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控制生態污染排放的方法有哪些

控制生態污染排放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29 00:37:32

『壹』 防止空氣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第一、減少污染排放量。 改革能源結構,多採用無污染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氣),對燃料進行預處理(如燒煤前先進行脫硫),改進燃燒技術等均可減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進入大氣之前,使用除塵消...
第二、做好工業布局。 工業廠址選擇、煙囪設計、城區與工業區規劃等要合理,不要排放大氣過度集中,不要造成重復迭加污染,形成局部地區嚴重污染事件發生。對於風力大、通風好、湍流盛、對流強的地區和時段,大氣擴散稀釋能力強,可接受...
第三、綠化造林。 茂密的林叢能降低風速,使空氣中攜帶的大粒灰塵下降。樹葉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絨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飄塵。蒙塵的葉子經雨水沖洗後,能繼續吸附飄塵。如此往復攔阻和吸附塵埃,能使空氣得到凈化...
第四、改變燃料構成。 實行由煤向燃氣的轉換。同時,加緊研究和開辟其他新型的能源,如太陽能、氫燃料、地熱等。這樣也可以大大減輕煙塵的污染。
第五、全民參與保護環境。 不要亂扔廢棄物;出行盡量乘坐公交車、地鐵,減少私家車使用;多參加植樹等綠化活動;私家車安裝尾氣處理裝置,使用潤滑油使燃油充分燃燒,減少有害氣體排放。

『貳』 解決環境污染的措施

1,提倡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污染零排放等。

2,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
3,還是就是邊控制污染邊治理,控制污染就是設排放標准,同時對排放物進行收集處理,包括污水處理,尾氣治理,固廢垃圾處置等。
環境問題是指由於人類活動作用於周圍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和創建社會環境的過程中,自然環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規律變化著。社會環境一方面受自然環境的制約,也以其固有的規律運動著。人類與環境不斷地相互影響和作用,產生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演變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如地震、洪澇、乾旱、台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類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和「公害」。次生環境問題一般又分為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兩大類。如亂砍濫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壞、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業生產造成大氣、水環境惡化等。 要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並提出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要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形成一個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環保標准,下決心依法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後工藝技術和生產能力,嚴禁新上那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根據生態環境的要求,進行產品和工業區的設計與改造,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推廣清潔生產,努力實現增產減污。

第二,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並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天然草原植被恢復、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態治理工程;嚴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加強礦產資源和旅遊開發的環境監管。做好紅樹林、濱海濕地、珊瑚礁、海島等海洋、海岸帶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

『叄』 治理環境污染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1、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首先是使用低雜質的無毒或低毒的原材料,改革生產工藝或更新設備,研究和開發無公害、少污染的生產技術,發展綠色產品,減少單位產出的廢棄物排出量。宏觀調控產業結構,對消耗高、效益低、污染重的工業企業採取關、停、並、轉、遷等調整措施。研製和使用能耗低或採用清潔能源的交通運輸工具,逐步淘汰和限制使用落後的交通運輸工具。

2、合理利用能源與資源

(1)加強工業生產管理,把環境保護納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軌道。節能降耗,減少物料流失,回收利用可燃氣體、余熱、余壓,工業三廢要回收再生、交叉利用,建立閉合生產流程,實現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密閉化,提高設備運行完好率,防止跑、冒、滴、漏和事故排放;

(2)改進燃煤技術,提高燃燒效率,低硫優質煤優先供給民用,積極開發採用無污染、少污染的能源,改革燃料構成逐步實現燃氣化和電氣化,擴大聯片或集中供熱。

3、廢棄物處理

對暫無綜合利用價值的工業三廢要進行凈化處理,如採用廢氣凈化和除塵技術來控制煙塵、廢氣,達到國家排放標准,就能排放。城市生活垃圾、人畜糞便、污水等應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醫院污水可能含多種病原微生物、放射性廢物,必須經專門的消毒處理方可排放。

(3)控制生態污染排放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環境污染的危害

1、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氣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表現為呼吸系統受損、生理機能障礙、消化系統紊亂、神經系統異常、智力下降、致癌、致殘。人們把這個災難的煙霧稱為"殺人的煙霧"。大氣中污染物的濃度很高時,會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狀惡化,甚至在幾天內奪去幾千人的生命。其實,即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不高,但人體成年累月呼吸這種污染了的空氣,也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癌等疾病。

2、環境污染與癌症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環境污染是導致癌症發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會的力量,採取綜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環境污染,是癌症綜合預防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3、對植物危害

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使植物葉片褪綠,或者表面上看不見什麼危害症狀,但植物的生理機能已受到了影響,造成植物產量下降,品質變壞。

