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拔罐後有水泡怎麼辦
拔罐後出現水泡說明拔罐時間過長導致。如果水泡不多不大不用特殊處理,會逐漸會吸收。拔罐後要注意局部保溫,不要受涼,2小時以內不要洗澡,以免局部繼發感染或降低拔罐效果;第一次拔罐後在拔罐局部的紫印和疼痛沒有消失前,不要再次在原部位拔罐,以免加重局部損傷,導致淤血、感染等並發症,可以考慮更換拔罐穴位;另外,在拔罐時,最好在專業人員的操作下進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Ⅱ 拔火罐起水泡,怎麼辦會好得快
假如拔火罐以後出現水皰,只要不破就可以任其自然吸收;假如水皰過大,可用一次性的消毒針從皰底刺破,放出水液後用碘伏消毒,再用消毒敷料覆蓋。拔火罐出水皰最常見的原因,一個是與體質相關,另外一個是拔火罐的時間太長。
Ⅲ 拔罐子拔出水泡了,怎麼處理
塗碘伏,水泡刺破,趕出裡面積液,塗紅黴素軟膏,或者雲南白葯粉
兩者選一即可
如果一小時後,刺破的水泡又鼓起,可再次刺破,用雙氧水清洗
再塗上述葯物
Ⅳ 拔罐引起的水泡怎麼處理
根據泡的個數和大小,取小麥或生大米(都要用乾的,小麥最好),用牙齒嚼成糊狀,覆蓋在泡上,用醫用脫脂棉和醫用膠布固定,過幾個小時就把泡里的水吸出來了,沒有不適感,幾天後硬皮就會脫落,不留疤痕。
有水泡證明濕氣重。但是不能在起泡的地方再拔,可以多換幾個地方。同時注意不要感染。濕氣重,同時會有身體發重,總犯困的表現,飲食必須忌生冷食物。
Ⅳ 拔罐時出現水泡怎麼處理
拔罐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拔罐可以去除體內的寒氣,具有消腫止痛、通經活絡等功效,但是拔罐也可能會帶來危害,比如力度過大的拔罐會導致出現水泡,這時候一定要做好皮膚護理工作,通過下列方法來科學解決。
三、拔罐時怎麼防止起水泡
1.留罐時間盡量不要太長,一般在10-15分鍾,最短在5分鍾。
2.用閃罐法的時候,酒精棉中的酒精量不宜過多,以免滴在皮膚或罐口處,造成燙傷起泡。
3.用水罐法或葯罐法的時候,必須將罐子里的熱水或熱葯液甩干凈,以免燙傷皮膚。
4.走罐的速度應當均勻,不要忽快忽慢,更不要在骨突出,皮膚褶皺,體表細嫩,小關節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使罐具漏氣。
Ⅵ 拔罐子的時候起泡了怎麼辦
拔罐起泡後,消毒後,記得要用無菌敷料敷蓋即可.也可塗一些紫葯水.
拔罐專家認為:有些人在接受拔罐時皮膚出現水泡,留罐時間太長是導致拔罐起泡的一個因素.然而同樣的留罐時間, 有些人起泡, 有些人卻不起泡,這些與人的個體差異,和部位有關.大致有幾種情況,前胸較之後背易起泡,皮膚薄白較之皮膚黑厚者易起泡,夏季較其它季節容易起泡;一些特殊的體質, 如濕盛等, 即使留罐時間不長, 也易起泡; 連續幾次在同一部位拔罐, 在原有的罐口弧形線上, 容易起泡; 在貼過膏葯,搽抹過活血止痛外用葯物,做過熱敷,紅外線照射,電療,葯物滲透等的部位拔罐, 容易起泡.
對大多數的患者來說, 拔罐後起泡較之不起泡對病痛的效果要明顯得多.拔罐後起泡能縮短病程, 提高療效.
祖國醫學中有一種發泡療法, 稱「天灸」.是把某些葯物敷貼在相應的皮膚上, 使之發泡, 然後挑破水泡, 放掉泡液以解除病痛.有研究表明, 發泡灸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強壯身體的功能.拔罐後起泡可能也是通過火罐的吸拔, 在一定程度上將病變軟組織中的組織液, 甚至連帶少量的血液吸到了表皮下, 直接減輕或解除了無菌性炎症的狀態.所以能獲得較顯著的療效.
Ⅶ 拔罐起泡怎麼處理
留罐時間根據病情、部位決定。一般留罐10-15分鍾,大罐吸拔力強,可適當縮短時間,否則可能會起泡。若是起泡比較細小,則不用特別處理,一般會自行消退;起泡較大時最好到醫院處理,先局部消毒,然後用消毒針具刺破,敷上消毒紗布。起罐時別使勁往下拔,要一手握罐,一手壓旁邊的皮膚,讓空氣進去,罐自然就下來了,拔罐之後皮膚上的紫斑一般兩周能消失。吃得過飽或飢渴時不宜拔罐。皮膚有過敏、水腫或者潰瘍的地方以及孕婦的腰骶部和腹部都禁止使用拔火罐。
在家裡拔火罐只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病情比較嚴重的最好還是到醫院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Ⅷ 拔罐出水泡怎麼處理 拔罐出水泡解決方法
1、如果是水泡比較小的話,只要不把它弄破了,三到五天就會好。
2、如果水泡比較大的話,可以用消了毒的針把它戳破,把水放了後先消毒再用紗布包紮一下就可以了,拔罐後出現小水泡是因為體內的風寒濕寒的毒素比較旺盛,特別是體內濕氣重的,一般拔完罐都會有水泡,或者顏色比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