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測量控制點的方法和步驟
現在要將這兩個控制點移交給施工方,就填寫坐標意見驗收單
2. 平面控制測量有哪些方法
三角測量、導線測量
為了限制誤差的累積和傳播,保證測圖和施工的精度及速度,測量工作必須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後碎部"的原則。即先進行整個測區的控制測量,再進行碎部測量。控制測量的實質就是測量控制點
3. 地面控制測量與控制點的建立
地面控制測量分為首級控制點加密和礦區控制點的測量。
(一)建立控制網的方法
建立控制網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幾種:
(1)三角測量方法。控制網構成三角形狀,觀測方向需要通視,三角網的觀測量是網中所有通視方向的方向值。一二級三角點,按經緯度布設,採用線形鎖觀測計算,以後逐級加密。通過觀測角度,推算各點坐標。在有了測距儀以後很少使用此方法了。
(2)導線測量法。選定相鄰通視的一系列控制點,構成導線,直接測定相鄰各邊的邊長和方向值,其最少條件是利用一個已知點的坐標和一條邊的方位角,推算其他各點的坐標。導線可以有多種形式如:附合導線、閉合導線、單端定向導線、無定向導線等。
(3)三邊測量和邊角網測量。三邊測量的觀測量是三角形的所有邊長,利用邊長解三角形求得各點坐標。邊角網則是觀測部分邊長和方向,利用已知點的坐標解算未知點的坐標。圖形可以有中心多邊形,大地四邊形,線形鎖等。全站儀出現後,單獨的三邊測量已經很少使用。
(4)衛星定位技術。在一定的觀測時間內,利用兩台或幾台接收機固定在已知點上,其他多台定位在未知點上,一直保持跟蹤觀測衛星,利用已知點坐標和觀測數據解求未知點的坐標。目前常用的衛星定位系統有美國的GPS系統、俄羅斯的GLO NASS系統、歐洲的伽利略衛星系統。
GPS是指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稱GPS),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陸海空三軍聯合研製的新一代空間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其主要目的是為陸、海、空三大領域提供實時、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導航服務。經過20餘年的研究實驗,全球覆蓋率高達98%的24顆GPS衛星己布設完成,均勻分布在6個軌道平面上,軌道傾角為550,各軌道平面相距60°,運行周期11小時58分,軌道高度20000千米。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均可收到至少4顆以上衛星信號。GPS衛星用L波段的兩個無線電載波(L1=19厘米,L2=24厘米)向廣大用戶連續不斷地發送導航定位信號(簡稱GPS信號)。每個載波用導航電文和測距碼進行雙相調制。導航電文包括衛星星歷、時間、時鍾改正、電離層延時改正和衛星工作狀態信息等,是導航定位的數據基礎,也稱數據碼(D碼)。由導航電文可知該衛星當前的位置和衛星工作情況。測距碼是偽隨機碼(PR N),分為粗碼(C/A碼)和精碼(P碼)。粗碼用於捕獲信號及粗略定位。精碼用於精密定位,但由於美國的SA 政策,P碼是保密的,禁止非特許用戶使用。衛星飛越注入站上空時,接收由地面注入站用S波段(10厘米波段)發送到衛星的導航電文和其他有關信息,並通過GPS信號電路,適時地發送給用戶。接收地面主控站通過注入站發送到衛星的調度命令,適時地改正運行偏差或啟用備用時鍾等。GPS衛星的核心部件是高精度的時鍾(原子鍾)、導航電文存儲器、雙頻發射和接收機以及微處理機。GPS定位成功的關鍵在於高穩定度的頻率標准。GPS信號接收機能夠捕獲到按一定衛星高度截止角所選擇的待測衛星的信號,並跟蹤這些衛星的運行,對所收到的GPS信號進行變換,放大和處理。以便測出GPS信號從衛星到接收機天線的時間,解釋出GPS衛星所發射的導航電文,實時計算出測站的三維位置。
