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篆字怎麼寫正確方法

篆字怎麼寫正確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01 01:20:33

『壹』 作為書法愛好者,如何才能寫好篆書

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階段和途徑,也是書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臨摹是書法創作的必由之路,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修正原有書寫習慣並向更高層面的發展過程。

書家創作靈感往往是在臨帖的過程中激發出來的,可以說臨摹碑帖為書法創作提供了不盡的營養。掌握正確的書法臨摹的方法,對於有效地提升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水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書體在臨摹的方法和難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

從解剖學角度來說,任何一種運動都是在肌肉放鬆與保持一定的緊張度這種辯證狀態下完成的。緊與松是一種具有相對性的對比關系。據傳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書法,悄悄地來到正在練字的王獻之身後,突然抽他的毛筆,驗證王獻之執筆是否緊。

實際上這是一種訛傳,宋人米元章在《自敘帖》中有提出質疑,「學書貴弄翰,謂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出於意外。

盡管他這里沒有特指說明書寫何種書體,但實際上是書寫各種書體的共同要求。那種認為執筆宜緊的說法,對初學者來說實際上是一種誤導,我以為,執筆無定法。固執於松、緊,是一種片面的做法,效果只能適得其反。

『貳』 篆書怎麼寫以及它的章法筆法

(一)小篆的基本筆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筆法,是學好篆書最關鍵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筆法應當用「中鋒用筆」來概括。就是說筆的主鋒必須在畫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點是藏頭護尾,力含其中,因為中鋒用筆寫出的筆畫凝練勁挺,圓健美觀,一直被視為書法的主要用筆方法。下面將小篆中常用的幾種筆畫分別予以闡述。 1.橫 (1)逆入藏鋒至首端 (2)轉成圓鋒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轉鋒 (4)向左回鋒 2.豎 (1)筆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頂點 (2)使筆尖垂直,然後轉鋒向下行筆 (3)行至底點勿頓 (4)輕提鋒穎,順勢提收 3.橫彎 (1)逆鋒落筆向左 (2)轉鋒向右行筆 (3)順鋒向下行筆 (4)行筆漸慢,順勢上提收筆 4.直彎 (1)逆鋒落筆向上 (2)轉鋒向下行筆 (3)順勢向右轉筆再向下漸慢行筆 (4)行至末端順勢收筆 5.上弧 小篆的弧筆筆法和前面的橫豎一樣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關鍵是要保持圓勁的勢態,保持筆毫著紙的深淺一致以及適當的速度,注意對稱,兩弧在中間地段銜接,銜接處要寫的自然不留痕跡。 6.下弧 下弧要先寫左半弧,後寫右半弧,寫右弧時要注意和左弧的對應,線條要一氣呵成,不要遲疑緩慢,否則線條會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 寫左右外弧時,主要是兩邊弧的起訖處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對稱自然,緊湊處而不鬆散,充分體現篆書的婉轉流暢之美。 8.方弧 寫方弧時,無論長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圓轉行筆,化角為弧,四角要對應,接筆處不留痕跡,方圓要和諧。 9.彎曲弧 小篆的曲畫變化多,難度大,要視其圓轉程度順勢而寫。最好是一筆完成,一筆完不成,就用兩筆或三筆搭接筆方法加以完成。轉折處注意調整襖筆鋒或略捻動筆管並與手脘的內轉動作相配合,使筆鋒順勢轉過。 二)搭接筆的技法 篆書的許多筆畫看似一筆完成,實則靠若干搭接筆而寫成的,要使接筆處不留痕跡,主要是前一筆的盡處無須回鋒,後一筆勢插入,兩筆重合正好將搭接處掩藏於筆畫之中。搭接筆是篆書筆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環,掌握了這一環節,就能使字舒暢婉轉,遒勁自然。 三)筆順特點 筆順是寫好篆書的關鍵之一,合理的筆順有助於字的結構安排,有助於書寫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書的筆順,對初學者來說,也是入門的一把鑰匙。 篆書的筆順和漢字筆順規則基本相仿,如先橫後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等,這些對初學者來說是不成問題的。重要的是和漢字不同的筆順,而這些不同之處正是篆書筆順的特點,掌握了這些特點,就能把握好篆書的結體,做到勻稱勻衡。 1.先中間後左右 對稱均衡是篆字的特點。對於有中心豎線的篆字,應先寫中間豎筆或中間部位的筆畫,中間定位後,再寫左右對稱的其他筆畫。 對於有中心長弧(一般為撇、捺筆)的篆字,應先從中間長弧寫起,再寫左右對稱的筆畫。 2.先外包後里頭 對於有字框的筆畫,一般應寫出外框的筆畫,隨後再寫框內的部分。這樣可以控制篆字形體的大小,避免整體不一致。 3.先主筆後副筆 對於篆字中有主筆曲畫的字,宜先寫主筆後寫副筆。 4.先副筆後主筆 篆字當中,個別有主筆曲畫並起支撐的作用的字,應先寫副筆後寫主筆,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5.靈活運用 對於筆畫較為復雜的篆字,筆畫要求並不過分強求一致,只要順手,可以靈活運用,做到分布均勻就可。

