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NA分子的復制方式是什麼
DNA復制(DNAreplication)是指以親代DNA鏈為模板,以dATP、dGTP、dCTP和dTTP為原料,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合成子代DNA的過程。
NA分子復制的過程:
1、概念:DNA的復制就是指以親代DNA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過程
2、場所:細胞核(主要)、線粒體、葉綠體
3、時期:有絲分裂間期、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的間期
4、條件:能量(ATP)、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模板、原料
5、模板:DNA的兩條母鏈
6、原料:4種游離的脫氧核苷酸(A、G、C、T)
7、復制過程:解旋→合成互補子鏈→形成子代DNA
8、復制特點:邊解旋邊復制;半保留復制
9、准確復制原因:DNA雙鏈提供精確的模板;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10、意義:DNA分子通過復制,將遺傳信息從親代傳給了子代,從而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1)dna復制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DNA復制的終止發生在特定的基因位點,即復制終止位點。該位點的終止位點序列被與該序列結合的阻止DNA復制的蛋白質識別並結合,阻止了復制叉前進,復制終止。細菌物的DNA復制末端位點結合蛋白又稱Ter蛋白。
因為細菌具有環狀染色體,所以當兩個復制叉在親本染色體的另一端彼此相遇時復制終止發生。大腸桿菌通過使用終止序列來調節該過程,當該序列被Tus蛋白結合時,終止序列僅允許復制叉一個方向的通行。結果,復制叉總是在染色體的終止區域內相遇,導致復制終止.
B. dna的復制方式是什麼
dna的復制方式是通過半保留復制的機制來得以順利完成的。DNA復制是指DNA雙鏈在細胞分裂以前進行的復制過程,從一個原始DNA分子產生兩個相同DNA分子的生物學過程。
DNA復制發生在所有DNA為遺傳物質的生物體中,是生物遺傳的基礎。DNA復制是指DNA雙鏈在細胞分裂以前的分裂間期S期進行的復制過程,復制的結果是一條雙鏈變成兩條一樣的雙鏈,每條雙鏈都與原來的雙鏈一樣。這個過程通過邊解旋邊復制和半保留復制機製得以順利完成。
C. DNA是怎麼復制的
所謂復制就是新合成的DNA分子與原來的DNA分子結構一致。能夠「自我復制是遺傳物質的重要特徵之一。染色體能夠復制,基因能夠復制,歸根到底是DNA能夠復制。
DNA分子的復制發生在細胞的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這時候,一個DNA分子雙鏈之間的氫鍵斷裂,兩條鏈彼此分開,各自吸收細胞內的核苷酸,按照鹼基配對原則合成一條新鏈,然後新舊鏈聯系起來,各自形成一個完整的DNA分子。復制完畢時,原來的一個DNA分子,即成為兩個DNA分子。因為新合成的每條DNA分子都含有一條原來的鏈和一條新鏈,所以這種復制方式稱為半保留復制。應該指出,研究工作表明,在復制過程中,DNA的兩條母鏈並不是完全解開以後才合成新的子鏈,而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邊解開邊合成的,並且這種復制需要RNA作為引物,待DNA復制合成後,由核酸酶切掉引物,經DNA聚合酶的修補和連結酶的「焊接把它們連結成完整的DNA鏈。
1.DNA的解旋
親代DNA分子,利用細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氫鍵斷裂,部分雙螺旋鏈解旋為兩條平行雙鏈。
2.RNA引物的生成
以單股DNA為模板,在引物酶作用下,合成小段(由幾十個核苷酸組成)RNA引物。
3.DNA的生成
以單股DNA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在RNA引物末端合成DNA。
4.切掉引物生成岡崎片段
在核酸酶作用下切掉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將引物部位換上DNA,此時的DNA片段(由1
000~2
000個核苷酸組成)稱為岡崎片段(1968年日本科學家岡崎等人首先提出的)。
5.DNA片段的連結
在連結酶作用下,將岡崎片段連接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新的DNA鏈,新鏈與舊鏈構成DNA雙鏈。
關於DNA分子的復制功能,現已在人工合成DNA分子的實驗中獲得完全的證實。1956年,美國生物化學家科恩伯格(A.
Kornberg,1918—)以天然的大腸桿菌噬菌體Ф×174的DNA為引子(即按照它的分子結構),用4種核苷酸作為原料,加入適當的能源ATP,在大腸桿菌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已經能在試管中成功地把游離的核苷酸合成為Ф×174的DNA。這個半人工合成的DNA具有生物活性,用它來侵染大腸桿菌,能夠在寄主體內繁殖。
DNA分子能夠人工復制是有重大的生物學意義的。但是,必須指出,DNA分子的人工復制不能脫離細胞內的其他物質和條件,如需要原料(4種核苷酸)、能量(ATP)、酶的作用等等。因此,它必然要受整個生活細胞的制約。嚴格地說,那種認為DNA能夠脫離其他物質和條件進行「自我復制的看法是不確切的。
D. DNA分子的復制方式是什麼
什麼呀?
