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盧梭的教育原則及教育方法是什麼
盧梭的教育原則是:盧梭教育理論體系中的一個最基本的思想就是把兒童當作兒童來看待,把兒童看作教育中的一個積極因素;教育要適合兒童天性的發展,保持兒童的天性。因此盧梭強調指出,幼兒教育應當遵循自然的原則。具體來說那就是:(I)必須讓兒童充分使用大自然賦予他們的一切力量,相信他們也不會隨便濫用這些力量;(2)考慮到兒童的一切身體的需要,包括智慧方面和體力方面的需要,對他們進行幫助,使這些方面的需要得到滿足;(3)只有當兒童真正需要的時候,才去幫助他們,也不能依從他們胡亂的想法和沒有道理的慾望;(4)應當仔細研究兒童的語言和動作,真正地辨別他們的慾望究竟是直接由自然產生的,還是從心裡想出來的。盧梭的教育方法是:(1)給予行動的自由。為了使兒童的身體能夠得到自然的發展,從兒童一出生就要給予他們充分的活動自由。但是在給兒童的身體以絕對自由的同時,必須小心地照顧他們、觀察他們、跟隨他們,以防出現意外。(2)合理的養護和鍛煉。對兒童的養護與鍛煉也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在飲食上要合乎自然;衣著要以便於兒童活動為原則;睡眠要充足。在養護的同時還要讓兒童進行鍛煉,使他們可以生活在一切的環境中,經受自然的考驗;也包括在品質上的鍛煉,使他們養成忍受痛苦的本領,具有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3)注意語言的發展。盧梭認為,人的教育是同人的生命一起開始的。嬰兒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開始受到自然的教育。他們一生下來就聽到人們在說話,因此,為了使兒童的語言得到更好的發展,成人要發一些使兒童聽得懂的聲音;此外,成人在兒童面前說話應當是正確的,使他們覺得跟成人談話很高興,不要孩子一出現錯誤就出面糾正。(4)感覺教育。在人的自然發展中最先成熟的就是感覺器官,因此首先要對感官進行訓練。在感覺教育中,應當同時發展兒童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器官。(5)模仿。盧梭認為這是人的一種本能,教育者應該利用這一點,使兒童在各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6)自然後果法。盧梭說過:「我們不能為了懲罰孩子而懲罰孩子,應該使他們覺得這些懲罰正是他們不良行為的自然後果。」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食其果的道理。
B. 教育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平等原則。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與父母平等的爭辯,不僅是互愛的一種體現,而且能夠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辯是非,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許多家長覺得辛苦賺錢養孩子,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必須服從自己。這種觀念應該改變,要把孩子看做是與自己平等的人。
2、尊重原則。家長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家長。有的家長只希望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孩子有自己的觀點或者申辯一下,就大聲訓斥。這種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是一個人雲亦雲的人,沒有自己的觀點。
3、感情交流原則。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有書你讀,有飯你吃,有衣服你穿,還想什麼?」但人的成長不僅需要物質,還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長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長就沒話說。長期下去,兒女和家長相處會變得越來越尷尬。
4、自由原則。很多家長把孩子管得很嚴,卻往往吃力不討好,甚至引發悲劇。應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
5、統一原則。家庭的教育要和學校統一,否則孩子無所適從。另外,家庭成員之間的教育觀念也要一致,否則孩子不知道聽誰的,結果就誰的都不聽。
6、榜樣原則。家長是孩子第一個模仿的對象,一定要做好榜樣,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不良的種子。
7、信任原則。謊言是從不信任中來的,如果你從孩子小時就很信任他,孩子就沒有說謊的必要。
8、寬容原則。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會經常犯錯誤。家長應該寬容地對待,大可不必「小錯大罵,大錯木棒伺候」。
9、鼓勵原則。家庭生活中,應當多鼓勵孩子。許多家長有個壞習慣,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便說:「是不是偷看來的?」當孩子成績差時又說:「你從來都是這樣差的。」盡管是很隨意的一句話,卻大大傷害了孩子的心。
10、方法轉變原則。教育方法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改變。
C. 教育原則有哪些
教育原則有:一、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二、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原則。三、要求一致,教育統一的原則。四、寓教於實踐活動的原則。五、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六、身教與言教統一的原則。
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原始社會教育
特點:(1)自發性、廣泛性、無階級性、無等級性;(2)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3)教育內容簡單,教學方法單一。
2、古代教育
(1)中國古代教育
我國最早的學校產生於夏朝,此時教育已成為社會的專門職能。西周時期,主要以官學的辦學形式為主,呈現出政教合一、學在官府的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私學興起,打破了西周時期「學在官府」的限制;進入戰國時期,私學繁榮,出現了以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為主的顯學。
漢朝時,漢武帝實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隋唐時期,出現了「六學二館」;宋代,書院盛行,學習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明清時期,「八股文」成為科考的固定形式,到了清朝末年,科舉制被廢除。
