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京劇裡面還有哪些約定俗成的方法

京劇裡面還有哪些約定俗成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29 05:03:40

⑴ 在京劇中有哪些約定俗成的方法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無論是跑龍套或是名角屬類京劇演員,常年365天都為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而每天聞雞起鳴晨練,在空礦的河湖邊,還是在亥時夜幕里調嗓子:咿咿,啊啊,及一字高低腔反復聲韻連貫迎風對唱。

⑵ 演員在京劇表演過程中會用哪些道具來解決表演中的尷尬

演員們在京劇表演的過程中會用來解決表演中尷尬的道具:

道具的作用:

1、塑造人物形象。舞台演出中只要有演員出現,就會有人物形象的塑造問題。演員的化妝是為了模仿、再現、美化或裝扮劇中角色。景物造型的大道具也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比如青龍偃月刀,一定是關公使用;這幾乎是關公的特點,認出關公形象的一個標志。

2、營造劇情氛圍,創造劇情表演空間。舞美道具在舞台表演中為營造劇情氛圍提供了必要的視覺感官和表現支點。如門、窗、桌椅、樹墩等,都是話劇《鄧寶珊將軍》中場景再現,劇情空間凸顯不可或缺的舞美道具所使用的手段。

甚至我記得有的京劇或唱戲的舞台上,總是有個大箱子,這個箱子好大好大,有的能裝上好幾個人,有的節目在這個箱子里就有「貓膩」。這些都是化解尷尬的立功的「道具」。

⑶ 京劇趣談約定俗成的意思

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的名稱或社會習慣是由人們經過長期實踐而認定或形成的。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示例:

1.朱自清《經典常談·四書第七》:「通行既久,居然了。」

2.尊老愛幼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

京劇的發展:

京劇有150年的歷史 有一種說法認為,京劇從三慶班在1790年進京算起已有200年的歷史,但是三慶班進京只是載體出現的標志,距離新劇種京劇的產生,為時尚遠。

所以說京劇已經形成200年大說法並不準確。 漢調演員最早進京的是米應先(又名米喜子),以演關羽戲蓍稱,大約在1800年左右,曾春台徽班20年,但作為漢調演員,畢竟單槍匹馬,影響並不廣泛。

大批漢調演員陸續進京,約在1820-1832年之間,蓍名者有王洪貴、李六、龍德雲、譚志道等,最著名的是老生餘三勝。這些漢調演員與徽班中的演員同台演出,徽調演員演的多為二黃、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演西皮調,崑腔和弋陽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




⑷ 不同人物在使用馬鞭時,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方法。有哪些約定俗成的方法

不同人物在使用馬鞭時,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方法。有哪些約定俗成的方法?

例如:在表演文官和武將騎馬動作時,文官則顯得穩重,動作幅度小,手拿馬鞭在自己的身後揮動幾下馬鞭,就代表在騎馬前行的意境;

武將可不同:武將上馬要向自己的身後一抽馬鞭,(表現出勒住馬頭)同時做出單腿一抬然後另一條腿一個翩piān腿的動作,落地後,順勢雙腿下蹲,告訴觀眾這是已經上馬了,准備行路,過後就是一系列的表現騎馬的舞蹈類程式動作表演。

這兩種方式方法,觀眾都會認可演員在表演騎馬的動作。

這就是約定俗成的程式化表演。

⑸ 京劇趣談中約定俗成的意思

《京劇趣談》中約定俗成的意思是指某種事物的名稱或社會習慣是由人們經過長期實踐而認定或形成的。

成語出處

《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示例

1、朱自清《經典常談·四書第七》:「通行既久,居然~了。」

2、尊老愛幼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

近義詞:蔚成風氣

蔚成風氣,漢語成語,拼音是wèi chéng fēng qì,意思是指一件事情逐漸發展盛行,形成一種良好風氣。

成語出處

蕭乾《一本褪色的相冊·在康奈爾校園里》:「可惜這種個人捐獻在我們國家裡還只是麟角鳳毛,還沒蔚成風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蔚然成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約定成俗

