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奇妙的「指北針」是什麼
有一種微生物,在北半球它總是朝向地磁南極方向移動,而在南半球它又朝著地磁北極移動,這彷彿是「指北針」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它就是1975年美國新罕布希爾大學的生物學家布萊克莫爾首次發現的磁性細菌。磁性細菌是一種厭氧菌,為了盡可能到達地下缺氧的環境中,它採取了沿著磁力線移動的方式。原來,地球的磁力線只是在赤道地區才與地面平行。隨著緯度的升高;磁力線的傾斜度也增大,因而,在地球兩極的磁力線便與地面垂直。這也就是說,在高緯度的南北半球上,沿磁力線運動就意味著從上向下的移動。由此可見,這種趨磁性正是磁性細菌生存所需要的。
磁性細菌為什麼能感知地磁呢?研究表明,磁性細菌之所以有如此特異功能並能沿著磁力線移動,是因為在菌體內含有10~20個自己合成的磁性超微粒。這種微粒的大小為500埃~1000埃(1埃=10-8厘米)。每個顆粒都有相同的結晶構造。迄今為止,無論採用哪種高技術都不能製造出這樣的結晶體。如果用人工方法合成500埃~1000埃的磁性微粒,需要採取一系列的復雜工程,例如在真空狀況下熔煉金屬,再進行蒸發等等。不僅如此,人工製作的磁性超微粒的形狀和大小是不均一的,而磁性細菌只需要在常溫、常壓下就能簡單地合成。為此,磁性細菌因生產簡便和利用價值高,正受到國際科學和工業界極大的矚目。
根據磁性細菌會沿著磁力線方向移動的性質,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的松永是助教授製作了磁性細菌捕獲器,這種裝置含有採用磁鐵的特殊過濾器,把它放人水中就能捕捉到磁性細菌。將捕獲後的磁性細菌進行培養和繁殖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只解決擺在人們眼前的問題,首當其沖的問題是,磁性微粒到底是什麼?其次是我們該如何利用磁性細菌?
科學家們通過各種實驗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他們將培養後的磁性細菌的菌體破壞,利用菌體和磁性超微粒之間存在著的比重差,通過離心器進行分離,抽取出磁性超微粒。用X射線對這種微粒進行解析後證明:它們確實是四氧化三鐵,其大小約為500埃~1000埃。
最初利用磁性細菌進行的試驗是把葡萄糖氧化酶固定於磁性微粒上。結果表明,1微克(10-6克)的磁性超微粒可以固定200微克的葡萄糖氧化酶。而同量的人造鋅—鐵氧體磁性超微粒(5000埃),只能固定1微克的葡萄糖氧化酶,兩者相差200倍,並且固定於天然磁性超微粒的酶的活性也提高了40倍。此外,抗大腸桿菌抗體固定於磁性微粒的試驗也獲得了成功。令人欣喜的是,試驗還證實,使用過的微粒能夠被再次利用。
隨後,松永是助等人把磁性細菌的超微粒導入了綿羊的紅血球內。結果人們看到,磁性超微粒融合得好像是被紅血球「吸收進去」似的。當研究者在這種紅血球上轉動磁鐵時,血球也隨之一起運動。與此同時,人工方法製造的磁性微粒不均勻,要把它們導入血球內很困難,而且即使把人造微粒送入細胞內,人們也會擔心細胞被毒化。而磁性細菌的超微粒恰恰不會有毒害。為此,科學家們對於在醫學方面應用生物合成的磁性微粒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科學家認為,如果把酶抗體和抗癌葯物等固定於這種超微粒上,再使其導入白血球和免疫細胞內,隨後從體外進行磁性誘導,那麼這將在制伏癌症和其他疾病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把這種具有均一的結晶構造的微粒,用作高性能的磁性記錄材料,則其記錄容量比目前使用的人造材料高出幾十倍。為此,科學家正力圖從遺傳學上,弄清楚磁性細菌合成磁性超微粒的機理,以便能夠利用大腸桿菌進行大規模生產,從而使得磁性記錄材料的質量獲得飛躍。
② 磁性微粒到底是什麼
科學家們通過各種實驗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他們將培養後的磁性細菌的菌體破壞,利用菌體和磁性超微粒之間存在著的比重差,通過離心器進行分離,抽取出磁性超微粒。用X射線對這種微粒進行解析後證明:它們確實是四氧化三鐵,其大小約為500埃~1000埃。