俄羅斯的「格洛納斯」(GLO NASS)系統由27顆工作星和3顆備份星組成。27顆星均勻地分布在3個近圓形的軌道平面上,這三個軌道平面兩兩相隔1200,每個軌道面有8顆衛星,同平面內的衛星之間相隔450,軌道高度23600千米,運行周期11小時15分,軌道傾角56°。
歐洲的伽利略(Galileo)衛星,空間段由分布在3個軌道上的30顆中等高度軌道衛星(MEO)構成,每個軌道面上有10顆衛星,9顆正常工作,1顆運行備用;軌道面傾角56度,衛星高度24126千米。我國積極參與伽利略衛星的建設,2004年10月9日,雙方簽署了此項目的技術合作協議。地面段包括全球地面控制段、全球地面任務段、全球域網、導航管理中心、地面支持設施、地面管理機構。用戶端主要就是用戶接收機及其等同產品,伽利略系統考慮將與GPS、GLO NASS的導航信號一起組成復合型衛星導航系統,因此用戶接收機將是多用途星。
此外,我國還有自己北斗星衛星系統,可用於導航,目前還不能用於高精度的測繪工作上。
衛星定位技術由於觀測簡便、精度高、速度快、費用省、觀測點間不需要通視、氣候影響小的特點,不需要爬高山、架設建造覘標,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運用。本次礦業權實地核查控制的測量方法的出發點是使用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
(二)首級控制點的加密
核查承擔單位在劃分測區的基礎上,首先進行首級控制點的布測。測區首級地面控制網採用GPS全面網布設。
1.資料收集
核查承擔單位收集1∶50000地形圖作為計劃用圖,在沒有1∶50000地形圖的地方,可以使用1∶100000甚至1∶200000地形圖。使用該圖,查看道路交通情況、礦業權分布情況、控制點布設情況。控制點的收集主要是C級GPS點和一、二等三角點3~5個,最好帶有1954年北京坐標、1980西安坐標和1985國家高程基準。使用3個已知點可以防止已知點錯誤,因為GPS從WGS-84坐標到地方坐標,兩個起始點是沒有辦法發現已知點錯誤的。
2.點位密度的選擇
首級加密的控制點級別應該是四等、D、E級GPS點。由於四等點邊長放寬,密度掌握在每100平方千米一個點。這樣根據礦業權的分布,每個測區很容易計算出需要的控制點數。有條件的地方盡量與礦區控制點公用。
3.選點和埋石
點位選擇應考慮下列條件:點位應符合技術設計要求,有利於其他測量手段進行擴展與聯測;點位的基礎應堅實穩定,易於長期保存,有利於安全作業;點位應便於安置接收設備和操作,視野開闊,地平15°范圍內不應有高大建築物,點位應遠離大功率無線電發射源,遠離高壓輸電線50米;附近不應有強烈干擾接收衛星信號的物體,交通方便;原有標石和控制點應盡量利用。
綜合考慮國家GPS規范、城建GPS規程、公路勘測規范等的要求,二等點的標石,宜埋設磐石和柱石,兩層標石中心偏離小於2毫米,上層標石丟失後不影響平面的使用;GPS點埋設所佔用土地,應經土地使用者或管理部門同意,盡量少佔用耕地,必要時依法辦理征地手續和測量標志委託書;點名應選取村名、地名、山名、單位名,無名稱時可用GPS+流水號命名。點位確定後應現場做好點之記。點之記格式見附錄A、控制測量樁規格及埋設示意圖見附錄B。
特殊情況:引入礦業權范圍的控制點、加密點其等級、控制量樁規格大小、布點位置不做具體規定,各地可因地制宜,以利於觀測和長期保存為前提,根據具體情況布設。
4.儀器設備的技術要求
GPS接收機的選擇應符合表4-12的要求。
表4-12 GPS接收機選擇要求
GPS接收機的檢驗包括下列內容:一般檢視、通電檢驗、實測檢驗。
一般檢視:接收機及天線型號應正確,主機與配件應齊全。接收機及天線外觀應良好,各部件及附件應完好,緊固部件不得松動和脫落。設備使用手冊及後處理軟體手冊應齊全。
通電檢驗:電源信號燈應工作正常,利用自測試命令進行測試,檢驗接收機鎖定衛星時間快慢,接收信號強弱和失鎖情況。
