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種竹筍
竹筍怎麼種植方法
竹筍種植適宜在立春前後進行,選好種植園地後要先挖穴,並在穴底施入基肥,之後將適宜品種的竹筍母竹栽種進去即可,種植好後要澆一次定根水,養護竹筍母竹時要定期除草鬆土和施肥,這樣到了春天它就能長出竹筍。
竹筍如何種植
1、種植時間
種植竹筍需要在適宜的時間進行,根據它的習性來看,一般最好在立春前後種植,此時竹筍母竹即將萌芽生長,種植後它容易成活,長勢也會比較旺盛,如果在6-8月份的時候種植,那麼母竹的成活率會差一些。
2、園地要求
竹筍適宜種植在土層深厚、土壤疏鬆肥沃和排水性良好的山坡或者河灘等地方,種植前需要先整地,把雜草、石塊和樹根等都清除掉,之後按照行距3m、株距2m挖穴,穴底內注意要放入一些基肥,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3、種植方法
選用剛竹屬、慈竹屬、莿竹屬和個別苦竹屬的竹子作為母竹,然後將母竹放入到穴中,種植的時候要把竹子的根系舒展開,並將其分層壓實,種植好後澆一次定根水,這樣能使母竹的根系快速和土壤接觸,有利於它成活。
4、管理措施
母竹種植好後需要做好養護管理,定期為其鬆土除草,每年除草鬆土兩次即可,還需要給母竹施肥,每年的1月份、5-6月份和8-9月份都可以施加一次,這樣來年春天竹筍就能夠在母竹的周圍萌芽生長。
❷ 竹筍的種植方法 如何種植竹筍
1、選地整地。種植的土壤一定要疏鬆、質輕,讓其能快速生長,可施入「翠姆菌肥」疏鬆周圍土壤,在物質肥沃疏鬆、土層深厚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長最好,產量較高。
2、選種育苗。選1-取一至兩年的新竹做竹鞭,三年以上的不宜做母竹,它的竹鞭的芽頭少,出筍少,移植成活率低。將新竹帶竹桿埋鞭育苗,竹桿最好留取一兩節活枝,提高成活率,在埋入土壤即可。
3、合理栽植。待竹苗育成後即可栽植,栽植時要注意時間和方法,栽植時間一般在2-3月;栽植時要將竹桿進行切桿,栽植時竹苗竹桿倒向山坡的下方,與地面成為一個夾角,土壤外留取一至兩個節活枝,這樣可減少水分的蒸法,提高成活率,栽植時還要注意栽植密度。
4、後期管理。要做好排水措施,防止低窪處應積水過多而爛根,但在高溫季節又要及時灌水,防止土壤過於乾旱而影響產量。
❸ 筍子種植方法
竹子很好養,移植前挖個30-40公分的淺穴,鋪上一層有機肥就可以了,最好要移載苗,成活率高很多,如果不是移載苗,最好把葉子先打掉(不要怕不好看,2-3月後就會很茂密)。種植的時候不要太密,因為過一段時間新竹苗就會自己長出來,竹子很好養的,不過一定要通風,室內養不好。
撫育管護
(一)鬆土除草:每年兩次,第一次在5—6月間。第二次在7—8月間雜草種子尚未成熟前進行。
(二)施肥:為促使竹子更新生長,提早成林,竹林應及時追施肥料。以農家肥和化肥並用效果好。在秋冬季施入餅肥、土雜肥等有機肥,有利於孕筍越冬。在春夏季節施入人糞尿、化肥,可及時滿足竹子生長發育的需要。
(三)間伐:新竹萌發快,數量多,但大小不勻,應及時間伐,間伐時要去小留大,去弱留壯,去老留幼,去密留稀。
(四)加強保護:首先要嚴禁在新竹林中放牧,以免踩壞竹筍和破壞幼竹。其次要及時防病蟲害和獸禽為害。
❹ 竹筍怎麼種植方法
