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們相不相信磁療可以降血壓啊
相信,因為我也是使用這種方法來降血壓的。我是買了一個金牌表式磁療帶來使用,通過刺激學位來降血壓,很不錯的。
Ⅱ 有人會通過磁療來降血壓嗎
磁療可以降血壓嗎?
磁療是通過穴位對引起高血壓的各個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的治療.如果磁療對你的血壓有效,就可以.觀察的方法是你使後減葯,血壓還能維持你服葯時的水平或在正常范圍內,60_90/90_140.
有資料表明磁療對於一級和二級高血壓病療效較好,其降壓機制在於通過磁場作用於穴位來調節神經功能,解除小動脈痙攣降低外周阻力而引起血壓下降,同時人體血液內的鈉、鉀、鐵、鎂等順磁性物質會改變電荷的排列方向,使紅細胞發生旋轉現象以及降低血流阻力,另外磁線通過人體組織所產生的熱效應,也會使血管擴張循環改善。
常見的降壓磁療療法包括:
一,以不同規格的瓷片和磁珠貼敷於穴位或者耳穴。
二,將某種強度的磁片置於一個圓盤上,並用電動機帶動圓盤運轉產生旋轉磁場作用於穴位。
三,用交流電或者是脈動直流電通過帶鐵心的線圈將其所產生的交變電磁或者是脈動磁場,負壓在穴位上。
但有的病人效果不好,是他們不會應用.部位和方法不同,對噬絡細胞瘤引起的高血壓效果不好.
高血壓的原因很多,精神緊張,壓抑,飲食,習慣,動脈硬化,頸椎病,等很多.磁療即可以調節神經緊張,緩解壓力,有可以疏通血管,調節血脂改善動脈硬化,可以梳緩頸部緊張,促進腦供血,可以降壓.是一個綜合性的治療。
如果單聽有些宣傳的.單一的磁療產品降壓效果是不能保證的.只有綜合的穴位磁療效果才有保障。
Ⅲ 名家教你降壓4招,自己在家就能做
小 編 導 讀
隨著 社會 生活壓力的日益增大,高血壓也越來越常見,不少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早早就加入了高血壓的大軍。目前,西醫治療高血壓主要靠葯物控制症狀,而難以徹底治癒本病。那麼中醫在控制血壓方面,除了湯葯之外,又有哪些配合療法呢?
中醫典籍中並無高血壓病名,時至今日,亦未形成統一病名,但據其以眩暈、頭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特點,目前臨床上多將其歸入「眩暈」「頭痛」范疇。中醫學對於高血壓的認識源遠流長,主要來自對「眩暈」「風眩」「肝風」「肝陽」「頭風」的理論認識。
(一)腧穴按摩
【取穴】 合谷、太沖、期門、血海等。
【操作方法】 取卧位或坐位,在全身放鬆的情況下採用指揉法,即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壓穴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以感到酸脹為度,每個穴位按揉2~3分鍾,每天操作1~2次。
(二)耳穴按壓
耳穴是全身信息的一個反映點和控制點,治療通過刺激耳部特定反射區,傳到中樞,通過對神經、體液等多種因素的調節,達到調控血壓的目的。
【主穴】 降壓溝、交感、神門、皮質下、心、肝、腎。
【配穴】 根據頭痛部位配穴:額、枕、顳。陰虛火旺、痰火擾心加枕、小腸;心血瘀阻加肝;心腎陽虛加腎。
【操作方法】 用棉簽消毒所選穴位及周圍皮膚,晾乾後將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貼於膠布中間,用鑷子置於所選穴位之上,用指腹按壓在選擇穴區找敏感點,按壓後得氣(酸麻重脹感)即可。每天按壓2~3次,每次3~5分鍾。
(三)痧療
【操作方法】
①採用鍉圓針痧療器自印堂穴刮至上星穴,手法輕柔,以皮膚潮紅為度。
②以百會為中心呈放射狀向前後左右刮拭全頭部,經過頭部各經腧穴和頭部額區、頂區、顳區、枕區;並進行百會、四神聰、風池、風府等穴位的點按。頭部刮拭不需使用痧療介質,不必出痧。操作時宜雙手配合,輔助手扶持患者頭部,操作手進行刮拭,以保持頭頸部穩定和安全。若刮拭局部有痛、酸、脹、麻等感覺,是正常現象。
③自上而下刮拭橋弓。刮拭橋弓時,不可兩側同時刮拭,應先刮拭一側,再刮拭另一側,手法輕柔,輕微出痧為度。
④刮頸肩部膽經風池、肩井至肩峰端及背部膀胱經第1側線,刮拭背部督脈,從大椎刮至長強方向,要求出痧,點按刺激肝俞、腎俞。⑤點按刺激陰陵泉、太溪、太沖、懸鍾、昆侖、行間。