實測檢驗:接收機內部雜訊水平測試。接收機天線相位中心穩定性的檢驗。接收機不同精度指標的測試,應在不同長度的標准基線或標准檢定場上進行。高溫、低溫測試。天線基座的光學對點器在作業中應經常檢驗,確保對中的正確性。實測檢驗可交由測繪儀器鑒定機構進行,確保儀器的使用在有效試用期內。
5.GPS觀測
GPS觀測應符合表4-13要求。GPS各等級的點位幾何圖形強度因子PDO P值應小於6。有些儀器是不可見的,傳輸數據後,如果達不到要求,不能進行基線解算。
GPS觀測儀器操作要求如下:天線對中誤差≤3毫米,天線整平,圓氣泡應居中;天線定向標志指向正北,誤差不超過±5°;需要在覘標基板上安置天線時,需將標志中心投影到基板上,按投影點中心安置天線;接收機電源電纜和天線電纜應連接無誤,接收機初始化正確可啟動接收機進行作業;每段開機前,量取天線高,及時輸入測站名,關機後應再量天線高作為校核,互差大於3毫米,取兩次平均值作為最後結果;進入作業後,應查看接收衛星號,信噪比,實時定位結果;作業期間,作業員不得離開現場,不得在接收機旁使用對講機,防止其他人和物體靠近天線,遮擋信號,雷雨過境關機停測;一個時段中不得改變數據采樣間隔,不得改變天線位置,不得刪除文件。
表4-13 GPS觀測要求
在GPS觀測時,要進行觀測記錄。記錄內容包括測站點及編號、接收設備、觀測時間、時段號、近似位置、天線高。接收設備包括接收機類型及號碼;觀測時間包括開始與結束記錄;近似位置包括近似經度、緯度、大地高;天線高包括測前、測後的高度平均值;觀測狀況包括電池電壓、接收衛星號碼、信噪比。在記錄時,原始觀測值現場記錄,字跡清楚、不得塗改,對於現場不可見內容允許後補;在數據傳輸後,應將記錄內容寫入數據中;接收機內存文件,卸到外存介質。記錄表格式見附錄C。考慮到很多單位使用國產接收機,一些條目無法在現場填上,在這種情況下可採用表4-14格式。
表4-14 GPS外業觀測記錄手簿
6.網平差
(1)基線解算
使用隨機商業軟體進行基線解算,可採用雙差相位觀測值,對於邊長超過30千米的基線,也可採用三差相位觀測值。基線解算中的起算點坐標,按以下順序優先採用:國家C級以上GPS網的WGS-84坐標;國家或其他高級控制點的轉換到WGS-84坐標系的坐標;不少於30分的單點定位平差值提供的WGS-84坐標。在多台接收機同步觀測的同步時段中,可採用單基線模式解算,也可以只選擇獨立基線按多基線處理模式統一解算。根據基線長度不同,可採用不同數學處理模型,8千米以內基線使用雙差固定解,30千米以內在雙差固定解和雙差浮點解中選取最優結果,30千米以上可採用三差解作為最終結果。
無論採用單基線模式或多基線模式解算基線,都應在整個GPS網中選取一組完全的獨立基線構成獨立環,各獨立環的坐標分量閉合差應符合下式的規定:
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技術方法指南研究
式中:n為閉合環邊數;σ相應級別的精度(按實際平均邊長計算)。
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技術方法指南研究
式中:w為環閉合差。
採用單基線處理模式時,對於採用同一種數學模型的基線解,其同步時段中任一三邊同步環的坐標分量相對閉合差和全長相對閉合差不宜超過表4-15的規定。
表4-15 同步環坐標分量及環線全長相對閉合差的規定
復測基線的長度較差,不宜超過下式的規定:
全國礦業權實地核查技術方法指南研究
當各項質量檢驗符合要求時,應以所有獨立基線做成閉合圖形,以三維基線向量及其相應方差協方差陣作為觀測信息,以一個點的WGS-84三維坐標作為起算依據,進行WGS-84網的無約束平差。無約束平差提供各點在WGS-84坐標的三維坐標、各基線向量三個坐標差觀測值總改正數、基線邊長及點位和邊長的精度信息。此坐標為近似坐標,如需要准確WGS-84坐標還需要在WGS系統下進行三維約束平差,此時輸出坐標為經緯度和大地高,可以換算為地心坐標。在無約束平差的基礎上,進行1980西安坐標系的三維約束平差或二維約束平差。約束平差中,基線向量的改正數與無約束平差結果的同名基線相應改正數的較差應符合規范要求。提供1980西安坐標系成果。使用地方坐標系的還應在地方坐標系進行三維或二維約束平差。輸出地方坐標系的三維坐標,基線限量改正數、基線邊長、轉換參數等信息。
