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竹蓀種植方法

竹蓀種植方法

發布時間:2022-01-15 00:27:22

『壹』 竹蓀的種植方法

竹 蓀 栽 培 技 術
江蘇新沂市康原食用菌研究所
竹蓀學名 Dictyophora insiata (Vent.ex Pers) Fisch,俗名有竹參、竹笙、面紗菌、網紗菌、竹姑娘。
竹蓀隸屬於腹菌綱、鬼筆目、鬼筆科、竹蓀屬。竹蓀是一種十分珍貴的食葯兩用菌,由於它的鮮品色澤雪白、菌裙漂亮、清香襲人,被譽為「真菌皇後」。
竹蓀歷史上列為「宮庭貢品」,近代做為國宴名菜,同時也是食療佳品。其營養豐富,據測定干竹蓀中含粗蛋白19.4%、粗脂肪2.6%,可溶性無氮傾倒物總量60.4%,其中菌糖4.2%、粗纖維8.4%,灰分9.3%。其對治療高血壓、神經衰弱、腸胃疾病等具有顯著效果,能防癌抗癌,減肥壯體。還具有特異的防腐功能,夏日加入竹蓀烹調的菜、肉多日不變餿。

1. 田間菌種製作栽培者只要購買竹蓀原種,就可在田頭自製栽培菌種。12月下旬-1月初,選擇田頭一角,整理一個堆料育種畦床。用雜木屑80%,麥麩20%,作為竹蓀菌種的培養料,加水110%,然後裝入編織袋內,經過常壓滅菌10小時後,取出用清水沖進袋內,讓其排泄,然後拌入1%石膏粉,堆入育種畦床上,採取2層料,一層菌種播種法,最後一層料面再撒些菌種,每㎡畦床用乾料20千克、竹蓀原種3-4瓶。栽培100㎡面積,只需田頭制種4㎡,等於25:1。播種後用編織袋蓋面,稻草遮陽,最後用竹條弓罩薄膜。播種後每隔3-5天揭膜通風1次。培育40-50天菌絲布滿料堆後,即成田頭竹蓀菌種。 2.栽培原料選擇現行栽培竹蓀的原料分四大類。一是竹類:各種竹子的稈、枝、葉、竹頭、竹根;二是樹木類:雜木片、樹枝、葉以及工廠下腳料的碎屑;三是秸稈類:豆稈、黃麻稈、谷殼、油菜稈、玉米芯、棉稈、棉籽殼、高粱稈、葵花子稈、殼等;四是野草類:蘆葦、菅、芒萁、斑茅等,上述原料曬干備用。 3.生產季節安排竹蓀栽培一般分春、秋兩季。以春播為宜。我國南北氣溫不同,應把握兩點:一是播種期氣溫不超過28℃,適於菌絲生長發育;二是播種後2-3個月菌蕾發育期,氣溫不低於10℃,使菌蕾健康發育成子實體。南方諸省竹蓀套種農作物,通常春播,「驚蟄」開始鋪料播種,「清明」開始套種農作物;北方適當推遲。播種後60-70天養菌,進入夏季5-9月間出菇,10月結束,生產周期7個月左右。 4.場地畦床整理利用蘋果、柑桔、葡萄、桃、梨等果園內的空間地,以及山場樹木空間地套種竹蓀。要求平地或緩坡地,近水源,含有腐植質的沙壤土。播種前7-10天清理場地殘物或雜草,翻土曬白。果樹上可噴波爾多液殺滅病蟲害。一般果樹間距3米×3米,其中間空地作為栽培竹蓀畦床。畦寬60-80厘米,人行道間距30厘米,整地土塊不可太碎,以利通氣,果樹旁留40-50厘米為作業道。
5.播種覆土養菌播種前將培養料浸水,控制含水量60%-65%備用。播種採取一層料、一層種,菌種點播或撒播均可。每㎡畦床鋪放培養料10千克,菌種4-5瓶,一邊輔料。一邊播種,然後在畦床上覆蓋地膜。播種後15-20天,一般不需噴水,最好每天揭膜通風30分鍾,後期增加通風次數。春天雨水多,挖好排水溝,溝要比畦深30厘米;菌絲適宜生長溫度23-26℃。播種後在畦床表面覆蓋一層3厘米厚的腐植土,腐植土的含水量以18%為宜。覆土後再用竹葉或蘆葦切成小段,鋪蓋表面,並在畦床上罩好薄膜,防止雨水淋浸。 若採用農作物套種方式的,套種品種有黃豆、脾豆、高梁、玉米、辣椒、黃瓜、向日葵等高稈或藤蔓作物。當竹蓀播種覆土後15-20天,就可在畦旁挖穴播種作物種子,按間隔50-60厘米處套種一棵。 6.出菇科學管理播種後正常溫度下培育25-33天,菌絲爬上料面,可把畦床上蓋膜去掉。菌絲經過培養不斷增殖,吸收大量養分後形成菌索,並爬上料面,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很快出現菇蕾,並破球獨柄形成子實體。此時正值林果樹和套種的農作物枝葉茂盛時期,起到遮陽作用。出菇期培養料內含水量以60%為宜,覆土含水量不低於20%,要求空氣相對濕度85%為好。菇蕾生長期,除陰雨天氣外,每天早晚各噴水一次,保持相對濕度不低80%。菇蕾脹大逐漸出現頂端凸起,繼之在短時間內破球,盡快抽柄撒裙形成子實體。竹蓀栽培十分講究噴水,具體要求「四看」:即一看蓋面物。竹葉或稈、草變干時,就要噴水。二看覆土。覆土發白,要多噴、勤噴。三看菌蕾。菌蕾小、輕噴、霧噴,菌蕾大多噴、重噴。四看天氣。晴天、乾燥天蒸發量大要多噴,陰雨天不噴。這樣才能長好蕾,出好菇,朵形美。 7.採收加工包裝竹蓀播種後可長菇4-5潮。子實體成熟都在每天上午12時前,當菌裙撒至離菌柄下端4-5厘米就要採摘。

