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介紹博物館講解的方法有哪些

介紹博物館講解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16 05:23:51

A. 我是博物館發燒友,去博物館除了聽語音和館內講解,還有沒有其他漲知識的方式

可以請外導講解,但是不建議找普通導游,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做博物館深度講解的,不過質量參差不齊。有一家叫大咖說的好像做的很不錯,講解老師都是歷史文物發燒友,真心熱愛博物館,可以把枯燥的知識講的深入淺出,你可以試試。

B. 博物館類旅遊景點講解的基本方法與技巧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博物館事業也蒸蒸日上,與其同時,社會對博物館認知需求日益提高,傳統的講解模式已不能滿足社會及參觀者的需求,對於博物館講解員講解工作的研究就越發顯得重要起來。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工作是共性與個性的結合。共性指的是講解工作,必須符合社會的總體發展趨勢,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博物館講解工作的個性指的是不同內容的博物館展出,講解內容也各不相同。博物館具有三大職能,其中宣傳教育職能是其核心之一。要發揮好這一職能,博物館講解員的講解功不可沒。選拔和培養出優秀的講解員,是做好博物館宣教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環。
一、講解員工作的重要性博物館作為傳播歷史文化知識的殿堂,為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博物館宣傳教育和社會服務的主體對象是參觀者,而把博物館和參觀者兩者有效聯系起來的就是博物館的講解員。講解員作為聯系博物館和參觀者的有效載體,其工作對於發揮博物館教育職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人認為:「講解是知識和語言的高度綜合藝術,其職業特點與組團社導游員有著根本的區別,它綜合了教師、播音、演講、話劇、表演等專業的技術手段,是專業性、知識性和藝術性的綜合。」肖冠雄:《談博物館、紀念館講解員的選拔和培養》,《中國文物報》,2005年7月3日。講解員的崗位性質非常特殊和關鍵,他們面對的是一個知識層次、收入層次、年齡層次、民族層次不同的特殊團體。講解員既擔負著宣傳和教育的職能,也擔負著觀眾的組織引導以及協調處理其他事務的職責。講解員是一個單位、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形象代言人。講解員工作自產生之日起,就在社會需要與人的發展之間徘徊並確認其自身的屬性和價值,它既是社會成員不斷強化自身發展意志的工具,又是推進社會文明的途徑。一個優秀的講解員,必須具有豐富的博物館專業知識,必須具有揭示和傳播文物所積淀的歷史文化內涵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有利於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因此,講解員在博物館工作中的地位決不可忽視。
二、講解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1.良好的心理素質。講解員直接與前來參觀的聽眾面對面,產生強烈的現場效應,聽眾在聽取講解內容的同時,始終也在感受講解員所表現出來的心態和氣質,講解要獲得理想的效果,講解員除了要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較強的表達能力外,建立自信、真誠、投入的良好心理素質也是必不可缺的一項。2.高尚的品格。講解員只有熱愛博物館事業,熱愛講解,才能做好講解工作;其次,要謙虛親和,不管面對的參觀者受教育的層次如何,都要給予尊重和人文關懷。厚德載物,人格力量具有不可忽視的魅力。3.贊美聽眾的習慣。參觀者就是顧客,就是上帝,面對前來參觀的群眾,講解員不能以教育者的姿態面對他們。觀眾的受教育差異、性別差異、民族差異、國別差異,都可能使博物館的展出給參觀者帶來不同的理解。一個優秀的講解員,要從中拓展自己的思維,深化彌補自己的知識結構的不足,養成贊美聽眾的好習慣。所謂贊美聽眾,就是讓聽眾與自己的講解融為一體,讓聽眾能聽得進,聽得舒暢,入腦開心。講解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重復著自己的職業,長年的講解工作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情緒而缺乏激情。一個優秀的講解員必須努力克服這種情緒,自我調適,寓講於樂,寓樂於講。《孟子·公孫丑上》載,「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而不厭,而誨人不倦也。子貢對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厭,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講解員要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作為終身講解工作的理論。
三、講解員能力的培養與訓練1.講解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講解內容,即通常說的講解稿。一般來說,關於展出的基本資料,博物館都有較翔實的記錄。一份好的講解稿,需要講解員在稿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渠道去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作為補充,豐富講解內容。2.信息技術與講解內容整合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隨著電子科技的日新月異,博物館信息傳播技術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一個好的講解員必須結合講解內容,學會利用信息技術來使自己的講解變得更加翔實和生動。3.營造講解情境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講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前來參觀的聽眾了解博物館展出的內涵,學到知識,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和品德情操的陶冶。講解員必須結合講解內容的歷史背景和參觀的現場氣氛來營造出適當的講解情境,使得自己的講解獲得最佳效果。4.講解探究、講解技能的培養與訓練。所謂探究,是指講解員本身需具備「提高講解技能」的研究能力。除了實踐經驗外,還要具有不斷學習和領悟理論的能力。5.自我反思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自我反思能力,對於一個講解員來說是非常關鍵的。雖然講解稿的基本內容大致相同,但在實際的講解過程中,往往由於前來參觀的聽眾各個方面的差異,使講解的方式、方法及內容有某些變動時,一個好的講解員都會在每次講解結束之後進行總結,反思各個講解細節的處理是否恰當。通過不斷反思,使自己的講解水平不斷提高。6.角色調適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在講解過程中,一個講解員往往要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耐心的聆聽者、溝通心靈的朋友、虛心學習的學生等許多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常常在一次講解過程中要不斷進行轉換。一個好的講解員,要具備快速調整和適應這些角色轉化的能力。7.創新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所謂創新,包括講解內容創新,講解技巧創新,講解情境創新,講解角色創新和講解思維創新。要具備這一能力,必須首先具備上述六個基本能力。因為不會開發新內容,不善於利用信息技術,不懂得自我總結,自我反思,就根本談不上創新。8.講解評價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講解員的工作不應該僅局限於實際的講解過程,要出色地完成一次講解任務,往往幕後的工作顯得更為重要。一個優秀的講解員要培養自身的講解評價能力,在評價不同講解員和自身講解環節的優缺點,從中獲得自身講解技能的提高。9.合作與交流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學記》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論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名優秀的講解員,既要虛心向其他講解員學習,善於聽取他人意見,借鑒和吸收他人經驗,又要與聽眾合作交流,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四、講解的基本方法和步驟1.