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十禽戲的練習方法
一、小狗搖頭
方法:自然站立,調息後,運氣於頭頸,兩手伸開,學小狗搖擺頭頸20次,然後左右旋轉各10次。
功效:練頸椎,可改善頭腦血液循環,有健腦明目之效。對頸椎病、腦動脈硬化效果最好。
二、仙鶴展翅
方法:自然站立,伸開兩臂,學仙鶴展翅飛翔並配合做大呼吸20次,注意此戲要以胸式呼吸為主,盡量擴張胸廓。
功效:心肺獲益,日久胸廓健美,呼吸深長。對冠心病、慢阻肺、氣管炎、肺結核效果最好。
三、小鹿奔跑
方法:調息後,運氣於四肢,學小鹿奔跑至出汗為止。
功效:練肝膽及四肢,日久身輕體健,血流自如。對冠心病、高血壓、肝膽病效果最好。
四、花貓扭腰
方法:兩手叉腰,調息後,運氣於腰,然後學花貓扭腰向前走5步,轉身再走5步,重復三次。
功效:練腰椎及腎臟,日久腰強腎健,形體苗條。對腰椎病、腎病效果最好。
五、猴子探花
方法:調息後,運氣於目,左右手交替伸舉於額頭上做一個遮陽,左右腿交替彎曲於後,然後頭頸及眼睛做左右擺探視各10次。
功效:練眼睛,日久腦靈目明。對各種目疲、頸椎病、腦動脈硬化效果最好。
六、老虎撲食
方法:下蹲、四肢彎曲,深吸一口氣,讓氣沉丹田(臍下3寸)3秒鍾,然後猛吸一口氣,向前方躍起做撲食狀。並發出「嗨」聲,來回練6次。
功效:肺腎得益強腰膝,日久身強力壯。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都有調理作用。
七、大熊蹲走
方法:深吸一口氣,然後運氣沉於下丹田(臍下3寸),然後將氣運於腰膝,學大熊蹲走,轉1圈。
功效:練腰膝,日久腰強膝健。對腰椎病、膝病、腎病都有效。
八、青蛙跳躍
方法:下蹲,氣運於腹,做腹式呼吸3次後,兩手向前伸,學小青蛙蹦跳5~9次。
功效:練腹部,盆腔臟器,日久腰細腹小,氣血運行流暢,得婦科病及脾胃病的概率會小。
九、燕子輕飛
方法:伸開雙臂,調吸(做深呼吸3次),然後學燕子,引身體做原地旋轉,順逆時針各5次,重復3次。
功效:練肩關節及心肺,日久可體健輕靈,身輕如燕。
十、龜蛇縮頭
方法:雙手自然下垂,做深呼吸3次後,學龜蛇伸縮頭頸10次,如果有條件再往草地、沙地或家中地毯上爬行20次,收功。
功效:練頭頸及腰腹。日久心肺腹腎皆得益,日久脾胃病及腎病皆可自愈。
B. 隋朝時期的巢元方補養宣導法的特點是什麼
巢元方「補養宣導法」的特點是簡明扼要,功法中所介紹的各種術式均非常簡單,便於日常實施。
例如「風旋」,其養生方只有一個動作:「以兩手抱右膝,著膺,除風旋。」治「大便不通」:「龜行氣,伏衣被中,覆口、鼻、頭、面,正卧,息息九道,微鼻出氣。」寥寥10多個字,把調形、調息要領剖明無遺,尤其龜息功法由此得以廣泛使用。
巢元方之「補養宣導法」簡明扼要,使得有志傳播醫學氣功者易於效法和借鑒。術式復雜,不見得效果就一定好,相反,術式簡明,卻一定能開「方便」之門。
C. 求人教我坐禪
中國禪宗的修行方法,是頓超直入的,不假次第的,不像印度的瑜伽及印度的大小乘佛教,均極注重修行方法的次第或步驟,尤其印度晚期的大乘密教,特別重視修行方法的傳授,而且越修越繁復。事實上大乘密教的方法,大致與其他印度宗教所用的瑜伽法門,有很多雷同之處,精采處是能以佛法的空智,化解了外道宗教的最高執著的神及神我,使一切方法皆成為成佛之法,導歸佛法的大海。可是,密宗的修持方法,基本的,固然人人可得而修,越向上乘,儀軌的學習與行持,便越難,所以不是人人有時間和因緣去修持的。
中國的禪宗,乃以「無門為門」,以沒有方法為最高的方法,這對於根機深厚的人,或者以終其一生的時間來修行的人,只要能把自我中心的意識,漸漸化去之後,禪門自然會在他的面前大開。可是,對於絕對多數的人,只能站在禪門之外,揣摩禪境,或者僅能欣賞到禪者們自在灑脫的風格,卻無從身歷其境地來體驗一番了。因此,中國的禪宗,後來被視為只有年輕利根的人才能修習。其實,修行的方法,無一門不是以禪定為基礎的,也可以說,除了禪定之外,便沒有修行的方法,所以,無論佛教或其他宗教,禪定是唯一的修行方法,因此,凡是主張以修行來達到精神和肉體之改造的,不論它是叫做什麼,我們都應該將之列入禪(Dhyana)的領域,層次雖各不同,基礎是大同而小異的。
我是出身於中國禪宗寺院的僧侶,但我並不以為唯有禪宗的子孫才修行禪的方法,事實上在禪宗寺院出家的僧侶,也未必有多少人摸索到了他們主要而適當的修行方法,因此,中國的禪,雖以無門為門,我仍希望先讓有心於修行的人們,從有門可進的基礎方法學起,修學了一段時日,或者能夠把心安穩下來之後,再教他們去尋找無門之門,若能先用修學禪定的方法,把心安穩下來,然後學不學中國禪宗的禪,無關宏旨;是不是稱它為禪,也無關緊要。要緊的是在於能不能找到適合你並且是有效的修行方法。
禪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身、調息、調心的三要素,目的在於調理身心,關鍵則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以下,我們便就這三要素,來談修行禪定的基本方法。
調身
一般所講調身的主要方法,是指打坐的坐姿。可是,除了坐姿之外,應該尚有行走、站立、躺卧等方法;在坐前與坐後,也當有運動及按摩的方法,乃至吃飯、解大小便,均宜有其方法,因為,我們的身心,若要它健康,必須動靜並重兼顧,所謂動中取靜,又所謂靜中之動,前者即是以運動及按摩的方法,使得血液循環通暢、氣脈運行活潑,肌肉和神經鬆弛,才能使得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後心平,此所以印度的禪者,有瑜伽體操,中國佛教的禪者,有少林寺的拳法,道家丹道派的運動方法,尤其繁多,後來則演為太極拳。實際上,東方人的各種運動方法,大多與坐禪者有連帶關系,並且是為了坐禪的需要而有運動的方法,甚至運動的方法最初也是由禪者於修行之際,身體自然發生規律的柔軟的運動動作而來,正像後世中國醫術中的針灸原理所依的身體的經脈和穴道部位,最初也是從靜坐運氣之中發現的一樣,現在許多人,將運動的拳法及針炙,與修行禪定分了家,這是不對的。
身體缺少運動,機能便易於老化和感染病痛,運動是使生理機能,由緊張以後的鬆弛,能夠得到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禪者的運動方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絕非後來演變為技擊的拳術可比;禪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禪定的方法,所以,我對調身的方法,是運動與打坐並重的。
運動的方法
我所教的運動方法,做的時候,都只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的長度,乃至僅能容身坐下及起立的一小塊空間,就夠了,而且不論男女老少,健壯衰弱,都可以安全地練習。但是為了學習的進度,我把它們分作幾個階段:
一、初級:也就是開始修習坐禪方法的同時,便教學生練習。
1、頭部運動——此在坐下之後,打坐以前使用。先將兩手平置於左右兩膝,勿用力,身體坐正,再作頭部運動的四個方式:
①頭向下低,再往後仰。
②頭向右傾,再往左傾。
③頭向右後轉,再向左後轉。
④頭順著時針方向,前、右、仰、左轉,再逆著時針方向,前、左、仰、右轉。
每式身體不動,肌肉和神經放鬆,各作三到七次。動作緩慢柔軟,眼睛睜開,呼吸自然,頭部運動的目的,在使頭部血液減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動力,使頭腦清新,漸漸寧靜。
2、全身按摩——在打坐以後,站起之前,搓熱兩掌,先用拇指背輕輕按摩雙眼,依次用雙掌按摩面部、額部、後頸、雙肩、兩臂、乃至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再下至右面的大腿、膝蓋、小腿,左面的大腿、膝蓋、小腿。此一自我按摩的運動法,能使因初學坐禪而感到的疲勞,完全消除,身心感到柔和溫暖與舒暢。唯其在按摩時,必須將注意力集中於掌心或指頭
3、瑜伽柔軟運動(此略)
4、走的方法——坐禪久了,腿子感到不習慣時,不妨用走的方法來調攝身心。
①快走,中國禪堂稱為跑香,順著時針方向,在禪堂內,左臂甩、右臂擺,老弱者走內圈,健壯者走外圈,越來越快,此時修行者的心中,除了走得更快的感受之外,不應有任何念頭。
②慢走,佛教的名詞稱為經行,我教的是極慢經行,注意力集中在前腳掌心,右手輕握拳,左手輕抱右拳,提舉於腹前,離肌膚一指節,如果要會用心的話,快走慢走,都能使你失心入定。
