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新聞抓拍有哪些方法

新聞抓拍有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28 00:57:46

① 新聞攝影的實戰技巧

新聞攝影實戰技巧

如何利用好現場光

在新聞采訪和拍攝過程中,攝影記者要熟悉各種題材的常規表現方法,充分了解各類活動的議程,觀察現場的地形,以便選取最佳的拍攝角度。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室外光對活動現場的影響,室內燈光照度是否合適,如何設置閃光燈等問題。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分別在不同設置模式下進行拍攝,以保萬無一失;在室外拍攝中,要考慮到陽光對拍攝的影響,必要時用閃光燈進行補光。

通常情況下,會議和大型活動都是在弱光的氛圍中進行,這就給我們的攝影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藉助現場光攝影的情況有以下三種:一、新聞現場不允許使用閃光燈。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適當調高相機的感光度,增加快門速度,保證拍攝的成像質量;二、拍攝的場面太大或被攝主體遠離拍攝地點;三、攝影記者要在畫面中突出現場氣氛。

利用現場光進行攝影時,我們應盡量選擇大口徑的鏡頭,如70-210mm/F2.8,28-70mm/F2.8等鏡頭。這類鏡頭光圈較大,可以確保一定的快門速度,因此成像質量會比較好。一般來說,我們大多採用手執相機的方式進行室內拍攝,這就要求快門速度不低於最低限度。如使用17-35mm的鏡頭拍攝時,快門速度要控制在1/15-1/30秒左右;使用28-70mm鏡頭拍攝時,快門速度應控制在1/30-1/60秒左右。 (安全快門的速度跟焦距是有關系的`。 安全快門速度是焦距的倒數, 也就是安全快門速度=1/焦距。 舉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在佳能EOS 30D 上使用一支50mm 的鏡頭, 那麼 1/80 秒就是安全快門(因為 EOS 30D 的焦距轉換系數為 1. 6, 所以 50mm 的鏡頭裝上去, 實際等效焦距是80mm) 。)

如何使用好閃光燈

我們這里所說的閃光燈是指外置閃光燈,其閃光頭可以隨意調整角度。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經驗,閃光燈直打被攝主體容易造成曝光過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嘗試把閃光頭調整到一定的角度,伸出反光板,光源通過反光板和天花板進行反射。這樣操作可以消除被攝主體的投影,改善光照不均造成的影響;如果會議現場空間狹小,被攝主體距鏡頭相對較近,可以將閃光燈調整到90度,通過天花板和周圍的牆壁反光,打亮被攝的主體。

在日常的新聞攝影實戰中,我們可以多嘗試不同的閃光方式,不斷積累閃光燈的使用經驗。在拍攝領導人講話,或者轉瞬即逝場景的時候,我建議大家把閃光燈調整到TTL自動模式上,這樣可以為我們節省不少的時間,拍攝的成功率較高,保險系數更大。

如何拍攝領導講話和會場全景

拍攝領導講話、演講等場景之前,要與其進行充分的溝通,告訴他們在講話中可以適當保持微笑,調整好坐姿,在感知到攝影記者准備拍照時,盡量給予一定程度的配合。攝影記者在准備拍照前,也可以給領導一個手勢或暗示,把握最佳的拍攝時機進行連拍與抓拍。在會議拍攝中,要時刻保持高度警覺,密切關注演講者的動向。發現演講者漸入佳境進行脫稿講話時,要立即上前進行連拍,將其最佳的表情和手勢收入鏡頭中。

需要注意的是,會議現場的麥克、水瓶等物品可能會對被攝主體造成遮擋,破壞構圖。我們在會議攝影中要注意尋找最佳的角度,盡可能避開遮擋物。

會議現場拍攝難度確實很大。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現場光和閃光燈。在拍攝動輒數百人參加的大型會議時,我們要在構圖中全盤考慮觀眾、主席台領導及主席台展板等要素,這個時候要巧用閃光燈。我自己摸索出一個竅門:將外置閃光燈向上略微調整一個角度,這個時候,閃光燈輸出的是最大的閃光量,保證距離較遠的主席台曝光充分,而距離鏡頭較近的物體也不會造成曝光過度。在會場現場光足夠的情況下,則可以關閉閃光燈,選擇較大的光圈和快門速度(注意上述提到的最低快門限度),並以主席台背板的LOGO或者主席台上就座的人物為標准進行平均測光。

如何挑選新聞照片

新聞照片的發稿形式主要包括單幅照片、組照和專題攝影。

單幅照片是攝影記者平時工作中最常用的發稿形式。單幅圖片拍攝的基本要求是:表現有形象價值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瞬間,注意細節、人物情感及體態語言。

組照可以是對同一新聞現場不同側面的描述與表現,也可以是同一主題下的不同場景的組合。組照多用於多側面、多角度地表現新聞事件,深化主題。我每年都會參與全國兩會的新聞攝影報道。兩會結束後,我會把會議現場,代表討論的現場,以及代表和委員考察、交流、撰寫議案等場面的照片挑選出來,形成組照,進行刊發。

專題攝影是指通過多張照片,多個角度反映一個新聞主題。每張照片講述一個故事或一個情節,要有開頭照片、高潮照片及結尾照片,串聯起一個完整的故事。專題攝影要注意大場景、中景、特寫等不同景別的採用,以及橫豎版照片的配搭,時間跨度較大,淡化時效性。

我們最終選擇發布的照片要具備以下要素:一、被攝人物的動作、表情自然;二、最能代表新聞事件本質的瞬間;三、兼具特寫與大場面;四、圖片構圖合理且具觀賞性;五、圖片動感較強;六、抓拍得到的圖片。

新聞攝影應把視覺沖擊力放在首位

“新聞價值”和“形象價值”歷來被認為是新聞攝影的兩大要素。新聞攝影的形象價值主要是指新聞照片的視覺沖擊力或稱之為視覺吸引力。長期以來,許多新聞攝影的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都認為在這兩大要素中,新聞價值是首位的,因為新聞攝影是屬於新聞范疇而不是屬於藝術范疇。

② 新聞記者是怎樣抓取新聞素材的

采訪前做好准備工作
一是研究背景資料。
二是制定拍攝方案。
二、精「挑」、慢「等」、快「搶」
1.挑選。指記者通過對事物的觀察、采訪和分析,將最能體現事物本質、最能闡明事實且信息量大的拍攝素材挑選出來。新聞記者的采訪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去粗取精的挑選過程。電視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挑」的難度更大,因為他們還需要把有表現力的畫面細節用攝像機記錄下來,更需要開動腦筋,發揮主觀能動性。
2.等候。電視新聞的拍攝要求記者必須捕捉富於表現力的新聞細節的最佳時機與角度,在時機出現之前,要求記者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把握准事物發展的脈絡與走向,進行預見性等候。這個等的過程要求記者排除急躁、盲目等消極心態,以積極、進擊的耐心等候最佳時機的到來。
3.抓拍。記者不失時機地抓拍新聞事態發展過程中最富有表現力的場面和細節,要求記者行動敏捷並擁有嫻熟的拍攝技巧,在千變萬化的新聞現場「搶點到位」,迅速、及時地捕捉稍縱即逝的典型而精彩的形象畫面。
三、後期編輯製作中貫徹精品意識
對新聞素材進行後期編輯是製作電視新聞的最後一道工序,根本任務就是把采訪捕捉到的細節進行整理和編排,讓新聞的信息量最大化。要做精品新聞就要在細節的選擇編排上下功夫:要有反映新聞五要素的細節;細節要豐富,要有個性和吸引力;細節的編排要力爭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是研究背景資料。
二是制定拍攝方案。
二、精「挑」、慢「等」、快「搶」
1.挑選。指記者通過對事物的觀察、采訪和分析,將最能體現事物本質、最能闡明事實且信息量大的拍攝素材挑選出來。新聞記者的采訪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去粗取精的挑選過程。電視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挑」的難度更大,因為他們還需要把有表現力的畫面細節用攝像機記錄下來,更需要開動腦筋,發揮主觀能動性。
2.等候。電視新聞的拍攝要求記者必須捕捉富於表現力的新聞細節的最佳時機與角度,在時機出現之前,要求記者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把握准事物發展的脈絡與走向,進行預見性等候。這個等的過程要求記者排除急躁、盲目等消極心態,以積極、進擊的耐心等候最佳時機的到來。
3.抓拍。記者不失時機地抓拍新聞事態發展過程中最富有表現力的場面和細節,要求記者行動敏捷並擁有嫻熟的拍攝技巧,在千變萬化的新聞現場「搶點到位」,迅速、及時地捕捉稍縱即逝的典型而精彩的形象畫面。
三、後期編輯製作中貫徹精品意識
對新聞素材進行後期編輯是製作電視新聞的最後一道工序,根本任務就是把采訪捕捉到的細節進行整理和編排,讓新聞的信息量最大化。要做精品新聞就要在細節的選擇編排上下功夫:要有反映新聞五要素的細節;細節要豐富,要有個性和吸引力;細節的編排要力爭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③ 新聞圖片拍攝技巧