竹筍種植適宜在立春前後進行,選好種植園地後要先挖穴,並在穴底施入基肥,之後將適宜品種的竹筍母竹栽種進去即可,種植好後要澆一次定根水,養護竹筍母竹時要定期除草鬆土和施肥,這樣到了春天它就能長出竹筍。
1、種植時間
種植竹筍需要在適宜的時間進行,根據它的習性來看,一般最好在立春前後種植,此時竹筍母竹即將萌芽生長,種植後它容易成活,長勢也會比較旺盛,如果在6-8月份的時候種植,那麼母竹的成活率會差一些。
2、園地要求
竹筍適宜種植在土層深厚、土壤疏鬆肥沃和排水性良好的山坡或者河灘等地方,種植前需要先整地,把雜草、石塊和樹根等都清除掉,之後按照行距3m、株距2m挖穴,穴底內注意要放入一些基肥,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3、種植方法
選用剛竹屬、慈竹屬、莿竹屬和個別苦竹屬的竹子作為母竹,然後將母竹放入到穴中,種植的時候要把竹子的根系舒展開,並將其分層壓實,種植好後澆一次定根水,這樣能使母竹的根系快速和土壤接觸,有利於它成活。
4、管理措施
母竹種植好後需要做好養護管理,定期為其鬆土除草,每年除草鬆土兩次即可,還需要給母竹施肥,每年的1月份、5-6月份和8-9月份都可以施加一次,這樣來年春天竹筍就能夠在母竹的周圍萌芽生長。
❺ 筍子種植方法 筍子怎麼種植
1、鬆土除草:每年兩次,第一次在5—6月間。第二次在7—8月間雜草種子尚未成熟前進行。
2、施肥:為促使筍子更新生長,提早成林,筍子林應及時追施肥料。以農家肥和化肥並用效果好。在秋冬季施入餅肥、土雜肥等有機肥,有利於孕筍越冬。在春夏季節施入人糞尿、化肥,可及時滿足竹子生長發育的需要。
3、新筍子萌發快,數量多,但大小不勻,應及時間伐,間伐時要去小留大,去弱留壯,去老留幼,去密留稀。
4、加強保護:首先要嚴禁在新筍子林中放牧,以免踩壞竹筍和破壞幼竹。其次要及時防病蟲害和獸禽為害。
❻ 竹筍種植技術
竹筍是一種重要的保健食品,那麼你們知道應該如何 種植 竹筍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竹筍種植技術,一起來看看。
竹筍種植技術
1竹種選擇:目前適合我市栽培的優良筍用竹種有鄉土竹種信陽桂竹、毛竹,引種竹種有紅殼竹、白哺雞竹、烏哺雞竹、高節竹、雷竹。
2造林
2.1造林地選擇及整地:應選擇土層厚60公分以上、疏鬆、透氣、肥沃、保水性能好的沙壤土、烏沙土、黃棕壤,充分利用排灌條件較好的平原、河灘淤地、山腳緩坡地、房前屋後空地、農村菜園周圍等處造林,山區應在海拔300米以下、坡度15度以下背風向陽的南坡或東南坡,土壤條件好的,也可擴大到20-25度的坡地。造林前整好地,每畝挖穴60-100個,穴規格為60×40×40公分,株行距3×3米,平地每隔10米開一條25×30公分的排水溝。對20度以上坡地可實施帶狀整地,帶寬4 -7米,帶間距3 -4米。
2.2造林時間及 方法 :我市宜在春季2-3月或秋冬季10-11月造林。選擇1-2年生、胸徑2-4 cm、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竹子作為母竹,生長於林地邊緣的新竹為理想。起苗時保留鞭長15-25cm,帶土球20kg以上,以草繩包紮。起苗後砍去頂梢,適當修剪,留枝4-7盤。裝車時從車廂尾部開始一株一株斜放,蔸互相靠緊。栽植時先平整穴底,每穴回填表土與腐熟有機肥拌勻作底肥,至穴深15-20公分放入母竹。有少數母竹竹稈與竹鞭是不垂直的,這時要讓竹鞭在穴內平直舒展,而不強求竹稈直立。填土踏實,根盤下部一定不能留空隙,以利鞭土密接,栽後澆水封土。栽植於風口處的竹子,應採用支架固定。