講解的目的。在一次講解開始之前,講解員首先要明確此次講解的目的。講解目的就是讓參觀者獲得美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歷史,思考現實,面向未來。除此之外,不同的展覽,又有各自不同的具體目的。如一次古代梅瓶展,主要目的是了解古代優秀文化,提高公眾文物保護意識,學習和借鑒瓷器的製造技術等。如果是一次博物館生態環境展,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了解古代自然生態環境,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等。講解目的達到與否,是評價講解效果的硬性指標之一。2.講解的目標。從總體上來講,講解目標包括思想道德目標和社會實踐目標兩大類。思想道德目標是指觀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如愛國主義思想等;社會實踐目標是根據展覽的目的而制定的具體目標,展覽的不同,參觀者所受教育、性別、民族及國別的不同,講解要求達到的具體目標也不盡相同。除講解員本身具備的基本素質外,達到講解目標的關鍵因素就是溝通。一些專家對「溝通」一詞下的定義是:「溝通是指行為者之間通過有效語言,運用合理的協調方式達到真理解或共識的行為。它是發生在特定行為者經驗視界之間的信息傳遞,相互對話(含批判性思維),意義理解和建構,他尋求的是理解個人的和主體間的意義和動機。在這里,人被看作是有資格能力和溝通能力的行動者,他們積極主動地成長著並創造或建構著社會世界。」東嬌:《教育溝通論》,27~36頁,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概括出一個比較科學通俗的講解溝通的含義,即講解員與前來參觀的聽眾之間通過有效語言,運用合理協調的方式達成共識的一種人際溝通,包括講解員本身與講解文本的溝通,講解員與聽眾的溝通。亦即講解員將文本承載的信息與自己的體驗融合後得到的信息傳遞給聽眾,形成了聽眾的體驗過程。3.講解的內容。講解的內容是結合不同的展覽而制定的,講解內容資源的開發能力是講解員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一份好的講解詞內容需要豐富而翔實,面面俱到。在此基礎上,根據參觀者的差異,講解員要隨機應變,在原講解稿的基礎上進行增減,把握重點,使講解內容恰到好處。以恐龍化石展為例,如果參觀者是中小學生,講解員講解內容的重點應放在恐龍種類或最終滅絕原因等基礎知識之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達到科普的目標,而不應過多講解恐龍的身體骨骼構造等深奧的知識,以免與中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相脫節。總而言之,講解的內容需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因人施講,有的放矢。4.講解的步驟和方法。講解的具體步驟有:信息的整合、語言的組織、良好的互動、提供練習和反饋。講解的過程,是知識和語言的有機結合。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講解員要學習和掌握各方面的知識,靈活運用多種語言進行實際有效的表達。在講解中與其單方面的壟斷知識,不如在觀眾面前同時充當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給予觀眾更多的尊重。
講解員講解的方法很多,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1)互動型講解,是指講解員和參觀者雙方相互探討,形成良好互動的講解方式。(2)包容型講解,是指在參觀者受教育程度、思想道德素質、思維能力等各種素質較低的情況下,講解員要具有包容的心理,採取灌輸式的講解方式進行講解。(3)啟發型講解,指的是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善於引導參觀者自動提問,自主思考,獲得新知的一種講解方式。(4)想像空間型講解,指的是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多方誘導參觀者想像力的發揮,使參觀者在自我想像中加深對展覽的印象,再構知識的一種講解方法。
以上四種講解方式在實際講解中並非獨立存在,而是靈活穿插使用的。講解員只有按以上幾個步驟和方法貫穿到講解中去,才能將自身積累的知識轉化為參觀者的知識,使雙方形成情感的融合和身心的愉悅,共同收獲身體、知識、智力等方面的成果。5.講解效果評價。講解的對象不同,講解的目的、目標、內容、方法不同,預期達到的效果也就不同。講解目標的達到是評價講解效果的重要因素。講解效果分為有效和無效兩種,在溝通過程中,講解員和聽眾雙方知識對接、獲得美的享受、達到身心愉悅者,視為有效講解;講解方式不當,講解效果低下者為無效講解。造成無效講解的關鍵因素在於講解溝通的傳遞方式錯誤,即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態度被動,傳達的是復制性信息,講解的方式是缺乏互動的單向性,導致講解目標達不到。五、講解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1.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曾伸先生在《遊客對博物館解說員解說服務滿意度研究》中說:「調查數據表明,遊客認為,最重要的是解說員解說服務滿意度即『服務態度』,其次為內容表達,解說技巧。」曾伸:《遊客對博物館解說員解說服務滿意度研究》,《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90頁,電子雜志社,2007年。由此可見,講解員與參觀的聽眾之間建立一個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是異常重要的,唯有讓遊客有一個愉快的參觀經歷,才能吸引更多的參觀者,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2.始終貫穿心理教育。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職業、不同民族、不同國籍的人參觀博物館的動機各不相同。荷蘭萊頓國家人種志博物館的館長,將人們參觀博物館的動機劃分為「尋求美學的動機;尋求浪漫主義或者逃避現實的動機;尋求知識的動機」曹兵武:《記憶現場與文化殿堂——我們時代的博物館》,18~19頁,學苑出版社,2005年。三種類型。不管出於何種動機,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都必須始終貫穿心理教育。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對聽眾心理教育的成功,是講解員講解工作的最大成功。
3.講究講解策略。「講解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講解員要善於在具體的語境中推測聽眾的意圖,並據此作出恰當的反應,哪些是適宜的講解內容,如何安排內容的次序」John JGumperz,P23,DISCOURSE STRATEGIES,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 1982。正確的講解策略會讓參觀者產生受尊重的感覺,更有利於講解目標的實現。講解目的的實現,博物館的宣教功能才能發揮。
六、講解員的境界作為一名講解員必須具有比常人更高的境界,明確講解技巧的位置和作用。在講解過程中,人是講解的主體。一個優秀的講解員,不應該用講解技巧來掩蓋自己的個性。相反,應該利用講解技巧使自己的個性充分表現出來。沒個性的講解是枯燥無味的,一切技巧、手段,都是為了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一味追求講解形式,而忽視至關重要的內在這一節,舍本求末,最終只會流於普通,雷同。王國維先生在1908年發表的《人間詞話》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第三境也。」講解員的工作同樣可以套用這三個境界,而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講解員,唯有達到第三種境界才是高境界的體現。七、結束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真正的喜愛,才能產生最大的動力。因此,一名優秀的講解員首先要學會培養自己的講解興趣,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把講解只當做一項工作,當做謀生的手段,最終只能達到講解的第二種境界而無法提高。其次還要懂得通過出色的講解來培養觀眾的興趣,讓觀眾體會到參觀博物館能給他們帶來好處,調動民眾進博物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實現博物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宗旨。