(2)平差
一般機器在無約束平差時都可自動選擇起始點。這一規定是GPS網平差第一步是必須進行一個三維無約束平差,通常以一個點作為無約束平差的起算點,實際上是對網的一個位置約束,它與完全無約束的秩虧自由網平差是等價的(通過坐標轉換將初始坐標系下的特解轉換得到任意坐標系下的通解,秩虧自由網平差最優解實質是基於近似值所確定的基準下的最優解),通過平移變換可相互轉換。無約束平差的觀測量是獨立基線向量及其方差協方陣差,待定未知數是控制點的WGS-84坐標。無約束平差的目的一是提供全網WGS-84系統的三維坐標,這些坐標是進一步加密控制點的依據,二是考察GPS網有無殘余的粗差基線向量及其內符合精度。因此,進行無約束平差的軟體應有剔除粗差基線的能力。為了檢驗精度的可靠性應輸出各基線向量的改正數、基線邊長、方位、點位的精度信息。無約束平差的基線向量各分量改正數反映了GPS網內部符合精度,是不受起算數據誤差影響的。約束平差後,同名基線在無約束平差和約束平差中的改正數過大,說明起算數據誤差引起GPS網變形為了不降低GPS網的精度,滿足GPS網最弱邊相對中誤差的規定,兩類平差法的改正數較差,經估算去2σ是最適宜的。
約束平差可在二維或三維下進行。GPS網在國家坐標系下的約束平差是因為要引入1954年北京坐標系或1980西安坐標系的已知數據,在三維方式中觀測量是經三維約束平差檢驗過的原始基線向量,約束量是三維大地坐標或三維直角坐標,在二維方式中觀測量是已經轉換投影到國家坐標系的高斯平面二維基線向量及其轉換後的方差協方陣差,約束量是平面坐標系中的點的坐標,約束可以是強制約束,所有數據的約束值作為固定值參與平差,不顧及這些數據的誤差。約束也可以採用加權的方式,顧及不同點的精度。也可以使用部分點約束查看其他已知點的結果,精度好,都加進去約束,精度不好,換另外點約束選取最好結果。不需要准確大地高時採用二維平差。需要大地高的要在WGS-84坐標系下進行三維約束平差,起始點必須是准確的WGS-84坐標,點數視測區大小而定。如要進行似大地水準面精化則必須作這一步。國家和省級似大地水準面模型掌握在測繪局,我們得到的大地高必須是准確的,其他無約束平差成果的大地高都是不可用的。
(3)高程擬合
利用GPS網數據,用已獲得的水準高程點,進行高程擬合,一般起算點應不少於6個,已知點的分布50平方千米有1個已知點,當已知點個數不足時,可採用全站儀中間水準法,將水準點引向所求點,使起算點的個數不少於3個。在擬合區域較大時也可以採用分區擬合法,將整個GPS網分為若干個區域,利用各區域中各點高程異常值,確定他們的正常高。
對於有CQ G2000似大地水準面模型條件的,根據網平差結果,結合CQ G2000似大地水準面模型,通過內插方法得到各點的高程異常值,然後利用各控制點的大地高減去高程異常值獲得相應的正常高(1985國家高程基準)。
(三)已有控制網的檢查
測區地面控制網一般採用GPS全面網布設,以前使用的三角網、邊角網、測邊網和導線網布設的控制網可以繼續使用。在實地核查的礦種中,煤礦在我國北部、西部等產煤大省佔有相當大的比例,而煤礦區過去的測量基礎比較好,控制網基本布設完整、精度符合要求。這部分沒有必要做重復工作,實地核查可直接利用。由於受過去測量技術的限制,測量的精度有的可能不合要求,另外煤礦開采形成許多塌陷區,控制點移動可能性很大,再就是過去不要求1980西安坐標系,所以需要做的工作是把過去的控制點重新聯網檢查,求取1980西安坐標值。必須強調,即使從國家檔案抄取的控制點密度符合要求也必須聯網檢查,絕不可只找到兩個點就直接使用,必須保證控制點的正確,起算點不得少於3個。
(四)礦區控制點的建立
1.點數和精度
基礎控制的目的是為了向礦區引入控制點。每個礦業權布設2~3個控制點,已有近井點可以包括在內,精度不低於一級導線。對於范圍較大的探礦權和露天采礦權應適當增加控制點個數,控制點精度不低於四等;對於地熱、礦泉水以及范圍較小的砂石、粘土礦等礦業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降低要求,多個礦業權可以共用一組控制點。