新聞攝影是新聞媒體日常工作中的必備環節。新聞攝影集新聞性、思想性、真實性、時效性和形象性於一身,能將新聞主題的情感濃縮於畫面中,「一圖勝千言」,給人以簡潔震撼的效果。新聞攝影要求在圖片內容和形式上實現真善美的統一,要運用藝術的手法把握典型瞬間,讓圖片「說話」,這樣才會有較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會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因此,在實際拍攝過程中,切實把握好新聞圖片的拍攝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新聞的抓拍

新聞攝影是新聞事件中適合用攝影表現的手法記錄和傳播的可視形象,它不同於照相館里的人像攝影,「以靜對靜」,「一切聽從指揮」,而是「以動對動」,順其自然,把握瞬間是照片成敗的關鍵。要想獲得一幅好的新聞照片,就必須要特別注意:

1.抓情。任何一幅紀實類作品或藝術作品都是以「情」感人,」新聞照片中的人物情感是決定作品成敗的關鍵,是作品最感人的因素。情感表露出人的精神、氣質和性格「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種心理反映。

2.抓動作。沒有動作的題材照出來經常是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拍攝對象動得越厲害,照片就越生動、越真實。在人物拍攝決關健是個「活」字,必須調動一切藝術手段把人物拍活,刻畫人物的性格,表現人物氣質,目的是把人物拍活。

3.抓神態。有的拍攝對象沒有動作,那麼可以關注他的神態和表情。神態往往是人物內心世界的表現,有些神態往往無法用語言表達。

4.抓細節。為使作品更加真實可信,就必須得抓細節,細節可以增加照片的可感性和趣味性,沒有細節往往導致照片平淡乏味。

5.抓特寫。一個人物、一個地點,都具有各自的獨特性,抓特寫能使照片的表現力增強。由於繁雜而又快節奏的生活,人們很難停下腳步仔細觀察一件事物。所以把取景的范圍推向極端,近到無法再近、少到無法再少、畫面精練到極致,就會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二、拍攝角度對主體的影響

拍攝點,是由拍攝距離、拍攝角度和拍攝高度三個坐標構成的。

在新聞圖片的拍攝中,拍攝角度直接影響著主體,即新聞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突出。無論在任何環境條件下,攝影者必須始終注意新聞事件主體的變化,在其頻繁的變化中掌握運用拍攝角度,抓住拍攝時機,充分利用有效果的畫面構圖和現場有限的光源准確曝光,為一幅完美的新聞圖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拍攝高度對主體的影響

在新聞攝影中,新聞事件主體與環境、條件的變化,往往因拍攝高度的不同,影響形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這首《題西林壁》道出了觀察景物時選擇視點的重要性。從攝影學說,視點即照相機的拍攝位置。攝影者所拍的對象,絕大多數是立體的,它們呈現出許多的「面」,有正面、側面、背面、頂面和底面,這些面,各自展示出自己的特徵。在拍攝構圖之前,需選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對被攝體進行觀察、研究、比較,從中找出一個最佳視點。同一被攝體,由於拍攝方位不同,畫面會展現多種多樣的構圖效果。

四、抓拍中構圖是先決條件

抓拍是新聞攝影中最基本的手法,又是一幅圖片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假如有些攝影者,在新聞事件中從頭到尾不注意主體變化,見什麼拍什麼,主體成了陪體,甚至把要反映的主體排斥到了畫面之外,或者說不應該突出的反而突出了,其結果就是失敗。

五、現場光線是突出主體的必要條件

通常情況下,一些會議和大型活動都是在弱光氛圍下進行的,這就給攝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遵循現場的光線進行工作(新聞現場一般不允許使用閃光燈)。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調高相機的感光度,以增加快門速度,保證拍攝質量。利用現場光線拍攝時我們盡量選用大口徑鏡頭,如70--200mm等鏡頭,這類鏡頭光圈較大,配合感光度可以確保一定的快門速度。

④ 電視新聞拍攝技巧

一、電視新聞的畫面構成

從拍攝的角度看,電視新聞可分為兩大類:錄像報道、現場報道。

錄像報道之採用畫面和解說相結合的形式報道新聞事實,記者不出鏡頭。其信息傳遞的主要手段是畫面和解說詞,而畫面又是由一組不同內容、不同角度、不同景別和不同長度的鏡頭構成的。

鏡頭又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介紹性鏡頭,一部分是中心鏡頭。

介紹性鏡頭是引導觀眾進入新聞主題的鏡頭,主要是交待新聞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規模等新聞要素。

中心鏡頭,是反映新聞主要內容的鏡頭。拍攝時要注意:

1、抓重點。既要抓住關鍵的新聞場面和主要的新聞人物。

2、抓全面。拍攝時不要遺漏相關的鏡頭,避免後期補拍。

3、抓細節。鏡頭要特別反映新聞主體的表情與感情變化的細節。

現場報道是指記者出鏡,在新聞現場采訪和播報新聞。

現場報道和錄像報道的不同之處,在於加進了記者的形象。現場報道的開頭是記者的獨白,介紹新聞的主要內容,相當於新聞報道中的導語。

在現場報道中,一般都有記者的鏡頭前采訪,在拍攝鏡頭前采訪時,首先需要一個交待性鏡頭,這個鏡頭要包括記者和采訪對象。

如果是新聞專訪,交待性鏡頭多半是從記者和采訪對象兩人的側面拍攝,採用全景或遠景。

在現場報道中,因為記者以在開頭的獨白中露過面,他和采訪對象之間的交待性鏡頭一般拍成越肩鏡頭。拍攝越肩鏡頭時,要攝像機處於記者的背後,拍下采訪對象正面鏡頭和記者頭部與肩部的一部分。

在采訪對象回答問題較長時,就要用采訪對象單獨的中近景或特寫鏡頭。

為了後期編輯的需要,還要拍攝一些記者的鏡頭,一種是“傾聽鏡頭”,這種鏡頭在編輯時用在采訪對象回答問題時,表明記者的態度。在拍攝時,把攝像機放在采訪對象後面讓記者面對攝像機鏡頭。

另一種鏡頭叫“反向提問鏡頭”,是記者提問的鏡頭,也是採用從采訪對象後面拍攝的方法。

間隔鏡頭,用來在後期編輯中作為過渡鏡頭使用。一般是記者和采訪對象的遠景,以看不清口型為原則。

二、畫面的方向性

在電視拍攝過程中,要注意保證拍攝方向的統一性,其目的在於正確處理鏡頭間的方向關系,使觀眾對各個鏡頭所表現的空間有完整、統一的感覺,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熟練掌握“軸線”規律。

“軸線”一般指被攝對象和被攝主體的“動作軸線”,它是由被攝主體的運動所產生的一條無形的線,或稱之為主體運動軌跡。在拍攝一組相連的鏡頭時,攝像機的方向應限於軸線的同一側。拍攝角度無論在水平方向上怎樣變化,都不允許發生“跳軸”現象。

三、現場拍攝

勤 於積累、心中有數、及時抓拍。

拍攝介紹性鏡頭。介紹性鏡頭一般要交待新聞六要素中的四個要素,即何時、何地、何人、何事。

拍攝中心鏡頭。中心鏡頭要著重反映事物的發展過程、每個階段的基本情況以及事情發生的原因。在拍攝中心鏡頭時,既要突出重點,又要注意抓細節和富有人情味的場面。一條成功的電視新聞,中心鏡頭應占絕對比例,大約70%以上。

四、同期聲的錄取

在電視新聞的拍攝過程中,聲音的拾取與畫面的拍攝同等重要。

讓新聞人物直接在鏡頭中說話,既自然,又比用解說顯得真實可信。錄取聲音時注意:

1、 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話筒功能、特性,話筒線、電池等)

2、話筒一直打開。(避免重要場面時因意外原因而無法錄音)

3、用耳機進行監聽。(注意效果)

五、按後期編輯的要求拍攝

電視新聞製作的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編輯合成,而編輯工作如何進行又取決於前期素材的拍攝方式,因而,在前期拍攝中必須要根據後期編輯的要求拍攝鏡頭。

1、開機關機前的充分預留。

2、拍攝足夠的轉場鏡頭。

最靈活的轉場鏡頭是人或物體的中性運動方向鏡頭。中性運動方向,是指主體運動由畫面深處向正前方行進,或從畫面正前方向縱深處行進。這種垂直線運動方向,除了主體大小的變化外,主體運動感並不強,不象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的橫向運動主體,有強烈的運動感、方向感。