(四)功法鍛煉
可選用降壓按摩操,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約20分鍾。
1.准備活動
【動作要領】 取坐位,雙臂自然下垂,身體保持正直,全身放鬆,兩眼輕閉,均勻呼吸。
【動作重點】 兩眼輕閉,均勻呼吸。
【功用】 調和氣息,靜心養神。
2.搓手運眼養睛明
【動作要領】 將兩手掌互相擦熱,拳起四指,貼與眼上,持續1分鍾。以左右食指第二節內側面輪刮眼眶一圈,從印堂穴開始,到太陽穴為止,下面從內眼角起至外眼角止,先上後下輪刮一圈,反復20次。並用大拇指按揉太陽穴的位置,力度適中。
【動作重點】 四指並攏,輪刮動作輕柔,按揉力度不宜過大。
【功用】 清肝明目,消除疲勞。
3.十指梳頭活經絡
【動作要領】 兩手手指分開成爪形,朝前、後、左、右梳理頭部,各15次,四指並攏,從前額正中開始,沿發際線經太陽穴,向後推至耳後的風池穴10~15次;呼氣時兩手放鬆,向身體兩側用力甩下;如此反復12次。
【動作重點】 注意力適度集中;雙手梳頭後用力甩下,放鬆置於身體兩側,猶如盪鞦韆狀。
【功用】 疏通經絡。
4.千斤單點百會穴
【動作要領】 首先右手中指點按頭頂正中的百會穴49下,同時緊縮前後陰;後左手掌在下,右手掌覆左手背上(女子相反),雙手勞宮穴重疊對准百會穴,順時針半懸空輕摩百會9或21圈,換手逆時針輕摩百會9或21圈;最後用右手指掌輕拍百會穴108下。
【動作重點】 周身放鬆,點按力度不宜過大,有微麻的感覺即可。
【功用】 調暢氣機,疏通血脈。
5.耳前項後健腦腎
【動作要領】 將手掌正面豎著蓋貼在耳部,分別向耳的正後方及正前方揉擦49次,用力適中至耳部發熱為宜。抬起右手,拇指在前,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在後,由上到下、由輕到重在頸部拿捏3~5遍。然後抬起另一隻手,用同樣方法做1遍。用左手拿捏右側頸肩部3~5遍,再用右手拿捏左側頸肩部3~5遍。雙手拇指揉風池穴,半分鍾後感覺到酸脹感為止。
【動作重點】 揉擦力度適中,拿捏動作輕柔。
【功用】 聰耳消鳴,健益腎氣。
6.上肢四穴調氣血
【動作要領】 前臂屈曲90度,置於腹前,掌心向里,另一手大拇指置於曲池穴,前後撥動,左右交替,各16次,力度適中,以穴位部酸脹為度。掌心傾斜45度,大拇指按在內關穴前後撥動,左右交替,各16次;拇、食指相對按揉合谷、勞宮穴,配合呼吸,持續1~3分鍾。
【動作重點】 指揉應均勻用力,穴位處微有酸脹感。
【功用】 調補心腎,清心瀉火。
7.足心拇指常點揉
【動作要領】 以一手握足趾使足背屈,另一手拇指置湧泉穴,旋轉指揉1~3分鍾,左右交替,至足心發熱,有酸脹感。
【動作重點】 指揉應均勻用力,可配合點按。
【功用】 通關開竅,鎮靜安神。
8.足跟內外向上循
【動作要領】 將小腿抬起盤放於另一腿上,四指屈曲,置於足跟部循小腿內側(足少陰腎經)及小腿外側(足陽明胃經)自下向上做螺旋狀摩擦,來回反復5次。重點按揉太溪、昆侖、足三里、豐隆穴等,以產生酸麻脹感為佳。
【動作重點】 注意要以螺旋方式摩擦,擦後應覺所過皮膚處有微熱感。
【功用】 通補腎經,調理氣血。
9.肝膽兩經時壓敲
【動作要領】 敲足厥陰肝經:由曲泉穴沿小腿內側向下經三陰交、中封等穴,敲至太沖穴處。敲足少陽膽經:由陽陵泉處沿小腿外側經外丘,敲至懸鍾穴處。最後沿著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線,由上而下地用手掌柔和地按摩5次以上。
【動作重點】 敲經脈時雙拳微握,力度不宜過重。
【功用】 提升氣血,調暢氣機。
在亞 健康 和慢性病日益高發的現代 社會 ,如何對 健康 進行長期有效的控制與管理,是保持高質量生活水平的關鍵。而當 中醫調治慢性病的優勢 與 現代管理學理論方法 相結合,將為慢性疾病患者的 健康 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 中醫 健康 管理 》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中醫 健康 管理》(中國中醫葯出版社出版,胡廣芹 張曉天編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Ⅳ 治療高血壓的方法有哪些啊大神們幫幫忙