最初利用磁性細菌進行的試驗是把葡萄糖氧化酶固定於磁性微粒上。結果表明,1微克(10-6克)的磁性超微粒可以固定200微克的葡萄糖氧化酶。而同量的人造鋅—鐵氧體磁性超微粒(5000埃),只能固定1微克的葡萄糖氧化酶,兩者相差200倍,並且固定於天然磁性超微粒的酶的活性也提高了40倍。此外,抗大腸桿菌抗體固定於磁性微粒的試驗也獲得了成功。令人欣喜的是,試驗還證實,使用過的微粒能夠被再次利用。
隨後,松永是助等人把磁性細菌的超微粒導入了綿羊的紅血球內。結果人們看到,磁性超微粒融合得好像是被紅血球「吸收進去」似的。當研究者在這種紅血球上轉動磁鐵時,血球也隨之一起運動。與此同時,人工方法製造的磁性微粒不均勻,要把它們導入血球內很困難,而且即使把人造微粒送入細胞內,人們也會擔心細胞被毒化。而磁性細菌的超微粒恰恰不會有毒害。為此,科學家們對於在醫學方面應用生物合成的磁性微粒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科學家認為,如果把酶抗體和抗癌葯物等固定於這種超微粒上,再使其導入白血球和免疫細胞內,隨後從體外進行磁性誘導,那麼這將在制伏癌症和其他疾病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把這種具有均一的結晶構造的微粒,用作高性能的磁性記錄材料,則其記錄容量比目前使用的人造材料高出幾十倍。為此,科學家正力圖從遺傳學上,弄清楚磁性細菌合成磁性超微粒的機理,以便能夠利用大腸桿菌進行大規模生產,從而使得磁性記錄材料的質量獲得飛躍。
③ 血糖試紙的正確用法
血糖試紙比較方便,測試血糖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很多糖尿病人都會使用,一些疑似患有糖尿病的人也可以用來檢測血糖。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血糖試紙的正確用法。
糖尿病人采血時要注意手的位置,手心向下,采血手指在下,其餘手指上翹形似蘭花指,點刺處應處於手指最低點,使血珠與手指形成切面。取血部位一般為手指尖,避免取血部位太靠近指甲,因為這可增加感染的危險性。監測指端毛細血管血糖應首選無名指末端。需監測血糖的患者,在一段時間內應相對固定在一個手指指端采血,以便作出准確判斷。
采血完畢應用75%酒精消毒皮膚,消毒點完全乾燥後用血糖儀配備的一次性針頭刺破皮膚2~3毫米,血液自然流出,使血珠與試紙上的標圖相符,避免用力擠血導致組織液的不正常滲出,從而保證血糖值的准確性。
血糖試紙區由兩片含有敏感化學成分的薄片組成。將血滴到測試區(黃色部分中央)上,將試紙平放一分鍾後沖凈血,與標准比色板對比所發生的化學反應根據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產生不同程度顏色變化。試紙上的葡萄糖氧化酶,過氧化物酶與血液中的葡萄糖發生反應。反應所伴隨的顏色指示以及非反應成分將在測試區呈現。
血液中的葡萄糖與固定在試紙條表面的葡萄糖氧化酶和鐵氰化鉀反應,產生葡萄糖酸和亞鐵氰化鉀。血糖儀向試紙條施加一恆定的工作電壓,使亞鐵氰化鉀氧化為鐵氰化鉀,產生氧化電流,氧化電流的大小與葡萄糖濃度成正比,血糖儀記錄氧化電流的大小,並換算出葡萄糖的濃度。
血糖試紙可以分為六個大類。大致為:滴血式血糖試紙、活力型血糖試紙、虹吸式血糖試紙、安穩型血糖試紙、穩步血糖試紙、隨手測型血糖試紙。
試紙應乾燥、避光和密封保存。血糖試紙要求在乾燥的環境中放置,適宜溫度在10攝氏度~30攝氏度之間。在一般情況下,試紙不用放進冰箱保存,放入冰箱反而容易受潮影響測試的結果。如果夏天室內溫度過高,可將試紙簡裝入塑料袋,同時放人乾燥劑,再放入冰箱冷藏。每次測試前從冰箱取出後,應先等待試紙筒回復至室溫,再開蓋取試紙進行檢測;在試紙筒未達到室溫前不要取出試紙,以免在試紙筒中形成冷凝水。
④ 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測定(TPSA)(化學發光法)
