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態修復包括哪些方面
1、國土空間生態安全格局修復。國土空間格局是國土空間多重性與人類需求多樣化雙向選擇的結果,也是自然界復雜多樣化與生產地域分工專門化相互作用的產物,還是海陸空間、交通空間、土地利用空間、景觀生態空間、社會文化空間、投資發展空間和虛擬空間綜合平衡過程的矛盾統一。
2、國土空間生態基礎網路修復。生態系統基礎網路是維護生命土地安全和健康的關鍵性空間基礎,是城鄉居民獲得持續的自然生態系統服務的基本保障。例如廊道、綠道和遺產廊道等都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基礎網路。
3、國土空間生態景觀修復。國土空間生態景觀是自然景觀、經濟景觀和文化景觀的多維生態網路復合體,是國土空間表層的生態聯系。
自然景觀主要是地理格局、水文過程、氣候條件、生物活力等的復合;經濟景觀主要是能源、交通、基礎設施、土地利用、產業過程等的復合;人文景觀主要是人口、體制、文化、歷史、風俗、風尚、倫理、信仰等的復合。
4、國土空間要素綜合修復。對國土空間山、水、林、田、湖、草、海等要素,採取「缺什麼補什麼、破什麼修什麼」的思路,統籌各要素進行綜合治理。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工程類型
目前,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研究剛剛開始,對其分類尚未形成共識,國家層面也缺乏統一的分類界定。按照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對象和所採取工程措施的差異,可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工程類型劃分如下:
1、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工程
主要修復對象是礦山地質生態系統,如礦山環境土體重構工程、景觀地貌重塑工程、塌陷地水環境修復工程等。
2、水環境和濕地生態修復工程
主要修復對象是陸地水生生態系統,如流域生態修復工程、水環境生態修復工程、濕地生態修復工程等。
3、退化污染廢棄地生態修復工程
主要修復對象是退化土地生態系統,如水土流失生態修復工程、土地沙漠化生態修復工程、土地鹽鹼化生態修復工程、土地污染生態修復工程、廢棄土地生態修復工程等。
4、海洋海島海岸帶生態修復工程
主要修復對象是海洋生態系統,如海洋生態修復工程、海島生態修復工程、海岸帶生態修復工程等。
5、生物多樣性和景觀生態修復工程
主要修復對象是生物和景觀生態系統,如生物多樣性生態修復工程、景觀生態修復工程等。
② 生態修復措施有哪些
生態治理法:水生態技術就是通過一系列措施,將已經退化或損壞的水體生態系統恢復、修復、並成百上千倍的強化其納污能力,使水體保持長久清澈與穩定。水生態技術是以立足長遠的循環經濟,打造長治久安的生物食物鏈體系。目前真正行之有效的水體生態系統尚非常之少,均停留於概念階段。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技術方法
(1) 退化坡面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退化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少施化肥,增施農家肥料;種植綠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種;輪作、套作,間種、混種;減少化學防治,增加生物防治;植等高植物籬等。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 在封禁的基礎上,補種鄉土樹種、草種。封禁時間的長短因生態系統類型、受損程度、氣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來說,喬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態系統可分別為8年以上、5~8年、3~5年。 (2) 退化河流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在土壤侵蝕地區,導致河流退化的驅動力主要有修路、開礦、樵採、河岸放牧、化肥與農葯的面源污染、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點源污染、過度捕魚等,對由於這些驅動力所導致的退化河流生態系統進行生態修復,最重要的是要減輕或解除導致河流生態系統退化的驅動力,讓河流休養生息。
(3) 內陸河流域退化綠洲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實施生態應急補水工程,至少要滿足天然綠洲生態系統最小生態需水量;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適當減少人工綠洲面積,使人工綠洲和天然綠洲面積比例調整到1:1左右。
(4) 退化水庫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對退化水庫生態系統的生態修復可採取與退化河流生態系統相同的方法。
(5) 退化礦山生態系統生態修復
該生態系統的土壤、植物等組分完全受損,缺乏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元素,對這種嚴重退化的生態進行生態修復,可採取的方法有:覆蓋土壤,對土壤進行物理處理,添加營養物質,去除有害物質,種植適應性強的先鋒樹種或草種、間種鄉土樹種或草種。移動圖冊狹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技術方法
(1)生態自然修復的基本技術方法是封禁法。該方法適用於受損程度較輕的生態系統。
(2)自然和人工共同修復生態的基本技術方法是「封禁+補種」法。該方法適用於受損程度較重的生態系統。
水土保持是土壤侵蝕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提出與實施是水土保持工作理念的重大創新,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不應局限於當前的狹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應從狹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向廣義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轉變。即使實現了這樣的轉變,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也只是水土保持流域綜合治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能完全替代人工造林種草等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更不能替代坡改梯、淤地壩、谷坊、小型水庫、蓄水池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四條 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 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③ 生態修復措施
規劃區降水量較多、水熱條件較好,只要消除人為因素干擾,絕大多數水土流失地都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植被。在植被較好、輕度水土流失為主的典型小流域,開展水土保持治理應以生態修復為主,工程措施為輔,側重於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修復措施主要包括封育管護、能源替代、舍飼養畜、生態移民等。
5.5.4.1 封育管護
