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論文的方法論
我 們,
是,
可以根據您, 給我,
的要求來做的,好的。
2. 怎樣寫論文
1 怎 樣 寫 論 文 論文不好寫,更不好講。魯迅先生當年就曾激烈批評過那些談寫作ABC 之類的方法和竅門的東西,認為學者必死。今天算是犯忌,大著膽子來講論文的寫作。不過好在我還有點底氣。自己既當編輯,又搞學術研究,對論文寫作還有些自己的看法,不妨談出來供大家參考。 今天我要講的論文寫作,主要是針對人文社會科學方面來談的,如果有搞自然科學的不小心走進來了,也可以聽聽,或許會有益處。因為我所講的論文寫作,從根本意義上說是從觀念層面入手的,著重解決我們論文認識上的問題和誤區,當然,其中也牽連著一些論文的具體操作。在我看來,只有在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我們才會知道怎樣去行動。 我要講的是四個方面的問題:一、論文文體的基本特性。二、什麽是論文?三、論文的寫作。四、論文的格式。前兩者偏重觀念,後兩者聯系操作。 一、論文文體的基本特性 論文作為一種特殊文體,有其自身獨有的特性且不同於其他任何文章類型。前面我們談到魯迅批評寫作 ABC 之類的話,並非針對論文寫作而言,而是指的文學創作。就此而言,魯迅所說有其道理。因為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亦步亦趨的死學、照搬在藝術的道路上是毫無前途可言的,藝術創作從內容到形式到語言及各種藝術媒介等都應該是充滿靈性、充滿獨創性的,如此才真正具有藝術的生命力。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反對的是死學死用,並不排斥活學活用。文學藝術創作中的許多方法、技巧以及形式等,又是有章可循,可以學習借鑒的,如文學之比喻、誇張、象徵,美術之點、線、面、塊、肌理、色彩,音樂之節奏、旋律、唱法等,都是需要通過學習、模仿、借鑒的過程去掌握和提高的,不管是聽別人講或自己摸索著學。換言之,其中有許多 ABC 值得談談。至於談到論文,乃是與文學藝術及其他類型的文章大不相同的一種最為嚴謹的特殊文體,更需要經過專門的培養、訓練和學習,方能把握。在我們看來,論文有下述幾點基本特性: 其一,論文有別於文學藝術及其它感性形態經驗形態的文章,是純粹的理性思維的產物。 其二,論文從文章性質到思維方式到表達形式,都有其嚴格的規定性,來不得半點虛假、馬虎和閃失(後面將具體闡釋)。否則,弄些似驢非驢、似馬非馬甚至四不象的東西出來,就不可能將之稱為真正嚴格意義上的論文。 其三,論文無純形式的技巧、方法,所有的形式、技巧與方法都和思想觀念(或者說研究成果)密切關聯,且為後者服務。在這一點上,論文與一切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作品是有根本區別的。論文之形式、技巧與方法脫離開思想觀念的表達,則將毫無意義。數學大家吳文俊先生就曾笑著否認某些所謂科學美(公式、定義)的說法,認為高興和喜悅的乃是這個科學研究的成果。我很認同這個看法,科學家不是去發現美的,而是去尋找真理的。但藝術的形式因卻是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某個藝術作品或許思想情感不夠健康,境界也不高,然而我們卻不能因此去貶低它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大畫家吳冠中年輕時曾有作美術魯迅的宏願,晚年在香港一次談話中曾發出慨嘆:「政治負我,我負美術。」內中所透露的,便是當年對藝術之形式因的忽略,悔其未能作出更大成就。在這樣的意義上,或許我們可以說玩玩文學、玩玩音樂、玩玩藝術,似乎無傷大雅,卻誰也不能說玩玩學術,因為論文是無法玩出來的,非嘔心瀝血、潛心苦思,就不能捕捉住隱於事物表象之後的本質。 由此觀之,要想寫論文、寫好論文,就必須加強對其本身性質及其寫作方式、特點的認識,以利於我們更好地成功地去撰寫論文。如果說我們本身對論文毫無認識或沒什麽了解,要想做好這個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什麽是論文? 此話說來簡單,似乎人人都懂,但要真正弄清楚其內在含義,真正領悟並掌握,不少人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2006 年,當時還在復旦大學的朱壽桐先生(現已到澳大利亞)來我校文新學院作現當代文學研究生答辯主席,針對畢業論文不盡人意的情況,提出一點最低要求:至少要讓學生明白論文是怎麽回事(故板子高舉,輕輕放下)。當然,這樣做的實際效果,只是讓學生有所感悟罷了,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所以,要搞清楚什麽是論文,還得花點功夫去學習、探討,並真正予以把握。因為這個問題 2 牽涉到我們進行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基本立足點和歸宿,也可以說是前提和基礎。 (一)對非學術論文現象的批評 大家知道,當下學術界的學術狀況是不樂觀的,學術界限被人為地日漸模糊、弱化,出現不少誤區。在這里,我們僅就論文現象提出批評。 學術研究是理論性質的,但現在不少非理論的文章也雜然混跡其中。諸如工作報告、行業經驗總結、各種文化知識介紹、個人感想感悟等,也打著論文的旗號在學界晃悠。這些工作性、經驗性、個體性層面的東西,只是對當下問題表淺的概括和直接的事務性處理,缺乏理論的抽象度、涵括力,沒有長久的生命力。學術研究探討的是事物本質性、規律性的問題,追尋的是隱於現象背後的東西,問的是為什麽?而不是簡單回答事物及現象是什麽、做什麽、怎樣做。 當然,什麽屬於學術性論文,什麽不是,完全是一個思想觀念的判定,它不可能象物理性的實在物那樣容易辨識,見仁見智的現象也是難以避免的。不過,學術終歸是學術,論文也有其規定性(將在後面講解),學術標准必須堅持,才能真正推進理論的發展和進步。在此也發出一個警醒:不能把什麽文章都當學術、都當論文。在這方面,如今的諸多影視傳媒有意無意地產生了不小的誤導作用,尤其是中央十台科教頻道影響更甚。 這個頻道其實我是非常喜歡的,經常看,從中獲得不少收益。我指的問題,主要是出在《百家講壇》這個欄目製造了不少所謂的學術明星,這些學術明星是應加上括弧、打上引號的。這裡面存在諸多問題,鬧出不少事,諸如博士圍攻於丹、掌括閻崇年等,在此我不多加評述,只談與今天的講座直接相關的一個問題。那是易中天與聽眾的一次面會,其中有位工人發言,意思是易老師搞的講座才是真正的學術,使學術走向了老百姓、大眾。當時我聽了只能啞然失笑。學術理論不是人人都能搞、人人都能懂的。