一般礦區要求2個控制點。為了防止點位破壞、便於恢復,要求3個增加了保險系數。正規礦區,尤其是井下采礦權一般都有近井點,規定可以使用,減少了這部分礦的埋石工作量。井下采礦權由於有井下貫通的要求,控制點的精度要求較高,按一級導線要求,1∶20000相當於過去5″點的精度,高程精度在於要保證相鄰點的相對精度不低於2厘米。砂石、粘土由於有效期限短,可以放鬆到二級導線精度,1∶10000相當於10″點的精度,控制點的高程精度控制在15厘米以內,這在使用GPS擬合高程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做到。
較大的探礦權和采礦權,有的面積大於幾百個平方千米,相當於基礎控制的范圍了,2~3個點控制不住,需要增加點數,提高精度,所以按基礎控制的布設精度、密度要求。
2.點位要求
除了基礎控制的點位要求以外,礦區控制點要求至少有一個通視方向,礦區控制點為了測圖和向井下導入坐標使用,必須有通視方向,井下GPS是沒有接收信號的。離開井口不宜超過20米,一般位於工業廣場內。成果要求提供3°帶成果,是因為實地核查圖比例尺都在1∶10000以上,需要按3°帶投影。
3.聯測的方法
礦區控制點聯測的方法大體上有3種:一是測區統一計劃,在完成基礎控制的同時,完成向礦區的引點工作;二是在完成基礎控制之後或是原控制網可以使用的情況,採用快速靜態向礦區引點;三是使用RTK的方法向礦區引入控制點。基礎控制點位間邊長放寬到10千米,就是為了使用RTK方法完成礦區控制點的聯測。RTK的精度統計如表4-16。
表4-16 RTK精度統計
根據上表統計的情況,規定RTK的邊長不超過10千米。在山區能達到10千米的條件較少,為了保證控制點的精度,防止粗差的辦法是不同時間多次測量,主機換站時重復部分點,其結果取中數使用。
4. 基礎控制測量技術總結與成果
基礎控制測量應提交的成果包括:基礎控制點展點圖、控制點點之記GPS觀測手簿、測距高程導線記錄手簿、GPS平差手簿、水準網圖、水準路線圖、水準平差手簿、控制點點之記、控制點成果表。
(一)原始觀測成果
基礎控制包括平面和高程兩部分。平面測量首級控制採用GPS方法完成,需要有原始的觀測手簿。對於有些地區控制點齊全,也不能拿到點就用,必須經過檢查,因為礦區經常發生采空下沉造成控制點移位。而GPS在使用兩個起始點時是不能發現控制點錯誤的。要向礦區引入控制點必須保證起始點正確,即使是剛完成的C級點也需要重新聯網觀測。要留下檢查的證據就必須有觀測記錄。記錄手簿的格式經過補充後能滿足各種儀器使用。控制點的高程新測主要4種方法,水準法、測距高程導線法、似大地水準面精化和GPS高程擬合法,水準和高程導線記錄格式已有,似大地水準面精化和GPS高程擬合使用GPS記錄手簿。
(二)計算手簿
GPS平差後必須有平差報告,主要內容包括基線解算、各種檢驗、無約束平差(WGS-84坐標、基線分量改正數及精度信息)、約束平差(1980西安坐標系、1954年北京坐標系坐標、基線向量改正數、基線邊長、方位角、轉換參數及精度信息)。水準網平差只提交平差手簿和最終高程點的成果及各點的高程中誤差。使用似大地水準面精化的要求提供測繪局蓋章的原件。
(三)最終成果
首級控制完成後應提交控制點成果表和展點圖。以便檢查控制點的密度、精度及是否可以作為向礦區引入控制點的依據。為了以後別人使用方便,必須提交基礎控制點的點之記。在沒有補充控制點的情況下,使用原控制網的同時使用原點之記,不必重做,如有錯誤則做相應改正。
(四)礦區控制點
基礎控制點聯測完成後需要向礦區引入控制點,要求是一個測區點號不得重號,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混淆。使用RTK引入的提交控制點坐標,使用快速靜態引入的提供與基礎控制一樣的所有成果,使用全站儀引入的應提交測距高程手簿。控制點的展點位置放在開拓工程平面圖上。
5. 在控制測量中的水準聯測問題。
1.不是,是WGS84坐標系下的三維無約束平差。
2.可以這樣理解吧!就是將聯測的GPS點約束到已知坐標系下,求其相應的坐標!
