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文言文的翻譯技巧方法
文言文翻譯和很多題目一樣,也是按得分點賦分的。命題人設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為翻譯題,說明此句有特殊之處。或考其中的某實詞、某虛詞,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譯題時,首先要思考所翻譯句的命題點在哪裡,抓住了命題點,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點。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文言文的翻譯技巧 方法 ,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文言文的翻譯技巧方法一
一、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
1、抓住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准確理解,並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
2、抓住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①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於」等。②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
3、熟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內容,要注重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三、具體步驟——翻譯「六字法」
留、換、調、刪、補、變。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彙和專有名詞。
包括:①在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 成語 或習慣用語,一般人都能夠理解,可以保留不譯(譯了,反而顯得不通順),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勞苦功高」這個成語就可以保留不譯;②朝代、年號、謚號、廟號、人名、爵位名、書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度量衡等專有名詞,也可保留不譯。
2、「換」:
①將文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詞,②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③將古今異義詞替換成古代漢語的意思,④將通假字替換成本字,⑤將活用的詞替換成活用後的詞等。翻譯要徹底到位,以防文白混雜,不倫不類。
3、「調」即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在對譯的基礎上,將特殊句式的語序調整過來,使譯句暢達。
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的 句子 主要有以下幾種:①介賓 短語 後置句,翻譯時要將介賓短語移至謂語的前面。②定語後置句,翻譯時要把定語移到被修飾、限制的中 心語 之前。
4、「刪」即把沒有意義或不必譯出的襯詞、虛詞刪去。
文言句子中有些詞,如句首語氣詞「蓋」「夫」、音節助詞「之」、用於特殊場合的連詞「而」等,在翻譯時刪去之後也不影響譯文的准確、通順,便可刪去不譯。
5、「補」即補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隱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以及介詞「於」等,從而使句意完整。
6、「變」指根據語境,靈活變通地翻譯。
這往往是上述五種方法都用上了,還難以准確翻譯時的一種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運用修辭或 典故 的地方時,應學會變通地翻譯。如:①對比喻句的翻譯,應盡量保留比喻的說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譯出本體即可。如《過秦論》中「金城千里」,可譯為「遼闊的國土,堅固的城池環繞,牢固可靠」。
四、文言文翻譯的重點知識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有重要語法現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采分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采分點。在答題時,我們除了把握句子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掌握「留、換、調、刪、補、變」等六種翻譯方法外,還需注意以下七個關注點:
(1)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後據此推斷其意義。
例: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於是速歸之。
譯文: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於是讓張誠趕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動;「歸」,使動。
例: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譯文:吃飯是老百姓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為動詞,吃糧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准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要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徵。
例: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譯文:(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解析】無語言標志的判斷句。
例: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
譯文: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解析】結構助詞「斯」為提賓標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
例: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
譯文:永樂元年被徵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解析】「故」為「原來」「謝」為「推辭」。
例:使者至,所發皆經史,置其半不啟,乃免於禍,人以為至行所感雲。(08四川卷)
譯文:使者到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打開,才免於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
【解析】得分點「發」為「打開」,「置」為「丟棄」,「以」為「認為」「至行」為「崇高品行」。
(4)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
例: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解析】這里的「親信」是「親近信任」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常指「親近而信任的人」。
例: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
【解析】這里的「無論」是「不要說」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是表示無條件關系的連詞。
(5)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彙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彙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解釋。
例: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傭」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佣」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准如若不能解釋出「佣」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戶。
例:遂大困,尋死富陽。
【解析】此句中的「尋死」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為:於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
(6)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謚號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構成,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方式,可譯為「用來……的方式」。
例: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
【解析】「何意」,由疑問代詞「何」與名詞「意」構成,詢問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為什麼」。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麼……」)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麼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採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採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採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採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採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並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並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例: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解析】該句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採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金就礪則利。
【解析】此句採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屬製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製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了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初中文言文的翻譯技巧方法二
1)、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譯好一個句子,同樣要遵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來理解,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斟酌。判定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字多義的實詞到底是哪個義項,文言句式是如何選用的,怎樣准確斷句,意譯如何進行,這些都要依託上下文。離開了一定的語言環境,句子往往很難准確理解,也就很難能翻譯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兩眼只盯著要求翻譯的句子本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翻譯中出現偏差甚至錯誤,這就是沒有語境意識造成的。
2)、翻譯最基本的方法是將單音節詞轉換成雙音節詞。
