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藻類破壁的方法有哪些

藻類破壁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19 09:35:13

如何消除魚缸內藻類

放銅線除藻或抑藻還沒聽說過。我認為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
藻類生長的誘因很多,誘因不同,生長的藻類品種也不同,抑制和消除的方法也不同:
如魚缸只是綠水,可能是有陽光直射魚缸,建議魚缸要避免陽光直射,加強過濾的硝化系統,增強水體的流動,在不動過濾濾材的前提下徹底清理魚缸壁的藻類並大量換水(魚缸水量的二分之一以上),加大換水頻率。
如魚缸壁上有藻,可能是陽光或魚缸內照明燈光的散射光照射缸壁造成的,對症遮光處理並人工清除缸壁藻類即可。
如果是草缸生藻,可以直接翻缸或加用戊二醛(莫斯類水草慎用),並加強換水,減少光照強度及光照時間,水草缸照明要用三基色6000-6500k的燈管或水草專用燈管,減少紫外線的照射,同時加強過濾功能。
另有些人提倡工具魚、螺等生態除藻,但我個人認為效果一般或說不很理想,真正能達到控制藻類滋生的方法只有有針對性的消除致藻因素,並需要長期的良好維護,使魚缸的各系統發揮良好的功能和作用。

Ⅱ 小球藻(綠藻)的小球藻簡介

綠藻(小球藻)的基本知識
一、認識藻類
藻類是植物界中有光合作用色素的一類自養原植體植物,既沒有葉子、種子或根,也沒有花。有一些藻類很微小,只有幾微米(μm),但也有些很大的,很復雜的組織,像寬大的飄帶,例如海帶。藻類用孢子進行繁殖,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大多是距今20億年以上的原始植物。大部分的藻類從遠古時期就存在,至今仍存在。藻類的適應性很強,即使在極端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如在沙漠或冰河地區),它們也能存活。它們生長在海洋、湖泊、河流、小溪,還有濕地,分布范圍很廣。凡潮濕地區,都可找到他們的蹤跡。
藻類的種類繁多,在地球上的海洋和淡水中大約有23000 種藻類。藻類主要生長在水中,約2/3見於海洋,約1/3生活中淡水中。據調查,全世界可供食用的藻類並不多,我國已發現的可供食用的藻類有50多種。
可食用的藻類的營養價值很高,它不僅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無機鹽、維生素,還有大量的氨基酸、有機碘、磷、鉀和多種微量元素等。以綠藻(以下均稱為小球藻)中著名的品種蛋白核小球藻為例,小球藻中蛋白質含量約為60%,具備18種氨基酸和高含量的維生素,以及多種有益人類健康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全營養食品。

二、小球藻的發現
小球藻,英文名稱為Chlorella。日本京都大學化研所和日立製作所共同進行的生物遺傳基因研究成果表明,小球藻誕生於五億四千年前,這從遠古時代的化石中就可得到證明。小球藻旺盛的繁殖能力,以及圍繞細胞的堅韌的細胞壁,使小球藻能夠抗拒所有的滄桑巨變,不管是環境改變或自然災害都無法摧毀他們。
小球藻屬綠藻門,卵孢藻科。藻體單細胞,球形或橢圓形,直徑僅數微米,無鞭毛,浮游生活,是生息在淡水中,直徑為千分之三至八毫米的超微生物。它藉助陽光、水和二氧化碳,生長出天然的全營養成分,並釋放出氧氣。由於它非常微小,所以被發現得非常晚,直到19世紀發明了顯微鏡,其存在才得以確認。小球藻以高於其他植物十倍以上的光合能力,以每隔20個小時分裂出4個細胞的旺盛生殖能力,不停地將太陽能量轉換為生命所需要的能源。基於這種生命活動,它被稱為「罐裝的太陽」。小球藻是一種單細胞的綠藻,是一種高效的光合植物。具有史前水中生物神秘色彩的小球藻,自出現在地球上至今,它的基因始終不因環境的變遷而發生變異。20世紀50年代末期,小球藻被視為理想的食物營養來源。
發現小球藻的時期是顯微鏡發明之後。1890年,小球藻被荷蘭微生物學家M.W.Beijerinck(拜林克)博士所發現,並確認為是可食用的藻類。將希臘文表示綠色的「Chlor」和拉丁文表示細小物質的「ella」組合中一起,將其命名為Chlorella,意思是「小的年輕的綠」。其深綠的顏色代表了高濃度的葉綠素的存在。
發現小球藻的時期相當於日本的明治中期。由此可見,從發現至今,其歷史並不久遠;也可以說,令人有新生物的印象。其實,從地球誕生生命的初期即有小球藻這種生物,只是近期才被發現而已。
證實綠藻存在的化石,是由哈佛大學的巴谷豐教授在非洲南部的Cambrian紀之堆積岩中發現的。他看到直徑20微米葉綠素的藻類和直徑0.5微米的細菌化石在一起。