『貳』 竹蓀怎麼種植

1、竹蓀種植的條件是比較苛刻的,由於現在竹蓀的種植有好幾種不同的種植方法,所以種植的條件也就會存在稍微的區別,首先我們就選擇好種植的地方,一般情況下最好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並且背風有一定坡度的地方進行種植,溫度和濕度都要保持在一定范圍之內,這樣才能使竹蓀菌正常的生長和發育。
2、種植方法。分別是壓塊種植、直播床栽以及室內箱栽。壓塊種植的方法主要就是將竹蓀菌壓成塊狀,然後放進土中進行栽種,這樣栽種的竹蓀就比較集中,生長的周期也比較短。而直播床栽主要是用配置的養料進行栽種,這樣出菌的面積比價大,可以提高菌床的使用率,但是生長的周期偏長,最後就是室內箱栽,它就需要提前做好木箱,然後倒入養料,再進行接種,這樣更方便管理和控制,能有效的提高竹蓀的質量。
3、養料配製。養料的主要成分是木屑、麩皮,其次就是百分之一的白砂糖、百分之二的石灰粉以及其他的微肥總共佔百分之一左右,然後加入水進行攪拌,水的比例按照一比二的原則進行加水,然後攪拌均勻,要注意的就是每隔三個小時左右就需要攪拌一次,一般三次左右就由即可進行裝料,等養料配置好之後就需要按照不同的種植方法進行裝料,最後將裝好的養料進行高溫或高壓消毒殺菌,即可等待接種。
4、接種管理。首先我們就是要選好竹蓀的菌種,然後在進入接種的無菌房之前需要先穿好無菌服,並且將要用於接種的工具和設備進行消毒,才可以進行接種。在接種的時候通常是要按照合理的間隔進行接種的,一般是行間距八厘米、株間距六厘米左右整齊的排列在培育床上,最後用一層竹葉輕輕地覆蓋在上面即可。
5、出菌管理。出菌管理也就是說竹蓀菌的菌絲體在發育的過程,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對溫度和濕度以及光照和空氣流通等各方面的管理,首先在菌絲體生長之後要在上面覆蓋一層肥力較為充足的細土,然後再蓋上一層竹葉,同時每天至少要保證出菌房中的空氣流通性較好,以及將溫度控制在二十四度左右,濕度控制在百分之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五之間,這樣就可以等待竹蓀長出來了。
6、種植的溫度不能低於十五度同時也不能高於三十五度,然後就是空氣中的濕度不能低於百分之七十,養料中的濕度不能低於百分之五十,還有就是竹蓀的生長的光照最好是發散性的光,但是光照也不能太弱,最後就是要注意清理種植地的雜菌以及進行病蟲害的防治。
竹蓀幼擔子果菌蕾呈圓球形,具三層包被,外包被薄,光滑, 灰白色或淡褐紅色;中層膠質;內包被堅韌肉質。成熟時包被裂開,菌柄將菌蓋頂出,柄中空,高15~20cm,白色,外表由海綿狀小孔組成;包被遺留於柄下部形成菌托;菌蓋生於柄頂端呈鍾形,蓋表凹凸不平呈網格,凹部分密布擔孢子;蓋下有白色網狀菌幕,下垂如裙,長達8厘米以上;孢子光滑,透明,橢圓形,3~3.5×1.5~2微米。