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區別在於,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即一個字就是一個詞;而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即由兩個字構成一個詞。將古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在多數情況下就是把單音節詞轉換成雙音節詞。理解並掌握了這一方法,許多翻譯題做起來就不難了。
例:自以不能廣施,至使此人顛沛,乃於所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足通行。
譯文:自己認為不能夠廣泛施恩,以至使得這個人跌倒了,於是就在 種植 竹子處的水溝上建立一座小橋,讓人足以能夠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廣」「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單音節詞換成了雙音節詞。
3)、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換」「調」「留」「增」「補」「刪」五字訣。
五字訣是譯文語言組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舉例簡述如下:
(1)「換」。對那些詞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說法已經不同的詞,在譯文中替換為現代漢語。
例9: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09安徽卷)
譯文: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於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叟」換成「老人」,「識」換成「知道」,「意」換成「心思」,「懷」換成「揣著」。
(2)「調」對文言語句位置與現代漢語不同之處,主要是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倒裝現象,譯文依據現代漢語的語言規范,對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調整。如例5中的定語後置,例6中的狀語後置,例7中的賓語前置。
(3)「留」。保留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保留特定的專名術語,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號、謚號、年號、特殊稱謂、特殊的學術或專業術語,現在已經消失的事物等。
例10;與郡丞元寶藏深相交結,前後令長,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國一卷)
譯文:與郡丞元寶藏結交很深,前前後後的縣令縣長,沒有不受到他指揮的。
(4)「增」。文言文省略現象較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謂、賓成分,介詞,數詞後面的量詞,甚至還有省略一個分句的現象,翻譯時應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律增補必要的語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賓語,例2中的省略主語,例6中的介詞省略,例7中的動詞省略等。
(5)「補」,就是將文中省略掉部分補充出來。
(6)「刪」。文言語句中有些虛詞的用法,現代漢語沒有類似用法的詞語,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翻譯時只能刪除削減。如發語詞「夫」「維」,起提賓作用的助詞「之」經及一些湊足音節的助詞。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強文言功底,培養文言語感。
這是做好翻譯題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題目最根本的一點。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決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講的方法和技巧說到底都還是「末技」;其實,根本的技巧還是來自功底,來自內力。為了增強文言功底和文言閱讀的內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二要注重平時積累。文言知識點很多,考生要養成積累的習慣,隨時隨地、一點一滴地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復習以前學習過的課文,因為做高考題許多就是對平時學習過的課文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識點就直接來自學習過的課文。因此要回歸課本,尤其是對於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弱的同學;四要多練習,通過練習來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閱讀套路,培養文言語感,增強解題能力。
初中文言文的翻譯技巧方法三
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省卻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合並而完整達意,不可直譯。如:
①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將「秦」、「漢」兩個作主語的朝代名詞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譯:主人客人下馬上船。
如果我們譯出的句子是這樣:主人下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沒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見」?所以,要把同為主語的「主人」、「客」,同為謂語的「下馬」、「在船」分別放到一起,再進行翻譯。下例類推。
③燕、趙之 收藏 ,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宮賦》)
譯:燕、趙、韓、魏、齊、楚聚斂收藏的珠寶、珍奇、精品。
這些句子直譯就使句子的意義不全,要重新組合,相互補充,意譯出正確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組合後,放到一起翻譯。
比喻
比喻修辭在翻譯時要譯出其比喻的意義,尤其要注意譯出借喻的本體。
①金城千里。(賈誼《過秦論》)
譯:堅固的城防方圓一千多里。
「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因現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所以意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②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埋沒在污穢的監獄中卻在所不辭(的原因)。
「糞土之中」指骯臟的地方,不能直譯,應譯出其比喻義「污穢的監獄中」。
③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天下人像雲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一樣應和著他,擔著糧食像影子一樣地跟隨著他。
「雲」、「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雲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
借代
①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我認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更何況大國之間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翻譯時應該譯出借代的本體。「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譯為「平民百姓」、「百姓」。
②無絲竹之亂耳。(劉禹錫《陋室銘》)
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
「絲竹」,本來是指絲線和竹子,這里用來代用絲線和竹子製成的弦樂器和管樂器,又因這些樂器能奏出音樂,故代音樂。古漢語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杏壇」代 教育 界,「社稷」代國家,「干戈」代戰爭,「桑梓」代鄉里,「祝融」代火災,「紈袴」代富家不肖子,「管弦」代音樂,「筆墨」代 文章 ,「朱門」代富家,「而立」代三十歲,「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冊,「鍾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縉紳」代官員,「三尺」代法律或劍,「萬鍾」代高官厚祿等。
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凡遇到這種情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
①若有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崤之戰》)
譯:如果仰賴貴國國君的恩惠,我們國君赦免了我們,三年後我們將要興師報仇。
「拜君賜」如果直譯的話,就是「拜領你的恩賜」,根本就不能反映說話者的意思。實際上這里表達的是一種含蓄的挑戰,意思是要來回報,而回報的方式是報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譯:生下我才六個月,慈祥的父親就去世了。
「見背」是古人避諱的說法,實際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們翻譯時就應該把它譯出來。
用典
①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李密《陳情表》)
譯:我活著應當不惜肝腦塗地,死了也要報恩。
「結草」是化用古代報恩的 傳說 。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而使恩人取勝。所以應翻譯為「報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譯:元嘉年間,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草率出兵,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封狼居胥」是一個典故,漢武帝時,大將霍去病大敗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翻譯時要懂得典故,譯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譯為「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
③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滕王閣序》)
譯:既然遇到鍾子期那樣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樂曲又有什麼羞慚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湯問》中的典故,俞伯牙彈琴,鍾子期能聽出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㈡ 翻譯句子有什麼技巧
翻譯句子的技巧:
句序調換與詞序調換。英語與中文語法結構不同,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對原文的次序與句序照搬照抄、一一對應,常常需要調換原文的前後次序。根據英語語言習慣,翻譯時對中文原句詞序與句序進行調整,使英文譯文通順達意,稱為換序。
例你能打電話給我,真是體貼啊!
譯文:It is considerate of you to make a phone call to me.(正確)
解析:You can make a phone call to me, which is considerate.(錯誤。這既曲解了原文,也不是地道的表達。原文的「能」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這么做了」的含義。which引導非限制性定語從句,指代前面整句話。原文意指「你真是體貼啊」。)
詞序調換:
多個定語同時修飾一個中心詞時,漢語與英語的詞序一般有所不同。
通常,漢語詞序是:限定性定語+國別定語+時間、地點定語+數量、種類、次第等定語+判斷性定語+陳述性定語+本質性定語+中心詞。
而英語的詞序則常是:冠詞、指示詞+不定代詞、名詞所有格、序量詞等+表達主觀判斷的定語+描述客觀表象的定語+國別定語+原料材質+用途定語+中心詞。
當過多的定語片語出現時,可以通過用in或of等介詞引導的定語片語或者用that或which等連詞引導的定語從句對部分定語片語進行後置處理,以此來保持結構上的平衡。需要注意的是:漢語里沒有後置定語。
㈢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幾點!
