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獻綜述里的方法論部分怎麼寫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後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
00格式與寫法
00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在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00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00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00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關於參考文獻的使用方法,錄著項目及格式與研究論文相同,不再重復。
② 試從笛卡爾《方法論》談談論文寫作(一)
論文寫作包括畢業論文、期刊論文等等,此處不作具體分類,只談一般性的想法,至於論文需要准備的內容不在寫作之列。
笛卡爾《方法論》總結了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四條原則:
第一條,在不清楚明白知道某件事為真之前,就絕對不要接受它。不作任何其它的判斷。
第二條,在問題允許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將問題整體劃分為若干個部分,方便下手解決 (化整為零)。
第三條,將這些問題的子部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程度排序,逐漸從簡單達到最復雜之事的知識 (先易後難)。
第四條,徹底檢查子部構成的體系是否完備沒有任何遺漏。
我們在寫論文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下手,一般的是沒有第二條和第三條原則的思慮。「寫論文」是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整體,通常大問題是寬大而空泛的,不好進行實踐。但是,如果進行分解,則難易程度大不相同。
比如畢業論文,第一波分解: 題目、摘要、引言(緒論)、理論基礎、結果討論、結論與展望,以及參考文獻 。注意第二條是說在允許情況下盡可能分解,我們可以進一步分解。
題目 怎麼寫?有的題目是老師給的,就沒有這個問題要解決。如果是自己定題目,作為點睛之處,嚴謹的題目一般應該交代: (1)主要根據什麼理論研究方法;
(2)研究的對象是什麼;(3)研究的主要目的 。比如:基於第一性原理對WSe2單層谷電子學性質的研究。這里交代了第一點「基於第一性原理」;第二點「WSe2單層」,第三點「谷電子學性質」。所以這樣分解之後,寫題目只需按照框架填進去,實踐起來就很實在了。當然,大佬可以無視,哈哈。有時候只取(1)、(2)組合或者(2)、(3)組合,也是可以的。
摘要 。摘要者,提取、摘取文章之要點也。論文寫來是要和讀者產生相互交流的,大家時間很珍貴,讀不讀這個文章可能需要很快判斷,摘要就是很重要的方面。寫什麼呢?**(1)本文主要做了一些什麼方面的工作;(2)闡明得到了哪些主要結論;
(3)簡要提一下研究背景**(其實這個現在一般寫得比較少了,引言裡麵包括了這個東西)。依舊按照框架往裡面填充就行了。
引言 。引言者,引往入今之闡述也。首先你要承認別人在這一領域做的先期工作,一個是尊重他人,一個是表明你對這個領域做了調研,有了充分的了解。然後,你要從前人的工作過渡到你的工作,文章環環相扣,邏輯嚴密才好。寫什麼呢? (1)介紹研究背景、研究意義;(2)闡述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和成果、存在和需要解決的問題;(3)指出本文的研究內容、解決了什麼問題以及與前人有何不同。 這三點有什麼意義?介紹研究背景和意義,是為一般性的東西,讀者能夠產生共鳴;第二點是承認別人的成果,也是說明本領域的研究有重要支撐,不是在亂搞、瞎搞,范圍在第一點上收縮過渡;第三點是說明文章的獨有之處,不是老生常談,陳詞濫調,這就完成了由寬到窄,一般到獨特的引往入今的工作,沒有邏輯上的混亂,法度嚴謹。
《方法論》(原題《DISCOURSE ON THE METHOD OF RIGHTLY CONDUCTING THE REASON, AND SEEKING TRUTH IN THE SCIENCES》)
③ 畢業論文中的研究方法該怎麼寫啊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1、研究什麼?——怎樣確定研究課題
一切科學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則就不是研究);進步與成果即成長。
教育科研課題主要來源於兩大方面:
A.實踐來源——客觀存在的或潛在的教育實際問題,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存在的問題。
教育教學與其外部的矛盾(教師與家長、教師與學校、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社會發展)。
B.理論來源——現有教育理論所揭示的問題以及理論體系中的空白和矛盾點(例如《關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產生的過程)
2、怎樣進行研究課題的論證?
我們既然已選定了一個課題,我們就必須對這個課題的所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了解這個課題目前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情況,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這一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等等。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怎樣對一個課題進行論證呢?論證一個課題主要是弄清如下幾個問題:
A.所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性質和類型的問題?
B.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什麼現實意義?它的理論價值(即在理論上預計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問題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D.要研究的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分析。
E.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步驟如何?
F.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3、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觀察法 ⑵ 調查法 ⑶ 測驗法 ⑷ 行動研究法 ⑸ 文獻法 ⑹ 經驗總結法 ⑺ 個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實驗法(在一個課題研究過程中,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會用到兩種以上方法)