C. 《故宮博物院》運用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麼

一、運用的方法:

  1. 列數字——「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每層的邊緣都用漢白玉欄桿圍繞著,上面刻著龍風流雲」「一千多個圓雕鰲頭」

  2. 分類別:如介紹三大殿及後三宮

3.打比方:如「彷彿進入蘇州園林.」如「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姿多態,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雲火焰.」「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

二、其作用如下:

  1. 列數字是為了展現建築的精美與宏大。如:每層的邊緣都用漢白玉欄桿圍繞著,上面刻著龍風流雲」展示了建築精美; 「一千多個圓雕鰲頭」展現出建築的宏大壯麗。

  2. 分類別實是為了讓文章的層次分明,便於閱讀。

  3. 打比方是為了更加鮮明的突出事物的特點。如「彷彿進入蘇州園林.」—— 形象、直觀地說明御花園的園林特色。

《故宮博物院》內容簡介:

按照游覽參觀路線,由南到北逐次並詳略得當地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及其布局和功用。讀者既從中獲得了對故宮的一般性了解,又對祖國的傳統建築藝術產生自豪感。

文章交代了故宮的位置及歷史沿革,使讀者對故宮產生整體印象。它地處「北京的中心」,是「城中之城」,即可讓人看到故宮的規模之大,以及地位之非同尋常;故宮又叫「故宮博物院」,是著眼於它的豐富的收藏品而言的;它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有五百多年歷史」,這就突出了故宮在今天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歷史意義。

D. 想做好一名合格的博物館講解員該怎麼

①作為博物館講解員知識儲備一定要過關,建議多記多背藏品的基礎知識:例如來源,用途,歷史背景,相關的歷史小故事。
②組織語言要得當,博物館講解不能太過兀長乏味,試著自己先寫一篇講解稿,然後精簡並盡量使其生動有趣。
③精神面貌一定要好,要充滿熱情,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相信把這三點注意到了,你一定會成為大家喜歡的博物館講解員的。

E. 假如你是導游,你會怎樣向遊客介紹博物館

寫作思路:確立中心,圍繞選材,確定重點,安排詳略,選材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選擇真實可信、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故宮,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我是本次大家旅程的李子昂,大家叫我李導就行,今今天有我陪同大家共度這段美好的時光。

故宮建於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時建,現在請大家跟我一起去故宮中最大的宮殿太和殿看看。這里是明朝皇帝召見白宮發號施令舉行慶典的地方,全殿面闊間,進深五間,外有廊柱,殿內外立著72根大柱,殿高35米,殿內凈高達14米,寬63米,為全宮最大的木構大殿。

我們再來到中和殿,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之間。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幷接受執事官員朝拜的地方。

又玩了中和殿,我再帶大家去參觀保和殿,這座保和殿是清代的國宴廳及考舉科場。大家都知道,乾隆身邊有一位大臣叫劉墉,他就是在這保和殿考上狀元的。故宮的游覽就到這里,對我今天的講解還滿意嗎?歡迎您提出意見和建議,我深表感謝,最後我祝大家玩的`開心。謝謝。