三、小球藻的形狀和結構
小球藻是一種微小的綠藻,生長在淡水中。它的外形多為球狀,少數為橢圓形。小球藻大多分布在溫帶地區的泥沼、河流、池塘中,一般在春秋兩季大量出現,而在春夏之交繁殖最盛。其生長最適溫度為25°C~30°C,最適光強為3000~4000勒克司。
小球藻直徑3~8微米,必須用600倍以上的顯微鏡方可看見,與人體紅血球體積相似;從橫斷面來看,一個細胞的直徑2~12微米,因此有研究機構稱之為「綠血球」。它是一種生活在淡水中球形深綠色的單細胞球狀藻類微生物,所以稱它為小球藻。小球藻整個遺傳的物質全部在細胞核中。
屬於單細胞的生物有人類、動物和一些藻類,如小球藻(綠藻)也是單細胞生物。從分類上,小球藻更接近高等植物,它有完整的細胞核,含有豐富的葉綠素並且堆積得很密,生產人們所需要的各種氨基酸、蛋白質及維生素等;對肽類物質進行正確的加工,從而使這些肽具有正常的生物活性。它吸收太陽能量進行光合作用,反復進行細胞分裂的繁殖速度非常驚人,可以充分地進行光合作用。這種驚人的生命力源於小球藻特有的生物活性生長因子(Chlorella Growth Factor,CGF或綠藻精)。
有科學家提出,在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食物而缺少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營養的地區,可通過大量培養小球藻來進行營養補充。最極端的例子是,中、美、俄的科學家已經讓小球藻陪伴宇航員去太空飛行,給宇航員提供氧氣和食品。

四、小球藻的獨特秘方CGF:促進生長的獨有成分
人類、動物和一些植物都屬於單細胞的生物。小球藻就是一種單細胞的藻類植物,整個遺傳的物質全部在細胞核中。單細胞的小球藻含有豐富的葉綠素並且堆積得很密。它是吸收了太陽能量進行光合作用反復進行細胞分裂繁殖的神秘植物,生產人們所需要的各種氨基酸、蛋白質及維生素等;對肽類物質進行正確的加工,從而使這些肽具有正常的生物活性。
小球藻又是一種高能量植物,不用種子來繁殖後代。那麼,它是依靠什麼方法來繁殖後代的呢?這種驚人的生命力是小球藻特有的生物活性生長因子CGF(Chlorella Growth Factor)決定的。
CGF是小球藻獨有的活性成分。有了CGF這種特殊的促進生長活性成分,使小球藻具有高超的「分身法」。一個小球藻細胞一分為二,然後是兩個變四個,四個變八個,越分越多,並保證細胞基因不會發生變異。在生長環境優越的情況下,一個小球藻的細胞內可以分出4~16個孢子來。這些小小的孢子長得很像它們的「母親」。隨著孢子的長大,「母親」的肚子被撐破,小孢子散放出來,開始進行獨立的生活。這些小小的孢子又長成了母親的模樣,於是一個小球藻經過「分身法」變成了4~16個小球藻。
剛誕生的幼小綠藻,從水中吸收養分而長大;當細胞成熟之後,小球藻的細胞分裂一定是四分裂的形式。而CGF又是維持小球藻細胞中不斷分裂繁殖中保持基因永無變異的關鍵所在。這種相互促進的特殊營養成分非常有益於維持人類的健康和疾病改善。

