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功能對等理論是什麼
「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對等。功能對等理論由美國語言學家尤金·A·奈達(Eugene Nida)於1969年提出,奈達是一位著名的結構主義語言大師,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語言學家,曾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
但這位在學術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遠離學術重鎮,默默地在美國聖經協會供職半個多世紀。他一生的主要學術活動都圍繞《聖經》翻譯展開。在《聖經》翻譯的過程中,奈達從實際出發,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譯理論,最終成為翻譯研究的經典之一。
功能對等特點
如按照英漢兩種語言字面上的對等來翻譯,原句譯為「他靠傳染來思維,像感冒一樣獲得思想」,這樣,原文的真正意義就無法清楚地表達。事實上,在漢語中很難找到一個完全與英文對等的句型來表達同樣的內涵。
於是,譯者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即用目的語中相應的詞彙直接說明、解釋原文的內涵,以使譯文讀者更易接受譯作。
根據奈達的翻譯理論,文化差異的處理是與從語義到文體將源語再現於目的語緊密相聯的。只有當譯文從語言形式到文化內涵都再現了源語的風格和精神時,譯作才能被稱作是優秀的作品。
② 求翻譯里功能對等,交傳,視譯這幾個詞的英文概念、、高分懸賞
功能對等:
功能對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是 Eugene A Nida 的翻譯理論。簡言之,原文讀者讀原文所取得的心理反應和譯文讀者讀譯文的心理反應相似。
交傳:
交傳是互動式傳譯 (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 的簡稱,指說話者說完一段話後,翻譯者再翻譯,准確度較高。
同傳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是同聲傳譯的簡稱,指翻譯在說話者講話的同時進行翻譯。
視譯:
視譯 (sight interpretation) 是指同傳譯員拿著講話人的發言稿,邊聽發言、邊看原稿、邊進行同聲傳譯。
可查閱「網路」。
③ 功能對等理論的簡要介紹及其原則
功能對等理論由美國語言學家尤金·A·奈達(Eugene Nida)提出,奈達師從幾位著名的結構主義語言大師,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語言學家,曾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但這位在學術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遠離學術重鎮,默默地在美國聖經協會供職半個多世紀。
他一生的主要學術活動都圍繞《聖經》翻譯展開。在《聖經》翻譯的過程中,奈達從實際出發,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譯理論,最終成為翻譯研究的經典之一。奈達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對等」。
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
原則:
1、努力創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然而,兩種語言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類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現原文文化內涵的完美的翻譯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譯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現源語文化。
2、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語諺語「white as snow」翻譯成漢語可以是字面意義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國南方幾乎全年無雪,在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中,沒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內涵? 在譯文中,譯者可以通過改變詞彙的形式來消除文化上的差異。因此,這個諺語在漢語中可以譯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鷺毛」。
3、如果形式的改變仍然不足以表達原文的語義和文化,可以採用「重創」這一翻譯技巧來解決文化差異,使源語和目的語達到意義上的對等。「重創」是指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 ,也就是將源語文章的文化內涵用譯語的詞彙來闡述和說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人家怎麼想他就怎麼想,就像人家得了傷風,他就染上感冒。」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內涵並不是靠詞彙的表面意義表達出來的,而是隱藏在字里行間里。
(3)功能對等的翻譯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尤金·A·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
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彙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彙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動態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詞彙對等、 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功能對等理論
④ 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是什麼
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是指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
為使源語和目的語的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准,減少差異,尤金·A·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
功能對等理論由美國語言學家尤金·A·奈達(Eugene Nida)於1969年提出,奈達是一位著名的結構主義語言大師,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語言學家,曾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但這位在學術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遠離學術重鎮,默默地在美國聖經協會供職半個多世紀。
特點
如按照英漢兩種語言字面上的對等來翻譯,原句譯為「他靠傳染來思維,像感冒一樣獲得思想」,這樣,原文的真正意義就無法清楚地表達。
事實上,在漢語中很難找到一個完全與英文對等的句型來表達同樣的內涵。於是,譯者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即用目的語中相應的詞彙直接說明、解釋原文的內涵,以使譯文讀者更易接受譯作。
⑤ 求大神用簡潔的語言給我普及一下翻譯中的功能對等理論,和目的論