3、盡可能做好拍攝場記。

六、拍攝過程應注意事項:

1、少用推拉搖移電視新聞的拍攝應少用推拉搖移,多用固定鏡頭。原因是:(1)每條電視新聞長度有限;(2)為增加單位時間的信息含量;(3)使新聞節奏明快。

少用推拉搖移,並不是不用,而是要用的恰到好處,根據其不同的功能,有目的的使用,增加新聞的表現力。

2、鏡頭要成龍配套

電視鏡頭是電視新聞的基本構成單位,是構成一條完整新聞的“零部件”,必須在前期采訪拍攝中拍全拍好。

鏡頭要成龍配套共有三層涵義

a、鏡頭內涵要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概念。

b、鏡頭景別要成龍配套。

c、鏡頭拍攝角度要成龍配套。

3、突出特徵,角度常新

角度,是攝像機與被拍攝對象之間的夾角。拍攝角度的變化影響到主體與陪體、前景與背景及S70各方面因素的變化。不同的拍攝角度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和表現力,能表達不同的`情緒及人、人物與環境之間的不同關系。角度具有鮮明的個性,它能夠強調、突出、誇張某個事物的表現,也能減弱某個事物的表現。

4、刻意追求真、善、美

電視新聞責無旁貸地要以精心拍攝的每一幅畫面去引導人們向真、向善、向美。電視新聞的拍攝把那些不宜在屏幕上表現的東西運用各種拍攝技巧把它們規避掉。那麼,留下來的當然都是能反映真、善、美的事物了。

5、畫龍點睛抓細節

電視新聞拍攝要精心捕捉那些以少勝多,具有典型價值的各種視覺和聽覺細節,以凸顯主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使該條新聞在觀眾記憶中歷久彌新。

6、善於挑、等、搶

挑、等、搶是電視攝像記者的基本功。前期采訪拍攝中,必須根據新聞主題及人物、事物的特點,把那些最能表達人物內心世界及事物特色的關鍵畫面在磁帶上“定格”。為此必須練就一身挑、等、搶的過硬功夫。

a、挑。就是有所選擇,把那些最具視覺感染力的場面抓下來,舍棄可有可無的冗餘場面。

b、等。要有等待的耐心,坐不住的記者,無法捕捉到那些在平靜中爆發的精彩瞬間。

c、搶。當等待已久或突然出現的巨大變動在面前出現的時候,要不失時機地捕捉下來,便瞬間變為永恆,不然就是電視攝像記者的失職。

7、錄好同期聲

聲音與畫面同等重要,在記錄畫面的同時必須同時記錄好聲音。

聲音的五種功能:

a、賦予畫面生命。 b、使二維畫面立體化。

c、豐富畫面的表現手段。 d、增加信息量。

e、使畫面組接多樣化。

8、捕捉人物的第一反應

人物的第一反應最真實,最能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是攝像記者應全力捕捉的重點。

方法:有預見性的提前開機和適當地延時關機,從而記錄人物對外界刺激反應的全過程。

9、要參加采訪的全過程

攝像采訪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必須有真情實感地投入。為此,攝像記者事先必須對新聞事件,采訪目的、拍攝重點、景物、角度及拍攝方式做到心中有數。采訪結束後,應參與後期編輯,以對自己的拍攝材料做出正確估價,以便下次工作中加以改進。

10、時刻准備看

采訪拍攝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放過,不然就會造成“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後果,面對於電視攝像記者來說,錯過了時機,是無法彌補的。

⑤ 新聞攝影的拍攝技巧

新聞攝影講究時效性,如何才能拍攝出出色的新聞攝影作品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新聞攝影的拍攝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聞攝影的拍攝方法一、重大事件的拍攝技巧

1.充分的准備和安排

很多重大的事件都不是突然發生,而是經過了周密的安排才開始的,而且往往會持續一段時間,比如人大會議、奧林匹克運動會、英國王室婚禮等等,這些世界矚目的事件吸引著全球公眾的目光,也吸引著攝影師的鏡頭,很多新聞照片不僅真實而全面地反映了事件的發生,甚至改變了人們對事件的看法和態度。

由於攝影師在出發拍攝重大事件之前有一定的時間進行准備,挑選合適的器材、了解事件的背景,甚至可以熟悉整個事件預計的程序安排,這些都為攝影師提供很好的條件。當攝影師明確了事件的發生地點之後,就應當在事件開始之前到現場進行勘查,挑選最有利的位置。

2.預測事件的發生

僅僅等待好鏡頭的出現還遠遠不夠,因為很多事件並不都像婚禮或是會議這樣被安排得井井有條。面對戰爭、騷亂這樣的事件,攝影師既身處其中,又要置身其外,沒有人會告訴你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在這樣沖突激化的地域和時間的區域里,任何突發的事件都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這就要求攝影師能夠預測到事件的發展,「嗅」出新聞的線索。

3.保留最後一張膠片

為了不錯過有價值的鏡頭,有經驗的攝影師總是讓相機內保留著一張沒有拍攝的膠片,也不會讓數碼相機的存儲卡空間全部用完。

4.兒童的力量

兒童作為最弱勢的群體,在各種災難中成為最先受到傷害的群體。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攝影師不僅僅要拍攝令人震驚的畫面以吸引讀者的眼球,更重要的是要用照片讓人們了解事件的真相,並用自己的良知做出正確的判斷。

5.獨特的視角

每一次重大的事件發生時,都會吸引數百名攝影師來到現場,要想讓自己的照片在眾多雷同的畫面中脫穎而出,攝影師就需要在拍攝的視角上下點功夫。

新聞攝影的拍攝方法二、新聞人物肖像拍攝技巧

1.讓拍攝對象忘記照相機的存在

拍攝時機是最重要的,即便是在拍攝事先經過預約的肖像時,攝影師也可以尋找真實的抓拍時機。對於很多攝影師來說,擺布被拍攝對象並不比觀察拍攝對象自身的姿態更容易,優秀的攝影師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發現拍攝對象的真實一面,並通過適當的引導拍攝到滿意的作品。

自然地面對鏡頭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除非是演員或是經過大量的訓練和心理脫敏的人才會忽略照相機的存在,否則大多數人都會感覺非常不自在。

2.光線的運用

在拍攝新聞人物的肖像時,攝影師可以事先進行安排,尋找或創造出合適的光線。通過絕妙的光線,雜亂的背景、拘謹的表情、生硬的姿態都不再是影響畫面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很多有經驗的攝影師會提前到達事先約好的拍攝地點,然後尋找最佳的光線。

3.環境的選擇

在真正接觸拍攝對象之前,攝影師通常會根據自己對拍攝對象的了解大致有個思路。一名政界的領軍人物和一名科學家會有很大的不同,而一名舞蹈家和一位熱衷於慈善事業的人也會有著很大的差異,通過對環境的選擇,攝影師可以把這些差異表現出來。

4.人物形象的抓取

好的攝影記者直覺地知道應該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使用什麼樣的設備進行拍攝,他們盡可能捕捉被攝對象無意識的一瞬間,以記錄他們的真實感情。這樣抓拍到的人物形象和分步設計好的照片不一樣,攝影記者觀察但不指導,拍攝結果依賴於他們不加干涉地抓取到貼切瞬間的能力。

有些攝影師則喜歡使用廣角鏡頭,在拍攝對象還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進行拍攝,然後迅速離開。如果拍攝對象對正在做的.事情非常投入的話,攝影師也可以大大方方地選擇角度,進行拍攝。

新聞攝影的拍攝方法三、社會生活新聞的拍攝技巧

1.用圖片講述故事

任何新聞照片都應當能夠說明照片中出現的人物在做什麼事情,最好還能夠反映出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新聞要素。也就是說,一張或是一組照片就是在敘述一個故事。由於一些背景資料無法在畫面中顯現,為了讓讀者更深刻地了解事件的內容,照片還需要簡短的文字說明。

2.人情味

拍攝日常新聞照片,首先要選好一個主題。由於日常新聞的主題大多比較平淡,所以要做到平淡中出奇招,就要做到照片的主題有人情味,換一句話說就是,照片主題內容要貼近生活,深入生活,又要高於生活。

3.新鮮的視角

當我們習慣用平視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拍攝出來的景象會具有親和力,但是缺乏一定的視覺沖擊力。所以,攝影師可以盡量嘗試以不同的角度,站的高一點,或者蹲得低一點。不用常人的視角看周圍的事物,往往會有驚喜的發現。新鮮的角度還包括仰角和俯角。適當的變形會使讀者明白,原來還可以這樣看。構圖上的新意同樣能夠彌補內容上的平淡。

拓展:

新聞攝影技巧

一是選取合適的拍照方位與視點。一幅好的新聞拍照著作是具有視覺沖擊力的,不同的拍照視點和方位,直接影響著畫面作用。因此在工作開端前,要多了解一下拍照主體,多觀察、多動腦,盡可能確認最佳的拍照方位。例如會議拍照首先要了解會議的規模程度,提早進入會場調焦距、感光度、拍照形式等。一般大型會議要挑選幾個點進行拍照,包含會場中心靠近中心的方位,會場兩邊遠景、中景。還能夠站在前排拍照主席台上的人物,若是表彰會,就要提早到主席台的一側找好方位拍照上台領獎的瞬間。在人物眾多的會場要留意表現主要人物和非必須人物的關系,留意抓拍參會人員,特別是有特色的參會人員,比如認真記筆記的等。

二是耐心抓拍挑選最佳時機。新聞圖片要以抓拍為主,仰拍和俯拍能夠在一定意義上能增強圖片的視覺沖擊程度,另一方面逆光和側逆光拍照的圖片更能給人層次感與美感,而要表現大場景要用廣角鏡頭拍照的畫面來表現,要表現人物細節和豐富表情就要用中長焦拍照的特寫鏡頭。但一起在選取拍照方位和視點並沒有固定的形式能夠遵從,相對於俯拍和仰拍,平視拍照仍然是最簡單和最常用也是讀者習慣接受的視角,生硬盲目地選用俯拍或仰拍等不同尋常的拍照視角,有時會使新聞圖片產生弄巧成拙的負面作用。這就需求拍照記者大膽測驗,認真思考並為後來的采訪拍照堆集更多的寶貴經歷。

三是新聞拍照中使用拍照器材的技巧。在使用拍照器材時拍照記者還要留意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依據狀況選用連拍形式,現代相機每秒3張以上的連拍速度能夠協助你不遺漏精彩的瞬間;二是要選用一隻廣角與中長焦兼備的大變焦鏡頭,這樣的鏡頭既能夠滿足新聞拍照對鏡頭成像作用的要求,又能夠使拍照記者不用頻頻更換鏡頭。三是盡量少用或不用閃光燈拍照,防止圖片的畫面層次的損失;四是在條件允許的狀況下,盡量使用三腳架拍照,這樣做能夠大幅度地提高拍照成功率,防止因相機晃動而導致畫面不實,使拍照作用到達最佳水平。

⑥ 抓拍的起源,並分析下為什麼說抓拍是新聞攝影的基本方法新聞抓拍的要領有哪些

1.防抖,按下快門瞬間,防止手的抖動是必須的,抓拍更應如此; 2.連拍模式,開啟對於抓拍來說總是能啟到幫助的作用,有益無害; 3.通過調光圈和快門速度來求得畫面的高質量需要多做練習才能做好,抓拍只是一瞬間的事情,過了就沒有了,能夠抓拍得到內容才會有畫面質量的問題出現,先練習對於要抓拍內容的反應力放第一位比較好;當然不是說畫面質量,視覺因素不重要,而是樓主可以先拍靜物或微動態,循序漸進的練習,心的審美,腦的反應,手的配合速度,一齊協調良好後,才有可能在抓拍的一瞬間能心有成竹的很快完成一系列; 5.運動方向,抓拍肯定是動態的,動態的肯定會涉及運動方向,被拍物體在鏡頭中的運動方向是橫向還是縱向,對最後的拍攝結果有直接的重要的影響。選取的拍攝角度,使被攝體在鏡頭中處於橫向運動,意味著拍攝者擺脫不了平移鏡頭才能捕捉到的被動局面,拋開橫向運動的技術層面,使被攝體處在鏡頭中縱向運動,非常有利抓拍跑步的人,飛翔的鳥等等;

⑦ 新聞攝影主要和基本的拍攝方法是

新聞攝影的主要方法是抓拍。新聞攝影主要是以攝影技術為手段,以圖片、文字為媒介,對正在發生的事件進行新聞報道,一般都附有簡短的文字說明,來介紹事件發生的背景及過程等。

⑧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 篇1

新聞攝影的准備工作

如今,新聞攝影從業者普遍使用數碼單反相機進行拍照。在新聞攝影實戰中,不同焦段的鏡頭、外置閃光燈、備用存儲卡、備用電池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的攝影采訪中,我一般配備三支鏡頭,它們的焦段分別為17-35mm,28-70mm,以及70-200mm,根據不同的拍攝素材選取相應的鏡頭。

在無目的采訪時,我大多隻攜帶一支17-35mm的鏡頭。采訪中,攝影記者很多時候不僅要承擔攝影的任務,還要負責文字記錄。因此,錄音筆、筆記本,以及無線網卡等也是我們需要常備的設備。

如果拍攝的場景選在音樂廳、體育場,或者大型會場,還需配備獨腳架等裝備,以便在燈光較暗或者不允許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順利完成任務。

在接到采訪任務後,我們要爭取提前到達采訪區域,全面了解采訪區域的環境設施和光照條件,並且最好能夠拿到此次會議或活動的議程,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准備之仗。

如何利用好現場光

在新聞采訪和拍攝過程中,攝影記者要熟悉各種題材的常規表現方法,充分了解各類活動的議程,觀察現場的地形,以便選取最佳的拍攝角度。

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室外光對活動現場的影響,室內燈光照度是否合適,如何設置閃光燈等問題。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分別在不同設置模式下進行拍攝,以保萬無一失;在室外拍攝中,要考慮到陽光對拍攝的影響,必要時用閃光燈進行補光。

通常情況下,公司會議和大型活動都是在弱光的氛圍中進行,這就給我們的攝影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藉助現場光攝影的情況有以下三種:一、新聞現場不允許使用閃光燈。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適當調高相機的感光度,增加快門速度,保證拍攝的成像質量;二、拍攝的場面太大或被攝主體遠離拍攝地點;三、攝影記者要在畫面中突出現場氣氛。

利用現場光進行攝影時,我們應盡量選擇大口徑的鏡頭,如70-210mm/F2.8,28-70mm/F2.8等鏡頭。這類鏡頭光圈較大,可以確保一定的快門速度,因此成像質量會比較好。一般來說,我們大多採用手執相機的方式進行室內拍攝,這就要求快門速度不低於最低限度。如使用17-35mm的鏡頭拍攝時,快門速度要控制在1/15-1/30秒左右;使用28-70mm鏡頭拍攝時,快門速度應控制在1/30-1/60秒左右。

如何使用好閃光燈

我們這里所說的閃光燈是指外置閃光燈,其閃光頭可以隨意調整角度。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經驗,閃光燈直打被攝主體容易造成曝光過度。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嘗試把閃光頭調整到一定的角度,伸出反光板,光源通過反光板和天花板進行反射。這樣操作可以消除被攝主體的投影,改善光照不均造成的影響;如果會議現場空間狹小,被攝主體距鏡頭相對較近,可以將閃光燈調整到90度,通過天花板和周圍的牆壁反光,打亮被攝的主體。

在日常的新聞攝影實戰中,我們可以多嘗試不同的閃光方式,不斷積累閃光燈的使用經驗。在拍攝領導人講話,或者轉瞬即逝場景的時候,我建議大家把閃光燈調整到TTL自動模式上,這樣可以為我們節省不少的時間,拍攝的成功率較高,保險系數更大。

如何拍攝領導講話和會場全景拍攝

領導講話、演講等場景之前,要與其進行充分的溝通,告訴他們在講話中可以適當保持微笑,調整好坐姿,在感知到攝影記者准備拍照時,盡量給予一定程度的配合。

攝影記者在准備拍照前,也可以給領導一個手勢或暗示,把握最佳的拍攝時機進行連拍與抓拍。在會議拍攝中,要時刻保持高度警覺,密切關注演講者的動向。發現演講者漸入佳境進行脫稿講話時,要立即上前進行連拍,將其最佳的表情和手勢收入鏡頭中。

需要注意的是,會議現場的麥克、水瓶等物品可能會對被攝主體造成遮擋,破壞構圖。我們在會議攝影中要注意尋找最佳的角度,盡可能避開遮擋物。

會議現場拍攝難度確實很大。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現場光和閃光燈。在拍攝動輒數百人參加的大型會議時,我們要在構圖中全盤考慮觀眾、主席台領導及主席台展板等要素,這個時候要巧用閃光燈。

我自己摸索出一個竅門:將外置閃光燈向上略微調整一個角度,這個時候,閃光燈輸出的是最大的閃光量,保證距離較遠的主席台曝光充分,而距離鏡頭較近的物體也不會造成曝光過度。在會場現場光足夠的情況下,則可以關閉閃光燈,選擇較大的光圈和快門速度(注意上述提到的最低快門限度),並以背板的LOGO或者主席台上就座的人物為標准進行平均測光。