一、一般治療 注意勞逸結合,保持足夠的睡眠,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注意飲食調節,以低鹽、低動物脂肪飲食為宜,並避免進富含膽固醇的食物。肥胖者適當控制食量和總熱量,適當減輕體重,不吸煙。 二、降壓葯物治療 根據病情合理使用降壓葯物,使血壓維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對減輕症狀,延緩病情進展以及防止腦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腎功能衰竭等並發症都有作用。降壓葯物種類很多,各有其特點,目前趨向於作用持久,服用次數減少的長效制劑或劑型,以方便病人服用。常用的降壓葯物有: 1 利尿降壓劑:氫氯噻嗪、環戊甲噻嗪、氯噻酮、速尿等。 2 中樞神經和交感神經抑制劑:利血平、降壓靈、鹽酸可樂定。 3 腎上腺素能受體組滯劑:β阻滯劑如心得安、氨醯心安、和美多心安等;α阻滯劑如苯苄胺、α+β阻滯劑如柳氨苄心安。 4 酶抑制劑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5 鈣離子拮抗劑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6 血管擴張劑如肼苯噠嗪、長壓定、哌唑嗪、呱氰啶等。 7 神經節和節後交感神經抑制劑如呱乙啶、酒石酸五甲呱啶等。 8 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如酮色林等。 9 復方制劑如復方降壓片、復方羅布麻片、安達血平片等。 三、康復治療 臨床治療和康復醫療相結合,可更好地降低血壓,減輕症狀,穩定療效,同時可減少葯物用量。康復醫療還有助於改善心血管功能及血脂代謝,防治血管硬化,減少腦、心、腎並發症。康復醫療的作用途徑有功能調整與鍛煉兩個方面。具體方法有: 1 氣功療法:以松靜功為主,其要領是「體松、心靜、氣沉」。體質較佳者可練站樁功,較差者以坐位練功。 2 太極拳:為低強度持續性運動,可擴張周圍血管,給心臟以溫和的鍛煉。太極拳動中取靜,要求肌肉放鬆,「氣沉丹田」,有類似氣功的作用。 3 步行:在良好環境下散步或以常速步行15-30分鍾,有助於降壓及改善心血管和代謝功能。 4 醫療體操:練習太極拳有困難者可教以舒展放鬆,配合呼吸的體操,可採用太極拳的模擬動作,分節進行。 5 按摩或自我按摩:按揉風池、太陽及耳穴,抹額及掐內關、神門、合谷、足三里,可助降壓和消除症狀。 6 理療:某些葯物的離子導入、脈沖超短波或短波治療及磁療都可用來作為鎮靜及降壓的輔助治療。
Ⅳ 高血壓拍打哪個地方降血壓
高血壓可以通過按壓以下幾個穴位進行降壓治療:
第一,每天按壓數分鍾勞宮穴,可以有助於降低血壓,勞宮穴主要在手掌中心偏大拇指方向1cm處。
第二,可以按壓太沖穴,穴位在大腳趾上,每日按壓數次,具有緩慢降低血壓的作用。
第三,可以按壓合谷穴,合谷穴位於拇指與食指之間的位置,每日按壓可以有輔助降低血壓的功效。
對於血壓控制欠佳,並且血壓比較高,需要結合自身情況予以合適的降壓葯物治療,密切監測血壓變化的情況,必要時可聯合用葯。
Ⅵ 耳穴治療快速記憶及見效方法
耳穴是耳郭皮膚表面與人體臟腑、經絡、組織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溝通的部位,耳郭上能反應機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部位均稱為耳穴。《黃帝內經》講述:「知耳好惡,以知其性」。耳朵可以預測疾病的發生,可以診斷疾病病因、病性、病程還可以判斷疾病預後。耳穴在人體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具有重要的臨床醫學價值,耳穴療法作為大眾醫學,簡單易學、操作安全、見效快。常見的失眠、頭暈頭痛、頸肩腰腿痛、暈車、腹瀉、退燒、降血壓等都能達到快速見效的效果,非常值得大家學習掌握,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講述思路快速地掌握耳穴的治療。
