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比較閱讀的相關方法
1.相同題材的作品的比較閱讀。
不同作家由於思想、觀念等差異,寫出來的作品會在選材、立意、情感等方面有許多的不同。如同樣是表現父愛的題材,朱自清的《背影》表現了中國父親在特定情景下對兒子悉心照顧的老牛舔犢的情感,而美國作者威廉·亨德利克斯的《我的報童夢》中的父親卻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實踐能力。由於兩個國家的傳統、觀念不同,父愛的表達方式也完全不同。同一題材的作品極其豐富。以《我的母親》為題的,胡適、鄒韜奮、老舍、豐子愷都寫過,以《雨》為題的,巴金、郁達夫、阿靈等都寫過;朱自清和俞平伯都寫過題為《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比較同一題材甚至同一題目的文章,研究其選材、立意、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異同,實在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2.不同觀點的作品的比較閱讀
對同一事物持有完全相反觀點的文章的比較閱讀,可以正反對照,對砥礪思想、提高認識具有特殊的作用。試讀下面兩首短詩。
七步詩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反七步詩
郭沫若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成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
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
這兩首短詩都取材於豆與萁,但表達的中心完全相反。曹植同情「豆」,批判「萁」,郭沫若則完全相反,他說:「站在豆的一方面說,固然可以感覺到萁的煎迫未免過火,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說,不又是富於犧牲精神的表現嗎?」
3.不同表現手法作品的比較閱讀
比較閱讀題材相似而表現手法不同的作品,可以體會作者不同的寫作目的,領會表現手法為主題服務的原則。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和《茶花賦》都以花為寫作題材,前文中寫到墨菊、黑牡丹、芙蓉、牡丹等許多花,後文也寫到茶花、梅花、白玉蘭、迎春花等多種花卉。但前文為科技說明文,多用說明的表現手法,作者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說明花兒萬紫千紅的科學原理,寫了墨菊、黑牡丹等花主要是為了舉例子。後文《茶花賦》則是以抒情、描寫、記敘為主的散文,抒發了對祖國的贊美之情,作者寫茶花,主要用以象徵祖國春深似海、萬紫千紅的繁榮興旺景象,寫梅花、白玉蘭、迎春花都是為這一主題服務的。其他如小說與紀實文學的比較、記敘文和議論文的比較、詩歌和散文的比較,都會讀出趣味來,比單一文章的閱讀要多長幾分見識。還有其他多種的比較閱讀形式,如同一作家前後期作品的思想傾向的比較,同一作品的前後兩稿的比較,不同作家作品的藝術風格的比較,作家的作品與有關的評論文章的比較等。這些都是較高層次的閱讀方法。將來做學問、摘研究,都是不可不用此法的。 考查比較閱讀,不僅可以考查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可以考查到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那麼怎樣進行比較閱讀訓練呢?筆者認為,選准對比點是比較閱讀的關鍵所在。
一、從文章的內容上去選取對比點
即從文章的思想內容上去比較有什麼異同。如,《范進中舉》和《孔乙己》兩文主題思想相同的是: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范進和孔乙己都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但兩個人的性格是有差異的:范進有幸而中舉,榮華富貴唾手可得,趨炎附勢,巴結權貴;孔乙己則屢試不中,窮困潦倒,好吃懶做,迂腐善良,自命清高。盡管他們的命運迥然不同,但他們卻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二、從語言的運用上去選擇對比點
如《孔乙己》中人們對孔乙己的「笑」與《范進中舉》中人們對范進中舉而瘋的「笑」是不盡相同的。孔乙己言行迂腐可笑,人們把孔乙己當作笑料,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而范進的瘋笑,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小說中旁人對范進瘋態的譏笑,不乏阿諛奉承的色彩。
三、從語言的表達方式上去選取對比點
文章都有一定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記敘文的種類來看,可以分為順敘、倒敘和插敘。從表達方式來區分,又可以分為記敘、描寫、議論、說明和抒情等。
如,倒敘的作用在於引起懸念;順敘的作用在於使文章脈絡清楚,條理性強;而插敘的好處在於補充有關事情,使人對敘述的事情有較為清晰的了解,使文章曲折有致。