F. 講解員的講解方法和技巧

一、講解詞的編寫與掌握
講解詞是對所陳述對象的生動描繪與具體的介紹。一場完美的講解,講解詞的作用非常重要,而熟悉和參與講解詞的寫作,可以在寫作過程中提高講解員對陳列內容的理解,提高文字水平的創作進而加深對講解詞的記憶與發揮想像。
在編寫講解詞之前,首先應對所面臨的陳述對象做深入了解,收集相關資料,只有在深入了解後才能對其的外觀、內涵、特徵以及相關內容的延伸做到正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開始著手對講解詞的編寫。講解詞首先得精煉,能讓受眾明白你所表達的基本內容,然後再用合適的詞彙對其進行深入描寫,描寫得當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引人入勝的效果。受眾對你的講解感興趣,你的講解就已成功了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對講解詞進行編寫時,應注意對講解對象的職業和類別做到一類一詞,如幼兒、中小學生、普通群眾、特殊群眾等等,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人施講。
二、講解對象的正確分析
講解對象的分析主要是做到因人施講,因人施講要求我們會針對不同職業、民族、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的各種觀眾,組織不同的語言來進行講解,讓受眾更加容易且接受較多的講解內容。下面就博物館常見的幾種接待做分析:
(一)普通群眾。普通群眾來博物館參觀,往往是以休閑為主,學習為輔。給他們講解時,做到簡單、明了較為妥當。除非是觀眾自己提出較深層次的問題,講解員最好不要主動涉及到,當遊客休閑時,讓他們接受、消化復雜的內容會打消他們參觀的積極性。
(二)專家學者型。因專家學者往往有備而來,他們最重視與自己研究范圍相關的展區,看得非常仔細。給他們講解前,最好先了解對方的業務范圍,以便心中有數。對他們的提問我們要實事求是作答。
(三)領導型接待。領導一般行程比較匆忙,給講解員
留的時間很有限,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必須抓住重點,做到「有所講,有所不講」,力求在最短的時間里給領導留下博物館最有特色的地方以及深刻的印象。
三、正確的使用講解技巧
(一)講解聲音的正確處理
如果說講解員外表形象是給人的第一印象,那麼講解
員的聲音則是炎炎夏日裡冰爽的飲料,沁人心脾的靈丹,由此可見聲音在講解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嗓音條件或許是天生的,但是經過後天的培訓以及對嗓音的正確使用,也能對你的講解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因此聲音的正確處理在講解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
講解時對聲音首先要做到藝術性的處理,做到親切悅耳,親和力的提升,有助於受眾對講解內容的吸引力提升。講解時的表達技巧主要是要求講解員有正確的發音,這就包括語音、語調、重音、語速、吐字歸音。
講解時語音主要是要求做到聲音不做作,而講解語調不同於基調,語調即說話的腔調,就是一句話里聲調高低抑揚輕重的配製和變化。說話的語調如果從頭到尾都是平的,聽話的人就會覺得很枯燥。就像聽歌,如果一首歌曲的旋律非常優美,抑揚頓挫,大家就會覺得好聽;如果從頭到尾都是一個調子,人們就沒有聽的興趣了。語調根據表示的語氣和感情態度的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平直調、高升調、降抑調、曲折調。口語表達中,句調貫穿於整個句子,只是在句末音節上表現得特別明顯。
講解重音是講解時需重點突出、給予特別的強調的詞。講解員學會重音的運用和聽話聽音都是非常重要的,講解時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實現:⑴加大音量。⑵增強聲音力度。⑶強調重音的突出。強調重音是指為了表示某種特殊的感情或強調某種特殊意義而故意說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於告知聽者注意自己所要強調的某個部分,當重音落在不同的詞上,語意也隨之改變。說話的輕重不同,給人的印象也就不同。
講解語速主要由講解內容來決定,主要通過察言觀色來處理,要分析觀眾的對象、年齡、興趣、逗留時間、所以,講話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語速的快慢,講話中要有快有慢,快慢結合,這樣的講話才有吸引力,對內容的要求,可伸可縮,可繁可減。
吐字歸音就是要求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做到出字講型,歸韻講位,收音講勢。
(二)講解的態勢語言
講解員在講解前,首先要有意識地「佔領」最佳位置,面向遊客面帶笑容,既不要靠遊客太近,也不要離遊客太遠,大約離遊客1米左右即可。講解時手勢的幅度不要過大,講解的語量視空間大小而定。
講解態勢包括講解員的精神、氣質、儀態和穿著等。要精神飽滿、落落大方、莊重、親切自然。另外要適當利用表情和態勢語。如,我們向遊客投以真誠的微笑和目光,遊客就會樂於傾聽,會使他們感受到講解員給予的友好。同時還可以細心地捕捉遊客的眼睛,對他們「察言觀色」,然後做出相應的反應,讓遊客覺得賓至如歸。
(三)講解中突發狀況的處理
相信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都遇到過不少突發狀況,因此培養講解員熟悉和處理突發疾病和突發事件等緊急事故的處理流程也顯得非常重要,當事情發生時,講解員能在有效時間內報告相關部門,並作出處理或協調處理。這就要求講解員熟悉本單位的內部管理的規章制度以及基本情況和事業發展思路等,下面將就講解過程中比較常見的突發狀況做分析。
1、面對不願聽講解的遊客時,講解員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並分析原因,然後根據具體情況解決問題。比如有時接待對象正在忙於個人的事務以及考慮自己的問題時,講解員也不要去打擾他們。有時是遊客太累了,那講解員就應該給遊客一定的休息時間,再進行講解介紹。當遊客對講解內容表現出不感興趣時,講解員應努力把講解詞講出新意和特色,以此來誘發遊客的聯想和興趣。
2、面對打擾講解的遊客時,講解員最好冷靜,不妨先讓那位遊客暫時作為一名「講解員」。遊客講解的不好也沒關系,在他講解完後,要盡量給予肯定和贊賞對方所講的合理的部分。如果遊客講解得確實精彩,那麼,講解員就要虛心學習和討教,此時必須注意的是:講解員應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要讓遊客反客為主,應及時回過神來繼續講解。
3、當遊客與講解員對所講解的觀點和內容發生矛盾和分歧時,講解員不能與和遊客爭吵,而應該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個別、友好地與其交流、探討,相互取長補短。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講解員講解技巧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經驗作為講解水平提高的堅實基礎,講解員本身既要多參與講解實踐活動,加強自身學習,提高理論修養水平;也要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提高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使自己培養成為多面手;更要加強身體煅練,多參加形體訓練,保持良好的公眾形象,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講解員。