首先我們把人體的耳朵當一個倒置的胎兒的縮影去想像,是通過耳朵局部去反應人體全部的全息縮影。其中「倒置」是幫助記憶的核心,人體在上部的部位,在耳穴上反射的部位在下面部分,人體在下面的部位反射在耳朵的上面部分。於是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張耳穴分布圖。
下面我們再來記一下耳穴的解剖結構組成。
1.耳輪:代表人體的皮毛和肌竅,由里及外代表穴位有耳中(膈肌)、直腸、尿道、外生殖器、肛門)
2.對耳輪:代表人體的脊柱和下肢,倒置排列由下往上,由前往後,代表穴位頸(頸椎)、胸(胸椎)、腹(腰骶椎)、對耳輪上腳(下肢)、對耳輪下腳(臀、坐骨神經)
3.耳舟:代表人體的上肢,代表穴位指、腕、肘、肩、鎖骨
4.三角窩:代表人體的盆腔和內生殖器
5.耳屏:代表人體的鼻咽部,代表穴位咽喉、內鼻、外鼻、腎上腺。
6.對耳屏:代表人體的頭顱和大腦,代表穴位枕、顳、額、腦干、緣中、腦皮質下。
7.耳甲艇、耳甲腔:代表人體的腹腔和胸腔,代表穴位沿耳輪腳周圍的消化道(口、食道、噴門、胃、小腸、大腸)及艇角(前列腺)、膀胱、腎、肝、脾、肺、心、氣管。
9.耳垂:代表人體面部及部分五官,代表穴位牙、舌、頜、內耳、眼、垂前、扁桃體。
包括人體由上至下的胸腔、腹腔、盆腔,在耳朵上的分布也是倒置的:三角窩(盆腔)、耳甲艇(腹腔)、耳甲腔(胸腔)。
記住穴位後,下面我們了解一下如何保證治療效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精準找到病變部位對應在耳朵穴區里的陽性反應點,並對其進行按壓。
首先要學會如何辨別真假陽性反應點。1.陽性反應點邊界一般不清晰,那麼邊界清晰的一般都不是陽性反應點,比如我們在耳朵上常見的色斑和痣塊。2.陽性反應點位置一般固定,不可移動,不會因為探棒推壓表皮的移動而移動。3.陽性反應點壓痛一般比較明顯,且向其他穴區擴散的刺痛或酸脹。4.陽性反應點一般按壓褪色,而假陽性按壓不褪色。5.陽性反應點電測呈低電阻現象,這個需要藉助耳穴測評儀來操作。
治療取穴時要把人體全身當作一個整體去思考治療局部病症,找耳朵上相對應的反應點。如坐骨神經痛,我們一般要結合尾椎,髖,臀和腿部一起治療,找相應的反應點;頸部問題一般都會結合肩部的反應點貼壓;還有常見的牙疼,一般都是由牙齦引起的,所以一般貼頜比貼牙的效果好。也可通過中醫藏象理論進行辨證施治,腎主骨與膀胱相表裡;脾主肌與胃相表裡;肺主氣、主皮毛與大腸相表裡;心主血脈、神志與小腸相表裡;肝主筋、主藏血與膽相表裡。相應的問題都可以貼壓相應的五臟,或者大部分時候都可以進行五臟同調。
以上是對初學者提供的一個快速記憶和治療學習的思路,希望隨著非葯物療法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庭能夠掌握這種實用實惠的治療方法,為家庭的健康帶去福音。
Ⅶ 高血壓不一定要吃降壓葯,老中醫教你這幾種方法
高血壓是現如今很常見的一種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比較常見、如果高血壓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還可能會導致其他疾病出現,嚴重威脅著生命 健康 。很多人高血壓都是用葯物來控制,其實也可以試試這幾個中醫方法。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很常見,很多人 養生 人士都知道,一般是針對肩頸部和頭部的穴位來進行推拿按摩,其實也可以拿到改善高血壓的作用。因為肩頸部和頭部的經絡分布比較多,而且分布循行明顯,一般可以通過推拿按摩來進行改善。
耳穴壓豆
耳穴壓豆大家可能都比較模式,屬於一種比較新的中醫方法,是根據耳朵處的穴位來進行刺激,刺激性沒有那麼強,但是可以堅持每天按壓,自己就可以操作。按壓時局部會有一些酸脹感,一般都是能夠承受的。如果是長期高血壓患者,而且血壓相對穩定的話,可以嘗試用這種方式來控制。
穴位貼敷
一般是用中葯或粉劑來進行穴位敷貼,通過貼敷在穴位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些降血壓作用,但是這種方法比較有一定的局限,一般是可以長期穩定的進行治療。
艾灸
