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中醫保健與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保健與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19 12:41:24

① 有哪些比較適合養生的中醫療法

中醫養生療法都有哪些
1.拔火罐是眾所周知的中醫療法,通過拔火罐,可以通經活絡,身體變好
2.刮痧也是很普遍的,通過來回刮痧,清除身體的毒素
3.針灸也是流傳很久的,用金屬針刺入穴位,來調整氣血
4.葯酒也是很好,把重要溶於葯酒,作用效果很好
5.有一種葯茶療效也是很好的。

②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現在人們工作壓力大,有時候不注意身體就會出現一些問題,人生的`路還很長,我們需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下面我就來分享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1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2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熱雙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搽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可反復10餘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可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

發宜常梳:用雙手十指伸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後按搓頭部,每次梳頭50—100次,可流通氣血,清醒頭腦。

目宜常運:將眼球自左至右轉動10餘次,再自右至左轉動10餘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頭腦清凈,驅除雜念;常做這種動作,可去頭眩之疾。

齒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時,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可令人牙齒堅固不痛。

口宜常閉:每日經常閉口調息,舌抵上顎,呼吸均勻和緩。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顎,或用舌尖舔動上顎,漱津滿口時,分數次咽下,有助於消化功能。

氣宜常提:在吸氣時,稍用意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後,在緩緩呼氣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於氣機升降。

心宜常靜:每天抽出一定時間,排除各種雜念的干擾,靜心安神,從而使氣血平和,思維敏捷。

③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中醫養生是我們中國歷史悠久的養生方法。中醫養生特別的多,這是我們中國獨有的養生之道,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比較常用的中醫養生方法,可以供大家參考。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1

1、推腹30秒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促進腸胃蠕動,消除便秘,有助於入睡,防止失眠。

每天早上起床時推一次,晚上臨睡推一次

2、推腹方法

從肋骨兩側向前下方推,仔細按揉,過程要放鬆。

3、跪膝30秒

跪膝對腰部有很多好處,能治療腰痛,如果您經常腰痛,那就試試跪坐30秒,就可以有效改善。

4、跪坐方法

將力量用在臀部後身體微微撐起,脊椎挺直,而且要使整個身體微微浮起來,這樣才不會傷害到自己的膝蓋。

5、30秒金雞獨立

這個動作能調和平衡,中醫一直認為身體有疾病就是陰陽失調,這個動作可以幫助我們找回平衡。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2

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④ 中醫養生的方法

中醫養生的方法

中醫養生的方法?中醫養生,歷史悠久,淵源極深,人們常常把養生分為生理、心理、哲理養生三個層次,對於一般人,注重身體的健康,接觸最多的就是生理養生。分享中醫養生的方法。

中醫養生的.方法1

1、氣功養生法。 要注意練功的注意事項,切不可走火入魔。

2、神志養生法。 修德怡神、調志攝神;積精全神、四氣調神。

3、行為養生法。 像膳食、起居、房事、運動、交際、休閑娛樂、旅遊、沐浴等均可養生。

4、針推養生法。 使用針灸、推拿、刮痧等進行。

5、本草養生法。 即葯物養生,應用著眼於補、瀉兩個方面醫學教|育網整理。用之得當,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益壽延年的作用。但葯物不是萬能的,如果只依靠葯物,而不靠自身鍛煉和攝養,畢竟是被動的、消極的。葯物只是一種輔助的養生措施,在實際應用中,應掌握如下原則、不盲目進補,補勿過偏,應辨證進補。另外,要注意盛者宜瀉、瀉不傷正等。

6、審因施養法。 即因地(地理環境、居住環境)、因時(年月、四季、晝夜等)、因人(即因人的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不同職業人群、不同體表部位)區別施養。

中醫養生的方法2

背宜常捶陽氣旺

捶背比較適合中老年人,人體背部有豐富的脊椎神經和臟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膚、皮下組織的穴位,通過神經系統和經絡的傳導,增強內分泌和經絡系統的功能,提高免疫機能,增強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鬆,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勞損,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營養,加速背部皮膚新陳代謝。

此外,捶背還可安神寧心,對中老年人所患多種慢性病具治療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勻,著力要有彈性,輕拍輕叩,每分鍾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時間30-50分鍾,以上下輕輕叩打為宜。嚴重心臟病者,捶背須謹慎。