『叄』 篆書的篆字怎麼寫

『肆』 篆書字怎麼寫的

篆書,漢字的一種字體。篆者,竹之彖也;彖者,豕之匯也;豕者,象之形也。篆書,即象形性較強的書體;即隸書之前的字體。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小篆,是秦國宰相李斯的書法精品;也是秦始皇實施書同文採用的字體。

1、長方形,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 大致比例為3:2左右。

2、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3、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與對稱是篆書的獨特魅力。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局部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4、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部的筆畫則可以聳起。

篆書,是早期漢字的自然體現。其筆法簡單,筆畫流暢;其形有意,其書有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篆書

『伍』 怎樣寫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篆書是最早的一種書體,其筆法比其他書體相對簡單。篆書結字富有裝飾性。所以說「書法從篆書開始,學習者應當先學篆書。篆書體劃嚴肅,布白嚴謹,學習篆書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種類
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統稱,其用筆與甲骨文味道迥異,風格渾厚朴茂,結體絢熳多姿。
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時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以秦篆為基礎,統一六國文字而出現的一種簡化的規範文字。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是識篆與了解文字本義的唯一門徑。小篆發展到清代,線條變粗,而且突破筆畫粗細、遲速、頓挫、輕重、方圓的變化。小篆的另一個分支是漢篆,用筆上摻以方折的隸意,而入印的篆書更為方折,又稱繆篆,即摹印篆。
以下列推薦碑帖為例,詳細講解小篆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篆書推薦碑帖:
大篆:《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大盂鼎》《石鼓文》。當代臨習鍾鼎文字卓有成就的書法名家有王友誼、劉興、馮寶麟、王鏞等人。
小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吳昌碩篆書、吳熙載篆書、陸維釗篆書、楊沂孫篆書、鄧石如篆書、趙之謙篆書。

