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常用的找礦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找礦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18 05:29:30

A. 民間找金礦口訣

尋龍點金——火燒石
火燒石來石燒火,尋金探寶寶來金。這是一句在陝北民間極為流傳的尋金古謠,大意是講金礦的倉儲地一般與火燒石相伴相生,火燒石其實是一種黃鐵礦經過上萬年的風化侵蝕所形成的褐色灰岩層,天然硬度較高,而金礦大多倉儲其中,是一種名副其實的「石引子」。

自然界的火燒石分布多於四川雅安、陝北終南山地帶、也常散見與秦嶺。這些地帶在古書中頁常記載是龍脈走向,因此蘊藏大型金礦的可能性極大,值得驢友前去去尋寶!

2. 青泥點金金不語
青泥點金金不語,雁過留影影無身。這句歌謠相傳出自風水大師楊筠松的《撼龍經》的流唱版本,在巴蜀之地廣為傳唱。其內容不由分說,單點青泥一詞,指的是一種煌斑岩,由於其地理風化形成一種色調為暗青色,神似一種青色泥巴,因而得名。

這種岩石分布附近相傳儲藏有金礦,且含金量和質地均為上層之作。古代許多王侯將相,為了尋求金銀派遣諸多名人流士前去尋青泥石,後來音信杳無,唯留下那句佳謠供後人頌唱至今。事實上在許多青泥礦後發現過許多大型的金礦。

3. 紅綠現金金蒼茫。
紅綠現金石蒼茫,老來慕金空思量。這里說的紅綠實則是一種程紅色、綠色、藍色的褐鐵礦,也常常形象的被稱之孔雀石,是經過風化侵蝕沉澱形成的金屬氧化礦石,其本身的價值有時遠比金礦還要稀有。

然而在某些地區的分布確實及其廣泛的,我國的南嶺地帶、武陵山地區,許多自然形成的涵洞、岩石礦洞內分布諸多,因此這些地區的金礦儲藏含量也是十分巨大。單靠地質勘測有時也很難覺察到有金礦地帶的存在,因此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小小的啟發!

看了這么多的尋金探寶的秘訣要術,是不是覺得自己快成為一名尋金探寶的風水大師。其實自然界的金礦藏儲量還是極為豐富的,不過大都分布於崇山峻嶺地帶。

目前被開采發掘的金礦也是寥寥,不過一旦被發現,金礦的採掘都是要經過審批核查的,這樣的話自然不利於我們尋常百姓了,所以關於尋找金礦的分布民間流傳很多行之有效的「辦法」。所以各位看客大大,可以趁著假

B. 地球物理找礦方法

根據區域地球物理資料分析,對區域成礦有指示性的地球物理場空間特徵、基底形態、深大斷裂和隱伏斷裂分布及延展方向、大地熱流特徵等與所找礦床類型的產出關系(找礦標志),進而確定找礦方向。物探是鐵、銅等金屬礦產在地質找礦工作中運用較多的技術方法之一,它具有特殊的「透視」性。常規的物探方法有重力、磁法、電法、地震等方法,從區域到礦區、礦床范圍內,應根據各種方法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結合礦床的特徵來選擇適宜的物探方法。礦床的類型不同,選用的物探方法差異甚大,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時間域電磁法(TEM),可控源聲頻大地電磁法(CSAMT)、天然聲頻大地電磁法(AMT)、金屬地震法、地電化學方法、深穿透地球化學探礦法、大功率充電法等。滇中地區不論是盆地砂岩型銅礦,還是褶皺基底的東川式銅鐵礦,今後的找礦潛力均為隱伏盲礦。因此,在地質找礦的基礎上,探索有效的物化探方法,對找礦工作很重要。