5、站的方法——兩腳分開的等於自己一隻腳的距離,將上身由頭至小腹鬆弛,變輕,讓重心和重量的感覺落到兩腳的前掌。
6、卧的方法——
①右側卧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名為吉祥卧,它能使你少夢、熟睡、清醒、不打鼾、消化良好,不遺精。
②仰面卧,宜用於短暫的休息,把全身肌肉放鬆,不用一絲力量,即能很快地消除疲倦;如果用在終夜的長睡,這就不是最好的方法。
7、日常生活的方法——禪宗常講:吃飯、洗碗、屙屎、撒尿、搗水、砍柴等日常事,無一不是禪,含義極深,非真得悟境者不易明白。在起初學禪的人,若能在做任何情況,都能心無二用,不起雜念的把注意力集中的話,雖不能即入禪定,也可使你的工作效率提高,生活得充實和穩定了。
二、中級及高級
坐禪的訓練與運動的方法,既有連帶關系,訓練越久,運動的方法也隨著增加其項目。因為本文僅供參考,不是用作教材的,提供了初級的方法,對於從未學過的讀者,不妨練習,一定有用,但也未必能練得很好,因為動作姿勢的正確度無人從旁給你指導的緣故。中級和高級的運動方法,有站的、有坐的,也有躺卧及倒立的等等。當然,禪者的運動,以緩慢、柔軟、安定、安全為原則。
坐禪的姿勢
坐禪的姿勢,是印度古修行者所發現的,傳說是古仙人在經過無數的困難,修道仍不得道,後來發現雪山深處的一群猴子,正在用坐禪的方法修道,古仙人模仿著做了之後,便成道了。以常情而論,猴子不會坐禪,其他的動物,也沒有坐禪的體形條件,運動之中,惟有人類才有坐禪的條件,那個傳說,只是在無法從歷史記載中的找到根源的印度人,所講的涵義深長的故事,意謂雖然心的輕舉妄動如猴子,也有坐禪的必要和可能,那種坐法名叫毗羅遮那的七支坐法。
一、七支坐法
1、雙足跏趺——此有二式:
①通途是以左腳在下,右腳置於在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於右大腿上,稱為如意吉祥坐。
②或將右腳在下,左腳置於右大腿上,再將右腳置於左大腿上,稱為不動金剛坐。
這兩種坐法,對於年長的人及初學坐禪的人,並非人人能夠做到。
2、背脊豎直——挺起腰干,勿挺胸部,頭頂向天垂直,下顎往裡收,領壓喉結。
3、手結晶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相結成圓圈形,輕輕平置於丹田下的骻部。
4、放鬆兩肩——將兩肩肌肉放鬆,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5、舌尖微舐上顎——門牙上齦的唾腺處,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則緩慢咽下肚去。
6、閉口——無論何時,只用鼻息,不可張口呼吸;除了有病在鼻。
7、眼微張——視線投置於身前二、三尺處的地上的一點,不是要看什麼,只因睜大眼睛時,心容易散亂,閉起眼睛時,心容易昏沉。如果睜眼過久,覺得勞倦時,不妨閉一會兒。
對於七支坐法的次序和內容,各家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將調息及調心的方法,也合在七支之內,本文則為了便於分類介紹,故僅將調身的部分作為七支的內容。
二、其他坐法
由於初學坐禪的人,不一定能夠跏趺坐,對於從未學過打坐的人,一開始便要求雙腿結跏趺坐,也是不合理的,甚至也會因此而把許多希望嘗試打坐的人,阻嚇在具備道的大門之外,現在我給初學的人,介紹由難而易的其他幾種坐法如次:
1、半跏坐——不能盤雙腿的人,或者雙腿盤久了,覺得疼痛難忍之際,不妨把上面的一隻腳松開,置於另一隻小腿的下面。或者一開始僅將一隻腳,置於另一邊的腿上,左腳在右小腿之下,均可。
2、交腳坐——兩腳均置於地,各內向後收,結果,兩腳掌向上,置於兩小腿乃至兩大腿之下。
3、跨鶴坐——又名為日本坐,因為迄今的日本人,在日式的室內的正式坐姿,仍是用這種方式。即是雙膝脆下,兩腳的大拇指上下交疊,將臂部坐落在兩腳跟上。此種坐法,在中國古代未用高椅高桌之時普通人在正式場合,也是如此坐。
4、天神坐——左腳坐如跏式,曲向內,置於身前,另一腳,曲向外,置於身後側。迄今南傳上座部佛教徒,席地聞法時多用此式,乃至坐禪時的初步坐法,也用此式。
5、如意自坐——此式系模仿菩薩八相成道,自兜率天下降人間之前的坐姿,左腳坐如半跏式,曲向內,腳跟置於會陰前,右腳垂立、曲膝置於右胸側,左右兩手平覆分置於左右兩膝。
6、正襟危坐——以上各種坐法,均系席地而坐,此式則坐於與膝同高的椅子或板凳上,兩腳平放於地,兩小腿垂直,兩膝間容一拳的距離,背不可依靠任何東西,僅臂部坐實,大腿宜懸空,與小腿成一直角。
以上六種,除了坐姿不同及如意自在坐的手姿不同之外,其他均用七支坐法的第二至第二至第七項規定的標准。功效最大最快而且能夠經久穩固的坐姿,仍以最難的跏趺會,最為可靠。因此,初學的人,盡可用你覺得最舒適的坐法,以不讓自己產生畏懼心為原則,漸漸地試著用較難的坐法,是有益無損的。
調息和調心
氣息和順舒暢,心境才能平靜安穩。心情與呼吸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並且,要想調心,必先從調息入手,不論它叫什麼名字,中國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中國的天台宗等,講到修行禪定的次第,必定重視呼吸與氣的問題。因為人體生理的動靜以及心理的動靜,與呼吸的氣和息,有著依存關系,就原則的定義而言,「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種十六到十八次的出入息,修行者的呼吸在漸漸地緩慢深長微細之時,稱為「息」。由於息的力量,推動血液製造能源,由能源產生賦活生理機能的作用,稱為「氣」。當修行者感受到由氣所產生的作用時,稱為「覺受」,有了覺受經驗的人,便會覺得坐禪對於他們,確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一、呼吸的方式
呼吸的方式,大致上可分成四類:
1、風——在激烈的運動之時,或者剛剛做完激烈的運動,如打籃球、踢足球等時,呼吸的速度及強度如刮風,均不宜打坐。
2、喘——在感到恐懼、病痛、虛弱、興奮、疲倦之時,心定情緒低落,心神昏暗,也不宜打坐,要躺下或坐下休息而至平靜舒暢之後,始可打坐。
3、氣——是指普通人的平常呼吸,每分鍾十六至十八次呼吸,而自己可以聽到呼吸聲,此為初心打坐者最低的要求,也是安全的呼吸速度。
4、息——此又可分為四等:
①鼻息:打坐時用鼻孔呼吸,是基本的方法,最初的速度也是每分鍾十六至十八次。與氣不同者,是聽不到呼吸聲,呼吸是平常的速度,所以吸氣及呼氣,主要是靠肺的自然的律動,不得以注意來控制它,否則速度快了,會頭暈,慢了會胸悶。如發覺呼吸有困難,例如頭暈或胸悶之時,當注意調息,宜以四秒鍾左右作為一呼一吸的時間長度,最有效。
②腹息:仍用息孔呼吸,但其呼吸的重心不在肺部,而在小腹部了,初學時不宜勉強用控制及壓氣的方法,把吸入的空氣逼入丹田(小腹部)。通常學打坐的人,經過一段時日之後,呼吸氣必然自動地通過橫膈膜而到達丹田,那時,修行者的身心,會突然感到輕松舒軟起來,呼吸也越來越慢、越來越長、越來越深、越來越充足,不僅感到肺部充足,丹田充足,乃至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感到充足,漸漸地呼吸的自然律動,不在肺部,而在小腹部了。但那不是把小腹隆起,而以小腹取代了肺部的功能。
③胎息:胎兒在母胎內時,不用鼻孔呼吸,是以與母體相連的循環系統來呼吸,修行禪定的人,由於腹息的更進一步,便不用息孔呼吸,每一個毛孔,都可能成為呼吸器官。此時脈搏,若有若無,但其仍須仰賴體外的氧氣來補給身體的所需。此時以大宇宙作母胎,自己的身體即是胎胞中的嬰兒。
④龜息:動物之中,有的烏龜,壽命極長,甚至將其理入地下數百年,無飲食,無空氣,也能繼續活下去,打坐而至第四禪的程度,自然不需呼吸空氣,甚至心臟也停止跳動,不同於已死的屍體之處,乃在於不腐臭爛壞,其生理組織仍是活著的人,此便介於胎息與龜息之間,定力愈深,則愈近於龜息乃至住於龜息的狀態,此時,修行者的身體,已自行形成了一個個別的小宇宙,以其體內的氣或能的運行,自給自足,不必再從體外吸取氧氣來供給體能的消耗了。
當然,初學打坐的人,不可好高鶩遠,操之過急,應該先把鼻息練好,再能到達腹息,已不錯了。
二、調息的方法
調息的方法,在中國的道家,稱為「吐納」,納天地日月之氣以養生,吐身內的混濁之氣以保命,乃是修煉丹道的方法。印度的瑜伽行者,特別重視各種呼吸法的鍛煉,且以生命能之產生與超常能或絕對能(與神合一的自然大能)的引發,就是要用呼吸的方法作為重點的訓練。佛教修行的起點,與外道無多差別,所不同的是,調息是入門方便,並不以調息為根本法門,調息的目的,在於調心,心即調伏之時,有沒有呼吸的方法,便無關緊要了。
