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理解詞語意思的幾種方法
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據詞定義法。有些詞有好幾種意思,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統統也不同,我們可以通過查字典,比較用哪個意思最合適就選哪一條解釋。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詞義的最好方法。 二、分解組合法。先逐個分析詞語中每個詞素的字義,然後再合起來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優美」,合起來就是「健康而優美」。 三、以舊帶新法。有些新詞是以幾個舊字組合而成的,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對舊字的理解帶出新詞的含義。如「無價之寶」,「無價」,沒有價錢,「之」是「的」,「寶」是「寶貝」,合起來的意思是「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貝」,指極為稀有的珍貴東西。(也就是老師所說的「逐字解釋法」) 四、詞義引申法。有些詞有本來的意思,還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義,對這類詞的理解,我們要先弄清它的原來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義。如我們即將在六年級的課文中學到的「碰壁」,它原指把頭撞在牆上,而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碰壁」指的是在黑暗的舊社會,革命者處處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義。(這種方法比較難,在我們的學習中目前還沒有接觸到,但在自己的閱讀中遇到可以借鑒使用) 希望同學們能在學習過程中多加運用、培養自己理解詞語的能力,千萬不能死記硬背詞語的解釋,要懂得活學活用,學會方法!
㈡ 理解詞語意思的基本方法有:通過什麼理解詞語
①可以通過逐字逐句翻譯,把意思串起來。
②還可以通過查資料,直接一些。
不過考試是我推薦第一種。
㈢ 如何用逐字解釋法理解萬籟俱寂這個詞的是意思。
萬籟俱寂
拼音:wàn lài jù jì
釋義:形容周圍環境非常安靜,一點兒聲響都沒有。
逐字解釋:
萬:指數量眾多。
籟: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
萬籟:自然界中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
俱:都、全部。
寂:靜。
俱寂,都無聲音。
㈣ 解釋詞語意思的方法有哪些
1.解字法. 解釋詞語時,有的詞語,只要把關鍵字的含義講清楚,詞語的意思也就出來了.比如:咒罵,先解釋“咒”,是“說別人壞話,或者用惡毒的話罵人”,整個詞義也就出來了.
2.組詞法 .解釋詞語時,有的只要把構成詞語的每一個字分別組成與原詞意思相近的詞,就能將原詞的意思表達出來.比如:柔美,柔——柔軟;美——美好.因此,柔美的詞義一般可解釋為“柔軟,美好”.
3.近義詞法 .解釋詞語時,有的只要找出這個詞語的近義詞,就可以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比如:膽怯,它的近義詞是“害怕”,因此,膽怯的詞義就可解釋為“害怕”.
4.反義詞法 .解釋詞語時,有的可以找出這個詞的反義詞,再加以否定,就可以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比如:虛偽,它的反義詞是“真實”,加以否定是“不真實”,因此,虛偽的詞義可以解釋為“不真實”.
5.近義詞、反義詞綜合法 .解釋詞語時,有的為了更確切地理解詞義,可以把“近義詞法”和“反義詞法”綜合運用.比如:充實,可以解釋為“充足,不空虛”.
6. 比喻揭示法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通過打比方來揭示很難用確切語言釋義的抽象概念.如:
血洗——像用血洗了一樣,形容殘酷的屠殺人民.
7. 分析綜合法
有些詞語,語素意義和詞義之間關系比較明顯,可以先分析語素意義,然後綜合起來解釋詞語整體意義;也可以先綜合解釋,後分析語素意義.如:
漠然置之——漠然,冷淡,不關心;置之,把它放在一邊.指對人對事物態度冷淡,毫不關心.
8. 聯系語境法
將詞語本義同其所處語言環境聯系起來揭示詞語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意義.如試卷中“九死一生”一詞,可以聯繫上文“蟑螂父親從冰箱中逃跑”這一段內容理解為“形容經歷極大危險而倖存”.
㈤ 如何理解詞語的意思
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據詞定義法.有些詞有好幾種意思,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統統也不同,我們可以通過查字典,比較用哪個意思最合適就選哪一條解釋.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詞義的最好方法.
二、分解組合法.先逐個分析詞語中每個詞素的字義,然後再合起來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優美」,合起來就是「健康而優美」.