如何挑選新聞照片

新聞照片的發稿形式主要包括單幅照片、組照和專題攝影。

單幅照片是攝影記者平時工作中最常用的發稿形式。單幅圖片拍攝的基本要求是:表現有形象價值的、有代表性的典型瞬間,注意細節、人物情感及體態語言。

組照可以是對同一新聞現場不同側面的描述與表現,也可以是同一主題下的不同場景的組合。組照多用於多側面、多角度地表現新聞事件,深化主題。我每年都會參與全國兩會的新聞攝影報道。兩會結束後,我會把會議現場,代表討論的現場,以及代表和委員考察、交流、撰寫議案等場面的照片挑選出來,形成組照,進行刊發。

專題攝影是指通過多張照片,多個角度反映一個新聞主題。每張照片講述一個故事或一個情節,要有開頭照片、高潮照片及結尾照片,串聯起一個完整的故事。專題攝影要注意大場景、中景、特寫等不同景別的採用,以及橫豎版照片的配搭,時間跨度較大,淡化時效性。

我們最終選擇發布的照片要具備以下要素:一、被攝人物的動作、表情自然;二、最能代表新聞事件本質的瞬間;三、兼具特寫與大場面;四、圖片構圖合理且具觀賞性;五、圖片動感較強;六、抓拍得到的圖片。

新聞攝影應把視覺沖擊力放在首位

「新聞價值」和「形象價值」歷來被認為是新聞攝影的兩大要素。

新聞攝影的形象價值主要是指新聞照片的視覺沖擊力或稱之為視覺吸引力。長期以來,許多新聞攝影的研究人員和實際工作者都認為在這兩大要素中,新聞價值是首位的,因為新聞攝影是屬於新聞范疇而不是屬於藝術范疇。

然而,在近幾年的新聞攝影教學中,多次讓同學們在任何報紙或指定報紙上選擇自己最喜歡的10幅新聞照片,發現同學們選擇的標准首先是照片本身的畫面效果,照片的新聞價值是處於第二位的'。

當和同學們探討為什麼不是首先考慮新聞照片的新聞價值時,許多同學說,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新聞,往往從報紙的文字報道或電視、廣播上已經獲悉,因而看照片時就更傾向於關注畫面效果了。

重新審視我國長期以來的新聞攝影實踐與讀者對報紙上新聞攝影的評價,把照片的視覺沖擊力要素放在首位,應當更有利於改進我們的新聞攝影報道,更有利於新聞攝影報道的創新,也更切合讀者對新聞攝影的需求。

一、重視讀者視覺感受的選擇 新聞宣傳要「貼近群眾」,研究讀者的視覺感受與選擇的特點,對改進新聞攝影報道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新聞攝影屬於視覺新聞,它向大眾傳播新聞信息主要是通過視覺形象。圖片的標題與文字說明相對處於從屬地位。讀者選擇新聞攝影報道時,首先也是選擇圖片的形象。

因為人們接受新聞攝影是從接受圖片形象開始的,進而才會去閱讀其文字說明。

一幅新聞照片如果本身沒有視覺吸引力,則很少會有讀者繼續去看其文字說明了。當然,猶如對任何事物的判斷有多面性,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或吸引力的照片未必都是好照片,但好的新聞照片則必須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或吸引力。

人的視覺是一種主動性很強的視覺形式,具有強烈的選擇性。人們常說的「視而不見」一詞,就說明納入視覺范圍的東西仍可「不見」,「沒看到」,這就是視覺的選擇性。

它只看到吸引它的對象,也就是對它有較強刺激力、沖擊力的對象。從新聞攝影的角度來看,什麼樣的對象會對讀者的視覺產生較強的刺激、具有沖擊力或吸引力呢?

心理學家早就指出,視覺最不喜歡的東西,是那些靜止不變的或者是那些不斷重復的形象。所謂「熟視無睹」也就是這個道理。只有當視覺面對一個陌生的對象時,才會「睜大自己的眼睛」。

人的視覺具有求新納異的傾向,這就要求新聞攝影者如想使自己拍攝的照片具有吸引力,就不能滿足於拍攝人們普遍看得見的內容與形式,而應著力於把人們普遍「看不見」的內容與形式

變成「看得見」的攝影報道。 內容與形式均是獨一無二的新聞攝影報道,毫無疑問是最受讀者歡迎的;僅僅「形式」(即照片的畫面效果)是獨一無二的新聞攝影報道,也會吸引讀者的眼球;而僅僅是「內容」獨一無二的新聞攝影報道則是第三等的,因其照片本身的畫面效果對讀者來說「熟視無睹」。新聞攝影者應想方設法拍出讓讀者有「第一次看到」而產生新鮮的感覺。

二、強化求新思維在新聞攝影中的運用 求新思維具有鮮明的喜新品質。它的思維指向是活躍的、積極的、向上的。

朝向那些過去沒有發生過的、沒有見到過的、沒有報道過的對象。這種思維符合報刊屬性。報刊的存在是為了報道新聞,一切著眼於一個「新」字。

新聞攝影的求新思維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求內容之新;二是求形式之新。

內容的求新,要求新聞攝影去尋找、發現值得報道的對象。新華社總編輯南振中先生在「影響新聞發現力諸要素的分析」一文中,對此提出了六個主攻方向:一是善於發現或者找到世界上迄今還沒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廣泛傳播的、鮮為人知的新鮮事實。二是善於發現或者澄清社會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重大事件的事實真相。三是善於發現或者提煉出有助於解決當前各種困難和社會矛盾的新鮮經驗。四是善於發現和捕捉能給人以啟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改革開放大潮中人們觀念上的新變化。五是善於發現和表現最能體現時代精神、對人們有較大激勵和鼓舞作用的典型人物。六是善於發現能夠體現事物發展規律的新的苗頭、新的動向,准確地預測和描繪事物發展的趨勢。

三、注重典型瞬間的抓取 現代社會已進入了讀圖時代。人們獲取形象新聞並非只有新聞攝影一種媒介。相對於電視新聞,從傳播新聞的角度,新聞攝影總體處於弱勢地位。

前者是「動」的,後者是「靜」的,前者是有聲的,後者是無聲的;前者可在新聞正在發生時同步傳送報道,後者總會有一定的滯後才能與讀者見面。面對這種弱勢,新聞攝影還有沒有優勢呢?回答是肯定的。

新聞攝影的優勢在於對新聞對象的典型瞬間的抓取,在於對新聞瞬間精華的定格,以使讀者可以細細品味。

新聞攝影要想在與電視新聞的競爭中吸引更多讀者的眼球,就應揚長避短,注重典型瞬間的抓取。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 篇2

一、新聞圖片定義

《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對新聞圖片的闡釋是:「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說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這個闡釋表明,「新聞」與「信息」是圖片的「內核」,圖片只是承載「新聞」和「信息」的「外殼」。如果圖片里沒有「新聞含量」,僅剩圖片這種「外殼」,圖片也就失去了意義。

(1)視覺沖擊力定義

視覺沖擊力是指不需受眾想像,直接呈現在受眾眼前,並能在受眾腦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觀形象的作用力。

(2)使新聞圖片具有沖擊力的物理拍攝方法

對景物的某個具有特色的地方進行強調,使之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所做的只是離被攝物體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遠距離拍攝更好的視覺沖擊力效果。另外,拍攝點的選取也要不落俗套,攝影語言要簡潔明了。

二、使新聞圖片具有畫面沖擊力的方法

(1)善於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間

新聞攝影主要是以瞬間形象來揭示新聞事實、傳播新聞信息的。新聞照片所濃縮的信息越多,新聞價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蘭,當一次車禍發生時,德新社和美聯社的兩名攝影記者都在場。德新社記者拍攝了一輛汽車撞到牆上,穿樓而出的瞬間。美聯社記者拍攝的則是這輛汽車穿出樓後與迎面開來的一輛汽車相撞的瞬間。結果,多數報紙採用了美聯社的照片。因為美聯社記者的照片不僅反映了汽車撞牆穿樓而出的情節,還交代了穿樓而出後與另一車輛相撞的結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兩個方面:一是事實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聞攝影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新聞照片似乎並沒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樣倍受讀者青睞。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新聞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兩個方面,事實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許多新聞照片盡管事實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樣受人歡迎。

《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拍攝的《我要上學》系列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幅照片與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師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實信息含量顯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師生》中,鄉野背景、大碾盤、穿中式制服的鄉村教師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濃縮了貧困山區兒童學習的種種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卻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麗與貧困山區險惡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著天真、純朴、執著和希望,像探照燈一樣逼視著受眾的良知和靈魂,強烈沖擊著受眾的心靈,讓你無法逃避。正因為如此,作者和讀者都已經習慣把這幅照片作為整個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國希望工程的組織者也把這幅照片作為活動宣傳的標識。