⑹ 京劇知識

京劇的行當分為生、旦、凈、丑;京劇的主要表現形式唱、念、做、打;服裝也是有十分嚴格的程式性要求的,原則上做官的人、讀書的人穿長袍,百姓穿短衫;漢族人著明朝服飾,少數民族著清朝服飾。

京劇知識 篇1

一、京劇的發展史

清代初期,崑腔、京腔盛行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相繼進京,道光年間,徽漢合流。光緒年間,京劇藝術初步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展了京劇現代戲。

二、京劇的唱腔

京劇的唱腔分為「二黃」和「西皮」兩種聲腔。 「二黃」是一種節奏舒緩、旋律平穩、唱腔較為凝重、渾厚、穩健的聲腔,適合表現沉鬱、肅穆、悲憤、激昂的情緒。

「西皮」是一種節奏緊湊,旋律起伏變化較大,唱腔流暢、輕快、明朗、活潑的聲腔,適合表現歡快、堅毅、憤懣的情緒。

三、京劇的場面和劇種

京劇的樂隊稱做「場面」或「文武場」管弦樂部分叫做「文場」打擊樂部分叫做「武場」

著名劇種360多種:京劇、越劇、評劇、豫劇、黃梅戲、秦腔、川劇、昆劇、粵劇、花鼓戲

四、京劇的行當

京劇的行當是依據人物自然屬性及社會屬性來劃分的,一般分為生、旦、凈、丑四行。「 生 、 旦 、 凈 、 丑 」 是 什 么 ? 其實 不 過 是 角 色 分 類 。 「 生 」 是 男 性 正 面 角 色 , 「 旦 」 是 女 性 正 面 角 色 , 「 凈 」 是 性 格 鮮 明 的 男 性 配 角 , 「 丑 」 是 幽 默 滑 稽 或 反 面角 色 。每 種 角 色 又 有 表 明 身 份 的 臉譜 、 扮 相 等 , 只 要 演 員 一 上 場 , 你 一 望 便 知 。

生:是 男 性 角 色 的 統 稱。根據角色的年齡、性格、表演特徵、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致可分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文武老生」、「末」、「外」、「長靠武生」、「短打武生」、「紅生」、「娃娃生」、「小生」、「武小生」、「紗帽生」、「扇子生」、「翎子生」、「窮生」等。

小生:戲曲行當名。屬「生」行分支。主要是扮演青少年男子。在舞台表演上,不戴髯口,俊扮,用假聲發聲。

老生,亦名「須生」。戲曲行當名。屬生行分支。在傳統戲曲中,泛指帶胡須(即「髯口」)的角色。專門扮演中年或老年的男性角色。

紅生:戲曲行當名。屬「文武老生」行。武生亦兼之。因化妝時,勾畫紅色臉譜而得名。在舞台表演上,主要是演勾紅色臉譜的角色。如《青石山》中的關羽。

旦戲曲行當名。旦之名始於宋雜劇,即宋雜劇中的「裝旦」。在元代雜劇中,旦行又分為「正旦」、「小旦」、「搽旦」等。其中「正旦」同「正末」是兩個並重的主要行當,正旦扮演劇中的女主人公。明清以後,旦行泛指扮演舞台上的女性角色的行當。根據人物的年齡、性格、身份、表演特徵,可分為「正旦」(即「青衣」即)、「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亦名「青衣」。戲曲行當名。屬「旦」行。在舞台上扮演端莊、嫻雅的青年、中年婦女,大多為劇中的女性主要角色,身段優美、動作嫵媚、大方,體現人物的端莊、典雅。