面宜多擦氣血平

按摩面部,又稱浴面,能激發陽氣。方法為兩手搓熱後,用手掌擦面部十數次。或用雙手輕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鍾,每日2-3次。因經絡系統中足三陽經都起於頭面部,擦面可疏通經絡,並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將兩手搓熱,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帶動其他手指,搽到額部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像洗臉一樣,搽10餘次。

經常浴面能使面色紅潤,少生皺紋,防止面部神經麻痹,浴面同時還具有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於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環。

目宜常運眼不花

中醫稱眼球轉動為運睛。將眼閉上,眼球自左向右轉動6-10次,然後再自右向左轉動6-10次。眼球轉動要慢,然後閉目片刻,再突然睜開眼睛。速度要均勻,每個轉動方向可作2-4個節拍。此法對於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適,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背不痛

背主一身陽氣,是中醫經絡督脈及膀胱經所在之處,常暖可使陽氣運行並暢達全身經脈,防病治病。日常可採用按摩、曬太陽等法。古人認為背部為督脈之所居,是太陽膀胱經之所舍。人感受防寒,多從背部起,故背部應常保溫暖。

保護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腎強腰。中老年人應加強背部的鍛煉與調養,晚間起床時給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止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為胃腸等臟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古人稱為摩臍腹、摩生門。即繞臍揉腹。平時經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脹,有助於食物消化。仰卧在床,兩腿伸直,腳尖朝上,兩手搓熱,兩手相疊,用掌心在以臍部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轉摩12次。

男人多對腸胃進行按摩能健腎強腰、滋陰壯陽、益氣固精、健脾胃、助消化,久練對腎虧乏力及便秘均有療效。

肢體常搖筋骨壯

四肢經常活動,不僅鍛煉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過四肢運動促進內臟氣血運動,增強體質。兩手握拳,連同兩肩,向前輪轉,先有里向外下方轉再由外向里上方轉,然後再反方向轉,各轉20次。也可先左後右。

除外,平坐,提起左腳向前緩緩伸直,腳尖向上,當要伸直時,腳跟用力向前下方蹬一下,做五次後,再右腳做。能舒展四肢關節。此法對於中老年人預防肩周疾病,提高身體機能,具有益處。

皮膚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膚,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經絡,活躍氣血,抗衰老防疾病。古人稱為干沐浴。即將二手搓熱,常搓摩周身皮膚,像洗澡一樣。一般從頭頂百會開始,順次面部,兩邊肩臂,從上而下,胸部、腹部、後背至左右腿,依次擦之。可使周身氣血通暢,舒筋活血,皮膚潤澤而富有彈性。

中醫養生的方法3

動形養生 、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靜神養生 、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 、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⑤ 關於中醫養生方法

中醫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寶藏,很多優秀的老中醫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用最樸素的行動詮釋了中醫養生的真諦。那麼,你知道中醫崇尚的養生 方法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帶來關於中醫養生方法,歡迎大家閱讀。

中醫崇尚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中醫養生方法1. 規律作息

生活簡單、作息規律,是五位國寶中醫奉行多年不渝的養生圭臬。

清晨5點半或6點起床運動,然後看診、閱讀、寫字,晚上11點以前一定會就寢。

每天寫書打電腦,88歲的中醫師易權衡以「8小時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適當運動」的三八原則,維持活力充沛。