G. 如何「逛好」博物館|博物館科普系列:初識博物館

對於常年獨自出行又熱愛歷史與古物的我, 博物館 絕對是必去的旅行地,基本每去一個省會城市,都會去當地博物館看看

這幾年漸漸也去了很多博物館,也逐漸從純粹的「外行看熱鬧」到慢慢摸索出一些簡單的門道

近些年,博物館的宣傳漸漸多了,大眾對博物館熱情也漸漸高漲,尤其周末帶孩子逛博物館,成為很多父母的選擇,很多熱門博物館預約也非常火熱,需要熬夜搶票,例如國博、陝博,湖博等

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逛博物館的確都是走馬觀花,畢竟術業有專攻,理解各種展品的歷史和價值的確比較困難

現在基本所有的博物館,都會有 語音講解服務 ,人工或者租賃講解器,的確會有所幫助,但我自己也用過,直觀感受是, 很多講解都是點狀的 ,只會告訴你當前展品的相關知識,但缺少相互之間的 關聯關系

而點狀的知識,總是不那麼容易被理解和記憶,很可能逛三個小時,聽三個小時下來,似乎知道了很多,但卻無法完整敘述,別人問起看到了些什麼,也說不上來,過段時間就都忘了,下一次逛新的博物館,還是從零開始

其實各大博物館的整體 展覽架構都是類似的 ,雖然不同地區會根據自己的特點去調整和突出重點,但核心的構成基本是相同的,而只要知道了基本的結構,每一家博物館80%的部分其實就囊括了,不同的只是在這些架構上,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而明白了基本架構,腦海中就有了一個完整的框架,帶著這個框架去逛博物館, 館內的展品的介紹和文字說明,就可以對號入座 ,放在框架的固定位置上,等一圈逛下來,一個裝滿了豐富藏品的架子也就搭成了

這樣不管是對於自己的理解,記憶,感知,還是對外的記錄,復述,都有很好的幫助

等去過的博物館越來越多,這樣沉甸甸的架子也越來越多,各個博物館形成的架子之間也會有串聯,在某些瞬間,會突然有一些新的領悟,達到了 融會貫通 的境界,這就更上一個台階了

歸納總結 ,永遠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方法

為了督促自己將這些年逛博物館的所感所得記錄下來,也希望給一些喜歡了解文化和傳承的朋友一些借鑒和參考,打算寫一個「逛博物館」系列,先從大框架說起,再介紹一些特色的展出

非專業人士,只是業余愛好,如有錯誤,歡迎指出,共同交流

<博物館的分類>

<綜合類博物館內的展廳分類>

<怎麼快速搭建參觀博物館的框架>

<展廳內部怎麼看>

<典型博物館案例講解>

<參觀小貼士>

先拋個問題:中國有多少博物館?

確切的數字其實很難回答,據不完全統計,全國 超過5000家 ,其中國家評定的一級博物就有204家

這個數字是不是超出了日常的想像~~

在一般的認知內,一個城市可能也就兩三個有名的博物館,但實際上中國的博物館數量是很多的,有一些因為偏專業較小眾,所以不是很出名

分類上來看,目前中國的博物館一般可以分成以下 四類 :

社會歷史類、文化藝術類、自然科學類、綜合類

社會歷史類博物館是以 研究和反映社會歷史 的發展過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等為主要內容的博物館,如中國歷史博物館、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等

這些博物館的主題都是圍繞歷史兩個字,只是著眼點不同,像中國歷史博物館,涉及的歷史范圍就大一些,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就只涉及半坡遺址的歷史,圍繞一處距今大約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聚落來展開陳列

文化藝術類博物館包括繪畫、書法、工藝美術、文學、戲劇、建築等主題,例如故宮博物院、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保利藝術博物館等等

這一類博物館更多的是 從藝術的角度 去展覽,著重體現展品的藝術價值,比如同樣一尊四羊方尊,在社會歷史類博物館,體現的是商周時期的社會文化特徵,但在藝術類博物館,更多的則是分析起高超的鑄造工藝和美學價值

自然科學類博物館涵蓋也很廣, 主旨在科普,從更加專業和科學的角度 ,展示一些特定主題,各地的自然博物館、地質博物館、科技館都在范圍內,同時這類博物館也是帶孩子參觀的很好的選擇,寓教於樂