光澤精體系可用於測定一些還原性物質,如乳糖、葡萄糖,用於抗壞血酸和脫氫抗壞血酸的分析測定有很高的靈敏度。但此法用於復雜樣品分析卻因干擾多而受到限制。用草醯胺化學發光照相法測定了葡萄糖。在微量滴定板上將草醯胺發光劑、熒光增感劑及 50 uL 試樣混合,於 5 m in 內用照相熒光劑測定液斑的發光強度,可檢出 100 pmo l 的萄萄糖。糖類物質測定的另一個重要方法是測定酶反應產生的 H 2 O 2 ,由此對酶底物 —— 葡萄糖、乳糖等進行測定。而酶的固定化技術為此法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採用物理包埋法將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聚丙烯醯胺凝膠中並製成酶柱,再將酶柱接入流動注射系統中,用流動注射化學發光法測定由酶促反應產生的 H 2 O 2 ,從而測定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檢出限可達 0.1 m g / L 。2.5 類固醇與類酯一些特異性酶如類固醇脫氫酶和其它熒光素酶與合適底物反應產生 H 2 O 2 ,通過測定 H 2 O 2 達到分析測定底物的目的氨基酸分析方法的改進有利於推動生物技術、基因工程、 DNA 重組和基因克隆等的發展。由於絕大多數氨基酸沒有內源熒光特性,因此用過氧草酸鹽體系測定氨基酸需將其衍生成熒光物質,但此法避免不了衍生法所固有的缺點。此外亦可通過測定氨基酸與氨基酸氧化酶反應產生的過氧化氫來測定氨基酸的含量,如 L 2 氨基酸經反相色譜柱分離後流經 L 2 氨基酸氧化酶反應器產生過氧化氫,然後用過氧草酸鹽體系檢測。氨基酸與 Ru (b ipy) 3+3 反應,用流動注射化學發光法檢測,相對於脯氨酸和天冬醯胺檢測限可分別達到 20 pmo l 和 50 pmo l 。一般來說,仲胺反應產生的的發光強度比伯胺大。對氨基酸上取代基性質研究表明,給電子基有利於增強化學發光強度。
⑤ 這個電化學法和光化學法還有個葡萄糖氧化酶法哪個比較准確一些
電化學和光化學是檢測方法;葡萄糖氧化酶是一個化學反應;
方法是:用電化學方法或者光化學方法檢測葡萄糖氧化酶的反應
現在這個技術比較成熟了,用電化學的檢測就可以了。
⑥ 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血糖實驗報告怎麼寫
葡萄糖氧化酶法
1、原理:葡萄糖氧化酶催化葡萄糖氧化反應中釋放過氧化氫,過氧化氫在過氧化物酶催化下與色原性氧受體縮合為紅色化合物,此物質在505mm處有最大吸收峰,其吸光度值和葡萄糖量成正比。
2、將血清和酶酚混合試劑混勻,置於適宜環境中保溫保存,反應完畢後用調零過的分光光度計測定產物於505mm處吸光度值。根據光度值查表或計算可得到樣品中葡萄糖濃度。
(6)葡萄糖氧化酶固定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葡萄糖氧化酶法:特異性強、價廉、方法簡單。其正常值:空腹全血為3.6~5.3毫摩爾/升(65~95毫克/分升),血漿為3.9~6.1毫摩爾/升(70~110毫克/分升)。
葡萄糖測定常用的兩種方法中,葡萄糖氧化酶法准確度和精密度符合臨床要求,操作簡便,是血糖測定的常規檢驗方法,也可用於腦脊液葡萄糖濃度測定;己糖激酶法為國際臨床化學和實驗室醫學聯盟(IFCC)推薦的參考方法。
⑦ 我國臨床檢驗中心推薦的測定血糖的方法
我國的臨床檢驗中心推薦的是葡萄糖氧化酶-過氧化物酶比色法GOD-POD法
故答案選C
⑧ 誰了解葡萄糖感測器