(2)西方古代教育
西歐中世紀,出現了兩大學校名稱——教會學校和騎士學校,學習內容是七藝,包括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和四學(算術、幾何、天文、音樂)。
(3)古代教育的特點:A、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B、教育具有階級性和等級性;C、教育內容偏重於人文知識,教學方法傾向於自學、對辨和死記硬背。
3、近現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特徵
A、國家開始重視教育,公立教育崛起,大力發展教育。
B、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C、教育的世俗化。
D、重視教育立法,提倡依法治教。
E、英國教育出現了雙軌制。
F、形成了較系統化的近代學校教育制度。
(2)20世紀以後教育的特點:
教育的終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現代化、教育的多元化。
D. 學記中提出哪些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一、教育教學原則
1、預防性原則 《學記》說:「禁於未發之謂預。」要求事先估計到學生可能會產生的種種不良傾向,預先採取防止措施。否則,「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當不良傾向已經發生甚至積習已深時再做教育引導,就會格格不入而備受困難。
2、及時施教原則 「當其可之謂時」,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而學,適時而教。否則,「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已涉及教學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准備、教學內容和順序等問題,要求尋找諸因素的最佳結合點,使教學顯見成效。
3、循序漸進原則 「不陵節施之謂孫(遜)」,教學必須遵守一定的順序。順序可以理解為內容的順序和年齡的順序。如果「雜施而不孫(遜)」,雜亂施教而無合理的順序,其效果將適得其反。因此,要「學不遢等」。
4、學習觀摩原則 「相觀而善之謂摩」,學習中要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要在集體中學習,藉助集體的力量進行學習。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5、長善就失原則 《學記》認為,「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這指出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四種缺點,即貪多務得,片面專精,浮躁輕心,畏難不前。這四種缺點又是「心之莫同」---個體的心裡差異造成的。因此,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差異,認識到它的兩重性,即「多、寡、易、止,雖各有失,而多者便於博,寡者易於專,易者勇於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則善長亦」。所以,《學記》揭示了學生學習中長短、得失的辯證關系,要求「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幫助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6、啟發性原則 「君子之教,喻也」,教學要注重啟發。一味讓學生死記硬背,或者頻繁發問,只顧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興趣、接受能力和學習效果,學生就會以為學習為苦差事,甚至怨恨,並很快把所學的東西丟的一干二凈。因此,教學要重啟發誘導,注意「導而佛牽」,教師引導,但又不能牽著學生鼻子走;「強而弗抑」,督促勉勵,又不勉強、壓抑;「開而弗達」,打開思路又不給現成的答案。《學記》以為,懂得啟發的教師,才算懂得教學的教師。
7、藏息相輔原則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這是說既有有計劃的正課學習,又有課外活動和自習,有張有弛,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老師、同學的可親可愛,使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要。
二、教學方法
《學記》對一些教學方法也有精當的闡述。
1、講解法 它提出:「約而達」(語言簡約意思通達),「微而藏」(義理微妙而說的精善),「罕譬而喻」(舉少量典型的例證而使道理明白易曉)。
2、問答法 教師的提問應先簡易,後難堅,要循著問題的內在邏輯。而答問則應隨著其所問,有針對性的作答,恰如其分,適可而止,無過與不及。
3、練習法 如學詩須多讀吟唱,學樂則須多操琴撥弦,學禮則多按規矩去做。根據學習的內容來安排必要的練習,練習需要有規范,並且應逐步地進行。
拓展資料:
一,《學記》
《學記》,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相傳為西漢戴聖編撰。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先秦中國的教育經驗。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二、內容簡介
《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系。認為只有通過「學」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學業方面的差距(「學然後知不足」),只有通過「教」的實踐,才會看到自己知識和經驗方面的貧乏(「教然後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進,看到貧乏,才能鞭策自己,從而得出「教學相長」的正確結論。《學記》重視啟發式教學(「開而弗達則思」),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教之謂孫」),強調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重視因材施教。主張從了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的美惡,作為啟發誘導的依據。
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學順序,並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展。並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尊師的思想。
資料鏈接:網路--學記
E. 中國古代教育原則和方法