我所教的調息法有兩類:
1、數息——在數息之前,先做深呼吸三次,深呼吸時,將兩手置於小腹,先用鼻吸第一口氣,引入小腹,使小腹隆起,再收小腹,繼續吸氣,使肺部隆起,盡量吸入,然後閉氣十五秒鍾,才慢慢地把氣用口吐出,同時身子下彎至不能彎時為止。三次深呼吸後,把姿勢坐穩,開始數息。數息也有數種不同的方法:
①順數:又有兩種,一是數出息,這是通常用的一種,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出息的數目上,每呼出一口氣,數一個數目,數到第十,再從第一數起,反覆連續地數下去,數到心無雜念之時,身心便有異常愉悅的感受出現了,二是數入息,方法與數出息相同,只是把注意力集中於入息的數目上。由於通常人的呼氣較慢,所以數出息,較易阻止雜念的入侵。
②倒數:當修行者,用順數之時,漸漸變成機械化,心中把數數目變成了無意識的或下意識的行為之時,雜念便乘機活躍起來,所以不妨把數目倒過來,從十、九、八……而至一。
③隔數:倒數又成了機械化時,不妨順著數單數或雙數,單數數到第十九,雙數數到二十。也可以倒著由第二十起數雙數或由第十九起數單數。
2、隨息——當以數息的方法,修行到了雜念頭漸漸減少之後,便可把數目省掉,但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出與入上面,對於每一呼吸的出與入都明明白白,此亦可分兩種:
①隨鼻息:注意力在鼻端,感受呼吸的出入,不用注意呼吸到達的部位及處所,但要你達到呼吸與心相契相忘的程度就好。
②隨息想:每吸一口氣,便想:「一口吸盡千江水」,每呼一口氣,便想:「一口吐出萬里山」。將自己的身心,隨著呼吸的出入,而與外在的山河世界,連接起來,打成一片,當你不是要你吸入的都是水,吐出的全是山,而是要你把內在身心和外在的世界,隨著呼吸的出入而融和為一個全體,其實,這已是從調息的范圍,跨進調心的領域中了。
三、調心的方法
佛法被稱為內學,所以佛所說的一切法,無一法不是教眾向已身的內心用工夫的調心方法。佛法的總綱,稱三種無漏之學,那就是戒、定、慧。其中以禪定為修道的根本方法,戒是修道的基礎方法,慧是修道所得的效果,如果沒有戒所規定的有所不得做起及有所不得不做的生活態度,修定就無法成就;縱然有了成就,也會落於邪道而自害害人,所以戒是道德規范的佛教教義,也是調心的基礎方法;作為哲學理論的佛教教義,是由調心方法所得的結晶。本文的重說,則在於說明修習禪定的方法。
以修道的立場而言,不可以說,惟有修禪定才是修道,只能說修禪定則確是修道的主要方法。調息為修定的入門,調心則是修定的主要方法。佛的十大德稱之一,名為「天人調御師」,意即是他已是天及人類之中的一位將心完全調伏和駕御了的人,也是天及人類之中最能幫助眾生調攝身心的一位大師,從修禪定的方法而言,調心可以用如下的數類觀想:
1、觀想身外的東西——挑選身外的任何一物,作為集中心念的對象;或者以分析身外的任何一事一物,作為轉變心念的對象。前者如月觀及日觀,後者如因緣觀及不凈觀。
2、觀想地、水、火、風的功德——將自己的心,觀想成地、水、火、風的任何一種功德,化除煩惱妄想,進入凝然不動而又朗朗清明的定境。例如地能化腐朽為神奇,容受一切而又生長一切,然其本身始終寂然不動,水能洗凈諸垢,匯百川成大海,滋養萬物;變化萬象,而又不爭功、不諉過。
3、以身體的官能接受身外的對象——用眼看顏色及形色,用耳聽各種聲音,用鼻呼吸,用舌舐上顎,用身體感受粗細及冷暖等。其中以用鼻呼吸的方法最基本有效,眼睛看及耳朵聽,最好要有老師指導得法,始能安全有效,舌舐上顎是打坐的基本要求;全身的部位太多,初學時不易用上力量,僅以觀想冷暖或熱的感受,也容易發生不能調和的毛病。
4、觀想身內的五臟——中國的道家用金、木、金、火、土的五行代表五臟,所作的五行歸一而觀想丹田的方法,或以五行相濟相生的方法,導引臟器的功能,增長肉體的健康。印度的瑜伽所說的六個或七個靈球(Chakras),也是以五臟為主的觀想法。
5、觀想身體的某一部位——如觀想眉心、鼻端、腳心等。初學打坐的人,若沒有明師指導,大概只能以修數息法來調心,也可以用隨鼻息法,為了安全可靠起見,最好還是由已有經驗的人指導。至於其他各種如上面所介紹的方法,若未經有經驗的人指導,最好不去摸索,所以本文也未作明細的說明。這是技術的問題,僅靠書面的敘述來練習的話,是不夠安全的。
我在美國所教的初級班,僅教一或兩種調心法,上完中級班,可能已學到六或七種調心法;但是能夠每種都學得有效的人,並不多見,原因是打坐的基礎不夠,光學方法沒有用處,學了若不勤練,也沒有用。練習之時,發生了困難,有的可以自知解決,有的則必須老師指導,始能克服。
四、調心的歷程
我們的心,經常處於兩種極端的狀態之下:精力充沛之時,思緒極多,不易安靜,更不易凝定,否則,在無事可做之際,就不會感到寂寞無聊,在精力疲倦之際,便會陷於困頓、陷於晦暗、昏沉呆滯,否則,在工作了一整天之後,就不會需要睡眠,前者病在散亂心,後者病在昏沉心,此兩者是修習禪定者的大敵。輕微的昏沉,有法對治,比如睜大眼睛,注意力集中於眉心等法,用之可以見效;重昏沉則唯一的最佳方法是乾脆閉上眼睛,睡一會兒。大多數的調心方法,是用來對治散亂心的,我將調心的歷程,分作七個階段,以數息作例子,用符號來表示其心態如下:
1、數呼吸之前,沒有集中心力的對象,心念隨著現前的外境,或回憶過去,或推想將來,不斷地、復雜地、千變萬化地起伏不已、生滅不已。
2、數呼吸之初,數目時斷時續,妄想雜念頭,依然紛至沓來,但已有了集中注意力的主要對象。
3、數呼吸之時,數自己能連續不斷達十分鍾以上,但是仍有許多妄想雜念,伴著數息的正念。
4、數呼吸之時,正念不斷,雜念減少,偶爾尚有妄念起落,干擾正念的清凈。
5、數呼吸之時,雖有清凈的正念,不再有任何妄想雜念,但仍清清楚楚地知道,有能數呼吸的自我、有被數的呼吸、有用來數呼吸的數目。實際上,雖到如此的心無二用之時,依舊至少還有三個連續的念頭,同時活動著。
6、數呼吸,數到把數目呼吸都忘掉了,感到身、心、世界內外間隔沒有了,人、我對立的觀念沒有了,客觀與主觀的界限沒有了那是一種統一的、和諧的、美妙得無法形容的存在,那是充滿了力量和愉快的感受。至少尚有一個念頭在。也唯有到了此時,始為與定相應的現象。
7、數呼吸,數到身、心、世界,全部不見了,時間與空間都粉碎了,存在和不存在的感受消失了,進入了虛空寂靜的境界,那是超越了一切感覺、觀念的境界,我們稱之為悟境,沒有符號能夠表示,一切語言、名字、形相,到了此處,均無用武之地了。
以上七個階段,第一是散亂心,由第二至第五是集中注意力的過程,第六第七是定境與悟境。若細論,第六尚不是深定,而是一般宗教家、哲學家,乃至藝術家,都能多少體驗到的所謂天人合一和與神同在的冥想。
五、雜念、妄想、念頭
從修行禪定者的體驗而論的妄想、雜念與念頭,也大有分別說明的必要。大致上,妄想雜念,可有兩類,一是粗重的,一是細弱的。粗重的之中,又有雜亂無味而且不連貫的,名為雜念,有條理的則名為妄想。細弱的之中,又有容易察覺在動而未必有意味的一群波動,仍稱妄念,以及非在相當寧靜時不易察覺的一個一個的波動,任何一個波動,都無法代表任何意味的,便稱為念頭,若用線狀的符號加以說明,也許是這樣的:
1、雜念群:
2、妄想群:
3、妄念群:
4、念頭群:
5、定境:
其中的念頭,起滅極為迅速,坐禪工夫相當好的人,能夠發現在一秒鍾間,有十來個念頭,對治雜念的妄想的最好方法,便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當你發覺你有雜念妄想時,那個雜念妄想已經過去,不要再為它而煩惱,勿怕雜念妄想打擾你,如果你老是為著雜念妄想之像五月的蒼蠅,揮之不去而煩惱,那會為你帶來更多的雜念妄想。應該知道,當你能夠發現你有很多的雜念妄想之時,正可說明你在調心的工夫上,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收獲。
(選自《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D. 武術中的呼吸修煉方法
一、吐納
(一)吐故納新
吐納之術的核心思想是吐故納新,用其新,棄其陳。吐,就是通過深長的吐氣,吐去故氣、死氣。納,就是通過深長的吸氣,獲取新氣、生氣。
早在《莊子》中就有“吹呴呼吸,吐故納新”之說。人無論吸氣和呼氣都在進行氣體交換,只不過呼氣時肺泡接觸交換氣體的面積小而已。人的每次吸氣,都會將殘存在口腔、氣管里和肺泡外部的二氧化碳濁氣重新吸進肺泡,降低了肺泡工作效率。吐納之術能夠盡量吐出濁氣,騰出吸入新鮮空氣的空間,在保證人體能量效率的前提下降低呼吸頻率,減少機體的能耗。