作息不固定、生理時鍾被打亂,影響健康甚鉅。新近日本的動物研究發現,生理時鍾錯亂,會影響身體荷爾蒙分泌,引發多種疾病,甚至讓血壓飆升,嚴重危害心血管功能。

尤其睡眠充足最重要。國寶中醫們不熬夜,每天睡足7~8小時,因為睡眠是補氣養生根本。

《黃帝內經》提到:「人卧則血歸於肝。」以中醫觀點來看,晚上11點至凌晨3點,血液流經中醫的肝膽系統,此時身體獲得完全休息,就能修復肝功能、恢復體力和思考能力。

董延齡中醫師提醒,睡前不要做太劇烈的運動,或者耗費腦力的事情,睡不著不用勉強,不妨先拉把椅子坐下來,慢慢將呼吸下沉,靜坐10分鍾放空腦袋,稍有睡意再回去睡覺。

或者可准備一盆溫熱水泡腳,易權衡醫師說,「腳溫熱較好睡,」利用泡腳或按壓摩擦腳底中間的湧泉穴,腳丫子暖了,很快就能進入夢鄉。

中醫養生方法2. 多喝茶

晨起一杯濃濃的龍井綠茶,是百歲中醫師姜通喚醒身心的良方。「是那種苦到臉會變色的茶,」負責照顧父親飲食的姜家女兒笑說。但近幾年因飲食清淡少油,姜通已改喝較淡的龍井茶,怕傷到腸胃。

「來,來喝茶,」易權衡醫師喜歡喝茶,采訪當天正巧遇到寒流,他拿著巴掌大的不銹鋼壺走來走去,一遍遍專注地沖茶、倒茶,無論是訪客或患者,人人手捧一杯熱呼呼的茶,格外溫暖。

茶含有多種抗氧化物,對健康的功效早為人所知。以中醫觀點,茶具有利尿、解毒、生津止渴、清熱和安定心神功能,很適合長期用腦用眼的人,前市立中醫醫院營養師許雲卿提到。

但要特別注意:

◎ 沖泡水溫80℃:水溫太高會破壞綠茶中的有效成分。

◎ 不宜久泡:茶沖泡後要把葉子撈出來,茶葉不可在水裡泡超過8小時,以免產生大量單寧酸,損傷胃壁。

◎ 飯後不要喝濃茶:茶葉單寧酸和食物中的蛋白質結合後,會讓腸胃蠕動變慢,反而更不利消化。茶含少量咖啡因,神經衰弱、產婦、失眠或胃潰瘍的人不建議飲用。

中醫養生方法3. 書寫

寫書法、 日記 或做詩詞繪畫,則能抒發心情,維持內心平靜。

美國的研究發現,寫日記能夠紓緩內心痛苦,加強體內免疫系統,改善身體狀況,甚至可預防或緩解憂鬱症。 性格淡薄寧靜的中醫師馬光亞,有「從容老人」封號,他認為養生首重心情放寬,不要急、慢慢來,練毛筆字正是鍛煉心性的好方法。

馬光亞年幼時偶然在木板上以毛筆字書寫,受到兄長贊美後啟發興趣,從此愛上書法藝術,不但用毛筆抄寫醫書葯方,也把平日所見所聞、以詩詞方式記錄下來。後來他也愛用毛筆畫畫,無論是家鄉田園、竹子、花鳥或鴿子,都有樸拙的趣味。

愛妻情深的中醫師巫水生,則習慣用毛筆寫日記,30年從未間斷,迄今將近200本。

年輕時中醫啟蒙老師薛位珍讓巫水生學寫毛筆字,一方面是讓他靜下心來,二來則是訓練他把脈時的手腕穩定度。

有趣的是,寫日記的好習慣,也幫他免除了一次土地官司糾紛。有次巫水生碰上別人借他土地不還鬧上法院,幸好他有寫日記習慣,借土地的過程也詳細記載在日記里,當他出示日記給法官看時,法官一度懷疑,直到他拿出一百多本日記,才讓法官相信不是編造,最後平安化解這場官司。

中醫養生方法4. 睡午覺

利用午睡鬆弛一下恢復體力,不但能提升工作效率,也可降低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濃濃的八字眉、看來有點嚴肅的中醫師巫水生,年過七旬卻能每天從早上10點看診到晚上8點,他的好體力,讓許多年輕醫師自嘆不如。原來他午餐吃得簡單,吃完一碗麥片後必定中場喊卡,休息小睡一會,補充下半場元氣。

但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建議不超過半小時,才不會影響到晚上的睡眠狀況。

中醫養生方法5. 靜心

信仰,是支持國寶中醫的靜心力量。美國針對100位百歲人瑞所做的調查發現,信仰是超越飲食和運動的長壽原因。

走進馬光亞醫師家裡,廳堂中央一幅等人高的白衣大士觀世音圖,是他心緒平靜的依靠。馬光亞生前信奉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每日虔誠念經拜拜,「神明有幫助我,」他曾這樣告訴女兒說。

