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雞樅菌種子怎麼種
1、母種製作:種植時要用馬鈴薯、白蟻巢浸出液等物質製作培養基,並接種雞樅菌種。2、菌袋製作:使用棉籽殼等配製養料後,裝袋接種。3、發菌培養:將菌袋放入無光環境中,菌絲長滿後移植。4、移栽養護:移栽後覆土,並遮蓋松針。
1、母種製作
種植雞樅菌前,要將馬鈴薯和白蟻巢浸出液放入鍋中,加熱至馬鈴薯煮爛,然後過濾殘渣,將獲取的汁液兌水後,加入洋菜粉繼續加熱熬煮,直到洋菜粉完全溶解後,將汁液倒入培養容器中,接種雞樅菌的種子。
2、菌袋製作
使用棉籽殼、木屑、鈣粉、骨粉、有機肥、腐葉土、清水等物質配製養料,達到用手捏成形但不積水的狀態後,將養料裝入塑料袋並壓實,然後對菌袋消毒滅菌後,接種雞樅菌的菌種。
3、發菌培養
接種完成後,要將菌袋放在干凈清潔的培養室中,將溫度保持在20-25度之間,並採取遮光措施,保持室內黑暗,一個月後菌袋中就會長滿菌絲,等待菌袋中長出瘤點後,就可以將雞樅菌移栽在培養土中。
4、移栽養護
將生理成熟的雞樅菌菌袋取出,去除外側的包裝袋,然後將其排列在肥沃疏鬆的田地中,覆蓋暴曬消毒後的田園土,覆土深度為20厘米,然後向土面蓋上一層松針或竹葉,起到保濕的作用,一個月後雞樅菌就會長出。
2. 雞樅菌怎麼種植
種植雞樅菌,先要製作蟻窩養殖白蟻,接著將雞樅菌母種放入培養基中培養,大概2個月左右菌絲長成,此時就可以把菌絲定植到蟻窩中了,定植好之後保持土面微微濕潤,注意要遮光處理,等到雞樅菌長大即可採收。
1、養殖白蟻
雞樅菌種植好之後,還需要做好養護管理,每周都需要澆一次水,使土壤處於微微濕潤的狀態,乾旱季節每隔2-3天就要澆一次,期間可以使用一些帶甜味的果皮混料投放到蟻穴中,使得雞樅菌可以更好的跟白蟻一起生長。
3. 雞樅菌人工種植技術
雞樅菌人工種植技術如下:
雞樅與其它菌類不同,需要特定的環境條件才可以生長。一般雞樅菌的生長模式是,草蟻在建築地下巢穴的時候,會從地表啃食鮮草的葉片並且將這些破碎的綠色單子葉植物葉片搬運到地下。
通過螞蟻分泌的蟻酸混合泥土作為建築材料築巢,螞蟻的巢穴中,草會在蟻酸的作用下發酵,然後形成雞樅菌生長的最佳培養基,雞樅也在這種培養基上繁殖生長。
在人工培養雞樅菌時,製造合適的環境條件和尋找雞樅菌孢子體是很容易的,唯一需要攻克的難點便是這個培養基的製作。培養基主要是雜草等綠色植物葉通過蟻酸發酵形成。這給雞樅菌的生長提供了特別的養料,使得雞樅菌的風味特別,口感獨特。
在人工種植的過程中,這一點是沒有辦法完成的。從螞蟻巢穴取土很大程度上只能取得少部分含蟻酸發酵的土壤,另外主要目的還是這部分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雞樅菌孢子體,這樣在合適的環境溫度條件下,雞樅菌也可以生長,但因為培養基營養物質的不同,最終人工培養的雞樅菌口味依然和野生的存在一定差距。
所以,人工培養雞樅菌是可以的,但是味道與品質是肯定不如野生的。曾在四川省涼山州農科所就人工試種成功過,現在雲南那邊也有人工種植的,主要技術就是人工模仿白蟻生活環境。
4. 跪求雞樅菌的種植方法
其人工種植流程為:
1、母種製作
1)將馬鈴薯加入白蟻巢浸出液加熱煮爛,並過濾;
2)煮液加水補足至1000ml,並加入洋菜粉煮沸至完全溶解後,再高壓滅菌;
3)將滅菌完之培養基置於無菌操作台中趁熱倒入培養皿或其他培養容器;
4)冷卻後接種雞樅菌之菇體。
2、菌袋製作
1)將配料分別稱量後翻拌均勻、堆悶;
2)2小時後檢查含水量,用手抓培養料緊握指縫間有水珠形成,但不下滴為度;