習篆宗法
清錢泳《書學·小篆》曰:「學篆書者,當以秦相李斯為正宗,所謂小篆是也。惜所傳石刻惟有(泰山》二十九字,及《琅娜台》刻石十二行而已。」按語:《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為小篆極則。
臨摹是學習書法藝術的必經階段和入門途徑,同時,更是書法家終生學習和掌握書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時,臨摹也是書法創作的必由之路。因為臨摹的過程是對經典法帖審美價值的積累和修正原有書寫習慣並使之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過程。我們的書法創作靈感也往往是在臨帖的過程中被激發的,可以說臨摹碑帖,為我們的書法創作提供了不盡的營養。
因而掌握正確的書法臨摹的方法,對於有效地提升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水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不同的書體,在臨摹的方法和難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說來,篆書臨摹難度要大於其他書體,這主要是由於篆書與我們相距太遙遠,必然會對我們今天的理解與判斷帶來隔閡,古代對臨習篆書技法的相關書論太少,當代又缺少系統而實用的篆書臨習技法方面的讀物,加之篆書的臨摹與創作還需要有較高的學術含量,因而當代的篆書創作一直弱於其他書體。
(一)用筆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篆尚婉而通」,這五個字可以說是篆書用筆的度世金針,警世名言。「婉」和「通」雖僅二字,卻准確揭示出對篆書用筆的基本筆勢和篆書筆畫質量的要求。因此,臨習篆書寫應以中鋒為主,中鋒立骨,中鋒才能使筆畫圓實勁健,運筆應流暢,此乃正宗古法、風格神采所系。否則,極易寫得板滯,要打破其板滯,用筆的虛靈是其關鍵。篆書的捉筆須掌虛而指實,運筆講求中含內斂、流暢通達,筆力藏於筆畫之中,使氣息浩浩然、綿綿然而首尾貫通。清人朱和羹認為:「筆不虛,則欠圓脫,妙在能合,神在能離,離合之間,神妙出焉。此虛實兼到之謂也,」可謂得其三昧。一般說來,實筆,指用筆較為重而遲緩且墨濃;虛筆,指用筆較輕而急速且墨干。用筆要虛實互出、潤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書的筆畫(線條)節奏鮮明,韻律生動,行氣貫通。故而,書篆宜虛實相生、潤燥結合,宜圓轉澀進,澀而通暢,才能使線條渾厚、通暢而又古拙、虛靈,從而表現出圓通勁健的力度來,形成毛、澀、松、暢的藝術效果。此外,在臨摹過程中還要注意線條粗細穿插和變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勻。
當然,我們在臨習篆書的初級階段,首先要把篆書的字形和筆順搞清,不要以為其簡單而被忽視。到熟練之後,就可把注意力轉向用筆,關注用筆的骨力、虛實、疾澀、潤燥等細節,從而使臨習走向更高級階段,最終完成從形質向神採的過度。
(二)結字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小篆成為官方統一的文字。小篆體勢修長,講究對稱,筆畫停勻,用筆起收不露痕跡,體態端莊而妍美。自秦以後,歷代的書法家大都把秦篆奉為圭臬,取修長的縱勢為體貌。唐代李陽冰為篆書者楷模。自唐而下,南唐有徐鉉,宋代有張謙仲、喻湍石均為其時的篆書大家。元代有趙孟頫、吾衍、周伯琦、吳叡,各以篆書擅名一時。明代徐霖則飲譽當代。降至清中葉後,王澍、丁敬、錢坫、洪亮吉、孫星衍、莫友芝、楊沂孫,乃至近代羅振玉、章炳麟、王褆一脈,皆規模「二李」(李斯、李陽冰)——起筆藏鋒斂毫,行筆中鋒,收筆多垂露,筆畫停勻,講究對稱,字型方整,結體疏鬆古拙。這些篆書名家或師《石鼓》、或參鍾鼎籀書,雖然評者譽稱其篆書「遠接前秦」、「情參鍾鼎」,然而,大致工緻多於神情——用筆、結字均未能突破前賢的藩籬。
蕭退庵老人認為小篆「必須能寫得方,寫得扁,方是好手」[i],可謂一語道破了篆書的結字特徵。因此,在習篆時,應以方楷一字半為為宜。以我個人的體會,將篆書寫扁寫方也並非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這首先要練就過硬的手上功夫,並且要多從漢碑篆額的篆書上去感悟。同時,在臨習書篆時,必須以「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能容針」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結字達到疏至不可再疏、密至不可再密,以疏為風神,以密為老氣,這樣就能想方就方,想圓就圓,要長就長,要扁就扁,隨心所欲,無所不宜了。
另外,還要考慮字形的取勢。一般來說,取勢是字形生動與否的重要一環。就篆書字勢而言,應該追求端莊雅正,字形的高度比例以及字形與垂腳長度的比例,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適度。如此於展縱間兼取橫向之勢,便能於一字之內、字字之間,得舒展跌宕而又顧盼之情。再結合以中鋒用筆為主,偏鋒、側鋒並用,收筆多側鋒,懸針、垂露兼融,筆畫間注意搭接的裝飾意味諸方面,兼工帶寫,篆書「取勢」、「具情」的新面就能表現出來。

『陸』 教大家如何輕松寫好篆書

一、篆書入門。識篆和寫篆階段。
先來談談識篆。篆書是古文字,是我們的祖先在漢代以前通用的文字。篆書可分為大篆與小篆。先秦古文字為大篆,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的篆書為小篆。識篆可從小篆開始。因為小篆的偏旁部首與我們現在通用文字的繁體偏旁部首是一致的。可以說只要我們了解和掌握了篆字偏旁部首,那麼,百分之九十五的現行漢字都可以寫成小篆了。當然,還有百分之五的篆字字形是要死記硬背的。
篆書在寫法上有兩個要點:一是筆法,二是字法。首先要選擇一本篆書字帖來臨摹練習篆書的筆法與字法。
篆書在筆法上以中鋒用筆為主,輔以提按與捻管。二李(李斯、李陽冰)篆書筆法的起、收筆為圓起圓收法,行筆為平移法,轉筆用捻管法。清代鄧石如開創以隸書筆法入篆書,篆書的起、收筆與行筆、轉筆都引入了提按的筆法,增強了篆書筆法的書寫性。之後吳昌碩、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齊白石等篆書名家輩出。
篆書在字法上以均勻、對稱、對比、呼應等十個結字原則為准。
二、入門之後提高。了解篆書的發展史和提高技法修養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學習方法就是研究性地學習歷代篆書名家名帖的筆法和字法特點,具體的方法就是比較研究。例如:傳為李斯所寫的《嶧山碑》與鄧石如成熟期篆書的筆法、字法之異同的比較研究,鄧石如篆書與吳昌碩篆書的筆法、字法之異同的比較研究等等。通過比較研究的學習,逐步了解和掌握歷代名家名帖的篆書筆法與字法的特點,及其歷代篆書筆法、字法的變化規律。這樣,篆書的書法水平就會逐步提高。
三、融會貫通。提高自身綜合修養的階段。
那麼,融什麼會?貫什麼通呢?那就是融歷代篆書名家的各種筆法、字法會於自我的審美追求之中,貫自我的審美追求通於篆書的自由書寫之境。這個過程是要靠我們的大學(哲學)、小學(文字學)等學問和人生修養來共同完成的。
我書寫這本「篆書古文三篇」是以藝術原則為第一性的。在遵循篆字的「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造字和用字的方法。)為原則的前提下,大膽地將大小篆、簡帛書等筆法、字法融合在一起來書寫,筆法上注重既要孫過庭《書譜》中所說的「婉而通」,又有金文之厚重,同時加強筆法自由揮運的書寫性,以豐富篆書之美。我無意追求書法的形式性風格,希望筆里字間不斷透發出文雅之氣,在自我審美追求的驅使下,個性筆法、字法逐漸地自然形成。