所謂復制就是新合成的dna分子與原來的dna分子結構一致。能夠「自我復制是遺傳物質的重要特徵之一。染色體能夠復制,基因能夠復制,歸根到底是dna能夠復制。
dna分子的復制發生在細胞的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這時候,一個dna分子雙鏈之間的氫鍵斷裂,兩條鏈彼此分開,各自吸收細胞內的核苷酸,按照鹼基配對原則合成一條新鏈,然後新舊鏈聯系起來,各自形成一個完整的dna分子。復制完畢時,原來的一個dna分子,即成為兩個dna分子。因為新合成的每條dna分子都含有一條原來的鏈和一條新鏈,所以這種復制方式稱為半保留復制。應該指出,研究工作表明,在復制過程中,dna的兩條母鏈並不是完全解開以後才合成新的子鏈,而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邊解開邊合成的,並且這種復制需要rna作為引物,待dna復制合成後,由核酸酶切掉引物,經dna聚合酶的修補和連結酶的「焊接把它們連結成完整的dna鏈。
1.dna的解旋親代dna分子,利用細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氫鍵斷裂,部分雙螺旋鏈解旋為兩條平行雙鏈。
2.rna引物的生成以單股dna為模板,在引物酶作用下,合成小段(由幾十個核苷酸組成)rna引物。
3.dna的生成以單股dna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在rna引物末端合成dna。
4.切掉引物生成岡崎片段在核酸酶作用下切掉引物。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將引物部位換上dna,此時的dna片段(由1000~2000個核苷酸組成)稱為岡崎片段(1968年日本科學家岡崎等人首先提出的)。
5.dna片段的連結在連結酶作用下,將岡崎片段連接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新的dna鏈,新鏈與舊鏈構成dna雙鏈。
關於dna分子的復制功能,現已在人工合成dna分子的實驗中獲得完全的證實。1956年,美國生物化學家科恩伯格(a.kornberg,1918—)以天然的大腸桿菌噬菌體ф×174的dna為引子(即按照它的分子結構),用4種核苷酸作為原料,加入適當的能源atp,在大腸桿菌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已經能在試管中成功地把游離的核苷酸合成為ф×174的dna。這個半人工合成的dna具有生物活性,用它來侵染大腸桿菌,能夠在寄主體內繁殖。
dna分子能夠人工復制是有重大的生物學意義的。但是,必須指出,dna分子的人工復制不能脫離細胞內的其他物質和條件,如需要原料(4種核苷酸)、能量(atp)、酶的作用等等。因此,它必然要受整個生活細胞的制約。嚴格地說,那種認為dna能夠脫離其他物質和條件進行「自我復制的看法是不確切的。
E. dna以何種方式復制如何保證dna復制的准確性
DNA的半保留復制:DNA在復制時,以親代DNA的每一個單鏈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兩個雙鏈子代DNA,每個子代DNA中都含有一個親代DNA鏈。
DNA在復制時,需在特定的位點起始,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順序的片段,即復制起始點(復制子)。在原核生物中,復制起始點通常為一個,而在真核生物中則為多個。
從一個原始DNA分子產生兩個相同DNA分子的生物學過程。DNA復制是通過名為半保留復制的機制來得以順利完成的。DNA復制發生在所有DNA為遺傳物質的生物體中,是生物遺傳的基礎。
(5)dna復制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遺傳信息貯存在DNA中,DNA被復制傳給子代細胞,信息被拷貝或由DNA轉錄成RNA,然後RNA翻譯成多肽。由於逆轉錄酶的反應,也可以以RNA為模板合成DNA。
遵守嚴格的鹼基配對規律;半保留復制;酶學依據:DNA-pol I復制出錯時有即時的校對功能;DNA-pol III在復制延長中對鹼基的選擇功能。
F. DNA分子復制有幾種方式
DNA雙螺旋的解旋 DNA在復制時,其雙鏈首先解開,形成復制叉,而復制叉的形成則是由多種蛋白質及酶參與的較復雜的復制過程 (1)單鏈DNA結合蛋白(single—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 ssbDNA蛋白) ssbDNA蛋白是較牢固的結合在單鏈DNA上的蛋白質。原核生物ssbDNA蛋白與DNA結合時表現出協同效應:若第1個ssbDNA蛋白結合到DNA上去能力為1,第2個的結合能力可高達103;真核生物細胞中的ssbDNA蛋白與單鏈DNA結合時則不表現上述效應。ssbDNA蛋白的作用是保證解旋酶解開的單鏈在復制完成前能保持單鏈結構,它以四聚體的形式存在於復制叉處,待單鏈復制後才脫下來,重新循環。所以,ssbDNA蛋白只保持單鏈的存在,不起解旋作用。 (2)DNA解鏈酶(DNA helicase) DNA解鏈酶能通過水解ATP獲得能量以解開雙鏈DNA。這種解鏈酶分解ATP的活性依賴於單鏈DNA的存在。