功能對等論,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不僅要做到詞彙意義上的對等還要做到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通俗的講就是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強求一字一句的對應,要真正的將所翻譯的內容,實現語言形式和文化習俗上的轉化。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說的中式英語,就沒有很好的遵循功能對等原則。再比如漢語和英語中對姓氏位置的不同。
翻譯目的論認為原文只是為目標受眾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不同於功能對等理論,翻譯目的論要求在忠於原文的前提下,以譯入語接受者的需求為目的來決定採用何種翻譯方法——直譯、意譯或介於兩者之間。
(5)功能對等的翻譯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為了准確地再現源語文化和消除文化差異,譯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個步驟。
第一,努力創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然而,兩種語言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類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現原文文化內涵的完美的翻譯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譯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現源語文化。
第二,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
例如,英語諺語「white as snow」翻譯成漢語可以是字面意義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國南方幾乎全年無雪,在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中,沒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內涵? 在譯文中,譯者可以通過改變詞彙的形式來消除文化上的差異。
因此,這個諺語在漢語中可以譯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鷺毛」(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語成語「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為「蘑菇」。
但譯為漢語多為「雨後春筍」,而不是「雨後蘑菇」,因為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更為熟悉的成語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後春筍」。
⑥ 功能對等理論四個原則和舉例是什麼
功能對等理論只有三個原則:
1、努力創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兩種語言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類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現原文文化內涵的完美的翻譯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譯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現源語文化。
2、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語諺語「white as snow」翻譯成漢語可以是字面意義上的「白如雪」。
3、如果形式的改變仍然不足以表達原文的語義和文化,可以採用重創這一翻譯技巧來解決文化差異,使源語和目的語達到意義上的對等。重創是指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也就是將源語文章的文化內涵用譯語的詞彙來闡述和說明。
特點
如按照英漢兩種語言字面上的對等來翻譯,原句譯為「他靠傳染來思維,像感冒一樣獲得思想」,這樣,原文的真正意義就無法清楚地表達。事實上,在漢語中很難找到一個完全與英文對等的句型來表達同樣的內涵。
於是,譯者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即用目的語中相應的詞彙直接說明、解釋原文的內涵,以使譯文讀者更易接受譯作。
⑦ 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是什麼
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是:從語言學的角度提出動態對等概念。並且它的對等內容包括四個方面:詞彙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
1、詞彙對等:一個詞的意義在於它在語言中的用法。在目的語找到對應的意義。
2、句法對等: 譯者不僅要清楚目的語言有沒有這種結構,而且要明白這種結構的使用頻率。
3、篇章對等: 在進行語篇分析時不能只分析語言本身,而要看語言是怎樣在特定的語境中體現意義和功能。
(1)上下文語境: 語言上下文分析的基礎上,判斷語義,語義的翻譯轉化。
(2)情景語境:具體的參與交際的人和事,交際渠道以及參與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心理情感。
(3)文化語境: 語言運用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文化傳統以及社會背景。
4、文體對等:不同文體的翻譯作品有著各自獨特的語言特徵。 只有在同時掌握源語和目的語兩種語言特徵,且能熟練運用兩種語言的情況下,以譯者才能創造出真實體現源語風格的翻譯作品。
動態對等是:
「動態對等」是指「與源語信息最切進而又自然的對等」,它包含三層意思:
(1)對等,針對源發語信息(翻譯的根本任務是求得譯文與原文的對等)。
(2)自然,針對接收者語言(使譯文行文自然,不帶翻譯腔)。
(3)最切近,以最高近似值為基準,將前兩種取向結合在一起(不論是語內交際還是語際交際,兩篇不同的話語之間並無絕對對等可言)」。
並且「動態對等」的核心就是「接受者對轉達到接受者語言中的原文信息的反應,大體上應與原文接受者的反應一樣」。也就是說,翻譯的目標是使表達完全自然,這種自然除了指語言通順,還包括適應讀者的文化和思想習慣,並不要求讀者對源語的文化有所了解。
⑧ 功能對等理論三原則分別是什麼
努力創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如果形式的改變仍然不足以表達原文的語義和文化,可以採用重創這一翻譯技巧來解決文化差異,使源語和目的語達到意義上的對等。
功能對等理論三原則
1、努力創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兩種語言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類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現原文文化內涵的完美的翻譯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譯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現源語文化。
2、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有舍棄形式對等,通過在譯文中改變原文的形式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語諺語「white as snow」翻譯成漢語可以是字面意義上的「白如雪」。
3、如果形式的改變仍然不足以表達原文的語義和文化,可以採用重創這一翻譯技巧來解決文化差異,使源語和目的語達到意義上的對等。重創是指將源語的深層結構轉換成目的語的表層結構,也就是將源語文章的文化內涵用譯語的詞彙來闡述和說明。
⑨ 功能對等翻譯理論
功能對等理論就是功能理論的理論之一,是其中一個分支.功能對等理論是翻譯的一種方法,現如今已普遍認同的比較好的翻譯方法.功能目的論是按翻譯的目的來劃分的一個理論.這三個概念其實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就是動態對等翻譯論.其實名字的不同是由於其劃分的參照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