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成人巨結腸手術治療
病情分析:你好!先天性巨結腸屬於胃腸道發育畸形。主要是直腸先天性狹窄或痙攣,導致腸內容物通過受阻,使腸管繼發性擴張而形成的。不論小兒或成人,都需要通過手術予以根治。7個月大時做的手術,至今20多年了,是個非常成功的例子。巨結腸主要引起便秘,糞便堆積,不易排出。如果肛門端又出現狹窄,二次手術治療仍然可以取得較好療效。腹脹、腹痛、腹瀉不一定是巨結腸直接引起的,可能與飲食不當或慢性結腸炎有關。建議先去正規醫院做相關檢查,然後根據診斷選擇治療方案。長期腹瀉,營養吸收障礙是長不胖的,適當加強營養,等胃腸功能恢復後可能會有所改善意見建議:生活調理:
Ⅱ 先天性巨結腸的症狀有哪些
臨床表現: 1、胎便排出延遲,頑固性便秘腹脹患兒因病變腸管長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痙攣段越長,出現便秘症狀越早越嚴重。多於生後48小時內無胎便排出或僅排出少量胎便,可於2~3日內出現低位部分甚至完全性腸梗阻症狀,嘔吐腹脹不排便。痙攣段不太長者,經直腸指檢或溫鹽水灌腸後可排出大量胎糞及氣體而症狀緩解。痙攣段不太長者,梗阻症狀多不易緩解,有時需急症手術治療。腸梗阻症狀緩解後仍有便秘和腹脹,須經常擴肛灌腸方能排便,嚴重者發展為不灌腸不排便,腹脹逐漸加重。 2、營養不良發育遲緩長期腹脹便秘,可使患兒食慾下降,影響了營養的吸收。糞便淤積使結腸肥厚擴張,腹部可出現寬大腸型,有時可觸及充滿糞便的腸袢及糞石。 3、巨結腸伴發小腸結腸炎是最常見和最嚴重的並發症,尤其是新生兒時期。其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長期遠前幾天梗阻,近端結腸繼發肥厚擴張,腸壁循環不良是基本原因,在此基礎上一些患兒機體免疫功能異常或過敏性變態反應體質而產生了小腸結腸炎。也有人認為是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但大便培養多無致病菌生長。結腸為主要受累部位,粘膜水腫、潰瘍、局限性壞死,炎症侵犯肌層後可表現漿膜充血水腫增厚腹腔內有滲出,形成滲出性腹膜炎。患兒全身發問突然惡化,腹脹嚴重、嘔吐有時腹瀉,由於腹瀉及擴大腸管內大量腸液積存,產生脫水酸中毒高燒、肪快、血壓下降,若不及時治療,可引起較高的死亡率。 1.症狀及體征 (1)不排胎便或胎便排出延遲:新生兒HD24h未排出黑色胎便者佔94%~98%,川中武司報道正常新生兒生後24h以內排胎便者佔97.7%,過期產兒為100%,而24~48h以後排便者可能有器質性病變。由於病變腸管痙攣,胎糞無法通過狹窄區,以致大量瀦留於乙狀結腸形成腹脹。約有72%需經處理(塞肛、洗腸等)方能排便,經過治療後有時患兒可以維持數天或1周排便功能,多數患兒又出現便秘。僅有少數病兒出生後胎便排出正常,1周或1個月後出現症狀。 (2)腹脹:腹脹為早期症狀之一,約佔87%。新生兒期腹脹可突然出現,也可逐漸增加,主要視梗阻情況而定。至嬰幼兒時期由於幫助排便的方法效果愈來愈差,以致不得不改用其他方法,久之又漸失效。便秘呈進行性加重,腹部逐漸膨隆。常伴有腸鳴音亢進,雖不用聽診器亦可聞及腸鳴,尤以夜晚清晰。病兒也可能出現腹瀉,或腹瀉、便秘交替。