再如,可以通過比較記敘文中的描寫和說明文中的描寫,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記敘文中的描寫,作用在於增強寫人敘事的形象性;而說明文中的描寫,作用卻在於更准確地說明事物的特徵。一樣的表達方式,作者使用的目的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顯然,如能從語言的表達方式上去比較閱讀,不僅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還能掌握所揭示的知識規律,拓展思維能力。
四、從寫作的技法上去選擇對比點
例如,文章使用「照應」這一寫作技法,每篇文章是不盡相同的。從照應的位置來看,可以有頭尾呼應,段落間的照應,過渡段(句)的照應。從照應的作用來看,可以有承上照應,啟下照應,既承上又啟下的照應等等。能比較這些「照應」的特點,即能理解課文結構特點,學習範文的寫作技法。
又如,詳寫和略寫的區分和比較,可以明確中心迅速抓住重點段來分析,可以培養自已的快速閱讀能力。
寫作技法很多,並且富於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對比閱讀中要統觀全局,選擇對比點時應有所側重。如可根據不同課文選擇渲染襯托、融情於景、象徵、夾敘夾議……不同的閱讀材料中表現情形來作具體分析,揭示內在的寫作規律。
此外,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文體特點來選取對比點。
總之,選准比較閱讀的對比點方法很多,不能一一贅述,但運用對比法進行閱讀教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能更好地揭示知識規律,讓學生樂於思考,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學習興趣。 運用比較閱讀法來閱讀各種材料,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 確定比較的范圍,選好比較的角度。比較的范圍和角度的確定由閱讀的目的來決定、隨著閱讀目的千差萬別。那麼閱讀的比較形式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2、比較,要找出閱讀材料中相同點與不同點。這是掌握和運用比較閱讀法的關鍵性一環.只有準確地找出閱讀材料的異同點才有可能進行具體的比較工作。
3、比較是使思維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較貫穿於閱讀思維的全過程之中。在對材料作比較時,思維必須要有條理性,特別是做宏觀比較時,應有比較的側重點。
4、在比較閱讀的整個過程中,應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細研讀材料。研讀有利於分析材料的異同,發現材料之間的細微差別。閱讀中,要隨手做好必要的筆記,以便對照檢查、分析鑒別。比較閱讀中的筆記形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靈活運用。
㈡ 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對比閱讀
(三)是解決瓶頸問題的有效途徑
在多年的一線教學及教研工作中,我們發現:教材理解得不準確、不到位、不全面,以及閱讀教學高耗低效,是阻礙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的兩大瓶頸。
教師缺乏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對本年級、本冊、本單元教材的知識、方法的橫向與縱向的梳理、比較、綜合,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審視教材,不能在更深的層次上去把握教材內容與形式上的特點,不能把零碎的知識整合起來、把握知識的內部體系,使得對教材的理解總是不夠到位,總是欠缺了火候。理解教材的方法很多,我們以為:樹立「比較」的意識,經常用「比較」的眼光去看我們的教材,隨時進行比較閱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捷徑。
閱讀教學的高耗低效,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的嚴重缺失,除了教師教學方法的簡單枯燥,還源於學生閱讀中思維的局限性和語感比較弱。一般而言,學生的閱讀過程可劃分為四個層面,分別為「文字性閱讀」「解釋性閱讀」「批判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國際上比較重視後兩種閱讀,但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提供給學生的往往是前兩種閱讀途徑。而比較閱讀不屬於「文字性閱讀」「解釋性閱讀」范疇,而是一種思考性閱讀,具有批判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的性質,這正是目前學生所缺失的閱讀方式。改變學生的閱讀方式,可以說是提高閱讀教學實效性的一個嶄新途徑。
二、課堂教學
(一)基本內容
課堂上,字、詞、句、段、標點的比較是大家常見的、也是最基本的比較閱讀的內容。
1.字詞的比較
從字、詞入手進行比較,一般通過增、刪、改、換、調等方式,使學生體會不同字詞表達的不同意思、不同情感、不同效果,從而准確理解內容、情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提高閱讀、欣賞能力。