『叄』 竹蓀的種植技術

菌種本質上必須是原產於黔西北山區織金縣的「織金竹蓀」,屬鬼筆科竹蓀屬紅托竹DictyophrarubrovolvataZang,JietLion,菌種級數是嚴格按照一級母種——二級原種——三級栽培種的制種工藝生產出來的最後一代栽培種。採用傳統的玻璃鹽水瓶作容器製作菌種的方法,或以其他方法制種。

用於栽培的菌種菌齡為3—4個月,剛長滿瓶或接近長滿瓶,無老化、淌黃水等現象,菌絲潔白濃密,移到強光下變為紫紅色,破瓶後具有特殊的清香氣息。要求在栽培的時候才將菌種運到場地破瓶取種。

『肆』 竹林套種竹蓀的種植方法

1培養料(菌草)的收集
利用菌草技術栽培竹蓀,主要是利用野外豐富的野草資源來栽培竹蓀[6]。因此,在竹蓀栽培之前,要准備充足的栽培料(主要是菌草),較為普遍的菌草有五節芒、芒萁、類蘆等。將收集的菌草,自然晾曬後用破碎機破碎,即可作為栽培竹蓀的原材料。
2栽培料配方
食用菌廢料(或農家下腳料)15~30t/hm2,經過壓碾破碎的菌草60t/hm2,尿素750~900kg/hm2,磷酸鈣375kg/hm2,石膏300kg/hm2,麩皮600kg/hm2,土壤和培養料pH值約為6。
3林地選擇
栽培竹蓀的竹林要求地勢平緩,陰涼潮濕,郁閉度在0.7以上;土壤質地疏鬆不易板結,團粒結構好,pH值呈酸性。另外,由於竹蓀栽培存在嚴重的連作障礙,因而選取的地塊最少3年以上未栽培過竹蓀。
4堆料發酵
將備好的原料拉到已經選好的竹林旁,先讓其充分日曬雨淋後,再建堆發酵。建堆時,若栽培料的含水量達不到65%,需噴灑適量清水或0.3%石灰水,調節含水量。然後按照鋪1層菌草,1層食用菌廢料(或農家下腳料),再撒上一些尿素和石膏粉的原則,依次堆制,建成長方形堆。栽培料制堆完成後,露天發酵。如果要加快發酵的速度,提升發酵的效果,也可在制堆完成後,用薄膜將其遮好發酵。當料堆中心溫度達到65℃時第1次翻堆,共翻3~4次;當料發酵至暗褐色,並無刺激性氣味時,即可下地接種[7-9]。
5整畦接種
5.1舊竹穴播法
選擇砍伐2年以上的竹,在其旁邊上坡方向挖1個穴位,深20~25cm,穴位用層播法。也可在竹林里從高到低,每隔25~30cm挖一條小溝,深7~10cm,溝底墊上少許腐竹或竹鞭,撒上菌種後覆土。
5.2建畦層播法
在竹林地中挖開寬40~50cm、高15~25cm的畦。最好沿坡地走向建畦,防止雨季林中積水沖毀畦床。畦建好後,鋪上1層10~12cm發酵好的料,接種1層(栽培種以塊狀播下為好),再鋪1層發酵料,接1層種,重復3次。用腳踏實,覆2~3cm的碎土層,再蓋1層竹葉或稻草、松針。接種後,如果氣溫較低,最好覆膜保溫。15d左右抽樣檢查1次,若發現塊狀種邊緣發黑應立即補種。如果發現菌種被其他雜菌污染,應對栽培料作相應的處理(如噴灑適量的2%石灰水),然後立即補種。
6水分管理
竹林栽培水分管理極為重要,竹蓀不耐旱也不耐漬,穴位排水溝要疏通,乾旱時要澆水保濕,以不低於60%為好。冬季15~20d、夏季3~5d澆水1次,澆水不宜過急,防止沖散表面蓋的竹葉層。土壤含水量要經常保持在15%~18%(檢查方法:抓一把土壤,捏之能成團,放之即鬆散)發現覆土被水沖變薄,料露面時,要及時補蓋覆土。
7採收加工
為確保竹蓀的等級品質,要適時進行採收。利用菌草生態栽培技術種植的竹蓀,菌柄粗壯高大,菌裙鮮亮脆嫩。在竹蓀烘烤之前,先將竹蓀在烤墊上擺放整齊,用小刀將竹蓀菌柄底部長有白皮的地方輕輕劃開,然後按照低溫—高溫—低溫的原則烘烤。竹蓀烘烤至七八成干,即可捆紮,而後再放回至烘乾為止。最後,將烘乾的竹蓀放置在空氣中5~10min,適當回潮,以防在裝袋時損壞竹蓀,降低其等級