3幼林期竹林的撫育管理:
3.1水分管理:造林的頭兩年,應十分注重水分管理。長期乾旱要澆水:坡地圍繞母竹挖環狀溝澆透水後封土,平地在行間挖淺溝灌水後覆土。同時,可在林間套種花生、大豆等農作物,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夏季降雨集中時,一定要及時清溝排水,以防竹子積水死亡。
3.2除草施肥:施肥量要逐年增加。肥料種類根據需要而選擇,3月、6月施速效肥,如氮肥、復合肥等;9月施緩效肥,如腐熟餅肥、農家肥、人糞尿等。施肥方式:頭一、二年竹鞭伸長不遠,可圍繞竹株開環狀溝,均勻施入肥料後覆土,。從第三年開始,竹林密度增大,採用撒施,配合鬆土將肥料埋入土中。
3.3留筍護竹:為促進竹林郁閉,對前二年所出竹筍,要全部保留,嚴禁采筍和牲畜為害。第三年如果出筍較多,可挖除小筍、蟲筍,保留壯筍。另外,根據我們的 經驗 ,後期長出的筍因營養不良,一般長不成竹子,可以挖掉,一是減少養分消耗,二是能增加經濟效益。
3.4培土(覆土):竹鞭分布太淺,往往只能長出小筍。在9月份第二次施肥後再覆蓋一寸土,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提高春筍的鮮嫩度。
4成林的撫育管理技術:成林階段的管理管理重點是調整竹林結構、改善竹林環境條件、創造良好的土、肥、水、氣條件入手,使竹林密度維持在800~1000株/畝、竹子平均胸徑3~4cm,分布均勻,大小基本一致。具體要點如下:
4.1適時留養、合理挖筍:為使竹林永續經營,年年豐產,就必須每年留養一定數量的新竹,作竹林再生產的基礎,因此筍期必須處理好挖筍與留筍長竹的關系。一般每年五一節前後開始留養,每畝留200-300株。挖筍方法:當筍出土10~15公分時,沿竹筍周圍刨開泥土,從竹筍與竹鞭接點處切斷,不要切斷竹鞭。每2—3天挖一次。退筍是指生長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而自然死亡的竹筍 ,識別退筍是在早晨看竹筍尖上有水珠存在的是好筍,而沒有水珠的即為退筍,對退筍應及時挖除以免影響食用。
4.2深翻鬆土,改善土壤:每年 6月深翻鬆土,挖除老鞭、竹蔸,深翻時即使鞭段有損傷,也可很快抽發新鞭,促發岔鞭。對林間空地增施有機肥,利用竹鞭趨松趨肥性誘來嫩鞭,使竹林地下系統分布均勻。
4.3 砍除老竹,更新竹園: 6—7年生的竹子,生產力已衰退,應及時除去。可結合6月份鬆土,將老竹連蔸挖去,保留少量4—5年生竹,1—3年生竹佔70%以上,伐竹的枝葉好留蓋林地,增加養分。為便於識別竹子年齡,可對當年新竹標號。對於冬季雪害嚴重地段的竹林,在新林完成放枝展葉後的6月份,可對竹子斬梢,每株留枝12—15檔。老竹園更新復壯可採用帶狀伐竹深墾作業法:把竹園劃成寬2—3米的林帶,隔帶砍去帶上竹子,深墾50公分,把新老鞭都挖出,施入有機肥,拌勻復土,2—3年後帶上長出新竹,再伐去保留帶的竹,按同樣方法處理。
4.4 加強肥水管理:依竹林的年生長節律,每年施肥四次:,2—3月份施長筍肥,挖筍後每穴施尿素10克,每畝25—60公斤。6月份施長鞭肥,每畝施尿素50公斤,結合鬆土施腐熟廄肥1000公斤。8—9月份施催芽肥,每畝施復合肥100公斤或人糞尿液肥,天旱時結合澆水施入,或撒施淺削入土,或開溝施入復土。11月—次年2月份施孕筍肥。我市降雨正常年份,一般不需澆水,但夏秋季如遇長期乾旱,會導致地下莖生長不良,竹鞭節短縮,鞭芽不齊,有條件的應對竹林進行灌水。