巫水生是虔誠__,每個星期日固定上教堂禮拜,行醫遇上困惑、內心不安時,他總會合掌禱告。說也奇怪,有時禱告完後心情豁然開朗,自然會發現合適患者的葯方。

中醫養生方法6. 菜多肉少

國寶中醫們飲食清淡,菜多肉少是大原則。

易家餐桌上, 最常出現兩道青菜搭配一小塊豬肉、雞肉或蒸魚,「一碗白飯吃完就算了,」飲食適量,白飯配菜,是易權衡醫師維持體態均衡的原因。他舉出歷代養生醫家主張素食多蔬,而現代醫學也證明,蔬菜中含有豐富維生素和纖維質,多吃對身體有益。

巫水生醫師因家族遺傳血壓偏高,所以飲食中特別注意攝取大量蔬果,每天下午四、五點,必定補充一杯現打綜合蔬果汁。只有到外頭餐廳用餐時,他才會「破例」吃點肉,「但經常一個月還吃不到一次,」他說。但巫水生也提醒,蔬果汁在中醫里偏涼性,最好白天喝,不要在睡前飲用,以免影響腸胃功能,反而不好入睡。

會做菜的董延齡,因年輕時歷經戰亂逃難,受過飢荒所苦,腸胃功能較差,因此多選擇平或溫性的葉菜類及豆類,如包心菜、四季豆等。他並自己腌漬香椿醬,香椿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功效,對胃不好的人有幫助。

中醫養生方法7. 和緩運動+按摩

打一套八段錦就能讓全身細胞活躍起來;按摩則可讓筋絡暢通,加強氣血流動。

「你看我這把年紀了,還有肌肉喔,」76歲的中醫師董延齡自豪地捲起袖子,露出結實的二頭肌,這是他持續運動50年的成果。他結合各家養生功法,自創「延齡操」,每天拍打轉動全身筋骨關節;此外,他並搭配按摩小腿經絡,促進下肢循環,他深信「變老,從腳開始。」除了鬆弛全身筋肉關節,並可加上按摩筋絡,促進血液循環、加強臟腑功能。

92高齡辭世的馬光亞教授,生前沒有任何慢性病,他視力極佳,可看到月歷上的小字;且一口好牙、氣色紅潤,一點都不顯老。他自述保持年輕的秘訣是,每天做穴道按摩。早上起床後先將手心搓熱按摩全臉,按摩眼睛和耳朵的穴道;另外他也會按壓腳底中間的湧泉穴,有滋補腎經的青春功效。

中醫養生方法8. 好學不倦

多樣化興趣,讓國寶中醫保持頭腦靈活、心情開朗,每天生活充實、新鮮而有趣。研究也發現,活到老、學到老,可讓人變得更聰明。大量廣泛的閱讀、手不釋卷,是每位國寶中醫師的習慣。百歲人瑞中醫師姜通,具有西醫資格,他精通英、日語,每日除閱讀國內報章雜志外,也翻閱國外期刊資訊,隨時更新醫療資訊。

平時他最愛窩在西門町老咖啡店裡的一角,喝咖啡、寫稿、閱讀,享受沒人打擾的悠閑午後。「啊,那家 蛋糕 是自己做的,特別好吃,」提到愛吃的甜食,姜通還會露出孩子般開心而滿足的笑容。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姜通的另一興趣是跳舞,而且持續到八十多歲還在跳,他年過百歲仍腳步輕盈、動作敏捷優雅,不是沒有原因。他從大學時代開始跳舞,一星期要跳上三、四次,後來也拉太太一塊去跳,夫妻倆很享受共同跳舞的忘我樂趣。

一席長袍執筆揮毫,儒雅斯文的馬光亞教授,私底下則喜歡高歌一曲,他常在家唱卡拉OK,無論國台語歌都認真學唱,也唱得有模有樣。女兒馬育台回憶說,父親的拿手歌曲是「采檳榔」,在告別式上他們還特別播放一段父親的歌聲,讓眾人懷念不已。

持續活動、好學不倦,以及永保赤子之心,國寶中醫為養生做了最好的註解。

中醫養生方法相關 文章 :