『伍』 竹蓀人工種植技術是怎樣的

竹蓀人工種植技術是成熟的。

『陸』 竹蓀種植需要注意什麼

在菌絲生長階段主要是保溫保濕。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4℃,高於33℃或低於12℃,就停止生長。

當天氣乾旱時,要適當噴水,噴水時避免直噴土壤,以免造成土壤板結,土壤含水量應保持在20%左右。當塑料棚內溫度超過26℃時,應揭開薄膜降溫,中午要揭開塑料棚四角,使其通風換氣。

成蕾階段的管理,主要是避免陽光直射,保溫和防蟲、防病。子實體發育階段較適溫度為17~25℃,低於8℃或高於30℃時就會出現死菇。

出菇期每天上午8時,必須進行換氣和及時收菇;濕度低時,應在早上或傍晚及時噴水,噴頭要遠離菇床,避免傷害小蕾。

(6)竹蓀種植方法擴展閱讀:

竹蓀的葯用價值:

1、竹蓀多糖,有【防癌治癌】之效。並且有【防止腫瘤疾病】之效果

2、竹蓀屬生理鹼性食品,能調節人體血酸及脂肪酸,對血管硬化、高血壓、高血脂等中老年人常見病有顯著療效。

3、竹蓀富含膠質纖維,能刮油,而減少腹壁脂肪的積累,起到減肥作用。同時,有通腸防便秘之功,對細菌性腸道炎、老年人結腸病有特殊功效。

4、竹蓀具有補腎壯陽、益胃清腸、抗老防衰、消炎止痛、等多種功能。 竹蓀乃食、葯兼用的理想天然保健食品,風味之鮮美,冠於諸菌。

『柒』 竹蓀如何種植

一、栽培原材料准備
1.栽培料種類:栽培竹蓀用原料主要有腐乾竹、廢竹塊、竹圓下處於腐解或半腐解狀態下的竹葉、萊圓土;木屑、蔗渣、麥皮;有條件的地方也可以玉米稈、麥稈、泊萊稈等農副秸稈與竹料混合使用。攆樹、青樹可作為段木栽培之用。
2.栽培料處理:栽培前將原料在陽光下攤曬3-4天,劈成長ll一22cm(室外林間栽培可砍成lm以下的竹塊均可)寬1-2cm竹塊。然後用1-3%的石灰水浸泡5-6天,撈起用清水沖洗,稍涼干待用。竹葉和土壤翻曬3-4天後,用l-1.5%的福爾馬林、0.3-0.5%的敵敵畏混合液消毒。每立方米的竹葉或土壤用混合消毒液27-30升,邊噴葯邊攪拌。使葯料充分混合均勻,蓋上薄膜,土壤4-5天,竹葉1-3天後揭膜,攤張,讓葯物揮發l一2天,使可使用。林間栽培的覆蓋土壤可不作消毒處理。
二、菇房及栽培容器的消毒處理
菇房可採用一般蘑菇栽培用菇房。床架可以鐵架、塑料架或竹木床架。還可採用塑料箱、木箱、花缽等進行箱栽和缽栽。
栽培前,將菇房徹底清掃干凈,用0.5%敵百蟲液加O.1%多菌靈或0.5%漂白粉液噴灑室。內處,床架用5%石灰水或5%漂白粉搽擦。再用福爾馬林熏蒸閉窗門一晝夜,然後打張菇房一周後即可使用。栽培箱、缽用清水洗凈後,再用0.5他高錳酸鉀溶液擦拭其內外表面,備用。
三、栽培方法
1.壓塊栽培:是將培養好的竹蓀栽培種從瓶或袋中挖出,壓製成菌塊,進行覆土栽培的方法。特點是出菇早而集中,從而栽培用期也短,但用種量較大。
(1)挖瓶壓塊:在成都地區挖瓶壓塊時間可在上半年的4-5月份。將剛長滿的竹蓀栽培種:從瓶(袋)中挖出,用木框(規格40×40×12cm,即與香菇壓塊用木框相同。使用前用5%石灰水或5‰的高錳酸鉀溶液擦洗過。)做成四周較中部稍薄點的栽培塊,每塊用種約12瓶。注意不要壓得太緊,以免過於損傷菌絲體。
(2)菌絲體癒合:壓塊成型後,去掉木框,先蓋l張消毒干報紙,將菌塊放在經消毒後的薄膜上,並包裹好,茵塊之間相距4-5cm,置於床架上,保濕培養約15-20天,菌絲體重新癒合。
(3)覆土:待菌絲癒合後,在菌塊上面蓋l一2cm厚葉的竹葉,繼續培養5一10天,菌絲布滿葉層80%以上時,及時覆蓋泥土2-4cm厚。
