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中判斷修辭手法的方法
語文學科的學習可以說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期中考試臨近,我們在語文學科方面的提升主要放在基礎知識上。下下面我給大家帶來初中判斷修辭手法的方法,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判斷修辭手法
一、 共有12種,比喻、擬人、誇張、對比、反問、設問、對偶、對比、引用、借代、反復、反語。
二、修辭手法由易到難排列順序
引用 反復 反語 擬人 誇張 對比 設問 反問 排比 對偶 比喻 借代
1、設問與反問的區別
設問一般要回答,反問只問不答,答案自寓其中。
設問語氣較弱,反問語氣較強。
設問是從正面提出問題,反問是從反面提出問題。一般要帶否定副詞。
2、排比與對偶的區別
排比是三項以上一組,對偶僅限於兩項一組。
排比往往以一些相同的詞語做提挈語,對偶要盡量避免字相同,只求對應詞性基本相同。
排比字數靈活運用,對偶句中兩個句子中必須字數相等。
3、借代與借喻的區別
借代的借體與主體之間必須密切相連,借體常常是本體的一部分或本體的某一特徵。借喻的`喻體與本體之間只是相似的關系。
借代的借體與本體之間不能加比喻詞,而借喻的喻體和本體之間一般可以加上比喻詞,構成明喻。
4、怎樣判斷有「像」字的句子是不是比喻?
方法一:比喻一定要有本體何喻體,兩者缺一不可。如:柏油路曬化了,甚至於鋪房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了。
這句只有本體銅牌,並沒有雨銅牌相似的喻體,所以不是比喻。
方法二:比喻的本體何喻體不能是同一類事物(包括人)。
(1)、這棵樹像我家門口的那棵樹。
這句子的本體、喻體都是同一類事物(樹),不是比喻 。
(2)、他很像他的父親。
這句子的本體、喻體都是父親,同是指人,不構成比喻,不是比喻。
四、由深入淺地學習八種重點修辭手法
由易到難排序
反復 擬人 誇張 設問 反問 排比 比喻 對偶
學生理解他們。
1.反復
定義:為了強烈地表達思想感情,有意地把某個詞語或句子重復運用,這就叫反復。
如: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類型1、連續反復2、間隔反復
作用 能加強節奏感,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
2、擬人
定義:把生物或無生物直接當作人來描寫,賦予他們認得思想和動作行為,給人以鮮明的印象何深切 感受,就叫擬人。
作用
擬人常常在感情激動是運用,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何感染力,使語言生動有趣。
3、誇張
定義:運用超出客觀事實的語言來渲染強調某個事物,個人以突出的印象。這種修辭方法叫誇張。
作用:能增強表達效果,引起人的豐富想像,其強調的作用。
4、設問
定義:設問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來解答的一種修辭手法,目的是為了提起下文,引起人們的思考,答案緊跟在問題之後。
作用:能喚起讀者注意,啟發思考,可以是人們對後面的的答案加深印象,有突出強調的作用。
5、反問
定義: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人們可以從反問句中領會懂啊表達的真實意思。這樣的修辭手法是反問。
作用:能加強語氣,表達激動的感情,一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6、排比
定義: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的並列語句,巴相關的意思連續說出來的一種修辭手法,叫做排比。
作用:1、能把要表達內容的重點加以強調,給人印象鮮明突出。
2、具有很強的概括力。
3、宜於抒發壯美的情懷,運用是有力重千鈞、排山倒海的分量何氣勢。
7、比喻
定義:利用有相似之處的一種事物或情景(比喻的事物,即喻體)來比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北比喻的事物,即本體)的修辭手法,就叫比喻。
作用:具有秒回何說明的作用,可以吧事物秒回得更具體形象,生動感人;業可以吧事物剖析得清晰明白,便於理解。
類型:明喻、暗喻、借喻。
8、對偶
定義:用一對字數相等、結構相同的語句來表達相近、相關或相反的意思,叫對偶。
作用:便於記憶、傳誦,增添語言的和諧美。
修辭手法訓練
1、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在這里彈琴。(擬人)
2、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排比)
3、可憐的人啊,現在要他跟著一切分手,叫他怎麼不傷心呢?(反問)
4、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對偶)
5、滿窯李圍得不透風。(誇張)
6、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對偶)
7、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設問)
8、偶爾看見一隻黑色的鳥,拚命的飛,拚命的飛,總覺得他不容易飛過高高的峰頂。(直接反復)
9、啊,鄉愁呀;如輕煙似的鄉愁呀!(間接反復)
【拓展閱讀】修辭手法
語文中主要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誇張、排比、反復、比擬、象徵比擬、寄寓(寄託),互文、設問、引用、呼告、反問等。其中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其他特殊性描寫方法: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聯珠、頂針),對比,對仗(又名對偶、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迴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迴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復踏,拈連(又稱:順捏)。
② 怎麼分辨擬人句,比喻
常見的修辭方法:
規定為8種: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 [ ] 1.比喻: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構成。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間有相似點。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 [ ] 2.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兩類。擬人是把物當人來描寫,賦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動作等;擬物是把人當物來描寫,或把此物當彼物來描寫。運用比擬,可使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蘊含豐富。
- [ ] 3.借代:用借體代本體。它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可用部分代整體,以特徵代本體,以專名代泛稱等,如《葯》中以「花白鬍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徵代本體。比喻要求本體與喻體有相似點,借代要求借體與本體有相同處。借代可使表達具體形象。
- [ ] 4.誇張:包括對事物作合情合理的誇大或縮小。魯迅《葯》中寫道:「……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後一句使用了「縮小」的誇張。誇張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增強表達效果。誇張可分為兩類、三種形式,即普通類和超前類,普通類又可分為兩類,即擴大誇張,縮小誇張:1、擴大誇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深……」的誇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2、縮小誇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弱、淺、……」的誇張形式。例如: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現有成語寸土必爭、滴水不漏、寸步難行等也有同樣的表達效果。3、超前誇張:在時間上把後出現的事物提前一步的誇張形式。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麵包子的香味來了。」 又如 宋·范仲淹《御街行》中的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也是這個意思。作用:用言過其實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質,或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烘托氣氛,引起讀者的聯想。一切藝術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誇張,但童話的誇張有其獨具的特點。首先,童話的誇張是強烈、極度的誇張。對環境的描繪和人物的刻畫,小說即便用最誇張的筆調,也還有一定的分寸和限度,不會離開真實生活太遠,而童話則不然。它出奇、大膽的誇張正是為了表現那種虛構的幻想境界。例如,《胖子學校》描寫三個小胖子的肥胖,用了極度誇張的手法:團團如果跌一跤,幾個舉重運動員都扶不動他,只能用起重機吊起來;球球跌跤,會像皮球一樣,從房間這一頭滾到那一頭;圓圓的床和椅子是用三寸厚的大鋼板製成的……第二,童話的誇張是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的誇張。在其它形式的文學作品中,在某一方面或某個環節上有時也採用誇張的手法,但童話的誇張卻是普遍、大量的,無論是人物的刻畫,還是環境氣氛的描繪,故事情節的發展等等,無一不是極端的誇張,童話里的人物也是稀奇古怪的。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觀念等等都可以充當童話的角色,並在童話展開的幻想世界中自由活動。即便是人類,只要在童話中出現,也變得異乎尋常。例如,《槍炮國去打糖果國》中,用橡皮糖做城牆,敵人被跳跳糖嚇跑,吃了酒心巧克力醉倒,小朋友乘棉花糖氣球飛來……這一切都構成了誇張的景象。誇張是表現幻想的必要手段之一,同時,誇張的作用還在於它可以突出某一事物或某一形象的特徵,更深刻而又更單純地揭示他們的本質,使讀者得到鮮明而強烈的印象。例如《胖子學校》對小胖子的肥胖作了強烈的誇張描寫,使讀者對肥胖的危害有更鮮明的印象,並產生更強烈的震撼。誇張還能增強童話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如果童話缺少誇張,就會失去光彩。但要注意的是,不能為了博得讀者的笑聲而濫用誇張,那樣只能陷於淺薄和庸俗。
- [ ]
- [ ] 5.對偶:俗稱「對對子」,詩歌中叫「對仗」。對偶有寬對、嚴對之別。一般來說,上下兩句應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對、反對、流水對等類型。用對偶,句子整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 [ ] 6.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構成。其作用在加強語氣、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 [ ] 7.設問:無疑而問,在自問自答中引人注意,啟人思考。
- [ ] 8.反問:也是無疑而問,但答案就在問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強化語氣、強化情感的作用。
其中大類修辭手法包括: 比喻, 白描,比擬(又名比體,分為擬人、擬物),避復,變用,層遞,襯墊(襯跌) ,襯托(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頂針、聯珠),對比,對偶(對仗、隊仗、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並提、合敘、合說);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迴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共計63種。
③ 如何判斷是擬人句還是比喻句呢
1、夜空中的小星星不停地眨著眼睛。
2、夜空中閃爍的小星星給我們說晚安!