1. 古代中醫十種養生方法

2. 中醫二十四小時養生方法是怎樣

3. 中醫養生的方法

4. 中醫養生保健的5種方法

5. 常見的中醫養生方法

6. 中醫話養生


⑥ 中醫保健與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保健與養生方法從大的范圍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即飲食養生、運動養生以及心理養生

飲食養生方面: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

運動養生方面: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

心理養生方面:心理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具體可以可參考文獻:www.yangshengu.com/shenghuo/bgys/146.html

⑦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很多人都開始關注養生保健了,最常見的就是利用中醫來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那麼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下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的相關內容。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1

1、叩齒法

每天清晨醒後,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有助於堅固牙齒。

【解讀】 中醫有個健齒功法叫做「叩天鍾」,也就是叩齒,是古代盛行的一種養生術,民間還有諺語形容它的功效:「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每天早晨堅持叩齒,能暢通經絡、強腎固精,不僅能強健牙齒,還可以促進面部血液循環,減少皺紋的產生,延緩衰老。

2、閉口調息法

經常閉口調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勻、和緩。

【解讀】 中醫認為,養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而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類經·攝生類》也曾記載:「善養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

3、咽津法

每日清晨,舌抵上顎,或用舌尖舔動上顎,等唾液滿口時,分數次咽下,有助於消化。

【解讀】 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古代養生學家陶弘景曾說:「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這里所說的玉泉就是指唾液。現代醫學發現,唾液中所含的唾液腺激素、過氧化物酶等,還具有消炎、解毒、助消化、延緩衰老、減肥等多種功效。

4、搓面法

每天清晨先搓熱雙手,再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頰而下,可反復10餘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

【解讀】 搓面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清代醫學家吳尚先在《理瀹駢文》中記載:「晨起擦面,非徒為光澤也,和氣血而升陽益胃也。」此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可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還可治療面神經麻痹、面部色素沉著、黃褐斑、面部神經痛等病症。長期堅持可延緩顏面衰老,推遲老年斑的產生。

5、梳頭

用雙手十指插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後按梳理頭部,每次50-100下,有助於疏通氣血,清醒頭腦。

【解讀】 頭正中為督脈,兩旁分別為膀胱經和膽經,左右相加,共5條經脈,所以中醫又將這套保健養生功法叫做「拿五經」。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匯」,梳頭「拿五經」可以刺激頭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每天梳頭3-5次,每次3-5分鍾,可使人的面容紅潤,精神煥發,還能防治失眠、眩暈、心悸、中風等症。

6、運目法

將眼球順時針轉動10次,再逆時針轉動10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解讀】 這個方法不僅有明目的功效,還可有效防治「眼翳」。眼翳又稱翳狀贅肉,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嚴重者可影響視力。從現代解剖學角度看,「運目除眼翳」的本質相當於眼睛通過自我主動按摩,起到暢通眼內氣血,改善神經營養,以達到消除睫狀肌緊張痙攣及消除初期翳狀贅肉的`目的。

7、凝耳法

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可使頭腦清醒。

【解讀】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以耳養生」的記載,其中「凝耳法」是常用方法之一。耳朵周圍穴位眾多,如耳尖、翳風、頭竅陰等,掩耳的同時可按摩這些穴位,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反復低頭、仰頭,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使頭腦清醒,頓感精神爽快。

8、提氣法

吸氣時,稍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後,在緩緩呼氣放下。

【解讀】 該方法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提肛運動」,相當於中醫的「撮穀道」,穀道即肛門,撮即提。肛門處於人體督脈上,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氣的作用。經常進行提肛運動,不但可以升提中氣,強壯臟腑,還有助於肛腸保健。提肛運動幾乎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方法極為簡便,一提一松即為一次,若每日堅持做2-3遍,每次5-10分鍾,必獲良效。

9、摩腹法

飯後用手掌在臍周的腹部順時針按摩30次左右,可幫助消化,消除腹脹。

【解讀】 每天下午1-3點順時針按摩腹部,促消化的效果最好,因為此時段小腸經經氣最旺。中醫認為,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經常按摩肚腹,能協調脾胃,調和五臟六腑氣血運行,促進肚腹血液循環,有提神、補氣、添精等作用。每次以腹部溫熱、舒適感為佳;如治療食積、腹脹、便秘等,可適當增加次數和力量,以腹部腸鳴、排氣排便為佳。