中國古代教育原則和方法有: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行忠信同時並舉、有志者,事竟成、家齊而後國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言教為後,身教為先、士雖有學,而行為本、因人制宜,循序漸進。
中國古代教育是指中國歷史上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構、教育家等。
從廣義文化的角度看,人類創造的文化,即經驗、知識和技能等,是依靠廣義上的教育手段來傳承和擴播的。所以,教育是人類文化傳播的首要手段。
F. 教育的八大教學原則
1.直觀性教學原則: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這一原則是針對教學中詞、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相互脫離的矛盾而提出的。
一般地說,直觀的具體手段有以下三種:實物直觀;模像直觀;語言直觀。
直觀性教學原則的分類以及運用的注意注意事項在講解時要突出。
2.啟發性教學原則:指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3.鞏固性教學原則:指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安排和進行專門的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保存。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教學中獲取新知識與保持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人類早已注意到鞏固對於學習的價值,孔子就說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4.量力性教學原則(可接受性原則):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結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講解
5.循序漸進教學原則(系統性原則):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連貫、系統地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體系、學生發展規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提出的。
6.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差異性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發展。
7.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和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掌握知識,並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學會運用知識。
8.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原則:指教學要在科學的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將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傳授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6)教育的原則及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教學原則對教學活動的順利有效進行有著指導性和調節性的意義。作為教學活動的准則,它必然能夠對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起著指導和調控的作用,能夠為教師提供積極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
教學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教學原則確定之後,對教學活動中的內容、方法、手、形式的選擇,都有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巴拉諾夫指出:「教學論原則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方法和論證其效果有賴於作為這些方法基礎的教學論原則。教學論原則體系,就是對學習和掌握教材的基本途徑的總的說明。」
科學的教學原則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科學的教學原則在人們的教學活動的實踐中靈活有效的運用,對教學活動的有效順利地開展,對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率都會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學生。在共同的年齡特徵基礎上,兒童存在差異。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充分地了解每一個學生。除學習成績以外,學生的個性特徵的各個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都是教師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2.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的差異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義不僅包括承認差異,而且包括尊重差異。
小學階段的課程和教學以所有正常兒童可以達到的程度為標准,在達到標準的基礎之上,教師應當允許學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異,並且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條件幫助他獲得最適宜的個性發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難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結果是培養出大批個性充分發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標准件」。
3.面向每一個學生。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必須接受的,完成小學教育是中國每一個適齡兒童的基本權利。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每一個兒童有權利得到適合於自己的教育。因此,現代教育強調,不能夠要求兒童適應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適應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