五、小球藻集天然營養物質之大成
綠色食物永遠是地球上重要性排行第一位的營養來源,也是許多生物的營養之源,更是當代人維持健康和生命力的基礎要素。小球藻的CGF精華成分佔到了自體的5%,除此之外還含有18種以上氨基酸構成的約60%的蛋白質、16種維生素(含B12)、11種礦物質、葉綠素A、葉綠素B、葉黃素、碳水化合物、核酸、酵素、胡蘿卜素、纖維、Ω—3脂肪酸、醣蛋白、核蛋白,核糖核酸(RNA)、脫氧核糖核酸(DNA)、多種植物類荷爾蒙等,真可謂質優量豐的天然營養源。
形象的比喻是:小球藻蛋白質的含量是牛肉的2倍,雞肉的3倍;鐵質含量是葡萄乾的50倍,豬肝的16倍;鈣質的含量是牛奶的2倍;維他命A含量是葡萄乾的4倍;胡蘿卜素是一般植物的100倍;葉綠素是螺旋藻(又稱藍藻)的5倍;含比鵝肝更高的維生素B12。因此,小球藻同時又享有「植物營養素+肉類優質蛋白」的美稱。它的營養價值大大超過雞蛋、牛肉和大豆等高蛋白食物。
雖然小球藻在這個世界上已經存在五億四千萬多年,但被發現並造福於人類的歷史並不長。對於我國經歷過20世紀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的中年老人來說,小球藻並不陌生。當時,人們把小球藻當做營養葯物,改善一度出現的「浮腫病」——蛋白質營養缺乏症,為人類戰勝自然災害立下了汗馬功勞。
著名作家盧曉蓉在其作品《感受飢餓》就記述了小球藻這一難忘的篇章:「我母親當時是一家工廠醫院的葯劑師。在工人們一個個患了「浮腫病」而無葯可治的時候,她發現了小球藻富含蛋白質,如獲至寶,立即四處找來十幾個浴缸,也包括我們家的一個,在醫院的庫房裡養起了小球藻。小球藻雖然屬於原始而簡單的物種,可仍然馬虎不得。它需要陽光,需要干凈的環境,於是母親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到了照顧小球藻上。到小球藻養成以後,她還要把這十幾大缸水燒干,把裡面的小球藻濃縮成乾粉,再按照病人病情的輕重程度分配給他們服用。據吃過小球藻的工人講,那東西還真管用,一調羹可以頂三兩飯。有幾次我餓得慌,望著那墨綠色的乾粉眼饞,向母親討吃,可母親硬是不給,說給工人吃是為了救命,而我還沒危急到那樣的程度。」
這么好的一種養生食品,為什麼後來卻在我國銷聲匿跡了呢?
小球藻有三層細胞壁,十分堅韌,對其有效的破壁方法是一道世界性難題,很難破解。小球藻能在地球上歷經五億多年滄海桑田的變化而一直生存到今天,關鍵一點就是它有堅韌的細胞壁的保護,利用常規方法難以使微小的綠藻細胞破碎。小球藻富含的各種營養成分必須經過破壁後才能釋放出來,並被人體消化吸收。質量再優異的小球藻如果不經破壁處理,即使加工成營養健康品,實際上也難以發揮其改善調整的作用。
經歷了十幾年的科研攻關,一直未能開發出理想的破壁方法,使得小球藻在中國國內逐漸被淡忘。於是,微藻家族中另一品種——螺旋藻,因其養殖條件要求不高,成本低廉,而且不需進行復雜的破壁處理工藝,迅速進入了藻類健康品企業的視野。與此同時,在日本、美國、中國台灣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小球藻在健康食品領域中卻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在發達國家被公認為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寶貴的健康食品。