學術理論在精神、思想、觀念上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長久、持續的巨大推動作用。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就談到馬克思對理論發現的兩種巨大喜悅,充分肯定理論的作用。我們應該對之抱有敬畏之心、神聖之感。我曾經舉過這樣的例子,把高校的學報拿到街上去隨機發給一百人,看有幾個人會看其中的某幾篇甚至某篇文章。可惜我沒有機會和功夫去做這樣的實驗和調查,但是我堅信,絕大多數人連看都不會看,就會把它派作其他用場。 學術理論是有益社會、有益大眾的,不過我們沒有必要要求人人都弄得明白,它畢竟是社會極少數文化精英的事。誠然,我們也應該肯定,《百家講壇》絕大部分節目本身不是在搞學術理論研究,但其在社會歷史科教文化知識方面的傳播卻是功不可沒的,其中也不乏一些學術的理論的因素。就此而言,我們前面所批評的非學術論文的那些文章,其本身的價值我們不會摸煞,而其中的某些理論因子,例如某種好的提法、看法、觀念等,也可以給我們的學術理論研究提供有益的營養和成分,但我們絕對沒有理由因此而放棄學術理論標准和要求,將論文從精神文化、思想觀念的頂層拖到平地來。 (二)教科書論文定義評析 各類相關的教科書都更給論文下過定義,基本上是大同小異,較為一致的表述是:論文是在科學領域內表達科學研究新成果的文章。這類文章被稱為學術論文或科學論文。 這個定義我們不能說它錯,只能說它的表述非常籠統,也不完善。首先,它未對定義作出任何解釋,更重要的是對論文本身沒有作出規定性的界說。看了這個定義,給人的感受是似乎明白又似乎有很多不明白。所以,我也不便多加解說。 (三)論文定義及闡釋 本人在十餘年前與人合著《文藝批評學》一書時,曾為文學批評論文定義,現在站在整體立場(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統一)上,當然,也偏重在文科方面,給論文作一界定: 論文是指作者將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里研究出的新成果、新觀念,運用一般性的理論論述方式,全面系統地進行論析,籍以揭示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基本特性,使之成為一種具有嚴密的作品結構和完整邏輯框架的理論文章。 在我看來,只有符合這個定義各方面要求的文章,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論文。 當然,不能說我下的這個論文定義就是最正確最好的,能夠說的是它揭示了論文最基本的內涵。該定義包含了多層含義,在此,我想強調並闡釋其中最重要的三點:文章之新、理論化的論述方式、邏輯 3 化的文章結構。換個角度看,其實這三點也是做論文的基本標准和要求。 1.文章之新(亦即觀點之新) 新是學術理論文章即論文的靈魂、生命,離開了新,論文就可以說毫無價值。這應該是搞研究、做論文的一個學術尺度。大家不是很喜歡說現在是信息時代嗎?信息傳播講究的是有用信息、有效信息,而不是無用的垃圾信息。眼下手機騷擾簡訊的泛濫,大家都很反感、討厭,其實,毫無意義、價值的所謂論文,何嘗又不是對我們的視覺和神經的一種干擾,讓人覺得無味無趣。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反對炒冷飯,反對因襲陳說老調,更反對抄襲之類的惡劣學術行為。而對於那些空洞無物的大道理文章,用我們辦刊人的話來說,叫做正確的廢話。 可以認為,文章之新、觀點之新是論文的基本要求、起碼要求。不然,為什麽做學問的人都要嘔心瀝血、冥思苦想,去探索前人未知的奧秘呢?老師指導學生寫論文時,不也常問一句話:「有什麽創新點?」所以說,要寫一篇學術論文,總該有點新意有點新東西的。至於出新之處或者說新觀點之價值大小、水平高低,那是第二個問題。我們當然希望所有論文都是高質量高水準的,而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不可能要求剛踏上理論之路和理論上還不夠成熟的作者一出手就達到高峰。人的成長、進步和理論的發展都是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的。 關於文章之新,我們可以從下述幾方面去理解,同時,這幾方面也可以說是我們在做論文時怎樣去出新的一些思路。 (1)觀點之新 觀點之新指的是論文所表達的新的看法、觀念。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①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社會在發展,人們的視野也在變化,學術研究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深化,而新的研究領域是一片未曾開墾的處女地,最容易出新的成果。從學術歷史的角度看,民族學、民俗學、文化學、社會學等都是在近百年間才發展起來的,而在今天,大眾文化、網路文學、原生態音樂、動漫美術等都有許多新的社會時代因素和藝術特點等待人們去挖掘。當然,前提是需要大家付出心血和艱苦的努力,因為新成果不會是長在樹上只等大家去摘的。 ②已有研究領域的新發現 這里指面對一個熟知的研究對象時,去發現一些新的人們尚未認識到的東西。如魯迅研究,以前我們老說魯迅是現實主義,但之後人們發現他有濃厚的現代主義因素,對之進行分析論證,形成了自己的新觀點。再如齊白石,大名鼎鼎的國畫大師,我在電視上看到過他與畢加索交往的報道,其中就提到齊白石國畫中的抽象元素,倘若以此為題甚至擴展到整個國畫與現代派的諸種藝術聯系,應該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課題。另外,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當代畫家也吸取了西洋畫中透視、整體的許多技法,也是值得人們深思的。 ③原有觀點的補充、深化及糾正 這里是指在原有觀點的邏輯上,對之進行豐富、深入,以及在個別不礙大局的問題上的糾正。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所以,對前人已有的觀點進行補充、深化及糾正,這本身就是理論上的一種發展。這個問題用自然科學最好說明,最小的物質單元經歷了原子、中子、質子的發現過程,現在科學家們正在合力尋找理論設想中的「誇克」。再說到我們的文藝學理論,以前比較過分地強調政治的功用,這在階級斗爭年代、戰爭年代,我們還可以用歷史的特殊性來做出一定闡釋,但在今天卻是需要糾正的。我們不會否認文藝的政治功用,只是要把它擺在一個合適的理論地位和歷史位置。文學革命時期,茅盾曾說過,「游戲和消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我在前些年的一篇文章中曾對此反著說了一句:游戲和消遣的時代又回來了。