是兼具 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 雙重性質的博物館,我們常提到的 知名度較高 的博物館很多屬於綜合類博物館

例如: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陝西博物館等等,各大省博都屬於綜合類博物館,最為大眾周知,並且人氣最旺的,通常也都是綜合類博物館

前三類博物館的專業性都相對較強,著眼點較小,比較小眾,比較難從通用的角度去介紹,在這個系列後期,可能會挑幾個我自己去過比較喜歡的博物館介紹一下,這一篇,我們就著重說說:綜合類博物館

綜合類博物館內展廳一般分兩類: 基本陳列和臨時特展

基本陳列就是博物館內 長期的展覽 ,一般很少變動,除非有大的調整,可能會封閉一段時間,更新陳列和展品

臨時特展則是 臨時的展出 ,一般持續時間2,3個月到半年一年不等,展品或臨時從其他地方借調,或只是短期對公眾開放,時間結束之後,就看不到了

基本陳列一般是免費參觀,特展一般是收費,當然也有免費的

由於特展主題較多,比較難羅列,這里的展廳主題介紹,就只說 基本陳列 的部分

根據不同城市的特點,基本陳列也多種多樣,名字也取得五花八門,但整體來說,以下 三類 基本可以囊括:

1、所在地區的 歷史介紹 ,一般會從遠古時代一直介紹到近當代;例如:國家博物館的 「古代中國陳列」

2、所在地區, 有代表性的,區別於其他地方的、較為輝煌的歷史時期介紹 ,或是圍繞某一知名歷史事件的介紹,或是圍繞某一知名考古事件的介紹;例如:南京博物院的民國館,湖南博物館的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3、所在地區的 較突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或是圍繞知名人物、政治家、革命家或是藝術家展開的展覽;例如:四川博物館的張大千書畫館;南京博物院的非遺館

知道博物館展廳的分類之後,我們就抓住了參觀 博物館的核心主線 ,雖然各地博物館建築形式不同、內部設計不同、各個展廳名稱不同、風格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

去逛之前可以簡單做一些功課,看看 官網介紹 ,有幾個開放展廳,按上面的介紹,區分出哪些是基本陳列,哪些是特展,特展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選擇性參觀;如果實在沒有時間,博物館 入口都會有展廳分布 ,花幾分鍾看一下,也能了解大概

對於基本陳列的展廳,按上述三類去區分

第一類:所在地區的歷史介紹,基本是所有綜合性博物館都會有的,區別只是展示時間段和方式

第二、三類則要根據不同的博物館,具體去看

把基本陳列按上述分類之後,通常建議先看 歷史介紹 ,一般比較全面,也比較通俗易懂,不需要非常專業的背景,很多博物館歷史介紹的展廳也會有好幾個,根據 不同的邏輯線 分布,稍做功課之後,能很容易了解之間的關系,參觀的時候 排個順序 ,就不會亂

剩餘歸入第二、三類的博物館,通常是針對所在地區某一個特定的亮點的放大和詳細介紹,這些展廳會需要一點點專業知識和背景,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稍微查一些資料

這樣分類之後,不管什麼樣的博物館,有多少命名五花八門的展廳,都被明明白白妥妥當當地放在既定的框架里,容易理順,也容易記憶,打下了「逛好」博物館的基礎

展廳的大框架搭好之後,就可以像上面說的,往框架里填豐富的材料了,材料從哪裡來呢,當然從展廳內的展品和介紹中來

每一個展廳都有 設計展覽的邏輯線 ,絕大部分為 時間線 (例如從遠古追溯到近當代),少量是 按主題區分 (例如根據衣食住行的場景分類)

一般根據邏輯線,會分成幾個小的部分,最前面會有 前言 ,每個子part,會有 開篇的介紹 ,大概讀完每個part的介紹,邏輯線都會很清楚了,大概能明白後面的展品,圍繞的主題是什麼

下一步,就到了 展品的部分 ,首先要明確的是,展品展覽的目的是什麼,展品的價值體現在哪裡

展品的目的,是為了更生動地說明和佐證文字,而展品的主要價值,一是 藝術價值 ,而是 考古價值

理解了這兩點,不難理解,每一part內的展品,也是圍繞這一部分的主題展開的,那我們在看到一件展品的時候,只需要想兩點:

     1、這件展品是如何證明這段歷史中的存在的;

     2、這件展品從藝術角度,是否有較高價值;例如四羊方尊,就是同時具備非常高的上述兩個價值,所以成為國寶級文物

當然不是所有的展品,都具備上述兩個價值的,或者說,有些展品的價值點並不是特別高,我個人的習慣是,重點看:

    1、能標注出 關鍵歷史進程 的展品,例如刻有銘文的器具;有明顯異於同時期其他物品的特徵的展品,例如最前面放的湖南博物館人面銅方鼎的圖,同時期以人面為裝飾的青銅器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2、從 個人審美 角度來看,比較喜歡的展品。這個就純屬個人愛好,不過逛博物館本來就是個人娛樂,而且仁者見仁,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會快樂呀

如果願意提前做功課的朋友,上官網看看 珍品介紹 ,會更有幫助

如果沒時間,就著重看,保護得比較好,陳列在中間的展品,一般價值較高

這一部分,我以 山西博物院 為例,簡單說一下,我參觀完山西博物院之後的所見所得,整體方法就用上面所介紹的部分,不做其他專業延伸

      山西博物院是全面介紹山西省歷史文化藝術的綜合性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位於山西太原市

