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治療配穴有哪些方法
一般約有以下三種方法:循經取穴。凡病症呈現在某經循行所及的臟腑、軀干或頭面時,就採用某經四肢肘膝以下的穴位,如鼻病取合谷等,名為循經取穴。這種取穴法,對於急性病症的療效最顯著;局部取穴。凡病症呈現在某部,就在某部取穴,如眼病取睛明等,名為局部取穴。這種取穴法,對於慢性病,療效最好;鄰近取穴。在患部的上、下、左、右附近部位各經上取穴,如耳病取下關等。以上三種配穴方法,可單獨用,也可結合使用。
『貳』 針刺治療的選穴原則是什麼
針刺治療首先應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在辨證的基礎上確立治療法則,再根據治法選擇相應的腧穴組成針刺處方,運用相應的刺法進行治療,也就是辨證施針的原則。在針刺處方中,一般有一個或幾個主穴,有幾個配穴。主穴一般是針對主證而設,相對比較固定;配穴多因兼證或伴隨症狀的變化而靈活加減。
(一)循經取穴
即在臟腑或經絡辨證的基礎上在與該臟腑所屬或所絡的經絡上取穴。如治療肝火上炎證,首先考慮在肝臟所屬的足厥陰肝經或其所絡的足少陽膽經取穴。
(二)局部選穴
針對疼痛、麻木等病證,於病變局部選穴。如肩痛可刺肩髃、肩髎、肩貞、肩井等。
(三)遠端取穴
某一部位病變,可據經絡循行路線,於其遠端取穴。如咽痛可針合谷,目赤腫痛可針太沖等。
(四)巨刺選穴
巨刺,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如偏癱初期,患肢尚無聯合反應時,針刺健側相應的肢體。
(五)分經主治
不同臟腑病證,可在相應所屬經脈上取穴。如咳嗽喘促,可取手太陰肺經之太淵、魚際、列缺等。
(六)俞募選穴
某一臟腑的病變,可選其相應的俞穴及募穴。如脾虛瀉泄可選脾之俞穴脾俞及其募穴章門。
(七)原絡選穴
某一臟腑病變,可選其相應原穴及絡穴,原穴主治其所屬臟腑病變,絡穴可主治相互表裡之臟和腑病。如腎虛腰痛可選腎之原穴太溪。手太陰肺之絡穴列缺既可治肺之病變咳喘,又可治大腸熱結腑氣不通。
(八)辨證選穴
氣虛證可選用膻中、氣海、脾俞、中脘、足三里以益氣;血虛證可選血海、膈俞、脾俞、足三里以養血;陰虛證可用太溪、復溜、三陰交、照海以養陰;陽虛證可用命門、氣海、關元、三焦俞以溫陽;痰濁證可用脾俞、肺俞、豐隆、太淵以祛痰;瘀血證可用膈俞、血海以活血;表證不解可用風門、列缺、大椎、風池以解表;里熱不去可用合谷、曲池、風池、大椎以瀉熱;肝陽上亢可用太沖、行間、照海以平肝潛陽。
(九)子母補瀉
十二正經的五輸穴均可按五行進行分類。《難經六十九難》指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如肝屬木,木之母為水,木之子為火。足厥陰肝經的五輸穴中,屬於水者為其合穴曲泉,屬於火者為其滎穴行間,為此,治療肝之虛證當用曲泉,治療其實證宜選行間。以此類推,治心之實證用神門,虛證用少沖;肺之實證用尺澤,虛證用太淵;脾之實證用間使,虛證用勞宮;腎之實證用湧泉,虛證用復溜。
『叄』 針灸配穴的基本規律
針灸配穴的基本規律有:①循經取穴。根據經脈循行、腧穴分布及其主治作用,選取相應腧穴加以組合應用。②經驗取穴。根據臨床經驗,選擇專病(症)的有效腧穴加以組合應用。其中包括對某病症有顯效的經穴、奇穴,以及「以痛為腧」的阿是穴。③按時取穴。根據針灸的時間,以經脈氣血流注為指導原則, 選擇相應腧穴加以組合應用。其中,子午流注以十二經脈的五腧穴和原穴為取穴范圍;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則以八脈交經八穴為取穴范圍。
腧穴選取主要是根據經絡臟腑辨證和臨床實踐選用針對病證治療需要的相應腧穴的具體方法, 又稱選穴法。包括:①近部取穴。根據病變所在,選擇其局部或鄰近部位的腧穴進行針灸治療。②遠部取穴。根據經絡循行及其同臟腑的絡屬關系,選用遠端腧穴進行針灸,包括本經選穴和異經選擇兩種。③對症選穴。選取針對主症有效的腧穴進行針灸治療。
腧穴配伍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規律和治療要求進行配伍組合。又稱配穴法。腧穴配伍主要有6種方法:①前後配穴法。胸腹(前部)腧穴與背腰(後部)腧穴的配伍的方法。②上下配穴法。人體上部(上肢和腰以上)與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組合的方法。③左右配穴法。根據經脈循行交叉的特點 , 將人體左右側腧穴配伍的方法。④表裡配穴法。根據腑與臟存在著表裡對應關系,將陰經與陽經的相應腧穴配伍的方法。⑤遠近配穴法。根據病變部位與經絡相通的特點,將距離病位較近和較遠的腧穴配伍組合的方法。⑥子母補瀉配穴法。根據五腧穴與五行相配的關系,以五行生剋理論為原則,在五腧穴范圍內,將選穴與補瀉結合起來的配伍的方法。
『肆』 什麼是八脈交會穴配穴法
八脈交會穴指十二經脈有8個腧穴與奇經八脈相能。相配方法是:外關配足臨泣,是手足少陽同各經相配,主治耳鳴、耳聾、目疾、偏頭痛、高血壓;後溪配申脈,也是手足太陽同名經相配,主治頭項痛、肩周炎等,同各經相配有上下一氣、同氣相求的作用;公孫配內關,是足太陰和手厥陰相配,在五行中有土火互生關系,主治心胸腹疾患:列缺配照海,是手太陰和足少陰經相配,在五行中有金水關系。
『伍』 針灸穴點陣圖解的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選穴的基礎上,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強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表裡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系,盡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
本經配穴法: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而末涉及其它臟腑時,即選取該病變經脈上的腧穴,配成處方進行治療。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太淵。
表裡經配穴法: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系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如,肝病可選足厥陰經的太沖配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