3.1 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3.1.1 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3.1.2 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1.3 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3.1.4 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3.1.5 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3.1.6 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3.1.7 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3.2 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3.3 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3.4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於建立理論、歸納規律,而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改進工作,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教師個體比較適用。
另一種模式:預診——搜集資料初步研究——擬訂總體計劃——制訂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幾個步驟中可以發現三個明顯的特徵:
一是具有動態性,所有的設想、計劃、,都處於一個開放的動態系統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較強的聯合性與參與性,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
三是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於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具體說說操作方法:
(一)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現問題。對教學或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現問題,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佔有資料,參與研究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三)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系統,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四)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五)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在行動研究中,過程性資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總結評價:首先要對研究過程進行考察。考察內容有:一是行動背景因素以及影響行動的因素。二是行動過程,包括什麼人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計劃實施,使用了什麼材料,安排了什麼活動,有無意外的變化、如何排除干擾。三是行動的結果,包括預期的與非預期的,積極和消極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資料,背景資料是分析計劃設想有效性的基礎材料,過程資料是判斷行動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帶來和怎樣帶來的考察依據;結果資料是分析方案帶來的什麼樣的效果的直接依據。考察要靈活運用各種觀察技術以及數據、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技術,充 分利用錄象、錄音等現代化手段。
總結評價實際上是對行動研究過程及其結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第一個循環周期的結束,又是過渡到另一個循環周期的中介。這一環節包括:整理描述,評價解釋,寫出研究報告。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釋和評價。
3.5 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經驗的 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四、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3.6 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3.7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3.8 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④ 科學方法論論文(急用
【內容提要】本文著重分析了科學方法論的五種困境:對歸納邏輯的反對、反對方法、當代科學方法論 家的自悖、元方法論的困境以及對評價規則的質疑,指出認清這些困境的目的在於尋求科學 哲 學更深層的理論變革和發展機遇。
【關鍵詞】標準的科學方法論/反歸納/逆歸納/自悖/元方法論標准/無合理性原則
【正文】
綜觀整個20世紀科學哲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一方面,許多不斷涌現的新觀念和新理論 ,尤其是以波普爾的否證論、庫恩的範式理論為代表的一些科學方法論既為科學哲學本身帶 來 勃勃生機,同時又表現出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成功地應用於數學、經濟學、管理學、社 會學、法理學、接受美學、語言學、歷史、政治、文化等研究領域,使這些研究展示出全新 的分析與境或視野;而另一方面,從整體上看,自20世紀80年代末,科學哲學卻開始走入低 谷,成就平平,反響一般,往日的輝煌似乎已不存在。科學哲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蕭條的情 況?這已成為當今科學哲學家十分關注的論題之一。
在筆者看來,這種境況的原因,在於科學哲學在20世紀後期的發展中陷入了重重困境,一 時難以擺脫。然而,正是對這些困境的深入分析,有可能孕育科學哲學理論變革和發展的新 契機,就象19世紀末的物理學危機引發了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一樣。因此,目前關鍵的問 題 是,困境在哪裡?我們應如何認識這些困境?本文即意在對當代科學方法論的五種重要困境加 以討論,(註:鑒於學界對困境1、困境2、困境5的一些內容比較熟悉,在此僅對這三種困境只作簡要的 補充性說明。)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科學家的信念不是武斷的信念,而是嘗試性的信念,它不依據權威,不依據直觀,而建 立在證據的基礎上。」[1]伯特蘭·羅素的這一精闢論斷道出了標準的科學方法論的核心所 在。作為一種科學方法論構想,標準的科學方法論,一是含有正統的意思,最符合人們思想 中科學方法的「本來面目」或經典模型;二是這種構想往往能把其它方法論吸引過來,並成 為這些方法論所仿效的對象。該標準的科學方法論堅持唯科學方法之用方顯科學本色,科學 方法是科學活動的標志,是科學合理性的保證。憑借科學方法,科學家的認識活動就可取得 成功。這里的科學方法是具有程式性或規范性的實證法,尤其是歸納推理,在科學發展與科 學 證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標準的科學方法論(產生於20世紀初)擁有眾多的信奉者(包括像羅素在內的邏輯原子主義者、邏輯實證主義者、邏輯經驗主義者、一些科學家及社會科學家等),並統治了人們的思想近半個世紀,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才受到挑戰。許多的 方法論之爭都是針對這種標準的科學方法論而發的。