翻譯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譯的原則、步驟和方法。翻譯的基本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譯文要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做到明白、流暢、簡潔。翻譯時既要字句對應,又要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整,准確,得體。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幾點:
(1)留:把文言文中的專有名詞(朝代、年號、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職、職稱等)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譯。如:「庖丁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補:指將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當地補出來,將數量詞和分數相應部分補足。如:「果地震隴西」中省去了「於」。
(3)刪:指將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詞刪去不譯,如同義連用的實詞或虛詞中的一個,有些關聯詞語、結構助詞以及偏義復詞中的陪襯部分都可略去不譯。
如:「夫六國與秦皆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譯和「初,奉使往來,無留北者」中「往來」是偏義復詞,陪襯部分「來」,也沒有必要譯出。
(4)換:指如果古文中的單音詞現代漢語變成了雙音詞,古文中的單音詞在現代漢語變成了另外一個單音詞,古文中的詞語在現代漢語變成了另外一個詞語,古文中的說法現代漢語變成了另一種說法,翻譯時都應換成現代漢語。另外詞類活用詞應該換成活用後的詞,通假字也應換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籬」中的「藩籬」應譯為「邊防」。「萬鍾於我何加焉」中的「萬鍾」應譯為「高官厚祿」。
(5)調:即有些句子(賓語前置、謂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賓短語後置、互文見義語句等)在翻譯時詞序或語序需要調整,使之合乎現代漢語習慣。
如:「何謂得之於心」應翻譯為「什麼叫在心裡得到它呢?」;「石之鏗然有聲者」應翻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
(6)貫:即意譯。所謂意譯,就是在不違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較准確的現代漢語將其翻譯出來。因為古代漢語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詞語,在現代漢語里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或者句子的結構,表達方式比較特殊,如果用直譯的方法,譯出來以後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所以,只好採取意譯的辦法。
如:「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這個句子中的「開張」是擴大的意思,「聖聽」是對皇帝聽聞的一種尊敬的說法,現代漢語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詞,只能根據原文的意思來翻譯。整句話可譯為「確實應當廣泛聽取群臣的意見,用來發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
古文今譯方法:
1.直譯
所謂直譯,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方法。它要求忠實於原文,一絲不苟,確切表達原意。
例1:
原文: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 譯文:樊遲請求學種莊稼。孔子道:「我不如老農。」 原文:請學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論語·子路》)
譯文:又請求學種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農。」 上面的譯文緊扣原文,字詞落實,句法結構基本上與原文對等。 但對直譯不能作簡單化的理解。由於古今漢語在文字、詞彙、語法等方面的差異,今譯時對原文作一些適當的調整或增補詞語也是必要的。
例2:
原文:逐之,三周華不注。(《齊晉鞌之戰》)
譯文:〔晉軍〕追趕齊軍,圍著華不注山繞了三圈。
譯文在「追趕」前補上了省略的主語「晉軍」,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把狀語「三」調整為補語。如果拘泥於原文,譯成「追趕他們,三圈圍繞華不注山」,就不符合「達」的要求。
2.意譯
所謂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這種方法多用來翻譯詩歌。
例3:
原文:凌余陳兮躐余行, 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 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楚辭·九歌·國殤》)
譯文:陣勢沖破亂了行, 車上四馬,一死一受傷。 埋了兩車輪,不解馬頭韁, 擂得戰鼓咚咚響。 天昏地黑,鬼哭神號, 片甲不留,死在疆場上。(郭沫若《屈原賦今譯》)
由上面的譯文可以看出,意譯不強求字、詞、句的對等,而著重從整體上表達原作的內容,力求體現原作的風采神韻,譯法比直譯靈活自由。但對學習文言文來說,應該堅持用直譯的方法作今譯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閱讀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今譯常見錯誤:
1.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於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復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的誤譯,在文言文今譯的錯誤中占很大比重。
例如:
(1)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 「愛」字在古代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是親愛義,古今相同;一是吝惜義,今已消失。
例(1)中的「愛」字正是吝惜義。「吾何愛一牛」應譯為「我怎麼會吝惜一頭牛」,如果不明古義,就會誤譯為「我怎麼會疼愛一頭牛」。
例(2)的「卑鄙」是個片語。「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識淺薄。可譯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如果把這個片語理解為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就誤譯成道德品質惡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 這類錯誤也很多。
例如:
(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2)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例(1)「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果不理解,就會譯為無法理解的「小了魯國」。這句應譯為「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變小了」。
例(2)的「犬」是名詞用作狀語,不理解就會誤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 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了解古代社會生活,也會造成誤譯。
例如:
(1)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
(2)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韓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進士取得做官資格稱「通籍」,意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會誤譯為「精通書籍」。
例(2)的「舉進士」是「被推舉參加進士科考試」。
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舉制度,就會誤譯為「中了進士」。 不認真閱讀、分析原文,是產生誤譯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確通順地翻譯古文,最重要的是結合上下文准確地理解每一個詞。
以上雖然列了一些常見錯誤,不過從考試的角度說,這樣的問題不常遇到。所以,重點還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譯方法上。
古文直譯:
古文直譯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
1.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是直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譯的第一個步驟。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構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用改變原句詞序,只要從現代漢語中選擇恰當的詞語來翻譯原句中的字詞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曹劌論戰》)
譯文:齊國軍隊攻打我國。庄公將要應戰,曹劌請求接見。
對譯的好處是逐字逐句落實,可以避免漏譯——漏譯是初學時經常出現的問題。由於古今漢語句子結構的相同之處很多,所以凡是能夠對譯的地方都要對譯。對譯有困難或對譯後意思表達還不夠清楚、句子不通順的,才能用移位、增補等方法作適當的調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詞序與表達方式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例如:
(1) 原文:無適小國,將不女容焉。(《鄭殺申侯以說於齊》)
對譯:不要到小國去,(小國)是不會你容納的。 調整:不要到小國去,(小國)是不會容納你的。
(2) 原文:誰為為之?孰令聽之?(司馬遷《報任安書》) 宋·蔣捷《一剪梅》宋·蔣捷《一剪梅》宋·蔣捷《一剪梅》
對譯:誰為做事?誰讓聽我的? 調整:為誰做事?讓誰聽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齊侯。(《齊晉鞌之戰》)
對譯:邴夏駕車給齊侯。 調整:邴夏給齊侯駕車。
(4) 原文:晉侯飲趙盾酒。(《晉靈公不君》)
對譯:晉侯飲趙盾酒。 調整:晉侯使趙盾飲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客孟嘗君》)
對譯:先生不羞恥,竟然有意想為我收債到薛地嗎?
