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倒須頭的製作方法
061活釣蝦釣鯉魚活蝦是釣鯉魚的好釣餌,用於手竿和海竿,使用手竿應用長線(如用與竿相同長度的線),裝餌時,鉤尖應從頭部穿入,從蝦的尾部表皮穿出。062誘捕清虱魚用臭雞蛋、桂枝粉、羊油、阿魏全部沖爛放入田螺裡面,再將田螺放入魚籠,放到塘里,塘虱魚聞後就會入籠。063葯功捕魚絕招一、配方:麻雀7隻、木蘭、丁香、肉桂各16克。二、製法:將麻雀去毛去內臟,用小磨香油(芝麻油)炸酥,與三味中葯共研成細末混勻,裝入瓶內備用。三、用法:用口中唾液拌成泥狀,然後擦在雙腳上,再到0.5-1米深水塘里走一圈,魚聞味後既隨在身後游來,你再走到水深浸你腰處,這時魚即圍在腳部相撞,直至攪不動了即浮在水面,這時魚已麻醉了便可捕撈。064釣魚小經驗三則細雨陰天,夏天清晨、傍晚和雨過天晴時下釣,魚最易上鉤。在塘堰、湖泊、河岸邊的草叢中,樹陰、岩石等陰處和人稀僻靜處魚最易上鉤。在浪花、水泡冒出和水略混濁的地方,幾天後隱現出岩石、水草的地方下鉤魚也容易上鉤。065捕無鱗魚法用羊骨2兩磨成粉,炒香蘭素0.2克,開水溶化生粉5錢煮成糊,三種混合,用紋帳包好成珠形,放進有倒須的籠里,放在池塘岸邊中等深的地方,魚聞到香味便會入籠。附註:香蘭素化工門市部有售。066聚捕泥鰍絕招聚捕泥鰍巧方是經過多年實踐的可靠技術,不知道感到奇怪,明白其原理就很清楚,所以我首先將其原理告訴你:農村常用茶枯毒泥鰍,泥鰍都毒死了,所以聚捕的方法是將茶枯減少三分之一,這樣泥鰍就不會死。由於茶枯的葯性對泥鰍有刺激,泥鰍便會在田裡亂竄,迫使它進入你預先准備好的泥堆里,即可圍而捕之,下面介紹具體作法。1、葯的用量及製法:關於葯(即茶枯)用水的多少、泥田的深淺、葯的新陳都有關系。水深比水淺的田裡葯量要多些,泥深比泥淺要多些,新的茶枯比陳年的茶枯用量要多些,所以在用量上很難說個准數。一般每畝十至十五斤,還會有多有少,你在施葯時注意一下,葯多了,泥鰍就死也不會進你的泥堆,葯少泥鰍不出來,都是只要能刺激它出來亂竄,這就是最好的效果,稍有多有少關系不大,捕回的泥鰍條條活鮮,可養殖。葯的製法將茶枯置於柴火上燒,反復翻動,燒到兩面冒煙即可,這樣就有香味,也燒去包草,便於粉碎,放在桶里,用沸水泡一小時即可。2、田裡的准備工作。田裡的泥面要求平整,即將水再灌入後不允許有泥堆露出水面,更不能淺灘,然後在泥田邊每隔兩丈遠作一小泥堆,露出水面三寸左右,不如臉盆,這樣田裡的准備工作就完成了。3、施葯。施葯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撒播,沸水浸泡的茶枯已將水基本吸干,只要傍晚把葯撒播到田裡即行。第二種灑播,將葯水拔灑在田裡,前者操作簡單,後者效果更好,也少要葯。4、捕捉。葯入田後,泥鰍因不安到處亂竄,只有露出水面的泥堆才是它們避難處,進入泥堆即不出來,而且一定會進泥堆,次日早晨將田裡的水排干,逐個泥堆翻捕即得大量活鮮泥鰍,帶回多換幾次水還可養殖。