(2)善於捕捉象徵性瞬間

它是一種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見長的瞬間,其畫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種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著某種畫外之間的內涵,更多地滲透著攝影記者的主觀認識和思想情感。這種瞬間形象每每不把傳遞的信息直觀地、清楚地表現在畫面上,而是在較大程度上依靠調動讀者的「再創造」、引起受眾深層次的思索補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聞價值更高,視覺沖擊力更強,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徵性瞬間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徵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現出來,讓人窺一斑而知全豹,因而,為記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拍攝出富有新意的畫面,提供了廣泛而自由的空間。

世界著名的新聞照片《博帕爾的災難》([印]帕布勞·巴塞洛繆攝)和《烏干達乾旱的惡果》([美]邁克·韋爾斯攝)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兩幅報道災難新聞的照片都沒有正面地詳細地描述災難,只是選取災難中最有象徵性的一角來展示災難,新穎獨到,獲得了極佳的傳播效果。前者選擇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間,突出地表現了受害兒童那雙圓睜著受到致命傷害的眼睛,象徵著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動的嘴唇似乎還殘留著他臨終時的呻吟與控訴。後者的畫面是白皙寬厚的手掌與一隻類似雞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寫鏡頭,用乾枯瘦小的手掌來象徵烏干達乾旱的惡果。

(3)善於捕捉幽默瞬間

在大多數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間。這是一種表面上似乎與事件的意義,本質無關或關系不大,但實際上是從另一角度、側面反映事件意義、本質,又能啟人心智、令人輕松愉快的瞬間。捕捉這一瞬間需要攝影記者必須具備幽默思維,幽默思維能夠使人們扯斷事物之間習以為常的聯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世界。幽默瞬間畫面常常賦予形象以神奇、新穎的意義,采攝這一瞬間是新聞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視覺感受的主要途徑。

1987年12月7日,美蘇關於裁減中程戰略核導彈的談判歷時七年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簽署了中導協議。美攝影記者蒂姆·克拉里在這一非常程式化和嚴肅的新聞事件中,采攝到了一個幽默瞬間——戈爾巴喬夫和里根在簽署協議交換文本後,將要握手祝賀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間。在拍攝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爾巴喬夫宛如商人,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終於達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視覺上盡管沒有太強的沖擊力,但卻沖擊了人們的思想。

(4)善於采攝新穎瞬間

即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由於記者特殊的拍攝位置和角度,所采攝到的新聞事件讓人耳目一新、與眾不同的瞬間形象。這種瞬間以畫面的新穎、獨特見長。

新聞攝影所面臨的題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種程式化、很少變化的題材,如體育比賽中的獲獎,每年的人代會等等。捕捉新穎瞬間是讓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勝人一籌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會,主席台都是一樣的布置,在這種情況下,攝影記者似乎很難拍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時,一位攝影記者把照相機綁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這樣,拍攝點就向前移動了幾十厘米,拍攝角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因而,他拍出來的會議照片使讀者覺得新鮮。

胡越拍攝的《新記錄誕生》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國跳高運動員朱建華在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以2.38米的成績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記錄,在全場觀眾的熱烈歡呼中,朱建華繞場一周,向觀眾致意。此時許多攝影記者紛紛湧上前,追隨拍攝,胡越則冷靜地站在看台上,拍攝了《新記錄誕生》這幅獨具一格的新聞照片——後面是熱情激揚的觀眾和體育記者,前面是朱建華向觀眾歡呼致意——畫面新穎,讓人耳目一新。

(5)拍攝出獨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聞照片常常是新聞現場的獨家照片,必須做好充分的采攝准備,除了必要的采訪准備和技術准備外,更重要的是對新聞現場的情況要仔細觀察,做到心中有數。

中國青年報記者劉占坤拍攝的獨家新聞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照片內容是當薩馬蘭奇宣布2000年奧運會主辦地為悉尼時,在北京電視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現場人們或驚異、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異的一瞬。這是一張獨家照片,其拍攝成功,無疑得益於記者事先的現場觀察。在當時的拍攝現場,只有北京電視台的記者可以在會場正面攝像,所有的記者被安排到二樓,只能看到直播大廳眾人的背影。劉占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從哪個門沖到會場正面的距離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當牽動億萬人心的一刻來到時,他悄悄迅速地沖下樓,靈活地躥到會場正面,非常冷靜地拍下了這稍縱即逝的一瞬。

(6)仔細觀察人物動作

表情、動作是人物內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的關鍵所在。新聞攝影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須通過人的動作,動作是新聞攝影用以「說話」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徵,即活動形象,或者是群體活動中的某種情節形象。在新聞攝影中用動作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必須與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即通過人物在動作中富有特徵的表情和姿態顯現的情緒,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現出來。

(7)適當運用擺拍

對於擺拍現象,中國日報社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學術委員王文瀾曾稱:「在中國新聞攝影界,抓拍、擺拍的爭論是在『文革』結束,因為那時候對拍攝方法的區別來自於『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虛作假,持續地引起了很長時間的爭論。現在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從荷賽的照片來看,有很多都是經過擺拍、設計、策劃,比如像科技類二等獎的面膜,但是沒有絲毫影響照片的真實性和新聞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讀性,反而通過畫面的設計,提高了沖擊力。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拍攝,抓拍、擺拍,你要達到畫面的效果,應該是你成敗的惟一標准。」

三、尊重新聞攝影規律,充分發揮新聞攝影的特點

新聞攝影報道的策劃必須能夠充分發揮攝影的長處:即視覺沖擊力。考慮策劃題材的原則是要具備鏡頭感。所謂鏡頭感有三個衡量標准:一是新聞主體能夠被畫面展現,特別是人物的內心世界;二是新聞背景及其環境能夠被畫面展現;三是新聞場面具備較強的沖擊力,即是否可以通過新聞性和畫面構圖共同形成使人共鳴的高潮。

新聞圖片沖擊力與圖片大小無關

目前,報紙中出現一種虛「大」現象。即報紙版面,無圖不活,但新聞圖片編發的「大」與「小」,應有一個「度」。把握這個「度」的命運的尺子,只能是「新聞含量」的「大」與「小」。然而,在某些編輯記者(包括少數總編輯在內)眼裡,認為把圖片發得越「大」,視覺效果越好,沖擊力越強。

於是,圖片編發的貪「大」之風似有加劇之勢。長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讀者貶為又臭又長的「懶婆娘的裹腳」,同樣,沒有「新聞含量」的大而空的圖片,就是一種「泡沫」。這種新聞圖片雖然看起來篇幅很「大」,但由於內容平淡,無味,蒼白,空洞,不僅沒有絲毫的沖擊力,只能擠占、浪費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新聞攝影基本技巧 篇3

一、會前的准備

首先需與客戶溝通了解清楚會議拍攝的目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會議新聞拍攝,既要考慮到會場等大場景的拍攝,又要考慮到領導講話等特寫畫面的拍攝,特別是重要的會議,拍攝者不可能靠領導太近,所以鏡頭的准備,必須考慮到廣角端足夠的廣,遠攝端能滿足特寫拍攝的要求。

在會議開始之前首先向會務組索要一分會議議程表,最好能提前一天到達拍攝現場,實地考察會場的大小、燈光情況、主賓位置、自己的機位等。服裝也要准備,國際會議務必穿西服系領帶,國內大中型會議基本上也應如此。應向主辦單位領取一份胸卡,出入方便。

二、會前拍攝

一般的會議半天就結束了,比較簡單。一些大型的會議可能分主會場、分會場,時間短則幾小時,長則幾天,議程多,會議當中,開幕式、閉幕式,以及一些有主要領導和重要人物參加的會議活動肯定是拍攝的重點。拍攝者事先應該對這些情況瞭然於胸,明確拍攝要求和重點。會議當天應當提前到場,把各種器材布置妥當。開會前可以拍攝一些會議背景材料,例如所拍攝的會場外面的布置、拍攝橫幅等宣傳標語,這樣可以讓觀眾一下子就知道會議的主要內容。

正式拍攝從簽到處開始,重要來賓簽到的鏡頭應該拍攝下來。重要來賓簽到時,工作人員會給他們佩戴胸花,因此很容易識別誰是貴賓。主要來賓在會議開始前先要在貴賓室休息,要拍下主賓之間握手、交談的鏡頭;

三、會議拍攝

在拍攝會場的時候,時機最好是在會議進行一會兒以後再拍攝,或者在領導講話一會兒以後進行拍攝。這樣可以避免主席台前有許多拍攝者的身影,影響畫面的整潔和美觀。還有就是盡量能找一個高點拍攝,這樣拍出的照片場面大,層次和透視感好些。大會正式開始,要拍下主持入主持大會的鏡頭,全體代鼓掌的鏡頭,主席台全景,會場全景。然後是大會發言,每個發言人都要拍。我們在拍攝照片的時候,要熟悉和善於運用自己手中的鏡頭,在有限的畫面空間中,盡量包含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讓照片說話。拍攝會議新聞,拍好會場照片、領導照片當然是必需的,但僅僅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