擬人句就是把某件東西比喻成有人的動作,而不是像童話形式。所寫事物必須具有人的特點; 不能出現比喻詞;不能出現表示人物的詞語。
所以寫擬人句的重點就是抓事物人的狀態,例如夜空中的小星星不停地眨著眼睛中眨眼睛,就是人的動作,這就是擬人。
(3)怎麼判斷一個句子是什麼修辭方法擴展閱讀:
擬人化作用:
1、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具體,既能生動形象地寫出某事物的某個特點,又有了擬人化之後特有的具象效果。讓讀者感到所描寫的物體顯得更活潑、親近,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
2、正確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使無生命的事物活躍起來,增強語言的形象性和生動性,新穎性和趣味性,便於作者托物抒發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有助於讀者對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從而引起共鳴。
擬人修辭答題套路: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了某某事物生命的活力(或是人的特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某事物的某個特點。
④ 判斷句子是否運用修辭手法
1、如果我們出了什麼事,你們可不要忘了小夜鶯.(× )
2、人群在歡躍,小草也從地下伸出頭來向人們微笑.(擬人 )
3、曠野里一片黑暗,天地交融在一起,什麼也看不見.( 誇張)
4、我好像在哪兒見過你.(× )
5、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 反問)
6、他是在介紹白楊嗎?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設問 )
7、清清的溪水,照著藍天的影子、照著彩霞的影子、照著山上松樹林的影子、照著行人來往的影子.( 排比)
8、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誇張 )
⑤ 判斷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辭方法!
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學習修辭常識的目的是為語言實踐服務。首先能在語言中辨識各修辭方法,繼而理解其適用效果;同時要會用這些修辭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修辭方法又稱修辭格。據專家研究,漢語修辭格可達70種之多,常見的有10多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彷彿)乙(喻體)。
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系,暗喻則是相合關系。
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2)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徵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如:
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針一線代群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鬍子坐在牆角里吸旱煙。(花白鬍子是以特徵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產主義思想)
(3)比擬。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後者稱之為擬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干。(擬人)
(4)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如:�
①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三千丈"為擴大誇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誇張)
③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來"與後一事物"下火"誇張到幾乎是同時出現,有人稱此種誇張方式為超前誇張)
(5)對比。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並舉加以比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6)對偶。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扇面對)
(7)排比。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8)反復。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反復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如:
①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
(9)反語。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10)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難道中學老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裝在套子里的人》)
(11)設問。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設問是自問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現較多的修辭方法還有:引用、雙關、頂針(或稱"聯珠")、呼告、疊字、警策、通感、婉曲、諱飾等。
⑥ 什麼是比喻句如何正確辨別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結構分為三部分: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和喻體(打比方的事物)。
1、本體和喻體不是同一類的事物。
舉例:
①小明長得很像他的爸爸。小明和爸爸是同一類事物,是將小明與爸爸作比較,不是比喻句。
2、這二者之間有相似之處 把一種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
舉例:
①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這里將平靜的湖面比作一面碩大的銀鏡。
相似點:形態。
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遠看像玉雕的圓球。這里將抱在一起的槐花比作玉雕的圓球。
(6)怎麼判斷一個句子是什麼修辭方法擴展閱讀:
一般有本體、喻體和比喻片語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明喻:是常用as或like等詞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徵的兩種不同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明喻的表達方法是:A像B。(會出現明顯的比喻詞)
暗喻: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們之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系,說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喻詞常由:是、就是、成了、成為、變成等表判斷的詞語來充當喻詞。
借喻: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沒有比喻詞。
作用:
(1)比喻說理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像的東西具體地說出,借其他類似事物加以說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狀物能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飾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動,突出特點,渲染氛圍,側面烘托。
⑦ 怎麼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比喻就是通常說的打比方,即用具體的、淺顯的、熟知的一個事物或情境來比方另一個抽象的、深奧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手法。比喻使人容易理解,能變抽象為具體,深奧為淺顯,還能使人產生聯想和想像。比喻句常有比喻詞,如「像······似的」「像······一樣」「好比」「是」「變成」「彷彿」等。
有「好像」「像」「是」一類詞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句,關鍵要看句子里是不是在「打比方」。
有的同學一看到含有「像」、「好像」「彷彿」等詞語的句子就認為一定是比喻句,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以下「像」字句並不是比喻句。
比喻句兩種事物不能是同一種事物,必須有相同點的!
不是比喻句的:
珊迪聽了,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好像表示感激。(《小珊迪》)句中的「好像」前後不涉及兩項事物,只是表示猜測。
2.小麗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可愛的草塘》)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測,是為了加強語氣,說明估計的准確性。
3.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兒見過。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測、判斷,不是比喻。
是比喻句的:
1)
母愛似山,父愛似海。
2)
皎潔的明月高掛在淡藍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樣瀉下來,大地一片銀白色。
3)
月亮慢慢地從江心升起來了,圓圓的、亮晶晶的,好像一個銀盤。
4)
春風像一支彩筆,把整個世界勾勒得更加絢麗多彩。
5)
春風像個慈祥的母親,拂著你的臉頰,使你感到舒暢,心曠神怡。
6)
雲彩像一朵朵潔白的羽毛,輕輕的飄浮在空中。
7)
東方天邊的彩霞時刻在變幻,如霜楓,如榴火,如瑪瑙,如琥珀。
8)
西湖像一塊碧玉,也像一面銅鏡。
9)
星星像一雙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