其它事宜:1、要選擇好有泥鰍的田。早晚經過田邊時,用腳踏田埂,如有動靜則泥鰍好多,如無動靜則泥鰍太少。2、用過的一次葯水,排出後對下一丘仍有用,只要增加少量葯就行。3、此法對黃鱔無作用,田裡面有作物也不宜進行。4、多試幾次經驗就豐富了。067誘捕泥鰍之一用具:取一件大口器皿(如臉盆、大缽子甚至罐頭瓶多用幾個都可以),再為每件器皿找兩塊面積比器皿直徑寬3-4寸的干凈布,在中央開直徑一寸口子。另外用布縫兩寸長小布筒,布筒大小吻合中央開的口子,三塊一起縫合在中央使泥鰍能從中央開口進入並穿過布筒,關閉在器皿里。還找個很小的扁形豬肝,滴入十滴花露水或香精加清水裝滿。三層紗布封好口子,香氣慢慢散出,還要用一些骨頭,油菜籽炒香,和蚯蚓動物內臟煮熟作成混合誘餌將誘餌放在兩層布的中間,中央開的口子周圍、布筒向內將布蒙在器皿口上,用繩子扎緊即完成了准備工作。在有泥鰍黃鱔的田裡和塘里,挖個器皿大小的泥坑,將器皿埋入泥坑,在塘里,上口布要高於原來泥面,淺水田要低於泥面,周圍泥面抹平即可。施放時間宜晚上進行,次晨取回。此方法對泥鰍、黃鱔及小雜魚都有聚捕作用,但冬天不宜採用,效果也不如迫聚可靠。068誘捕泥鰍之二辣椒粉、米糠混合炒香後泥漿拌和裝進臉盆里,晚上將臉盆埋在塘泥里,次日泥鰍鑽滿盆。069誘捕泥鰍之三用帶節巴的竹筒一根(粗點、楠竹最好),在每個節巴上頭挖個大手指頭粗的小孔,竹筒長1.5米,放入廁所內浸八天左右取出置在田間順風頭上,孔的下端一定要與泥巴平行。070誘捕泥鰍之四在盆里放一些煮熟的豬、羊骨頭用布蓋嚴盆後,將繩子沿盆邊扎緊系牢,再在蓋布的中間部位開一個泥鰍粗細的小孔,傍晚時把盆子安放在池塘的泥中,使盆口與塘底面一樣平,泥鰍聞到香味後,就順孔鑽入盆內。071誘捕泥鰍之五把米糠麥麩或其它餌料炒香,用塑料袋裝著(袋上要些孔)放在網具或籠里,然後放在池塘中,每隔一段時間捕撈一次,餌料的香味散失後,重新裝上。072水中法捕泥鰍將魚具輔在靠近水口的地方,然後就從進水放水進池,泥鰍受到微流水刺激後,逆水上游,自動群聚到進口處附近,此時將預先埋伏踩魚具提起,便可將它捕獲。073干捕捉泥鰍入秋後,水溫漸漸降低,泥鰍鑽入池塘底之中,只能排干水捕捉。若將池塘泥土劃分成若干塊,中間挖排水溝,泥鰍會集中到排水溝內,就容易捕捉了。074鬧洞捕黃鱔法該技術適用於稻田埂、溝渠、海邊等地方,這樣捕黃鱔既不需要鉤具,也不需要誘餌,完全憑捕者手腳上的功夫。黃鱔喜歡在稻田埂、小溝渠、河湖等處打洞做穴,捕捉者沿著這些地方仔細尋找,發現洞穴之後,找到前洞和後洞(兩洞口相距1米左右)捕者對著洞口將清水弄得渾濁,黃鱔洞穴經受不住水刺激而慢慢從另一洞溜出來,溜出二分之一時,迅速用手捕住,然後裝簍中,熟練者一天可捕捉到十多斤。075引鱔吞鉤法鉤上掛蚯蚓伸到田坎邊鱔洞口處,以指彈水引鱔沖出猛吞鉤而捕之。076放針鉤鱔魚法運用放針鉤法捕鱔魚,適於湖泊、河汊、溝渠、塘堰等有黃鱔魚的水域,其優點是一次放針可大量捕捉,並且比較輕松。選擇3號或4號縫針十枚,用1.5-20.5米尼龍線或索線一端系在中間部分,一端系在竹製或木製的插樁上,這就是放針鉤。