(4)管理:主要通過調節基物、覆土層含水量、菇房內的溫度、空氣溫度、通風和光照條件等來滿足竹蓀生長發育所需的最適條件,達到高產穩產。一般地,在覆土後空氣相對溫度80%,氣溫16-20℃,光照3-105Lux條件下,約1-2個月(最早的24天左右),後張始現蕾。
①水分管理:覆土層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一30%。若土壤含水量過大,則菌絲會因徒長大量地爬於土層表面,面在土層中分化形成原基,菌蕾數目少,達不到產高的目的。菇房內空氣相對略濕度保持在80%左右。茵蕾生長階段空氣相對溫度提高到85-90%否則,空氣量度太低,土層水分易散失;溫度太高則易引起雜菌繁殖,尤其是粘菌。澆水時噴頭應向上,以避免沖傷上蕾。
②溫度控制:遇高溫時,通過張起門窗而降低溫度,以免熱列菇蕾;低溫時,要緊閉門窗,有條件的可裝上加溫裝置,提高菇房溫度,以防凍死菇蕾。
③通風換氣:每天張起門窗2-3次,每次通風換氣10-20分鍾,以便新鮮空氣進入菇房,供蓀蘇生長發育需要。
④雜菌和蟲鼠害的防治:這項工作應以預防為主。若已發現菇床上有粘菌(草生發網菌Ste-monitis her-batica)和鬼傘類(Coprinaceae)雜菌出現,則應及時地除去,並在其發生外周圍撒上一層干石灰粉,控制其蔓延。若發現有菇蠅、蠟類、魅腦以及線蟲為害時,則應噴敵敵畏葯液加以消除,但要注意不要傷害菇蕾。菇房要安裝紗窗、紗門,以防老鼠進入菇房,危害竹蓀。
2.直播床栽:指將經處理後的竹料等直拉鋪於菇床上,進行播種、覆土的栽培方法。具有出菇面積大、能充分利用菇架大面積栽培,菇房利用率較缽栽有效,但較壓塊栽培周期長些等特點。
(1)下料與播種:床架上先鋪一張大的消毒塑料薄膜,在薄膜底部張上幾個小孔,以利多餘水分流出。再在其上下料、播種,填鋪一層料播一層種,共播三層菌種。盡量使菌種塊夾在竹塊之間,種料緊密相貼,最上層蓋上一薄層竹葉。每平方米以於重計用料20公斤,用種3-4瓶。播種完畢後,澆水,再蓋上塑料薄膜,保濕培養。
(2)覆蓋:待菌種塊復活生長,茵絲基本長滿料面時,及時覆蓋土壤,覆土層厚度2-4cm。
(3)管理:與壓塊栽培法的管理方法相同。
3.直播箱(缽)栽:利用塑料周圍轉箱、木箱、花缽等容器,直接下料播種進行栽培的方法。
箱栽時,箱底先鋪塑料膜,並留出水小孔,再在底層鋪2-3cm厚的小卵石,卵石上鋪2cm厚的菜園土,土層上鋪菌種,填料播種方法與直接床栽法相同。若規格為15×31×14立方厘米的箱子,可鋪料以乾重計4公斤確,用種2瓶/箱。缽栽時可不用薄膜。
栽培管理的水分控制及溫度調節等措施與壓塊栽培法相同。
4.林間代料栽培:在樹林或竹林下,利用竹木加工後的廢竹、木屑,農副產物(如甘庶渣、作物秸稈,等進行竹蓀栽培。這種方法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用工少、管理方便、成本低、效益好等優點。是在廣大農村的竹區、林區栽培竹蓀行之有效的方法。
(1)場地選擇:向陽背風、排水良好、土壤濕潤、無白蟻活動的竹林、竹木混交林、闊葉樹林、針闊葉樹混交林、果園等可作為栽培竹蓀的場所。選好場地後,清除地上雜草、保持環境衛生,並撒上干石灰粉作消毒處理。為防止外界人畜干擾,在播種後最好在栽培場所周圍人為地作上圍牆。
(2)播種時間:一般地說,一年四季均可播種,但以春秋兩季播種效果最好。