這些都表明,立足於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看法是會發生變化的,其間便大有文章可做。 ④推翻舊說 這個問題比較好理解,指的是對舊有學說觀點的否定,通常稱為做翻案文章。在建國之後,文藝界的許多大家、大師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曾有過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的悲慘命運且被批為反動學術權威。這批人在新時期不僅在政治上平了反,而且在學術方面也給予了重新的認識、評價。事實上,許 4 多歷史人物、事件和既往學說,站在今天的時代高度,都有相當大的重新評說的空間。比如曾國藩、李鴻章之流,一直被訂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稱為賣國賊。近些年有些松動,在紀念文章中為其行為有所辯護,而在《喜來樂》這部電視劇中,對李鴻章也寄予了同情。曾國藩、李鴻章等到底是喪權辱國的賣國賊,還是忍辱負重的愛國者?中國在當時「落後被挨打」的國情下,站在國家領導人的立場上,是僅憑一腔熱血作無謂反抗,多燒幾個圓明園,多死更多的士兵和老百姓、多丟失更多的土地好呢?還是從外交上去苦心斡旋,把國家和民族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更好?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深長思之的。 (2)方法之新 世界是包羅萬象的,我們認識、把握世界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多樣化的。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葯,也無包打天下的認識、把握世界的方法。正是因為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方法,才豐富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在這里,方法與觀念是聯系在一起的,方法的更新往往帶來觀念的變化,帶來新的觀點和成果。方法之新指的就是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原有事物,從而在論文中體現出新觀點。 對於方法,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是哲學性質的方法,一是與社會立場藝術立場相聯系的方法。 哲學性質的方法,有大家熟知的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歷史主義、非歷史主義等等,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及其各學科的方法。在這里,我們主要強調的是用不同學科的方法去研究某一學科的問題,如用民族學、民俗學、文化學的方法去研究文學、音樂、美術等,還有,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去探討人文社科領域中的問題。上世紀90 年代前後搞得熱熱鬧鬧的三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就對人文社科領域里的理論發展起到良好的推進作用。我們學校有位老師,曾用生物學的 DNA 來研究經濟學上的企業的機制、生存和發展,也蠻有新意。 社會立場藝術立場所關聯的方法,實質上表明的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世界觀與立場決定了我們認識問題的立足基點和歸宿,從而在認識途徑和思維方式上體現為一種方法。文革剛結束時曾有個相聲,很有意思。說的是某人將眼睛睜起時,另一人就指斥他虎視眈眈;於是,他就將眼睛眯起,又說他心懷鬼胎;好了,這一下他乾脆把眼睛閉起,心想總沒有說的了,殊不知卻又說他懷恨在心。這充分說明了在唯階級斗爭學說盛行的那個年代,只要被批為壞人、黑幫、反動學術權威,無論你怎樣說,怎樣做,都只能是一個「壞」字。所以,我們搞研究,做論文,一定要樹立正確、客觀的社會立場、學術立場,而不能站在狹隘的錯誤的立場、觀念上去認識、看待和評價事物。在上世紀末,文學界曾興起一股重評文學史、重讀經典的熱潮,做出了不小成績,但不少學人也指出,要想有真正的大的突破,必須在思想觀念和方法上有一個根本的改變。最近我曾寫了一篇《關於抗戰大後方文學研究的觀念與方法》,就是從立場觀念角度來談研究方法的。我提出的文學歷史主義,包含了文學本位立場、民族文學立場、社會文學立場三者的辯證融合,意圖打破我們長期以來對國統區文學認識、評價上的偏誤。在此無法詳講,還是再舉個事例,來談談不同立場所產生的不同看法,並且各有其道理。關於計劃生育問題,前些年有人在《重慶晚報》談到重慶現已開始進入老年社會,由此出發,談到應多生育,以補充年輕人之不足;其實,我們還可以從家庭立場來看,一個家庭有 2-3 個孩子是最完美的,利於孩子的人格、情感的發展,否則,連孔融讓梨的機會都沒有。但若從整個國家、人類社會的立場看,我曾經開過玩笑,當中國有 20 億人口時,誰來當國家主席頭都會大。如果允許假設,當世界人口的發展威脅到人們自身的生存時,或許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會重新復活。這些事例表明,不同立場產生不同看法、結論,但必須注意的是,其間還存在誰的道理更正確、更全面、更大更長遠的區別。 總之,立場、觀念、方法的更新,是我們做論文時出新的一個重要途徑,不容忽視。 (3)角度之新 角度和方法往往是關聯在一起的,當我們說用什麽方法時,某個角度也隨之出現。但二者也是有區別的,如果說方法是宏觀的,更具普遍性,那麽,角度還可以是微觀的、具體的,甚至有個別指向性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來談角度之新。 任何事物都是立體的、多層次的、多側面的,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也因此而獲得了在各自層面上的不同切入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角度或者說視角。新的角度或視覺,往往給我們引向新的未知領域,從而帶來新的認識和觀點。我們學校有個研究生曾經寫過一篇研究鴛鴦蝴蝶派的文章,這本來是一個歷 5 經批判且不好做的選題。