3)栽培袋選用17cm×35cm或15cm×35cm的聚丙烯袋裝料,兩頭套頸圈,無棉體塑蓋封蓋袋口;
4)按一般程序滅菌,然後在無菌室內接入雞樅菌之菌種。
3、採收
當雞樅菌子實體的菌蓋將要伸直、尚未開裂時即可採收,采時手輕握苗柄基部、用利刀沿膨大的菌柄下沿削斷,向上拔起即可,可采3~4次,生物轉化率50%~60%。
5. 雞樅菌怎麼種植的
種植雞樅菌選擇在交通方便、靠近水源、環境干凈、土質肥沃的地方。菇房的長度100米,寬度大約為8米,牆高大約3米左右。在修建菇房的時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異自行調節菇棚面積的大小。
雞樅菌生長在營養價值含量比較高基質中比較好,可以用木屑、玉米芯、玉米粉、麥麩等物質製作栽培基質。然後把基質放置在太陽下進行暴曬發酵,等基質發酵成功後即可消毒裝袋。
養殖雞樅菌要把植株菌絲接種到菌袋上,而且接種的時候要在無菌的環境中進行,需要做好消毒、穿好工作服,避免雞樅菌的菌絲被污染。還需要用蓋子把菌袋密封好,然後放置在菇房中即可。
在養殖過程中要把溫度控制在25-30℃之間,注意日夜溫差不要超過10℃,避免對雞樅菌生長造成影響。還要定期給雞樅菌噴灑水霧,讓環境濕度保持在85%-95%之間,這樣可以促進雞樅菌出菌。
6. 雞樅菌種植栽培技術與配料
種植雞樅菌時,需要在水源干凈、土質肥沃的地方建立菇房,且菇房最好要使用鋼筋和塑料膜來搭建,便於控制環境溫度,而且要使用木屑、白糖、麩皮和碳酸鈣混合配製成栽培基質,再將雞樅菌的菌絲接種至基質上,促進其旺盛生長。
1、建立菇房
種植雞樅菌時,需要在水質干凈、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的地方建立菇房,且菇房的長度要為100米,寬度約為8米,牆高約為3米,而且要使用鋼筋作為菇房的支撐物,並在菇房上放置塑料薄膜,有利於控制環境溫度。
2、栽培基質
雞樅菌適宜生長在營養價值含量較高的基質中,種植雞樅菌時,需要使用木屑、玉米芯、玉米粉、豆粕、麥麩等物質製作成栽培基質,而且將其放置在太陽下進行暴曬發酵,等基質發酵成功後即可消毒裝袋。
3、接種方法
養殖雞樅菌時,需要將植株的菌絲接種至菌袋上,且接種時要在無菌的環境中進行,操作人員要做好消毒和穿好工作服,以免雞樅菌的菌絲受到污染,而且要用蓋子將菌袋密封好,然後即可將其放置在菇房中。
4、養護管理
養護雞樅菌時,需要將環境溫度控制在25-30度之間,且晝夜溫差不能超過10度,以免對雞樅菌的生長造成影響,而且要定期向雞樅菌的四周噴灑水霧,使環境濕度保持在85-95%之間,促進雞樅菌快速出菇。
7. 雞樅菌種植方法 雞樅菌種植方法是什麼
1、栽培季節的安排
以春季栽培為益,在蜀南竹海地區3-4月份氣溫在12-18℃,是雞樅菌菌絲體生長最適宜溫度范圍,此時制袋接種,不許加溫,成功率高,待40-50天菌絲長滿袋,氣溫回升可埋入土中,很快就能長出第一批子實體,並可延續採收到當年的9-10月份。
2、栽培袋的製作
培養料與原種,栽培種的培養基配方同。採用17厘米×35厘米×0.05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裝料,套頸圈加棉塞或打洞貼膠布等方式封口。滅菌後待料溫降至25℃時接種,每瓶原種接20-30袋,加大接種量可以促進菌絲生長,減少污染率。接種好的菌袋,置潔凈,黑暗的培養室內培養,溫度控制在16-20℃,經40-50天的培養,菌絲可長滿袋。繼續培養,袋壁上會出現許多珊瑚狀瘤點,說明菌絲已達到生理成熟,在4-6月份即可埋袋栽培。
3、栽培場地的選擇