困境1:對歸納邏輯的反對與辯護
繼20世紀初「劍橋發明」(註:「劍橋發明」一詞是拉卡托斯用來指在經典的歸納主義之後發展起來的「或然性歸納邏輯」。它始於W.E.Johnson,後來C.D.Broad與J.M.Keynes出席Johnson舉辦的講座,並發展了他的思想。)之後,卡爾納普等邏輯經驗主義者進一步闡發歸納原理對科學方法的重要性。賴欣巴赫說:「這個原理決定科學理論的真理性。從科學中排除這個原理就等於剝奪了科學決定其理論的真偽的能力。顯然,沒有這個原理,科學就不再有權利將它的 理論和詩人的幻想的、任意的創作區別開來了。」[2]自20世紀初至50年代,他們建立的概 率主義歸納邏輯成為了眾多科學哲學家努力探究的核心。
對邏輯經驗主義的歸納邏輯,波普爾首先立足於他的否證哲學進行有力的批評,力圖重新 解決「休謨問題」(歸納問題)與「康德問題」(劃界問題)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按拉卡托斯 的看法,「波普爾的名聲就在於它對歸納法的批判」,但波普爾竟對什麼是歸納都從未明晰 地說明過,並且前期與後期哲學在歸納問題上很不一致。拉卡托斯認為,歸納邏輯的原始目 的是「從懷疑論中拯救科學知識」,存在著某種歸納原則或擬歸納原理可以把「實在論的形 而上學與方法論的評價、逼真性與確認性聯系起來」。[3]
自稱是反歸納隊伍中「一名上尉」的沃特金斯(J.W.Watkins)認為拉卡托斯的歸納進步觀站 不住腳,因為確認評價只報道過去業績,而逼真評價僅包含將來業績,我們無法從確認評價 推進到逼真評價。他拒絕所有的非演繹推理,認為一切非演繹推理都具有非轉化性。科學知 識可分為多個層次——層次0(感覺報告)、層次1(簡單陳述)、層次2(經驗概括)、層次3(精確的經驗規律)、層次4(科學理論),其中不存在任何合法的從低級層次到較高層次的「歸納 上升」。但從層次0到層次1將包含一個「跳躍」。艾耶爾曾提出,這種「跳躍」可由某種非 歸納性的並能為人們接受的推理來實現。沃特金斯把艾耶爾的這種推理稱為「某種擬歸納推 理」[4],並認為波普爾令人遺憾地走向「徹底的」或極端的懷疑論[5]。對於歸納問題,沃 特金斯試圖提供一種實用主義的解決方案,並宣稱這種方案要比他在《科學與懷疑論》中提 出的論點更為簡單和更好。[6]
為擺脫歸納邏輯的困境,(1)赫斯(Mary Hesse)、亨迪卡(Jaakko Hintikka)等自20世紀80 年代對卡爾納普傳統進行修正和完善,赫斯提倡以枚舉邏輯作為科學推理最基本的形式,用 它來重新闡釋其它形式的歸納邏輯(如科恩的消去式歸納邏輯)。她堅持一種比卡爾納普允許 更多隨條件變化的並處於有限形式中的歸納邏輯,「歸納的核心在於它是一種對綜合性理論 系統的研究沒有保證獲得實用主義知識的最佳途徑。」[7](2)科恩(Jonathan Cohen)提出了 非概率主義歸納邏輯。他認為,許多科學哲學家只注意培根歸納的方法論意義,卻忽視了它 的邏輯方面——證據的性質及命題之間歸納支持的邏輯關系,他力圖用一種成熟的現代邏輯 形式重建培根的歸納。這種新培根式歸納邏輯包含了兩個主要因素:(A)相關變數的方法, 該方法表明歸納支持因不同的證據而有不同的等級;(B)一般模態邏輯,「它可以達到對非 外延性的多個等級的形式化」,[8]因為二值等級形式捕獲不到非外延性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這種模態邏輯可把歸納支持的等級表示為通向「近律性」(Legisimilitude)的階梯。
赫斯、科恩等人還試圖為歸納邏輯提供廣泛的成功應用,如科恩出色地將自己的新歸納論 應用到如醫學、心理學等一些領域中去,並得出結論:非標准形式的歸納推理也具有與其它 歸納相同的結構([8],P.26)。
對上述爭論,牛頓-史密斯(W.H.Newton-Smith)指出:「完全拋棄歸納的波普爾與勉強使用 歸納的拉卡托斯都不能建立起他們各自的方法論與科學目的之間的紐帶」[9],在波普爾的 體系中存在著一種否證法與逼真性之間的二難困境。牛頓-史密斯著重闡述了包含「在最終 檢驗中所需要的其它特殊因素」的「元歸納」(meta-inction)觀。([9],pp.224~225)
困境2:反對方法和方法論危機
科學歷史主義的興起促成了這樣一種新觀念:科學哲學家必須正確對待科學的歷史。這種 觀念挑戰了20世紀60年代以前兩個最有影響的方法論鋼領(即歸納主義和波普爾綱領)。庫恩 本人雖然提出幾種評價標准(精確性、簡單性及有效性等),但他把這些標准「比喻為像『深 思熟慮而後行』之類簡單而無用的格言」[10],在相互競爭的理論之間的選擇取決於主觀因 素與客觀因素的混合,取決於共同標准和個人標準的混合。
費耶阿本德質疑以往的科學方法研究在實際科學中的可行性,認為探求一種指導科學家從 事理論選擇的規則系統的努力雖然具有悠久的傳統,但卻是失敗的。他展示了一幅比庫恩更 為激進的圖景:(1)「逆歸納」,他認為邏輯經驗論的「證明」式歸納與波普的「證偽」式 歸納是歸納這一枚硬幣的兩面,提出了「逆歸納」(counter-inction)的概念,其中count er-意指在與歸納相對立的方向上行進,在此歸納僅是一個參照物而已。「我們可以通過逆 歸 納法來推進科學」,這就要求我們做兩件事:一是提出與公認的並得到高度確證的理論不一 致的新理論(註:標準的科學方法論堅持,新假說必須與公認的理論相一致。費耶阿本德反對這種一致性條件,譬如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伽利略自由落體定律並不一致:重力加速度對前者來說是一個變數,而對後者則是常數。一個科學家要想使自己的觀點包含更多的經驗內容,就必須引進其它的理論觀點,採取理論多元論的立場。),反駁一個理論的證據往往不是藉助於事實,而在於提出新理論。理論的進步 並不是一個一致理論的系列,而是一個「日益增長的互不相容的各種可取理論的海洋」。他 認為,專家和外行業余愛好者、誠實者與說謊者一起參與爭論會促進科學的進步和文化的繁 榮。二是提出與充分確鑿的事實不一致的假說。一個理論所以與證據相沖突,不是因為它不 正確,而是因為證據被污染。要批判這種證據就應當發明一種新的觀念體系。「第一步跨出 這一循環,或者創造一種新的概念體系,如一個新理論,它與極小心確立的觀察結果相沖突 ,並挫敗了最合情合理的理論原則,或從科學之外,從宗教、從神話、從不勝任者的思想, 或從瘋子的思想漫遊中引入這樣一個體系。這一步又是逆歸納的,可見,逆歸納既是一個事 實——離開它科學不能生存,又是科學游戲中一種合法的且又非常需要的行動。」[11](2) 說服人的技巧。庫恩曾以「常規科學」意指知識發展中平穩的和邏輯的間歇。費耶阿本德則 乾脆否定這種「常規科學」的存在,認為科學決定的作出、理論的接受是一種說服人的事情 ,包括理論支持者的威望、年齡、及參與爭論的技巧等(註:在費耶阿本德看來,伽利略的成功並不在於他的觀察和實驗(在《恆星的使者》中對月球的描述自相矛盾,用望遠鏡觀察月球的演示是失敗的),而在於他宣傳自己學說的技巧,他說:「伽利略這個善於耍滑頭的人比起我們通常對這位肅然起敬的、執著的『真理探索者』來說是一個遠為有趣的人物」。([11],p.68))。因此,費耶阿本德的反對方法實際上是反對科學方法的唯一合法性,並不是取消方法。他堅持各種方法平等的多元方法論。
此外,奎因、普特南、羅蒂、哈金(I.Hacking)等人根據各自的理由堅持,人們所能做的只 不過是描述自然科學家所使用的方法,他們認為,根本不存在容許我們去發掘具有規范性特 征的方法論的餘地。在這一系列質疑之下,標準的科學方法淪陷於危機。
困境3:當代科學方法論家的自悖
科學方法論危機「令人沮喪,但要取消方法論還為時早了點」[12],科學方法論者們試圖 拯救和重建科學方法論,但結果處於自悖的困境中,這里僅以其中三位為例來說明(參見[19 ],pp.344-351)。