C. 選礦方法有幾大類常用的有幾種方法

選礦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即物理選礦與化學選礦。其中物理選礦包括磁選法、重選法、靜電選礦法、摩擦選礦法、粒度選礦法、形狀選礦法、電暈選礦法及手選法。
化學選礦包括浮選法(實際浮選是物理化學選礦)、培燒法、浸出法(分細菌浸出和葯劑浸出)、混汞法、氰化法。
一般常用的選礦方法有三種即:浮選法、磁選法、重選法。

D. 常規地質找礦方法

通過全面收集資料和開展基礎地質工作,尋找含礦建造和含礦層位,並結合控礦因素和地質找礦標志進行系統的綜合分析研究,採用「就礦找礦法」與礦床地質規律、成礦模式相結合,確定找礦目標,調查驗證。就礦找礦法是根據已知礦床或礦點的成礦定位機制和各種礦致異常推斷可能賦存隱伏礦床的地段,推斷論述其與地表、淺部礦床的關系,指出深部成礦規律的輪廓性認識,為深部隱伏礦的存在提出地質依據。在常規地質找礦法中,就礦找礦在老礦區挖掘潛力仍不失為一種最簡捷、有效的找礦途徑。當然就礦找礦不能是老經驗的簡單套用、老方法手段的重復,而是在總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用新的找礦思路和更綜合的找礦手段在找礦工作上的實踐。針對前寒武系基底層中的廣義東川式銅多金屬礦的找礦工作,在應用常規地質找礦方法時,重點強調以下幾點:

祿豐—武定地區的東川式銅鐵多金屬礦,該區由昆陽群褶皺基底層構成的西部、中部和東部3個礦化集中區是找礦的有利地區。

多層找礦和多類型找礦。前寒武系基底層中的廣義東川式銅礦,均具有多階段成礦、多層含礦的特徵,且含礦層位均比較固定,目前確定產有價值礦床的地層有大龍口組、因民組、落雪組、鵝頭廠組、綠汁江組5個層位,其中因民組、落雪組、鵝頭廠組為主要含礦層。對於一些出露差、礦化貧的礦點和礦化集中區,根據「好中有差、差中有好」的客觀地質現象,認真對待,除考慮含礦層位外,應結合其他成礦條件,充分利用多信息進行多維找礦。

要定相和分帶。除過去提出的沉積岩相外,應更加註意中元古代裂谷活動初期的火山岩相。在火山岩發育的近火山活動中心相的上盤往往有多種類型的富礦存在。同時要對現在見到的各種作用疊加的分帶加以分析,查明與火山噴流作用有關的原生沉積分帶,預測富礦部位。

點上解剖、抓點連帶,並注意含礦岩性客觀存在的地區多樣性。祿豐—武定銅鐵多金屬成礦帶在區域分布上,均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成帶狀分布的特點。在找礦工作中,應從點入手,著眼於帶,從面上看問題,深入分析點與點之間的關系,對比各點的地質特徵,找准含礦層位,找出岩相、成礦環境的共性,以及金屬礦物分帶的關聯性等,確定找礦目標和方向。

找出構造規律,分析地質構造與成礦作用的關系。構造在對礦床的形成以及後期的改造、再造成礦過程中,均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和控製作用。摸清構造控礦規律,有助於找礦工作中確定礦床(體)的賦存部位和隱伏、延伸方向,尤其是構造活動強烈地區。

緊緊圍繞蝕變進行找礦。礦區圍岩蝕變為中—低溫熱液蝕變,主要有:硅化褪色,綠泥黑雲母化和鉀鈉長石化、泥化和炭化,其次為碳酸鹽化、重晶石化、角岩化。上述蝕變均為近礦圍岩蝕變,加強近礦圍岩蝕變的研究有助於礦產的發現。

E. 找礦方向及方法手段

綜合分析膠東地區成岩成礦動力學演化、成礦作用歷程、剝蝕保存條件等,結合典型礦床在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方面表現的特徵,膠東地區進一步找礦工作的目標應注意以下幾點。