艾灸治療能夠改善人體循環系統和代謝系統功能,而高血壓屬於典型的代謝型疾病,一般經過艾灸治療是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壓的。這類方式適合長期控制血壓的人群食用,但是做艾灸治療需要身體素質比較好,平時大家一定要注意注意鍛煉,注意身體管理,這樣可能控制血壓進一步加重。
中醫針刺
針刺治療是中醫治療疾病常見的方法,通過針刺穴位來控制疾病,高血壓也是這個原理,但如果血壓很難控制住,一定要及時就醫,不要擅自做主進行中醫針刺治療,以免病情難以控制,嚴重危害 健康 。
Ⅷ 耳朵哪個穴位降血壓
應對高血壓的關鍵措施是「重在預防」。近年來,耳穴按摩療法已經證實有一定的穩定血壓作用。耳穴按摩療法可以預防高血壓,對輕度高血壓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還對中度和重度高血壓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中醫認為,「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通於耳,人體某一臟腑和部位發生病變時可通過經絡反映到耳廓相應點上。耳背有一「耳背溝」,位於耳廓背面,由內上方斜向下方行走的凹溝處。因其有穩定血壓的作用,故亦稱「降壓溝」。
取穴:降壓溝、降壓點、肝穴、腎穴、內分泌穴、腎上腺穴、耳輪部、耳背部。
按摩方法:用白虎下山手法(以雙手食指或食指及中指之指腹,從上而下按摩雙耳背之降壓溝,本法由上而下按摩,形如白虎下山之勢而得名。)按摩位於耳背的降壓溝6分鍾,頻率為每分鍾約90次,以紅熱為度;捻耳輪部6分鍾,頻率為每分鍾約90次,重點捻耳尖;掌擦耳背部,頻率為每分鍾約120次;其餘穴位用耳壓法貼王不留行子治療,每次輪替選用3~4個穴位,左右耳交換治療。如是輕型高血壓患者,貼丸後每天早晚兩次按壓即可,如是中型或重型患者應適當增加按壓次數。還可配足底湧泉穴,掌擦湧泉穴5分鍾,頻率為每分鍾約180次。
特別提示:高血壓患者特別要注意的是按摩耳背下耳根有升壓作用。
除耳穴按摩外,高血壓患者還應注意:及時監測血壓,遵醫囑服用降壓葯物;節制飲食,控制體重;限制食鹽攝入量;保持樂觀情緒,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起居有節;經常做散步、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
Ⅸ 請問用王不留行籽按壓耳穴能不能徹底治好高血壓王不留行籽能不能長期使用對身體有沒有副作用
一、高血壓病因不明,與發病有關的因素有
1.年齡:發病率有隨年齡增長而增高的趨勢,40歲以上者發病率高。
2.食鹽:攝入食鹽多者,高血壓發病率高,有認為食鹽<2g/日,幾乎不發生高血壓;3-4g/日,高血壓發病率3%,4-15g/日,發病率33.15%,>20g/日發病率30%。
3.體重:肥胖者發病率高。
4.遺傳:大約半數高血壓患者有家族史。
5.環境與職業:有噪音的工作環境,過度緊張的腦力勞動均易發生高血壓,城市中的高壓發病率高於農村。
二、飲食上要控制能量的攝入,限制脂肪的攝入,適量攝入蛋白質,多吃含鉀、鈣豐富而含鈉低的食品,限制鹽的攝入量,多汔新鮮蔬菜,水果,適當增加海產品攝入。
1、水果可以吃:香蕉、桔子、蘋果,因為含有豐富的鉀,對高血壓也有控製作用。
2、蔬菜可以多吃:芹菜、木耳、洋蔥、海帶、紫菜、西紅柿均適合高血壓的人群。
3、注意少吃肥肉、腌制食物,少鹽,清淡飲食。中醫民間秘方;
4、當然最經典的是芹菜 傳統醫葯認為,芹菜性涼、清熱利水,可解毒消腫、降壓、消渴。是降壓的最好食物。常喝芹素茶,芹素茶就是用由高濃縮芹菜提取物同綠茶配伍而成。其纖維部分被剃除,保留了有效的降壓成份,適用於高血壓效果更顯著,含有多種降壓物質,能使血管擴張,降低血壓。
三、注意事項
1、忌情緒激動 ,忌過度疲勞 ,忌飲食過飽。
2、忌貪杯暴飲 ,忌血壓驟降,忌大便秘結。
四、治療方案
每個患者自身的特點選擇不同的用葯方案。目前市場上比較常用的降壓葯有ACEI/ARB類(如**普利,**沙坦),β受體阻滯劑(如**洛爾),鈣離子通道阻滯劑(**低平)還有利尿劑。可以到醫院的心內科就診,讓大夫根據病情特點調整合適的降壓葯。
希望採納。
Ⅹ 耳穴療法的耳穴療法簡介
耳廓的神經、血管最為豐富,刺激耳甲廓、耳甲腔等處,有調整機體內分泌系統以及內臟功能的作用,尤其是刺激迷走神經可影響胰島素值,進而掏食慾,達到減肥的目的。
耳穴療法為什麼有效?