便秘嚴重者可以數天,甚至1~2周或更長時間不排便。患兒呈蛙形腹,伴有腹壁靜脈怒張,有時可見到腸型及腸蠕動波。觸診時有時可觸及糞石。至幼兒期腹圍明顯大於胸圍,腹部長度亦大於胸部。腹脹如便秘一樣呈進行性加重,大量腸內容、氣體滯留於結腸。腹脹嚴重時膈肌上升,影響呼吸。患兒呈端坐呼吸,夜晚不能平卧。 (3)嘔吐:新生兒HD嘔吐者不多,但如不治療,梗阻加重則嘔吐可逐漸加重,甚至吐出膽汁或糞液。至嬰幼兒期常合並低位腸梗阻症狀,嚴重時有嘔吐,其內容為奶汁、食物。最後由於腸梗阻和脫水需急診治療,經洗腸、輸液及補充電解質後病情緩解。經過一段時間後上述症狀又復出現。 (4)腸梗阻:Klein統計新生兒腸梗阻中,HD占第2位,第1位為壞死性腸炎。梗阻多為不完全性,有時可發展成為完全性,新生兒期梗阻情況不一定與無神經節細胞腸段的長短成正比,Martin均曾見到全結腸型無神經節細胞症1歲之前仍可排便之病例。除少數合並小腸結腸炎病兒外,多數患兒經過治療可以緩解一段時間。無神經節細胞腸管持續性痙攣狹窄,使病兒長期處於不完全性低位梗阻狀態,隨著便秘症狀的加重和排便措施的失效,病情可轉化為完全性腸梗阻,而須立即行腸造瘺術以緩解症狀。個別患者平時雖能排出少量稀便氣體,但腸腔內已有巨大糞石梗阻。 (5)肛門指檢:直腸肛管指診對於診斷新生兒巨結腸症至關緊要。它不但可以查出有無直腸肛門畸形,同時可了解內括約肌的緊張度、壺腹部空虛以及狹窄的部位和長度。當拔出手指後,由於手指的擴張及刺激,常有大量糞便、氣體排出呈「爆炸樣」,腹脹立即好轉。如有上述情況應首先考慮巨結腸的可能。嬰幼兒時期肛檢有時可觸及糞塊,拔出手指時或有氣體及稀臭糞便排出。 (6)一般情況:新生兒由於反復出現低位性腸梗阻,患兒食慾不振,營養不良、貧血、抵抗力差,常發生呼吸道及腸道感染,如腸炎、肺炎、敗血症、腸穿孔而死亡。至幼兒期,除上述症狀外,患兒長期處於低蛋白血症,生長發育均差,加之腸內大量細菌繁殖毒素吸收,心、肝、腎功能均可出現損害.嚴重時患兒全身水腫,以下肢、陰囊更為顯著。 2.臨床分型先天性巨結腸症的分型相當混亂,有人以解剖為依據,有人以臨床為准繩,也有人按治療方法的不同而分類。甚至名詞相同而病變范圍各異,如「短段型」的定義,有的作者以病變局限於直腸遠端為准,而另一些作者則認為病變累及直腸近端,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亦屬短段。有鑒如此,我們參照病變范圍,結合治療方法的選擇,臨床及療效的預測暫作如下分型(圖 1)。 (1)超短段型:病變局限於直腸遠端,臨床表現為內括約肌失弛緩狀態,新生兒期狹窄段在恥尾線以下。 (2)短段型:病變位於直腸近、中段,相當於第2骶椎以下,距肛門距離不超過6cm。 (3)常見型:無神經節細胞區自肛門開始向上延至第1骶椎以上,距肛門約9cm,病變位於直腸近端或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甚至達乙狀結腸遠端。 (4)長段型:病變延至乙狀結腸或降結腸。 (5)全結腸型:病變波及全部結腸及回腸,距回盲瓣30cm以內。 (6)全腸型:病變波及全部結腸及回腸,距回盲瓣30cm以上,甚至累及十二指腸。 上述分型方法有利於治療方法的選擇,並對手術效果的預測和預後均有幫助。以上各型中常見型佔75%左右,其次是短段型。全結腸型佔3%~5%,亦有報道高達10%。 