如果雙鏈DNA中有單鏈末端或切口,則DNA解鏈酶可以首先結合在這一部分,然後逐步向雙鏈方向移動。復制時,大部分DNA解旋酶可沿滯後模板的5』—〉3』方向並隨著復制叉的前進而移動,只有個別解旋酶(Rep蛋白)是沿著3』—〉5』方向移動的。故推測Rep蛋白和特定DNA解鏈酶是分別在DNA的兩條母鏈上協同作用以解開雙鏈DNA。 (3)DNA解鏈過程 DNA在復制前不僅是雙螺旋而且處於超螺旋狀態,而超螺旋狀態的存在是解鏈前的必須結構狀態,參與解鏈的除解鏈酶外還有一些特定蛋白質,如大腸桿菌中的Dna蛋白等。一旦DNA局部雙鏈解開,就必須有ssbDNA蛋白以穩定解開的單鏈,保證此局部不會恢復成雙鏈。兩條單鏈DNA復制的引發過程有所差異,但是不論是前導鏈還是後隨鏈,都需要一段RNA引物用於開始子鏈DNA的合成。因此前導鏈與後隨鏈的差別在於前者從復制起始點開始按5』—3』持續的合成下去,不形成岡崎片段,後者則隨著復制叉的出現,不斷合成長約2—3kb的岡崎片段。 岡崎片段與半不連續復制 因DNA的兩條鏈是反向平行的,故在復制叉附近解開的DNA鏈,一條是5』—〉3』方向,另一條是3』—〉5』方向,兩個模板極性不同。所有已知DNA聚合酶合成方向均是5』—〉3』方向,不是3』—〉5』方向,因而無法解釋DNA的兩條鏈同時進行復制的問題。為解釋DNA兩條鏈各自模板合成子鏈等速復制現象,日本學者岡崎(Okazaki)等人提出了DNA的半連續復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模型。1968年岡崎用3H脫氧胸苷短時間標記大腸桿菌,提取DNA,變性後用超離心方法得到了許多3H標記的,被後人稱作岡崎片段的DNA。延長標記時間後,岡崎片段可轉變為成熟DNA鏈,因此這些片段必然是復制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另一個實驗也證明DNA復制過程中首先合成較小的片段,即用DNA連接酶溫度敏感突變株進行試驗,在連接酶不起作用的溫度下,便有大量小DNA片段積累,表明DNA復制過程中至少有一條鏈首先合成較短的片段,然後再由連接酶鏈成大分子DNA。一般說,原核生物的岡崎片段比真核生物的長。深入研究還證明,前導鏈的連續復制和滯後鏈的不連續復制在生物界具有普遍性,故稱為DNA雙螺旋的半不連續復制。
G. DNA是如何復制
DNA復制主要包括引發、延伸、終止三個階段。
因為DNA的兩條鏈是反向平行的,所以在復制叉附近解開的DNA鏈,一條為5』—〉3』方向,另一條為3』—〉5』方向,兩個模板極性是不同。
所有已知DNA聚合酶合成方向均為5』—〉3』方向,不為3』—〉5』方向,所以無法解釋DNA的兩條鏈同時進行復制的問題。解釋DNA兩條鏈各自模板合成子鏈等速復制現象,日本的學者岡崎(Okazaki)等人提出了DNA的半不連續復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模型。
DNA復制從起始序列開始單向或雙向進行。合成DNA雙螺旋的兩條鏈是反向平行排列的,其中一條鏈的起始端與另一條鏈的末尾端平行排列在一起,每一個復制叉只有一條鏈是按照從尾到頭的正確方向指導新鏈從頭到尾方向合成。根據這條指導鏈,DNA復制持續向前合成復制叉。
DNA復制的特點:
1、半保留復制:DNA在復制時,以親代DNA的每一股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兩個雙鏈子代DNA,每個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親代DNA鏈,這種現象稱為DNA的半保留復制。DNA以半保留方式進行復制,是在1958年由M. Meselson 和 F. Stahl 所完成的實驗所證明。
2、有一定的復制起始點:DNA在復制時,需在特定的位點起始,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順序的片段,即復制起始點(復制子)。在原核生物中,復制起始點通常為一個,而在真核生物中則為多個。
3、需要引物(primer):DNA聚合酶必須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羥基(3'-OH)的RNA作為引物,才能開始聚合子代DNA鏈。RNA引物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通常為50~100個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約為10個核苷酸。
4、雙向復制:DNA復制時,以復制起始點為中心,向兩個方向進行復制。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進行單向復制。
5、半不連續復制:由於DNA聚合酶只能以5'→3'方向聚合子代DNA鏈,因此兩條親代DNA鏈作為模板聚合子代DNA鏈時的方式是不同的。以3'→5'方向的親代DNA鏈作模板的子代鏈在聚合時基本上是連續進行的,這一條鏈被稱為領頭鏈(leading strand)。
H. DNA主要復制模式有那幾個
θ復制,D環復制,滾環復制(共價延伸),還有就是線性復制。當然不同的復制方式存在於不同的物種中,或不同的亞細胞結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