10、足心按摩法

每日臨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有強腰固腎的作用。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2

中醫食療與養生保健方法

九月養生防秋燥非常關鍵,人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往往會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乾裂等。可適當多服一些含維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葯食療。

十月是秋季中很重要的一個月份,預示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將要來臨,而秋應對的臟器是肺,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為宜。還要多飲水,減少節氣造成的乾燥之氣。

中醫理論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 生地黃(鮮品洗凈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鍾後,潷出葯汁,再復箭煮一次,兩次葯液合並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凈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 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山葯百合大棗粥

【配方】 山葯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適量。

【做法】 將山葯、百合、大棗、薏仁、大米洗凈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 山葯具備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有滋陰養胃的作用。

清補瘦肉湯

【配料】 瘦肉250克(5兩),生熟薏米10克(2錢),蓮子5克(1錢),百合5克(1錢),淮生10克(2錢),玉竹5克(1錢),茨實5克(1錢)。

【做法】 把瘦肉放落滾水中煮5分鍾,取出洗凈。洗凈全部清補涼配料。把適量的請水煲滾,放入全部材料,煲3小時,湯成用鹽調適味即可。

【功效】 此湯清甜滋補,有去濕開胃,除痰健肺等溫和清涼功效,特別適宜身體瘦弱,虛不受補者飲用,是夏秋季節的合時湯水。

在對中醫食療與養生保健方法認識後,選擇中醫食療與養生保健的時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式進行,不過對這些方法使用,也是要長期進行,而且每種方法使用上,都要適量,不宜使用過度,否則對自身也是會造成負擔的。

⑧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都有那些

養生是歷代人類追求的目標,以追求延年益壽、強身健體、駐顏美容為養生目的。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是陰陽平衡、整體觀念、辨證施治、氣化萬物、穩態調節、調中求和。中醫養生方法:

第一、順應自然界變化,主動適應自然界,采大地之精華,避免自然界對人體的影響;

第二、飲食調養,利用食物養生、食物防病、食物治療;

第三、情志調護;



第四、勞逸養生,包括體力、腦力、房室均要適度;

第五、運用中葯、針灸、按摩、氣功等方法,通過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後防復發及後遺症這一系列的辦法來達到養生的目的。

⑨ 中醫養生的保健方法

中醫養生的保健方法

中醫養生的保健方法,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開始提高,於是很多人在生活之餘便開始關注養生,很多人都會選擇中醫養生,那中醫養生的保健方法有什麼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養生的保健方法1

手掌拍手臂

手上有六條經絡,心包經、肺經、心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見下圖:

方法:左右手分別拍另支手的手臂內、外側 :以右手掌拍左臂內、外側,以左手掌拍右手臂內、外側,輪流互拍。時間約數分鍾。可根據自身的狀況,重點選拍。

1、手厥陰心包經上有9個穴位,這條經脈直接關系著心臟的健康,此經脈不通暢,就會表現為:手心發熱、腋窩腫脹、胸悶、面赤、心律不齊、頭暈眼花等。通過拍手疏通心包經,則可以治癒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如心痛、心悸、心胸煩悶、癲癇、嘔吐、瘡病及肩肘疼痛等。

2、手太陰肺經上有11個穴位,這條經脈不暢,會表現為:肺部脹滿、氣喘、咳嗽、鎖骨疼痛、肩背疼痛、小便發黃等。拍手疏通手太陰肺經,則可以治癒喉部、胸部和肺部疾病,如咳嗽、氣喘、咳血、傷風、咽喉腫痛、肩背寒冷、胸痛、吐瀉、痔疾等。

3、手少陰心經上有9個穴位,這條經脈不暢,會表現為:咽喉乾燥、心煩、口渴、前臂麻木、厥冷、手心發熱和兩眼昏花等。拍手疏通手少陰心經,則可以治癒胸部和心臟部位的疾病以及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心痛、心悸、冠心病、失眠、咽干、口渴、癲癇及上肢內側疼痛等。