3.合並畸形先天性巨結腸症合並其他畸形者為5%~19%,國內王氏報道為18.9%。亦有報道高達30%左右,其主要畸形有腦積水、先天愚型、甲狀腺功能低下、腸旋轉不良、內疝、直腸肛門閉鎖、隱睾、唇裂、肺動脈狹窄、馬蹄足、腎盂積水等。在諸多畸形中,中樞神經畸形發生率最高,其次是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和胃腸道。尤其是先天愚型佔2%~3.4%,至於中樞神經系統畸形多見的原因,可能由於神經細胞對有害環境的耐受力均低,並同時被相同因素損害所致。 診斷先天性巨結腸,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確診則需要X線鋇劑灌腸、直腸肛管測壓、直腸活檢、組織化學等客觀檢查方法。 新生兒巨結腸的症狀需要與胎糞性便秘、腸閉鎖或狹窄、肛門直腸畸形等病鑒別。用小指肛診後,巨結腸病兒能大量排出胎便及氣體,隨之症狀緩解。因此,對新生兒腸梗阻,常規做肛診檢查,不僅有助於診斷和治療新生兒巨結腸,而且可避免或減少錯誤診治。 6個月以上病兒,有慢性便秘等症狀、又有新生兒巨結腸史,診斷先天性巨結腸較容易,否則須除外肛門直腸畸形等病所致續發性巨結腸,以及克汀病、飲食性便秘、特發性巨結腸等症。肛診時,短段型先天性巨結腸的肛門緊縮,直腸明顯擴張積便或積氣;普通型先天性巨結腸的直腸壺腹消失,處於緊縮(不是狹窄)狀態,但這種狀態並不恆定,直腸可因積存糞便而被動擴張。故不能根據肛診檢查結果確診先天性巨結腸及其分型。另外,肛診時還要注意先天性巨結腸病兒糞便的氣味、性狀等特點。 再次強調,對先天性巨結腸病兒必須做肛診檢查,一是有助於診斷,二是有利於鑒別。
Ⅲ 巨結腸確診與治療方法
孩子的病史不太符合巨結腸。嘔吐和不排便是腸梗阻的表現,有很多種原因造成。低鉀就是原因之一。 確診方法:鋇灌腸透視。 巨結腸需進行手術治療。
Ⅳ 巨結腸怎麼樣確診
巨結腸的確診需病理結果。即手術送檢或取活檢鏡下觀察腸管神經元的存在情況。 在手術之前可據胎便史、臨床症狀、外科查體、鋇灌腸及灌腸後24h、48h立位腹平片、肛門直腸測壓結果做出臨床診斷 1。一般巨結腸患兒均有胎便排除延遲,即生後第一次排便時間晚同時排凈胎便的時間長 2。巨結腸患兒主要臨床症狀為腹脹、...排便困難或不排便。腹脹嚴重者可有嘔吐等。 3。外科查體可見明顯的腹脹、張力高,肛門指診有裹手感,退指後有大量氣、便排出 4。部分患兒會並發小腸結腸炎,臨床化驗肝功能、心肌酶等水平明顯升高 5。疑診巨結腸的患兒鋇劑灌腸可見痙攣段、移行段、擴張段。同時見結腸僵硬。 6。在鋇劑灌腸後24h、48h拍攝立位腹平片可見結腸內鋇劑殘留 7。肛門直腸測壓可見肛門內括約肌對注氣無反應等 綜合以上幾點可臨床診斷巨結腸。
Ⅳ 巨結腸是什麼症狀請問需要做哪些檢查確認巨結腸
病情分析:
你好,巨結腸主要的症狀就是便秘。
指導意見:
一般做造影就可以確診了,一旦確診需要手術。
Ⅵ 成人確診巨結腸的方法,一般有哪些
一般巨結腸患兒均有胎便排除延遲,即生後第一次排便時間晚同時排凈胎便的時間長在手術之前可據胎便史、臨床症狀、外科查體、鋇灌腸及灌腸後24h、48h立位腹平片、肛門直腸測壓結果做出臨床診斷。短段型:狹窄段累及直腸下段,上界位於第2骶椎水平一下,狹窄段短於6cm其上段移行擴張。全結腸型:狹窄段包括直腸、全部結腸及回腸末端,直腸,結腸痙攣、僵直,直徑小於正常,結腸框變形、縮短,呈「?」狀。