(二)呼吸的質量——息有四事
吐納之術的關鍵在於控制呼吸。《難經》講“呼吸定息”,意思就是一呼一吸,為一息。“息”字的本意是用心的意念來控制“自”,而“自”就是鼻子的意思,即指用心意控制呼吸,或者說,通過心意控制呼吸控制自身。
東漢翻譯的《佛說大安般守意經》雲:“息有四事:一為風,二為氣,三為息,四為喘。有聲為風,無聲為氣,出入為息,氣出入不盡為喘也。” 古代養生家把呼吸的形態概括為“四相”:風、喘、氣、息。風相是指呼吸出入有聲可聞;喘相是指雖然聽不到聲音,但呼吸出入尚感結滯不通暢;氣相是指呼吸雖然無聲,也不結滯,但出入還不夠細勻;息相是指在高度安靜時出現的`深、長、勻的呼吸,氣的出入綿綿如絲。唯有息相才是導引鍛煉所追求的呼吸狀態。東漢《老子河上公注》對此作了說明:“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可無有。”
(三)陶弘景的“六字訣”
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提出了“六字訣”:“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委曲治病,吹以去風,呼以去熱,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
二、食氣
食氣,也稱服氣或采氣。《山海經》上說有人依靠吞食空氣和小魚而生存。《大戴禮記·易本命》講:“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1973 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了寫在繒帛上的《卻穀食氣篇》。卻谷就是辟穀,就是不吃食物,只靠呼吸空氣維持生命,屬於一種高級的修煉方法。該篇說,剛開始辟穀時會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飢餓現象,則用“吹呴”食氣法來解決。 該篇還多次出現“食一”,就是“食壹氣”或“食氣”的省稱,“一”的意思是“元精”。 食氣者是通過“呴”“吹”先吐出體內之氣,然後再食“一(氣)”。四季服食“一(氣)”可以排除“濁陽”“湯風”“霜霧”“凌陰”等對人體不利的濁氣。《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呼吸精氣,獨立守神。”
食氣,不僅是吸納一般空氣,道教功法認為還要吸食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的精氣,才可以長生。服氣有時間要求,日中至夜半為死氣,夜半至日中才是生氣。《太清中黃真經》說:“夜半一氣初生之時,乃靜心神,當叩齒三十六通,以兩手握固,仰卧瞑目。候常喘息出時,便合口鼓滿咽氣,以咽入為度,漸漸咽之。若入肚,即覺作聲,以飽為度,飢即更咽。”
另外還有服內元氣之法,先將體內濁氣吐出,在吐氣欲止時,帶動體內元氣上升至喉間,然後一口咽下,此體內隨呼氣上升欲出之氣稱內元氣。
晉代許遜《靈劍子》雲:“凡服氣調咽用內氣,號曰內丹。心中意氣,存之綿綿。不得用上段外氣引外風,損人五臟。” c 明代養生家冷謙在《修齡要旨》中寫有養生十六字令:“一吸便提(提肛縮腎),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 亦為氣歸丹田之意。
三、導引行氣
(一)熊經鳥申與養形
春秋戰國時期導引術已相當普遍,當時的理論比較樸素,主要在於通過活動筋骨,促進體內氣脈運轉,防止氣血水道淤積壅塞,防止筋骨瑟縮痿厥,相當於今天以有氧運動為主的健身操,有“養形”塑身的功能。
《莊子·刻意》中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所謂“熊經鳥申”就是導引之術。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一書中指出導引術的要點是“知屈伸之法”,導引的機理是“宣動營衛”,就是宣導、引動營氣和衛氣,促使體內氣脈運轉。《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還記載專用導引來治療一種名為“息積”的氣逆之病,即呼吸不暢,濁氣積郁。
(二)導引與舞
導引有套路,亦稱為“舞”。《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昔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其《盡數篇》又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
(三)導引與推拿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雲:“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唐代《一切經音義》說:“凡人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
《史記》中記載張良“乃學辟穀,導引輕身”。唐《外台秘要》王冰註:“導引為搖筋骨,動肢節。按謂抑按皮肉,蹺謂捷舉手足,蓋萎厥等病多由缺少運動所致,故治法宜導引。”《漢書·藝文志》中記有《黃帝雜子步引》,“步引”即活步導引,可惜早已失傳,猜想當與舞蹈、動樁、拳術套路類似。
(四)五禽戲和易筋經
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導引圖》(圖 5.1),記載了模仿鷂、鶴、熊、龜等多種動物的動作,可以視為武術仿生學的開端。東漢華佗把模擬動物的舒緩導引節奏加快,演化成“五禽戲”,“五禽”即虎、鹿、熊、猿、鳥。
《易筋經》傳說是北魏時菩提達摩所傳。雖然融入印度瑜伽和佛教的禪定之學,但其十二勢之動作,無不是以吐納導引為主。久練不僅可使氣力凝堅,而且能夠強筋壯骨,說明導引行氣術與傳統武術有著密切的傳承關系。
(五)導氣會和,引體會柔
魏晉以後,受玄學影響,導引術的理論開始深奧。晉代李頤注釋的《莊子·刻意》,把“導引”解釋為“導氣會和,引體會柔”,是呼吸運動和軀體運動的結合。
(六)導引行氣
成書於漢代的《黃帝內經·靈樞·官能》把導引與行氣並列相稱。而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文字說明中有兩處直接提到呼吸。如“印(仰)渾(呼)”與“笑(猿)猙”。“印渾”是仰身鳴叫的意思,“籠渾”是猿猴嘯叫的聲音。圖中(右下角)相應的形態是胸部擴張,雙手向後舉,其動作旨在加強肺部呼吸功能,即通過“塑形—傳神—入意—調氣”達到控制呼吸的目的。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意思是,天地之間,不正像風箱一樣嗎?雖然裡面空虛卻不會窮竭,越是排除,它風量越多。導引行氣就是依靠身體運動,像拉風箱一樣,促進氣脈運行,不僅增加機體與外界的能量交換,而且促進體內各組織之間的能量交換,增加能量交換的總量、深度和質量。
(七)郭沫若解釋《行氣銘》
天津歷史博物館存有一件戰國時期的“行氣銘玉杖首”(圖 5.2),曾是合肥李氏即李鴻章家族所藏之物,在十二面稜柱體上刻有 45 個字:“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郭沫若翻譯為,行氣時要深深吸氣,體內蓄積的氣體增多,然後引氣下伸,稍停,意固氣於下焦;然後緩緩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下伸的道路相反而退出,退到絕頂;即緩緩呼氣,直到腹中穢氣全部吐出為止。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銘文記述了“吐納行氣”的要領,把行氣分作九個階段:“深”“蓄”“伸”“定”“固”“萌”“長”“退”“天”,是中國年代最早的行氣養生文獻,透露出以形體伸展姿勢促進腹式呼吸和行氣的理念。
四、坐忘禪定理氣
(一)顏回坐忘
《莊子·大宗師》記載了一段顏回與孔子的對話,說什麼是“坐忘”。顏回對老師說,自己有了進步,孔子問什麼進步,顏回告訴老師:“忘禮樂矣。”
孔子說,很好,但做得不夠。過了幾天,顏回又說:“忘仁義矣”。孔子仍然說,很好,但還做得不夠。直到後來顏回說“回坐忘矣”,孔子聽了後,非常驚奇地問:“何謂坐忘?”顏回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為坐忘。” 意思是說,忘卻自己的肢體,停止自己的思想,離棄形體,擺脫了知識和智慧,與大道融為一體,這就叫“坐忘”。