     館內大小展廳十餘間,其中基本陳列12間,詳細介紹了山西省的歷史發展足跡和燦爛的文明。

     其中七間展廳(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按時間順序,介紹了山西省從遠古文明一直到明清時期,幾百萬年間的歷史發展進程。

     展覽選取了各個歷史階段中具有代表性的文明特徵,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強盛一時的晉國的前世今生;秦漢時期的民族融合;南北朝時期鼎盛的佛教;明清時期繁盛的晉商等等。

     除此之外,另外五間展廳(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以專題的形式,分別從木製建築、精美玉器、珍貴字畫、貨幣發展、陶瓷藝術的角度,展出了三晉大地豐富燦爛的物質文明,讓我們體會到這片土地不一樣的魅力

    館內展品豐富,珍寶眾多,生動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進程,也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古時人們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例如: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鳥尊,出土於第一代晉侯的墓中,距今近3000年,底部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印證了晉國的歷史,同時讓我們了解了當時的宗廟祭祀文化;

    鳥尊整體造型像一隻佇立回首的鳳鳥,鳳尾處向下彎成一個象首的形狀,與鳳的雙腿形成三點支撐,造型奇特優美,想像豐富

以上,是不是很簡單,但又挺清楚的呢?

由於文字形式,可能看著比較正式,口語中可以增加很多趣味性,但整體框架是很清楚的

好啦,這一篇入門篇就先介紹到這里,下一篇,我們詳細說說幾乎每個博物館都會有的一類展品:青銅器,包括起源、基本分類等等,歡迎交流

非專業人士,只是業余愛好,有不足之處,歡迎指正交流,如果喜歡,點贊轉發收藏,給點寫文的動力也可以~~

1、一般省會城市都會有省博物館和市博物館,通常知名的都是省博物館,注意區分

2、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博物館全年開放,周一閉館,開放時間一般9:00~17:00,16:00開始禁止入館,去旅遊准備逛博物館的朋友要注意預留時間

3、博物館的基本陳列展廳免費居多,特展一般是收費的;入館都是實名制,需要攜帶身份證

最後附上一些比較熱門的博物館的預約方式

國家博物館:

      預約入口:微信搜索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官網;人數限制:每天預約人數為8000人;預約時間:提前1-7天,參觀前一天16:00點前停止預約;人氣:五顆星

陝西歷史博物館

      預約入口:微信搜索陝西歷史博物館;人數限制:每天預約人數為9000人;預約時間:基本陳列門票提前14天(含當天),大唐遺寶展和壁畫館門票可提前3天(含當天);人氣:五顆星

南京博物院

      預約入口:微信搜索南京博物院;預約時間:提前1~20天;人氣:四顆星

湖南博物館

      預約入口:微信搜索湖南博物館/湖南博物館官網;人數限制:每天預約人數為9000人;預約時間:提前3天(含當天);人氣:四顆星

山西博物院

      預約入口:微信搜索山西博物院;人數限制:每天預約人數為4500人;預約時間:提前3天(含當天);人氣:三顆星

H. 故宮博物館 這課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及相應的句子

列數字——「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
「彎彎的金水河像一條玉帶橫貫東西.」 ——打比方 建築精美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列數字 宏大壯麗
「每層的邊緣都用漢白玉欄桿圍繞著,上面刻著龍風流雲」—— 建築精美
「一千多個圓雕鰲頭」 ——列數字 宏大壯麗
分類別:如介紹三大殿及後三宮——使文章層次分明.
列數字:如「御花園面積不大,有大小建築二十座」.——說明御花園建築之多.
作比較:如「這里的建築布局,環境氣氛,和前幾部分迥然不同.」 —— 突出事物的特點.
打比方:如「彷彿進入蘇州園林.」—— 形象、直觀地說明御花園的園林特色.
舉例子、摹狀貌:如「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姿多態,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雲火焰.」——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騰龍的姿態.
說明語言:准確,周密,簡明(「現存」)

I. 導游景點講解常用方法與技巧

(一)系統導游法


所謂系統導游就是相對機械地按照景點介紹材料照本宣科的導游。它是一種初級的基本的導遊方法,這種導遊方法適合於一些內容較單一,規模較小的景點。如西安的鍾樓、鼓樓、城牆、大雁塔、小雁塔等。這種導遊方法也是每位初從事導游工作的新手所常用的導遊方法。它的長處是,容易掌握,便於運用,使旅遊者能對景點的概況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但它的不足之處是:形式比較單一,講起來比較枯燥,很難使旅遊者產生激情或引起共鳴。


為彌補這種導遊方法的不足,導游員在講解時,應有意識地掌握講話節奏的快慢,聲音高低強弱的變化,表情手勢的適度運用,以期達到對旅遊者產生一種吸引力。在具體的導游過程中,也時有本末倒置,弄巧成拙的小插曲發生。如:一位常來中國的英國領隊在評價一位導游員時講:你們有一位導游在向我的客人介紹鍾樓時,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大堆有關鍾樓的神話傳說,但有位客人問他鍾樓建於何年,他的回答卻是:距今一千多年。竟然鬧出了相差幾百年的大笑話。由此可見,系統導游法是任何一種導游技巧在景點講解中運用的基礎和先導,每個導游員都應過好這一關。