(3)林間栽培方法:一般採用床栽。床寬80-100cm,長度不限,根據我們的實踐.最好是每0.5平方米一箱,廂間間隔30-50cm,以增加邊際效應和為菌絲蔓延增加出竹芬的范圍。用栽培種2-6瓶/平方米。播種採用層播法:即先鋪處理過的竹葉、木屑或樹枝葉等,再鋪一層料,隨後撒主層菌種(若為竹專塊料,則宜將菌種夾在竹心),然後又再鋪一層料,再量一層菌料,如此播3-4層,一般鋪料厚15-20cm,播後蓋竹葉、木屑等,最後蓋土,土層厚4-5cm ,並用清水澆透。根據地勢高低情況,可採用相適應的地表栽培和坑栽兩種形彎。
①地表栽培:在地勢較低、潮濕的場地採用此法。即先在消毒場地上劃好廂線,並插竹塊標出界限、然後在廂界內鋪料、播種、播後用土把廂圍封起來。
②坑栽:當場地蔽蔭度不夠或地勢較高,土壤較乾燥時,宜採用此形彎。先在劃好的廂內挖坑,坑深10-15cm,挖好後坑內及周圍撤石灰粉消毒,然後採用層播法播種。
(4)竹林栽培方法:在各種竹林里,按每畝180-200個窩計算打窩,在空地上最好在腐竹頭邊,挖15-20cm深,長×寬為50×35cm大小的坑,每坑投料計1-1.5公斤,每畝投乾料200-300公斤,挖好後就地取一些腐竹葉墊底,然後鋪料撒種,如此播2-3層,再蓋竹葉,稍踩緊,最上面用挖坑出來的土覆蓋;若晴天土壤乾燥時,應澆透水(雨後栽培不用澆水)。
一般雨後播種菌絲復活較好,在竹林里栽培時,將菌種夾在蔫泡竹內,則菌絲生長效果好。另外,在竹葉上撒些木屑效果也較好。在竹林內同樣可採用床栽法。
由於林間,無論是竹林或樹林,特別是老年林,其地下的根交錯盤踞,因砍伐或自然死亡等多種原因,使地下埋藏了不少腐根,這些腐根是竹蘇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在林間播種,菌絲不僅在投料的地方生長,而且同時也蔓延到其他有養料的地方。因此,野外林間空地培竹蓀是最經濟、最合法的栽培方法。
(5)管理:野外林間栽培竹蓀,只要場地選擇恰當,一般不需要搭棚可遮蔭。土壤濕潤也不必澆水。春秋季節若越遇乾旱、則需在菇床及竹頭、坑邊附近適當澆水補充水分。越冬後的菌絲待氣溫回升後,張始向四州蔓延伸展,形成菌索,約在3-4月份,菌索先端形成小菌蕾,在菌蕾形成時,需經常澆水。此階段若嚴重缺水,菌蕾則會因分化不成而死亡,即使形成菌蕾,但也張不了裙;若澆水過多,則菌絲徒長,幼菌蕾到成熟時便全破口,給病菌的侵入以可趁之機,從而是導致菌蕾死亡。一般在雨水較多的6-8月份,是竹蘇大量出現撤裙的時候,要注意及時採收。
四、採收
竹蓀的商品部分一般指菌裙和菌柄。裙、柄的完整性和顏色的潔白程度直接地影響到竹蓀的產品質量。這就要求我們在採收和加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
1.採收時期:適應採收期應在竹蓀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成型期進行。因為張型期的竹蓀子實體菌柄伸長到最大高度,菌裙完全張張達到最大粗度,產抱體(菌蓋上黑褐色抱子液組織)尚未自容,所以這時採收的竹蓀子實體具有很好的形態完整性,菌體潔白。否則,過早地採收,菌裙、菌柄尚未完全伸長展張,干制後個體小,商品價值低;過遲採收,菌裙、菌柄萎縮、倒伏;而且產孢體自溶沿裙柄下流,污染裙、柄,嚴重地影響到產品的色澤。
2.採摘方法:採摘時,用一隻手扶住菌托,另一支手用小刀將將菌托下的菌縈切斷,輕輕取出,放入瓷盤和藍子內。決不要用手扯。因為用手扯會將裙、菌柄很脆嫩,極易折斷,採摘時應輕拿輕放。採收後、將菌蓋和菌托及時剝掉,保留菌裙菌柄。去掉菌托表面上的泥土,菌蓋可在清水中浸洗除掉表面上的抱體,再進行干制。若裙柄已有少量污染,則應及時用清水或干凈濕紗布摻凈即可。