1.拉卡托斯的自悖
拉卡托斯(A) 拉卡托斯力勸科學家作出新穎的預見:如果預見正確,就認為你的理論是進 步的;如果錯誤,就進行拯救理論硬核的活動;如果不能作出長時間跨度的任何成功預見, 那麼你的研究綱領是退化的,應當拋棄。如何知道哪一種方法論是進步的呢?拉卡托斯認為 ,一種方法論應說明「偉大科學家的價值判斷」,而要滿足這種說明就必須對方法論作出某 種合理的重建。他指出:「在撰寫一種歷史性案例研究時,一個人應採用下列程序(1)給出 一種理性重建,(2)盡力將這種合理性重建與實際歷史相比較,並批判缺乏歷史性的合理性 重建及缺少合理性的實際歷史。」[13]人們不必關心特殊反常的價值判斷,拉卡托斯更「強 調科學研究綱領與方法論研究綱領之間深遠的類比,並且強調像『經驗陳述』可被推翻一樣 ,規范的『基礎論斷』也可被方法論推翻。」[14]即通過規范的方法論來重建科學史,以便 使科學史盡可能合乎理性的目的。這里,拉卡托斯強調的是方法論的規范性、重要性和優先 性。
拉卡托斯(B) 拉卡托斯曾對波普爾的試錯法不屑一顧,但他對研究觀領中硬核的解釋卻是 「實際上硬核並不是一出現就是全副武裝的……它通過長期的預備性的試錯過程而緩慢地發 展。」([13],p.26)這樣,我們如何通過襁褓中的硬核來確立研究綱領的存在?如何理解硬 核的無 錯的硬性?又如何通過硬核來形成對其它因素或成分的規范力量?對於一個研究綱領 比另一個研究綱領更進步的情形,拉卡托斯認為我們無法接受其中一個研究綱領,進步並不 意味 著 接受;相應地,我們無法憑借方法論來得知科學家接受或拋棄哪個理論,因此拉卡托斯的方 法論已失去了它的規范能力。
2.勞丹的自悖
勞丹(A) 在《進步及其問題》(1977)中,拉里·勞丹提出了與吉爾(A)不同的觀點。當在 闡明歷史與方法論的相互關系時,勞丹採取了一種直覺主義的方式:「(1)到了譬如1800年 ,接受牛頓力學、拒斥亞里士多德力學是合理的;……(6)在1925年之後接受廣義相對論是 合理的;……我將要主張的是存在著一組廣泛的人們所堅持並相似於上述情形的規范判 斷,這組判斷構成了我將稱之為我們偏愛的關於科學合理性的前分析直覺(PI)。我們關於這 類情形的直覺可用作評價不同的規范的合理性模型的試金石。」在勞丹那裡,這種前分析知 覺的標準是固定不變的,它成為方法論的一種根基。
勞丹(B) 前分析直覺本身畢竟是變化的,受制於一些歷史條件。勞丹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開始拋棄他的前分析直覺標准,宣稱我們必須完全擺脫對直覺的任何依賴;而致力於建構一 種聯結規范性與描述性的規范自然主義(normative naturalism)。
3.吉爾的自悖
吉爾(A) 自20世紀60年代歷史學派興起以來,標準的科學方法論在衰退,但仍有其忠實的 鬥士。吉爾就是突出的一位。他堅持科學的哲學與科學史之間的關系不是緊密的,而是一種 基 於利害關系的結合(a marriage of convenience)。他提出了許多反對科學哲學與科學史密 切相連的觀點,譬如,他認為循環性問題對理論選擇標準的任何歷史途徑而言都帶有尖銳 的挑戰性。他說:「設想……歷史對理論的理性選擇提供經驗證據。在這一情形中,這一說 明本身就是一種經驗的結論,或廣泛地說是一種理論。但要在歷史證據的基礎上選擇一種關 於理論選擇的理論,一個人就必須總是具有某些理論選擇的標准。」[15]這里,吉爾堅持從 歷史中獲取准則就是用未經證明的假定來論證,結果只能導致一種惡性循環。
吉爾(B) 進入20世紀80年代,自然主義激流勇進,吉爾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起初作為 歷史反對者的吉爾現在卻是歷史的一位知心朋友。吉爾在《走向一種統一的科學理論》(198 4)一文中明確指出,方法論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就是理論模型與經驗證據之間的這種標准關 系」[16]。按吉爾的自然主義,科學對經驗世界建構理論,哲學則對科學世界進行理論化。 這兩種理論化遵從相同的方式,都具有歷史性的特徵。
對上述的自悖,科學哲學家大多採取了批評的態度。拉卡托斯在(A)中對歷史的理性重建無 疑受到許多科學歷史主義者的反對,如霍爾頓(Gerald Holton)認為拉卡托斯的這種觀點令 人難以接受。庫恩則稱這種觀點「一點也不是歷史,而是製作實例的哲學。」而拉卡托斯在 (B)中對方法論規范能力的取消無疑是較(A)更加遠離科學方法論。
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認為,勞丹、吉爾提出的自然主義經不起推敲,因為自然不 會欺騙,不會犯錯誤。而科學家卻不然,他完全可能這么做。再如,引力理論不允許一個真 實的逆實例的存在,但在合理性的正確理論之下卻可以存在大量不合理行為,正如在我們 正 確的道德信念(即謀殺是錯的)之下仍存在著謀殺者的謀殺活動一樣。吉爾從(A)到(B)的轉變 表明他從對科學方法論的堅持變為對歷史因素的側重。與吉爾相反,勞丹從(A)到(B)的轉變 則說明他進一步疏遠歷史而親近(方法論的)規范性。
困境4:元方法論層次上的困境與無合理性原則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方法論的重心開始向元方法論轉移。
什麼有資格構成科學方法的標准?這一問題是促成科學方法論重心轉移的核心問題之一。西 格爾認為,要為科學方法尋求一種確定的唯一程序是錯誤的,不存在確保科學合理性的程序 ,而只有對證據的承諾。[17]多數當代科學方法論者對元方法論研究的必要性確信無疑。但 出人意料的是,勞丹否定元方法論存在的價值。他認為,歷史主義學派的元方法論是,對一 種科學方法的評價要依據它在多大程度上能把過去科學家的選擇再現為合理的,而這種元方 法論沒有正確對待這樣的事實:科學家的目的和背景信念都因人而異,尤其在不同於我們的 科學時期時就更是如此。如果科學家的目的在某些重大方面隨時間發生變化,我們就沒有理 由 希望用我們的方法去衍涵關於具有不同目的的活動者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的任何東西。無論 合理性是什麼,它都具有特定的活動者與特定與境。勞丹認為,元方法論就是方法論的認識 論,它如果存在則不應視為絕對命令,而應看作假言命令,我們在競爭的方法論中進行選擇 的方式與我們在競爭的經驗理論中選擇的方式完全相同。因此,我們不需要關於方法論的一 種 特殊認識論。([12],pp.19-31)勞丹雖然宣稱否定元方法論,但事實上仍建立了自己的元方 法論(註:對此許多科學哲學家都給予了肯定。西格爾(1990)、沃勒爾(1988)、多普爾特(Gerald Dopplet)(1990)、列普林(J.Leplin)(1990)等對勞丹的元方法論作出了各自的評論。)。勞丹建立的網狀模型理論本身就是對一種元方法論理論的建構,並引起了元方法論 層次上的一系列爭論。沃勒爾尖銳地指出,勞丹的網狀模型不可避免地導致一種二難困境: 「或者存在著一個方法論原則的不變的核心M[*],或者一切都是變動的。有這樣的一介M[*] ,網狀模型則是舊的塔式模型的一種精緻論述或注釋性變換;若沒有這樣一個M[*],該模型 陷入相對主義。無論那一種方式,勞丹的『第三』選擇都作為一種獨立的、具有競爭性的立 場而被排除。」[18]
羅伯特·布朗認為元方法論至少包含兩方面的內容:「(1)公正地對待歷史,(2)公正地對 待概念性東西。」[19]他認為,勞丹與拉卡托斯的科學哲學都試圖對(1)給出必要而充分的 條件;加伯(D.Garber)及其他先驗的方法論者集中於(2)。他們都是片面的。基於科學的實 際 歷史,布朗提出了如下的一種規范的元方法論標准(R):「若(其他方面都相等)某方法論使 其理論性重建與規范性重建符合最多的科學史片段,同時與相關的獨立的社會理論相諧調, 那麼該方法論是最好的。」([19],p.355)
布朗認為,上述標准作為評價相互競爭的方法論提供了一種元標准。這種標准具有許多值 得我們贊賞的優點:首先,這一元標准體現了這樣一種精神,即科學史必須在某種意義上被 認為是理性的。該標准使科學史中的合理性擴大到最大的程度。其次,布朗宣稱該標准(R) 克服了勞丹的前直覺觀點的所有弱點,如,非比較性、基礎主義、對直覺的依賴性、歷史在 檢驗中的無地位性。第三,這種元標准在形式上相似於寬容性原則(principle of charity) 。寬容性原則試圖最大程度地擴大真理性,而(R)則試圖最大程度地擴大合理性。第四,這 種 元標准被一種無合理性原則所支持。