5筍用竹林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
5.1竹叢枝病:其症狀為:變態叢生的細枝簇擁在一起,象鳥巢一樣掛在竹枝間。發現後及時剪除病枝燒毀,可有效阻止傳染。該病在管理粗放的竹林中常有發生,應經常保持竹林通風透光。
5.2竹織葉野螟:又名竹螟蟲、竹苞蟲,是對筍用竹為害嚴重的食葉害蟲。發生於6-9月,每年繁殖二代。主要吃新竹的嫩葉。其幼蟲能吐絲將竹葉捲起,在蟲苞內取食並排出鋸末狀糞便。防治方法:發現成蟲開始產亂卵時,用敵百蟲晶體5000倍液噴施於竹葉。竹林郁閉後,其抗蟲能力也有所增強。另外,每年9-10月清除林地雜草,可以破壞害蟲越冬場所,減少次年蟲害的發生。
5.3竹筍泉蠅:是重要的食筍害蟲,發生高峰期在4月30日至5月10日。其成蟲類似小蒼蠅,於竹筍剛出土時在筍尖上產卵,在筍體內孵化成蛆狀幼蟲,聚集於筍體內取食筍肉,被害竹筍無食用價值。防治方法:於出筍前半個月,用敵百蟲晶體5000倍液均勻噴灑林地,可殺滅部分成蟲;如出筍後發生,用敵百蟲晶體5000倍液拌鮮筍片撒於竹林內可誘殺成蟲。
5.4竹筍夜蛾:發生高峰期同竹筍泉蠅。其成蟲於竹筍剛出土時在筍尖上產卵,幼蟲在筍體內孵化成長,體長2.5-4.0cm,蟲頭橙紅色,體紫褐色。一般一蟲為害一株竹筍。筍尖被蟲咬禿,筍體上有多個小孔,孔中有蜂蜜狀分泌物排出,有螞蟻聚集取食。剝開竹筍籜葉,發現筍體上有多處被蛀食,一般從上部向下部取食。被害較輕者仍在繼續生長,可以採食;嚴重者筍體開始腐爛。防治方法同竹筍泉蠅。
竹筍種植要點
1、土壤選擇。土壤的質量和酸鹼度直接影響竹筍的產量和品質。一般要選擇土地肥沃、土層深厚、土質疏鬆、通氣性好、保水性能強,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微酸砂壤土為宜。避免耕作層淺、底土堅硬、強酸性或鹼性的重粘土或石礫多的土地。
前茬種過番茄、甜菜、苜蓿、辣椒等農作物的地塊也不宜種植竹筍。
2、幼苗定植。定植前,先深翻整平土地,按1.2-1.5米的行距開南北方向水溝,溝寬30-40厘米、溝深25-30厘米。根據當地氣候,約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當竹筍苗齡達60-80天、具有4-5根健壯苗、株高15-20厘米時方可移栽定植。定植時行距135-150厘米、株距30-35厘米。幼苗栽入溝內,覆土3-5厘米並壓實。隨著竹筍苗的生長,逐漸將定植溝填平,竹筍苗深度一直保持在距地面10-15厘米。
3、適時澆水。一般定植後7-10天澆1次稀糞水,以利活根緩苗。為保證植株正常生長,以後每隔一周左右澆1次水,確保土壤中有足夠的水分。若遇乾旱天氣時,3-5天便要灌水1次,要讓土壤隨時保持一定濕度。
4、勤施追肥。竹筍好肥,在定植初期,應採取淡肥勤施,促進嫩苗早發。在生長期,為促進其生長發育提供足夠養份,這時應追施少量速效肥,可畝施三元復合肥10-20公斤;隨著苗株長大,要增加追肥次數和追肥量,促使植株粗壯,根盤擴大。成熟期,可畝施腐熟淡糞水、草木灰,含鉀、磷、鈣等有機生物肥復合肥250-350公斤。
竹筍種植注意事項
