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等差數列 計算公式是怎樣的
等差數列,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等於同一個常數,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為:an=a1+(n-1)d (1)前n項和公式為:Sn=na1+n(n-1)d/2或Sn=n(a1+an)/2 (2) 以上n均屬於正整數.
⑵ 數學等差數列怎樣求通項公式
這樣問范圍很廣泛
但數列求通項公式有一些基本題型
一、由公式:等差數列通項公式an=a1+(n-1)d,確定其中的3個量:n,d,a1可求得
二、由前幾項要求推出通項公式:寫出n與an,觀察之間的關系。如果關系不明顯,應該將項作適當變形或分解,讓規律突現出來,便於找到通項公式
三、已知前n項和sn,可由an=sn-s(n-1),但要注意Sn-S(n-1)是在n≥2的條件下成立的,若將n=1代入該式所得的值與S1相等,則{an}的通項公式就可用統一的形式來表示,否則就寫成分段數列的形式
四、由遞推公式求數列通項公式:已知數列的遞推公式求通項,可把每相鄰兩項的關系列出來,抓住它們的特點進行適當處理,有時藉助拆分或取倒數等方法構造等差數列或等比數列,轉化為等差數列或等比數列的通項問題.
建議找些題目補充提問,這樣回答才能更具體。
⑶ 小數的簡便計算等差數列
等差數列求和的計算方法:
和=(首項+尾項)x項數÷2
若這列數是奇數個,和=中間數x項數,
若這列數是偶數個,和=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x項數。
⑷ 等差數列的和怎麼計算
等差數列的求和一般公式
和=(首項+末項)x項數÷2
公差就是相鄰兩個項之差,
項數就是數列中全部項有多少個,
項數=(末項-首項)÷公差+1
在等差數列計算中,常常用到兩種方法。
①配對法;②倒序相加法;
計算1+2+3+4+5+6+……+99+100=?
1、配對法
顧名思義,將其中某些項配成相同的對,達到簡化計算的目的。
通過觀察數列,
你會發現1+100=2+99=3+98……
第一項與最後一項的和,
第二項與倒數第二項的和,
第三項與倒數第三項的和,
他們都是相等的!
那我們就可以把數列配成對,
看看一共有多少對,
不就能算出他們的和了嗎?
(1+100)=101;
(2+99)=101;
(3+98)=101;
(4+97)=101;
……
(50+51)=101;
從其中挑出兩項配對組成101,
一共有100個項,
兩兩配對,
所以,
一共配了100÷2=50對
那麼這個從1加到100的數列和我們就得到了,
101x50=5050。
2、倒序相加法
一個等差數列求和,我們讓它首尾顛倒後,再相加,這樣就會得到一個各項相等的數列,再乘以它的項數,除以2,即可得到數列的和。
G老師純手寫
如上圖所示,
讓上下兩個數列相加,
1+100=101;
(2+99)=101;
(3+98)=101;
(4+97)=101;
……
(99+2)=101;
(100+1)=101;
組成的新數列,
每一項都是101;
一共有100項,
那麼他的和就是101x100。
所以原數列的和就是:
101x100÷2=5050
⑸ 等差數列的方法。
等差數列是常見數列的一種,可以用AP表示,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等於同一個常數,這個數列就叫做等差數列,而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1]。例如:1,3,5,7,9……(2n-1)。等差數列{an}的通項公式為:an=a1+(n-1)d。前n項和公式為:Sn=n*a1+n(n-1)d/2或Sn=n(a1+an)/2
⑹ 怎樣計算等差數列的和數
930+932+934+936+938=934x5=4670
計算方法如下:
運用到等差數列公式:(首項+末項)*項數/2
(930+938)*5/2=934
(6)計算等差數列的簡便方法擴展閱讀:
通項公式為:an=a1+(n-1)*d。首項a1=1,公差d=2。n是正整數(相當於n個等差中項之和)。等差數列前N項求和,實際就是梯形公式的妙用
如果數列{an}的第n項與它前一項或幾項的關系可以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那麼這個公式叫做這個數列的遞推公式。數列遞推公式特點有些數列的遞推公式可以有不同形式,即不唯一。有些數列沒有遞推公式,即有遞推公式不一定有通項公式。
⑺ 如何求等差數列的任意項 4種方法來求等差數列的任意項
目錄方法1:求等差數列的下一項1、求得數列的公差。2、檢查公差是否一致。3、用公差加上最後的已知項。方法2:求缺少的中間項1、首先檢查是否是等差數列。2、用公差加上空格前的那一項。3、用空格後的數字減去公差。4、比較結果。方法3:求等差數列的第N項1、確定數列的第一項。2、設公差為d。3、使用顯式公式。4、填入已知信息解題。方法4:使用顯式公式求其他數值1、對顯式公式進行變形,求其他變數。2、求數列的第一項。3、求數列的項數。等差數列是每一項與它前面一項的差等於一個常數的數列。例如,偶數列
方法1:求等差數列的下一項
1、求得數列的公差。面對一組數字時,有時題目會告訴你它們是等差數列,而有時你必須自己認識到這一點。無論是哪種情況,第一步都是相同的。從幾個數字中選擇最開始的兩項。用第二項減去第一項。所得結果就是數列的公差。例如,假設有一組數字1,4,7,10,13{displaystyle 1,4,7,10,13}?。用4?1{displaystyle 4-1},求得公差為3。
假設有一列各項不斷變小的數字,如25,21,17,13{displaystyle 25,21,17,13}?。還是用第二項減去第一項來求出公差。這種情況下,21?25=?4{displaystyle 21-25=-4}。負數結果說明從左到右看時,這組數字在逐漸變小。每次做題時,你都應該檢查公差的正負號,看是否與數字的變化趨勢相符。
2、檢查公差是否一致。只計算前兩項的公差,不足以保證數列是等差數列。你需要確保整列數字的差值始終一致。。將數列中另外兩個連續項相減,檢查它們的差值。如果結果與另外一到兩次的結果一致,那麼它就很可能是等差數列。還是以數列1,4,7,10,13{displaystyle 1,4,7,10,13}?為例,選擇數列的第二項和第三項。用7?4{displaystyle 7-4},差值仍然為3。保險起見,再選兩個連續項相減,13?10{displaystyle 13-10},差值為3,還是與之前的結果相吻合。現在,你可以比較確定它是一組等差數列了。
有時,數列的前幾項看上去像等差數列,但之後卻不符合等差數列的特徵。例如,數列1,2,3,6,9{displaystyle 1,2,3,6,9}?。第一項和第二項之間的差是1,而第二項和第三項之間的差也是1。但是,第三項和第四項之間的差是3。由於數列各項之差並不相等,所以它不是等差數列。
3、用公差加上最後的已知項。知道公差後,求等差數列的下一項就非常簡單了。只需用公差加上最後的已知項,就可以得出下一個數字。例如,在示例1,4,7,10,13{displaystyle 1,4,7,10,13}?中,要算出下一個數字,你可以用公差3加上最後的已知項。13+3{displaystyle 13+3}等於16,16就是下一個數字。只要願意,你可以不斷加3,寫出數列後面的數字。例如,將數列後面的數字寫出來後,我們得到1,4,7,10,13,16,19,22,25{displaystyle 1,4,7,10,13,16,19,22,25}?。你可以一直寫下去,直到滿意為止。
方法2:求缺少的中間項
1、首先檢查是否是等差數列。某些情況下,題目會給出一組缺少中間項的數字。和之前一樣,首先你應該檢查數列是否是等差數列。選擇任意的連續兩項數字,計算它們之間的差值。比較結果與數列中另外兩個連續數字的差值。如果差值相等,那麼你可以假設自己面對的是一個等差數列,然後繼續使用本文的等差數列方法。例如,假設有一個數列0,4{displaystyle 0,4},___,12,16,20{displaystyle 12,16,20}?。先用4?0{displaystyle 4-0},求得差值為4。比較另外兩個連續數字的差,如16?12{displaystyle 16-12}。差值仍等於4。因此,你可以將之當做等差數列,繼續解題。