經人指導,她從大眾傳媒這個視角切入,探討了中國文人身份職業化的變化、報刊消費對文學現實性的要求、報刊連載對文學所產生的變化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學的繼承和西方文學的吸收等問題,較大程度肯定和揭示了鴛鴦蝴蝶派文學在中國文學由古典走向現代的重要承接作用。這篇文章後來也在我們學報上發表了。再有我們學校一位老師,從文藝政策的角度去研究我國文學的發展,從左聯時期的准文藝政策,到延安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後的文藝政策,寫了一系列的論文,在學術界形成了很好的影響。還有我們學報曾收到過一篇文章,雖然由於作者和文章本身的水平不夠沒用,但其文章的撰述角度是挺有意思的,寫的是歷代帝王的臨終遺言。這個話題本身是非常獨特的,帝王臨終遺言,特殊的人、特殊的時間、特殊的心態,可能牽連到和影響多少國家大事,以及重要歷史人物的命運,值得人們去探究。 所以,我們在搞研究和做論文時,一定要多動腦筋,多思多想,善於去挖掘和找尋到前人沒有採取和用過的角度和視角,這樣,創新點也就可隨之而出了。 (4)材料之新 這里所說的材料之新,主要是從文章的論證角度而言,不是指的資料整理或資料意義上出現的新材料,當然,資料問題也是需要有學術眼光和價值判定的。 材料之新主要體現在對既有觀點的豐富、完善,以增強其說服力。在這方面,自然科學的表現要充分一些,也更有實際價值,我們不是經常聽到什麽替代用品、替代材料的出現嗎?在背後起支撐作用的就是人們所認識到的關於事物本質的學說和理論。至於人文社會科學,新材料的運用則是較為艱難的,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一是要在大量典籍里去淘被歷史所淹沒的金沙,二是等考古的新發現。我們學報在上世紀80 年代前期曾經組織過一次「屈原問題討論」,搞得熱熱鬧鬧,結果是究竟有無屈原其人,論戰雙方都拿不出實在根據。其中,一個日本學者稻田教授說了句頗為公允的話;等待考古發現。 關於材料之新,主要出於述說的完整性在這里提一下,我就不想多說了。大家要把文章之新的重點,放在前三點上,綜合起來進行思考。這樣,既能加深我們對論文性質的認識,同時也給我們的研究和寫論文提供思維的路徑和方法。 2.理論化的論述方式 文章的展開方式與思維方式是聯系在一起的,有什麽樣的思維方式就有什麽樣的文章形式。由此也可以說,人們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的行文方式。我們在這里提出的理論化的論述方式,實際上是對論文在思維和行文上的質的要求。 日常化的思維和理論化的思維是有本質區別的,不可同日而語。前者是個別的、零散的、經驗的,後者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一般性的。換句大家熟知的話說,前者是感性的,後者是理性的。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才會把其他文體的各類文章排除在學術論文之外。這樣說,並不是否定其它類的文章中沒有理性的因素,而是從文章的思維和行文的整體邏輯上來看的。論文要求的是我們從事物的一般性、共性出發去予以看待,並以概念化推演的方式去展開論述,同時將這個理論性的立場貫穿始終。其他類文章或抒發情感、感想,或描述事物情況,或對事物及現象作出一些經驗性的概括、議論等等,主要是立足於個別性的層面來認識和看待事物,就事論事,不具備理論的涵括力、普遍性。對此,我姑且把它們分別稱為理論立場和個體立場。 舉個例來說,我是搞文學、文藝學理論研究的。不看文學名著是說不過去的,特別是我們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就我個人的欣賞興趣來說,喜歡那種大氣的、豪邁的、跌宕起伏、盪氣回腸的雄壯類的東西,而不喜歡那種小里小氣、婆婆媽媽、小女人似的東西。所以,我看《水滸傳》、《三國演義》毫無問題,《西遊記》也是在小學時就讀過,只是這種神怪類的東西後來也無興趣再看。但是《紅樓夢》卻始終難以提起我的閱讀興趣,清朝封建大家族裡那些小兒女們的事,對我來說沒起什麽觸動作用,我反而樂意去看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甚至不惜挑燈夜戰。最後,我只有強迫自己去看《紅樓夢》,讀了五六次,終於沒看完。就個人立場而言,我可以說不喜歡《紅樓夢》,並可講出多種理由,因為個人的欣賞興趣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並且也有個人選擇的自由,但我絕不可因此而說《紅樓夢》不好。如果我真要評價《紅樓夢》,還得擺脫個人的主觀性因素,回到客觀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論立場上去,把它擺放在文學發展歷史的背景上,對其本身的藝術性質及諸多關聯問題予以研究,有好說好,有壞說壞,並有 6 根有據的進行論證。 由此我們特別提出,千萬不要把通常的議論文、論說文當作論文,這是最容易混淆的。不能說有點想法、看法就是論文了,關鍵是看其立足點和整個行文是否在理論化的道路上運行,是否從一般性、共性的層面去思考問題。雖然有的議論文、論說文可能寫得很精彩,很有想法,甚至提供了一些具有學術含量的東西,但只要在總體上不是理論性的,就不能稱之為論文。魯迅的雜文是寫得很精彩很有見地的了,但我們仍然很難把它當作論文。 要做論文,必須具備理性的思辨的思維能力和論述能力,這是無可置疑的。而理論素質不是自然習成的,需要通過學習、培養和訓練來養成和提高。我曾在給本科生做論文寫作的講座時給他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將平時的知識化學習轉變為理論化的學習,著力培養自己的理論思維素養和水平。現在不是講素質教育嗎,應該說中國的大學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在此就不岔開話題了。在我看來,其實不僅是大學生、研究生,而是對所有現代人來說,培養、提高理論素質,乃是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和文化構成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過:「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究竟是不能離開理論思維的。」更是把理論思維的重要性提高到國家、民族發展的高度。總歸起來說,國家社會的發展需要理論思維,個人的全面發展不能缺失理論思維,而論文的寫作則離不開理論思維,否則,就會被擋在學術理論的大門之外進不去,盡管用我們的肉眼看不見這扇精神之門。