『捌』 竹蓀種植:竹蓀怎麼標准化種植

竹蓀種植步驟如下:
1菌種選擇與製作 目前國內人工馴化栽培的紅托竹蓀品種較多,宜選用發菌快、出菇早、產量高,且干品品味較高的優良品種,而且還應選擇接種1年可連收2~3年的品種。
原種和栽培種製作配方:木屑或棉籽殼76%,麥皮20%,白糖1%,石灰粉2%,過磷酸鈣0.3%,尿素0.3%,磷酸二氫鉀0.3%,硫酸鎂0.1%,料水比例為1∶1.2,pH值5.5~6。料拌好後裝瓶,要求下松上稍實,中間打洞,置於1.5千克/平方厘米壓力下滅菌2.5小時,待培養基冷卻至25℃時可接種,接完種置於22~24℃通風黑暗的培養室內培養70~80後可用做擴大培養和栽培用。
2栽培季節與場所選擇 紅托竹蓀要求在偏陰濕環境下生長,栽培地應選擇在海拔500~1000米的地區,時間以2~5月、9~11月為宜,最適宜溫度在20~26℃。
室內栽培採用地下或搭架兩種方式,栽培架搭2~3層為宜,每層高60厘米,寬1.3米。室外則選背陰處、土壤肥沃、半沙質酸性的田園地,無沙質土壤也可,但要另覆蓋腐植土加沙質土壤。栽培場所還應搭蓋近全陰閉或全陰閉高2米的遮陽棚。
3培養料的配製及處理 易腐爛的原料會使紅托竹蓀的菌蛋缺乏營養而萎蕾、死蕾,因此培養料要求新鮮、乾燥。木材最好加工為長10~12厘米規格。雜竹、毛竹片可砍為長50厘米壓裂後使用。培養料中的竹料比例應在30%以上,但竹絲、竹屑因保水性差不宜使用。原料下種前先用5%石灰澄清水浸6~7天,再用清水浸2天後清洗干凈,使pH值降至6~6.5後撈起備用。也可用發酵法,讓原料浸透水後堆成高1.2米,寬2米的發酵堆,覆蓋薄膜,待中心溫度高達65℃時翻堆,一般每7天翻土次,待原料腐熟呈褐色、無氨臭味時便可使用。
4栽培方法 播種前10多天噴1000倍甲胺磷農葯水溶液加30%甲醛對栽培場地進行滅蟲滅菌。播種前2~3天把田園土壤整松做成高50厘米,寬1.3米的畦床。播種時把未乾的混合培養料鋪4~6厘米厚,然後播菌種,再鋪8~10厘米培養料,再播菌種,第三層鋪2~4厘米厚,即覆以腐植土4~6厘米,腐植土需先滅蟲滅菌,土質含水量保持不幹不濕。之後,再蓋上2厘米厚微濕的竹葉、茅草或松針葉,最後蓋膜保溫保濕發菌。每平方米計用乾料20~25千克,菌種3~4千克,要求播種過程中菌種不碎並嚴格避光。
5科學管理 播種後控制培養料含水量在65%~75%,空氣相對濕度為85%。前15天不必噴水,7天後每3天揭膜通風30分鍾,溫度超過30℃時也應揭膜,夜間蓋上。

