
language(NSEFC必修4 Unit
4)的Reading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Skimming、Scanning等閱讀技巧,辨別文章中的人物分別來自哪些地區和國家,分別使用了哪些身體語言等,並通過完成圖表的方式,整理文章信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地理解不同的身體語言。同時,教師還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1)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such a situation?(2) Is it necessary to know some body
language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Why or why not?從而讓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問題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間。

2. 利用重組思想,提高教學的邏輯性。

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將教學資源(特別是教材)中的各部分內容進行重新排序。如調整章節內知識呈現的先後順序,或重新安排章節的教學順序。但要指出的是,在一節內的教學內容調整以適應教學需要比較可取,過多和過大范圍內的調整則未必對學生的學習有利,即這種調整應有一定的幅度和頻度的限制。

如前所述,教材整體上是按照「聽說讀寫」的順序編排學習內容的,不適合中、高級的英語學習,並且有些單元的Warming
up、Listening和Speaking難度太大,作為單元的起始內容,聽說學習難以順利有效地進行。尤其是「說」的質量停留在較低水平上,其原因是話題內容太難,學生對話題相關的語言積累少。如果改變教學序列為「讀聽寫說」,即將「寫」和「說」放在「讀」和「聽」的後面,先有相當量的語言輸入和積累,語言輸出就有了「活水源頭」,這既符合「先輸入、後輸出」的語言學習規律,又符合「輸入大於輸出」的語言積累規律,同時,把難度較大的「說」和「寫」放在難度較小的「讀」和「聽」之後,也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規律。

又如,在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節英語課時,筆者將Friendship(NSEFC必修1 Unit 1)中的Speaking部分調整到第一課時,學生作自我介紹時,運用教材中的各種表達愛好的句式,一改以往學生作自我介紹時句式單一和語言呆板的現象。更重要的是,經調整而創設的真實語言環境能激起學生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使得他們樂於開口,使整個課堂乃至整個學期都有了良好的開端。

③ 課程整合的途徑有哪些幼兒

幼兒教育的整合方法

一、幼兒教育應該整合什麼

幼兒教育的整合,應該是系統的整合,只對局部的要素進行整合,往往難於取得應有的成效,甚至整合往往會變成形式的整合,而不是實質的整合。

1、觀念的整合

觀念的整合,就是觀念的聯系和滲透。幼兒教育應關注多樣化的觀念,並注意這些觀念之間的相互聯系。有整合的觀念,才會有真正整合的教育。避免機械的、片面地理解某些教育觀念。如關於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應與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結合起來;應把教育形式、手段的多樣化與教育手段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結合起來。

教育觀念的整合,是先導性的整合,只有充分整合各種相關的觀念,形成一種與教育整合有關的觀念的體系,才能有效地進行整合。

2、目標的整合

關於幼兒教育的文章 幼兒教育的整合方法
教育目標是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教育目標在表述時,可能會劃分為不同的方面。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把教育目標劃分為健康、社會、科學、語言及藝術五個方面。除了這種劃分方式外,也還有體、智、德、美或運動與技能、認知及情感等歸類、劃分的方式。不管那種歸類、劃分方式,都是對整體發展的相對的劃分,這種劃分只是為了使我們在考慮教育目標時,不致籠統、無序。任何一種劃分都存在對整體發展分隔的問題。這種分隔對年齡較大的學習者來說是必要的,分隔能使學習內容分化、深入。但對年幼的學習者來說,分隔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是應該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中加以彌補的。因此,教育目標的原初形態並不是割裂的,要使教育深入和具體化,有必要對教育目標進行適當的劃分,但這種劃分不應只是是單一領域的目標細化和分解,而還應是多領域的、有機的、整體的層層推進。教育目標從總體的目標到現實的活動目標應該是一個整合-分解-整合的過程。

目標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礎。目標的整合直接影響教育內容的整合,進而也影響教育內容、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3、內容的整合

教育內容的整合是幼兒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現,也是一種最基本的整合。幼兒教育的整合最終總要體現在內容的整合上。課程內容的整合是以目標的整合為前提的。教育內容整合的主要表現是使同一個領域的不同方面的內容、不同領域的內容之間產生有機的聯系,甚至可以突破領域這一內容組織形式。內容的整合最終應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活動之中。內容的整合性,影響到活動的整合程度。

4、資源的整合

教育資源的整合是與教育內容緊密相關的,教育資源中蘊含了多種教育內容,對教育資源的整合,有利於教育內容的整合,有利於拓展幼兒教育的空間,豐富幼兒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幼兒園、家庭及社區都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應充分地加以運用,並進行有機的整合,使它們真正協調、一致地對幼兒的成長產生積極的、有效的影響。