對於學生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同音字,將它們放在一起觀察、比較、辨析,比三令五申、反復強調的效果要好。例如「本」「末」「未」這三字,僅僅從字形上引導學生區分,學生在書寫、運用時仍舊會出錯,若從「形義結合」的角度進行講解,進而使學生真正明白它的含義,從而就能有效地避免問題。
本——木字下面加一橫。「木」表示樹木,「本」表示樹木最下面的部分即樹根、主幹。
樹根、主幹就是一樹之本。
未——「木」字上加一小橫。表示樹木剛剛長出小芽,還沒長大,是「沒」「不」的意思。
末——「木」字上加一長橫。本意是樹梢,樹的尾梢、末梢。
引申義表示:東西的盡頭〈末梢,秋毫之末〉。
通過比較的方法辨析形近字、同音字,尊重了漢字「形義結合」的突出特點,加深或強化了漢字的音形義,尤其是形與義,大大減少或避免了學生書寫錯別字的問題。
例如,在學習《松鼠》一課中描寫松鼠活動特點的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著閱讀下面兩句話:
「只要有人觸動一下樹干,他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
「只要有人搖動一下樹干,他們就躲在樹枝底下,或連蹦帶跳地逃到別的樹上去。」
學生通過對「觸動」和「搖動」的比較,很容易就體會到了松鼠的機靈、用詞的准確。
2.標點的比較
標點符號是無聲的語言,看似簡單的符號,卻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同的標點,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語義效果。在課堂教學中,以「比較」的眼光關注標點符號,抓住那些對表現文章中心,表達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標點,引導學生比較、揣摩,體會語言的節奏感和暢達感,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感,逐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第12冊《蜀僧》的教學中,我們這樣引導學生感受標點的妙處:
「子何恃而往?」與「子何恃而往!」——請讀出不同的語氣,並說明理由。
通過朗讀理解,學生明白了:同一個句子,因標點的不同,竟然就能表達或疑問或嘲笑或諷刺這樣完全不同的意思。
課文學完後,教師把一份資料發給了學生,資料記載的是一個傳說:
有一次,乾隆皇帝讓紀曉嵐在摺扇上題字,他就寫了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可是這位才子一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間」漏寫了。乾隆皇帝發現了,不說什麼,只叫他把寫的念一念。紀曉嵐接過來一看,明白了,但他很聰明,不慌不忙地讀成了一首詞: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學生讀後均驚嘆不已。
接著,在《珍珠鳥》的學習中,我們又進行了如下教學:
下面兩個句子,請你多讀幾遍,看看有何感受?
「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原文)
「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傢伙。」(改後)
短暫的沉寂之後,學生紛紛舉手:(原文)(1)說明作者很喜歡雛兒;(2)感情強烈得多;(3)有驚奇的意思;(4)是驚喜、恍然大悟;更有學生總結道:標點雖小作用大!
3.句的比較
細讀文本,你會發現很多文章的動人魅力大多隱藏在句子、細節裡面,它們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感人之處。找到它們並在課堂上善加利用,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把握文章的內涵,品味表達的妙趣,培養語感,提升欣賞鑒別能力。
例1,《鼎湖山聽泉》中有這樣的句子:「安詳厚重的鍾聲和歡快活潑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匯成一片美妙的音響。」
教學中我們引入了原文:「安詳厚重的鍾聲和歡快活潑的泉聲,……在雨後寧靜的暮色中,相互應答著,像是老人扶杖立於門前,召喚著嬉戲忘返的孩子。」
老師問:「你更喜歡哪一句?」學生有的喜歡課文的句子,因為簡潔,還能引起想像;有的喜歡原文,因為描寫細膩生動,畫面感強,讓人彷彿看到那個情景。
此處的比較,除訓練學生的語感外,最突出的作用,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老師常說『生動形象』,這回我可算知道什麼叫『形象』了。」「平時我挺羨慕別人作文寫得特別具體,現在我覺得,『簡單』也挺好的。」
例2,《木笛》一課,文中有這樣兩處細節描寫:
①朱丹輕輕走進屋,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
②朱丹佇立雪中,小心地從絨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來。
課堂上,我們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自己比較著讀讀兩個句子,看看有什麼發現?