4、手陽明大腸經共有20個穴位,這條經脈主要與人體的消化系統相關,消化系統出現了問題,人就會"上火",喉嚨、牙齒就會疼痛,臉上就會出現痤瘡、雀斑、酒糟鼻等。刺激拍打手陽明大腸經上的曲池、三里和合谷等穴位,則可以治癒腸胃疾病和眼、耳、口鼻、喉等五官疾病。例如,耳聾、齒痛、咽喉腫痛、腹脹、腹瀉、口眼歪斜、便秘、經閉、水腫、上肢不遂、高血壓等。

5、手太陽小腸經共有19個穴位。這條經脈不通暢,身體就會出現耳聾、面頰腫脹、喉嚨痛、頸部痛、頷下痛、肩胛痛、上臂痛、前臂疼痛等症狀。拍手打通這條經脈,則可以治癒腹部小腸與胸、心、咽喉等部位的疾病。例如,頭痛、目翳、乳痛、乳汁少、腰背痛、瘧疾、黃疸、癲癇等。

6、手少陽三焦經有23個穴位,這條經脈不暢,身體就會出現耳聾、耳鳴、耳痛和咽喉痛。拍打疏通這條經脈,則可以治癒耳聾、耳鳴、耳痛、目赤腫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以及肩臂疼痛等疾病。

中醫養生的保健方法2

按腳趾

每天順時針按摩腳趾肚40~80次,重點是第二個腳趾,對緩解胃痛、養胃都很好。

暖肚臍

每天上床後,雙手搓熱,將熱掌心(勞宮穴)貼在胃和肚臍上,待熱度稍減,再順時針按摩30~40次。

搓腹部

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覺前,仰卧床上(天氣冷時可在被窩內進行),雙手掌重疊,置於肚臍部位,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揉60次,或至腹部覺熱為止。結束後,再用手指點按足三里穴(膝關節外側膝眼下3寸兩骨間)。

敲膽經

每天在大腿外側的足少陽膽經循行路線上用力敲打,左右各兩百下,以每秒大約兩下的節奏,才能有效刺激穴位。時間大約15分鍾。這種做法可以刺激膽經,強迫膽汁分泌,提升人體的吸收功能,提供人體造血系統所需的充足材料。

揉太沖

晚上睡覺前,用熱水燙腳10~15分鍾,中途隨時添加熱水保持水溫。在燙腳的過程中,用手的拇指或食指按揉太沖穴,力度以太沖穴有痛、麻、脹的感覺為度,時間大約10分鍾。可降血壓、平肝清熱,清利頭目、安神助眠。

⑩ 中醫養生保健的5種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老百姓最常用的養生保健方式,那麼在養生保健中,中醫有什麼功效呢?下面由我為大家介紹中醫養生保健方法吧。

中醫養生保健法1、 老年養生十訓

人至老年氣血逐漸虛衰,故尤應注意其衣食住行。應少肉多菜、注言多行、少食多嚼、少怒多笑、少鹽多醋、少欲多施、少煩多眠、少車多步。

中醫養生保健法2、“四不養生”

“不急不惱百年不老,不懶不饞益壽延年”,這句言語聽起來雖然簡單,卻說明了精神養生、運動養生和飲食養生有利於健康長壽的大道理。

“不急不惱百年不老”:說明了精神養生的重要性,指平時注意修身養性,並善於調節情志有利於健康。現代醫學將人的行為模式分為兩種,即A型行為類型(A型性格)及B型行為類型(B型性格)。

A型性格的特點是性格急躁,爭強好勝,過分的自負,固執,好爭辯,好沖動,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

B型性格的特點是性情隨和,與世無爭,淡泊人生,不爭名利,易滿足,生活悠閑自在,工作從容不迫,為人平易近人。美國學對3524名男子進行了長達8年半的跟蹤觀察,發現A型行為者的冠心病發病率是B型行為者的2倍,復發率是5倍,死亡率為7倍,由此可見不急不惱,性情隨和,情緒樂觀的精神養生者益長壽

“不懶不饞益壽延年”:說明了運動養生和飲食養生的重要性。不懶是指運動養生,即平時手腳勤、不懶惰,經常參加體力及腦力勞動,或經常參加各種有益於身體健康的活動,適量的運動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饞是指飲食養生,即日常生活的飲食結構合理,平時的飲食能夠做到多樣化,粗細糧搭配、葷素搭配,不偏食,這樣有利於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也是重要的養生方法之一。所以說,不懶不饞有益於益壽延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醫養生保健法3、 健身長壽氣功按摩十八法