5、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

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經驗活動展開的過程中進行,但較為重要的是在現實的教育活動中進行的整合。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需要教育實踐的經驗,需要對幼兒活動水平的洞察能力,需要教育活動組織的應變能力。對教育活動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是確保教育整合取得應有成效的關鍵。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是提高教育的成效為目的,避免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單一和刻板。

6、發展的整合

幼兒發展的整合是幼兒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它各項整合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實現了發展的整合,才能促進幼兒整體的發展。幼兒教育整合中每一項整合都應關注幼兒發展的整合。發展整合的實現,是使整體性目標從可能性轉化成為現實性。

④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科進行整合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科進行整合可參考以下途徑和方法.
1. 嵌入式:我國的課程政策鼓勵教師開發課程,因此在編制課程時,預留了供教師創造的空間.基於這點,可以在所預留的空間中嵌入一些其他學科的內容,來補充完善課程.
2. 延伸式:教師對學生感興趣和有所研究的某些內容,運用其他學科的方式進行延伸.如教小學語文課文《船過三峽》時,與常識學科整合,讓學生以三峽為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或研究三峽的地理與環境,或研究三峽的文化遺產,或研究三峽的風土人情;還可跟數學學科整合,用統計表的形式反映三峽的變化.
3. 縫合式:在教學中,要更多關注課程之間的聯系.縫合式整合學科,就是在學科的邊緣處及其他學科的交叉處設立新的學習內容.例如,在音樂與語文課程之間開設「歌詞欣賞」等內容,在數學與常識課程之間開設「現象與計算」等內容.這樣做既有利於打破學科界線,滿足綜合學習的需要,又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其思路.
4. 重組式:打破學科結構乃至學科門類,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重新整合各種學科,建立新的學習內容形態和體系.如:根據單元學習內容,重組一個單元主題「青蛙和蛇」,語文教師上閱讀課,讀懂這則故事;數學老師上統計課,學會設計統計表,用統計的方法統計出蛙跳成績,分析所發現的信息;英語教師上句型課,讓學生學會三種句型……
搜來的,有用就採納!

⑤ 有效地整合課程資源

前提: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課程標准為綱,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是教師實現課程資源有效整合的前提。

1.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

教師要打破課程及教科書的觀念,認識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不是執行教材,而是要開發教材、拓展教材,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學會教材,而是學會學習、明確實踐行為。

2.正確的課程資源觀,是大課程的課程觀

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要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從而使其身臨其境,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因此,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在課程建設過程中要努力做到「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

3.正確的課程資源觀還包括教師自身角色的轉變

教師應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而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引導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價值,提高利用率。

方法:

1.「以學生為中心」,靈活處理課程資源

教師要注意研究教材,發現其新理念、新話題、新選材,以及其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關注圖文並茂的素材,選擇與之相配合的資源,採用靈活的活動形式組織教學。教材雖然權威,但同一邊這教材不一定適合每位教師,每個學生,所以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做到「基於教材」,又「超越教材」,對教學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進行恰當的取捨和調整。

2.以實效為旨,優化課程資源

備課時,教師可收集一些可開發的課程資源,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材料,比如收集廣播、電視、電影、報紙、雜志等媒體的時事、賽事、時尚和娛樂等方面的新聞和信息作為課程資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補充和深化教材內容。

總之,教師對於教學資源要有開放、融合的視野,並且具有反思、重構的能力。如此方能在面對獲得的多元化課程資源時,巧妙藝術的將其整合,為己所用,並避免流於形式、缺乏層次性,要注重實效,從而講出平實而又豐厚的課。