我們在拍攝會議新聞時,除了要拍攝好必須的會議議程,還要「一心二用」,注意發現和拍攝一些會議議程以外的東西。或者說在拍攝好規定動作的同時,還要有意拍攝一些規定動作之外的有趣的瞬間,好比文字記者采寫的「花絮」。這些「花絮」照片是會議主體新聞照片的有益補充,容易被報紙採用。特別是報紙對主體新聞進行報道以後,如果要出圖片專版進行進一步的報道,就需要大量這類的照片。

⑨ 新聞圖片的要求和拍攝技巧與注意事項

在工作上,特別是檔案管理、痕跡管理和工作宣傳越來越多的需要照相。攝影技術,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工作需要,都顯得比以往更為重要。為了普及攝影知識,提高新聞圖片的質量,我們從網上收集整理出這篇文章,從新聞圖片的要求、拍攝技巧與注意事項,介紹了一些實用的知識,供大家學習參考。

1、什麼是新聞圖片

新聞圖片,用新鮮、真實、生動、感人的圖像和簡短的文字說明,及時報道新聞事件,其主要特徵是藉助視覺圖像及時生動地報道新聞。

2、新聞圖片的要求

①求真,新聞中圖片必須是這一事件中真實的照片,無修飾無PS。

②求新,圖片包含的景象必須新鮮,色彩鮮明,清晰!

③求活,圖片可以將新聞事件的現場氣氛表現出活力,富有感染力!

④求情,能夠抓住圖片主體的表情特徵,藉以抒發主體的心理感情!

⑤求意,根據整體新聞的要求,新聞圖片必須對新聞內容的側重點有所表現。

⑥文字說明要規范,描述畫面的事實,包括日期、人物、事件等要素必須精確嚴謹,然後說明新聞事件的背景,最大限度地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3、新聞圖片的攝影技巧

(1)善於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間,圖片含有的信息要能表達這則新聞的主題,交代新聞的背景及時間等。例如拍會議,有會標的就要把會標拍下來;拍防汛,要將水面與建築物和植物的關系甚至水的洶涌等環境交待出來。讓人一眼就從畫面中了解新聞事件。

(2)善於捕捉象徵性瞬間,它是一種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見長的瞬間,其畫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種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著某種畫外的內涵,更多地滲透著攝影記者的主觀認識和思想情感。

(3)善於捕捉幽默瞬間,新聞圖片中如果加有幽默的鏡頭,既從另一角度、側面反映事件意義、本質,又能啟人心智、令人輕松愉快。例如在比賽時,將一些鴿友歡笑、談論的表情攝入鏡頭,可以表現出鴿友對比賽勝利的堅定信心。

(4)善於采攝新穎瞬間,即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在不同的拍攝位置和角度,所采攝到的新聞事件讓人耳目一新、與眾不同的瞬間形象。這種瞬間以畫面的新穎、獨特見長。

(5)仔細觀察人物動作,對於人物動作的拍攝,能夠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等。如會議中的聚精會神,服務中的熱情、發放補貼時群眾的喜悅、防汛中的緊張氣氛等等。

4、新聞攝影的注意事項

(1)抓拍的時候要注意新聞人物的姿態。不能把眼神、口型、行走和其他情形中看起來表情和姿態不好的動作拍下來用作新聞圖片。如半睜眼、打哈欠、伸懶腰等。

(2)不能把新聞人物抽煙、撓頭、摳鼻子等看起來不文明不雅觀的照片拍下來用作新聞照片。如穿著過於暴露或衣裝不整,或與人握手時將一支手插在兜里等。還有非特定場合不能出現吃東西、打手機的畫面。

(3)拍新聞人物照片的時候不能拍背影,特別是新聞人物作為主體時,更不能拍的分辨不出是誰,這樣就不好了。新聞人物的主體應該在畫面突出位置或突出顯示,不能被次要人物遮擋或搶風頭。

(4)拍攝新聞人物事件照片時,要以突出主題為准越簡潔約好,畫面盡量讓讀者一看就知道反映的是什麼內容,切不可畫面凌亂,沒有主次之分。

5、一般攝影知識

(1)橫幅表現寬廣,豎幅表現高聳。即使是手機,也要根據需要採用橫拍還是豎拍。

(2)構圖有很多方法,最常用的是井字形構圖,簡單地說就是把主體或重點放在畫面的三分之一處。在構圖時要注意避開雜物和破壞畫面的因素,還可以在後期進行裁剪取捨。

(3)合理的機位。同樣的場景,不同的機位拍出的畫面有不同的視角效果。根據需要可以把相機或手機舉高腑拍(現場有條件可以站到較高的位置拍)或是蹬下仰拍。

(4)盡量保證相機穩定,相機不穩照片就拍糊了。可將機相或手機靠近牆壁、樹桿等較穩定的地方進行拍攝。

(5)自動拍攝時避免畫面過亮過暗控制曝光的簡單方法。相機本身對光線強或非常亮的地方(如逆光和白牆)人物往往會暗甚至出現剪影,而對較暗的地方拍人物會過亮。控制曝光的簡單辦法是:畫面過亮時稍對亮一些的地方拍,過暗時稍對暗一些的地方拍。

6、攝影構圖常見錯誤

(1)畫面太滿 有些初學攝影者拍照時喜歡讓被攝主體頂天立地充滿畫面,這很不利於照片後期製作過程中進行裁剪。同時也會令到作品顯得拘謹、死板。

(2)畫面歪斜 有的人為了將一些高大的景物拍全,便在取景時採取了讓畫面傾斜的方法。這實在是個得不償失的做法。如此,勢必造成地平線傾斜,畫面失衡,視覺感受不舒服。

(3)頭撞南牆 拍攝側面的人像或帶有向前沖勢的物體時,沒有在畫面主體的前方留一定的空間,給人一種頭撞南牆的感覺,畫面顯得沉悶、壓抑。

(4)附物纏身 背景選擇不當,產生了煙囪長在肩膀上、腦袋上冒出大樹杈等現象,破壞了人物原來的形象。

(5)人景落格 當被攝者與高大的襯景在一起時,顧景不顧人,一味將鏡頭抬高,結果是拍全了,可人物在畫面上常常只剩下個腦袋,落在畫面的下端,非常難看。

(6)畫面分裂 取景時沒有處理好地平線的位置,將其置於畫面正中,於是畫面被一分為二,呈分裂狀,缺乏和諧、統一之感。

(7)喧賓奪主 在畫面中過多地表現了陪襯體,使主體物處於次要的地位,反而不引人注目。

(8)缺乏趣味 取景時缺乏忍痛割愛的精神,“魚”區,“熊掌”亦取,意欲兼收並蓄,反而造成了畫面無主次、小頭緒、結構鬆散、雜亂無章的現象。

(9)各顧東西 在拍攝眾人合影照時,人物的位置沒安排好,不能形成一個向核心靠攏的趨勢,畫面形勢呈分裂狀,與作品所欲表現的主題不相符。

⑩ 新聞攝影的拍攝技巧

新聞攝影在飛速發展的現代新聞事業中越來越顯現出其重要的作用,新聞攝影集新聞性、思想性、真實性、時效性和形象性於一身,能將新聞主體的情感濃縮在畫面之中,給人以簡潔、震撼的效果,有“一圖勝千言”的作用。下面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新聞攝影的拍攝技巧。

新聞攝影的拍攝技巧:新聞圖片定義

《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對新聞圖片的闡釋是:“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說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這個闡釋表明,“新聞”與“信息”是圖片的“內核”,圖片只是承載“新聞”和“信息”的“外殼”。如果圖片里沒有“新聞含量”,僅剩圖片這種“外殼”,圖片也就失去了意義。

(1)視覺沖擊力定義

視覺沖擊力是指不需受眾想像,直接呈現在受眾眼前,並能在受眾腦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觀形象的作用力。

(2)使新聞圖片具有沖擊力的物理拍攝方法

對景物的某個具有特色的地方進行強調,使之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所做的只是離被攝物體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遠距離拍攝更好的視覺沖擊力效果。另外,拍攝點的選取也要不落俗套,攝影語言要簡潔明了。

新聞攝影的拍攝技巧:使新聞圖片具有畫面沖擊力的方法

(1)善於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間

新聞攝影主要是以瞬間形象來揭示新聞事實、傳播新聞信息的。新聞照片所濃縮的信息越多,新聞價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蘭,當一次車禍發生時,德新社和美聯社的兩名攝影記者都在場。德新社記者拍攝了一輛汽車撞到牆上,穿樓而出的瞬間。美聯社記者拍攝的則是這輛汽車穿出樓後與迎面開來的一輛汽車相撞的瞬間。結果,多數報紙採用了美聯社的照片。因為美聯社記者的照片不僅反映了汽車撞牆穿樓而出的情節,還交代了穿樓而出後與另一車輛相撞的結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兩個方面:一是事實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聞攝影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新聞照片似乎並沒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樣倍受讀者青睞。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新聞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兩個方面,事實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許多新聞照片盡管事實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樣受人歡迎。