(二)朱熹靜坐調息
坐忘被宋明理學家發展為靜坐調息。朱熹說:“始學功夫,須是靜坐。靜坐則本原定,雖不免逐物,及收歸來,也有個安頓處。” 朱熹《調息箴》說:“予作調息箴,亦是養心一法。蓋人心不定者,其鼻息噓氣常長,吸氣常短,故須有以調之。息數停勻,則心亦漸定。所謂持其志,無暴其氣也。
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觀之,隨時隨處,容與猗猗。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已而吸,如百蟲蟄。氤氳開闔,其妙無窮。’”
(三)心齋、守一與禪定
與儒家的“坐忘”相近,道家、禪宗更是光大了“心齋”“守一”和“禪定”等方法。《莊子·人間世》提出了“心齋”概念:“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
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又在《在宥》篇中講述了“守一”之術:“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敦煌遺書《呼吸·靜功妙訣》中有“盤腳大坐”和“瞑目視臍”兩句話,前者講的是怎樣去坐,後者講的是凝神氣穴,內視反觀。佛教禪宗在印度瑜伽術和儒道坐忘之說基礎上演變出中國式的坐禪(禪定)方法,同樣注重控制呼吸,講究“觀照”。
(四)蘇軾的內視坐忘功法
宋代蘇軾《上張安道養生訣》描述了“內視坐忘”方法:每夜以子後,披衣起,面東若南,盤足,叩齒36通。握固,閉息,內視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徹,下入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即徐出氣,唯出入均調,即以舌接唇齒,漱煉津液。
這種觀想方法,與其他方法不同的是有顏色,默想內視五臟各具其色,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
五、耳聽身後定喘穴
很多人練拳時氣息很粗,很濁,連呼帶喘,如何應對?一方面當然是要堅持鍛煉,因為氣喘、氣急都是功力薄弱的表現,堅持鍛煉,肺活量增大,身體攝取氧氣的能力最強,氣息自然會漸漸悠長。另外,如果說捷徑的話,就是耳聽身後定喘穴,立即可以使鼻息輕微。耳聽身後,可以使人體重心向後微微移動,減輕了對前胸的壓迫,肺和膈肌等器官得以舒展。
另外,定喘穴本身對於治療咳喘有很好的效果。定喘穴的位置在人體後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旁開0.5 寸處。定喘穴具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功能,效果明顯。中醫臨床上,配合肺俞穴、中府穴用以治療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肺結核、百日咳、頸項部扭挫傷等。日常生活中遇到小孩子咳嗽不停時,大人總是幫他拍拍背,其實就是要拍這個定喘穴。
E. 瑜伽的方法是什麼
什麼是瑜伽及最初起源:瑜珈在印度已經流傳五千年或更多,是印度悠久智慧的結晶。瑜珈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時期,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以前。五千年來,它一直是體現印度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經時代多次變遷,在各階層流傳,甚至於在12世紀末徹底滅亡.在7世紀開始轉入我國西藏後,自12世紀開始,中國西藏成為瑜珈的新的搖籃,練習者秘而不宣.19世紀以來陸續輸入世界各地,包括印度,美國的喜馬拉雅瑜珈學;瑜伽一直充滿了活力。 瑜珈的出現和發展,一直與印度的生活方式和認識密切相連。然而從實質上講,它一直與任何宗教信義或倫理保持分離狀態,從不要求任何信仰系統接受它。瑜珈不是一種宗教;它又是基於一些行為准則的生活禮儀,它的目的是使身體和精神之間完美平衡的發展,以使得個體和外部之間完全和諧。它是一種超世俗的探求,是出於真誠期望對生活及與其聯系在一起的所有現象的深入理解。瑜珈之智--歷史上有一學派 ,智瑜珈. 瑜伽 瑜珈體系是與梵天(Brahmand)——宇宙和諧共處的一種藝術與學問。在印度最古老文化的《吠陀經》中記錄了瑜伽的起源。印度古代的偉大賢哲缽顛 利(Patanjali)在《瑜伽經》中把它系統化為一種特別的心靈境界——Darshana。在這之後又出現過許多重要的瑜珈版本,但是,缽顛 利的《瑜珈經》仍然有自己的獨到卓越之處。還有重要的《哈達瑜珈導論》. 「瑜珈」在梵語中意義為「結合」。斯瓦米·韋委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把「瑜珈」解釋為「一種把自身的演變壓縮為一個肉體存在的一生,或幾個月,甚至幾個小時。」奧羅賓多(Aurobindo)認為,「瑜珈」的意義是努力通過發展個體存在的潛在能力實現自我完美的一種方法論。這就是說:瑜伽象徵某種進程,通過這種進程,人們能夠學到最契合的生活方式。達到這一境域後,它就成了需要堅貞警覺和包羅生活萬象的永久進程;自我(Atma)和原始動因(Theoriginalcause)的結合(Theunion)一致(Onenees)。 這種契合的生活方式中,辨別所有導致生病的要素和利用恰當的技術消除疾病影響,就成了瑜珈所關注的最基本的一部分。這樣,原本是一門個人精神成長科學的瑜伽同時也就成了一門生活和自療科學。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天的瑜珈不再局限於苦行,而是使自己適應了現代城市生活。瑜珈科學及其技術已經將其方位調整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及其社會邏輯的需要,包括現代醫學在內的各科醫學專家正在意識到這些技術在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方面的作用。 瑜珈接受現代科學,為現代科學服務.視為為自身發展的必備高等知識.瑜珈對這些還要求靈活運用. 瑜珈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使人們在體質、精神、道德和心靈方面修行鍛煉的生活藝術。它完全不再受種族、年齡、性別、宗教、種姓和信念的限制。瑜珈強調的是發展兄弟情意、和諧、博愛和平等,這不僅僅是對於不同膚色、種姓、民族、年齡和性別的人,而且還對於所有的生命。這種態度使得瑜珈思想非常明確實際,使得人們從一切精神怨憤中解脫出來,從一切由此而產生的精神、心理和生理疾病中解放出來,踏實地增加體式中的生命氣息,讓冥想主題特定體式與語音緊密和諧起來,而成倍提高生活質量 瑜伽健身 一、起源 瑜伽是東方最古老的強身術之一,公元前起源於印度,在全世界流行。瑜伽一詞源於梵文音譯,有結合、聯系之意,這也是瑜伽的宗旨和目的,即為達到冥想而集中意識之義。瑜伽在印度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婆羅門體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印度,人們相信通過瑜伽可以擺脫輪回的痛苦,內在的自我將與宇宙的天上我合一;通過瑜伽將產生輪回的種子毀滅,一切障礙都將不存在。現在很難區分瑜伽與印度教的關系,在寺廟中,在經書中,在生活中,在許許多多的范圍,兩者的關系相互融洽。 起初,瑜伽修持者只有少數人,一般在寺院、鄉間小舍、喜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帶修持,由瑜伽師講授給那些願意接受的門徒,以後瑜伽逐步在印度普通人中間流傳開來。 而今的瑜伽,已經是印度人民幾千年來從實踐中總結的人體科學的修煉法,再也不是只限與少數隱居者僅有的秘密。瑜伽已在全世界廣泛傳播。印度有很多專門研究瑜伽的學校。 從廣義上將,瑜伽是哲學,從狹義上將,瑜伽是一種精神和肉體結合的運動。一般提到的瑜伽,是指練習方法,用來增進人們的身體、心智和精神的健康。 二、呼吸法 呼吸是人最重要的機能,但是人們對呼吸的了解卻很少,經常以不正確的方法呼吸。