2、用公差加上空格前的那一項。方法和求數列最後一項類似。找到數列中空格前的那一項。這是已知的"最後一個"數字。用公差加上該項,算出應該填入空格的數字。在當前示例中,0,4{displaystyle 0,4},____,12,16,20{displaystyle 12,16,20}?,空格前的數字是4,而此數列的公差也是4。所以,用4+4{displaystyle 4+4},得到8,它應該就是空格中的數字。
3、用空格後的數字減去公差。為了確保答案正確,可以從另一個方向來進行檢查。無論是正序還是倒序,等差數列應該都符合自身特點。如果從左到右需要逐項加4,那麼反過來,從右到左就正好相反,需要逐項減4。在當前示例中,0,4{displaystyle 0,4},___,12,16,20{displaystyle 12,16,20}?,空格後的數字是12。用該項減去公差,得到12?4=8{displaystyle 12-4=8}。你應該將結果8填入空格中。
4、比較結果。用左邊項加公差和用右邊項減公差算出來的兩個結果應該相等。如果相等,說明你已經求得缺少項的值。如果不相等,則說明你需要檢查自己的計算過程。題目中的數列可能並非等差數列。在當前示例中,4+4{displaystyle 4+4}和12?4{displaystyle 12-4}算得的結果都是8。因此,該等差數列的缺少項為8。完整的數列是0,4,8,12,16,20{displaystyle 0,4,8,12,16,20}?。
方法3:求等差數列的第N項
1、確定數列的第一項。並非所有序列都以數字0或數字1開始。查看題中的數列,找到第一項。它是計算的起點,可以使用變數a(1)代表。面對等差數列問題時,經常會使用變數a(1)來指代數列的第一項。當然,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任何變數,這並不會影響到結果。
例如,已知數列3,8,13,18{displaystyle 3,8,13,18}?,第一項是3{displaystyle 3},我們可以用a(1)來指代。
2、設公差為d。用上文所述方法求出數列的公差。在當前示例中,公差等於8?3{displaystyle 8-3},等於5。使用數列中的其他數字進行檢查,得到同樣的結果。我們用變數d來指代該公差。
3、使用顯式公式。顯式公式是一個代數方程,使用它來求等差數列的任意項時,你無須寫出完整數列。等差數列的顯式公式為a(n)=a(1)+(n?1)d{displaystyle a(n)=a(1)+(n-1)d}。a(n)項可以讀作"a的第n項",其中n代表數列中你想求出的項數,而a(n)是該項的實際數值。例如,如果題目要求你求等差數列的第100項,那麼n等於100。注意,在本示例中,n等於100,但a(n)等於第100項的值,而不等於數字100本身。
4、填入已知信息解題。使用數列的顯式公式,填入已知信息,求出需要的項。例如,在本示例中,3,8,13,18{displaystyle 3,8,13,18}?,我們知道a(1)是第一項,等於3,而公差d等於5。假設題目要求你求出數列的第100項,則n=100,而(n-1)=99。填入數值後,完成顯式公式,得到a(100)=3+(99)(5){displaystyle a(100)=3+(99)(5)}。簡化後的結果是498,這個數字就是該數列的第100項。
方法4:使用顯式公式求其他數值
1、對顯式公式進行變形,求其他變數。使用顯式公式和基礎的代數知識,你可以算出等差數列的幾個其他數值。顯式公式的初始形式是a(n)=a(1)+(n?1)d{displaystyle a(n)=a(1)+(n-1)d},其目的是求an,也就是數列的第n項。但是,你可以對公式進行代數變形,來計算任何其他變數。例如,假設數列的最後一個數字已知,需要你計算數列最開始的數字。你可以將公式變形,得到a(1)=(n?1)d?a(n){displaystyle a(1)=(n-1)d-a(n)}。