從目前國內外葡萄糖感測器的發展現狀來看,葡萄糖感測器要進入實用化臨床應用還存在許多困難,除靈敏度低、穩定性差、壽命短外,線性范圍低也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一般葡萄糖感測器的線性范圍只有幾個mM,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濃度可達33.3 mM。目前要解決這一問題主要是在酶膜表面覆蓋一層具有選擇透過性的高分子薄膜作為擴散限制膜,其目的在於擴大葡萄糖感測器的響應線性范圍;減少電話性物質的干擾。 為什麼引入擴散限制膜能擴大葡萄糖感測器的響應線性范圍?根據葡萄糖氧化酶對葡萄糖的響應動力學,只有在較低的葡萄糖濃度范圍內,葡萄糖氧化酶對葡萄糖濃度的響應才是線性響應。擴散限制膜的一個作用是使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擴散透過這層具有選擇透過性的高分子薄膜到達葡萄糖氧化酶膜表面,從而降低葡萄糖分子的擴散速度,使葡萄糖分子的擴散過程作為整個反應的控制過程,酶膜中的葡萄糖濃度始終保持在較低的濃度范圍內,達到擴大線性范圍的目的。擴散限制膜的另一個作用就是阻止或減少血液中諸如抗壞血酸等電活性物質到達葡萄糖氧化酶膜表面,干擾葡萄糖感測器的測量,雖然葡萄糖氧化酶對葡萄糖是特異的,但這種特異性被電極的不良選擇所降低,在 650mV電壓下,不但過氧化氫有響應電流,而且血液中抗壞血酸也有響應電流[1],這些電活性物質通過電極的氧化或與過氧化氫發生反應而干擾感測器的功能[2]。 擴散限制膜可以減少電極對酶動力學的依靠性,而且還可以減少過氧化氫的生成[3]。擴散限制膜可以減少葡萄糖感測器對氧氣壓力的依靠性[4]。擴散限制膜材料的選擇應是對葡萄糖擴散起限製作用。另外,要求擴散限制膜材料對葡萄糖氧化酶的影響和在生理條件下對電極的侵蝕盡可能的小。擴散限制膜材料的選擇也必須滿足無毒、生物相容性好,耐受性高、化學穩定性高(在生理條件下)等條件。目前國內外所選用的擴散限制膜材料有醋酸纖維素(CA)[5]、聚氨酯(PU)[6]、聚氯乙烯(PVC)[7]、聚碳酸酯(PC)[8]、Nafion[9]以及聚四氟乙烯(PTFE)[10]等。由於PU生物相容性好,有良好的成膜性能,適合作為擴散限制膜。為此,進行了PU擴散限制膜的研究。 1.實驗部分 1.1.實驗儀器與葯品 葡萄糖氧化酶(GOD,EC 1.1.3.4)為Sigma化學公司生產,戊二醛為成都美樂醫療保健品有限公司進口分裝,聚氨酯為本校高分子材料系合成,微電流計為中科院感光化學所設計。其餘葯品均為分析純。 1.2.葡萄糖感測器的制備 葡萄糖氧化酶的固定以殼聚糖為固定基質,採用交聯法固定葡萄糖氧化酶。配製殼聚糖(3%,,W/V,去乙醯度83%,溶於冰醋酸中)溶液。移取25μl GOD溶液(5mg/ml)加入5ml的燒杯中,用鉑絲以一個方向攪拌,緩慢加入2ml殼聚糖溶液並不斷用鉑絲攪拌,緩緩加入100μl戊二醛(1%,V/V),以戊二醛加完開始計時,鉑絲浸泡8-10 min,取出乾燥後浸入聚氨酯溶液(聚氨酯溶於四氫呋喃:N,N-二甲基甲醯胺=9:1的溶劑中)中2a左右迅速取出在空氣中靜置5 min,然後放入磷酸緩沖溶液(pH=6.8)中,在4℃的冰箱中保存備用。外層擴散限制膜的厚度通過不同浸漬次數和不同聚氨酯溶液濃度來控制。 1.3.葡萄糖感測器響應測試 測試條件為pH=6.8,溫度t=37℃,工作電壓=0.7V。參比電極為Ag/AgCl電極,在測試前葡萄糖感測器磷酸緩沖液中穩定2h以獲得穩定的背底電流。葡萄糖溶液配製好後放置過夜以產生旋光性。 2.結果與討論 不同聚氨酯濃度及不同浸漬次數條件下的葡萄糖感測器對葡萄糖的響應曲線如圖所示。圖1為聚氨酯濃度為5%(W/V)浸漬不同次數的葡萄糖感測器的響應曲線圖。由圖可以看出,隨著浸漬次數的增加,響應的線性范圍逐漸增加,浸漬4次的響應線性范圍達到16.7mM,而響應電流隨著浸漬次數的增加而下降。 圖2為聚氨酯濃度為6.5%(W/V)浸漬不同次數的葡萄糖感測器的響應曲線圖。由圖可以看出,隨著浸漬次數的增加,響應線性范圍逐漸增加,浸漬4次的響應線性范圍達到22.2mM,而響應電流隨著浸漬次數的增加而下降。 圖3為聚氨酯濃度為8%(W/V)浸漬不同次數的葡萄糖感測器的響應曲線圖。由圖可以看出,隨著浸漬次數的增加,響應線性范圍逐漸增加,浸漬4次的響應線性范圍達27.8mM,響應電流隨浸漬次數的增加而下降。圖4為聚氨酯濃度為10%(W/V)浸漬不同次數的葡萄糖感測器的響應曲線圖。由圖可以看出,隨著浸漬次數的增加,響應線性范圍逐漸增加,浸漬4次的響應線性范圍達33.3mM,響應電流隨浸漬次數的增加而下降。對同一浸漬次數的葡萄糖感測器,隨著聚氨酯濃度的增加,響應線性范圍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