⑥ 如何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教育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數學教師採用,它成為一種最實用的教學方式。只有科學運用這些課程資源,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一、 整合現代教育資源,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網路作為信息發展的產物,在新課標背景下很受推崇,學生也願意接受這種學習方式,教師也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利用網路進行情境設置和信息查詢,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實現小組合作學習,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進行「軸對稱圖形」的教學時,筆者利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進行教學,把那些有軸對稱特點的物品或者圖片拿出來,用實物展台展示給全班學生,增加學生對軸對稱圖形概念和特點的理解。如教科書、圓柱形水杯、光碟、蝴蝶圖片,以及M、V、O、W、A、T、8、♀、∩等字母、數字或者符號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大屏幕觀察其特點,從而輕松發現規律,掌握有關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和特點。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很感興趣,學習效果極佳。課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查看一些有關軸對稱的物體或者圖片資料,加深對軸對稱的理解運用。
二、 發揮現代教育資源優勢作用,科學突破教學難點
初中數學中絕大多數知識點是很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很多概念、公式以及推導過程、圖形的變換、線段的移動等,都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動畫展示,從本質上揭示數學概念、原理,通過直觀展示,學生輕松掌握教學內容。
例如,在進行「截一個幾何體」的教學時,開始師生共同截出幾種簡單的幾何體,但由於學生個性水平的發揮,在截取幾何體的過程中出現很多復雜情況,操作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這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要操作的過程製作成Flash動畫,課上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對抽象的幾何體有了直觀的認識,輕松突破教學難點。
再如,在「概率的意義」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一個抓球小實驗:黑盒子里盛有黃、紅、白三種顏色的同樣大小的乒乓球各3,讓學生從黑盒子里一次抓出3個球,總共抓90次,看一次抓出來的都是紅顏色的次數,紅黃白各一個的次數,兩個紅色一個白色的次數……這個實驗由於課上實驗時間、實驗場所的限制,學生實驗內容、次數不夠充分,因此,學生得出的結論可能和預想的結果有較大的差距。筆者運用Flash課件模擬這個實驗,使學生對概率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此外,筆者設計一道有關概率的習題:「假如有這樣一份試卷,120個選擇題,每題1分,大家都不會,答案隨機選擇。那麼,請思考下列問題:我們班同學得72分的概率是多少?96分的概率是多少?通過這個問題大家進一步思考,一個同學得了86分,能說明他會86分的題目嗎?」筆者可以利用課前製作好的Flash課件進行演示,有效解決概率這個難點。這樣的趣味題目使學生對概率知識有了更客觀的認識,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三、整合現代教育資源,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環節
現代教育技術能展示大容量的數學信息,拓展信息來源,能進行形式多樣的展示方式,從而有效優化課堂教學環節,優化教學時間,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解「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時,如果教師直接在課堂上畫出相關的幾組圖形,會大大浪費教學時間,還缺乏形象直觀的效果。為更好地優化教學結構,教師通過Flash動畫手段讓直線移動起來,從而展示直線和已知圓的位置關系,深刻理解相離、相切、相交的幾個概念,學生通過動態觀察,理解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通過圓的半徑與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值關系,推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從這些關系中總結出相應的規律,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再如,在新授課的課堂小結這一環節,教師可以利用PPT課件進行知識回顧與整理,使學生通過這個環節教學能夠對本節知識有個整體把握,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進行復習課的教學時或者試卷講評課時,可以利用實物展台把學生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或者是容易混淆的題目展示出來,進行對比教學,以便提醒學生引起注意,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多媒體以其獨特的優勢走進課堂教學,為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科學使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才能真正發揮其優勢作用,實現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贏,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⑦ 資源整合的方法和原則有哪些


1、資源整合的方法包括合作、聯合經營、連鎖經營、特許經營、加盟、收購與兼並、被收購、兼並。
2、資源整合的原則包括識別利益相關者及其利益,管理好保持企業持續成長的人力資本,要構建一個雙贏的機制,維持長期的信任合作。

怎麼整合教育

1、將所有教育教學資源盡量納入統一的規劃、統一的開發平台和統一的技術標准,以增強教學資源的通用性、互換性、兼容性和共享性。 \r\n\r\n2、對現有資源進行清理、歸類和篩選,剔除陳舊過時的資源,及時加以補充、升級、改造和更新,使教學資源不僅完整配套,同時也與時俱進,保持新穎性和先進性。 \r\n\r\n3、打破資源分割局面,處理好投資與回報、管理與許可權、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關系,建立靈活多樣、公平合理的共享機制。 \r\n\r\n4、整合需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精心設計,務求實用,降低整合成本,避免重復勞動和資源浪費。 \r\n\r\n5、樹立資源整合的大系統觀,對資源整合的運作應加以宏觀把握,遵循整合的基本原則,結構上加以優化,管理上力求創新,技術上實施集成,使孤立零散的教學資源成為有機聯系的整體資源,從而求得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閱讀全文

與教學資源整合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部創傷出血最簡便有效的方法 瀏覽:473
白菜食用方法 瀏覽:44
金邊吊蘭爛心的治療方法 瀏覽:558
調洪演算都有哪些方法 瀏覽:618
桔子種子盆栽種植方法 瀏覽:755
視頻號電腦直播方法 瀏覽:600
氨瓶的使用方法應注意什麼 瀏覽:122
累積計算方法 瀏覽:374
用什麼方法戒煙快 瀏覽:42
如何改善關系的好方法 瀏覽:162
倉鼠戶外浴室安裝方法 瀏覽:496
絕地求生的快速上分的方法 瀏覽:379
短期經驗決策分析方法的特點 瀏覽:640
蘋果x指紋鎖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00
日產逍客變速箱異響解決方法 瀏覽:197
計算方法第 瀏覽:62
湯臣倍健維生素c食用方法 瀏覽:107
家庭教育學習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905
蝗蟲解決方法 瀏覽:474
涼的種植方法 瀏覽: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