『玖』 《如何種植竹蓀技術,竹蓀的種植方法》

竹蓀種植步驟如下:
1菌種選擇與製作 目前國內人工馴化栽培的紅托竹蓀品種較多,宜選用發菌快、出菇早、產量高,且干品品味較高的優良品種,而且還應選擇接種1年可連收2~3年的品種。
原種和栽培種製作配方:木屑或棉籽殼76%,麥皮20%,白糖1%,石灰粉2%,過磷酸鈣0.3%,尿素0.3%,磷酸二氫鉀0.3%,硫酸鎂0.1%,料水比例為1∶1.2,pH值5.5~6。料拌好後裝瓶,要求下松上稍實,中間打洞,置於1.5千克/平方厘米壓力下滅菌2.5小時,待培養基冷卻至25℃時可接種,接完種置於22~24℃通風黑暗的培養室內培養70~80後可用做擴大培養和栽培用。
2栽培季節與場所選擇 紅托竹蓀要求在偏陰濕環境下生長,栽培地應選擇在海拔500~1000米的地區,時間以2~5月、9~11月為宜,最適宜溫度在20~26℃。
室內栽培採用地下或搭架兩種方式,栽培架搭2~3層為宜,每層高60厘米,寬1.3米。室外則選背陰處、土壤肥沃、半沙質酸性的田園地,無沙質土壤也可,但要另覆蓋腐植土加沙質土壤。栽培場所還應搭蓋近全陰閉或全陰閉高2米的遮陽棚。
3培養料的配製及處理 易腐爛的原料會使紅托竹蓀的菌蛋缺乏營養而萎蕾、死蕾,因此培養料要求新鮮、乾燥。木材最好加工為長10~12厘米規格。雜竹、毛竹片可砍為長50厘米壓裂後使用。培養料中的竹料比例應在30%以上,但竹絲、竹屑因保水性差不宜使用。原料下種前先用5%石灰澄清水浸6~7天,再用清水浸2天後清洗干凈,使pH值降至6~6.5後撈起備用。也可用發酵法,讓原料浸透水後堆成高1.2米,寬2米的發酵堆,覆蓋薄膜,待中心溫度高達65℃時翻堆,一般每7天翻土次,待原料腐熟呈褐色、無氨臭味時便可使用。
4栽培方法 播種前10多天噴1000倍甲胺磷農葯水溶液加30%甲醛對栽培場地進行滅蟲滅菌。播種前2~3天把田園土壤整松做成高50厘米,寬1.3米的畦床。播種時把未乾的混合培養料鋪4~6厘米厚,然後播菌種,再鋪8~10厘米培養料,再播菌種,第三層鋪2~4厘米厚,即覆以腐植土4~6厘米,腐植土需先滅蟲滅菌,土質含水量保持不幹不濕。之後,再蓋上2厘米厚微濕的竹葉、茅草或松針葉,最後蓋膜保溫保濕發菌。每平方米計用乾料20~25千克,菌種3~4千克,要求播種過程中菌種不碎並嚴格避光。
5科學管理 播種後控制培養料含水量在65%~75%,空氣相對濕度為85%。

閱讀全文

與竹蓀種植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治療hpv有什麼好方法嗎 瀏覽:952
方差分析數據變換方法 瀏覽:65
和田玉籽料玉器鑒別方法 瀏覽:381
導線計算方法 瀏覽:319
票房的計算方法 瀏覽:570
少兒象棋教學方法探討 瀏覽:891
口腔黏液囊腫治療方法 瀏覽:412
什麼是密度測量方法 瀏覽:588
衛生間做防水的正確方法 瀏覽:549
快速認識圈子的方法 瀏覽:255
前臂肌肉鍛煉方法 瀏覽:625
爆炸掛鉤正確掛餌方法 瀏覽:159
兒童過敏了起包怎麼辦最快方法 瀏覽:547
避之寶的使用方法 瀏覽:1004
hvlp噴槍使用方法 瀏覽:268
狗吃糖果的正確方法 瀏覽:495
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474
生肖位數的計算方法 瀏覽:173
手足蠟膜使用方法 瀏覽:455
宇宙直徑計算方法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