無合理性原則(arationality principle)是一種類似於寬容性原則的方法論原則,即從人 類活動的可能選擇性解釋中選擇一個更好的解釋。無合理性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 當面臨在一項活動的合理解釋與其它解釋(如心理學與社會學說明)之間進行選擇時,我們應 選擇合理性的解釋。好的解釋就是一種活動原因,是一種好的理由,譬如,對為何愛因斯坦 在1905年拋棄牛頓的理論,我們有兩種相互競爭的解釋:一是認為愛因斯坦這樣做是因為他 的狹義相對論更好的符合有效的證據;二是認為愛因斯坦拋棄牛頓理論是因為他要反叛他的 前 輩,並推翻其最基本的概念,即父子之間、代代之間沖突的情景。對這兩種解釋,無合理 性原則告訴我們應選擇理性的那一種,即愛因斯坦依據第一種理由去活動。第二層,無合理 性原則並非堅持惟有心理——社會因素在起作用,而是說人們通常對一定活動找不到理性的 解釋,在這樣的情形下就必須訴諸於心理——社會(或其它「外在的」)的原因。
在布朗看來,元標准(R)與無合理性原則都試圖最大程度地增大合理性,這是兩者的共同之 處。因此,元標准(R)可以從無合理性那裡得到支持。但兩者又不能完全等同;元標准(R)是 一 種在相互競爭的方法論之間進行選擇的標准,無合理性原則卻假設了一種特定的合理性。
困境5:質疑「評價規則的恆定性論題」
就像弗雷格等人建立演繹邏輯的有效不變的通則一樣,20世紀初卡爾納普等邏輯經驗主義 者及迪昂、鼓加勒等法國約定論者都極力尋求歸納邏輯的不變原理或統治科學理論評價的恆 定規則。這種規則不包含任何容易引起爭論的關於世界本體的形而上學假設,同時又必須是 普遍存在的、抽象的、理論性的。無論是歸納推理還是演繹推理,都可能有時是無效的,科 學評價有時也是錯誤的,甚至某種不正確的評價可能貫穿於整個歷史過程之中。但這些無效 的推理過程卻不能危及到推理規則本身的合理性,同樣這些不正確的評價過程也不能危及評 價規則的正確性。評價理論的方法論規則是先驗的,並不因經驗的不同、過程的不同、時間 的推移而發生變化。這就是在標準的科學方法論構架之下的理論評價規則的恆定性論題。
針對這一恆定性論題,亨普爾(C.Hempel)提出質疑。他認為,某些方法論規則在時間上是 相對的。譬如,正如已擯棄宇稱守恆定理一樣,我們也應拋棄麥克斯韋關於時空定位缺少因 果效用的原理,這些准則及其時間相對性取決於我們的世界觀。亨普爾得出結論:「必須拋 棄合理性理論選擇的一切標准都無時間的觀念。」[20]勞丹在《科學與假設》(1981)中通過 追溯假說方法的歷史演進,批評了科學方法永恆不變性觀念,他既堅持科學方法的共時性, 又堅持科學方法的歷時性(即可變性、歷史性)。
綜上所述,上述科學方法論的五種困境都在各自不同的層面或在不同的理論進程中與科學 合理性的「二難困境」[23]發生著某種關聯。譬如,困境1是科學合理性的「二難困境」呈 現的必要前奏,困境5則是這種「二難困境」在科學的理論規則與歷史之間關繫上的一種反 映,沒有困境1和困境5的出現就沒有科學合理性對歷史因素的內在要求;而困境2、困境3、困境4都是這種科學合理性的「二難困境」在科學的理論與實踐之間、內在邏輯與歷史之間 關系(不諧調的、矛盾的)上的一種體現。以上概述的五種困境僅僅是對科學哲學困境的初步 探討,有待於更為深入的研究。
論點摘編
科學的「真」與生活的智慧/柳延延/《中國社會科學》/2002.1
以西方現代理性精神為基礎的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福祉,尤其是發展到20世紀,這 已成為深刻影響人類生活的全球性現象。這表明,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確立的現代理性主義 思想方式,向人類敞開了對人類生存極具意義的一個方面,即科學的「真」是人類能夠更好 地生活於世的基本保證,體現出可貴的生活智慧。但是,科學的「真」並不等於生活的全部 智慧,它雖然給人類帶來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卻不能為人類提供這種生活何以值得過下 去的理由。從這一意義上說,啟蒙運動的任務尚未完成。今天人類面臨的困境表明,一方面 ,科學技術已不可抗拒、無可避免地成為人類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啟蒙之光的核心也有 一片黑暗,當代文化批判的重要任務就是不懈地揭示這片黑暗。
【參考文獻】
[1]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46頁。
[2]波珀:《科學發現的邏輯》,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2頁。
[3]I.Lakatos,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J.Worra nd G. Curre(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p.156.
[4]J.Watkins,Science and Sceptic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1984.
[5]J.Watkins,"Hume,Carnap and Popper",in Lakatos(ed.)The Problem of Inctive Logic,Amsterdam:North Holland,1968,pp.277-278.
[6]J.Watkins,"A Neo-Popperian Advance on popper?",in W.H.Newton-Smith & Jiang Tianji(eds.)Popper in China.London:Routledge,1992,pp.138-157.
[7]M.Hesse,Revolut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Harvest er Press,Sussex,1980,p.184.
[8]L.J.Cohen,"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in Poznan Studies in the Philo soph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Nol.21,1991,p.25.
[9]W.H.Newton-Smith,The Rationality of Science.London:Routledge,1981,p.268.
[10]Larry Laudan,Science and Values.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na Press,198 4,p.30.
[11]P.Feyerabend,Against Method.London:New Left Books,1975,p.68.
[12]Larry Laudan,"Progress or Rationality?The Prospects for Normative Naturali sm",in 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24,1987,p.19.
[13]I.Lakatos,"Falsification and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 ",in Lakatos and Musgrave(eds.),Criticism and Growth of Knowledge.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p.138.