至於理論思維本身的內涵、特質及如何具體培養,這又是一個專門的很大的話題,在此也無法多說,只有靠大家去學習、思考了。 3.邏輯化的文章結構 任何文章都有其相應的文章結構,不然,就難以作為一個具有相互聯系的整體存在。對於非論文的其他類的文體來說,無非是以時間、空間、地點、人物、事件及其過程與關聯等來結構文章,即使加入一些文章的技巧、手法,採取什麽倒敘、插敘、補敘以及時空倒錯等來進行處理,如現代派小說中就應用了許多讓人眼花繚亂、頭暈目眩的時空轉換、意識流之類的結構方式,但無論這些文章怎樣變換結構,體現的也只是事物及其現象外在的表面的聯系,並且始終也擺脫不了時間、空間和事物發展過程的實質性制約。例如,稱為東方意識流的茹志娟的《剪輯錯了的故事》,王蒙的《蝴蝶》、《春之聲》,以及相對正宗的中國現代派的代表人物馬原、洪峰的作品,都可以將之打散、錯亂的結構清理出一條較為明晰的小說線索。 顯然,論文的結構方式與上面所述是迥然相異的。與我們前面所講到的理論化的論述方式相一致,論文的結構方式是邏輯化的,它重在事物各部分、各層次、各側面、各角度之間根本性質的聯系,重在作者所持有的總體的基本的觀點和各個層面的觀點以及各觀點與各概念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的統一性。換言之,事物、觀點的邏輯關系才是論文結構安排的根據。雖然有些涉及到歷史過程的論文,從表面上看也有時間線索,但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我們或者說作者抓住的那些具有本質內涵的觀點、概念,是它們在運動,也是它們才是我們做論文所要論述的重點,離開了它們,時間在這里就變得缺乏意義。現在不少人做的論文,表面形式上看似乎安排得還不錯,有頭有尾、有總有分,各個部分的安排看來也還合理,但就是細讀不得,因為裡面或充滿了矛盾、沖突,或充塞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或胡亂貼上大量無關的腫瘤腫塊,不能構成一個具有相互邏輯聯系的有機整體,這樣的文章自然也就大成問題了。因此,作為論文作者,怎樣去把握住研究對象的本質及其各種關系,這是不能不花的功夫。 這里還需要補充一點
3. 文獻綜述里的方法論部分怎麼寫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
00格式與寫法
00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在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00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00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00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關於參考文獻的使用方法,錄著項目及格式與研究論文相同,不再重復。
4. 畢業論文中研究方法,手段和步驟怎樣寫
(1)文獻研究法:根據所要研究內容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獲得充足的資料,從而全面地了解所研究課題的背景、歷史、現狀以及前景。
(2)研究項目分析法:在進行理論的搜集與分析之後,根據現有的研究項目整體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使理論有理有據,設計更合理。
根據許多論文的選題經驗,這一級論文的選題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本專業的研究空白、發生爭議的話題(自己的觀點感到較為充分)、對比性的話題、從其他專業角度研究本專業的話題(這是一種選題的邊際效應)、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話題、剛剛冒出來的本專業的新問題。
(4)論文方法論怎麼寫擴展閱讀:
畢業論文的基本教學要求是:
1、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學生處理數據和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正確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3、培養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文獻資料收集、閱讀和整理、使用;提出論點、綜合論證、總結寫作等基本技能。
5. 社會科學理論研究方法論 寫一篇論文要怎麼寫,往哪個方向寫呢
俺給框架可以
6. 論文怎麼寫
會計論文的寫作準備工作
會計論文的寫作準備工作
文章寫作是創造精神產品的過程,根據認識論理論,先有認識,再有表述,先有材料,再有寫作。所以只有認真研究寫作的全過程,才能提高寫作能力和水平。論文准備階段,是寫作的初始階段,也是十分重要的階段,該階段能夠博採信息、聚集資料、分析資料、提高認識。會計論文的寫作準備工作一般包括搜集論文資料(包括調查),整理分析、篩選使用資料等內容。即搜集、整理、加工資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一定的材料,閉門造車,難於撰寫出有價值的文章。搜集與佔有資料、整理資料,是研究工作的起點,同時也貫穿於撰寫財務會計論文的始終。
(一)資料搜集的范圍。搜集資料時,首先要明確哪些資料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哪些資料是必需首先了解的、急需的等。只有這樣,才能有目的地進行資料搜集。寫作論文一般應收集以下幾類材料:
1.論題的核心資料。它是指所研究對象本身的資料。例如:《知識經濟對財務會計的沖擊與挑戰》這一選題,其核心資料是圍繞知識經濟和財務會計學的相關知識,如《21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會計理論》、《會計計量理論研究》、《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研究》、《國際會計准則》、《論財務會計概念》等書籍。核心資料,往往是「參考文獻」所列的書目、篇目。