《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拍攝的《我要上學》系列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幅照片與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師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實信息含量顯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師生》中,鄉野背景、大碾盤、穿中式制服的鄉村教師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濃縮了貧困山區兒童學習的種種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卻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麗與貧困山區險惡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著天真、純朴、執著和希望,像探照燈一樣逼視著受眾的良知和靈魂,強烈沖擊著受眾的心靈,讓你無法逃避。正因為如此,作者和讀者都已經習慣把這幅照片作為整個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國希望工程的組織者也把這幅照片作為活動宣傳的標識。

2)善於捕捉象徵性瞬間

它是一種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見長的瞬間,其畫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種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著某種畫外之間的內涵,更多地滲透著攝影記者的主觀認識和思想情感。這種瞬間形象每每不把傳遞的信息直觀地、清楚地表現在畫面上,而是在較大程度上依靠調動讀者的“再創造”、引起受眾深層次的思索補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聞價值更高,視覺沖擊力更強,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徵性瞬間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徵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現出來,讓人窺一斑而知全豹,因而,為記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拍攝出富有新意的畫面,提供了廣泛而自由的空間。

世界著名的新聞照片《博帕爾的災難》([印]帕布勞·巴塞洛繆攝)和《烏干達乾旱的惡果》([美]邁克·韋爾斯攝)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兩幅報道災難新聞的照片都沒有正面地詳細地描述災難,只是選取災難中最有象徵性的一角來展示災難,新穎獨到,獲得了極佳的傳播效果。前者選擇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間,突出地表現了受害兒童那雙圓睜著受到致命傷害的眼睛,象徵著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動的嘴唇似乎還殘留著他臨終時的呻吟與控訴。後者的畫面是白皙寬厚的手掌與一隻類似雞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寫鏡頭,用乾枯瘦小的手掌來象徵烏干達乾旱的惡果。

(3)善於捕捉幽默瞬間

在大多數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間。這是一種表面上似乎與事件的意義,本質無關或關系不大,但實際上是從另一角度、側面反映事件意義、本質,又能啟人心智、令人輕松愉快的瞬間。捕捉這一瞬間需要攝影記者必須具備幽默思維,幽默思維能夠使人們扯斷事物之間習以為常的聯系,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世界。幽默瞬間畫面常常賦予形象以神奇、新穎的意義,采攝這一瞬間是新聞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視覺感受的主要途徑。

1987年12月7日,美蘇關於裁減中程戰略核導彈的談判歷時七年終於取得突破性進展,簽署了中導協議。美攝影記者蒂姆·克拉里在這一非常程式化和嚴肅的新聞事件中,采攝到了一個幽默瞬間——戈爾巴喬夫和里根在簽署協議交換文本後,將要握手祝賀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間。在拍攝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爾巴喬夫宛如商人,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終於達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視覺上盡管沒有太強的沖擊力,但卻沖擊了人們的思想。

(4)善於采攝新穎瞬間

即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由於記者特殊的拍攝位置和角度,所采攝到的新聞事件讓人耳目一新、與眾不同的瞬間形象。這種瞬間以畫面的新穎、獨特見長。

新聞攝影所面臨的題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種程式化、很少變化的題材,如體育比賽中的獲獎,每年的人代會等等。捕捉新穎瞬間是讓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勝人一籌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會,主席台都是一樣的布置,在這種情況下,攝影記者似乎很難拍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時,一位攝影記者把照相機綁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這樣,拍攝點就向前移動了幾十厘米,拍攝角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因而,他拍出來的會議照片使讀者覺得新鮮。

胡越拍攝的《新記錄誕生》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國跳高運動員朱建華在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以2.38米的成績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記錄,在全場觀眾的熱烈歡呼中,朱建華繞場一周,向觀眾致意。此時許多攝影記者紛紛湧上前,追隨拍攝,胡越則冷靜地站在看台上,拍攝了《新記錄誕生》這幅獨具一格的新聞照片——後面是熱情激揚的觀眾和體育記者,前面是朱建華向觀眾歡呼致意——畫面新穎,讓人耳目一新。

(5)拍攝出獨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聞照片常常是新聞現場的獨家照片,必須做好充分的采攝准備,除了必要的采訪准備和技術准備外,更重要的是對新聞現場的情況要仔細觀察,做到心中有數。

中國青年報記者劉占坤拍攝的獨家新聞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照片內容是當薩馬蘭奇宣布2000年奧運會主辦地為悉尼時,在北京電視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現場人們或驚異、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異的一瞬。這是一張獨家照片,其拍攝成功,無疑得益於記者事先的現場觀察。在當時的拍攝現場,只有北京電視台的記者可以在會場正面攝像,所有的記者被安排到二樓,只能看到直播大廳眾人的背影。劉占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從哪個門沖到會場正面的距離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當牽動億萬人心的一刻來到時,他悄悄迅速地沖下樓,靈活地躥到會場正面,非常冷靜地拍下了這稍縱即逝的一瞬。

(6)仔細觀察人物動作

表情、動作是人物內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徵的關鍵所在。新聞攝影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須通過人的動作,動作是新聞攝影用以“說話”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徵,即活動形象,或者是群體活動中的某種情節形象。在新聞攝影中用動作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必須與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即通過人物在動作中富有特徵的表情和姿態顯現的情緒,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現出來。

(7)適當運用擺拍

對於擺拍現象,中國日報社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學術委員王文瀾曾稱:“在中國新聞攝影界,抓拍、擺拍的爭論是在‘「」’結束,因為那時候對拍攝方法的區別來自於‘「」’很多照片的弄虛作假,持續地引起了很長時間的爭論。現在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了。從荷賽的照片來看,有很多都是經過擺拍、設計、策劃,比如像科技類二等獎的面膜,但是沒有絲毫影響照片的真實性和新聞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讀性,反而通過畫面的設計,提高了沖擊力。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拍攝,抓拍、擺拍,你要達到畫面的效果,應該是你成敗的惟一標准。”?

新聞攝影的拍攝技巧:尊重新聞攝影規律,充分發揮新聞攝影的特點

新聞攝影報道的策劃必須能夠充分發揮攝影的長處:即視覺沖擊力。考慮策劃題材的原則是要具備鏡頭感。所謂鏡頭感有三個衡量標准:一是新聞主體能夠被畫面展現,特別是人物的內心世界;二是新聞背景及其環境能夠被畫面展現;三是新聞場面具備較強的沖擊力,即是否可以通過新聞性和畫面構圖共同形成使人共鳴的高潮。

(1)新聞圖片沖擊力與圖片大小無關

目前,報紙中出現一種虛“大”現象。即報紙版面,無圖不活,但新聞圖片編發的“大”與“小”,應有一個“度”。把握這個“度”的命運的尺子,只能是“新聞含量”的“大”與“小”。然而,在某些編輯記者(包括少數總編輯在內)眼裡,認為把圖片發得越“大”,視覺效果越好,沖擊力越強。

於是,圖片編發的貪“大”之風似有加劇之勢。長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讀者貶為又臭又長的“懶婆娘的裹腳”,同樣,沒有“新聞含量”的大而空的圖片,就是一種“泡沫”。這種新聞圖片雖然看起來篇幅很“大”,但由於內容平淡,無味,蒼白,空洞,不僅沒有絲毫的沖擊力,只能擠占、浪費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閱讀全文

與新聞抓拍有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人工整枝的主要技術方法有哪些 瀏覽:184
大田玉米收割方法視頻 瀏覽:700
山東省教學方法 瀏覽:825
支付密碼一般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3
乳腺癌治療方法及中葯 瀏覽:552
老年人駝背有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744
圖片批量重命名編號的方法 瀏覽:285
目前測量兒童發育最常用的方法 瀏覽:439
重鏈沉積病最新治療方法 瀏覽:7
斑禿怎麼治療方法好 瀏覽:938
如何做香乾好吃的方法 瀏覽:509
室外管道連接的方法 瀏覽:473
西紅柿盆栽種植方法 瀏覽:797
綠植牆怎麼製作方法 瀏覽:182
如何培養孩子認識字的方法 瀏覽:353
小天鵝冰箱門拆卸安裝方法 瀏覽:497
在教學方法的運用過程中 瀏覽:919
鬆手剎的正確方法 瀏覽:776
芋頭怎麼煎好吃又簡單的方法 瀏覽:364
計算用電器電功率的簡便方法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