中醫美容減肥方法中有一種刺激耳廓的耳穴療法,而且頗有效果。然而,想必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耳穴療法為什麼這么有效,其實,這主要是因為耳廓與經脈、臟腑、神經關系密切.
(一)耳廓與經脈的關系
從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到,耳與經脈是有著密切關系的,早在馬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中就提到了與上肢、眼、頰、咽喉相聯系的「耳脈」。到了《內經》時期,不僅將「耳脈」發展成了手少陽三焦經,而且對耳與經脈、經別、經筋的關系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記載在十二經脈循行中,有的經脈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圍。如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等經脈、經筋分別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後;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則分別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陽明大腸經之別絡入耳合於宗脈。六條陰經雖不直接入耳或分布於耳廓周圍,但均通過經別與陽經相合。因此,十二經脈均直接或間接上達於耳。所以《靈樞·口問》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亦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共別氣走於耳而為聽。」
臨床實踐中發現,接受耳針或耳穴貼壓治療的病人,有輕微的觸電或氣體流動或一股發熱暖流感由耳廓沿著一定路線向身體的某一部位放射,其經過路線大部分與經脈循行的路線相似。如對針刺經穴循經感傳顯著的受試者、刺激耳穴時出現循經感傳進行了觀察。在104次的測試中,90次所誘發的感傳的循行路線與耳穴刺激互有特異的對應關系,約佔86.5%,其餘14例感傳系沿著同名經、表裡經或其他無關經脈的路線循行。由此可見,耳與十二經脈的關系十分密切。故而刺激耳廓上的耳穴,具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耳廓與臟腑的聯系
耳與五臟六腑的關系十分密切,是機體體表與內臟聯系的重要部位。在經典著作中,有關耳與臟腑的關系論述很多。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靈樞·脈度》亦說:「腎氣溫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難經·四十難》也說:「肺主聲,故令耳聞聲。」後世醫著在論述耳與臟腑的關系時更為詳細,如《千金方》中說「……神者,心之臟……心氣通於舌,非竅也,其通於竅者,寄見於耳,榮華於耳。」《證治准繩》也說:「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釐正按摩要術》中進一步將耳背分為心、肝、脾、肺、腎五部,其雲:「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以上這些論述,體現了耳與臟腑在生理方面是息息相關的。臨床用電針耳穴胃區,觀察對人體胃電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針刺耳穴胃區對胃電的波幅和頻率,其效應呈良性雙向性調整作用,即針前胃電波幅和頻率偏低者,針後可提高;針前偏高的針後則能降低。提示針刺耳穴胃區對病理狀態下的胃、十二指腸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有恢復其機能正常的作用,說明針刺耳穴胃區對胃功能調整有相對的特異性,更加證實了耳穴和內臟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因此針刺或貼壓耳穴可調節臟腑和器官功能活動,從而治療疾病。
(三)耳廓與神經關系
耳廓的神經很豐富,有來自脊神經頸叢的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有來自腦神經的耳顳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的分支以及隨著頸外動脈而來的交感神經。
