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黃芪是常見的中葯材,黃芪種子該如何種
種子經過硬處理黃基種皮播種後不容易發芽播種前要處理種子將種子浸泡在溫水中攪拌,浸泡直到水溫下降,在濕毛巾上鋪干凈,用濕布蓋上,加快發芽,開裂後播種。在種子上撒2倍的沙子,摩擦種皮,可以迅速發芽。用流水快速沖洗,稍微乾燥後播種,鑽個洞,在壟斷面打開兩個寬度淺溝,將種子均勻地撒在球上,用泥土牢牢地覆蓋種子。然後灌溉兩個壟溝,使土壤保持濕潤。
黃疸的播種時間分為春播和秋播經常採用春季廣播一個月左右捕捉苗子黃疸喜歡陽光,氣候涼爽,耐旱,耐澇。耐寒性強,多生長在山坡下部的洋蔥、林緣、灌木、森林草原、林木草原等。地面部分經不起寒冷,初霜時大部分葉子掉落,冬天部分土地死亡,春天宿根重新長出新樹苗。種子發芽溫度相對較低,滿足黃基播種的溫度要求。平原地區要選擇地勢高、排水性好、透水性強的沙培。地下水位高、降雨多的地區要沿著高地和河流種在高地。山區要選擇土層深、土壤肥沃、透水性強的洋蔥種植。發芽前保持土壤濕潤,發芽後少澆水,促進樹根。種子開花時要適當灌溉,種子成熟時不要澆水或少澆水。
黃芪為豆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有補氣固表、托毒排膿、利水退腫的功能,在中葯處方中佔有很大比例,且年出口量大。下面我們介紹一下黃芪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方法。
5、施肥
鋪墊基肥的時候,可以使用腐熟農家肥,除此之外,根據它的生長情況,還需要給它追肥,第一次是在五月份,依舊可以使用腐熟農家肥,第二次是在幼苗長到三十厘米的時候,需要使用尿素追肥;第三次追肥是在七月下旬,這時候它的株體高度應該再六十厘米左右,肥料要使用餅肥和過磷酸鉀。
6、田間管理
黃芪處於幼苗期時,田間會長出較多的雜草,和幼苗爭奪營養,導致其生長不良,此時要購買氟樂靈葯劑,將其兌水稀釋後,直接噴灑在田間,就能將雜草全部清除,讓黃芪幼苗健康生長。
『叄』 黃芪的種植
黃芪種植方法:
一、圃地選擇
黃芪適應性強,野外環境主要生於林緣、灌叢或疏林下,亦見於山坡草地或草甸中,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黃芪生性喜歡乾燥涼爽通風的生長環境,耐寒耐旱,適宜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富含有機質,排水性好的田地中,黃芪具有深根性,主根可垂直向下生長1米以上,所以在許多公路,鐵路,山坡等防止水土流失也選擇種植黃芪。
『肆』 適合北方種植的葯材品種
葯材是中國傳統的葯材,即可供製葯的原材料,哪些中葯材品種適合在北方地區種植?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適合北方種植的葯材品種,一起來看看。
黃芪
黃芪別稱棉芪、黃耆、獨椹、蜀脂、百本等,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幾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於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人參
人參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為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別稱圓參、鬼蓋、神草、土精、地精等,生長於北緯33~48度之間的海拔數百米的以紅松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產於中國東北、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東部。
穿山龍
穿山龍別稱穿龍薯蕷、野山葯、串地龍、地龍骨等,為薯蕷科薯蕷屬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生於山坡林邊、灌木林下及溝邊,主產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作葯物為其根莖,有舒筋活絡、祛風止痛之功效。
五味子
五味子是最早列於神農本草經上品中葯,別稱玄及、會及、五梅子、山花椒等,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或華中五味子的乾燥成熟果實,前者習稱“北五味子”,後者習稱“南五味子”,能滋補強壯之力,葯用價值極高,有強身健體之效,與瓊珍靈芝合用治療失眠。
柴胡
柴胡別稱地熏、山菜、菇草、柴草等,為《中國葯典》收錄的草葯,葯用部位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莖葉及泥沙,乾燥。柴胡是常用解表葯,有和解表裡、疏肝升陽之功效,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湖北、四川等地。
枸杞
枸杞為人們對商品枸杞子、植物寧夏枸杞、中華枸杞等枸杞屬下物種的統稱,人們日常食用和葯用的枸杞子多為寧夏枸杞的果實“枸杞子”,而且寧夏枸杞是唯一載入《2010年版中國葯典》的品種,與瓊珍靈芝、長白山人參,東阿阿膠並稱為中葯四寶。
刺五加
刺五加別稱刺拐棒、坎拐棒子、一百針、老虎潦等,為五加科五加屬小灌木,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和山西等地,生於山坡林中及路旁灌叢中,葯圃常有栽培,具有“補中益精、堅筋骨、強志意”的作用,久服“輕身耐老”,與它葯配伍亦可“進飲食、健氣力、不忘事”。
選地整地
黃芪喜涼爽,耐旱、寒怕熱、怕水澇、忌高溫。其主根向下垂直生長,宜選擇排水良好,向陽,土質深厚的壤土為佳。播前結合整地畝施農肥3000—4000kg,磷肥25—30kg,耙耱平整後起壟,壟寬40—45cm,壟高15—20 cm,行距40—45 cm。
種子處理
黃芪種皮堅硬,播後不易發芽,播前應進行種子處理。將種子浸於50℃溫水中攪動,待水溫下降後浸泡24小時,澇出洗凈攤在濕毛巾上,再蓋一塊濕布催芽,待裂嘴出芽後播種。也可以種子中播入2倍的河沙搓揉,擦傷種皮,也能迅速發芽。用70—80%硫酸浸泡種子3—5min後,迅速置流水中沖洗,洗凈種子後稍干即播種,發芽率達90%以上。