1)造山型金礦仍是找礦的重點。金是膠東的絕對優勢礦種,還要繼續加大工作力度。①焦家式金礦,前途廣闊,大有可為。找礦方向仍應集中於三山島、焦家、玲瓏等成礦帶,同時應加快開辟棲霞成礦帶焦家式盲礦找礦勘查,在方法技術手段合理、經濟可行前提下超前開展中深部500~2000m深度范圍的全方位找礦。找礦中應注意分析、總結工作區以往工作資料,結合地質、物化探異常,優選靶區;針對焦家式金礦控礦斷裂傾角較緩的特點,可在採用目前較流行的地面高精度磁測、可控源大地電磁測深剖面測量、地面重力測量等方法的基礎上,嘗試性應用地震剖面測量來探測深部平緩地質體界面,各種方法的綜合應用能夠提高異常解疑的可靠性和精準度。②石英脈型金礦,包括玲瓏式、盤馬式、金牛山式,尚有一定找礦空間。主要包括招遠縣城以南的謝家溝地區、曹家窪-姜家窯地區、舊店-石橋地區,蓬萊虎路線-齊溝、大柳行地區,棲霞馬家窯地區,乳山河南村-下初地區、唐家溝地區,牟平玉林店-水道地區、高陵-邱家地區等。找礦的基本方法是礦區大比例尺填圖,發現和控制韌脆性斷層,應充分重視地表發育的密集裂隙帶及細小的毒砂礦化脈、褐鐵礦化細脈、石英細脈;物探主要以高磁結合電法,可結合大比例尺汞氣測量進行,化探可適當進行大比例尺(應在1:1千以上)精細化岩石測量,以圈定異常。

2)斑岩型礦床可望取得突破。斑岩型銅礦是主要目標,重點針對燕山晚期偉德山型花崗岩出露區及隱伏區進行。主要關注中生代盆地邊緣,尤其是深大斷裂構造發育地區,如榮成偉德山地區,海陽馬石店、戰場泊地區,萊州南宿地區等。地表小斑岩體的出露或隱伏岩株的存在、套合較好的Cu、Mo、Pb、Zn等組合異常、相對較明顯的高磁異常、明顯的熱液蝕變分帶等可作為有力的找礦標志。遙感中的界線模糊的環形、不規則橢圓形等影像有助於快速選定目標,地表蝕變礦物填圖、岩石/土壤測量、地面高磁、電法勘探等是較為有效的方法手段。

3)中低溫熱液礦床應受到充分的重視。卡林型金礦是主要目標,煙台市福山區北部東廳-高疃-杜家崖一帶,大面積出露古元古代含碳粉子山群,主要為一套濱海—淺海相碳酸鹽和陸源碎屑岩沉積建造,該地層自下而上分布有杜家崖金銀礦、邢家山鉬礦、王家莊銅鋅礦和隆口金礦,其中的兩處金礦前者處於大理岩、變粒岩層位,後者主要為變粒岩、片岩夾大理岩、條帶狀含碳硅化大理岩,勘查中發現存在較大面積性礦化,應注意加強對礦區范圍大比例尺填圖工作,提高對構造、地層岩性等分布規律的研究程度,尤其要重視層間及小角度切層斷裂的研究,熱液蝕變帶發育位置及近地表褐鐵礦化、中深部微細粒細脈浸染狀黃鐵礦化者為其較為直接的找礦標志。找礦中可針對1:5萬化探中的特徵Au、Ag、As、Sb、Hg組合異常首先開展礦區級1:1萬/1:5千大比例尺化探掃面,並在此基礎上結合物探電法測量,圈定找礦靶區。中低溫熱液脈型金銀銅鉛鋅礦床,主要應放在膠萊盆地東北緣地區和文登-威海、榮成地區,前者要加強盆緣外韌性剪切帶、脆性斷裂處老變質岩發育空間,盆內部礫岩區NE向斷裂旁側次級斷裂處,盆下斷裂發育區的找礦,目標礦種主要為金,兼顧靠盆緣處盆內區如乳山西井口、海陽馬石店地區的鉛鋅銅金銀多金屬礦的尋找,地表密集裂隙帶、重晶石脈發育區、物探低阻高極化、化探MoCuPbZnAg組合異常等可作為找礦靶區;後者應重視加強米山斷裂帶、偉德山岩體外圍找礦,構造上二、三級斷裂,岩性上荊山群、片麻岩套出露區,可作為找礦的重點工作區,找礦方法基本同本類型金礦。