調整:先生不覺得羞恥,竟然有意想為我到薛地收債嗎?
例(1)的「女」是前置賓語,翻譯時要調到動詞「容」的後面。
例(2)的「誰」、「孰」是疑問代詞作前置賓語,翻譯時要移到介詞「為」和動詞「令」後面。
例(3)的「御齊侯」也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賓語不是行為的目的物,而是動詞為賓語而動,翻譯時詞序應調整為「給齊侯駕車」。
例(4)中「飲」與「趙盾」之間是古漢語特有的動賓關系——使動用法,今譯時,詞序應調整為「使趙盾飲酒」。
例(5)的「羞」是意動用法,「於薛」是補語,翻譯時要調為狀語。
3.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或表達過於簡古的地方,今譯時要作必要的增補。例如:
原文:一鼓作氣,再而衰, 對譯:第一次擊鼓振作士氣,第二次衰落,
增補:第一次擊鼓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已經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劌論戰》) 對譯:第三次便泄盡了。
增補:第三次〔擊鼓〕〔士氣〕便泄盡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謂語動詞「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語「士氣」。翻譯時分別補出「擊鼓」和「士氣」,這樣才能使語意清楚。 增補詞語時應該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補詞語原意就無法表達清楚的情況下,才能增補。
4.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文言文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不譯。例如: 原文:狼度簡子之去遠。(《中山狼傳》) 譯文:狼估計趙簡子已經離遠了。 原文「簡子」和「去遠」之間的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之」字,現代漢語沒有相應的表達方式,可不譯。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直接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彙,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
像一些表示已經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年號、謚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至專業術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例如:
(1) 原文: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譯文:當初,鄭武公從申國娶妻,稱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鄭伯克段於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誌銘》)
譯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歲。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譯文:「道」可以用言詞表達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國名都保留不譯;
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憲宗年號,也保留不譯;
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義的哲學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種具體方法中,對譯是最基本的,其他幾項則是根據具體情況在對譯基礎上的調整。我們在今譯時應當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求既准確地譯出原文內容,又行文通暢,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和表達習慣。
㈣ 最常用的翻譯技巧
最常用的翻譯技巧匯總
英漢兩種語言,由於表達方式不盡相同,有些詞在英語中可以省略而不會影響全句意思的完整表達,但是翻譯成漢語後就可能出現意思不夠明確或者句子不夠通順的現象,下面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最常用的翻譯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增譯法
英漢兩種語言在句法、詞彙、修辭等方面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進行英漢互譯時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需要有一定的翻譯技巧作指導。常用的翻譯技巧有增譯法、省譯法、轉換法、拆句法、合並法、正譯法、反譯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組法和綜合法等。這些技巧不但可以運用於筆譯之中,也可以運用於口譯過程中,而且應該用得更加熟練,因為口譯工作的特點決定了譯員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
1、增譯法:指根據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在翻譯時增添一些詞、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確地表達出原文所包含的意義。這種方式多半用在漢譯英里。漢語無主句較多,而英語(論壇)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語,所以在翻譯漢語無主句的時候,除了少數可用英語無主句、被動語態或"There be…"結構來翻譯以外,一般都要根據語境補出主語,使句子完整。英漢兩種語言在名詞、代詞、連詞、介詞和冠詞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別。英語中代詞使用頻率較高,凡說到人的器官和歸某人所有的或與某人有關的事物時,必須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詞。因此,在漢譯英時需要增補物主代詞,而在英譯漢時又需要根據情況適當地刪減。英語詞與詞、片語與片語以及句子與句子的邏輯關系一般用連詞來表示,而漢語則往往通過上下文和語序來表示這種關系。因此,在漢譯英時常常需要增補連詞。英語句子離不開介詞和冠詞。另外,在漢譯英時還要注意增補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沒有明言的詞語和一些概括性、注釋性的詞語,以確保譯文意思的完整。總之,通過增譯,一是保證譯文語法結構的完整,二是保證譯文意思的明確。
如:
(1)What about calling him right away?