在日常生活中,由於人為的因素,我們的呼吸一般是任意和不規律的,大多數人呼吸短淺,缺乏規律,違反身體呼吸系統自然之律動。這樣,身體不能呼吸足夠的宇宙能量,神經系統遭受到損害,內分泌系統不能正常起作用,導致身體喪失力量和活力,產生經常性的疲勞和沮喪的感覺。人的身體狀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與呼吸的規律性,甚至呼吸方式可以高度的反映出一個人的情緒情感。 當人們在心煩意亂的時候,例如沮喪、悲痛或抑鬱,呼吸就變得很慢和沒有規律。 而在狂怒、焦慮和緊張不安時,呼吸則變得迅速、表淺和混亂。 連續不規律的呼吸,不僅損害神經系統,而且妨礙內分泌的固有功能,最終使體質變得虛弱。呼吸隨年齡的增長產生變化,年齡越長,呼吸越淺弱。 深長呼吸對健康非常重要,可以使頭腦靈活,體力充沛,感覺年輕。普通人每分鍾呼吸15~到16次,坐禪中呼吸達到每分鍾5~6次,修持得法者每分鍾1~2次,甚至可以象龜蛇一樣微呼微吸,不消耗能量。 瑜伽認為,人一生的呼吸量是有限的,呼吸又快又匆忙的,必定早逝。相反呼吸緩慢,猶如在品嘗空氣的人,可獲得長壽。自古有千年鶴、萬年龜的說法,足見呼吸緩慢是長壽的關鍵。 調整呼吸是我們生存的基本要素,也是健康的必要基礎。通過肺吸入充足的氧氣供給身體,可促進心臟血液循環,並通且通過血液流動將能力輸送到身體的各部。所以,若想長生,秘訣是使呼吸自然綿長。 呼吸通常有三種方式: 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 無控制的混合呼吸。 一般人都是胸式呼吸(即淺短之呼吸),是一種胸部運動。 腹式呼吸是吸氣時橫隔膜向下的運動,是修煉呼吸,應成為我們的生存方式。 三、橫隔膜呼吸練習方法 可取隨意的姿勢,仰卧、靜坐、站立均可。卧和站雙腳分開,雙眼輕閉,一手置於胸部,另一隻手置於腹部上方,以便感覺橫隔膜以及腹肌的活動。然後以鼻腔緩慢、細長的吸氣和呼氣,不可出聲振動和停息。然後加大呼吸的過程,當呼氣時,盡量把氣吐盡,分多次吐,然後使腹肌有意向內,並溫和的收縮肺部,將氣吐出。然後吸氣吸滿,但不可過分勉強,腹部恢復原狀。當吸氣時會發覺腹壁和和肋骨下部向外推出,胸部只有輕微移動。這種呼吸是藉助橫隔膜的收縮功能和下壓形成的吸氣動作。每天練習3~5次,每次3~5分鍾。 橫隔膜呼吸法對身體有三大功效: 一、 橫隔膜呼吸不同於淺短的呼吸,能使宇宙能量充滿整個肺部,供應身體充足的氧氣,將體內的廢氣、濁氣、二氧化碳呼出體外。 二、 橫隔膜上下移動,猶如溫和的按摩,促進臟腑的血液循環,增強其機能。 三、 橫隔膜呼吸法是以最少的力得到大量的新鮮空氣,因此是極其有效的方法。 四、姿勢練習 目前較為流行的瑜伽姿勢練習大約有80多種。瑜伽姿勢與大多數體育練習不同,它不涉及快速或用力的運動,也不引起粗重的呼吸。相反,瑜伽姿勢做得很緩慢,步驟很分明。修習者在做每一項瑜伽練習時,都是放鬆而又警惕的,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這項練習在其體內所產生的感覺上。由於人的身體習慣與舊有的生活規律和動作,許多練習者在剛剛開始練習時幾乎無法承受體位法所帶來的大量能量,身體出現強烈的抖動,但是堅持下去掌握了那些要決,就會逐步進入一個新的狀態,那時再練習體位法身體就好比定坐在椅子上一樣,平穩、自然、舒適;同時人體內部孕育、滋長出強大的生命氣息的力量。瑜伽師往往能長久的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實際上他非但沒有因為這種長時間的呆滯而感到麻木和睏倦,相反卻積蓄和增加了體內的能量,使他越發精神充沛。 瑜伽姿勢練習經過了幾個世紀的錘煉,已得到凈化。通過有規律的練習,可使人們獲得靈活性、平衡、堅韌、巨大的生命力以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還可消除疲勞和安定神經,從而使人們在睡眠中得到真正的安寧。 姿勢練習舉例:蛇式 預備姿勢:身體平趴地面,一側面頰貼地。雙肘彎曲靠近身體,手掌在雙肩下平放地面,指尖與肩對齊。腳跟並攏,腳趾平貼地面綳緊,正常呼吸。 練習步驟: 1、 脖頸伸直,頭部輕輕向後上方揚起。緩慢吸氣,同時頭部和胸部向上抬起,但肚臍部分貼地,抬到最高處的時候,兩腿依然緊緊靠地並用力保持靠攏。 2、仰望天空並保持這個姿勢,屏息6~8秒。 3、胸部和頭部依次貼地,一側面頰鐵地。放鬆身體,休息6——8秒 重復這個做法。每天練習不要超過5次。 益處:蛇式從內部活動到整個腹部,可促進肝臟和其他消化器官加強活動。這是一個治療消化不良,痢疾,胃炎,胃病以及其他疾病。蛇式能夠讓脊柱柔軟,減緩脊柱疾病和背痛。同時可以有效地活動胸部,肩膀,頸部,面部和頭部,使表皮血液活躍,增進面部之美。這個方法對於女性有特殊作用,可以治療各種月經疾病。 五、練習注意事項 瑜伽練習者應了解這一練習的時間、地點、身體狀況、練功服裝,以及其他注意事項。 一、 時間 清晨,早飯之前是瑜伽鍛煉的最佳時間。傍晚或是其他時間也可練習,但要保證空腹或完全消化以後進行練習。大體上是飯後3小時,或喝入流質食物及飲料半小時後。練習者應該選擇自己最為方便的時間,爭取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內練習。練習瑜伽時,身體保持正常和安靜狀態;如果此時身體有不適或有病狀,盡量不要採用過於強烈的方法,也可以完全不進行練習 二、地點 練習瑜伽時要選擇安靜、清潔、空氣新鮮的地方,有可能的話,離開房間而選擇露天的自然地。在房間中,注意保持空氣的流通,養成經常開窗通風的習慣,這對於調息練習尤為重要。練習瑜伽時可以在旁邊擺放綠色植物。地上要鋪上松軟潔凈的毯子,能輕松地保持站立,千萬不能讓腳下打滑。在練習有關坐式的瑜伽時可以使用蒲席,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疲勞。 三、安靜 瑜伽練習時須保持安靜,避免交談,可以播放輕松、簡單的樂曲。要身心專注、集中。 四、休息 瑜伽休息非常普通的休息,每一種,休息其實都是一種冥想。其作用不可小看,它能夠放鬆身體,感受獲得的能量,也可以鍛煉身心意志,感受自我的存在。 休息有兩種; 一種是短時間的休息,主要是體位法中常採取10~30秒的休息,一般佔用練習的1/5左右; 另一種是專門的休息,有時達數小時之久,如瑜伽者練習的「屍體」放鬆術等等。這種方法除了達到放鬆的目的,還可以有意識地控制體內能量和精神。 五、練功服裝 瑜伽練習時穿著盡可能地簡單,穿短褲、寬桶褲或是中國傳統的練功褲,女子也可以穿短褲或彈力褲。上身要寬松,赤腳或只穿襪子。 六、洗澡 在清晨,練功者練習前不必洗澡,洗澡時間可根據練習者的方便自行決定。如果想在練功後用熱水淋浴,應在練功結束後15分鍾進行。可以增加人體潔凈和輕松的感覺,這樣在進行某些練習是效果更好,因此許多人選擇在練習前洗澡。 七、准確的練習方法 為取得瑜伽練習的成功,必須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瑜伽是一種完善的科學體系,如果不能按照規定去做,這些瑜伽練習就變成了無味的機械動作,與真正的含義背道而馳。雖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完美無缺地做出所有的瑜伽姿勢,但他們無疑可以毫無困難地掌握瑜伽練習的要領。每一個人要按照個人身體限度練習瑜伽,盡力而為,不可強求。瑜伽練習的每一步驟都要謹慎從事,不可操之過急,練習過程中逐步增加力度和困難
F. 氣功呼吸正確方法是什麼
其實有很多種方法,因為練氣功,鼻子不是呼吸,而是吸氣,口呼,這樣說才是正確有,鼻子吸氣,一是可以讓練氣功者心平靜,二是對氣功運氣的作用十分大,當然,還有其它的方法,下面就是一些調息的方法,供你參考。
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調息
調息是自覺地意守呼吸或調控呼吸,以達到和氣養生的目的。它是練功的重要環節和方法。就其實質而言,就是應用意念,去改變呼吸的節律、頻率和深度,從而來調和陰陽,協調臟腑,疏通經絡。
調息的重要性
初步的實驗研究已經證明,調息對機體植物神經系統有明顯的調節作用,呼吸的變化也可以通過影響呼吸中樞,進而調整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張力,最終達到調整相應內臟器官(組織)的功能。調息的重要意義還在於作為調心的重要手段,可寄心於息,使心息相依,意氣相隨,氣血調暢,五志舒和。如此則氣機升降出入正常,才能健脾養氣保精養神。
調息的方法