花旦:戲曲行當名。屬「旦」行。在舞台上,扮演天真活潑、小家碧玉或身份低下的青、少年女性角色。如《天女散花》中的天女。

刀馬旦:戲曲行當名。屬「旦」行。在舞台上專門扮演提刀跨馬、武藝高強的巾幗英雄。這類角色的身份大都是女元帥或將領。如《抗金兵》中的梁紅玉。

凈亦名「花臉」。戲曲行當名。凈之名源於宋金北雜劇中的「副凈」。原本扮演以插科打諢、滑稽調笑為主的喜劇角色,後世漸專工扮演性格粗獷、性情豪放、形象高大的男性角色。在舞台上,以寬宏厚實的聲腔,大幅度的身段動作,刻畫粗獷、豪放的人物形象。講究工架大,勾大花臉的臉譜。凈行中根據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齡的不同分為「大花臉」、「二花臉」、「武凈」等行。

大花臉:亦名「黑頭」、「銅錘花臉」。戲曲行當名。屬「凈」行。在舞台上常扮演地位較高、舉止穩重、性格憨直、具有正義感的人物。如《鍘美案》中的包公。

二花臉:亦名「架子花臉」。為了區別於以唱為主的「大花臉」,故稱以做功為主的凈角為「二花臉」。戲曲行當名。屬「凈」行。在舞台上,大多扮演性格勇猛、豪爽、粗魯的人物。如《長板坡》中的張飛。

丑戲曲行當名。從宋元雜劇到現代,各戲曲劇種都有這一行當。因為在鼻樑上先抹一小白粉方塊,然後勾畫臉譜,所以俗稱「小花臉」以區別於「大花臉」。又同凈行中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故又俗稱「三花臉」。

在舞台上,專門扮演行動滑稽、語言幽默,相貌丑而不怪,很風趣的男性角色。有時也扮演性格奸詐、內心險惡、慳吝卑鄙的人物。

根據人物的性格、年齡、身份,醜行又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類。

文丑:戲曲行當名。屬「丑」行分支。同「武丑」相對,專門扮演為不具備武藝,或在舞台上不作翻騰、跳轉一類技巧表演的角色

武丑:戲曲行當名。屬「丑「行分支。「同」文丑相對,在舞台上專門扮演武藝高強、性格機警、動作靈敏的滑稽人物。如《十五貫》中的婁阿鼠。

方巾丑:亦名「褶子丑」。戲曲行當名。屬「文丑」行。在舞台上大多扮演頭戴方巾的文人,如衙門書吏、謀士、儒生,俗稱「丑公子」。如《群英會》中的蔣干 。

四大名旦

【人物介紹】—梅蘭芳

梅蘭芳(公元1894—1961年),工旦。出生於梨園世家,祖籍江蘇泰州,長期居於北京。在京劇表演藝術上精心鑽研,勇於革新,創造了很多優美的藝術形象,發展了大量優秀劇目,改革與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國內觀眾對其十分歡迎和喜愛,「梅派」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梅蘭芳(1894~1961),名瀾,字畹華,原籍江蘇泰州,生於北京,出身梨園世家。

梅蘭芳八歲開始跟吳菱仙學藝,後來帶藝搭入「喜連成」科班,隨後又在「翊文社」、「雙慶社」、「喜群社」、「崇林社」等班社演唱,不久自成劇團,一直擔任主角,聲名大震。

一九一九年曾到日本,一九三零年曾到美國,一九三五年又到蘇聯,受到世界戲劇界的尊崇。與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國的布萊希特並列為世界戲劇藝術三大表演體系的代表人物,成為蜚聲國際的世界名演員。

在國內舞台上,他和楊小樓、余叔岩被譽稱為「三大賢」;又和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被譽為「四大名旦」,名列榜首。

梅蘭芳不但為後人開創了廣闊的藝術道路,還是我們做人的楷模。他一生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凡事先想到別人的難處。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中國,他在上海八年不登舞台,並蓄須明志,忠貞不屈。他愛憎分明,骨氣凜然,稱得上是我國第一愛國藝人。

【人物介紹】—程硯秋

程硯秋(1904~1958),工青衣。滿族,生於北京。6歲學藝,11歲開始登台,12歲參加營業演出。先後師從眾多京劇名家,並廣泛涉獵文學及多種藝術。其表演藝術突飛猛進,聲譽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常深厚,表情細膩,藝術上富於獨創性,逐漸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創立了「程派」。

五、京劇的臉譜

什麼叫臉譜?