馬上給他打個電話,你覺得如何? (增譯主語和謂語)
(2)If only I could s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要是我能看到四個現代化實現該有多好啊!(增譯主句)
(3) 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
實際情況恰好相反。(增譯名詞)
(4)就是法西斯國家本國的人民也被剝奪了人權。
Even the people in the fascist countries were stripped of their human rights.(增譯物主代詞)
(5)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While the magistrates were free to burn down house, the common people were forbidden to light lamps. (增譯連詞)
(6)這是我們兩國人民的又一個共同點。
This is yet another common point between the people of our two countries.(增譯介詞)
(7)在人權領域,中國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China opposes the practice of the big oppressing the small and the strong bullying the weak.(增譯暗含詞語)
(8)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增譯注釋性詞語)
二:省譯法
2. 省譯法:這是與增譯法相對應的一種翻譯方法,即刪去不符合目標語思維習慣、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的詞,以避免譯文累贅。增譯法的例句反之即可。
又如:
(1)You will be staying in this hotel ring your visit in Beijing.
你在北京訪問期間就住在這家飯店裡。(省譯物主代詞)
(2)I hope you will enjoy your stay here.
希望您在這兒過得愉快。(省譯物主代詞)
(3)中國政府歷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省譯名詞)
三:轉換法
3轉換法:指翻譯過程中為了使譯文符合目標語的表述方式、方法和習慣而對原句中的詞類、句型和語態等進行轉換。具體的說,就是在詞性方面,把名詞轉換為代詞、形容詞、動詞;把動詞轉換成名詞、形容詞、副詞、介詞;把形容詞轉換成副詞和短語。在句子成分方面,把主語變成狀語、定語、賓語、表語;把謂語變成主語、定語、表語;把定語變成狀語、主語;把賓語變成主語。在句型方面,把並列句變成復合句,把復合句變成並列句,把狀語從句變成定語從句。在語態方面,可以把主動語態變為被動語態。
如:
(1)我們學院受教委和市政府的雙重領導。
Our institute is co-administrated by the States Ecation Commission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名詞轉動詞)
(2)Too much exposure to TV programs will do great harm to the eyesight of children.
孩子們看電視過多會大大地損壞視力。(名詞轉動詞)
(3)由於我們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我國的綜合國力有了明顯的增強。
Thanks to the introction of our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our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has greatly improved. (動詞轉名詞)
(4)I’m all for you opinion.
我完全贊成你的意見。(介詞轉動詞)
(5)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is supported by the whole Chinese people.
改革開放政策受到了全中國人民的擁護。(動詞轉名詞)
(6)In his article the author is critical of man’s negligence toward his environment.
作者在文章中,對人類疏忽自身環境作了批評。(形容詞轉名詞)
(7)In some of the European countries, the people are given the biggest social benefits such as medical insurance.
在有些歐洲國家裡,人民享受最廣泛的社會福利,如醫療保險等。(被動語態轉主動語態)
(8)時間不早了,我們回去吧!
We don’t have much time left. Let’s go back. (句型轉換)
(9)學生們都應該德、智、體全面發展。
All the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名詞轉副詞)
四:拆句法和合並法
4.拆句法和合並法:這是兩種相對應的翻譯方法。拆句法是把一個長而復雜的句子拆譯成若干個較短、較簡單的句子,通常用於英譯漢;合並法是把若干個短句合並成一個長句,一般用於漢譯英。漢語強調意合,結構較鬆散,因此簡單句較多;英語強調形合,結構較嚴密,因此長句較多。所以漢譯英時要根據需要注意利用連詞、分詞、介詞、不定式、定語從句、獨立結構等把漢語短句連成長句;而英譯漢時又常常要在原句的關系代詞、關系副詞、主謂連接處、並列或轉折連接處、後續成分與主體的連接處,以及意群結束處將長句切斷,譯成漢語分句。這樣就可以基本保留英語語序,順譯全句,順應現代漢語長短句相替、單復句相間的句法修辭原則。
如:
(1) Increased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同中國加強合作,符合美國的利益。 (在主謂連接處拆譯)
(2)I wish to thank you for the incomparable hospitality for which the Chinese people are justly famous throughout the world.
我要感謝你們無與倫比的盛情款待。中國人民正是以這種熱情好客而聞明世界的。(在定語從句前拆譯)
(3)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commonwealth, who see Britain’s membership of the Community a guarantee that the policies of the community will take their interests into account。
英聯邦各國尤其如此,它們認為英國加入歐共體,將能保證歐共體的政策照顧到它們的利益。(在定語從句前拆譯)
(4)中國是個大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從事農業,但耕地只佔土地面積的十分之一,其餘為山脈、森林、城鎮和其他用地。 China is a large country with four-fifths of the population engaged in agriculture, but only one tenth of the land is farmland, the rest being mountains, forests and places for urban and other uses.(合譯)
五:正譯法和反譯法
5.正譯法和反譯法:這兩種方法通常用於漢譯英,偶爾也用於英譯漢。所謂正譯,是指把句子按照與漢語相同的語序或表達方式譯成英語。所謂反譯則是指把句子按照與漢語相反的語序或表達方式譯成英語。正譯與反譯常常具有同義的效果,但反譯往往更符合英語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因此比較地道。
如:
(1) 在美國,人人都能買到槍。
In the United States, everyone can buy a gun. (正譯)
In the United States, guns are available to everyone. (反譯)
(2) 你可以從網際網路上獲得這一信息。
You can obtain this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正譯)
This information is accessible/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反譯)
(3) 他突然想到了一個新主意。
Suddenly he had a new idea. (正譯)
He suddenly thought out a new idea. (正譯)
A new idea suddenly occurred to/struck him. (反譯)
(4) 他仍然沒有弄懂我的意思。
He still could not understand me. (正譯)
Still he failed to understand me. (反譯)
(5) 無論如何,她算不上一位思維敏捷的學生。
She can hardly be rated as a bright student. (正譯)
She is anything but a bright student. (反譯)
(6) Please withhold the document for the time being.