在顯微鏡下,放大幾百倍去找神經節,看看有沒有病變,神經節是不是缺乏了,這個是金標准。進行鋇灌腸檢查腸道的形狀,觀察是否有巨結腸的症相,最主要是進行直腸粘膜的活檢,這是確診的方法。巨結腸檢查方法大概是有七種的,分別是通過x射線,腹部ct,B超,彩超,活體組織檢查,肛門直腸測壓法,肌電圖檢查等的檢查方法。取直腸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查看組織是否存在有異常增生的神經節纖維束;
Ⅶ 先天性巨結腸的檢查方法有哪些
1、活體組織檢查 取距肛門4cm以上直腸壁粘膜下層及肌層一小塊組織,病理證實無神經節細胞存在,2.X線所見腹部立位平片多顯示低位結腸梗阻。鋇劑灌腸側位和前後位照片中可見到典型的痙攣腸段和擴張腸段,排鋇功能差,24小時後仍有鋇劑存留,若不及時灌腸洗出鋇劑,可形成鋇石,合並腸炎時擴張腸段腸壁呈鋸齒狀表現,新生兒時期擴張腸管多於生後半個月方能對比見到。若仍不能確診則進行以下檢查。,3、肛門直腸測壓法,4、肌電圖檢查:破性低矮,頻率低,不規則,波峰消失
Ⅷ 巨結腸的分類
巨結腸的分類
( l )先天性巨結腸
最常見,佔新生兒胃腸畸形的第2 位,每2 000 - 5 000 名出生的嬰兒中就有l 例得病。男嬰較女嬰為多,男女之比為3 ? 4 : 1 ,且有家族性發病傾向。先天性巨結腸是由於腸壁神經叢中的神經節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出現了異常,造成腸壁神經節細胞完全缺乏或減少。90 %以上病變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的遠端部分。病變的腸段經常處於痙攣狀態,管腔狹窄,糞便不能通過病變的腸段或通過困難而影響腸管的正常蠕動,大量積聚在上段結腸內。隨著時間的推移,腸管狹窄段的上方因糞便的積聚而變得肥厚、粗大,這就形成了先天性巨結腸。但真正的病變是在狹窄段的腸管。
先天性巨結腸通常在嬰幼兒期發病,患兒失去正常的排便反射,糞便排出發生障礙。患兒便秘、腹脹如鼓,甚至嘔吐,影響生長發育,病情有時會突然惡化。肛診時可誘發排氣與排出糊狀糞便。直腸肛門測壓顯示直腸內壓高於正常,伴波頻增加,肛管上部頻率降低,波幅增寬。用氣囊擴張直腸後,缺乏肛門直腸抑制反射。直腸活檢HE 染色可以確診;乙酞膽鹼醋酶活性增加.也有少數患者在成年後發病。由於病史較長,臨床表現不典型,成人巨結腸常易誤診為乙狀結腸冗長症、乙狀結腸扭轉、腹部腫瘤、糞石性腸梗阻、功能性便秘、假性腸梗阻、神經源性腸發育不良等。
( 2 )假性先天性睡結腸病
是一組臨床症狀酷似先天性巨結腸,而病理改變與先天性巨結腸不一樣的一組疾病。病理所見腸壁尚有一定數量的神經節細胞,神經纖維也不一定增生、肥大。包括神經節細胞減少症(hypoganglionosis )、區段性神經節細胞減少症(zonal hypoganglionosis )、神經元不典型增生( neuronal dysplasia )和原因不明性便秘。神經元不典型增生是指勃膜下層和肌層神經節細胞增生,形成巨大神經節,偶爾在固有膜內也能見到神經節細胞〕
( 3 )特發性巨結腸