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重復寫到這個細節呢?
生1:作者前後兩次強調這個細節,我認為是獨具匠心的。朱丹如此小心地對待木笛,是因為木笛在朱丹的眼裡,不是一段普通的木頭,而是一件聖物,是他的理想,是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
生2:行動是心理的外在表現。「小心」一詞生動地表現了朱丹對木笛的熱愛,對音樂的熱愛。
生3:在考場上,他卻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毅然放棄了夢寐以求的終試,從中我們更感受到了朱丹濃濃的愛國之情。
關注到文本中這樣的細節,無疑可准確把握人物特點,使課堂魅力無窮。
4.段落的比較
段落的比較材料很多時候是「藏在深山人不識」,需要教師細心去尋找。而一旦實施,則可以幫助學生對文章的描寫手段、組材方式、表達效果等獲取深刻認識,從而實現知識及思維方法、成果的遷移、運用,提高其理解、欣賞評價、習作能力,使思維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例1,四年級的《神秘的死海》一課,一位老師在課尾引導學生關注到書下註解:「……選入課文時有改動。」並設置懸念:改了哪?為什麼改?之後,出示原文,引導學生與課文做比較,發現原文中寫傳說的第3自然段選作課文時調到了第1自然段,進而引導學生體會課文開頭引人入勝的特點,滲透科普類說明文的開頭如何吸引讀者,從而為本單元的綜合實踐活動介紹「奇妙的鹽」打下了較好基礎。
例2,京版第12冊選編了蘇叔陽的《理想的風箏》一文,無獨有偶,人教版第教材也選編了此文。兩個版本較明顯的一處不同是結尾。
人教版教材的結尾是:「已經近三十年沒有見到劉老師了,倘使他還健在,一定是退休了。我曾見過一位失去了一條腿的長者,年復一年地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動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劉老師不會這樣,他一定依舊仰仗那功德無量的圓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躍、旋轉,永遠展示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
北京版課文的結尾是:「已經近三十年沒見到他了。然而他永遠在我的記憶里行走,微笑。他用那雙寫了無數個粉筆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風箏。那些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祖國的藍天上翱翔。」
京版結尾,深刻雋永、耐人尋味,但有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學生在閱讀理解時卻有難度:究竟「是什麼」陪伴著我的心?為什麼是「理想的」風箏?(課後作業有要求)
當教師把這兩處不同展示給學生後,不僅難題迎刃而解,原來是「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愛與追求」在陪伴著「我」的心,在影響、感染著他的每一個學生,使他的學生在困難面前也能如此樂觀、積極向上。
接著,我們引導學生對兩個版本不同的結尾進行賞析、評價:「你更喜歡哪個結尾,為什麼?」學生先是沉默、沉思,然後興趣盎然,熱烈討論,各抒己見。
孩子們見解雖不見得多麼高明,但兩處文字孰優孰劣本來就不是比較的目的,「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不步人後塵,不人雲亦雲,認識事物有自己特定的感受、獨有的見解」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
㈢ 閱讀題閱讀方法有哪些
1 讀1遍(粗略讀,看看內容)
2 再讀一遍(細讀,理解中心)
3 可以開始做題,看一題做一題。
4返讀(完成題目,再回味一下,檢查檢查)
手法講解:
表達方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
寫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象徵、開門見山、托物言志等。
修辭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反復、誇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語言特點,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面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
感悟,多指發自內心的感受、理解、領悟等。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內容角度);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說明方法,一般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一般是三個字)。
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考生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等),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等)。
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論證方法,中學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法。
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
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
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
簡明,語句簡潔、明了,一般有字數上的`限制。