播種
種子發芽適宜溫度為14—15℃,春播於3—4月份,秋播於10月上中旬。條播,在壟面上開1.5—2 cm淺溝2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里,覆土將種子蓋嚴。隨即在兩壟溝的溝田灌水,保持土壤濕潤。15天即出苗。平畦種植也可以,但發病較多,根形不如壟栽的好。 生產上常用育苗移栽,將直播苗在春季,按20×40 cm的株行距邊起邊栽,溝深10—15 cm,將苗順放於溝內,播後覆土,畝用苗1.5萬株左右。
栽培管理
間苗定苗。直播的苗高5—7 cm應及時間苗定苗,株距10—15 cm。 中耕除草。出苗後及時中耕除草,並注意向土壟培土,使土壟保持原來的寬度,一般除草2—3次。 追肥。間苗定苗後即進行追肥,畝施人畜糞水1500kg或尿素5kg,施後澆水1次。6月中下旬中耕除草後施堆肥1000kg,磷肥30kg,硫酸銨5kg,混合於壟上開淺溝施於其中,覆土澆水。
病蟲防治
主要病害為白粉病,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防。紫紋羽病,為害根部,造成爛根,植株自上而下黃萎最後整株死亡。應拔除病株燒毀,病窩用石灰粉消毒。同時應加強其它蟲害防治。
採收加工
播後一般2—3年收獲。秋天9—11月或春天越冬萌芽前均可採收。因主根入土深,要仔細深挖,避免挖斷主根或碰傷外皮。收後去凈泥土,趁鮮切下蘆頭,曬至半干將根理直捆成把,再曬或烘乾即成生黃芪。
『伍』 合理的施肥有利於黃芪生長,種植黃芪如何施肥
首先,非常感謝你在這里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引導你進入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黃芪不能到處種植。近年來,有人帶著成品幼苗到新疆、四川等地種植,莖葉十分茂盛,但根部不張。葯材對生長環境、濕度、溫度等有較高的要求。黃芪,又名棉芪,為生長環境濕度、溫度要求較高,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00厘米,主根粗壯,木本,通常分枝狀,色白,喜涼爽,耐寒和乾旱,選擇透水性強的沙質土壤培育,種植第一塊平地,每畝培育一袋復合肥,每畝培育一袋生物菌肥。
是黃芪,又名棉芪,為生長環境濕度、溫度要求較高,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00厘米,主根粗壯,木本,通常分枝狀,色白,喜涼爽,耐寒和乾旱,選擇透水性強的沙質土壤培育,種植第一塊平地,每畝培育一袋復合肥,每畝培育一袋生物菌肥。
『陸』 棉芪長什麼樣
棉芪又名黃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
羽狀復葉有13-27片小葉,小葉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7-30毫米,寬3-12毫米,先端鈍圓或微凹,具小尖頭或不明顯,基部圓形,上面綠色,近無毛,下面被伏貼白色柔毛。
總狀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總花梗與葉近等長或較長,至果期顯著伸長;苞片線狀披針形,長2-5毫米,背面被白色柔毛;花梗長3-4毫米,連同花序軸稍密被棕色或黑色柔毛;小苞片2;
莢果薄膜質,稍膨脹,半橢圓形,長20-30毫米,寬8-12毫米,頂端具刺尖,兩面被白色或黑色細短柔毛,果頸超出萼外;種子3-8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中國溫帶和暖溫帶地區,喜日照、涼爽氣候,耐旱,不耐澇。有較強的耐寒能力,多生長在山坡中、下部的向陽坡及林緣、灌叢、林間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處。
地上部不耐寒,霜降時節大部分葉子已脫落,冬季地上部枯死,翌春重新由宿根發出新苗。種子萌發溫度比較低,平均氣溫約8℃時滿足黃耆播種的溫度要求。
分布於俄羅斯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東北、華北及西北(甘肅、四川和西藏等),中國各地多有栽培。
『柒』 你了解黃芪嗎 它從摘種 生長 成熟 大概得多長時間啊
一般2-3年採收,生長年限過久可產生黑心,影響品質。一般9月中下旬採收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傷外皮和斷根,去凈泥土,趁鮮切去蘆頭,修去須根,曬至半干,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攤開晾曬,反復晾曬,直至全乾,將根理順直,紮成小捆,即可供葯用。質量以條粗、皺紋少、斷面色黃白、粉性足,味甘者為佳。
『捌』 種植黃芪有什麼種植技巧
黃芪是豆科植物。黃芪在葯材領域,特別是中葯領域仍佔有很大的地位。黃芪具有補水、消腫、益氣、固表的作用。可與多種葯材配伍使用。目前,黃芪的種植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實施,但有些產量並不理想,黃芪也是近年來的熱門品種。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葯用價值。補虛化膿止痛。富含鈣、鐵、錳、鋅、磷、核黃素等微量元素。它能增強心臟,降低血壓。燉肉也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良好的市場前景。
害蟲防治。黃芪的主要病害是白粉病,甲基托布津可有效防治。另外,紫羽病會危害黃芪的根系,引起黃芪的根腐病。一旦發現應使用石灰粉消毒,其他害蟲可噴灑相應的殺蟲劑。一般來說,收獲時間為10月20日至11月10日,先將枯萎的莖、藤露在外面,再挖40厘米深的溝把根挖出來,以免破皮、割根。要提高黃芪的品質和產量,必須了解黃芪的生長特性,做好黃芪的管理工作,加強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