F. 查找金礦有什麼方法

1、首先應關注硅化帶、石英脈、次生石英岩。這是因為金礦化均與硅化關系密切,可以說無硅不成金。當然不是所有的硅質體都產金,但含金的硅質體大多為煙灰色,水色好。這是因為含金的硅質體均含有或多或少的硫化物,因硫化物極細,故使石英呈煙灰色。特別是頁片狀石英脈(其內可含多條黑色條帶如炭質與細粒硫化物的混合物)含金性好。即便是少硫化物的明金型石英脈,在出現金礦包時,往往都有硫化物如輝銻礦、輝鉍礦、車輪礦、毒砂、魚子狀鉛鋅礦等存在。

2、其次關注斷裂構造帶,特別是韌性剪切帶。金礦化無一不與斷裂有關,可以說無構不成金。尤其是要關注超糜棱岩、糜棱岩、微砂糖狀似石英岩、滑石菱鎂片岩,它們往往是富金礦體所在。巨型至大型斷裂帶本身的含金性往往不佳,而旁側的次級斷裂帶往往是金礦體產出部位。

3、要注意鐵帽、褐紅色、褐黃色殘坡積物及碳酸鹽的溶溝溶槽堆積物的含金性查定。它們不但本身可成為鐵帽型、紅土型金礦,而且可以指示原生金礦的尋找。

4、要注意在銻礦、汞礦、砷礦(特別是雄黃礦、雌黃礦)區找金,就銻礦而言,它既可與金共生構成銻金礦床;也可分離,但相距不遠,故有「不在其中,不離其蹤」之說。部分鉛鋅礦的外圍也可找金,如青城子鉛鋅礦外圍;銅礦床的下部。銅鎳硫化物礦床蝕變帶也是找金的好去處。

G. 地質找礦有幾種方法

地質找礦常用的手段有:地質填圖、遙感遙測、坑探、鑽探物探等。
不同的工作區域、不同的工作目的,其手段是不同的。如尋找礦石資源,屬於區域地質調查;對資源進一步了解與查明,屬於地質勘查;而地質勘查又可分為4階段即預查、普查、詳查、勘探。

H. 古人是怎麼找礦的

相信樓主一定聽說過盜墓筆記吧,裡面有一個詞叫尋龍,這個尋龍可不是盜墓的專用詞,尋龍在風水裡是指尋找山的主脈。我們國家古代的風水玄學可是相當的發達的,在那個時候沒有現在的高科技,所謂的風水玄學也不全都是忽悠人的,這裡面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

甚至在唐宋時期就已經採用房柱法,用木柱支撐礦坑。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探礦、采礦、加工方面已經有著自己獨到而且使用的方法。

I. 地球化學找礦的種類

根據研究的天然物質的不同,地球化學找礦可分為:

◎岩石地球化學找礦:以基岩為勘查對象(包括基岩中的裂隙充填物);

◎土壤地球化學找礦:以土壤(包括殘坡積物、沖積物、洪積物、冰磧物和塌積物等)為勘查對象;

◎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找礦:以河流和溪溝底沉積物為勘查對象;

◎水文地球化學找礦: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為研究對象;