分布在耳廓上的四對腦神經及兩對脊神經相中樞神經系統的均有聯系,如分布在耳廓的耳額神經屬三叉神經下頜支的分支,除司咀嚼運動和頭面感覺外,還與脊髓發生聯系;面神經除司面部表情肌運動外,還管理一部分腺體。延髓發出的迷走神經和舌咽神經對呼吸中樞、心臟調節中樞、血管運動中樞、唾液分泌中樞(嘔吐、咳嗽中樞)等都有明顯的調節作用。來自脊神經的耳大神經、枕小神經除管理軀干、四肢、骨關節肌肉運動以外,還支配五臟六腑的運動。由腦、脊髓部發出的副交感神經和脊髓胸、腰部發出的交感神經(分布在耳廓上的迷走神經屬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在耳廓上伴動脈分布)所組成的內臟神經,對全身的臟器幾乎有雙重支配作用,兩者互相抵抗,而又互相協調,共同維持全身臟腑和軀干四肢的正常運動。
從耳廓神經分布看出,耳廓與全身有密切聯系。從耳廓神經分布的顯微觀察,更可以看出耳廓和神經系統有密切聯系。神經進入耳廓後,從表皮至軟骨膜中會有各種神經感受器:游離叢狀感覺神經末梢、毛囊神經感覺末梢及環層小體;耳肌腱上和耳肌中存在有單純型和復雜型叢狀感覺神經末梢、高爾基型腱器官、露菲尼樣末梢及肌梭。由於耳廓含有淺層和深層感受器,在耳穴治療中如手法行針、耳穴按壓、電脈沖、激光、磁力線等不同刺激方法出現的「得氣」,可能是興奮了多種感覺器尤其是痛覺感覺器,接受和傳遞各種感覺沖動匯集到三叉神經脊束核。然後,由該核傳遞沖動至腦乾的網狀結構,從而對各種內臟活動和各種感覺機能的調節起到重要的影響。
耳穴療法減肥的優點
一是療效顯著。耳針最大的特點是見效甚快,耳針減肥亦是如此。施術後即由飢轉飽,隨後日漸消瘦,適度而止。
二是方便經濟。耳針減肥時,一般不用扎針、埋針,而是使用壓丸法。系將黃豆般大小的粘有小丸之膠布貼於耳,數分鍾便可完成。
三是絕對安全。除使用埋針方有耳廓易致感染之虞外,採用耳穴壓丸絕無副作用。
四是作用廣泛。耳穴都有「一穴多用」的作用,進行耳穴減肥時,往往可以兼治其它疾患,可謂一石多鳥。
耳穴減肥簡單,安全,方便,不會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對於上班族的朋友來說是非常適合的。耳穴減肥的同時也可以配合上針灸、刺絡拔罐、中葯等,效果也是非常不錯的。每次治療時間是15-20分鍾左右,每次治療間隔時間4-5天左右,這也根據每個的情況而定。
耳穴療法取穴原則:
取穴原則就是指在用耳穴治病時選取耳穴的依據。當疾病確診後,用哪些耳穴進行治療?根據什麼原則選擇穴位?這是採用耳穴治療疾病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取穴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繫到疾病的療效。
取穴原則一般根據下列5個方面考慮。
一、按相應部位取穴:即根據人體的患病部位,在耳郭的相應部位(耳穴)取穴的方法。如胃病取耳穴「胃」,肩關節周圍炎取「肩」穴,膽囊炎取「胰膽」穴等。這種取穴方法,是應用耳穴治療疾病時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許多疼痛性疾病、急性病,患病部位的相應耳穴,絕大多數可以找到敏感點,刺激這些敏感點,往往可以獲得立刻緩解甚至消除病痛的效果。
二、按藏象辨證取穴:即根據祖國醫學中藏象學說的理論,按照各臟腑的生理功能進行辨證取穴的方法。例如,藏象學說認為「心主神明」,故「心」穴可以用於治療失眠、神經官能症、癔病等;又如治療脫發,藏象學說認為「腎其華在發」,故可取「腎』』穴來治療脫發,又如治療皮膚病,藏象學說認為「肺主皮毛」,故取「肺」穴治療各種皮膚病,再如治療心血管疾病時,藏象學說認為「心與小腸機表裡」,除取「心「穴外,再取「小腸」穴往往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三、按經絡學說取穴:即根據經絡學說取穴的方法。分為循經取穴和經絡病候取穴。
1.循經取穴是根據經絡的循行部位取穴,如坐骨神經痛(後支),其部位屬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部位,即取耳穴的「膀胱」穴治療,又如臂之外側痛,其部位屬於少陽三焦經的循行部位,取耳穴「三焦」穴治療,面三焦穴的發現和命名也是這樣來的,再如偏頭痛,其部位屬足少陽膽經的循行部位,故取「胰膽」穴來治療。
2.按經絡病候取穴是根據經絡之「是動病」和「所生病」的病候來取穴。「是動病」——經脈病候的一類,出《靈樞經脈》篇,包括:①經脈循行徑路的病症,如手陽明大腸經。是動則病齒痛頸腫」。②經脈經氣變動引致所連絡臟腑的病症,如手太陰肺經「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又如足少陰腎經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是動則病 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其病主要由經脈傳來,非本臟腑所生,故名「是動」。「所生病」——經脈病候的另一類,也出自《靈樞·經脈》篇,包括:①經脈所絡屬臟腑本身的病症,如手太陰肺經。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②臟腑病延及所屬經脈,反映在經脈據行路徑的病症,如手太陰肺經所生病還有「牖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其病一般由本臟腑所生,並非經脈傳來,故名「所生』。 。是動病」和「所生病』都是經脈及其所絡屬臟腑癥候群,如手陽明大腸經的是動病為。大腸手陽明之脈 …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治牙齒痛和頸腫時可取耳穴「大腸」穴,又如手少陰心經的所生病為。心手步陰之脈……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故耳穴「心」可治療目黃、脅痛、上肢的內側面尺側和掌中熱痛等。