請暫時扣下這份文件。(正譯)
請暫時不要發這份文件。(反譯)
六:倒置法
6. 倒置法:在漢語中,定語修飾語和狀語修飾語往往位於被修飾語之前;在英語中,許多修飾語常常位於被修飾語之後,因此翻譯時往往要把原文的`語序顛倒過來。倒置法通常用於英譯漢, 即對英語長句按照漢語的習慣表達法進行前後調換,按意群或進行全部倒置,原則是使漢語譯句安排符合現代漢語論理敘事的一般邏輯順序。有時倒置法也用於漢譯英。
如:
(1)At this moment, through the wonder of telecommunications, more people are seeing and hearing what we say than on any other occasions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world.
此時此刻,通過現代通信手段的奇跡,看到和聽到我們講話的人比整個世界歷史上任何其他這樣的場合都要多。(部分倒置)
(2)I believe strongly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 of my countrymen that Britain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d energetic memb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我堅信,英國依然應該是歐共體中的一個積極的和充滿活力的成員,這是符合我國人民利益的。(部分倒置)
(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 since the intro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全部倒置)
七:包孕法
7.包孕法:這種方法多用於英譯漢。所謂包孕是指在把英語長句譯成漢語時,把英語後置成分按照漢語的正常語序放在中心詞之前,使修飾成分在漢語句中形成前置包孕。但修飾成分不宜過長,否則會形成拖沓或造成漢語句子成分在連接上的糾葛。
如:
(1)You a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a country and of a continent to which China feels particularly close.
您是一位來自於使中國倍感親切的國家和大洲的代表。
(2)What brings us together is that we have common interests which transcend those differences.
使我們走到一起的,是我們有超越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
八:插入法
8 .插入法:指把難以處理的句子成分用破折號、括弧或前後逗號插入譯句中。這種方法主要用於筆譯中。偶爾也用於口譯中,即用同位語、插入語或定語從句來處理一些解釋性成分。
如:
如果說宣布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
If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recovery of Hong Kong would bring about, as Madam put it, "disastrous effects," we will face that disaster squarely and make a new policy decision.
九:重組法
9. 重組法:指在進行英譯漢時,為了使譯文流暢和更符合漢語敘事論理的習慣,在捋清英語長句的結構、弄懂英語原意的基礎上,徹底擺脫原文語序和句子形式,對句子進行重新組合。
如:
Decision must be made very rapidly; physical enrance is tested as much as perception, because an enormous amount of time must be spent making certain that the key figures act on the basis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and purpose.
必須把大量時間花在確保關鍵人物均根據同一情報和目的行事,而這一切對身體的耐力和思維能力都是一大考驗。因此,一旦考慮成熟,決策者就應迅速做出決策。
十:綜合法
10.綜合法:是指單用某種翻譯技巧無法譯出時,著眼篇章,以邏輯分析為基礎,同時使用轉換法、倒置法、增譯法、省譯法、拆句法等多種翻譯技巧的方法。
如:
How can the European Unio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European film and television program instry which is competitive in the world market, forward-looking and capable of radiating the influence of European culture and of creating jobs in Europe?
歐洲聯盟應該怎樣做才能對歐洲的電影電視工業有所貢獻,使它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能力,使它有能力發揮歐洲文化的影響,並且能夠在歐洲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呢?
;㈤ 英語句子翻譯技巧和方法是什麼
1、反譯法:不同的文化導致語言結構存在差異,在英語和漢語互譯的過程中,由於重心所放置的位置不同,翻譯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反譯,即當漢語習慣把重點放在句末時,在英語翻譯的時候要學會把重點放在句首。
2、詞義引申法:指根據上下文之間的聯系,結合語境分析漢語中詞彙所表達的深層含義,進而在翻譯的過程引申其深層含義。引申有抽象和具象兩種角度,英語翻譯需要根據真實的情境來判斷,使得讀者能夠一目瞭然。
3、詞類轉換法:同樣也是因為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以及詞彙搭配的差異,導致在翻譯過程中很難做到每一個英語翻譯的詞彙詞性及表現方法一致,這些都是需要靈活轉換的。
4、順序法:順序法指代的就是譯者要按照原文的詞彙順序去翻譯。在英語翻譯的過程中,當一句話所陳述的是一連串按照時間順序發生或者有相關邏輯的動作時,此時的口譯翻譯法便可以按照原文的英文詞彙按順序翻譯。
㈥ 翻譯方法有哪些
翻譯方法有直譯法,同義習語借用法,增譯法等。同義習語借用法兩種語言中有些同義習語無論在內容形式和色彩上都有相符合,它們不但相同的意思或隱義,面且有相同的或極相似的形象或比喻,翻譯時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不妨直載了當地互相借用。
翻譯方法的特點
增譯法指根據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在翻譯時增添一些詞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確地表達出原文所包含的意義,這種方式多半用在漢譯英里,通過增譯,一是保證譯文語法結構的完整,二是保證譯文意思的明確。