三、以舊帶新法.有些新詞是以幾個舊字組合而成的,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對舊字的理解帶出新詞的含義.如「無價之寶」,「無價」,沒有價錢,「之」是「的」,「寶」是「寶貝」,合起來的意思是「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貝」,指極為稀有的珍貴東西.(也就是老師所說的「逐字解釋法」)
四、詞義引申法.有些詞有本來的意思,還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義,對這類詞的理解,我們要先弄清它的原來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義.如我們即將在六年級的課文中學到的「碰壁」,它原指把頭撞在牆上,而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碰壁」指的是在黑暗的舊社會,革命者處處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義.(這種方法比較難,在我們的學習中目前還沒有接觸到,但在自己的閱讀中遇到可以借鑒使用)
滿意的請採納哦!
㈥ 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哪些
理解詞語的方法如下:
1、詞素法
先對詞語中的每個詞素進行理解,然後整體理解。
2、重點字詞法
重點分析理解重點的字。
3、語境法
把詞語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加以體會理解,這就是「詞不離句」「在上下文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
4、引申法
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聯系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對詞語進行理解。
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是靈活運用的,有時是幾種方法同時使用,而最多的是「把詞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去體會」。
5、換詞法
根據詞語所屬的語言環境,把難懂的詞語換成其他詞語。
詞句理解的答題模式
1、解釋詞語意思+弦外之音+潛在意義。
例如:媽媽的手總是那樣無微不至地照顧我。
題中「手」有什麼深層含義。
「手」就是只媽媽勤勞的雙手,通過描寫媽媽的手所做的一切事情,突出媽媽對我無私的愛,從而歌頌偉大的母愛!
2、關注句子的位置+聯繫上下文分析內涵+根據表達特點揣摩目的效果。
例如:句子在文段中間,有可能就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在結尾,可能就是總結全文等等。然後分析句子的含義,聯系中心思想,寫出答案。
㈦ 理解詞語意思的幾種方法
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據詞定義法。有些詞有好幾種意思,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統統也不同,我們可以通過查字典,比較用哪個意思最合適就選哪一條解釋。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詞義的最好方法。 二、分解組合法。先逐個分析詞語中每個詞素的字義,然後再合起來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優美」,合起來就是「健康而優美」。 三、以舊帶新法。有些新詞是以幾個舊字組合而成的,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對舊字的理解帶出新詞的含義。如「無價之寶」,「無價」,沒有價錢,「之」是「的」,「寶」是「寶貝」,合起來的意思是「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貝」,指極為稀有的珍貴東西。(也就是老師所說的「逐字解釋法」) 四、詞義引申法。有些詞有本來的意思,還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義,對這類詞的理解,我們要先弄清它的原來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義。如我們即將在六年級的課文中學到的「碰壁」,它原指把頭撞在牆上,而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碰壁」指的是在黑暗的舊社會,革命者處處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義。(這種方法比較難,在我們的學習中目前還沒有接觸到,但在自己的閱讀中遇到可以借鑒使用) 希望同學們能在學習過程中多加運用、培養自己理解詞語的能力,千萬不能死記硬背詞語的解釋,要懂得活學活用,學會方法!
㈧ 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哪些
一、定義法。揭示詞語概念內涵的解詞方法。
二、舉例歸類法。通過列舉相同的事物,從而概括歸類和理解詞義的方法。
三、組詞合並法。即先把構成詞語的關鍵字或詞拆開,分別註解,然後再綜合起來確定整個詞語的意義。
四、近義詞替換法。即找出與所要解釋的詞語相應又比較常見的同義詞來代替。
五、反義詞否定法。 即用反義詞加「不」或「沒有」的否定形式來解釋詞義。
六、抓關鍵詞法。一個詞語中,常常有一、兩個關鍵性的或疑難的字,只要理解好這一兩個字的意思,整個詞語就不難理解了。
七、分析綜合法。把詞語拆開來,先解釋每個字,再把每個字的意思組合起來表示詞語的意思。
八、描繪法。即對所要解釋的詞語加以具體的描繪。
九、比喻法。即用具體、形象的比喻說法來解釋詞語。
十、隨文法。先查工具書掌握詞的基本意思,然後深入課文中,結合語言環境具體分析詞語特定內容的解詞方法。
十一、就地取材法。用文中句子解釋詞語。
十二.語境聯系法。指聯繫上下文,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來解釋詞義。