Ⅲ 如何有效殺死藻類

綠藻又稱青苔,常出現在游泳池的池水、池壁、池底中,導致水質變色混濁,衛生不達標。水的營養化是造成綠藻泛濫的原因。池水中過多的綠藻導致底層的綠藻因陽光被阻隔而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進而亡,變成污泥而衍生出厭氧性細菌,更加速水質惡化。游泳池中長綠藻對管理者而言是最頭痛的問題,下面針對游泳池水中藻類的生長特性介紹一些去除的方法。
游泳池中經常出現的藻類
1、綠藻
這是比較常見的藻類,常出現浮游在水中而使水色呈綠色,適應力較弱,只要對游泳池水作超氯消毒 (uper chlornation)(加大消毒劑用量)即可殺。
2、黃藻
這種藻好生於池壁,大多數是由較淺的地方開始長,會在池壁上產生微黃的顏色,對化學葯品容易有抗葯性,所以除藻一次就要成功,否則就須更換殺藻劑種類,通常天使藍在pH=7.0時對此類藻會有效。
3、粉紅藻
它是由一種名叫Methyloacterium的細菌族群(含有Pseudomonas Bacillus Flavobacterium等菌種組合而成)組成,外觀與藻類很相似,這種生物好生於池面的水位線上,常於游泳池水面的池壁,有色痕跡,由於是介於水與空氣之間,使用葯劑殺藻效果不佳,以人工方式,如刷子刷除是比較好的方法。
4、藍綠藻或稱黑藻
這是比較難纏的藻類,好生於池磚縫,呈堆疊狀,對氯的抵抗可達40ppm,相當頑強。在嘗試各種殺藻劑無效後,酸洗是唯一的選擇。

游泳池中藻類的生長條件
藻類除了呼吸與光合作用所需陽光、水、二氧化碳、氧氣之外,還需要氮、磷、鉀、鋅等。其中除了雨水 、風、打雷、落塵等自然現象所帶來豐富的肥料外,泳客的汗水、油脂、皮膚代謝物更是綠色植物喜歡的有機氮肥來源。在這種適宜的條件下,游泳池內藻類的生長是當然的,惟有靠消毒殺菌劑的事先防範與事後的除藻滅藻劑的補救才能免除藻類的災難。事實上在有效的消毒殺菌條件下,足以把藻類孢子給破壞或抑制,游泳池內若有藻類的產生,那代表消毒殺菌不完全,或消毒殺菌過程有瑕疵,而此時再消除藻類只是亡羊補牢,真正的解決辦法還是要樹立正確的水質管理觀念。
消除藻類的方法
1、移除
a、以人工刷除後利用過濾方式將藻類移出泳池水之外。
b、利用聚合物(如聚合氯化鋁)之類的化學葯劑將藻類沉澱於池底,再用吸污機以水底吸塵方式排除。
2、直接殺
a、利用化學消毒殺菌劑直接對藻類本身作傷害性的致接觸,如氯、臭氧等對藻類細胞內酵素蛋白質中的巰基進行破壞與蛋白質中硫鍵結合破壞而導致藻類亡。
b、利用紫外線的照射使藻類細胞待原形質的膠質狀態產生變化,使藻類衰竭而。
c、利用含有多氨基(polyamino)的殺菌劑如Guanidine等來抑制藻類的生長,國際上有以此來完全代替氯作為泳池與按摩池的消毒劑,添加一次可長時間有效控制水質,著名的Softswim即是此類。
3、中毒亡
硫酸銅屬重金屬鹽類,重金屬的陽離子一般對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其毒性大小按如下順序排列:
銀(Ag)>汞(Hg)>銅(Cu)>鈣(Ca)>鉻(Cr)>鎳(Ni)>鉛(Pb)>鈷(Co)>鋅(Zn)
重金屬必須在離子狀態下才有毒性,分子狀態不起殺生作用。菌體表面在正常情況下要吸附溶液中若干無毒陽離子(如H+、Ca2+、Mg2+、K+等),但當有毒的陽離子(如Zn2+、CU2+、Mg2+、Ag+等)存在時,可置換無毒離子而吸附在菌體表面,從而改變細胞的性質,部分重金屬離子還能進入細胞內與蛋白質或酶結合導致微生物亡。最常用的重金屬鹽類是硫酸銅,它對有葉綠素的微生物效果特別好。使用的濃度為3—5mg/L時,大部分藻類都可以被殺。生物處理的允許含量為0.4~0.5mg/L。
銅離子之所以具有致毒作用,是由於可凝細胞的膠體可以與包括丙氨酸,亮氨酸,賴氨酸和甘氨酸在內的許多天然氨基酸,形成穩定的螯合物,使這些氨基酸失去正常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銅離子對酸鹼度與總鹼度很敏感,在水質pH值偏鹼與碳酸根存在下,很快地形成不溶解銅,而沉澱於池底失去作用,並導致池體著色,這從泳池磁磚縫呈綠色可看出來。也因此銅能生成出不沉澱而殺水中浮游藻類的有機銅與螯合銅和容易沉澱於池底而殺池底藻類的氫氧化銅和硫酸銅,而硫酸銅則兼具了這兩項功能,在初期硫酸銅解離出銅離子而殺水中的浮游藻類,在末期則形成不溶解性的硫酸銅與氫氧化銅,殺池底與磚縫的苔藻。近來隨著鋅的研究,已有鋅電解方式作為殺藻之用,鋅的好處是溶解度較大,無混濁與池底著色問題,壞處是減藻力較差。