轉換法指翻譯過程中為了使譯文符合目標語的表述方式、方法和習慣而對原句中的詞類、句型和語態等進行轉換,直譯法就是按照文字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譯過來,省略法漢語中有一種情況,就是習語中有的是對偶詞不達意組,前後含意重復。
㈦ 英語翻譯常用的翻譯技巧你知道哪些呢
綜合法。主要是在使用其中一種技巧沒有辦法翻譯出來的時候,就要看著整個文章,然後以邏輯分析作為基礎,在整個譯文中,同時融入進省譯法、減譯法、增譯法、拆句法、倒置法以及轉換法等幾種方法。
重組法。在進行英語翻譯成漢語的時候,為了讓譯文更加流程,能夠按照漢語敘事的習慣,在完全把英語的結構和原文的意思捋清楚的基礎上,還是要擺脫原文使用了什麼樣的句子形式合語序,還是要重新進行著的方式。
插入法。在以往的英語翻譯中,都會遇到有奮勇破折號、前後逗號以及括弧,甚至是比較難處理的句子的情況,這種方法在筆譯中使用較多,在口譯中也有使用。在遇到這樣的情況,可以使用定於從句、插入語或者是同位語來對一些有著解釋性的成分進行處理的方式。
在翻譯技巧使用的過程當中,效果也是不能忽視的,翻譯是需要多多積累一些實戰經驗, 同時也需要掌握多種方法的。
㈧ 文言文翻譯的6個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6個基本方法
欄目:其他專業問答 發布時間:2020-10-27 16:56:24 閱讀:89
文言文翻譯的6個基本方法是:一增二刪三調四留五擴六縮,一增是指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二刪是指刪除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三調是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四留是保留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等。
一增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
二刪
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去。
三調
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體有三種情況:
1、前置謂語後移
2、後置定語前移
3、前置賓語後移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五擴
就是擴展。
1、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
2、言簡義豐的句子,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
六縮
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應將其意思凝縮。
㈨ 英語翻譯方法和技巧
第一、轉換句子法。
顧名思義,轉換句子法就是在英譯中,或者中譯英的翻譯題里,為了使將要譯出的句子符合中文/英文裡面的表達習慣、方法和方式等目標,而把題目中原句的語態、所用詞類以及句型等進行處理轉換。
1、在語態上,把主動語態變為被動語態(中譯英),或者把被動語態變為主動語態(英譯中)。
2、在詞性上面,用介詞、形容詞、副詞、名詞等來替換原來的動詞,用動詞、形容詞、代詞來替代名詞,或者用短語、副詞來替代形容詞。
3、在句子成分的方面,用表語、定語、狀語、賓語來替換主語,用表語、主語、定語轉換謂語,或者用主語、狀語轉換定語。
4、在句型上面,可以把簡單句和復雜句互換,復合句痛並列句互換,或將定語從句轉化為狀語從句。
第二、省略翻譯法
這與最開始提到的增譯法相反,就是要求你把不符合漢語,或者英語的表達的方式、思維的習慣或者語言的習慣的部分刪去,以免使所翻譯出的句子沉雜累贅。
第三、合並法
合並翻譯法就是把多個短句子或者簡單句合並到一起,形成一個復合句或者說復雜句,多出現在漢譯英的題目里出現,比如最後會翻譯成定語從句、狀語從句、賓語從句等等。這是因為漢語句子裡面喜歡所謂的「形散神不散」,即句子結構鬆散,但其中的語意又是緊密相連的,所以為了表達出這種感覺,漢語多用簡單句進行寫作。而英語則不同,它比較強調形式,結構嚴謹,所以會多用復雜句、長句。因此,漢譯英時還需要注意介詞、連詞、分詞的使用。
第四、拆分法
當然,英譯漢的時候,就要採取完全相反的戰術——拆分法,即把一個長難句細細拆分為一個個小短句、簡單句,並適當補充詞語,是句子通順。最後,注意還需要按照漢語習慣調整語序,達到不僅能看懂而且不拗口的目標。
第五、插入法
就是把不能處理的句子,利用括弧、雙逗號等插入到所翻譯的句子中,不過這種方法多用在筆譯裡面,口譯用的非常少。
總而言之,以上這五種方法是翻譯裡面比較有用的方法,如果都掌握的話,那麼可以有效的提高翻譯水平。
㈩ 翻譯英語句子的技巧
英語基本句型
一英語基本句型-1主系表結構/S (主)+ V(謂)(lv)( 系動詞)+ P(表)
本結構是由主語+系動詞+表語組成,主要用以說明主語的特徵,類屬,狀態,身份等。系動詞有:
1.表示特徵和存在狀態的:be, seem, feel, appear, look, smell, taste, sound; 2.表示狀態延續的:remain, stay, keep, continue, stand; 3.表示狀態變化的:become, get, turn, go, run, fall, come, grow; 如:Our English teacher is thirty years old. The cake tastes delicious. We feel used to living in big cities. The potatoes went bad in the fields. Their boss seems satisfied with the work. Deep water stays still. 鞏固練習1:
1.冬季白天短,夜晚長
2.十五歲他就成為有名的鋼琴家了。 3.孩子們很少保持安靜。
4.她的工作是在幼兒園里照看兒童。 5.他失業了。
二英語基本句型-2主謂結構/S(主)+ Vi(不及物動詞)(謂) 本結構是由主語加不及物的謂語動詞構成, 常用來表示主語的動作。 如:The sun rises. Tom has already left. 主語可有修飾語-定語,謂語可有修飾語-狀語。 如:1. The red sun rises in the east. 2. So they had to travel by air or boat. 3.We got up early so as to catch the first bus. 4. She sat there alone, reading a novel. 5. He came back when we were eating.
6.Weak buildings will fall down in an earthquake, but strong ones may stay up. 鞏固練習2: 1.她昨天回家很晚。 2.會議將持續兩個小時。
3.在過去的十年裡,我的家鄉已經發生了巨大 4.1919年,在北京爆發了「五.四」運動。 5.每天八時開始上課。
三英語基本句型-3主謂賓結構/S (主)+ Vt (及物動詞)(謂)+ O(賓)
本結構是由主語+及物的謂語動詞+賓語構成。賓語成分的多樣化使得這一結構異常復雜。 如:1. Tom made a hole in the wall. 2. I don』t know if he can come tomorrow. 3. They haven』t decided where to go next.