『肆』 治理環境污染有些什麼辦法

就城市而言,環境污染的治理有以下幾方面:
1、合理規劃, 完善城市功能。遵循生態規律, 從城市環境容量和資源保證能力出發, 制定和實施城市總體規劃, 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發展方向, 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 逐步解決城市功能區混雜問題,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2、治理城市水污染。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質的計劃, 重點保護城市飲用水源。20 萬人口以上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質旬報制度, 環保重點城市要實施生活飲用水源水環境質量報告制度。採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證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體交換、維護城市濕地等措施, 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達標。綜合運用價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 推行城市節水、污水處理及其資源化, 創建節水型城市。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量, 嚴禁超采地下水。
3、治理城市大氣污染。提高城市清潔能源比例, 改善能源結構, 大中城市要建設高污染燃料禁燃區, 在人口稠密的市區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促進西氣東輸沿線城市積極利用天然氣。加快城市供熱、供氣能力建設。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區內新建燃煤電廠和其它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企業。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鼓勵開發和使用清潔燃料車輛, 逐步提高並嚴格執行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准。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區要綜合控制城市大氣污染物的相互影響。按照生態要求進行綠化、美化、硬化, 加強建築施工及道路運輸環境管理, 有效控制城市揚塵。建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和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預報制度。
4、治理城市垃圾污染。加快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及綜合利用、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等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儲運和處理系統, 在優先進行垃圾、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的基礎上, 推行垃圾無害化與危險廢棄物集中安全處置。建立廢舊電池回收處理體系。20 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醫療廢物必須全部實現安全處置,鼓勵醫療廢物集中處置。
5、治理城市雜訊污染。加強對建築施工、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雜訊的監督管理。限制機動車、火車市區鳴笛, 對造成敏感建築物聲環境超標的交通重負荷路段, 採取降噪措施, 控制交通雜訊污染。
6、做好重點城市環境保護工作。綜合考慮城市規模、性質、區域分布和環境狀況等因素, 把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城市擴大到113 個, 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繼續開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活動, 提升模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完善公眾、社區和媒體參與城市環境管理的機制, 建立城市環境污染應急響應系統。

『伍』 生態環境治理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三章保護和改善環境規定,生態環境治理措施有以下內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二十八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保護目標和治理任務,採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未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重點區域、流域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限期達標規劃,並採取措施按期達標。

第二十九條 國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

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予以保護,嚴禁破壞。

第三十條 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合理開發,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依法制定有關生態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並予以實施。

引進外來物種以及研究、開發和利用生物技術,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第三十一條 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國家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確保其用於生態保護補償。

國家指導受益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人民政府通過協商或者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生態保護補償。

第三十二條 國家加強對大氣、水、土壤等的保護,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調查、監測、評估和修復制度。

第三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促進農業環境保護新技術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統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體富營養化、水源枯竭、種源滅絕等生態失調現象,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縣級、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第三十四條 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傾倒廢棄物,進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設,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有關標准,防止和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三十五條 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保護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觀,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與管理。

第三十六條 國家鼓勵和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使用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產品和再生產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國家機關和使用財政資金的其他組織應當優先採購和使用節能、節水、節材等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產品、設備和設施。

第三十七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對生活廢棄物的分類處置、回收利用。

第三十八條 公民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配合實施環境保護措施,按照規定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分類放置,減少日常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損害。

第三十九條 國家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鼓勵和組織開展環境質量對公眾健康影響的研究,採取措施預防和控制與環境污染有關的疾病。

『陸』 減少環境污染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1、對於工廠的污水、廢氣、廢煙、廢渣等有毒氣體進行過濾後排放

2、外出盡量不用私家車,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

3、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節約紙張

4、多種植花草樹木、不亂砍濫伐

為了防治環境污染,中國相繼頒布了嚴厲懲治環境污染問題後的瀆職官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

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今後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滿足後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路」。

政府有關部門在防治環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許多方面的工作,象財政部、化工部、國家海洋局、國務院辦公廳、最高人民法院、環境保護部等部門都頒發過相關法規和規章。

為了做好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努力增強環境意識:一方面要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往往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

另一方面要把這種認識轉變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態度積極參加各項環境保護活動,自覺培養保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與生物科學密切相關的有利用生物凈化來消除環境污染和發展綠色食品等。

(6)控制生態污染排放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綠色植被保護

1、搞好生活營地的綠化、美化工作,臨時住房、倉庫、廠房等臨時施工設施,在設計及建造時,考慮美觀和與周圍環境協調的要求。

2、在每個施工區和工程施工完成後,及時拆除各種臨時設施,施工臨時佔地及時恢復植被或本來用途。

3、按施工設計要求,認真及時地完成工地綠化工作。

二、資源保護

1、在施工過程中,對全體員工加強然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盡量減輕對現有生態環境的破壞,創造一個新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不在施工區捕撈任何水生動物。