臉譜是指中國傳統戲劇里男演員臉部的顏色化妝。這種臉部化妝主要用於凈(花臉)和丑(小丑)。

臉譜分類?

根據描繪著色

根據臉譜圖案排列

根據臉譜色彩

京劇的一張臉譜很少有超過四種以上的顏色,而且有一個主要色調,主色來區分人物的性格和屬性。

紅色:在臉譜中是最「正」的顏色。

白色:在臉譜中是最「邪」的顏色。

黃色:用來表現殘暴的角色。

黃色、綠色:用來表現江湖的草莽豪傑。

黑色:表現性格魯莽的正派角色。

金色、銀色:是神仙鬼怪。

臉譜的藝術特色表現在「形」、「神」、「意」三個方面,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臉譜,並且作為人物性格特徵的典型表現手段。它不僅是為了化妝,更是為了藝術形象的完美。

唱臉譜

外國人把那京戲叫做bei—jing o—pe—ra

沒見過那五色的油彩 愣往臉上畫

「四擊頭」一亮相 美極了 妙極了 簡直OK頂呱呱

藍臉的竇爾敦 盜御馬 紅臉的關公戰長沙

黃臉的典韋 白臉的曹操 黑臉的張飛 叫喳喳

紫色的天王 托寶塔 綠色的魔鬼斗夜叉

金色的猴王 銀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靈 笑哈哈

一副副鮮明的 「鴛鴦瓦」 一群群生動的活菩薩

一筆筆勾描 一點點誇大 一幅幅臉譜 美佳佳

京劇知識 篇2

1.京劇的行當

京劇的行當是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及社會屬性(身份、職業)來劃分的。但是,更主要的是要按人物的性格特徵和作者對人物的褒貶態度來劃分的。

京劇的行當,最早分為生、旦、凈、末、丑、副、外、武、雜、流十行。隨著京劇不斷地改革與發展,後來衍化為七行(生、旦、凈、丑、武、雜、流)。時至今日,七行中的後三行不再專立。於是合並為生、旦、凈、丑四行。

在生行中,可分為老生、武生、小生、紅生、娃娃生幾類。老生又可細分為安工老生(重唱功)、衰派老生(重做工)和靠把老生(重武功)幾類。武生又可細分為長靠武生和短靠武生等,其中包括演猴兒戲者。小生又可細分為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幾類。

在旦行中,可分為青衣(正旦)、花旦、刀馬旦、武旦和老旦幾類。

在凈行中,可分為正凈(又稱「銅錘」或「黑頭」,重唱功)和架子花(重工架,並演權奸類人物)兩類。

在醜行中,可分為文丑、武丑兩類。在文丑中,又可細分為方巾丑、袍帶丑、老丑、茶衣丑和丑婆等。

在各個行當中,演唱方法及演唱風格不盡相同。唱功最重的當屬老生、青衣和正凈;其次則是老旦、小生、花旦及架子花。老生用真聲演唱,風格上要求挺拔、蒼勁,念白時用韻白。如:《捉放曹》中的陳宮。旦行中青衣、花旦均用假聲(女演員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演唱,風格上要求圓潤、柔婉、嫵媚。青衣用韻白;花旦用京白。正凈用真聲演唱,風格上要求寬厚雄渾,念白時用韻白。如: 《鍘美案》中的包拯。老旦用真聲演唱,其風格蒼勁、柔婉,念白時也用韻白。如:《辭朝》中的佘太君。小生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演唱,在風格上要求寬亮中帶剛勁,念白時用韻白。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龍。架子花重做派和念白,韻白和京白均用。如:《捉放曹)中的曹操。丑重念白,多用京白、少用韻白,有時也用方言。如:《群英會》中的蔣干。