同名經配穴法:是以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為依據,以手足同名經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陽明經的合谷配足陽明經的內庭。上下配穴法:是指將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與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胃病取內關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內庭,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配長強。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如內關配公孫,外關配臨泣,後溪配申脈,列缺配照海等,也屬於本法的具體應用。
前後配穴法:前指胸腹,後指背腰。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後配穴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凡治臟腑疾患,均可採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門,後取胃俞、胃倉;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後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胃痛取雙側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時並用,如左側面癱,取左側頰車、地倉,配合右側合谷等;左側偏頭痛,取左側頭維、曲鬢,配合右側陽陵泉、俠溪等。
『陸』 常用的針灸配穴方法有哪些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及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
『柒』 取穴法的方法有哪些
人體上分布的穴位很多,大體上可分為14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3類。凡歸屬於14經穴的穴位,稱為經穴,我過古代已把361個穴位歸屬於14經穴,其中單穴52個,雙穴309個。其餘歷代發現的新穴,因沒有歸屬於14經穴,但治療某些病症有奇效,故稱為「經外奇穴」。此外,那些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部位,而是以壓痛點為穴的,稱為「阿是穴」。
取穴方法一般分為體表標志、分寸折量和指量法三類。體表標志與折量分寸的定位較為恆定、准確,指量法應用較方便但差異性也大,所以,臨床取穴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而適當選擇應用。
體表標志取穴法
體表標志可分為定型的和動態的標志兩類。定型的標志如五官、毛發、指(趾)
甲、乳頭、臍窩及各種骨性和肌性標志。如兩肩胛岡平第三胸椎棘突,兩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兩肋弓下緣平第二腰椎,兩髁脊平第四腰椎等。動態的標志如各關節皮膚皺紋,經活動而出現的筋肉凹陷,以及採取一定的動作來比量(如兩耳尖直對取百匯;虎口交叉食指盡端取列缺;手掌握膝蓋內側當大指盡端取血海等)。
分寸折量取穴法
將人體各部分分為若乾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為一寸,所以叫
「分寸折量法」,又叫骨度法。這種方法不論成人、小孩或高矮胖瘦均可適用,並比較准確。
指量取穴法
在體表標志和分寸折量的基礎上,臨床取穴多以手指來比量。因為各人手指
的長度和寬度與其他部位有著一定的比例,用其本人的手指來量分寸,即通常所說的「同身寸」。術者也可以用自己的手指量取別人的穴位,但要根據對方的高矮胖瘦作出適當的伸縮。
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選穴的基礎上,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強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表裡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系,盡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
本經配穴法
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而末涉及其它臟腑時,即選取該病變經脈上的腧穴,配成處方進行治療。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太淵。
表裡經配穴法
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系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如,肝病可選足厥陰經的太沖配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
同名經配穴法
是以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為依據,以手足同名經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陽明經的合谷配足陽明經的內庭;頭痛取手太陽經的後溪配足太陽經的昆侖等。
上下配穴法
是指將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與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胃病取內關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內庭,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配長強。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如內關配公孫,外關配臨泣,後溪配申脈,列缺配照海等,也屬於本法的具體應用。
前後配穴法
前指胸腹,後指背腰。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後配穴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凡治臟腑疾患,均可採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門,後取胃俞、胃倉;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後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