2、在工程完工後,按要求拆除的監理工程師認為有必要保留的設施外的施工臨時設施,清除施工區和生活區及其附近的的施工廢棄物,並按監理工程師批準的環境保護措施、計劃完成環境恢復

三、水源保護

1、建設生活用水設施,生活供水系統按照衛生標准進行凈化,為施工人員提供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的飲用水。

2、水池附近不準堆放垃圾等廢棄物,不準修建滲水坑、滲水廁所,不準鋪設污水管道,不準居住人員等。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環境污染

網路-環境保護措施

『柒』 環境污染的治理和防禦方法

下面對環境污染中的水環境污染做相關回答。

造成河湖污染的根源是什麼呢?主要有三大原因:外源污染、內源污染和水體生態功能的喪失。

首先是外源污染,主要來自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

工廠直排或偷排漏排的廢水、城市的生活污水通過管網直接排入自然水體,或在污水處理廠負荷過大、處理能力不足時,溢流至自然水體,從而破壞水質,造成嚴重的河湖污染。而降雨時,初期雨水通過大氣到達地面,沖刷地面時將道路污染物、重金屬等有害物質一同帶進管網,排入自然水體,進一步加重了河湖污染。而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組成的外源污染則是導致水環境污染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內源污染,主要來自河湖底泥、腐爛的水生動植物和沿岸垃圾。

底泥污染是當水體受到污染後,水中部分污染物通過沉澱或顆粒物吸附而蓄存於底泥中,適當條件下重新釋放,成為二次污染源。另外,水中動植物腐爛分解過程會對水質產生一定影響,有可能造成水體缺氧,從而導致污染。而沿岸垃圾進入水體則會進一步加重污染。

最後是水體生態功能喪失。當外源污染和內源污染過重時,水體生態功能被破壞,水生態功能喪失,自身修復調節能力降低,污染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城市超90%的水體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污染(數據來源於廣州市增城區水務設施管理所2019年1月發布的《河湖污染現狀與治理對策》),如何從根本上治理水環境,建設城市水生態文明,形成綠色發展的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城市及人類發展的重中之重。除了更科學的開展城市水環境治理,我們作為地球上的一員,未來命運與生態環境的發展息息相關,更應該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建設美麗中國,為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保障全球生態安全,為人類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治理好後的武漢湯湖

『捌』 生態環境問題都有那些,怎樣污染防治措施

生態環境問題很多,包括土壤,空氣,水資源,還有山川等污染,想要預防就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多種措施共用才可以。