5. It took them ten years to build the dam. 7. Mother promises to give me a present. 鞏固練習3:
1.昨晚我寫了一封信。 2.今天下午我想同你談談。 3.這本書他讀過多次了。 4.他們成功地完成了計劃。 5.那位先生能流利地說三種語言。
四英語基本句型4 雙賓語結構/S (主)+VT(謂)+ InO(間接賓)+ DO(直接賓) 說明:此結構由「主語+及物謂語動詞+間接賓語(人)+直接賓語(事物)」組成。 如:He brings me cookies every day.
但若要先說出直接賓語(事物),後說間接賓語(人),則要藉助於介詞to或for。 如:He brings cookies to me every day. She made a beautiful dress for me.
用to側重指動作的方向,表示朝著,向著,對著某人。 用for 側重指動作的受益者,表示為了某人,替某人。
常跟雙賓語的動詞有:(需藉助to的)bring, give, lend, hand, offer, pass, pay, promise, return, send, show, teach, tell, write, ask等;
(需藉助for 的)buy, call, cook, choose, draw, find, get, make, order, sing, save, spare等。 鞏固練習4:
1.Johnson 先生去年教我們德語。 2.奶奶昨晚給我們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3.請把那本字典遞給我好嗎? 4.他把車票給列車員看。 5.我替你叫輛出租汽車好嗎?
五英語基本句型5 復合賓語結構/S (主)+ VT(謂)+ O(賓)+ O C(賓補)
說明: 此結構由「主語+及物的謂語動詞+賓語+賓語補足語」構成。賓語與賓語補足語之間有邏輯上的主謂關系或主表關系,若無賓語補足語,則句意不夠完整。可以用做賓補的有:名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短語,動詞不定式,分詞等。 如:The sun keeps us warm. I heard him singing. You must get your hair cut. They made Tom monitor.
He used to do his homework with his radio on.
用 it 做形式賓語,而將真正的賓語放到賓語補足語的後面,以使句子結構平衡,是英語常用的句型結構方式。即:主語+謂語+it+賓補+真正賓語。 如:I found it very pleasant to be with your family. 鞏固練習5: 1.我們叫她Alice.
2.我們大家都認為他是誠實的。 3.他們把小偷釋放了。
4.我要你把真相告訴我。 5 .衛兵命令我們立即離開。 六英語基本句型6 There be 句型
說明: 此句型是由「there+be+主語+狀語」構成,用以表達存在關系可以稱「……有……」。它其實是倒裝的一種情況,主語位於謂語動詞 be 之後,there 僅為引導詞,並無實際語意。 此句型有時不用be動詞,而用 live, stand, come, go, lie, remain, exist, arrive等。 如:There stands a hill in the middle of the park. Once upon a time there lived an old king in the town. Be 與其後的主語在人稱和數量上一致,有時態和情態變化。如: 現在有 there is/are … 過去有 there was/were…
將來有 there will be…;there is /are going to be... 現在已經有 there has/have been… 可能有 there might be...
肯定有 there must be …/there must have been... 過去曾經有 there used to be …
似乎有 there seems/seem/seemed to be … 碰巧有 there happen/happens/happened to be … 鞏固練習6:
1.這個村子過去只有一口井。
2.客人當中有兩名美國人和兩名法國人。 3.天氣預報說下午有大風。 4.燈亮著,辦公室里肯定有人。 5.戰前這兒一直有家電影院的.
課文句子翻譯練習:
1. 他們正在面對面地交談。(fa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據約翰說的, 下周將有一次會議。(accord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他早起為了趕頭班車。 (in order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和你的同學相處得怎麼樣? (get along wit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我們對他的安全都很關切。 (conce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你是否需要一個你可以無話不談的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你近況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我們成為好朋友已十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我還沒來得及回答他的第一個問題, 他又問了一個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我像大部分人那樣記日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語基本句型練習答案
鞏固練習答案1:1.In winter, the days are short and the nights are long. 2.At the age of fifteen, he became a famous pianist. 3.Children seldom keep quiet.
4.Her job is to look after the children in the nursery. 5.He is out of work.
鞏固練習答案2:1. She went home very late yesterday evening. 2. The meeting will last two hours.
3.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y home town in the past ten years. 4.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broke out in Beijing in 1919.
5. Classes begin at eight every day.
鞏固練習答案3:1. I wrote a letter last night. 2. I want to talk with you this afternoon. 3. He has read this book many times. 4. They have carried out the plan successfully. 5. That gentleman can speak three languages fluently. 鞏固練習答案4:1.Mr Johnson taught us German last year. 2.Grandma told me an interesting story last night. 3.W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dictionary? 4.He showed the ticket to the conctor. 5.Shall I call you a taxi? 鞏固練習答案5: 1.We call her Alice.
2.All of us considered him honest. 3.They have set the thief free. 4.I want you to tell me the truth.
5.The guards ordered us to leave at once.
鞏固練習答案6:1.There was only a well in the village.
2.Among the guests there were two Americans and two Frenchmen. 3.The weatherman says there』ll be a strong wind in the afternoon. 4.The light is on. There must be someone ion the office.
5.There used to be a cinema here before the war.
課文句子翻譯練習答案:1. They are talking face to face./ They are having a face-to face talk.
2. According to John, there is going to be a meeting next week. 3. He got up early in order to catch the first bus. 4. 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with your classmates? 5. We are all concerned about his safety.
6. Do you want a friend whom you could tell everything to? 7. 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 on recently? 8. We have been good friends for ten years.
9. He asked a second question before I could answer the first one. 10. I keep a diary as most people do.
4. She stopped teaching English two years ago.
滿意請好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