3.GPS所測的為大地高,及控制點到橢球面的距離,我們通常所說的正常高為到大地似水準面的距離。正高為到大地水準面的距離!大地高與正常高之間存在一段距離,及我們常說的高程異常!由於似水面並不是規則的,所有各處的高程異常不一樣,常用的方法就是測出大地高,然後再測正常高,通常的幾何水準測量,通過幾個聯測點求出各自的高程異常,然後進行內插,從而近似求出此地區的近似的高程異常,內插方法很多!
4.沒搞懂啥意思!邊聯式測量吧!
以上只是個人淺顯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也請大神們指點,共同提高!
6. 何謂坐標聯測何謂高程聯測其目的是什麼對聯測點有何要求
坐標聯測、高程聯測就是將(平面的或高程的)控制點上的已知數據,採用測量的方法傳導到新建的控制網上,以便求得控制網上所有點的坐標或高程數據。
如下圖所示:
7. 怎樣做控制點
方法一:採用GPS直接測量控制點,以任意固定點做起算,將WGS84坐標轉換為80坐標。精度不高。
方法二:去測繪資料館買或找有80坐標的小比例尺圖。如1:10000的。在圖上量取固定點做起算也可。精度也不高。
方法三:以獨立坐標系成圖。找到有關控制點後再糾正。
所有方法只是建立聯系而已,要精確一致,必須有已知的大地點。
精度是相對的。
要是實在還不清楚 ,加210798。加前說明「知道」
8. 測量中控制點復測的方法除了導線測量之外還有哪些
對5個點的一些數據進行測一下,假定一些數據沒有了。你測一下,算一下,算出來的數據與你假定一睦數據沒有了的數據是一致的或雖然有差別,但是可以接受的,則可以認為這些數據是經得起復測的,是可以的。如不行,就要再來一次,還是不行,則報告一下,這些數據有誤。一般是復測二個項目,一項坐標,一項高程。採取什麼方法,都是可以的。但測的操作要符合測量的基本操作要求的。
舉個例子吧。如給你二點,坐標有了。高程也有了。你假定一個高程沒有了如B點是Y,沒有了。你用A點的高程,通過測量的辦法測出B點的高程Y2,這個高程,與你假定一個高程沒有了的數據Y。比較一下,看看是不是合在一起了,誤差是多少,這樣就是復測了B點的高程,從而得出B點的高程是正確或有誤。
9. 控制測量都包括些什麼
一般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為大地測量、攝影測量、地形測量或工程測量建立控制網所進行的測量。 包括:①平面控制測量,是為測定控制點平面坐標而進行的;②高程式控制制測量,為測定控制點高程而進行的;③三維控制測量,為同時測定控制點平面坐標和高程或空間三維坐標而進行的。[1] 在測區內,按測量任務所要求的精度,測定一系列控制點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建立起測量控制網,作為各種測量的基礎,這種測量工作稱為控制測量。 在一定的區域內為地形測圖或工程測量建立控制網(區一般是指域控制網)所進行的測量工作。分為平面控制測量和高程式控制制測量。平面控制網與高程式控制制網一般分別單獨布設,也可以布設成三維控制網。 控制網具有控制全局,限制測量誤差累積的作用,是各項測量工作的依據。對於地形測圖,等級控制是擴展圖根控制的基礎,以保證所測地形圖能互相拼接成為一個整體。對於工程測量,常需布設專用控制網,作為施工放樣和變形觀測的依據。編輯本段平面控制網
常用三角測量、導線測量、三邊測量和邊角測量等方法建立。
三角測量
三角測量是建立平面控制網的基本方法之一。但三角網(鎖)要求每點與較多的鄰點相互通視,在隱蔽地區常需建造較高的覘標。
導線測量
導線測量布設簡單,每點僅需與前後兩點通視,選點方便,特別是在隱蔽地區和建築物多而通視困難的城市,應用起來方便靈活。隨著電磁波測距儀的發展,導線測量的應用日益廣泛。
三邊測量
三邊測量要求丈量網中所有的邊長。應用電磁波測距儀測定邊長後即可進行解算。此法檢核條件少,推算方位角的精度較低。編輯本段邊角測量法