2.背景資料。它是對核心材料起參照、比較、深化作用的資料,包括已有研究成果資料和與論題相關的參照材料。學術發展是一個長期漸進積累的過程,後人通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因此,要重視已有成果資料的收集。可以編制已有成果目錄,從標題上掌握論題研究的線索,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各派觀點的資料,以便尋找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見解;有些資料還能用於行文中的理論探討,以增強文章的理論性。
3.具有方法論意義的理論資料。專業論文不能停留在就事議事的層面,而要用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學科理論來分析和闡述問題。因此,必須注意這方面的理論資料收集。
此外,還要熟悉國家有關方面的政策。
(二)搜集資料的途徑。面對如山似海的資料,怎樣才能迅捷地獲得我們所需的資料呢?這需要了解搜集資料的途徑。
1.社會調查。這是獲取第一手資料(包括親身體驗)的主要方式。大量實用的富有價值的第一手材料存在於人們的社會實踐中,有的尚未被人們用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實地調查去獲得。業務部門和企業的規章制度、經驗總結、分析報告、憑證賬簿及報表內容格式等等,都是重要的實際業務資料。雖然這些資料比較零散,但它是論文寫作的第一手資料,能給人們深刻的感性認識。寫作論文時可重點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
社會調查具體方式有:
(1)普遍調查。它是對論題所涉及的一定范圍內的有關情況,作出全面性的調查。例如,探討我國國有企業財會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等問題,就要對各地區、各單位作全面的了解,對其人員管理體系和管理機制、隊伍建設的狀況,作系統的調查分析,了解其全面情況,掌握各種有關數據和事例,在此基礎上提出如何提高財會人員的素質的管理方案。這樣普遍的調查,難度會大一點,需要花費較多的物力和人力。
(2)專題調查。它是針對某個問題作專門的調查。例如,對證券市場上紡織類股票進行比較研究,就要對滬深兩市的所有紡織類的股票的股本結構、財務指標、市場價格、政策傾向等資料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對各股票市場價格高或低的原因作重點的剖析,預測各股票的未來走勢,並進行技術分析。
(3)典型調查。這是根據調查目的,在對被研究對象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選擇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單位,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探索其內在規律性,然後以調查結果推論全面情況。「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從典型可以看到共性,即一般面上的情況。因此,典型一定要注意有代表性,可以選取上下兩頭,也可以選取上中下三類。例如,要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問題,可以選取非常成功的邯鄲鋼鐵製造廠的「模擬市場,成本否決」的典型調查,分析其降低成本的方法、原因、經驗,然後總結出降低成本的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案和設想。典型調查單位數目少則一兩個,多則三五個,屬小型調查,能節約時間、人力、物力。
(4)抽樣調查。它是按照科學的原理和計算方法從所要研究的現象的全部個體單位中,按隨機原則抽取部分個體單位作為樣本進行調查,取得資料,然後推算出全體數量特徵的一種方法。它一般是在總體數量龐大時運用。例如,對證券市場上紡織類股票進行比較研究,由於紡織類股票家數較多,要想對所有股票的情況一一進行調查,實際上工作量很大,有時也並不需要這樣做,這時就可以運用抽樣調查法,將其進行分類,每一類選擇一兩家有代表性的股票進行分析比較。
(5)重點調查。它是在被調查對象的全部單位中選擇一部分重點單位進行調查,以求對總體狀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所謂重點,單位是指在所研究的內容方面數量比較大,佔有較大的比重,而不一定要求有典型性的單位。
(6)個案調查。它是對某一具體社會單位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的方法。它與典型調查有許多共同特徵,是一種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其缺點是主觀隨意性較大,優點是耗費的人力、財力相對較少,可全面深入細致,方法多樣,得到的資料十分豐富、生動、細致,是其他方法不能比擬的。
進行上述調查,可以通過觀察、開會、問卷等調查方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其中,觀察是獲取信息的最基本的方法,它是根據研究課題,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和其他科學手段(如照相機、錄音機、錄像機等),對所研究的對象進行考察、搜集資料。開會,是指調查主體(調查者)通過召集一定數量的有關調查對象(被調查者)舉行會議,或直接參加有關部門舉行的一些相關會議、報告會,利用開會這種形式來搜集資料、分析和研究某一社會現象(調查內容)的一種調查方法。此種調查方法比較方便,與會者彼此可以相互交談,相互啟發,相互修正,從而獲得比較完整的資料信息;問卷,是指採用郵寄,直接詢問等方式,依據調查設計的問題(亦稱調查問卷),經調查對象作答而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的一種調查研究、獲取資料的方法。問卷的設計要鮮明、准確、易於填答人理解,才能提高回收率。
2.文獻資料搜集。文獻,通常是指具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物資料。但我們寫財會論文,所指的文獻,是廣義的文獻,即與論題研究對象信息有關的一切書面文字材料。財務會計方面的文獻資料有許多,如,《財務與會計》雜志,側重於介紹會計法規、會計實務工作經驗;《會計研究》雜志,則側重於對財務會計中理論問題的研究與探索;中國會計學會每年編制的《會計學論文集》,則選擇了當年有代表性的財會論文。各省、市、自治區有關學會的刊物、文集亦可選讀。
有關財務會計書刊資料名稱,可以參考本書第三部分的「參考文獻索引」。
總之,搜集資料既要豐富又要適度,要有重點地閱讀與選題有關的內容,而不要漫無邊際地閱讀。文章要根據自己的需要,有的可精選,有的可精讀,有的只需大致瀏覽一下即可。