Ⅳ 黑毛藻怎麼徹底處理,除藻方法有哪些

想要徹底處理黑毛藻,最好的選擇還是戊二醛,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除藻劑,可以對多種藻類起到殺滅的效果。而且即便沒有水藻,控制好用量也能起到預防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戊二醛不能和硫酸銅等除藻劑一起用,二者發生反應會導致失效,從而無法消滅藻類。

一、黑毛藻怎麼徹底處理

想要徹底處理黑毛藻,最好的選擇還是戊二醛,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除藻劑,可以對多種藻類起到殺滅的效果。而且即便沒有水藻,控制好用量也能起到預防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戊二醛不能和硫酸銅等除藻劑一起用,二者發生反應會導致失效,從而無法消滅藻類。

二、除藻方法有哪些

1、定期清理:想要除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定期清理一次。將缸里的魚兒撈出,然後放掉部分水,用刮藻刀等工具將附著在缸壁上的藻類刮掉。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想要徹底杜絕藻類爆發,還要從源頭入手。

2、養工具魚:所謂工具魚,其實就是一些以藻類為食的魚,比如黑線飛狐、小精靈魚、青苔鼠等等,它們都可以將魚缸里的藻類吃掉,不過吃黑毛藻的工具魚不是很多,通常選擇飛狐類的效果更好。

3、葯物除藻:葯物除藻一般就是戊二醛和硫酸銅,正如上面所說,它們不能一起使用,每次只能用其中的一種,而且還要控制好葯量,不然會產生葯害,導致魚兒被毒害。

Ⅳ 請大師們科普一下什麼是破壁機,和料理粉碎機有啥

破壁機簡單講就是將植物,菌類,藻類等物料的細胞外壁破碎的機器,一般屬於超微粉碎機類別,破壁常見方法很多,比如:化學法,酶解法,物理法等,而破壁機方法相對比較簡單,常見的有:氣流粉碎機,振動磨,超微粉碎機等,結構相當復雜,一般帶有分級機構;氣流粉碎機細度最細可至5000目以上,振動磨,超微粉碎機最細細度也可達800目;一般物料細度在400目以上,即可破壁,有的物料需要700目以上才能破壁,而料理機適用家庭使用,很高轉速,結構簡單,適合食品粉碎,一般一把粉碎刀,幾百元,破壁效果一般,市場上有的產品廣告稱可以完全破壁,實際有點擴大。