2.京劇的唱腔

京劇唱腔的種類頗多。如:二黃、西皮、吹腔、四平調、高撥子、南梆子、崑曲等等。其中,二黃和西皮是京劇的主要聲腔。

二黃和西皮是兩種聲腔的.總稱。在這兩種聲腔中還包括著許多板式。如:原板、慢板、流水、快板、散板等。因此,從體制和結構的角度上看,這類唱腔均屬於「板腔體」之類。

在一般情況下,二黃的唱腔流暢、舒緩,是一種平和、穩重、深沉、抒情的腔調,很適合表現沉思、憂傷、感嘆、悲憤、壓抑的情緒;西皮的唱腔流暢、活潑、跳動、有力,是一種明朗、剛勁、激昂的腔調,很適合表現喜悅、激動、高昂及憤怒的情緒。

京劇的板式泛指其節拍和節奏形式。而其實質性含義有兩種。其一,指其板眼形式,亦即節拍形式。通常,強拍被稱做「板」;弱拍或次強拍被稱做「眼」。其二,指下板的形式,即節奏形式。例如:

唱腔中字隨板出的稱做「迎頭板」;後半拍出字的稱「腰板」;散板曲調不點板眼,只在一句唱腔終了時才下一板,因而稱做「截板」或「底板」。

板式的種類大致上分為四類:

(1)一板三眼類(四拍子)。如:慢三眼、快三眼。

(2)一板一眼類(二拍子)。如:原板、二六。

(3)有板無眼類(一拍子)。如:流水板、快板。

(4)散板類(節拍自由)。如:搖板(緊拉慢唱或緊打慢唱)、散板(慢拉慢唱)、導板、滾板等。

3.京劇的服裝

京劇的服裝也稱做「行頭」。實際上,行頭不是僅指衣服一項。按早期的慣例,它可分為衣、盔、雜、把四類。後來,發展為六項。即: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頭箱、把子箱和旗包箱六類。大衣箱包括了蟒、帔、宮衣、開敞、褶子等;二衣箱包括了武服大靠、箭衣、抱衣等;三衣箱包括了靴、鞋、彩褲、水衣、胖襖等;盔頭箱包括了盔、帽、巾、冠、髯口、翎尾等;把子箱包括了刀、槍、把子;旗包箱包括了旗幟、帳帔、布景、道具等。

4.京劇的場面

京劇的樂隊稱做「場面」或「文武場」。其中,管弦樂部分叫做「文場」;打擊樂部分叫做「武場」。文場中的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嗩吶、海笛、笙等。武場中的樂器有:鼓(單鼙)、板、大鑼、小鑼、鐃鈸等。在文武場中,鼓板由一人演奏,在樂隊中起著領奏或指揮的作用。

文場在戲劇表演中的作用是:

(1)為演唱伴奏;

(2)為配合演員的表演而演奏過場音樂。

武場在戲劇表演中的作用是:

(1)配合演員的身段動作、念白、演唱、舞蹈、開打,使其起止明確、節奏鮮明;

(2)使場次、段落間,唱、念、做、舞間相互銜接;

(3)渲染舞台的情緒氣氛。

京劇知識 篇3

一、六年級《京劇趣談》原文

中國古人時常要騎馬。可騎馬在舞台上沒辦法表現,舞台方圓太小,馬匹是無法馳騁的。真馬出現在舞台上,演員也怕它失去控制。京劇繼承、發展了中國傳統戲曲的表現手法,終於戰勝了這種尷尬——用一根小小的馬鞭就徹底解決了,而且解決得無比漂亮。這種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國的美學。巨大的馬匹被整個省略,但騎馬人那種特定和優美的姿態卻鮮明地顯現出來。同時這一根虛擬的馬鞭,給演員以無窮無盡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揚,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還在家門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馬鞭本身具備一種裝飾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馬鞭時,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方法。