氣功調息方法很多,概括起來不外口鼻的運用,呼吸肌的運用,意念的配合,動作的配合,讀字的配合,呼吸時相和呼吸速度的調節等。應用時可根據功法和練功者的具體情況而選擇。
1、自然呼吸法
由於人們的習慣不同及男女生理上的差異,自然呼吸可分為胸式、腹式及胸腹混合式三種形式。成年男子以腹式呼吸多見;女子以胸式呼吸較多;運動員、演員、歌唱家則多是腹式呼吸。初練氣功者,一般採用自然呼吸。即在平時習慣的自然呼吸的基礎上,身體放鬆入靜,然後將呼吸調整得柔細、勻暢、自然。開始調息時,可採用吸氣時默念「靜」字,呼氣時默念「松」字,以助調息入靜。
2、鼻吸口呼法
有口吸鼻呼法、鼻吸鼻呼法、口吸口呼法。在練功時多採用鼻吸鼻呼法或鼻吸口呼法。鼻吸鼻呼法多用於靜功,太極氣功、行步功等多採用鼻吸口呼法。有少數練功者,因鼻病、感冒及其他疾病時,偶然以口代替鼻呼吸,但口宜微張。除此之外,口吸鼻呼與口吸口呼法均不宜提倡。
3、大呼大吸法
用鼻使勁地大呼大吸,或以鼻使勁地吸氣,用口呼氣,每一呼一吸要求盡量延長時間,並且還要求發出呼吸聲,以達到「出入有聲」。該法對增強體質,調動機體內氣,以及對某些慢性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在學練此法時,聲音應從小到大,並注意在空氣新鮮的曠野地帶鍛煉。
4、練呼練吸法
古人講「凡入氣為陰,出氣為陽」,因此『陽微者不能呼,陰微者不能吸」。說明應用練呼法或練吸法要注意陰陽辨證。一般而言,練呼對上實下虛的高血壓、肺氣腫、青光眼以及頭痛、頭脹、胸腹脹滿者較為適用:練吸對某些胃腸功能差、陽虛怕冷者較為合適。練呼可採用延長呼氣,呼——停——吸,呼後念字等法,以加強呼氣,延長呼氣時相;練吸時,可採用延長吸氣,吸——停——呼,吸後念字等方法,以突出吸氣。
5、腹式呼吸
這是氣功調息中最常用的呼吸方法。它有利於內氣的聚集、貯存與調動。腹式呼吸一般分為自然腹式呼吸和深長腹式呼吸,後者由前者過渡而來。深長腹式呼吸又可分順式和逆式兩種。吸氣時腹肌放鬆,隨著橫膈的下降,腹前壁逐漸鼓起;呼氣時腹肌收縮,腹壁回縮或稍凹進,橫膈也隨之上升到原來水平,此為順式腹式呼吸(生理學上稱為等容呼吸)。逆式腹式呼吸(也稱變容呼吸)則相反,吸氣時腹肌收縮,腹壁回縮呈凹狀,加之橫膈收縮向腹腔下降,使腹腔容積變小,呼氣時腹肌放鬆,腹部隆起,橫膈也上升,使腹腔容積變大。故逆式腹式呼吸對腹部臟器的壓力影響較大,因而對促進氣血運行,提升陽氣,改善腸胃功能有較大的幫助,適用於內臟下垂、腸胃功能失調者。但對年老體虛及高血壓患者,各類心臟病患者和孕婦均應慎用或禁用。另外,逆式腹式呼吸難度較高,初練者不宜馬上應用。
G. 想學一套強身健體,增長氣力的吐納功法,求高手指教
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向全國試行推廣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和八段錦四種健身氣功的新功法。健身氣功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堅持鍛煉有益於身心健康,它通過身、息、心的自我調節,達到三者的和諧統一,從而促進整個機體保持平衡協調。 「三調合一」的精髓 和一般的體育運動有所不同,健身氣功的主要形式包括:調身、調息、調心。如能做到「三調合一」,即調身、調息、調心三調密切結合的氣功狀態,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調身又稱煉形,是指自覺地調整身體的姿勢和動作,調身是練功的基礎。調身的方法主要分為靜功和動功兩大類。凡是練功過程中肢體基本不動的功叫做靜功,凡是練功過程中肢體活動的功法叫做動功。目前推行的這四種健身氣功新功法就是動功。 調息又稱煉氣,是指自覺地調整呼吸的節律、頻率和深度。調息的方法主要採用自然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 調心又稱煉意,是指自覺地調整心理狀態。要求在練功過程中,不斷排除私心雜念,逐漸建立良好的心態,把心理調整到最輕松、最自然、最舒適的狀態。 四種功法各有所長 健身氣功·易筋經動作舒展連綿,剛柔相濟,以形導氣,易學易練。它突出「伸筋」、「拔骨「,注意脊柱的扭轉屈伸鍛煉。由十二個動作構成的整套功法,可以促進活動部位關節、韌帶、軟組織的血液循環,提高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柔韌性和靈活性,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健身氣功·五禽戲按照傳統五禽戲的風格、特點,不僅體現「五禽」的形神,姿勢優美大方,而且動作簡單,易學易練。它的動作包括身體軀乾的全方位運動,能對頸椎、胸椎、腰椎等部位進行有效的鍛煉。此外,它特別注意手指、腳趾等關節的運動,以達到加強遠端血液微循環的目的。 健身氣功·六字訣在呼吸吐納的同時,通過特定的讀音口型來調整與控制體內氣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分別與人體肝、心、脾、肺、腎、三焦相對應的特定吐氣發聲方法,進而達到調整臟腑氣機平衡的作用。 健身氣功·八段錦的運動強度和動作編排次序符合運動學和生理學的規律。「錦」為精美華貴之意,體現此套功法如絲錦那樣連綿不斷。松緊結合是其特點之一。松,是指習練時肌肉、關節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器的放鬆。緊,在動作中只在一瞬間,而放鬆須貫穿動作的始終。松緊配合適度,有助於平衡陰陽、疏通經絡、活血化淤、增強體質。
H. 道教的打坐方法, 通俗易懂的
儒、佛、道、瑜珈四家均有盤足坐法(俗稱打坐)的練功,但各自的修持練法和追求有所不同。比如在道家的盤坐法中,注重身體生理的變化,打通任督二脈,以至於通達奇經八脈,追求健康長壽的效果。而佛家的盤坐法不大注意身體生理的變化,重視「修心」為基礎。太極拳技擊功夫告訴我們:只有啟動人體的先天功能,才能使後天形質得到進一步的改善。盤坐是啟動人體先天功能的有效練法,對於練習太極拳的愛好者來說,最大的收獲一是把大松大柔練得更好了,拳諺說:練拳時,上肢動作想到盤坐的鬆柔,下肢動作想到樁功的松沉;二是在推手、散手時無論何勁、何力,都不至於迷亂,因為盤坐有心靜之法能養膽足,膽足則氣壯,膽不足則神疲。盤坐相對於變化多端的拳架動作來說,顯得簡單,因此較為容易做到心靜體松,明顯提高調心、調息的質量,為太極內功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此介紹的是楊氏太極拳盤坐的入門級練法。<BR>一、開式左單盤(如照片1所示):<BR>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兩手小臂(接近腕部的陽處)分別對應放在左、右足膝蓋的陰處(內側)。初練打坐之人,臀部宜加一片坐墊。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舌頭輕微舔抵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的嬰兒的酣睡狀態。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背脊自然直立,大椎以上往上松(引領),大椎以下往下松沉,上下同時對拉放鬆,又微微伸展拔長,這就是虛領頂勁。意念從頭頂、臉部(人在微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頸部、胸部、肩、肘、腕、手掌、手指、腹部、臀部、胯部、大腿、膝蓋、小腿、腳面、腳底依次向下放鬆。初練者應記住呼吸時不可強使意念行氣,過早追求氣通小周天、大周天是不好的,因為行氣須到相當程度才能練習,否則易生弊端;在心靜體松的狀態下,從胸式順呼吸自然進入到腹式逆呼吸,呼吸宜緩、柔、深、長。<BR><BR><BR>二、合式右單盤(如照片2所示):<BR>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雙掌合十(兩手的掌、指相對合攏),放近膻中穴,距胸前約一至二寸。手指往上松,肘底往下松。開始時,兩手掌中的勞宮穴虛凹,通過緩慢的舒展松開,左、右手掌的勞宮穴相對凸起貼近。其餘要領與開式左單盤相同。<BR>三、獅式開合坐(如照片3、4所示):<BR>若中、下肢較硬,不易彎曲,可先採用獅式開合坐的練法,待中、下肢的筋、骨、肉適應後,再過渡到練習開式左單盤與合式右單盤。坐著,兩腳腳底互相合攏(兩腳的掌、跟相對靠攏),兩腳底的外沿合貼一起,內沿隨著腹股溝與骨盆的緩慢松展而越離越開。手上動作先做開式(參照開式左單盤),後做合式(參照合式右單盤)。意念放多些在腹股溝與骨盆。其餘要領與開式左單盤相同。<BR>盤坐時間,可於晨起和晚睡前各行一次,如有餘暇,午後亦可加練一次。初練打坐者,不要勉強坐得太久,坐至兩腿發麻發脹一會兒就可結束,左盤、右盤坐上合計十至二十分鍾。打坐結束下座前,用雙手揉搓面部及兩腳,使氣血流通,然後再離座。在盤坐的過程中,氣機發生了變化時,心念的注意力,往往被感覺的境界牽制,甚至引起幻象。入門級的練法只要想著虛領頂勁、松胸氣入中丹田和下丹田、松肩沉肘、松掌舒指、松腰、松胯就可以了。以上這幾樣東西是練拳者盤坐所守的「竅」。盤坐至相當程度後,則內部靜中求動,並非只靜不動,這也是一個應守的「竅」。太極拳受道家影響,從道家修煉的方術來講,「守竅」與「煉氣」並不是同一件事。「守竅」是利用意識的作用,「煉氣」是用意鍛煉呼吸,通過盤坐便吐故納新似的把呼吸之氣引向丹田,乃至從「龜息」(龜每分鍾呼吸1—4次,人每分鍾呼吸12—20次。)練到「胎息」( 胎息功是一種不以口鼻為主要呼吸通道,而以全身毛孔及腹部為主要呼吸通道的一種潛呼吸,沒有上乘明師的言傳身教,是難以練成胎息功夫。胎息功具有最大限度的節能,把人體的能量潛伏下來,待必要時釋放。