Ⅵ 微藻和綠藻是一樣的嗎 他們什麼關系 細胞壁有什麼區別 破壁方法有什麼不同 麻煩專業人士回答謝謝

微藻和綠藻是不一樣的,它們同屬於藻類‍,綠藻中的微小藻類也稱作微藻。因為微藻不是分類上的名稱,所以無法具體比較二者的區別。
1、微藻是一類在陸地、海洋分布廣泛,營養豐富、光合利用度高的自養植物,細胞代謝產生的多糖、蛋白質、色素等,使其在食品、醫葯、基因工程、液體燃料等領域具有很好的開發前景。
藻類個體大小懸殊,其中,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分辨其形態的微小藻類類群被人們稱為微藻,故此微藻不是一個分類學上的名稱。
2、綠藻門成員,約6,700種。光合色素(葉綠素a和b、胡蘿卜素、葉黃素)的比例與種子植物和其他高等植物相似。典型的綠藻細胞可活動或不能活動。具有一中央液泡,色素在質體中,質體形狀因種類而異。細胞壁由兩層纖維素和果膠質組成。食物以澱粉的形式儲存於質體內的蛋白核中。
綠藻多見於淡水,常附著於沉水的岩石和木頭,或漂浮在死水表面;也有生活於土壤或海水中的種類,浮游種類是水生動物的食物或氧的來源。

Ⅶ 有什麼方法可以殺死藻類

在池塘養殖中,往往會產生大量有害藻類,造成水質惡化,影響魚類生長,甚至引起魚中毒死亡。現將池塘中幾種有害藻類的防除方法介紹如下:

1、水綿、雙星藻、轉板藻(俗稱青泥苔):防除方法是每畝水塘用生石灰10千克製成溶液潑灑,但須注意的是殺滅大量有害藻類後,死亡的藻類腐爛易造成池塘水質變壞,導致水體嚴重缺氧。因此,殺滅藻類期間應注意水質變化,以便及時注入新水或採取增氧措施。

2、多甲藻、裸甲藻(俗稱紅水):防除方法是在溫度變化大的季節,應注意經常換水,調節水質。紅水發生後,每畝水塘可用生石灰15千克製成溶液全池潑灑,以提高水中的pH值,促使這些藻類死亡,然後換進新水。也可用濃度為每升0.7毫克的硫酸銅溶液全池潑灑,2天後再換進1/3的新水。

3、銅綠微囊藻,水花微囊藻(俗稱銅綠水):防除方法是可用每立方米池水0.7克硫酸銅,遍灑在藻體上,另外,撒施生石灰也可清除這些藻類的危害。

4、卵甲藻:防除方法是每立方米池水可用生石灰10~20克遍灑,也可調節水質pH值至7.5以上。對發病池,則必須用濃度為每立方米池水150克的生石灰徹底清塘後再使用。

5、水網藻:防除方法是在放養魚種前用生石灰水清塘,每畝水深1米的水體用量為7.5千克。發生該藻時,可用濃度為每升1.5毫克的硫酸銅溶液潑灑池塘水面。

Ⅷ 請教藻類分離方法

藻種的分離

藻類培養首先要有藻種。從天然水域的混雜生物群中,用一定方法把所需藻類個體分離出來,而獲純種培養。這種方法稱為藻種分離和純化,又稱純培養法。

真正的「純種培養」是指在排除包括細菌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條件下進行的培養。這是進行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技術,而在生產性培養中不排除細菌的稱之為「單種培養」。

(1)采樣和預備培養:首先要採集有需要分離藻類的水樣,採回後在顯微鏡下檢查。如發現需要分離的藻類數量較多時,可立即分離。若數量很少,最好先進行預備培養,待其增多後,再分離。

用作預備培養的培養液,各種藻類是不同的,對一些難以培養的藻類一般加入土壤抽出液較好。預備培養液營養成分濃度應小些,一般只有原配方的1/4~1/2。如水樣中藻類種類較多,就應使用幾種不同的培養液,使藻類在適合於自己繁殖的培養液中繁殖起來。

可用三角燒瓶或試管作培養容器,加入容量1/4~1/3培養液。然後把經篩絹過濾除去大型浮游生物的水樣接種進去,放在合適溫度下或室內靠北窗口下培養。在培養附著藻類時,容器可靜止不動;而培養浮游藻類時,應該每天搖動一次。

有的藻類在普通培養液中完全不能繁殖,有的繁殖非常困難。此時需改變培養液濃度,加入葡萄糖、蛋白腖等有機物,補充微量元素和輔助生長物質,加入土壤抽出液,就有可能獲較好效果。