栽培場地宜選南北朝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酸性的菜園地或房前屋後的空閑地,先整成寬40-100厘米,長視場地而異,深15厘米的凹畦。根據雞樅菌喜酸性環境和對殺菌劑如多菌靈,托布津不敏感的特性,不宜與栽培其他食用菌那樣在畦底撒石灰粉,卻可撒食糧的多菌靈或托布津,畦周圍開好排水溝。
4、栽培方式
將已達到生理成熟的菌袋,脫去塑料薄膜,整齊地排入畦內,覆20厘米經太陽曝曬過的菜園土或林地肥土(以不板結為佳)使畦地高出地面15厘米成凸畦,畦面蓋上廢報紙或竹葉,松針等,以保濕遮陽。
5、管理
脫袋覆土後的管理工作主要的保濕,控溫和防治病蟲害。雞樅菌出菇季節在6-10月份,氣溫高,空氣相對濕度低,因此,降溫,保濕是管理的關鍵,必須搭建蔭棚,棚高距畦面17-34厘米,可以遮陽降溫,保濕;向栽培場地及其四周噴水,可以拉大晝夜溫差的刺激。
6、採收
當雞樅菌的菌蓋,將要伸直尚未開裂時,即可採收。採收時用手握住菌柄基部,用小刀沿膨大的柄下部切斷,向上拔起即可,細長的假根可留於土中。
7、總的來說,雞樅菌種植技術還是很簡單的,只要配好培養基,做好消毒殺菌工作,控制好濕度、溫度等條件就可長出菌絲了,最後做好水分、溫度的管理就長出雞樅了。
8. 雞樅菌的種植方法與過程
雞樅菌又稱雞肉絲菇,是一種大型真菌,被譽為"野生食用真菌之王"。其營養效應豐富,市場價格昂貴,因此也引起了許多種植者的關注。據報道,目前人工種雞樅菌技術尚不理想,其相關技術才剛剛起步,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許多困難。所以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大部分蘑菇現在都是野生的。那麼到底該如何種植雞樅菌呢?讓我們簡單地看一看。
1、細菌棚的建造
宜選擇交通便利、水源近、環境清潔、土壤肥沃的場所。棚屋東西向長100米,寬8米,牆高約3米。在細菌棚的建設中,可根據自身情況,根據當地情況調整蘑菇棚面積。
棚屋的屋面最好是以鋼筋建造,堅固耐用。採用一層聚乙烯防霧膜,防止水滴落在雞體內的細菌上,並在聚乙烯防霧膜上塗上黑色絕緣被子,以控制棚內溫度。此外,棚的一側應安裝一扇門,以方便管理人員正常進出,另一側應配備排氣扇,以確保空氣流通。
2、培養基的制備
第一種是用木屑75%、石膏1.5%、麥麩20%、水140%、白蟻築巢土3%配製而成的密閉配方,配料稱重,疊加2小時後無水,含水量65%左右,即培養料之間的水滴不下降,然後用聚丙烯袋填充17×45 cm,按常規消毒接種。
3、真菌培養
將接種袋置於預先滅菌的培養室,調節袋溫度在20℃~25℃之間,菌絲體40-60飼料培養正常。
4、種植和管理
(1) 棚內溫度應保持在25℃~30℃之間,晝夜溫差控制在10℃左右,地溫控制在25℃~27℃之間,空氣濕度保持在90%左右。
(2) 當給予一定量的散射光時,光強控制在300勒克斯左右。
(3) 溫度過高時,打開排氣扇降溫,溫度過低,降低保溫被子以提高棚內溫度,當細菌床乾燥時,可在菌床與細菌床之間的過道上澆水,以增加細菌床的濕度。
5.細菌生產管理
雞樅菌通常在六月至十月在夏季及秋季產生。溫度控制在24℃-28℃是合適的.溫度高時,棚頂增厚,遮陽,溝淺,蓄水,棚內空間早晚噴,保持空氣濕潤。此外,還可以增加晝夜溫濕度差,提高細菌質量。在出苗期間,蜻蜓常咬蘑菇體,可人工捕捉。
以上對雞樅菌的種植技術作了簡要的介紹,一般說來,雞樅菌的種植技術還存在許多操作要點,不能一 一總結,目前該技術還處於研究的早期階段,想投資種植的朋友必須認識到風險,同時還要進行專業種植技術的系統研究。