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胃痛取雙側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時並用,如左側面癱,取左側頰車、地倉,配合右側合谷等;左側偏頭痛,取左側頭維、曲鬢,配合右側陽陵泉、俠溪等。
總之,在臨床上只要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適當地選擇腧穴並合理地進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捌』 配穴的方法有幾種
配穴是在選穴的基礎上,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強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表裡經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系,盡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 本經配穴法: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而末涉及其它臟腑時,即選取該病變經脈上的腧穴,配成處方進行治療。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時遠取本經之尺澤、太淵。 表裡經配穴法:本法是以臟腑、經脈的陰陽表裡配合關系為依據。即當某一臟腑經脈有病時,取其表裡經腧穴組成處方施治。如,肝病可選足厥陰經的太沖配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 同名經配穴法:是以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為依據,以手足同名經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陽明經的合谷配足陽明經的內庭;頭痛取手太陽經的後溪配足太陽經的昆侖等。 上下配穴法:是指將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與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胃病取內關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內庭,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配長強。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如內關配公孫,外關配臨泣,後溪配申脈,列缺配照海等,也屬於本法的具體應用。 前後配穴法:前指胸腹,後指背腰。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後配穴法,亦名「腹背陰陽配穴法」。凡治臟腑疾患,均可採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門,後取胃俞、胃倉;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後取肺俞、定喘等。 左右配穴法: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內關,胃痛取雙側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時並用,如左側面癱,取左側頰車、地倉,配合右側合谷等;左側偏頭痛,取左側頭維、曲鬢,配合右側陽陵泉、俠溪等。 總之,在臨床上只要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適當地選擇腧穴並合理地進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玖』 穴位按摩選穴處方可遵守原則有哪些
(1)取阿是穴阿是穴是指病灶或其鄰近的痛點以及人體臟腑疾患在體表的反射點,當人體患某種疾病或受到外傷刺激時,體內的病變通過神經系統在體表相應的經穴會出現壓痛點,中醫稱為「有病必有點」,按摩這些壓痛點,當疼痛消失時,疾病也有可能痊癒了。當然,也有痛點轉移的情況,應尋找新的痛點進行按摩。
(2)遠部取穴遠部取穴是指在病變的遠部,通常是指在手足部取穴,以肘膝以下的穴位為主。如胃脘痛取足三里穴,腰背痛取委中穴,咳嗽取手上的列缺穴。
(3)近處取穴近處取穴是指在患病臟腑器官或肢體的臨近穴位進行按摩。如眼睛疾患取風池穴,膝關節炎取梁丘和足三里穴。
(4)局部取穴局部取穴是指在患病的臟腑或患病肢體周圍的局部取穴。如眼睛疾患取睛明和童子骼,鼻塞鼻痛取迎香,肋痛取章門,腰痛取腎俞。
(5)遠近配穴遠近配穴是臨床上常用的配穴方法,如胃病常取下肢的足三里,配腹部的中脘和天樞穴;頭痛常取手上的合谷穴,配頭部的太陽、百會、風池穴;腰痛取小腿上的三陰交,配腰部的腎俞、小腹部的關元和中極穴。
穴位按摩治病的次數與補泄按摩的次數要根據具體病情來決定,對於久病體虛的人及患慢性病的人,可以每天治療一次,每天治療時間在十分鍾至二十分鍾之間,手法要採用補法,即要用輕手法,用力宜輕;對於急症,每次五分鍾即可驅除病症,可以每天治療一次,連續幾天按摩治療以鞏固療效;對於軟組織損傷,可以每天治療一次,每次治療十分鍾;當然,還要考慮患者的感覺,如採用重手法則要考慮時間間隔,以使機體有恢復過程。
按摩手法有補泄之分,根據「補虛泄實」的原則,可以採用不同的手法,手法的補泄通常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順經絡循行的方向進行的按摩屬於補法,逆經絡循行的方向進行的按摩屬於泄法。
(2)根據按摩的力度可分為手法和輕手法。重手法,用力相對較大屬於泄法;輕手法,用力相對較小,屬於補法;用力適中則屬於平補平泄法。
(3)根據血液流動的方向,按血液從心臟流人流出,向血液流出心臟方向按摩為補法,按摩方向同心臟流出血液方向相同為泄法。
(4)根據手法的旋轉方向,順時針按摩為補,逆時針按摩為泄。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按摩同時進行則屬於平補平泄法。
『拾』 分別表述失眠患者的判斷依據,灸療配穴和施灸方法
失眠大致分為:頭暈腦脹型,配穴,風池、印堂。心煩多夢型。配穴心俞、腎俞。急躁焦慮型配穴太沖、陽陵泉。頑固失眠型配穴湧泉、華佗夾脊。體質虛弱型配穴關元。易驚醒配穴足竅陰。主穴:百會、神門、安眠、三陰文。溫和灸,每穴灸15一20分鍾,每日1次,睡前施灸。5一7次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