邊角測量法既觀測控制網的角度,又測量邊長。測角有利於控制方向誤差,測邊有利於控制長度誤差。邊角共測可充分發揮兩者的優點,提高點位精度。在工程測量中,不一定觀測網中所有的角度和邊長,可以在測角網的基礎上加測部分邊長,或在測邊網的基礎上加測部分角度,以達到所需要的精度。 小三角測量是在小測區建立平面控制網的一種方法,它多用於小測區的首級平面控制或三、四等三角網以下的加密,作為擴展直接用於地形測圖的圖根控制網(點)的基礎。此外,交會定點法也是加密平面控制點的一種方法。在2個以上已知點上對待定點觀測水平角,而求出待定點平面位置的,稱為前方交會法;在待定點對3個以上已知點觀測水平角,而求出待定點平面位置的,稱為後方交會法。 區域控制網同國家控制網相比較,前者控制面積較小,控制點的密度大,點位絕對誤差較小,精度較高。對於區域性平面控制網,根據測區面積、發展遠景、因地制宜、經濟合理的原則,在保證控制點的必要精度和密度的情況下,可以一次全面布網,也可以分級布網。分級布網通常先布設大范圍的首級網,再分階段進行低級控制點的加密。分級布網可以採用同一種測量方法,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測量方法。設計時,應進行精度估算,測圖控制網要求全網的精度相對比較均勻。工程測量專用控制網,有時需在大范圍控制網內部建立較高精度的局部控制網。 區域控制網一般在國家控制網下加密,或以國家控制網為起算數據,以便統一坐標系統。若測區內無已知控制點可以利用時,可在網中任選一點用天文測量方法觀測其經緯度,換算成高斯-克呂格爾直角坐標,作為起算坐標。又觀測該點至另一點的天文方位角,將其換算成坐標方位角,作為起算方位角。在個別情況下,小測區也可採用假定坐標和磁北定向。三角網所需的起始邊長可用測距儀器直接測出。 當測區面積較小時,可將其視為平面。但在較大的區域內,則需考慮地球曲率的影響。為了合理的處理長度投影變形,應適當選擇投影帶和投影面。觀測成果一般應歸化到參考橢球面(或大地水準面)上,並按高斯正形投影計算3°帶內的平面直角坐標,以便盡量與國家坐標系統一致,有利於成果、成圖的相互利用。當測區平均高程較大時,為了使成果與實地相符,應採用測區平均高程面作為投影面。當測區中部遠離 3°帶中央子午線時,應以測區中部子午線為中央子午線,採用任意帶高斯正形投影(見高斯-克呂格爾平面直角坐標系)。 工程測量中的專用控制網,往往在某些方面有其特殊要求。在滿足這一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有若干個不同的布網方案提供選擇。隨著計算工具的發展,可以應用最優化方法的理論確定最佳的設計方案。編輯本段高程式控制制網
主要用水準測量和三角高程測量方法建立。
水準測量
用水準測量方法建立的高程式控制制網稱為水準網。區域性水準網的等級和精度與國家水準網一致。高程式控制制網可以一次全面布網,也可以分級布設。各等級水準測量都可作為測區的首級高程式控制制。首級網一般布設成環形網,加密時可布設成附合線路或結點網。測區高程應採用國家統一高程系統。小測區聯測有困難時,也可用假定高程。
三角高程測量
三角高程測量是根據兩點間的豎直角和水平距離計算高差而求出高程的,其精度低於水準測量。常在地形起伏較大、直接水準測量有困難的地區測定三角點的高程,為地形測圖提供高程式控制制。三角高程測量可採用單一路線、閉合環、結點網或高程網的形式布設。三角高程路線一般由邊長較短和高差較小的邊組成,起迄於用水準聯測的高程點。為保證三角高程網的精度,網中應有一定數量的已知高程點,這些點由直接水準測量或水準聯測求得。為了盡可能消除地球曲率和大氣垂直折光的影響,每邊均應相向觀測。編輯本段平差計算
建立平面控制網和高程式控制制網時,為了進行檢核和提高精度,常有一定數量的多餘觀測(見測量平差)。對觀測值按最小二乘法原理進行平差計算,消除各觀測值之間的矛盾,求得最可靠的結果和評定測量結果的精度。對於觀測精度較低的控制測量,可採用近似法進行平差計算。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