9. 雞縱菌的種植方法
雞縱菌人工栽培方式,主要是熟料袋栽
(1)季節安排
當氣溫穩定在12℃
-
24℃以上,為最佳制袋季節,以此為最適溫度范圍,此時接種不需加溫培養,成活率高。經40-50天培養後菌絲長滿袋,氣溫回升後,將菌袋埋人土中,很快就能長出第一批菇,並可延續採收到當年秋季9-10月份。在此期間白蟻活動旺盛,但無害處。它在取食菌絲的同時,又分泌一些有利於雞縱菌生長的物質,促使菌絲生長旺盛,能獲得高產。
(2)菌袋製作
適用雞縱菌栽培生長的培養基配方:木屑75%,戴皮20%,石膏粉1%,白糖1%,白蟻巢土3%,水110%。
製作時將配料分別稱量後翻拌均勻、堆悶2小時後檢查含水量:即用手抓培養料緊握指縫間有水珠形成,但不下滴為度。栽培袋選用17厘米X
35厘米或15厘米X35厘米的聚丙烯袋裝料,兩頭套頸圈,無棉體塑蓋封蓋袋口。按常規滅菌然後在無菌室內接入雞縱菌的栽培種。
(3)發菌培養
將接種後的菌袋置於事先消毒的培養室內培養,調控袋溫度在20℃-25℃,進行遮光養菌。發菌培養一般40-60天菌絲可長滿全袋。
(4)野外搭棚
雞縱菌菌絲生理成熟後,要搬到野外菇棚出菇,菇棚場地選擇南北朝向、地勢平整、土壤肥沃、酸性的場地;也可用房前屋後庭院作栽培場地。先整理成0-100厘米寬的畦床,長度視場地而定。扒出表土整成15厘米的凹畦。雞縱菌喜酸性環境,故不宜撒石灰粉消毒,可撒適量的多菌靈或硫菌靈。畦床均勻撒3-5厘米厚的粗沙,四周挖好排水溝。菇棚高2米,上方和四周用草簾遮蔭。
(5)埋筒筱土當菌絲走滿袋壁,並出現米粒大小的釘狀或珊瑚狀瘤點時,把菌袋搬進菇棚內,脫去筒膜,排於畦床上。菌筒間距2-3厘米,間隙用覆土材料填實,菌筒表面覆蓋8
-10厘米厚的經陽光暴曬過的菜園土或腐質土。畦上搭架拱膜棚,保持覆土濕潤。然後在拱膜或菇棚上方鋪上竹葉、松枝等遮蔭。
(6)出菇管理
雞縱菌出菇一般在夏秋季節6-10月份。其氣溫控制在24℃-28℃為適。氣溫高時棚頂加厚遮陽物,畦溝淺水蓄水,早、晚棚內空間噴水,人為創造一種陰涼濕潤環境,空氣相對濕度85%~90%;並拉大晝夜的溫、濕差,促使菇體質量提高。出菇期間常發生蜻瑜咬食菇體,可採取人工捕捉。
10. 「雞樅菌」人工種植方法。
「雞樅菌」人工種植方法:
1、棚內溫度應保持在25℃~30℃之間,晝夜溫差控制在10℃左右,地溫控制在25℃~27℃之間,空氣濕度保持在90%左右。
2、當給予一定量的散射光時,光強控制在300勒克斯左右。
3、溫度過高時,打開排氣扇降溫,溫度過低,降低保溫被子以提高棚內溫度,當細菌床乾燥時,可在菌床與細菌床之間的過道上澆水,以增加細菌床的濕度。
4、雞樅菌通常在六月至十月在夏季及秋季產生。溫度控制在24℃-28℃是合適的.溫度高時,棚頂增厚,遮陽,溝淺,蓄水,棚內空間早晚噴,保持空氣濕潤。此外,還可以增加晝夜溫濕度差,提高細菌質量。
(10)雞樅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人工栽培雞㙡菌袋生產60天成熟,每平方米產鮮菌4.85公斤。人工栽培雞樅技術操作簡單,原材料來源廣泛,生育期短,產出率高,可開發加工油雞樅等產品,市場前景好。
雞樅菌的生長發育與土白蟻的活動有密切關系。白蟻一旦棄巢他去,此巢就不會再長雞㙡菌。人工栽培很難成功。
雞樅菌與大白蟻共生的雞菌是人們的珍稀佳餚,是飼養大白蟻的一項重要收入。每年5月下旬至10月上旬為雞樅菌的生長期,可經常採摘側枝較大的雞菌。當菌蓋破膜開傘達八成、未展平,蓋面有鱗裂但蓋邊未出現撕裂時,即及時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