1、土壤選擇。土壤的質量和酸鹼度直接影響竹筍的產量和品質。一般要選擇土地肥沃、土層深厚、土質疏鬆、通氣性好、保水性能強,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微酸砂壤土為宜。避免耕作層淺、底土堅硬、強酸性或鹼性的重粘土或石礫多的土地。
前茬種過番茄、甜菜、苜蓿、辣椒等農作物的地塊也不宜種植竹筍。
2、幼苗定植。定植前,先深翻整平土地,按1.2-1.5米的行距開南北方向水溝,溝寬30-40厘米、溝深25-30厘米。根據當地氣候,約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當竹筍苗齡達60-80天、具有4-5根健壯苗、株高15-20厘米時方可移栽定植。定植時行距135-150厘米、株距30-35厘米。幼苗栽入溝內,覆土3-5厘米並壓實。隨著竹筍苗的生長,逐漸將定植溝填平,竹筍苗深度一直保持在距地面10-15厘米。
3、適時澆水。一般定植後7-10天澆1次稀糞水,以利活根緩苗。為保證植株正常生長,以後每隔一周左右澆1次水,確保土壤中有足夠的水分。若遇乾旱天氣時,3-5天便要灌水1次,要讓土壤隨時保持一定濕度。
❼ 筍的種植方法 如何種植筍
1、選地整地:
竹子在我國南方地區較為常見,它的生長力極強,在春季時期,一下雨竹林間全部冒出小筍。所以選擇種植的土壤一定要疏鬆、質輕,讓其能快速生長,在物質肥沃疏鬆、土層深厚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長最好,產量較高,而在土壤較於粘重的土壤上也能正常生長,但產量和品質一般。
整地以穴狀整地為主,方便管理種植,一般規格在0.6m×.0.6m×0.5m,再將表層土回填,皆可回填可適量施加一些有機肥。
2、選種育苗:
竹筍的品種也極為眾多,為了增加產量,將經濟效益放到最大,母竹選擇那種窄葉竹最佳,窄葉竹的特點是竹葉小而窄,竹節平坦,出筍較早,且筍期長,竹筍的肉質厚而脆,產量極高。
選取一至兩年的新竹做竹鞭,三年以上的不宜做母竹,它的竹鞭的芽頭少,出筍少,移植成活率低。將新竹帶竹桿埋鞭育苗,竹桿最好留取一兩節活枝,提高成活率,在埋入土壤即可,一般每畝埋鞭4000株左右。
3、合理栽植:
待竹苗育成後即可栽植,栽植時要注意時間和方法,栽植時間一般在2-3月,這時的溫度和氣候有利竹苗生長,栽植成活率也較高。竹苗根系的木質化高,在起苗後如果不及時栽植,會導致其失水而影響栽活率,所以栽植一般不宜長途運輸,要在起苗後到栽植不宜超過72小時,一般要在48小時內栽植完畢。
栽植時要將竹桿進行切桿,栽植時竹苗竹桿倒向山坡的下方,與地面成為一個夾角,土壤外留取一至兩個節活枝,這樣可減少水分的蒸法,提高成活率,栽植時還要注意栽植密度。
❽ 竹筍種植小妙招 竹筍是怎種植的
種植竹筍的方法:
1、選地:
以緩坡地為好,土壤以土層深厚、肥沃濕潤、質地疏鬆、水分充足而不積水的酸性、中性壤土、輕粘壤土為宜。
2、整地:
細致整地施肥,開溝做高畦。秋季或早春播種,採用穴播,穴距 20×25厘米,穴深1.5至2厘米,每穴下種10粒,每畝用種1.5公斤。播後遮蓋稻草,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後搭蓋透光度為30%的蔭棚,加強水肥管理,每畝可產苗8000叢左右。
3、種植:
早春起苗栽植,苗叢必須整叢挖起,3至5株為1小叢,剪去葉片的 1/3至1/2 ;每穴栽1小叢,入土深度高於分櫱處3厘米為宜,要做到苗根舒展,苗叢端正,栽後踩緊土壤。
4、施肥:
每年取苗後要用廄肥、土雜肥、林地腐殖土等混合物,把挖苗後的坑穴填平,以補充圃地土壤和所需養分。春筍出土後要施腐熟人糞尿和適量過磷酸鈣、復合肥,以促進竹筍和竹苗生長。
5、中耕除草:
每年夏秋各進行一次中耕除草。竹苗未郁閉前,要在苗蔸根際覆蓋乾草,以防止日灼,並保墒抗旱。
6、排水灌溉:
毛竹既喜濕又怕澇,因此雨季要排除園地積水,旱季要及時灌水。
7、調整苗徑:
小苗地徑以1至3厘米為好。若苗徑過小,可以增加取苗量,以利於苗徑增大。苗徑過大,可以減少取苗量,以促使苗徑減小。
8、調整密度:
出筍過密處,可適當人工退筍,以減少出苗密度。出苗過稀處,採取補苗、埋鞭、施肥等措施,以增大密度。一般合理密度為每平方米10至12株,每畝每年取苗6000株左右。
❾ 竹筍怎樣種
一、育苗方法
要選擇好的母竹,母竹應選「窄葉竹」,它的特點是竹葉較小、較窄,葉片淡綠,竹節平坦,筍呈炮壘形,肉質厚,出筍早,筍期長,產量高。母竹以二年生的「羅花竹」最好,三年以上的老竹不宜做母竹,因為老竹的鞭上芽頭較少,出筍能力差,移植成活率低。母竹以胸徑3厘米左右,蒲頭淺,分枝低,無病蟲害,生長健壯的為好。
1、埋鞭育苗 選擇1~2年的新竹取竹鞭,最好是帶竹桿埋鞭育苗,竹桿上留1~2節活枝,每畝埋鞭3000~5000株,可產苗15000~20000株。
2、播種育苗 每畝播種10~15千克,可產苗30000~40000株。關鍵在於在幼苗期必須對幼苗遮蔭,減少陽光的直接照射,造成幼苗的死亡。
二、選地整地
育苗不論是埋鞭育苗或是播種育苗,土壤應選擇疏鬆、質輕的黃壤土最好。土層在30厘米以上,不過於粘重的黃壤、黃棕壤都能生長,以肥沃疏鬆渾厚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長最好。整地以穴狀整地為主,整地規格為60×60×50厘米,塘打完後要把表層土壤回進塘內,回土要達到塘深的三分之二以上,有條件的可結合回土,在塘內施足以有機肥為主農肥。
三、合理栽植
1、選擇適當的栽植密度 主要根據用苗種類來確定栽植的密度。因方竹屬於混生竹種,一至二年生的實生苗竹鞭不發達,移植後走鞭慢。面竹繁殖苗鞭粗芽大,移植成後每年可走鞭1米以上,成林快。要使方竹林能在5~8年內獲得較好的效益,種植密度實生苗每畝100株以上。竹鞭繁殖苗每畝74株以上。並以根據各地的經濟條件,可適當加大種植密度。
2、栽植時間 以每年的初春斷雪後的2月下旬至3月中旬的一個月時間內,栽植成活率最高,可達90%以上。
3、栽植方法 竹苗根系由於木質化程度高,起苗後放置時間過長,容易造成竹苗失水,影響成活率,因此不易長途運輸,為了保證成活率,從起苗到栽植完畢,一般不要超過72小時,在48小時內栽植完畢,成活率比較高,最好是隨起隨栽。並且起苗後立即漿根,如需長途運輸,則要用稻草按30株一捆把根包住。栽植時可根據竹苗的大小,採用不同的種植法,一至二年的實生苗可採用中心栽植,並保證竹桿直立。而二年以上的實生苗或竹鞭繁殖苗,先要對竹桿進行切桿,切桿後苗高60厘米左右,栽植後的竹苗竹桿倒向山坡的下方,與水平面成45°的夾角,土壤外面只留1~2節活枝,以減少水分的蒸法,提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