(二)分解導游法


所謂分解導游法,就是導游員根據參觀景點的布局,按參觀線路的順序進行分段導游的講解。它是景點導游中常見的一種導遊方法,適用於一些較大的旅遊景點,較長的旅遊項目,如游江,參觀博物館等。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城市的增多,老的旅遊景點的充實和新的旅遊景點的增添,旅遊市場由賣方向買方的轉變,飯店設施的完善以及交通條件的改善,同20世紀80年代末相比,大多數來我國的旅遊者在有限的旅行日程中增加了更多的城市,縮短了每個城市的逗留天數。但參觀的景點並未有明顯的減少,而僅僅只是縮短了每個景點的游覽時間,在客觀上為導游員增加了景點導游的難度。這就要求導游員根據游覽的景點布局按參觀線路的順序進行分解導游。當然,在帶領旅遊者進行逐項參觀分解導游前,導游員應對整體景點的背景及參觀的線路、停留的時間進行概括的講解,既照顧到個別需要單獨活動的旅遊者,又能使全團的客人對景點的輪廓和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適時地運用這種導游法,有時可以減少時間的浪費,避開擁擠的人群,吸引旅遊者的注意力。



(三)特點導游法


所謂特點導游法,就是導游員對每個旅遊景點做出畫龍點睛的總結,揭示其新、奇、特的內涵,加深旅遊者的印象,激發旅遊者的游興。如,在介紹西安的小雁塔時,導游員可突出講解這座古塔在明代成化年間(1487年),陝西關中地震時,垂直縱裂“自頂至足,中裂尺許”,但到正德年間(1521年)再次地震後,這座古塔又“一夕如故”這一神秘的奇跡。通過這樣的導游講解,這座古塔之奇就會使旅遊者思緒萬千,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譬如,在講解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時,導游員可突出強調兵馬俑的形體之美,規模之大,生動逼真,神態各異,數量之多,時間之久遠的特點,使旅遊者面對二千年前這支地下大軍,油然而生新鮮獨特的奇異感受,彷彿看到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磅礴,勢不可擋,橫掃六合之壯觀場面。一種神秘的魔力恍惚間會把旅遊者引入戰馬嘶鳴,鏖戰在即的歷史畫面。


(四)類比導游法


所謂類比導游法,就是導游員將兩種景點進行類比,用旅遊者熟悉的地方,了解的事物或聞名世界的旅遊景點,來解釋所要講解的景點。由於地理的、歷史的、民族的、文化的、社會制度的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導游員要想把每個旅遊景點,向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年齡層次,不同的社會背景的旅遊者講解得很清楚,使他們一聽就懂,一看就明,確非易事。因此,導游員要靈活地運用類比導遊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在講解唐代長安城的宏大規模時,導游員可以把唐長安城同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相類比,它是君士坦丁堡的7倍;同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巴格達相類比,它是巴格達的6倍。以此類比,不僅使旅遊者便於了解所參觀的旅遊景點,而且可以使旅遊者沉浸在中國古老文化的濃厚氣息之中。


更多關於導游求職的技巧,干貨,新聞資訊等內容,小編會持續更新。

J. 安徽省博物館志願者講解員如何准備講解詞

1、是語言通順口語化,句式適中,這樣觀眾既聽得懂、便於記憶,又不致因句子過短聽起來不連貫,或因句子過長留給觀眾的反應時間短使觀眾聽不明白。
2、是要考慮與展覽版面的內容相配合互為補充,由於受版面面積和版式設計效果的限制,有些在展覽中需要表述的內容無法在版面上表現出來,這就需要通過講解來補充,彌補內容上的不足,同時又通過講解賦予版面和展品以活力,形成有空間氛圍的效果。
3、是要改變對觀眾灌輸式、教導式的講解詞,要注重講解詞的交流和傳播作用,使觀眾在聽過講解之後,增加了對展品和歷史背景的了解,增長了知識,並進行更深,要留給觀眾盡可能多的思維空間。四是針對不同的群體要准備不同特點的講解詞,除對普通觀眾採用通用講解詞外,對少年兒童的講解詞則要避免生冷苦澀,要增加敘事的故事情節,使他們便於接受。一些地方博物館還應根據地區的特點,准備面對外國和我國少數民族觀眾的講解詞。
4、講解的方式是用語言表達,其中包括口語語言和形體語言兩部分。講解的形體語言相對於其它表演專業要簡單得多,它要求講解人員站立和走路的姿態要挺拔、平穩,並適應邊走邊講的需要。講解時,要恰到好處地把握自己的面部表情,用必要的手勢指示參觀路線和展覽版面內容,對觀眾進行引導。

閱讀全文

與介紹博物館講解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做糖最簡便的方法 瀏覽:638
草酸的檢測方法國標 瀏覽:846
如何提高寫作水平有哪些方法 瀏覽:502
最簡單的溫柔方法 瀏覽:362
oppor4耗電快解決方法 瀏覽:607
塵埃粒子計數器使用方法 瀏覽:767
打鼓方法與技巧 瀏覽:876
陰部按摩器使用方法 瀏覽:877
迷迭香的使用方法 瀏覽:83
嗜鉻細胞瘤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瀏覽:618
如何除濕疹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527
自製池塘簡單方法 瀏覽:707
電泳檢測的方法 瀏覽:789
工業cod檢測方法 瀏覽:299
星辰變的種植方法 瀏覽:604
商品組合需求預測有哪些方法 瀏覽:965
卷發精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576
快速識字方法 瀏覽:188
華為大疆手機雲台使用方法 瀏覽:501
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方法之探析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