封育管護是恢復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溝壑治理技術》(GB/T16453.3—2008)標准,在有水土流失的疏幼林地、新造未成立林、灌木林地實行封禁管護措施,通過封禁治理,恢復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效益。
項目區封禁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落實管護人員,設置網圍欄,設立封禁標牌,對現有疏林地進行補植。封育管護措施還包括:按1km2落實1名管護人員,在每個小流域封禁區域顯著位置按2km2設置1個封禁標牌,並在適當地段設置網圍欄,劃定禁伐禁牧區,有效地阻止人畜進入,真正起到封禁預期效果。並有計劃加強管護人員技術培訓,提高撫育管理水平,保證封禁治理成果。同時要發展沼氣,以氣代燃料,進行生態移民等措施,減輕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加快封禁區域內植被的恢復速度,改善整個項目區的生態環境。
5.5.4.2 能源替代
農村可利用的能源有農作物秸稈,薪柴、煤炭、電能和太陽能,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等能源保護現有植被,為生態修復創造條件。
根據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水源區調查,建一座8~10m3的沼氣池,戶均年產沼氣300m3,一年可節約柴草2.5 t,相當於0.33hm2薪炭林一年的生長量,使用清潔的沼氣能源,可有效地解決農村因燒柴而毀樹伐木的問題,保護森林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山川秀美。故本規劃能源替代措施主要為發展沼氣池和省柴灶,主要布設在封育管護區內以薪柴為主要生活用能的農戶,同時在該規劃區要加強封育管護措施,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5.5.4.3 舍飼養畜
舍飼養畜是改變傳統生產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要解決好水源區牲畜的安置問題。
根據項目區養畜習慣和畜群結構調整方向,結合規劃養畜規模,採取聯戶或單戶的方式統一標准建設畜舍。畜舍主要布設在封育管護和項目區內有散養牲畜習慣的自然村莊。
以小流域為單元建設小流域水保治理措施防治標准體系,對水源區水源涵養、保持良好水質、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確保南水北調工程效益充分發揮具有重要意義。
但小流域水保治理工程是一項涉及面廣、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要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規劃區各縣市必須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制定並完善水源地保護法規,嚴格制度建設;加強項目建設的協調和運行管理;各級執法部門加強執法監督;提高科技支撐力量,做好技術培訓;依託省級水土保持監測部門進行生態監測等多項規劃保障措施,以確保小流域防治措施治理效益的發揮和治理目標的實現。
④ 生態修復包括哪些方面
生態修復包括了基於生態系統恢復力的自然生態修復和基於人類干預的人工生態修復。
反映了特定階段的特定區域的自然、社會、經濟、文化、人類心理等多種要素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結構、過程和功能修復的綜合作用。
生態修復工程具有涵蓋要素多、覆蓋范圍廣、系統性強、時間跨度大等特點,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不能僅僅考慮自然生態系統本身,同時也應將人類和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納入考慮范疇,進行綜合考量。
(4)生態修復包括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生態修復工程涵蓋了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眾多要素,因此必須要統籌兼顧,深入分析其在修復模式、修復技術、修復制度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以此促進生態修復工程在不同區域和不同時段的合理有序展開。
由於生態系統自身隨時發生物質代謝和能量流動,加之人類活動和其他因素的干擾,通過生態修復技術使生態系統恢復並保持原來的狀態,可能不符合實際。因此,構建一套遵循生態系統演化規律的動態的、發展的生態修復模式,是提升生態修復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必由之路。
⑤ 如何恢復生態的途徑
1.恢復原生生態系統。實踐表明,恢復原生生態系統是一種過於追求「理想主義」的途徑:一是恢復的目標具有不確定性,即恢復某生態系統歷史上哪一個時間階段的狀態;二是「恢復」這個詞有靜態的含意,因而恢復不僅要試圖重復過去的環境,而且要通過管理以維持過去的狀態,但事實上自然界是動態的;三是由於氣候變化、關鍵種缺乏或新種入侵,完全恢復原生態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
2.生態系統的修復。生態系統的修復強調的是改良、改進、修補和再植。改良強調立地條件的改善以使原有的生物生存和繁衍;改進強調對原有受損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提高;修補是修復部分受損的結構;再植除了包括恢復生態系統的部分結構和功能外,還包括恢復當地先前的土地利用方式。
3.生態系統的重建。也叫生態更新,指生態系統發育的更新。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就是再造一個自然群落或再造一個可以自我維持、並保持後代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群落。還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是關於組裝並試驗群落和生態系統如何工作的過程。
⑥ 恢復生態有什麼方法
恢復生態的方法有物種框架法和最大多樣性法。
1.物種框架法。物種框架法是指建立一個或一群物種,作為恢復生態系統的基本框架。這些物種通常是植物群落中的演替早期階段(或稱先鋒)物種或演替中期階段物種。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只涉及一個(或少數幾個)物種的種植,生態系統的演替和維持依賴於當地的種質資源(或稱「基因庫」)來增加物種和生命,並實現生物多樣性。這種方法最好是在距離現存天然生態系統不遠的地方使用,例如保護區的局部退化地區恢復,或在現存天然板塊之間建立聯系和通道時採用。應用物種框架方法的物種選擇標准:(1)抗逆性強:這些物種能夠適應退化環境的惡劣條件。(2)能夠吸引野生動物:這些物種的葉、花或種子能夠吸引多種無脊椎動物(傳粉者、分解者)和脊椎動物(消費者、傳播者)。(3)再生能力強:這些物種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能夠幫助生態系統通過動物(特別是鳥類)的傳播,擴展到更大的區域。(4)能夠提供快速和穩定的野生動物食物;這些物種能夠在生長早期(2~5年)為野生動物提供花或果實作為食物,而且這種食物資源是比較穩定的和經常性的。
2.最大多樣性法。最大多樣性方法是盡可能地按照該生態系統退化以前的物種組成及多樣性水平安排物種從而實現生態恢復,需要大量種植演替成熟階段的物種,而並非先鋒物種。這種方法適合於小區域高強度人工管理的地區,例如城市地區和農業區的人口聚集區,要求高強度地人工管理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