如果你知道等差數列的第一個數字和最後一個數字,但需要算出該數列的項數,你可以將顯式公式變形來求出n。公式變形後可得n=a(n)?a(1)d+1{displaystyle n={frac {a(n)-a(1)}{d}}+1}。
如果為了將公式變形,你需要復習基礎的代數知識,可以參閱本網站的學習代數或化簡代數表達式相關文章。
2、求數列的第一項。已知等差數列的第50項為300,且每項比之前一項大7,即"公差"等於7,求序列第一項的值。使用變形後的顯式公式來計算a1,求得問題的答案。使用方程a(1)=(n?1)d?a(n){displaystyle a(1)=(n-1)d-a(n)},然後代入已知信息。由於已知第50項為300,所以n=50,n-1=49,且a(n)=300。題目還提供了公差d的值,d等於7。因此,公式變為a(1)=(49)(7)?300{displaystyle a(1)=(49)(7)-300}。得到343?300=43{displaystyle 343-300=43}。數列的第一項是43,每一項比前一項大7。因此,數列可以寫作 43,50,57,64,71,78?293,300。
3、求數列的項數。假設你只知道等差數列的第一項和最後一項,需要求數列的項數。使用變形後的公式n=a(n)?a(1)d+1{displaystyle n={frac {a(n)-a(1)}{d}}+1}。假設已知等差數列的第一項是100,公差為13。題目還告知最後一項是2,856。要計算數列的項數,可以用到的信息有a1=100,d=13,以及a(n)=2856。將這些值代入公式,得到n=2856?10013+1{displaystyle n={frac {2856-100}{13}}+1}。計算後,可得n=275613+1{displaystyle n={frac {2756}{13}}+1},等於212+1,即213。所以該序列有213項。
該序列可以寫作100, 113, 126, 139? 2843, 2856。
警告數列有多種不同類型。不要假設所有數列都是等差數列。每次一定要檢查至少兩對數字,最好是三對或四對,來比較各對的公差。
小提示記住,d可以是正數,也可以是負數,取決於它是相加還是相減。
⑻ 等差數列的公式是什麼
公式:
設原數列首項為a,公差為d,
原數列依次為a,a+d,a+2d,a+3d,.,a+2nd
奇數項為:a,a+2d,a+4d,.,a+2nd
奇數項和:S奇 = [a + (a+2nd)](n+1)/2 =(a+nd)(n+1)
偶數項為:a+d,a+3d,a+5d,.,a+(2n-1)d
偶數項和:S偶 = [(a+d) + (a+2nd-d)]n/2 = (a+nd)
S奇/S偶 = (n+1)/n
注意:
本題只需用到等差數列求和公式:(首項+尾項)×項數÷2
等差數列是指從第二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等於同一個常數的一種數列,常用A、P表示。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例如:1,3,5,7,9……2n-1。通項公式為:an=a1+(n-1)*d。首項a1=1,公差d=2。前n項和公式為:Sn=a1*n+[n*(n-1)*d]/2或Sn=[n*(a1+an)]/2。注意:以上n均屬於正整數。
拓展資料:
等差數列的推論:
1、從通項公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函數(d≠0)或常數函數(d=0),(n,an)排在一條直線上,由前n項和公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數(d≠0)或一次函數(d=0,a1≠0),且常數項為0。
2、從等差數列的定義、通項公式,前n項和公式還可推出:a(1)+a(n)=a(2)+a(n-1)=a(3)+a(n-2)=…=a(k)+a(n-k+1),(類似:p(1)+p(n)=p(2)+p(n-1)=p(3)+p(n-2)=。。。=p(k)+p(n-k+1)),k∈{1,2,…,n}。