◎氣體地球化學找礦:主要以自然界存在的各種氣體(如稀有氣體、CO2,CH4等)為研究對象。

另外還有生物地球化學找礦、海洋地球化學找礦、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找礦等。

在上述各種找礦方法中,前三種找礦方法技術比較成熟,由於岩石地球化學找礦在地球化學掃面應用較少,本書不詳細介紹,重點介紹土壤地球化學和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找礦兩種方法。近年來,其餘幾種方法發展迅速,特別是氣體地球化學找礦發展較快,並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其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油氣勘探。

隨著科學技術及研究手段的發展,同位素地球化學異常、礦物包裹體地球化學異常、構造地球化學異常、海洋地球化學異常以及大氣地球化學異常也相繼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新的地球化學找礦方法和手段正逐漸產生與發展。

J. 主要找礦方法及其應用

(一)化探

內蒙古二連浩特-東烏旗地區屬半乾旱荒漠草原區景觀。是內蒙古中東部重要的多金屬成礦帶。針對該景觀區1∶20萬區域化探掃面工作的方法技術。20世紀90年代幾家生產單位曾進行過方法試驗。但在工作方法選擇上沒有達成共識。2000年11月~2002年2月,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和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根據該景觀區的微景觀特徵選擇金、銅、鎳礦區3處,專門進行了方法試驗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1.不同景觀區化探方法的適用性

研究區地處內蒙古中東部,靠近中蒙邊界。區內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乾旱少雨,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2~4℃,年降水量小於200mm。年蒸發量大於降水量。風化作用以物理風化為主,化學風化較弱。自然景觀條件介於內蒙中部中低山區和內蒙東部草原黑土區之間,土壤性質屬栗鈣上棕鈣土黑土區,呈鹼性。由於該區降水量相對較少,元素淋溶作用較弱,土壤剖面中鈣積層普遍發育。區內地勢總體平緩,其地貌類型屬乾燥作用的剝蝕平原區。區內風蝕作用較強,地表疏散堆積物中,風成沙分布較為廣泛。根據研究區自然地理景觀特徵,可作如下劃分:①低山景觀區:海拔高度一般為1100~1400m,相對高差一般在2000~300m,地形切割較明顯,起伏稍大,基岩裸露較好,一、二級水系發育。主要分布在研究區的北部邊境和東部的興安嶺西坡地區,約佔全區面積的20%左右;②殘山丘陵景觀區: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1100m,相對高差一般小於200m,地形有起伏,切割不明顯,水系不發育,基岩出露一般,殘坡積物發育,草本植物較發育,主要分布在盆地邊緣地區,一般局部發育,面積不大,總體佔全區總面積的15%左右;③準平原草原景觀區:平均海拔一般在800~1000m,相對高差不大於50m,地形平坦,覆蓋較厚,可達幾米至百餘米不等,草本植物發育。局部地段可見殘坡積物。這是本區最重要的地理景觀區,佔全區總面積的70%左右。由上述劃分可以看出,除第①個景觀區勉強適合開展水系沉積物測量外,其他兩類景觀區適合開展土壤測量,問題是這些地區由於較厚在風成沙影響,土壤也不發育,因此化探工作受到極大的限制。

現有的找礦經驗還表明,化探工作對於不同礦種還有不同程度的適用性問題。就本區而言,對於尋找銅、鉛鋅、鎢鉬礦等賤金屬礦床時往往效果要好於金礦。

2.開展傳統化探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研究區地形雖有切割,但相對平緩,高差小,水沖刷能力相對較弱。元素在水系沉積物中的運移能力直接關繫到采樣點的布局。據孔凡吉等(2004)對阿拉蓋烏拉銅礦點所在區化探方法實驗,在化探方法的具體操作上,如能關注到以下幾點,可能會提高化探找礦的效果。