⑤ 論文文獻研究方法部分怎麼寫
論文文獻研究方法部分怎麼寫
論文文獻研究方法部分怎麼寫,畢業論文對大學生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如果畢業論文不通過就可能畢不了業了,論文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下面我和大家分享論文文獻研究方法部分怎麼寫,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調查法
調查法是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指有目的、計劃的搜集與論文主題有關的現實狀況以及歷史狀況的資料,並對搜集過來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與歸納。調查法會用到問卷調查法,分發給有關人員,然後加以回收整理出對論文有用的信息。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或者其他的輔助工具,直接觀察被研究的對象,可以讓人們的觀察的過程中,可以擁有新的發現,還可以更好的啟發人們的思維。
3、文獻研究法
以一定的目標,來調查文獻,從而獲得關於論文的更加全面、正確地了解。文獻研究法有助於形成對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可以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與比較,從而獲得事物的全貌。
論文研究方法最為典型的有調查法、觀察法以及文獻研究法,都是值得大家採用的方法。
論文寫作中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一、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
二、研究的路徑
三、研究的分析方法
四、研究過程的設計與步驟
五、對傳統研究思維模式的再思考
在我們指導研究生寫論文的過程中,甚至於我們自己從事課題研究時,不禁讓我們思考一系列有關研究的基本問題。例如,我們為什麼要寫論文?我們為什麼要做研究?在我們探討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是為了完成論文本身的寫作,還是完成一個研究過程?寫論文與做研究之間有什麼聯系與區別?如果論文寫作應該反映一個研究過程,那麼研究過程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研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指導研究生的論文寫作有非常大的幫助。因此,本文就以我個人在從事教學課題研究和指導研究生完成論文中總結的一些有關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的問題與大家交流共享。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世界上無論哪個領域都存在許多未知的事物,也存在著許多未知的規律。我們研究者的主要任務就是要不斷地從大量的事實中總結規律,將之上升到可以指導實踐的理論。然而理論也並不是絕對的真理,它也要在實踐中不斷地被修正,因此,就會有人對理論的前提和內容進行質疑,並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維。新的猜想和新的思維又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從而發展和完善理論體系。我們探求未知事物及其規律就需要有研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Research Cycle)。用概念模型來表述就是[1]:
Facts —Theory—Speculation
事實——理論——猜想
上述從「事實」到「理論」,再進行「猜想」就構成了一般研究的思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既要側重從事實到理論的研究過程,也同時在研究中要有質疑和猜想的勇氣。而這一思路並不是一個終極過程,而是循環往復的過程。當猜想和質疑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後,理論就會得到進一步的修正。
上述研究的循環思維方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理論與實踐關系中理論來源於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過程(Thought Process)。通常被認為符合科學規律,而且是合理有效的邏輯思維方法為演繹法(Dection)和歸納法(Inction)。這兩種邏輯思維方式應該貫穿研究過程的始終。
另外,從知識管理角度看研究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研究的過程也可以被理解為,將實踐中的帶有經驗性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以讓更多的人共享的系統規律性的顯性知識。而顯性知識的共享才能對具體的實踐產生普遍的影響。研究者除了承擔研究的過程和得出研究的結論之外,還要將這一研究的過程和結論用恰當的方式表述出來,讓大家去分享。不能進行傳播和與人分享的任何研究成果,對社會進步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認為,研究人員(包括研究生)撰寫論文就是要反映上述研究過程,不斷探索和總結未知事物及其規律,對實踐產生影響。我們強調,論文的寫作不是想法(idea)的說明,也不僅是過程的表述。論文的寫作要遵循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驟,在一定的假設和前提下,去推理和/或驗證某事物的一般規律。因此,對研究方法的掌握是寫好論文的前提條件。
研究的路徑(Approaches)是我們對某事物的規律進行研究的出發點或者角度。研究通常有兩個路徑(Approaches):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
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一般使用標準的度量方法,或者通過觀察對現象進行描述,主要用來總結是什麼情況(what is the case)。通常研究者用這種研究路徑去提出理論假設,並驗證理論。規范研究(Normative Study):是解決應該是什麼(what should be)的問題。研究者通常是建立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和/或定量模型(Quantitative Model)來推論事物的發展規律。研究者也會用這種路徑去建立理論規范。
我們認為,上述兩種研究的路徑不是彼此可以替代的關系。二者之間存在著彼此依存和相輔相成的關系。對於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論而言,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前者為理論的創建提供支持和依據;後者為理論的創建提供了可以遵循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針對上述兩個路徑,研究過程中都存在著分析(Analytical)過程,也就是解釋為什麼是這樣的情況(Explaining why the case is as it is),而分析過程就需要具體的研究分析方法來支持。
[2]。然而,更多的學者傾向認為,定量與定性的方法問題更多的是從分析技術上來區別的[3]。因為,任何的研究過程都要涉及數據的收集,而數據有可能是定性的,也有可能是定量的。我們不能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對立起來。在社會科學和商務的研究過程中既需要定量的研究分析方法,也需要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針對不同的研究問題,以及研究過程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優勢。兩者之間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對於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國外的一些學者也在探索將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4]。
因此,定性分析方法是對用文字所表述的內容,或者其他非數量形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則是對用數量所描述的內容,或者其他可以轉化為數量形式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一項研究中,往往要同時涉及到這兩種分析方法[5]。定性分析是用來定義表述事物的基本特徵或本質特點(the what),而定量分析是用來衡量程度或多少(the how much)。定性分析往往從定義、類推、模型或者比喻等角度來概括事物的特點;定量分析則假定概念的成立,並對其進行數值上衡量[6]。
定量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統計方法,用以揭示所研究的問題的數量關系。基本描述性的統計方法包括:頻數分布、百分比、方差分析、離散情況等。探索變數之間關系的方法包括交叉分析、相關度分析、多變數之間的多因素分析,以及統計檢驗等。定量研究之所以被研究者所強調,是因為定量分析的過程和定量結果具有某種程度的系統性(Systematic)和可控性(Controlled),不受研究者主觀因素所影響。定量分析被認為是實證研究的主要方法。其優勢是對理論進行驗證(Theory Testing),而不是創建理論(Theory Generation)。當然,相對自然科學的研究,社會科學和商務研究由於人的因素存在,其各種變數的可控性被遭到質疑,因此,定量分析被認為是准試驗法(Quasi-experimental approach)
定性研究有其吸引人的一面。因為文字作為最常見的定性研究數據是人類特有的,文字的.描述被認為具有「豐富」、「全面」和「真實」的特點。定性數據的收集也最直接的。因此,定性分析與人有最大的親和力。恰恰也就是這一點,定性分析也具有了很大的主觀性。如果用系統性和可控性來衡量研究過程的科學性。定性分析方法比定量分析方法更被遭到質疑[7]。然而,定性數據被認為在輔助和說明定量數據方面具有重要價值[8]。實際上,定性分析方法往往貫穿在研究過程的始終,包括在數據的收集之前,有關研究問題的形成、理論的假設形成,以及描述性分析框架的建立等都需要定性的分析過程,即對數據進行解釋和描述等。如果遵循系統性和可控性的原則,那麼定性分析方法在數據的收集過程中也有一些可利用的輔助工具,例如,摘要法、卡片法、聚類編碼法等。在研究結論的做出和結論的描述方面,像矩陣圖、概念模型圖表、流程圖、組織結構圖、網路關系圖等都是非常流行的定性分析工具。另外,從定性的數據中也可以通過簡單的計算、規類等統計手段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方法結合起來。
這里要指出的是,科學研究不能用想法(idea)本身來代替。科學研究需要有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是用一定的方法來證明有價值的想法,並使之上升為理論;或者通過一定的方法來證明、創建或改進理論,從而對實踐和決策產生影響。研究過程的科學性決定了研究成果是否會對實踐和決策產生積極的影響效果[9]。
第五步、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數據的處理主要是保證數據的准確性,並將原始的數據進行分類,以便轉化成可以進行進一步分析的形式。數據處理主要包括數據編輯、數據編碼和數據錄入三個步驟。數據編輯(Data Editing)就是要識別出數據的錯誤和遺漏,盡可能改正過來,以保證數據的准確性、一致性、完整性,便於進一步的編碼和錄入。數據編碼(Data Coding)就是對所收集的第一手數據(例如對問卷開放式問題的回答)進行有限的分類,並賦予一個數字或其他符號。數據編碼的主要目的是將許多的不同回答減少到對以後分析有意義的有限的分類。數據錄入(Data Entry)是將所收集的第一手或者第二手數據錄入到可以對數據進行觀察和處理的計算機中,錄入的設備包括計算機鍵盤、光電掃描儀、條形碼識別器等。研究者可以用統計分析軟體,例如SPSS等對所形成的資料庫進行數據分析。對於少量的數據,也可以使用工作表(Spreadsheet)來錄入和處理。