3、若m,n,p,q∈N*,且m+n=p+q,則有a(m)+a(n)=a(p)+a(q),S(2n-1)=(2n-1)*a(n),S(2n+1)=(2n+1)*a(n+1),S(k),S(2k)-S(k),S(3k)-S(2k),…,S(n)*k-S(n-1)*k…成等差數列,等等。若m+n=2p,則a(m)+a(n)=2*a(p)。
4、其他推論:
① 和=(首項+末項)×項數÷2;
②項數=(末項-首項)÷公差+1;
③首項=2x和÷項數-末項或末項-公差×(項數-1);
④末項=2x和÷項數-首項;
⑤末項=首項+(項數-1)×公差;
⑥2(前2n項和-前n項和)=前n項和+前3n項和-前2n項和。
證明:
p(m)+p(n)=b(0)+b(1)*m+b(0)+b(1)*n=2*b(0)+b(1)*(m+n);
p(p)+p(q)=b(0)+b(1)*p+b(0)+b(1)*q=2*b(0)+b(1)*(p+q);
因為m+n=p+q,所以p(m)+p(n)=p(p)+p。
特殊性質:
在有窮等差數列中,與首末兩項距離相等的兩項和相等。並且等於首末兩項之和;特別的,若項數為奇數,還等於中間項的2倍,
即,a(1)+a(n)=a(2)+a(n-1)=a(3)+a(n-2)=···=2*a中
例:數列:1,3,5,7,9,11中a(1)+a(6)=12 ; a(2)+a(5)=12 ; a(3)+a(4)=12 ; 即,在有窮等差數列中,與首末兩項距離相等的兩項和相等。並且等於首末兩項之和。
數列:1,3,5,7,9中a(1)+a(5)=10 ; a(2)+a(4)=10 ; a(3)=5=[a(1)+a(5)]/2=[a(2)+a(4)]/2=10/2=5 ; 即,若項數為奇數,和等於中間項的2倍。
等差中項:
等差中項即等差數列頭尾兩項的和的一半,但求等差中項不一定要知道頭尾兩項。等差數列中,等差中項一般設為A(r)。
當A(m),A(r),A(n)成等差數列時,A(m)+A(n)=2×A(r),所以A(r)為A(m)、A(n)的等差中項,且為數列的平均數。
並且可以推知n+m=2×r,且任意兩項a(m)、a(n)的關系為:a(n)=a(m)+(n-m)*d,(類似p(n)=p(m)+(n-m)*b(1),相當容易證明,它可以看作等差數列廣義的通項公式。
等差數列的應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用到等差數列如:在給各種產品的尺寸劃分級別時,當其中的最大尺寸與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時,常按等差數列進行分級。若為等差數列,且有a(n)=m,a(m)=n。則a(m+n)=0。
其實,中國古代南北朝的張丘建早已在《張丘建算經》提到等差數列了:今有女子不善織布,逐日所織的布以同數遞減,初日織五尺,末一日織一尺,計織三十日,問共織幾何?書中的解法是:並初、末日織布數,半之,余以乘織訖日數,即得。這相當於給出了S(n)=(a(1)+a(n))/2*n的求和公式。
參考鏈接:網路:等差數列
⑼ 在等差數列中求項數的簡便方法
項數=(末項-首項)÷公差+1。
例: 11+12+13+…+31=?
分析與解:這串加數11,12,13,…,31是等差數列,首項是11,末項是31,共有31-11+1=21(項)。
原式=(11+31)×21÷2=441。
在利用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有時項數並不是一目瞭然的,這時就需要先求出項數。根據首項、末項、公差的關系,可以得到
項數=(末項-首項)÷公差+1,
末項=首項+公差×(項數-1)。
(9)計算等差數列的簡便方法擴展閱讀
等差數列的應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用到等差數列如:在給各種產品的尺寸劃分級別時,當其中的最大尺寸與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時,常按等差數列進行分級。若為等差數列,且有
的求和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