土壤抽出液製作方法:先在試管底部,加入高約1cm土壤(採用腐殖化的農田和庭院土)。再加入水使達5cm,塞上棉塞,採用蒸氣間隙滅菌,每天滅菌1小時,連續二天。由於氣泡上升,棉塞可能弄臟。因此,最好先在水中煮一段時間,使氣泡跑掉後,再加棉塞進行滅菌。

(2)分離方法:常用下列四種。

1)微吸管(毛細管)分離 選直徑較細(約5毫米)玻管,在火焰上加熱,待快熔時,快速拉成口徑極細的微吸管。將稀釋適度藻液水樣,置淺凹載玻片上,鏡檢。用微吸管挑選要分離的藻體,認真仔細地吸出,放入另一淺凹載片上,鏡檢這一滴水中是否達到純分離的目的。如不成功,應反復幾次,直至達到分離目的為止。然後移入經滅菌的培養液中培養,一般在每個培養皿中接20~30個個體。從分離出少量細胞擴大培養到200毫升的培養量,如硅藻一般需20天以上。為了較長時期保存藻種,可將分離到的藻種用青黴素(1000~5000單位或鏈黴素(20ppm)處理後,獲得較純藻種。

此法操作技術要求高,要細心。往往吸取一個細胞,要反復幾次才能成功,且適於分離個體較大藻類。

2)水滴分離法 用微吸管吸取稀釋適度藻液,滴到消毒過載片上,水滴盡可能滴小些,要求在低倍鏡視野中能看到水滴全部或大部分。一個載片上滴2~4滴,間隔一定距離,作直線排列。如一滴水中只有幾個所需同種藻類個體,無其他生物混雜,即用吸管吸取培養液,把這滴水沖入裝有培養液並經滅菌試管或小三角瓶中去。如未成功,需反復重做,直到達到目的。

此法簡便易行,尤其適宜於分離已在培養液中占優勢種類。分離受少量生物污染培養液中的藻類多用此法。操作時同樣要求細致、認真,使用工具及培養液經嚴格消毒。

3)稀釋分離法 把含有需要分離的藻類而又混雜有其他生物的水樣,取其一定量,用培養液稀釋。通過稀釋到適宜程度的方法,達到把原混雜生物單個分離培養的目的。

首先把水樣稀釋到每一滴含有一個左右的生物細胞(也可能一個都沒有,也可能有兩個),在稀釋過程中配合顯微鏡檢查,調節稀釋度,然後准備裝有1/4容量培養液的試管20支,每一試管加入稀釋適宜水樣一滴,搖勻,進行培養。待藻類生長繁殖達一定濃度時,再檢查是否達到分離目的,若未達到,再重復做。

此法操作簡單易行,但有一定程度盲目性,比不上水滴分離法效果好。

Ⅸ 螺旋藻的脫腥過程是怎麼樣的

螺旋藻脫腥方法。其步驟為:螺旋藻破壁;酵母發酵:取已破壁的螺旋藻破壁液加葡萄糖,接種活性乾酵母,發酵。所述的螺旋藻破壁採用酶解-均質破壁法其步驟為:採用溶菌酶酶解;酶解結束後均質破碎。在其最佳工藝條件下,得到的發酵液可感覺不到螺旋藻腥味的存在,具有淡淡的清香味,保持螺旋藻所固有的顏色。

閱讀全文

與藻類破壁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治療濕尤有效方法 瀏覽:909
小米的快捷鍵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70
用底線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瀏覽:277
檢測方法elisa法 瀏覽:191
遠離口臭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684
中葯及其制劑常用的純化方法 瀏覽:151
充電機使用方法步驟12V 瀏覽:1001
正確懷孕的方法 瀏覽:50
iphone6跳屏解決方法 瀏覽:895
怎麼鑒定玉的真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0
椰子鞋帶交叉方法視頻 瀏覽:527
畫軸力圖的簡便方法 瀏覽:902
教學方法包含了教學手段 瀏覽:344
媽媽尿毒症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957
齒痕舌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瀏覽:759
高里程數計算方法 瀏覽:869
15x120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57
成武白酥雞的食用方法 瀏覽:866
農村打灶方法視頻 瀏覽:116
讓皮膚快速變白的方法 瀏覽: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