數據的分析就是運用上述所提到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來對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者要根據回答不同性質的問題,採取不同的統計方法和驗證方法。對於有些研究,僅需要描述性的統計方法,對於另一些研究可能就需要對假設進行驗證。在統計學中,假設的驗證需要推論的統計方法(Inferential Statistics)。對於社會科學和商務的研究,一些研究是針對所獲取的樣本進行統計差異(Statistical Significance)的驗證,最終得出結論是拒絕(Reject)還是不拒絕(Fail to Reject)所設定的假設條件。另一些研究則是進行關聯度分析(Measures of Association),通常涉及相關分析(Correlation)和回歸分析(Regression)。相關分析是通過計算來測度變數之間的關系程度;而回歸分析則是為預測某一因變數的數值而創建一個數學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我們研究和分析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計算機和統計軟體的發展使得多變數統計工具應用越來越廣泛。如果多變數之間是從屬關系,我們就需要從屬關系的分析技巧(Dependency Techniques),如多元回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判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方差的多元分析(MANOVA,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Analysis)、線性結構關系分析(LISREL,Linear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結合分析(Conjoint Analysis)等。如果多變數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我們就需要相互依賴關系的分析技巧(Interdependency Techniques),如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聚類分析(Cluster Analysis)、多維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等。如果收集的數據有明顯的時間順序,我們不考慮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是重點考察變數在時間方面的發展變化規律,我們就需要時間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目前流行的統計軟體,如SPSS對上述各種分析方法都提供非常好的支持。
第六步、得出結論,並完成論文
論文的撰寫要結構合理、文字表達清楚確定,容易讓人理解。形式上要盡量採取可視化的效果,例如多用圖表來表現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具體論文的撰寫要考慮包含如下內容:摘要、研究介紹(包括背景、研究的問題、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和步驟(樣本選擇、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研究的局限性)、研究的發現、結論(簡要結論、建議、啟示意義)、附錄、參考文獻。
針對社會科學和商務領域的問題研究,我們傳統上所遵循的研究思維模式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承認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過程。遵循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決策者快速找到問題,並解決問題。然而,用這一思維模式來指導研究的過程,容易使我們混淆研究者與決策者的地位,找不準研究者的定位。首先,這一研究思路和模式將問題的解決和問題的研究混在一起了。其次,沒有突出,或者說掩蓋了對研究方法的探討和遵循。這種傳統的思維方式是結果導向的思維方式。它忽略了問題的識別過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過程。而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問題的識別過程和研究方法的遵循過程是一項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兩個前提。問題的識別過程可以保證所研究的問題有很強的針對性,與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系,防止出現只做表面文章的情況,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研究方法的遵循過程可以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使研究結果有說服力。當然,在此,我們並不是說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傳統模式是錯誤的,也不否認研究的目的是指導實踐。然而,我們覺得,這一傳統研究思維模式太籠統,太注重結果導向,不足以說明科學的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研究步驟。
在社會科學和商務研究中,運用這一傳統的研究思路和模式來指導學生撰寫論文,容易出現兩個不良的傾向。一是使我們過於重視論文本身的寫作過程,而忽略了論文寫作背後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只強調結果,不重視過程。在此情況下,論文的寫作多半是進行資料的拼湊和整合。當然我們並不能低估資料的拼湊和整合的價值。可是,如果一味將論文的寫作定位在這樣的過程,顯然有就事論事的嫌疑,無助於問題的澄清和問題的解決,也有悖於知識創造的初衷。特別是,既沒有識別問題的過程,也沒有形成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甚至沒有用任何可以遵循的研究分析方法,就泛泛對一個問題進行一般描述,進而提出感覺上的解決方案。這種研究結果是很難被接受的。第二個不良的傾向是上述傳統的研究思路和模式使我們辨別不清我們是在做研究,還是在做決策。研究通常是在限定的一個范圍內,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下進行證明或推理,從而得出一定的結論。我們希望這個結論對決策者能產生影響。然而,決策者畢竟與研究者所處的地位是不一樣的,考慮的問題與研究者或許一致,或許會很不一致。有價值的研究是要給處在不同地位的決策者(或者實踐者)給予啟示,並促其做出多贏的選擇。因此,傳統的研究思維模式缺乏研究的質量判定標准,缺乏系統性和可控性,也不具備可操作性,容易讓研究者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片面的終極的解決方案。
在指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的實踐中,我們曾試圖改變以往的傳統思維模式,嘗試讓我們的研究生將論文的寫作與研究過程結合起來,特別注重研究的過程和研究方法,並且要求在論文的寫作中反映這些研究的方法與步驟。例如,2002屆研究生萬蓮蓮所寫的《電子采購系統實施中的管理因素-摩托羅拉公司電子采購系統實施案例研究》碩士論文就是在這方面所做的最初探索。此論文的結構就分為綜述、指導理論、方法論、數據分析,以及研究結論和啟示等五個主要部分,運用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等定性和定量的各種具體方法。其研究結論具有非常強的說服力,因為研究者並不限於第二手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而是借鑒前人的理論研究框架,運用問卷定量調查等手段,遵循案例研究的方法,對第一手資料進行收集、處理和分析之後得出的結論,對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相同的研究方法,我們又應用在其他研究生的論文寫作過程中,例如2002屆龔托所寫的《對影響保險企業信息技術實施的主要因素的研究》、2003屆王惟所寫的《對中國銅套期保值現狀的研究》,以及2003屆馬鳴錦所寫的《中國銀行業知識管理程度與網路銀行發展程度的關系研究》等。通過論文寫作,這些研究生的確掌握了一般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步驟。以上的研究結論對教學和實踐直接有借鑒的意義。在教學和咨詢過程中,其方法和結論都得到了肯定。據多方反饋,效果還是非常好的。
【注釋】:
[1]這是筆者在美國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看恐龍展覽時了解的美國科學家的基本研究思路而得到的啟示。
[2] 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03。
[3] Bryman, A. (1988), Quality and Quantity in Social Research. London: Unwin Hyman.我們發現許多文獻資料將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稱為定量與定性技術(techniques)
[4] Cook, T.D. and Reichardt, C.S. (1979)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Evaluation Research. Newbury Park and London: Sage. Ragin, C. C. (1987) The Comparative Method: 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 Berkeley, C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07。
[6] John Van Maanen, James M. Dabbs, Jr., and Robert R. Faulkner, Varietie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82), P32
[7] 這是因為社會科學和商務研究中包括了人的因素,而人本身作為分析者具有自身的缺陷。例如:數據的有限性、先入為主的印象、信息的可獲得性、推論的傾向性、思維的連續性、數據來源可靠性、信息的不完善性、對信息價值判斷誤差、對比的傾向性、過度自信、並發事件與相關度的判斷,以及統計數據的不一致性等。上述缺陷的總結與分析來源於Sadler, D. R. (1981) Intuitive Data Processing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Bias in Ecational Evaluation. E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3, P25-31。
[8] Robson, Colin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 Blackwell Publishers, P371。
[9] Ronald R. Cooper, C. William Emory (1995, 5th ed)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IRWIN, P352
⑥ 論文中的Methodology部分應該怎樣去寫
introction of how objectives will be achieved (methodology)
Method (how the results were achieved):
explanation of how data was collected/generated ·
explanation of how data was analyzed
explanation of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or effects
SOME EXAMPL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SEARCH
analysis: classes of data are collected and studies concted to discern patterns and formulate principles that might guide future action
case study: th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current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of one or more indivials, groups, communities, businesses or institutions is observed, recorded and analyzed for stages of patter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luences.