㈨ 理解詞語的方法有哪些
近義詞解釋法
用找詞語的近義詞或同義詞進行解釋的方法。如:
增添:增加
陌生:生疏。
恬靜:安靜、寧靜
矜持:莊重、嚴肅、拘謹、拘束
慷慨:大方。
遨遊:漫遊,游歷。
純熟:(很)熟練。
眷戀:(深切地)留戀。
渺小:(非常)微小。
02
反義詞解釋法
用找詞語的反義詞,在前面加「不」(或「沒有」)進行解釋的方法。如:
緊張:不鎮定。
懦弱:不勇敢。
緩慢:不快速。
崎嶇:不平坦。
陌生:不熟悉。
慷慨:不吝嗇。
朦朧:不清楚。
隱藏:不暴露。
03
歸類解釋法
對一些比較簡單但又不好解釋的詞語採用把詞語進行歸類的方法進行解釋的方法。如:蘋果—— 一種水果
機槍—— 一種現代兵器
芬芳:一種香氣。玫瑰—— 一種花朵
火車—— 一種交通工具
喜鵲:一種飛鳥。
04
比喻解釋法
將詞語和一些常見的、具體的事物聯系起來用比喻句式進行解釋的方法。如:紅色:像鮮血一樣的顏色
綠色:像樹葉一樣的顏色
血洗:像用血洗了一樣,形容殘酷的殺人。
人聲鼎沸:人聲嘈雜喧鬧,像水在鍋里沸騰一樣。
車水馬龍:車子象流水,馬好象游龍。形容來往車馬連續不斷,非常熱鬧。
05
功能解釋法
對詞語的使用功能進行解釋的方法。「形容……」是常見形式,如:馬虎:形容做事不認真。
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
斬釘截鐵:形容說話態度堅決果斷。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非常的大(都快把耳朵震聾了)。
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擁擠或圍得非常嚴密。泄,排出。
06
擴詞解釋法
將詞語所組成的字進行逐個擴詞(組詞)而對詞語進行解釋的方法。如:懇求:誠懇地請求。
疾馳:飛快地奔跑。
教導:教育指導。
幽香:清幽的香味。
幽靜:幽雅寂靜。
聖潔:神聖而純潔。
誠實守信:為人誠實、遵守信用。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重(大)。
輕捷:輕快敏捷。
㈩ 小學語文解詞的方法有哪些
要准確、鮮明、生動的使用詞語,除了靠平時的學、說、用外,掌握一點解釋詞語的 方法 也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解詞的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解詞的方法
1、擴充解釋法
擴充解釋法就是將需要解釋的詞進行適當擴充而對詞語進行解釋的方法。其中 組詞 法是常用方法,如:
歡樂--歡喜、快樂 寬闊--寬敞、遼闊
幽香--清幽的香味 電燈--用電發光的燈
誠實守信--為人誠實、遵守信用
2、近義解釋法
近義解釋法是用需解釋詞語的近義或同義的詞或片語 短語 等進行詞語解釋的方法。如:
增添--增加 關懷--關心 美麗--漂亮
3、反義解釋法
反義解釋法是用需解釋詞的 反義詞 或相反意思的片語短語等前面加否定副詞進行詞語解釋的方法。如:
緊張--不鎮定 懦弱--不勇敢 緩慢--不快速
4、歸類解釋法
根據詞義有概括性和模糊性的性質,對一些比較簡單但又不好解釋的詞語可以採用把需解釋的詞語進行歸類的方法進行解釋。如:
蘋果-- 一種水果 機槍-- 一種現代兵器
玫瑰-- 一種花朵 火車-- 一種交通工具
5、比喻解釋法
比喻解釋法是將需要解釋的詞與一些常見的、具體的事物聯系起來用比喻句式進行詞語解釋的方法。如:
紅色--像鮮血一樣的顏色 綠色--像樹葉一樣的顏色
6、功能解釋法
功能解釋法就是用需解釋詞的使用功能進行詞語解釋的方法。其中「形容__是一種常見形式,如:
馬虎--形容做事不認真。人山人海--形容人非常多
震耳欲聾--形容聲音非常的大
7、下定義法
用簡練的語言對詞語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質特徵作確切的敘說、解釋。它適用於解釋某些有關科學概念的詞語和一般性名詞。如:
學者--在學說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沁園春--詞牌名。
8、描寫說明法
描寫事物、概念的性狀;說明詞語的引伸義、比喻義。如: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②形容原野遼闊,無邊無際。
忸怩--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樣子。
9、比喻揭示法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通過打比方來揭示很難用確切語言釋義的抽象概念。如:
血洗--像用血洗了一樣,形容殘酷的屠殺人民。
10、 同義詞 解釋法
用同義詞解釋,必要時作適當限制、補充。如:
休憩--休息。
竣工--(建築物)完工。
11、 反義詞解釋法
用反義詞加「不」解釋。如:
野蠻--不文明。
12、翻譯法
像翻譯文言文一樣解釋詞語。如:
聊敘--姑且談談。聊,姑且。
13、 分析綜合法
有些詞語,語素意義和詞義之間關系比較明顯,可以先分析語素意義,然後綜合起來解釋詞語整體意義;也可以先綜合解釋,後分析語素意義。如:
漠然置之--漠然,冷淡,不關心;置之,把它放在一邊。指對人對事物態度冷淡,毫不關心。
14、聯系語境法
將詞語本義同其所處語言環境聯系起來揭示詞語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臨時意義。如:
落第--科舉時代應試不中叫「落第」。這里指考試不及格。(魯迅《藤野先生》)
下車伊始--舊指新官到任。這里指剛到一個地方。伊,助詞,沒有實在意義。(毛澤東《 〈農村調查〉序言》)
2小學語文詞語的 教學方法
一、模糊意會法
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過程具有遞時性,要經歷「模糊→清晰→模糊」三個步驟,並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小學 語文教材 中有很多詞語,學生只要意會,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運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們理解得很 確切。隨著對 文章 的深入閱讀和閱讀量的增大,學生經歷一個自我模糊、不斷理解的過程,並由模糊趨向清晰 。教師教學時採用意會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激發他們自我探求的興趣。