得體,文明禮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的作用或好處可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二是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三是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思想內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如善惡、好惡、褒貶等。
以上各「常用術語」,暗中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同時也是題目賦分點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問」的弊病。
㈣ 散文比較閱讀的方法有哪些
散文基本特點就是形散神聚,抓住這一點,基本就可以理解一篇散文的宏觀意思,有關的閱讀技巧舉例如下:
1.捕捉線索:散文的線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朧到明朗,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時間與空間的轉換、作者的思想感情、記敘內容的變化、事情發展的階段、一定的語言標志、文章的題目等都是捕捉線索的主要切入點,另外,游記類散文一般以游蹤為線索。
2.注意文體特點:敘事散文講求以小見大,形與神的關系是重點;寫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與景的契合是關鍵;詠物散文托物言志,盡可能體味象徵手法。
3.透析寫作手法:寫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謀篇的外在形式,回答問題時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於景、對比、聯想和想像、欲揚先抑等作為鑒賞的術語。
4.研讀重點:對散文中精彩鋪陳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領悟內涵、捕捉情感、揣摩語言;在結構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於開頭的往往是總起全文,中間的往往是承上啟下,結尾的往往是總結全文,首尾呼應,是主題的深化和感情的升華;記敘描寫以外的議論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關鍵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環境描寫段落往往是為烘托氣氛、襯託人物心情的。
5.揣摩關鍵:作者情感態度轉化的語句、帶有修辭手法的語句、文章的主旨句是揣摩的關鍵。一定要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要前後照應、整體觀照;要緊扣語境來答題。
6.張揚個性和喚醒個性體驗:散文的重點是引領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要對其中的感情和觀點進行評說和鑒別,寫心得往往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它一般要從內容、語言、寫法、作用等方面發表意見,觀點明晰、論據充分,要緊扣散文的主旨內容。
㈤ 如何進行比較閱讀
的讀物放在一起,進行橫向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各自的特點。有比較就有鑒別,比較閱讀比單篇獨立閱讀,更能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各篇讀物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一(1)選定比較的讀物。比較閱讀,道先考慮選定哪些讀物來比較。選擇比較讀物的原則是要有內容可比較,在同體裁里選擇有較多異同點的讀物進行比較。比較閱讀的讀物,可以是已讀過的比較熟悉的讀物,軍扮擎散文,在表現手法上都是敘事、描寫、議論相結合,情感上都表現了作者的深摯的愛戴之情,結構上都只有一條完整的敘事線索。因此這兩篇散文的相同點較多,可以進行比較閱讀。如果把《我的老師》和《松阿的風格》放在一起閱讀,作品的主題、題材等方面毫無相同之處,難於蒸纂洲熱斌比較的范圍。例如《孔乙己》和《范彝鬢;(麟同的聯系點,可以確定比較的范圍。而《我的老師》和《松樹的風格》盡管在體裁上有共同點(都是散文),但由於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區別都彝撰滲{到底是為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並相應地擴大閱讀視野,積累多方面的知識。 (3)具體進行比較。
㈥ 論文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如何進行對比閱讀
方法如下:
1.先找出文章中相似的段落和語句,用紅筆標注出來。
2. 將相似的段落和語句的大概含義進行解讀,分析該語句所處的語境以及發揮的作用,是否會對塑造人物性格或者對推動故事發展起作用。
3.可以從文本內容,語言的運用,表達方式以及寫作技巧來選取對比點。
拓展:對比閱讀就是將兩種或多種材料進行對照閱讀,分析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研究其選材、立意、表達方式等方面的用意,對砥礪思想、提高認識都具有特殊的作用。
㈦ 比讀手法是什麼
比讀系比較閱讀的簡稱。網路這樣釋義:比較閱讀就是指把內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篇文章或一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將其有關內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簡單說來就是將兩種或多種材料對照閱讀,分析其相同點和不同點的一種閱讀方法。在文言文教學中,恰當運用「比讀」,通過對文章內容、藝術手法、思想情感等的對比,能使學生獲得更為深刻的理解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