(1)低山景觀區水系相對發育地段,選擇水系沉積物測量開展工作。樣品應盡量布置在一級水系末端或二級水系的上游,采樣密度2個點/km2

(2)殘山丘陵、準平原草原景觀區地形起伏小、水系不發育地段選擇土壤測量開展工作。采樣層位為穿透鈣積層後的殘坡積物,采樣密度為2個點/km2

(3)水系沉積物測量和土壤測量采樣粒度為-5~+20目和-120目。

(4)根據景觀區特點嚴格劃分水系和土壤采樣區,杜絕在同一采樣大格進行水系和土壤兩種介質混合採樣。另據張義等(2005)研究,化探取樣的介質層位首選殘坡積層內碎石和岩屑或河床內短距離搬運的礫石層及岩屑,其優點是目標介質移動距離很小或沒有太大移動,介質基本上代表附近岩石屬性,此外,外部混入物相對較少,可以避免外部物質的加入對異常真實性的影響。據夏廣清(2005)報道,在東烏珠穆沁旗地區選擇正確的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方法,開展找礦工作,效果非常明顯。認為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長剖面可以快速、有效地對1∶20萬區域化探異常進行檢查,並根據其異常特徵及其他相關地質資料,可以選擇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掃面的范圍。1∶5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掃面進一步縮小了找礦靶區,為進一步地質找礦選區提供依據。依據土壤地球化學剖面加密測量(或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掃面)異常特徵,可以圈定礦化蝕變帶,並結合其他相關地質、物探資料為鑽孔設計提供依據。

(5)樣品分析採用的介質粒度分析具有以下特點。多數元素含量在粗粒介質中平均含量較低,在樣品分析結果中具有較高異常襯值。總體來看,介於4目~20目之間的粗粒岩樣具有相對好的綜合效應。

3.其他化探方法

包括岩屑地球化學測量、岩石構造裂隙地球化學測量、脈岩地球化學測量和面型岩石地球化學測量等多種岩石地球化學測量技術方法系統。對比研究表明,在乾旱沙漠區、草原或戈壁區內具有露頭的局部地段開展岩屑地球化學剖面測量,獲得的異常對於找礦常具有明顯的效果。這與2002~2004年,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共同在內蒙古為東部草原區開展地質找礦技術方法研究,發現以物理風化介質為主的地區,粗粒作用岩屑比細粒介質粘土更能夠提高異常襯值,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風成沙對化探異常的干擾

風成作用是本區最具特色的岩石破壞和風化產物搬運的重要地質外營力作用形式之一。研究表明,在該景觀區內,風成沉積物,即風成沙對於區域化探工作帶來較大的影響,前人大量的找礦勘查工作表明,這種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嚴重製約了本區化探工作找礦的有效性,應予以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

實踐表明,本區地球化學異常均受到新、老風成沙的干擾。由於風的吹蝕、分選、搬運和風積物的堆積與混入,不僅可改變和雜化異常分布,而且可使異常強度降低甚至完全消失。由於工作區近地表疏鬆層存在這種風成沙的混入作用,因此水系沉積物測量往往效果不佳,這也是造成該區不同元素區域化探異常很弱的另一個原因。據李清等研究,區內風成沙粒級分別為-0.45~+0.097mm,主要集中於-0.2~+0.125mm,土壤化後的風成沙顆粒變細,因此在該區進行異常評價時,土壤測量度以采殘積層物質為主,並採取+0.45mm部分的粗粒作為樣品,可最大限度地避免風成沙干擾。