主要通過調身來調和營衛,疏通氣血,使經絡暢通,功能恢復,人體各器官相互協調,機能趨於正常,以達治癒疾病,健身長壽的目的。

預備功;揉發梳頭;雙鳴天鼓;旋指搗耳;運目養神;刮眼明目;捋鼻防感;浴面生華;叩齒固腎;攪海吞津;豎推肩井;橫摩胸肋;正反揉腹;背搓腰際;敲打命門;按摩上肢;按摩下肢;按摩湧泉;全身拍打和收功等。

其具體操作方法為:①預備功:兩手置於小腹前,兩手臂微屈,手心向上,手指尖相對,從頭至腳依次放鬆後意念集中於下丹田。自然呼吸,逐步達到輕、柔、勻。②豎推肩井功:用兩掌心左右交叉按摩肩井穴及其周圍,同時腰部隨上肢的擺動而自由轉動。對治療肩背痛、落枕、舉臂困難、甲亢等均有一定療效。③敲打命門功:雙手握拳,通過自由轉腰時用左右拳輪換敲打前後命門。具有強腰壯腎,對消化系統疾病亦有一定療效。④全身拍打功: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背部、肩部、頭部、上肢、下肢作輕松而富有彈性的拍打。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濕,強筋健骨之功。

中醫養生保健法4、 夏季養生

風俗“夏”原為“大”的意思。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諺雲“立夏東風少疾痾,適逢初八果生多,雷鳴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蟲損稻禾”

起居立夏、小滿在農歷四月中,稱之為孟夏(夏之初)。此時天氣漸熱,植物繁盛,中醫認為此時人體的心臟機能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法則,人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醫學源流論》說:“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

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心主神志,心主神明,故稱心藏神。”

飲食盛夏酷暑,人體出汗多,需補充水分,保持機體平衡。夏日炎熱,胃腸功能受暑熱刺激相對減弱。為此,保證胃腸功能正常,選用食物滋養補益,抵禦暑熱侵襲,是夏季養生的重要一環。古代醫學家李時珍曾提出,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飲食。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並煮粥,並擱涼後食用。

中醫養生保健法5、 健腎強身簡易按摩法

祖國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虧或腎氣過早衰退的人,可呈現內分泌功能率亂,免疫功能低下,並可影向其它臟腑器官的生理機能,導致早衰。

揉丹田:丹田位於肚臍下一寸至二寸處,相當於石門穴位置。方法是將手搓熱後,用右手中間三指在該處旋轉按摩五十至六十次。能健腎固精,並改善胃腸功能。

按腎俞:腎俞穴位於第二、三腰椎間水平兩旁一寸處,兩手搓熱後用手掌上下來回按摩五十至六十次,兩側同時或交替進行。對腎虛腰痛等有防治作用。

摩湧泉:湧泉穴位於足心凹陷處,為足少陰腎經之首穴。方法是用右手中間三指按摩左足心,用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左右交替進行,各按摩六十至八十次至足心發熱為止,能強筋健步,引虛火下行,對心悸失眠、雙足疲軟無力等有防治作用。以上三法,依次而行,早晚各一次,常年不斷,必然見效。

閱讀全文

與中醫保健與養生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治療濕尤有效方法 瀏覽:909
小米的快捷鍵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70
用底線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瀏覽:277
檢測方法elisa法 瀏覽:191
遠離口臭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684
中葯及其制劑常用的純化方法 瀏覽:151
充電機使用方法步驟12V 瀏覽:1001
正確懷孕的方法 瀏覽:50
iphone6跳屏解決方法 瀏覽:895
怎麼鑒定玉的真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0
椰子鞋帶交叉方法視頻 瀏覽:527
畫軸力圖的簡便方法 瀏覽:902
教學方法包含了教學手段 瀏覽:344
媽媽尿毒症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957
齒痕舌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瀏覽:759
高里程數計算方法 瀏覽:869
15x120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57
成武白酥雞的食用方法 瀏覽:866
農村打灶方法視頻 瀏覽:116
讓皮膚快速變白的方法 瀏覽: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