(三)搜集資料的方法。檢索資料的方法主要有:充分利用論文撰寫者自己的藏書,善於利用圖書館、檔案館、書店、書展等。每一個研究者都應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方向,建立自己的藏書系統。可以直接在資料上做閱讀記號,或者插上若干紙條,隨時備用,這可節省大量抄錄時間。此外,圖書館、檔案館收藏有大量專著、報刊、統計報表、歷史資料和技術檔案,而且經過整理開發,以其資料齊全、檢索方便的優勢,吸引著研究工作者。到圖書館查閱是獲取文獻資料的基本途徑。當然,經常逛書店、看書展,往往也可以獲得最新的圖書資料信息。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利用圖書館、檔案館、單位的資料室、側重於平時積累,經常做卡片、記筆記、剪貼(復印)報刊。是書,註明作者或編者(譯者)、書名、出版單位、發行年月;是報紙,註明作者、篇名、報名、第幾版、年月日;是雜志,註明作者、篇名、雜志名、年月(期號),以便附錄在論文的後面「參考資料」項,也便於文中注釋引文的出處(是書最好還要加上頁碼)。
怎樣才能快速地查檢到所需的資料呢?
①要熟悉圖書分類法。一般來說,圖書館都是把所藏圖書資料按內容的科學性或其他特徵,以一定的標准劃分類型,有規律地排列出來。開架圖書,我們可以自己查找;對於閉架圖書,我們可以查看圖書館編制的目錄。目前使用得較為普遍的是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此法把資料分為五大部類二十二大類,一級大類目下,根據圖書屬性又劃分為若干二級類目,其下再分為三四級類目,並採用「八分法」和「雙位制」編碼。比如,要查找財政、金融方面的資料,就要先找經濟大類,它屬於社會科學大部類的F項目,然後找到政治經濟學項,再下找至「8財政、金融」,在此項目下就可查找到你要找的相關論著,用專門紙條寫上編碼、書名交給管理員就可以了。
此外,有些圖書館還同時使用書名目錄、著者目錄、主題目錄,讀者可以按其中的一項進行查找。總之,如果不熟悉圖書分類法,可以選一本簡明的「圖書分類」瀏覽一下,掌握這方面的知識。我們在翻檢圖書分類目錄時,可編制參考書目。每本書名用一個單獨的卡片,既便於借閱,又便於保存,還可以從書的標題中估計與本論題的關系,然後「按單索驥」,借閱圖書。
②要利用目錄、索引、文摘等檢索工具。目錄是標示圖書或其他出版物外表特徵的系統化的檢索工具,常用的有《全國新書目》和專門介紹各類期刊報紙的《全國中文期刊聯合目錄》,以及介紹外文圖書的《外文圖書總目錄》等。索引是按一定順序把散見於圖書報刊的論文篇目、作者姓名、刊物名稱及期刊號記錄下來便於檢索的工具書。查找索引,還能在短時間內了解學術動態。文摘,是指將論文的主要論點簡明摘錄出來,分門別類進行整理的資料。文摘和索引一樣,屬於二次加工的成品,是查找最新資料的檢索工具。利用文摘可以迅速掌握學術信息。較常用的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出版發行的《復印報刊資料》,它是從全國 1400多種報刊上選材,按科學或門類編成99個專題(經濟類就有21個專題),每月提供,年終匯總,是一種具有系統、連續特色的文摘資料,信息量大,方便實用。還有《文摘卡片》,將報刊上的新觀點、新材料摘抄出來,也有使用價值。
③利用年鑒、手冊等工具書。年鑒、手冊等是對一二次文獻的篩選、評價、濃縮加工的成品,一般由專家、專業人員撰寫。年鑒是匯集一年內各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情況,並按照年度連續出版的一種工具書,如《中國經濟年鑒》等。手冊,是匯集經常需要查考的文獻資料的工具書。
7. Research Paper的方法論要怎麼寫啊有人寫過嗎
留學期間Research Paper的寫作形式是比較常見的,當我們在寫作方法論時,要記住解釋我們的基本研究計劃;接著在寫作的時候,我們需要從幾個介紹性的段落開始,來重申自身的研究目的,這個過程我們可以使用用於簡介章節的基本短語和語句;然後,再按照下面的信息來寫我們的方法論章節:
1.參與者
這是解釋使用人口或考慮樣本所進行的基礎研究部分。需要定義我們已考慮的總體或樣本,然後,我們還需要解釋研究中包括多少參與者或樣本,以及我們選擇它們的方式。
2.儀器
儀器部分是paper寫作過程中解釋計算、技術、程序、校準曲線和使用的設備。 如果小夥伴們進行了調查,那就需要解釋如何調查以及何時調查,如果大家使用的是由別人進行調查所得的結果,那麼請確保做好引用來源。另外,小夥伴們應該將調查的原始副本包括在附錄中,並在自己的方法中說明調查包含在附錄中。
3.時間段和程序
方法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解釋什麼時候開始進行我們的研究,以及它結束的時間。另外,小夥伴們記得還應解釋在進行研究時所遵循的程序,例如填寫參與者的同意書,發給參與者的指示等。
4.分析
這一步是編寫方法論的最重要部分,需要小夥伴們詳細分析自己獲取的數據,這一步需要小夥伴們回答自己必須解決的每個研究問題。具體操作步驟包括小夥伴們需要執行統計測試,以幫助識別數據中的依賴和獨立變數(如果存在),甚至大家還可以解釋用來幫助自己得出結論的計算機軟體。
5.評估
在我們用於研究的儀器(例如,調查)的情況下,我們需要證明其有效性和可靠性。有效性是我們測量准確性的保障,這一步需要我們調查的有面部有效性、涵蓋主題的內容有效性,以及構成有效性,這些有效性是用於探索調查的理論。同理,可靠性是我們研究隨著時間推移的穩定性,如果我們的調查包含有可能出現隨機誤差的測量,那麼我們的調查將失去其可靠性。
6.假設
顯然,當我們寫一篇研究論文時,需要提出假設,所以我們需要具體說明支持我們研究問題的不同假設。
7.限制和范圍
限制和范圍是每個研究的組成部分。范圍是研究可以擴展的程度,限制包括時間限制和參與者的損失等。需要記住的是,研究的質量隨著限制數量的增加而下降。
當我們寫一種方法時,總是使用過去時態。所以,為了我們的研究能提供更多詳細的信息,以便之後的研究人員可以將其用於他/她的實驗,我們的論文不應包含任何不相關的或者是不必要的信息和結果,更要確保多次校對過我們自身的研究論文,以盡量減少錯誤、錯字和語法錯誤的數量。
在英國留學期間對於Research Paper的寫作十分常見,只有掌握了其方法論,才能夠讓我們更好的去寫作論文,在英國留學期間同學們如果有遇到任何關於此類的問題,如無法及時想老師提出疑問,那麼可以考慮咨詢一下一些國內較為知名的留學服務網站,例如51Due、留學府就都是非常不錯的留學服務網站,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8. 論文的研究方法一欄該怎麼寫