『柒』 文字篆體怎麼寫

「文字」用篆體書寫如下。

知識拓展:

篆體,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古人認為篆書為倉頡所造,其實是不可信的。一種文字的產生是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醞釀發展過程的,不可能有一個人在短時期能完成。廣義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篆尚婉而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的統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體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捌』 怎麼寫篆書

篆書入門——識篆和寫篆階段。
一、識篆。篆書可分為大篆與小篆。先秦古文字為大篆,秦統一文字之後的篆書為小篆。識篆可從小篆開始,因為小篆的偏旁部首與我們現在通用文字的繁體偏旁部首是一致的。只要我們了解和掌握了篆字偏旁部首,那麼,百分之九十五的現行漢字都可以寫成小篆了。當然,還有百分之五的篆字字形是要死記硬背的。
二、篆書在寫法上有兩個要點:一是筆法,二是字法。首先要選擇一本篆書字帖來臨摹練習篆書的筆法與字法。篆書在筆法上以中鋒用筆為主,輔以提按與捻管。二李(李斯、李陽冰)篆書筆法的起、收筆為圓起圓收法,行筆為平移法,轉筆用捻管法。清代鄧石如開創以隸書筆法入篆書,篆書的起、收筆與行筆、轉筆都引入了提按的筆法,增強了篆書筆法的書寫性。之後吳昌碩、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齊白石等篆書名家輩出。篆書在字法上以均勻、對稱、對比、呼應等十個結字原則為准。可參考洪亮編寫的《經典碑帖解讀·鄧石如篆書》(中國書店出版)。

『玖』 篆書的基本筆畫怎麼寫

1.橫
(1)逆入藏鋒至首端
(2)轉成圓鋒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轉鋒
(4)向左回鋒

2.豎(1)筆尖向上逆入引至頂端
(2)使筆尖垂直,然後轉鋒向下行筆
(3)行至底點勿頓,輕提鋒穎
(4)順勢提收

3.橫彎(1)逆鋒落筆向左
(2)轉鋒向右行筆
(3)順鋒向下行筆
(4)行筆漸慢,順勢上提收筆
4.直彎(1)逆鋒落筆向上
(2)轉鋒向下行筆
(3)順勢向右轉筆再向下轉筆
(4)行至末端順勢收筆

5.上弧
小篆的弧筆筆法和前面的橫豎一樣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關鍵是要保持圓勁的勢態,保持筆毫著紙的深淺一致以及適當的速度,注意對稱,兩弧在中間地段銜接,銜接處要寫的自然不留痕跡。
6.下弧

下弧要先寫左半弧,後寫右半弧,寫右弧時要注意和左弧的對應,線條要一氣呵成,不要遲疑緩慢,否則線條會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

寫左右外弧時,主要是兩邊弧的起訖處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對稱自然,緊湊處而不鬆散,充分體現篆書的婉轉流暢之美。

8.方弧

寫方弧時,無論長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圓轉行筆,化角為弧,四角要對應,接筆處不留痕跡,方圓要和諧。

9.彎曲弧

小篆的曲畫變化多,難度大,要視其圓轉程度順勢而寫。最好是一筆完成,一筆完不成,就用兩筆或三筆搭接筆方法加以完成。轉折處注意調整襖筆鋒或略捻動筆管並與手脘的內轉動作相配合,使筆鋒順勢轉過。

搭接筆的技法

篆書的許多筆畫看似一筆完成,實則靠若干搭接筆而寫成的,要使接筆處不留痕跡,主要是前一筆的盡處無須回鋒,後一筆勢插入,兩筆重合正好將搭接處掩藏於筆畫之中。搭接筆是篆書筆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環,掌握了這一環節,就能使字舒暢婉轉,遒勁自然

『拾』 篆體字文怎麼寫

如圖所示

閱讀全文

與篆字怎麼寫正確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2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7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5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6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6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4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3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7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1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2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4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1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699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4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8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2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3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1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2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