此外,本區的部分地段,主要是東部地區,鈣質層的存在對表生異常也有重要影響。區內土壤剖面上均發育鈣質層,在鈣質層中,碳酸鈣佔大部分,當下伏土壤中微量元素向上運移到達鈣的高含量層位時,與碳酸鈣生成穩定的次生碳酸鹽礦物,或因鈣的大量沉澱,改變了原有土壤剖面的化學環境,形成了不同於下部土壤層的鹼性地球化學障,使一些元素以其他形式發生沉澱。土壤樣品常量及微量元素分析結果表明,Ca含量與Cu、Pb、Zn等元素含量呈反消長關系,鈣質層底部成礦及伴生元素含量迅速降低,這些說明在成土過程中由於鈣的大量沉積,產生了鈣質沉積的鹼性地球化學障,這種鹼性地球化學障對大部分元素從土壤底層或深部(土-岩界面)向地表運移起了屏蔽作用。其結果使鈣質層和其上層土壤中元素含量明顯低於其下部殘積層中的元素含量,使得殘積層中出現的Cu、Pb、Zn的中、弱異常不能穿過鈣質層而進入地表,加之這些元素在基岩土壤化過程中又存在貧化的趨勢,這就是研究區地下淺部存在礦(化)體,但區域化探異常很弱的原因。區內鈣積層多發育在地表以下50~80cm處,位於土壤剖面的中、下部,厚度20~50cm,該區上覆土層較薄,易溶鹽、碳酸鈣和石膏多在表層(即地表以下40cm左右)聚積。

總之,在該類半乾旱草原殘丘景觀區內,鈣質層的存在,阻擋了元素向上遷移,對成礦及伴生元素異常的顯示起了屏蔽作用,同時,一些微量元素在土壤鈣化過程中發生分異,從而造成了其在土壤剖面上不同的富集變化規律。因此在該景觀區內評價表生地球化學異常時,采樣應穿過鈣質層,取其下部的殘積層作為樣品,取樣深度一般應大於90cm,並應足夠重視區域低緩異常,以免因鈣質層的影響而漏掉礦(化)異常。

(二)物探

由於化探方法在本區應用效果的有限性,人們自然地將焦點集中到物探方法上來。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內蒙古自治區物探隊航磁分隊就在本區(重點在東烏珠穆沁旗西部)針對鐵、銅、金多金屬礦開展了航空磁測工作(1∶5~1∶10萬)。發現異常123個,地面檢查22個,其中已知和推斷的隱伏超基性岩引起的異常24個,余者為酸性—基性岩漿岩引起。但這些異常未能開展更進一步的深入檢查工作,其找礦價值和意義還不清晰。另據更早在本區開展的重力、地面磁法等工作成果表明,其對於尋找鐵礦具有良好的效果。

1993年,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對吉林寶力格銀多金屬礦床開展了激電中梯測量,以圈定銀多金屬礦有關的蝕變或礦化引起的激電異常。通過工作共圈定異常9處,通過對各異常進行綜合研究並設計驗證工程表明,這種方法對於尋找吉林寶力格這種多金屬硫化物發育的礦床是可行的。

本項目在兩個重點地區(巴彥溫都爾和紅格爾)開展了系統的以高密度電法為主的物探測量工作,工作對象為含金石英脈。經在巴彥溫都爾礦區6號、22號、31號脈群、35號脈等開展系統測量和勘查驗證工作發現,對於連續性好、有一定規模的韌性剪切構造帶具有較好的指示作用,但對連續性不好、硫化物含量較低的石英脈(透鏡體)而言,高密度電法測量的結果具有多解性,應用時應予以慎重。

據對蒙古南戈壁成礦帶歐玉陶勒蓋超大型斑岩型銅鉬金礦床發現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該礦區發現的初期,物探測量工作起到了關鍵作用。所使用的方法主要為磁法和激發極化法。可以認為,這種方法對於本區這樣的地理景觀中尋找大規模斑岩型銅多金屬礦床是值得考慮的方法之一。

正是考慮到本區化探工作的效果,日前(2007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啟動了新一輪物探普查工作,工作方法以航空物探為主。大約用3年左右的時間,主要針對二連浩特-東烏旗及大興安嶺南段地區開展系統的航空磁測工作,目的在於通過工作,進一步查明本區銅多金屬礦產資源的潛力,尋找新的找礦目標區。相信隨著該項目的實施,本區的找礦突破值得期待。