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調查法
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3、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和控制性。
4、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5、實證研究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9. 畢業論文中的研究方法該怎麼寫啊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什麼?——怎樣確定研究課題
一切科學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則就不是研究);進步與成果即成長。
教育科研課題主要來源於兩大方面:
A.實踐來源——客觀存在的或潛在的教育實際問題,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教學與其外部的矛盾(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校、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
B.理論來源——現有教育理論所揭示的問題以及理論體系中的空白和矛盾點(例如《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產生的過程)
2、怎樣進行研究課題的論證?
我們既然已選定了一個課題,我們就必須對這個課題的所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了解這個課題目前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情況,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這一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等等。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怎樣對一個課題進行論證呢?論證一個課題主要是弄清如下幾個問題:
A.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性質和類型的問題?
B.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什麼現實意義?它的理論價值(即在理論上預計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問題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D.要研究的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E.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步驟如何?
F.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3、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觀察法 ⑵ 調查法 ⑶ 測驗法 ⑷ 行動研究法 ⑸ 文獻法 ⑹ 經驗總結法 ⑺ 個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實驗法(在一個課題研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會用到兩種以上方法)
3.1 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3.1.1 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3.1.2 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1.3 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3.1.4 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3.1.5 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3.1.6 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3.1.7 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3.2 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3.3 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3.4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一)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三)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四)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五)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分利用錄象、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3.5 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經驗的 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四、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3.6 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3.7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3.8 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