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 一文中「不約而同」一詞,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時站直了身體的意思」(這是模糊理解);經過查字典 知道是「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這是規范清晰的理解);最後經過深入閱讀課文,又漸漸領悟到 :這就是人民群眾送別周總理時同樣的悲痛心情,以及對周總理無比愛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現。通過這種對詞的 分步體會,學生就可領會課文的中心。教學實踐證明:把這種詞語的理解方法教給學生,有利於促使學生在認 真閱讀中領悟詞義,提高品詞解句的水平,也有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提高閱讀的速度。
二、比較琢磨法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詞語雖然含義並不深奧,卻用得准確、傳神。教學這類詞,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 比較、琢磨的方法增強語感,意會詞義。例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中「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鍾頭才漸漸熄 滅」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戰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鍾」一句中的「才 」則是表示時間短。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對比琢磨加以理解,從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運用相同的 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對詞義的理解升華到對 句子 的理解、對中心的把 握上來。比較法理解詞義,是小學語文詞語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三、互換教學法
閱讀時,可用互換詞語的方法理解詞義。換詞不但能聯系舊的知識,啟迪新的知識,還可以學到作者運用 語言的獨到功夫。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落葉在林間飛舞」一句的「飛舞」,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 進行換詞訓練。學生把「飛舞」換成「飄落」,然後通過比較,並聯繫上下文深究詞義,知道「飛舞」的落葉 除了有「飄落」的意思外,還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飄飄悠悠的姿態,從中體會作者用「飛舞」的特別含義 ;知道有些詞既有近義的特點,更有程度深淺之分。通過這種換詞練習,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准確用詞的高 明之處和獨特的寫作技巧,體會到文章顯得生動、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實驗法
詞語理解最容易也最讓學生感興趣的方法是演示實驗。例如教學《烏鴉喝水》時,寫水「漸漸地升高」一 句中的「漸漸地」,教師可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理解詞義。指名讓學生把事先准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 稍帶紅色或藍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學生仔細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 高的情景時,教師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漸漸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動作釋義法
比動作也是一種理解詞語的好辦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動作的句子,教學時,教師可通過比動 作讓學生領會動詞的意思。例如《鸕鶿》一文,在描寫鸕鶿 捕魚 和漁夫取魚的情景時,作者運用了一連串動詞 :鑽、拍、跳、抓、擠、甩。這些動詞把鸕鶿捕到魚的歡樂、漁人取魚的利索勁兒寫得十分生動、形象。教學 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想像,比一比「鑽、拍、跳」的動作,做一做「抓、擠、甩」的動作。學生就不難領會漁 人熟練的動作與歡樂的心情,而課文描繪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現在學生腦海中。
六、電教演示法
使用現代化電教媒體,可以將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直觀地再現在學生眼前,便於他們准確地理解。如《趙州 橋》這樣描寫橋上的 雕刻 藝術:「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相互纏繞的龍,嘴裡吐出美麗的水花; 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句中生詞較多。教學時,教師可用 投影把千姿百態的龍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互相纏繞」、「互相抵著」、「遙望」 等詞語的意思。