I. 關於氣功的問題
關於氣功鍛煉的原因,關於氣功鍛煉的相關知識。 近一二十年來,國內不斷掀起一陣陣的「氣功熱」,有些「氣功大師」在數萬人聚會的體育會場上或其他大型會場公開「發功」;不少人如痴如醉、手舞足蹈,大發其功,有的病人據說當場見效,等等。此外,還有傳說氣功發的外氣,可以呼風喚雨、千里治病。真可謂神乎其神,信者有之,不信者亦有之。有人說:「信則靈」,可謂一語道破天機。
事實上,上面這類氣功,與中醫古代傳統的優秀遺產,已相去甚遠,已經「走樣兒」了。
我們現在所說的氣功,古代並無此名詞。最早稱為「服氣」、「吐納」或「煉氣」,在前面幾節中,有些地方已有所涉及。最早用「氣功」其名的,當推晉代許遜的著作《凈明宗教錄》一書。然而這一名稱並未被普遍接受,而只有「煉氣」、「服氣」、「煉功」等等。氣功一詞,可以說直到本世紀50年代以後,才成為通行的用詞。
然而,煉氣功的活動,其歷史則在 2000多年以上。1975年在青海省樂都地區曾經出土一批文物,其中有個彩陶罐,在罐腹上有一個浮塑彩繪人像,其人兩目下垂,凝神而視,且腹部隆起。有人認為此人是在煉氣功,其氣已沉至丹田。如果此種推論成立,那麼,這個屬新石器時代的圖像,則表明此種煉功法應在5000年前就有了。
但是,真正靠得住的關於煉氣功的文字,當推一段鐫刻在玉器上的文字,人們把它起名叫「行氣玉佩銘」,其文為:
行氣實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復,復則天。天幾春在上,地幾春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這塊玉器文物為一塊12面體的小玉柱,現為天津文管會所收藏。據出土時郭沫若考釋,這是戰國時期煉功的內容。大意是說,在煉功(行氣)時,要把氣煉到能在休內按一定的方向循行。如能按此順行,人就能生存,就會健康:否則氣逆行,就會致人於死命。由這段文字可以看到,我國早在2500年前,人們對於煉氣養生的認識,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煉功對人體的好處,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煉的人多了,各人有各人的體會。加上社會上各種宗教、哲學思想不斷滲入,利用這種形式進行修煉,也為自己傳播宗教教義、哲學思想服務。於是,五花八門的煉功方法、派別開始出現。盡管派別林立,但大致可以分成幾種門類的功法:道家氣功:這可以說是我國地道的煉功派別。其功法又分成許多種,什麼小周天、大周天、胎息、太陽宗火龍功、峨嵋十二樁……其主要特點是煉「內丹」,以求長壽。把自身的氣煉得能隨自己的意志在體內按一定的路線循行,並在某些固定的點(稱為丹田)停留集中,以煉精化氣。有些煉功家把這個過程描繪得十分復雜玄妙,認為這個過程還要分解成包括煉己、調葯(指體內的精氣神)、產葯、采葯、封爐、煉葯等步驟。但是,古人對此早就有比較簡練的概括:「徐徐咽氣一口,緩緩納入丹田,沖起命門,引督脈過尾閭,而上升泥丸,追動性元,引任脈降重樓,而下返氣海。兩脈上下,旋轉如圜,前降後升,絡繹不絕。」可以說,這與「行氣玉佩銘」是一脈相承,即導煉體內的氣沿一定的方向循環不已,在咽喉(重樓)、腦部(泥丸)、臍下(氣海)等處,進行修煉,所謂在丹田中煉內丹即此。這還僅是氣的小周天循環,即在人體正中線背面的督脈、腹面的任脈中循環。其後再煉全身大周天,即氣可在12條正經絡、奇經八脈中循行;最後達到可隨意在身體上任一個點運行,從而達到最高境界,所謂「永無生死」、「長生」的境界。佛家氣功:佛教應該說是「舶來品」,但在中國生根後的佛教,就形成為具有本國特點的佛教了。為了修行,以達到脫離苦海的涅盤最高境界,要求佛教徒坐「禪」。所謂「禪」在中國話里就是靜思、深慮。在印度,佛教徒原有瑜珈術,也是一種煉功,至今猶有流行。傳人我國後我們祖先加以改造。其中一派稱「禪宗」,就是專門在禪房裡坐禪苦修,煉到極佳狀態時,氣息十分微弱,儼如氣絕一樣,甚至脈都摸不著,煉功人可以多日不食不動,甚至可以逾月。佛家認為此種禪已經人定,達到上乘的境界。
儒家氣功:儒學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學術派別。儒家不像佛家,它十分講究現實,主張積極參與世事。其養生要義也是圍繞儒學的教誨來進行的,講究道德、仁義,曾提出「仁者壽」、「德者壽」,講究修身以養生。其功法主要講究一個「靜」字,如《四書·大學》中說過:「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在儒家的術語中,把這種靜的最高境界稱為「心齋」,如孔子曾對顏回說過:「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老,心齋也。」這是從耳不聽外聲開始,經歷心境虛靜,只聽到氣息微弱出入聲,直到心境完全空虛,毫無雜念,與自然渾為一體,就是煉氣的最高境界。我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家如蘇東坡、朱熹皆是有名的靜坐養生專家,也即儒家氣功鍛煉者。
不論哪一家,雖然追求的境界目標不完全一樣,其煉功功法也不一致,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聰明的祖先,對這些不同派別的煉功家做了綜合,從而成為醫學上的煉功,即醫家氣功。幾乎所有的功派都要講究這三個步驟:調身:即採取正確的姿勢。如佛家要求 跏趺坐,道家也要盤腿坐,儒家則採取一般端坐坐姿。至今,氣功已發展成不同功法,形成靜功、動功等不同派別,姿勢也有坐、立、卧、行等不同,但無論如何,總有個固定的姿勢以煉功。
調息:即調整呼吸,使其自然、輕松以至於做到呼吸氣息細而柔、綿綿不絕,即悠、勻、細長。
調心:就是使思想入靜。如意守法,就是通過把注意力集中在體內某一處或點;也可用意念法,即默念某種字句,以集中注意力;還可用意想某些境界(如看到佛像的意境)等等。
通過三調,達到思想入靜,這也就是任何一派所追求的目標,其動靜結合的性質,前面我們也已提及。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氣功煉功者如果能正確掌握,則能充分發揮人體內的生理潛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強體質。有的研究還表明,煉到人靜狀態的煉功人,其腦電圖經過技術處理後,與煉功前是不同的,有如一個人進入麻醉狀態一樣,也就是處在一種保護性的抑制狀態。而且,發現煉功人的體內蛋白質更新率變慢了,免疫機能增強了;還發現這種人的腦垂體分泌一種使細胞死亡的分泌物受到抑制。看來,氣功有利養生,有利提高抵抗力、消滅疾病,是有其科學根據的。
我們的祖先從幾千年前,即以敏銳的眼光觀察著周圍的世界。以善於學習的態度,從自然界自然壽命較長的龜、鶴那裡開始,「知龜鶴之邏壽,故效其導引以增壽」(晉·葛洪《抱朴子·對俗》)入手,逐漸總結出氣功這門符合科學道理的養生之道。至今,氣功這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雖不免良萎夾雜、泥沙俱下,但其核心的精葷部分,卻是值得我們加以繼承,發揚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