馬鞭是實在的道具,是可感覺可使用的。京劇還有一些虛擬的道具,但一樣可感覺可使用。比如《拾玉鐲》中小姑娘緔鞋底,鞋底是實的,針線可是虛的,但在演員手裡,「無」遠遠勝過了「有」。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壺酒杯。主人一聲吩咐「酒宴擺下——」僕人立刻把酒壺酒杯端上舞台。主人和客人舉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見吃飯吃菜,可客人也一樣「飽」了。京劇一般是不把飯碗搬上舞台的,一旦真用,那就得「狠狠做戲」。比如《金玉奴》中有一個細節,小生演員用飯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沒有這「舔」,那飯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亮相

京劇還有一種奇特之處:雙方正在對打,激烈到簡直是風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緊張,一個個大氣兒不敢出,都把眼睛睜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間,誰就把對方給「殺」了。然而也怪,就在雙方打得不可開交之際,那緊張而又整齊的鑼鼓聲忽然一停,人物的動作也戛然而止——雙方臉對著臉,眼睛對著眼睛,兵器對著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種定身術給制服了!小孩子和外賓忍不住要問:「如果他們當中哪個先『醒』了,拿起兵器朝著對方一刺,對方不就『完』了嗎?」

問得有理,但這恰恰是京劇藝術的高妙之處。俗話說「一動不如一靜」,古詩也說「此時無聲勝有聲」,講的就是這種情況。靜,越發能顯示武藝的高強,越發能顯示必勝的信心。

還有一種「刀(槍)下場」,可以視為動態的亮相。雙方正在交戰,一方被打敗,跑下去了。可勝利一方不緊追,反而留在原地,掄圓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槍)耍了個風雨不透。這,哪裡還是戲劇?這,不是太像雜技了嗎?您說得太對了,這就是京劇中的雜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還保留著。它的存在,就是為了凸顯人物的英雄氣概。

二、六年級《京劇趣談》知識點

多音字:

傳:chuán傳神zhuàn傳記

省:shěng節省xǐng反省

詞語解釋:

馳騁:(騎馬)賓士。

尷尬:處境困難,不好處理。

虛擬:虛構,憑想像造出來。

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的名稱或社會習慣是由人們經過長期實踐而認定或形成的。

緔:把鞋幫鞋底縫在一起。

風雨不透:風吹不進,雨淋不透。形容包圍或封閉得十分嚴密。

不可開交:無法擺脫或結束(只做「得」後面的補語)。

戛然:形容聲音突然中止。

凸顯:清楚地顯現。

反義詞:

虛擬——現實高揚——低垂

緊張——放鬆整齊——雜亂

近義詞:

馳騁——賓士戰勝——打敗

徹底——完全顯現——顯示

奇特——奇異激烈——猛烈

高妙——精妙凸顯——彰顯

三、六年級《京劇趣談》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並積累「馳騁、尷尬、虛擬、約定俗成、凸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京劇表演中馬鞭的應用和亮相的藝術特色。

3、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藝術帶給人們的享受。

教學重點

了解京劇表演中馬鞭的應用和亮相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用具體事例說明京劇表演特點的說明方法。

教具准備

京劇演出片段的課件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新課

說起中國的國粹,有些同學可能會想起京劇。京劇積淀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豐厚文化底蘊,每一位中國人無不為此而感到驕傲與自豪!京劇藝術不僅深受炎黃子孫的喜愛,同時,她那獨特的表現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國酷愛藝術的人們。這節課,我們就走近京劇,了解一下京劇的藝術特色。【課件1:課題】(板書課題:京劇趣談)齊讀課題。

二、讀通讀准課文

1、課文從哪兩個角度講了京劇表演的特點?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自由通讀全文,要求讀准每個字的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在書上標記一下。

2、【課件2】出示詞語認讀:

馳騁尷尬虛擬高揚低垂裝飾約定俗成

緔鞋底酒宴唯恐不可開交戛然而止越發

三、了解京劇特點

1、【課件3】出示第一部分《馬鞭》學習要求。

默讀課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1)京劇表演騎馬時,為什麼不用真馬?