新生兒期排便正常,兒童期或成年後出現間歇性或頑固性便秘,常有糞便自動滋出而污染內褲。發病可能與精神因素、心理因素有關。全結腸或部分結腸擴張,形成巨結腸。鋇灌腸檢查可見肛門以l _直腸異常擴張,直腸遠端只有極短或無明顯的狹窄段。結腸傳輸試驗表現為擴張腸段運動遲緩,其餘腸段運動似乎正常。直腸活檢或組織化學檢查有正常的神經節細胞。採用灌腸和飲食治療、排便訓練、括約肌擴張、精神心理療法、中西醫結合治療等可獲良好效果。
Ⅸ 成人是否有巨結腸
您好,巨結腸的話主要表現在腹部有腫塊或者是腹部有疼痛而引起,一般是通過做腸鏡檢查出來。一般成年人可能會有,主要是與飲食有關。
Ⅹ 先天性巨結腸
巨結腸的分類 最常見,佔新生兒胃腸畸形的第2 位,每2 000 ? 5 000 名出生的嬰兒中就有l 例得病。男嬰較女嬰為多,男女之比為巨結腸,巨結腸且有家族性發病傾向。先天性巨結腸是由於腸壁神經叢中的神經節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出現了異常,造成腸壁神經節細胞完全缺乏或減少。90 %以上病變發生在直腸和乙狀結腸的遠端部分。病變的腸段經常處於痙攣狀態,管腔狹窄,糞便不能通過病變的腸段或通過困難而影響腸管的正常蠕動,大量積聚在上段結腸內。隨著時間的推移,腸管狹窄段的上方因糞便的積聚而變得肥厚、粗大,這就形成了先天性巨結腸。但真正的病變是在狹窄段的腸管。 先天性巨結腸通常在嬰幼兒期發病,患兒失去正常的排便反射,糞便排出發生障礙。患兒便秘、腹脹如鼓,甚至嘔吐,影響生長發育,病情有時會突然惡化。肛診時可誘發排氣與排出糊狀糞便。直腸肛門測壓顯示直腸內壓高於正常,伴波頻增加,肛管上部頻率降低,波幅增寬。用氣囊擴張直腸後,缺乏肛門直腸抑制反射。直腸活檢HE 染色可以確診;乙酞膽鹼醋酶活性增加。也有少數患者在成年後發病。由於病史較長,臨床表現不典型,成人巨結腸常易誤診為乙狀結腸冗長症、乙狀結腸扭轉、腹部腫瘤、糞石性腸梗阻、功能性便秘、假性腸梗阻、神經源性腸發育不良等。 是一組臨床症狀酷似先天性巨結腸,而病理改變與先天性巨結腸不一樣的一組疾病。病理所見腸壁尚有一定數量的神經節細胞,神經纖維也不一定增生、肥大。包括神經節細胞減少症(hypoganglionosis )、區段性神經節細胞減少症(zonal hypoganglionosis )、神經元不典型增生( neuronal dysplasia )和原因不明性便秘。神經元不典型增生是指勃膜下層和肌層神經節細胞增生,形成巨大神經節,偶爾在固有膜內也能見到神經節細胞〕 新生兒期排便正常,兒童期或成年後出現間歇性或頑固性便秘,常有糞便自動滋出而污染內褲。發病可能與精神因素、心理因素有關。全結腸或部分結腸擴張,形成巨結腸。鋇灌腸檢查可見肛門以l _直腸異常擴張,直腸遠端只有極短或無明顯的狹窄段。結腸傳輸試驗表現為擴張腸段運動遲緩,其餘腸段運動似乎正常。直腸活檢或組織化學檢查有正常的神經節細胞。採用灌腸和飲食治療、排便訓練、括約肌擴張、精神心理療法、中西醫結合治療等可獲良好效果。 治療 成人巨結腸多需手術治療,但應區分是先天性巨結腸或特發性巨結腸二若是先天性悅結腸,手術方式雖有多種,治療的關鍵除切除擴張的腸段外,尚需切除無神經節遠端狹窄部分的腸段,再重建腸道的連續性。而特發性巨結腸則應該行包括擴張腸段在內的次全結腸切除後,行升結腸-直腸吻合,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