『玖』 治理環境污染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環境污染按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在防止污染方面措施如下:
一、大氣污染在政策法規層面的建議:
(1)修訂《大氣法》:建議在立法目標、行為規范、法律實施程序、法律責任等方面做出比較明確、具體的規定,進一步豐富大氣法內容,加強其可操作性;
(2)完善環境質量標准,健全顆粒物監控體系
(3)加強執法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4)完善大氣污染控制的經濟政策
(5)盡快頒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管理辦法》和《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規劃編制技術指南》
大氣污染在技術層面的防治措施:
(1)完善城市群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管理體系;
(2)加強顆粒物污染物(SO2、NOx、揮發性有機物等)監控系統建設:由於二次顆粒物是由氣態前體物在大氣環境中被氧化而產生的,對二次組分的控制措施也要從兩方面展開。首先是控制二次顆粒物組分的氣態前體物,其次是控製造成大氣氧化性增強的關鍵物種的排放;
(3)控制燃煤源點源和面源
(4)減緩機動車尾氣排放
(5)控制揚塵和區域生物質來源
(6)調整產業結構,減少顆粒物排放
二、水污染的治理措施:
(1)轉變觀念
加強水污染知識的宣傳 ,使人們認識到水資源是人類共有的,有充分利用水資源的權力,也有保護水資源不受污染的責任和義務。使人人都有水危機感,節約用水的責任感,保護水污染的責任感,同時打破傳統的「先污染 後治理」的觀念。各地區、各部門應該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深入、廣泛、持久地宣傳教育,使預防、治理水污染深入人心。
(2)加強工業污染源防治
加強對工業企業的執法力度,改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加強對工業企業的監管,發現違法排污一定要嚴加處罰。應切實進行工業結構的調整,嚴格控制和加快淘汰或改造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在行業中提倡向先進水平看齊,做到不折不扣地完成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的目標,使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工業生產值增長的同時,污染物的排放不僅不能增長而要不斷降低。應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削減污染。實施清潔生產可以大大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物排放量,不僅可以獲得環境效益,還可以因為降低成本而獲得經濟效益。應提高工業廢水處理及利用的水平,提高處理及利用設施的運行率。要認識到工業廢水中的污染物都是流失的資源,並盡量採用有效技術回收利用,在減量化、資源化的基礎上使其無害化。
(3)加強生活污水的防治
對於生活污水防治,有效的措施是加強廢水處理廠的建設,並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廢水廠的正常運行。因地制宜地選用高效、低耗、適合於我國國情的廢水處理技術,合理地規劃排水系統,特別注意採用可以回收利用能源、資源的處理技術和天然生態系統。應大力發展處理後廢水的再利用。再生的廢水可回用作工業冷卻水、農業灌溉水、市政雜用水等。廢水的再利用,既能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又減輕對水環境的污染。
(4)採取有效措施,防止農業面源污染
首先,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對農葯、化肥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危害性的認識,以便進行有效的防範。其次,要加強農葯、化肥等產品生產流通的管理,確保農葯、化肥品種與質量符合國家的規定和標准,避免違禁和不合格產品用於農業生產中。同時,重視對流通市場的管理,杜絕農葯、化肥在運輸、儲存、供銷等環節上存在危害生態環境的隱患。第三加強科學技術指導,控制農葯、化肥的施用量,做到科學、合理、安全施用,是防止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第四,大力研究開發和施用高效、易降解的無公害和無污染的農葯、化肥。第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5],生態農業是實現我國農業生產,農業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成功模式。要樹立大環境生態觀念,加大農、林、牧、漁環境污染源的管理力度,控制水土、有機質流失和土壤污染,推廣高效、實用的節水灌溉技術,大
三、土壤污染的預防措施
(1)加強宣傳、監督和管理,依法預防:各部門應加強對土壤污染的監督和管理力度,同時加強宣傳,提高公眾的環保和健康意識,建立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止、控制和治理的有關法規和政策措施,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污染物排放標准, 如農葯安全使用標准、農用灌溉水質標准、工業三廢排放標准等;
(2)加強土壤污染的調查和監測, 建立土壤污染監測、預報和評價系統: 在研究土壤背景值、通過調查摸清我國土壤污染總體狀況的基礎上,研究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壤質量監測、評價標准和預報系統;
(3)發展清潔生產,消除污染源:在工業方面應認真研究和大力推廣閉路循環、無毒工藝,控制「三廢」的排放。在生活污染方面加強分類回收和凈化處理。在農業生產中,加強污灌管理,嚴格執行農田灌溉水質標准;控制化肥農葯的使用,做到因土因植施肥,積極推廣應用生物防治措施,發展生物高效農葯;(4)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土壤污染是以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為媒介的二次污染為主,植樹造林一方面可凈化空氣,降低大氣污染而引起的土壤污染,另一方面還可以涵養水分、調節氣候、防止水土流失和保護土壤的自凈能力。
對於被污染的土壤或進入土壤的污染物,可採取以下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1)生物修復:土壤污染物質可以通過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被凈化。蚯蚓就是一種能提高土壤自凈能力的環境動物, 被人們譽為「生態學的大力士」;污染嚴重的土壤還可改種非實用的吸收能力強的植物等來修復土壤;
(2)施用化學物質,降低重金屬的可溶性,減少植物的吸收;
(3)增施有機肥料,改善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增強自凈能力;
(4)調控土壤氧化還原條件,使有些重金屬轉化為難溶太沉澱物,控制起遷移和轉化;
(5)改變輪作制度,引起土壤環境條件的變化,消除有些污染物的毒害;
(6)換土和翻土,此法只適宜輕度污染的土壤和小面積的改良;
(7)實施針對性措施,對於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治理主要通過生物修復、使用石灰、增施有機肥、灌水調節土壤E h 等措施降低或消除污染;對於有機污染的防治主要通過增施有機肥、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劑、調控土壤pH 和Eh 等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從而消除污染。

『拾』 環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1,提倡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污染零排放等。
2,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
3,還是就是邊控制污染邊治理,控制污染就是設排放標准,同時對排放物進行收集處理,包括污水處理,尾氣治理,固廢垃圾處置等。
環境問題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兩大類:
一類是自然演變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如地震、洪澇、乾旱、台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類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和「公害」。次生環境問題一般又分為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兩大類。如亂砍濫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壞、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業生產造成大氣、水環境惡化等。 要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並提出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廣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要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形成一個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環保標准,下決心依法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後工藝技術和生產能力,嚴禁新上那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根據生態環境的要求,進行產品和工業區的設計與改造,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推廣清潔生產,努力實現增產減污。
第二,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並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天然草原植被恢復、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態治理工程;嚴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加強礦產資源和旅遊開發的環境監管。做好紅樹林、濱海濕地、珊瑚礁、海島等海洋、海岸帶典型生態系統的保護工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四條 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閱讀全文

與控制生態污染排放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