comparison: two or more existing situations are studied to determine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rrelation-predictio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and among a number of factors are sought and interpreted
evaluation: research to determine whether a program or project followed the prescribed proceres and achieved the stated outcomes.
design-demonstration: new systems or programs are constructed, tested and evaluated
survey-questionnaire: behaviors, beliefs and observations of specific groups are identified, reported and interpreted.
experiment: one or more variables are manipulated and the results analyzed.
theory construction: an attempt to find or describe principles that explain how things work the way they do.
trend analysis: predicting or forecasting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events.
⑦ 什麼是方法論方法論的概念
方法論,就是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
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方法論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理論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方法論會對一系列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系統總結並最終提出較為一般性的原則。
(7)怎麼寫方法論擴展閱讀:
世界觀,通俗地講,就是「觀世界」,是人們對世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改造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所創立的唯一科學的方法論。它是在概括總結各門具體科學積極成果的基礎上,根據自然、社會、思維的最一般的規律引出的最具普遍意義的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它要求人們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自覺地運用客觀世界發展的辯證規律,嚴格地按客觀規律辦事。
⑧ Research Paper的方法論要怎麼寫啊有人寫過嗎
留學期間Research Paper的寫作形式是比較常見的,當我們在寫作方法論時,要記住解釋我們的基本研究計劃;接著在寫作的時候,我們需要從幾個介紹性的段落開始,來重申自身的研究目的,這個過程我們可以使用用於簡介章節的基本短語和語句;然後,再按照下面的信息來寫我們的方法論章節:
1.參與者
這是解釋使用人口或考慮樣本所進行的基礎研究部分。需要定義我們已考慮的總體或樣本,然後,我們還需要解釋研究中包括多少參與者或樣本,以及我們選擇它們的方式。
2.儀器
儀器部分是paper寫作過程中解釋計算、技術、程序、校準曲線和使用的設備。 如果小夥伴們進行了調查,那就需要解釋如何調查以及何時調查,如果大家使用的是由別人進行調查所得的結果,那麼請確保做好引用來源。另外,小夥伴們應該將調查的原始副本包括在附錄中,並在自己的方法中說明調查包含在附錄中。
3.時間段和程序
方法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解釋什麼時候開始進行我們的研究,以及它結束的時間。另外,小夥伴們記得還應解釋在進行研究時所遵循的程序,例如填寫參與者的同意書,發給參與者的指示等。
4.分析
這一步是編寫方法論的最重要部分,需要小夥伴們詳細分析自己獲取的數據,這一步需要小夥伴們回答自己必須解決的每個研究問題。具體操作步驟包括小夥伴們需要執行統計測試,以幫助識別數據中的依賴和獨立變數(如果存在),甚至大家還可以解釋用來幫助自己得出結論的計算機軟體。
5.評估
在我們用於研究的儀器(例如,調查)的情況下,我們需要證明其有效性和可靠性。有效性是我們測量准確性的保障,這一步需要我們調查的有面部有效性、涵蓋主題的內容有效性,以及構成有效性,這些有效性是用於探索調查的理論。同理,可靠性是我們研究隨著時間推移的穩定性,如果我們的調查包含有可能出現隨機誤差的測量,那麼我們的調查將失去其可靠性。
6.假設
顯然,當我們寫一篇研究論文時,需要提出假設,所以我們需要具體說明支持我們研究問題的不同假設。
7.限制和范圍
限制和范圍是每個研究的組成部分。范圍是研究可以擴展的程度,限制包括時間限制和參與者的損失等。需要記住的是,研究的質量隨著限制數量的增加而下降。
當我們寫一種方法時,總是使用過去時態。所以,為了我們的研究能提供更多詳細的信息,以便之後的研究人員可以將其用於他/她的實驗,我們的論文不應包含任何不相關的或者是不必要的信息和結果,更要確保多次校對過我們自身的研究論文,以盡量減少錯誤、錯字和語法錯誤的數量。
在英國留學期間對於Research Paper的寫作十分常見,只有掌握了其方法論,才能夠讓我們更好的去寫作論文,在英國留學期間同學們如果有遇到任何關於此類的問題,如無法及時想老師提出疑問,那麼可以考慮咨詢一下一些國內較為知名的留學服務網站,例如51Due、留學府就都是非常不錯的留學服務網站,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⑨ 畢業論文中研究方法,手段和步驟怎樣寫
(1)文獻研究法:根據所要研究內容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獲得充足的資料,從而全面地了解所研究課題的背景、歷史、現狀以及前景。
(2)研究項目分析法:在進行理論的搜集與分析之後,根據現有的研究項目整體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使理論有理有據,設計更合理。
根據許多論文的選題經驗,這一級論文的選題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本專業的研究空白、發生爭議的話題(自己的觀點感到較為充分)、對比性的話題、從其他專業角度研究本專業的話題(這是一種選題的邊際效應)、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話題、剛剛冒出來的本專業的新問題。
(9)怎麼寫方法論擴展閱讀:
畢業論文的基本教學要求是:
1、培養學生綜合運用、鞏固與擴展所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培養學生處理數據和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正確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作風,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3、培養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研究;文獻資料收集、閱讀和整理、使用;提出論點、綜合論證、總結寫作等基本技能。
⑩ 什麼是論文的方法論
論文的方法論主要是調查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
調查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
觀察法是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定量分析法是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
定性分析法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
(10)怎麼寫方法論擴展閱讀:
論文中常用方法: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
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