(2)京劇表演中,用什麼道具來表演騎馬?

(3)演員拿著馬鞭代替真實的騎馬有什麼好處?

(4)作者為了說明虛擬的道具也是可感覺可使用的舉出了哪兩個例子?

2、小組交流,明確問題答案。

3、指名匯報,教師點撥指導:

舞台方圓太小,馬無法馳騁,所以只能找一樣東西來替代,馬鞭是比較合適的。(板書:虛擬)

演員手拿馬鞭,騎馬人特定和優美的姿態能鮮明地表現出來,演員有無窮無盡的表演自由,隨心所欲,不受限制。(板書:馬鞭)

作者為了說明虛擬的道具也是可感覺可使用的舉出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拾玉鐲》中小姑娘緔鞋底用的線是虛的,一個是宴席上舉杯喝酒是虛的。

(板書:緔鞋底舉杯飲酒)

4、全班交流,了解用馬鞭虛擬表演的特點。

四、感知表達特點

1、自由讀《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馬鞭說起,為的是說明京劇表演中的什麼特色。

2、讀第二、三自然段,用簡潔的語言分別寫出這兩個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員表演緔鞋底,針線都是虛的,但感覺可以使用。三、演員表演舉杯喝酒,實際上並不真喝。)

3、作者說京劇中還有一些虛擬的道具,一樣感覺可以使用時,用了什麼說明方法?(舉例子,一是緔鞋底,二是舉杯喝酒。)

4、京劇欣賞,看錶演領悟京劇表演的藝術特色。

(1)多媒體播放:【課件4】京劇中騎馬、緔鞋底、舉杯飲酒的圖片。

(2)學生談觀看後的體會。

五、體會表演特點

1、出示學習要求:

默讀《亮相》部分,要求讀懂這部分內容後,把重點講給別人聽。注意講清楚:

(1)這一部分講了京劇表演中哪兩種奇特場面?

(2)這兩種表演有什麼好處?

2、創設情境,運用方法,講給別人聽。

3、師生評議。(板書:亮相靜止雜技)

4、片段欣賞,體會好處。

多媒體播放:【課件5】相關的京劇片段,學生結合文字描述體會這種表演方法的好處。

六、拓展閱讀資料

出示:【課件6、7】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徵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板書內容

京劇趣談

虛擬:馬鞭緔鞋底舉杯飲酒

亮相:靜止雜技

⑺ 京劇約定俗成的方法

約定俗成
【解釋】:指事物的名稱或社會習慣往往是由人民群眾經過長期社會實踐而確定或形成的。
【出自】:《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⑻ 演員們在京劇表演的過程中還會使用哪些道具來解決表演中的尷尬

演員在京劇表演過程中會用文房四寶、灶台、馬鞭、船槳、一桌二椅等道具來解決表演中的尷尬。砌末是戲曲舞台上大小用具和簡單布景的統稱,像文房四寶、灶台、馬鞭、船槳,以及一桌二椅等。砌末不獨立表現景,它在舞台上首要的任務是幫助演員完成動作,如用旗子舞動表現波濤洶涌。

京劇表演中,文房四寶和一桌二椅的結合 象徵書房、縣衙的室內設置。灶台象徵廚房, 馬鞭象徵騎馬,船槳象徵劃船。 由於舞台條件所限,眾多工具就能代表舞台上 無法直接展現,但日常生活中確實存在的的事物。

閱讀全文

與京劇裡面還有哪些約定俗成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