四、按現代醫學理論取穴:耳穴中有許多穴位是根據現代醫學理論命名的,如交感、皮質下、腎上腺、內分泌等,這些穴位的功能是與現代醫學的理論是一致的。如交感穴,是現代研究發現此穴有近似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而命名的,又如腎上腺穴,是現代研究發現此穴有近似腎上腺的功能而命名的。因此,必須用現代醫學的理論來理解和運用這些耳穴。如胃腸疾患與植物神經系統有關,可取「交感」穴;又如腎上腺所分泌的激素有抗過敏、抗炎、抗風濕等作用,可取」腎上腺」穴來抗過敏、抗炎、抗風濕等。
五、按臨床經驗取穴:按臨床經驗取穴是指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某個(或某些)穴位對治療某病有效,取而用之。如腰腿痛,取「外生殖器。穴,胃痛,取「腕」穴,甲狀腺疾患,取「肘」穴,肝昏迷,取「耳尖」、「結節」放血,老花眼。取「枕」穴等。
所以,每個病症取穴的多寡,應根據病情和上述5點取穴原則,進行全面考慮後選用。
影響耳穴療法效果的因素:
如果你以為僅僅在耳朵上貼幾下、按摩幾下就能減肥美容,那就錯了, 事實上耳穴療法的效果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主要取決於4個基本因素:診斷明、配方好、穴位準、手法對。
1、診斷明
診斷明是指要清楚地知道或懂得接受耳穴治療的患者是患什麼病,即對疾病要有明確的診斷.明代醫家汪石山說:「既不認脈,又不察形.但問何病,便針何穴,以致誤針成痼疾者有矣。問或獲效,亦偶中耳!」,還指出:「病變無窮,灸刺之法也無窮」。我們古人就告誡要重視明確診斷,治法隨證而變。 要想提高療效,首先必須明確診斷,不僅要知道是患什麼病,還應辯明虛實寒熱。只有在辨證的基礎上才能決定配方和手法,否則就是無的放矢,根本談不上什麼療效高低。 明確診斷,正確辨證(包括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等),是提高耳穴療效的基礎和前提,即它是提高耳穴療效的第一個環節。
2、取穴好
取穴好是提高耳穴效果的第二個環節,它要求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熟練地、靈活地運取穴原則。只有取穴對證,才能取得預期的療效。
3、穴位準
穴位準是提高耳穴療效的另一個基本因素。穴位準不是指機械地按耳穴的解剖部位扎准就算穴位準了,而是指在耳穴的這個區域內扎准敏感點。因為耳穴雖不大,但有它一定的區域,往往是這個區域中的一點,穴位準指的是扎准這個敏感點。這就需要在扎針前仔細地用壓痛法尋找其壓痛點,或用肉眼觀察法尋找其陽性反應,或用良導法探測其敏感點,然後再准確地扎在敏感點上。在臨床治療疾病時,不論是耳針或是耳壓,要想提高療效,就必須取准反應點,這已為大量臨床實踐和基礎研究所證實。
4、手法對
手法對是指耳針手法、耳壓手法等,重點從針刺方向、針感和刺激量3個方面加以論述。
1.針刺方向要根據不同的穴位和不同的病種選擇針刺的方向,如針刺胃穴時,若是為了止吐(如防止暈車、暈船,或耳針麻醉作胃腸手術時的惡心嘔吐),針尖應刺向賁門穴方向;若是為了治療消化性潰瘍,針尖應刺向十二指腸方向。臨床經驗證明,按這樣的方向刺,療效就較好。
2.針感耳針與體針一樣,要求獲得一定的針感,療效才好,一般的針感是痛、脹、熱、酸、麻等。有些病症則要求針感直達病所,療效才佳。如治療坐骨神經痛、牙痛、腰背痛等病,最好針感能到達病所。如用耳針治療坐骨神經痛,針刺坐骨神經穴時,一般要求針感應使患肢有熱感,或冷,或酸麻,或脹,或疼痛突然消失(或大大減輕)等感覺。若無上述針感則應調整針尖方向,或拔出針另尋敏感點針刺或捻轉針(順一個方向捻轉或左右捻轉),以獲得預期針感。臨床經驗告訴我們,若針感好,常可獲得。針到病除」的良好效果。
3.刺激量因為刺激量=刺激強度×刺激時間,故對各耳穴的刺激量就是指對各耳穴給予多大的刺激強度,以及刺激時間和留針時間的長短。我們對某一疾病進行臨床辨證後,必須正確決定對各個耳穴的刺激量,這是耳針手法的重要組或部分。
大量臨床實踐證明診斷明、配方好、穴位準、手法對,是提高耳穴治病療效的4個基本因素。只有認真抓住這個「四要素」,才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現介紹幾種對肥胖症行之有效的耳穴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