錄像的使用可以變靜態為動態,再現課文所描述的優美境觀,既釋詞又解句,使學生更好地把課文瞭然於 心。教學實踐證明,電教手段的使用是優化釋詞過程的重要途徑。
3小學語文詞語理解的方法指導
⑴、詞素法:先對詞語中的每個詞素進行理解,然後整體理解。
例如:
「置之不理」一詞先分別理解每個字意「置」--放置,「之」--指它,物品,「不」--表否定就當「不」理解,「理」--理睬、過問。
因此「置之不理」的意思就是「把那個東西放置在一邊不去過問理睬,讓它自生自滅。」
⑵、重點字詞法:重點分析理解重點的字。
例如:
「贊嘆不已」一詞先理解重點字詞意「不已」中的「已」--指停止,「不已」--不停止。
因此「贊嘆不已」的意思就是「不停止地稱贊或贊嘆不停。」
⑶、語境法:把詞語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加以體會理解,這就是「詞不離句」「在上下文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
例如:
「這塊不毛之地,不可能種糧食。」中「不毛之地」一詞的理解就應放入句中去體會,不能種糧食就是說很荒涼,不肥沃。
因此「不毛之地」的意思就是「土地荒涼,不肥沃,連草都不生長。」
⑷、引申法:理解詞語的基礎上,聯系生活 經驗 和知識經驗對詞語進行理解。
例如:
「千鈞一發」一詞先理解本意「鈞」--是重量單位30斤,千鈞重的東西吊在一根頭發上。這樣理解不夠,還得想想這「千鈞重的東西吊在一根頭發上」說明了什麼?--情況十危急。
因此「千鈞一發」的意思就是「形容情況十分危急。」
理解 詞語意思 的方法是靈活運用的,有時是幾種方法同時使用,而最多的是「把詞語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去體會」。
4小學語文詞語積累方法
一、想像法
選取幾個各自獨立的詞語,展開想像的翅膀,形成一段有意義的話。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是難以估計的,而且他們也樂於去聯想和想像,去創造新的東西。比如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中出現了很多四字詞語「五彩斑斕」「欣喜若狂」「形態各異」「茹毛飲血」「毋庸置疑」「毫不相干」等等,任選四個,或寫人或敘事或繪景。通過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原來幾個各自獨立的詞語在新的語境中聯系起來了。
這個聯系起來的過程,就是詞語被運用的過程。而通過運用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是最有效的積累。隨著學生能力的增強,對他們的要求應不斷升級。開始,只要學生能文從字順地表達一段有意義的話就行,對於表達特別好的一定要給予大力表揚,讓學生感興趣的同時樹立自信。訓練一段時間後,難度要加大了,得讓這段話的內涵豐富起來語言生動起來,比如要求圍繞一段話寫一個意思,要揉進某種修辭手法,等等。還可以適當增加幾個詞語,擴大積累,加大語段的內容含量。這樣,學生不僅積累了詞語,表達能力也增強了。
二、串聯法。
以一個詞語為基準,橫向擴散,聯成一串。最典型的就是詞語接龍,詞與詞之間首尾相接,如:「光明正大—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工工整整——整裝待發——發號施令——令行禁止……」這在平時課堂上一般不採用,在游戲競賽中用得較多。
三、發散法。
以基準詞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由點及面。漢語詞彙中大量同義詞和反義詞的存在不僅給我們准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細致地表達思想感情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給詞語積累帶來了契機。有時同一事物、同一現象,可以用幾個、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同義詞來表示,比如表示看的動作。反義詞同樣也很豐富。這樣,通過同義和反義的方式以一帶二、帶三,甚至更多,由點擴大到面,積累量劇增。比如課文《巨人的花園》裡面有許多需積累的 成語 ,就可利用此法。像「鍥而不舍」,比喻有恆心有毅力。
它的同義詞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堅持不渝」「始終不渝」等,它的反義詞有「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有頭無尾」「淺嘗輒止」等。以它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形成了它的同義詞圈:「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堅持不渝」「始終不渝」……和反義詞圈:「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有頭無尾」「淺嘗輒止」……一至少聚八,積累的量擴大了。
所謂同義詞者, 近義詞 也,大同中存在小異。學生積累這些詞時,既要弄清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更要仔細辨析弄清它們之間的不同點,這樣才能准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細致地表達思想感情。如此,積累的質也提高了。
詞語積累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講 故事 法,即用講述故事的方法來積累詞語。有些成語本身就是由一個小故事來的,或一則寓言的概括,或一則 典故 的濃縮,文學的,歷史的。能講述這個故事,這個成語就記牢了。如:亡羊補牢、買櫝還珠、指桑罵槐、毛遂自薦、風聲鶴唳等。這種方式的積累可以安排在課前三分鍾的演講當中。還有如游戲法,寓積累於游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