(三)遙感

研究區是國家新一輪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重點區域之一。區內優質天然草原牧場大面積發育,沼澤草甸分布廣泛,第四系覆蓋厚度大,岩石露頭較差,為地質找礦增加了不少困難,尤其在找礦過程中利用單純地質手段對構造、礦化蝕變帶的確定周期較長,影響工作進度,使找礦工作在短期內難有突破性進展。遙感技術具有宏觀、快速等特點,能從宏觀上把握研究區的構造格局,縮小找礦靶區。利用遙感圖像處理技術,可以增強目標地物的解析度,提高影像中隱含的地物特徵弱信息,如構造破碎蝕變帶及不同規模的斷裂(層)等。上述信息的提取結合地質、物探資料,對提高成礦有利地段判別的准確性,促進野外調查工作有的放矢具有重要作用。早在1996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及其下屬內蒙古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研究所等單位就在研究區的烏蘭陶勒蓋銅礦區開展了基於LANDSATTM數據的遙感地質解譯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找礦預測效果。

2002年,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項目領導小組、內蒙古師范大學又開展了《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項目,對整個內蒙古自治區的礦產資源現狀和遠景等從遙感解譯的角度進行了系統討論的預測,但其使用的比例尺過小。

2005年,李繼宏等特別針對東烏旗地區兩景LANDSATETM+遙感資料,通過影像增強處理技術提取研究區構造信息,結合大調查資料及前人工作成果,開展了新一輪遙感地質工作,在東烏旗地區的構造信息提取的基礎上,重新釐定該區構造格局,為區內新一輪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信息。研究表明,工作區雖然受草原、沼澤草甸等因素的嚴重干擾,但通過選擇適宜的遙感圖像及波段組合,應用適當的遙感信息提取技術,在東烏珠穆沁旗草原覆蓋區進行構造信息提取是可行的。這一工作可以應用全區,而對於那些基岩出露好的地段則更具有不可忽略的優勢。

前人在遙感地質找礦研究仍然將主要精力放在區域構造的解譯和識別上。近年來發展起來的遙感礦化弱信息提取技術具有鮮明的特色。與金礦化相伴生的各類圍岩蝕變礦物在遙感TM圖像的主要7個波段上,均具有各自獨特的光譜響應。但這些信息一般都較弱,加上非蝕變岩性、土壤及植被等自然因素干擾。傳統的遙感圖像處理方法很難把這些「礦化弱信息」提取出來。張遠飛通過總結、完善,逐步形成了「多元數據分析+比值+主成分變換+掩膜+分類(分割)」識別提取遙感TM圖像「礦化弱信息」的方法,其主要思路是把「多元數據分析」作為選擇特徵變數的重要工具,為比值計算、主成分分析和分類技術選取最佳變數值。增強「礦化弱信息」,採用「掩膜+分類(分割)」,通過層層剝離逐步去除干擾信息,將礦化蝕變「弱」信息「強化」出來,從而使遙感信息得以直接運用於成礦預測。這一技術在本區這樣的地理景觀區應該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四)地質學方法

基礎地質學找礦工作永遠是適用於所有地區的,盡管是嚴重覆蓋的地區受到明顯限制。到目前為止,有關本區的大量基礎地質工作仍然沒有開展,包括正規的1∶5萬區域地質測量(填圖)等。由於區域化探沒有或者說無法取得令為滿意的效果,基礎性的區域礦產調查工作就更為重要。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我們建議針對經地質理論分析認為具有重要找礦意義的地區開展目標明確的路線地質調查工作,以對相關地區開展快速的查證和礦點檢查,迅速捕捉礦化蝕變信息,盡早開拓區域找礦的新局面。

在地質學方法,也包括一些與物化探的交叉學科方法,如構造地球化學、礦脈地球化學以及黃鐵礦的熱液電性等,它們多具有嚴格的應用條件和明確的工作目的,而不是全局性的,因此不再多述。

閱讀全文

與常用的找礦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