黃鱔晝伏夜出,晚上覓食活躍,根據其特點,傍晚時開始放針效果最佳,運用放針法鉤捕黃鱔所用的餌料是比較大的蚯蚓(顏色不限)為宜,也可用螺螄肉、蚌肉,小魚是針尖不能外露,以免黃鱔吃餌時負傷吐針。黃鱔吃餌料時豎著將針全部吞下,吞下後,一旦黃鱔活動時馬上被拉橫,這樣黃鱔就不能跑多遠了。放針時要讓針緩緩沉入水底,千萬不可掛在水中,這時將木樁牢牢地插入岸邊並做好記號,放針的距離間隔5-8米,針放完後約2小時巡察一次,此時就可以捕捉一些黃鱔了,因為黃鱔吞針後是不易逃脫的。應用放針法捕鱔的最大缺點是黃鱔吞針取針較困難,而將針取出黃鱔負傷重不能存放過長,更不能飼養。077誘捕黃鱔入籠法黃鱔籠又稱鱔魚籠子,是竹蔑或鐵絲編織而成的捕捉鱔魚的園形裝置。鱔魚籠集貿易市場有售,也可自製。黃鱔籠長2尺左右,直徑8-9寸不等,籠的兩端有口,一端為進口,一端為蓋口,進口處一定要象喇叭形狀,易進難出,同時黃鱔籠也可兩端進口,中間為連接處根據鱔魚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選擇有黃鱔活動的湖泊、塘堰、河汊等水域放籠,籠中裝一些家禽內臟、蛋殼、蚌肉、蚯蚓等誘捕,有充裕的時間,還可捕捉一些螢火蟲裝在其中放入鱔魚籠里,這樣捕黃鱔的效果好。黃鱔籠裝好誘餌後晚上5-6點鍾沿著有黃鱔出入的水域放,放時要將整個黃鱔籠橫放在離岸邊一米以外的水中,靠近臨水的樹根旁石縫邊,涵洞里以及有水草的地方。籠放入水中後有一部分露出水面,約占黃鱔籠的四分之一,然後在露出水面的黃鱔籠上蓋些水草,這樣,鱔魚晚間四處覓食就會進入籠內,第二天早晨4-6小時收籠,就可捕捉到很多的黃鱔,一般一隻黃鱔籠一夜可捕捉數十餘條。078鉤釣黃鱔法釣鱔的主要釣具是鋼絲鉤,軟鉤,引鉤,這些鉤具都可以自己製作。鋼絲鉤:用一根1.5-2毫米粗細,2尺來長的細鋼絲,一頭磨尖再用尖嘴鉗彎成一般魚鉤大小即可。軟鉤:鉤頭同鋼絲鉤一樣,但鉤柄較短以4厘米為宜,並在尾部繫上棉綸細繩,在接頭處套細橡皮管(自行車氣門用的橡皮管也可)使用時用一根細竹梢插於皮管尾部上,鉤一拖竹梢就脫落,然後可用細繩將鱔拖出,軟鉤的最大特點是不易脫鉤。引鉤:用一根長細竹,竹頭縛上銅絲穿上蚯蚓即可,此鉤一般用於草茂密,鋼絲鉤釣不到的地方。用它引鱔出洞,再用鋼絲鉤釣要為方便,使用得法者可以直接引用鉤將鱔魚釣上來。用鋼絲鉤釣鱔的時候,必須注意鉤頭朝下,輕輕晃動深入鱔洞,碰到大黃鱔咬鉤時,須將鉤子穩住待鱔魚耗盡力氣再往外拉一半時,可用手捏住鱔身,連同鉤子一起扔到岸上即可。如果碰到砸沫黃鱔時,用一般的方法是不會上鉤的,此時須動作大些使黃鱔感到威脅才會上鉤。砸沫黃鱔多在白泡沫堆下,產期一般很少進食。鉤鱔最頭痛的是算黃梅期的黃鱔。這一時期,鱔的食慾驟減。如果鱔還能吮食,可先將其引頭出洞,取小一些但比較銳利的鋼絲鉤在鱔吮食時迅速塞入鱔口,必須注意鉤頭「豎進橫出」可將鱔鉤出。有時還會碰到大黃鱔,只隔幾分鍾將頭伸出水面換口氣,繼而又鑽進水裡,碰到這種情況,可取一不銳的在鉤,看準黃鱔頭部方向,待其伸出水面時猛地向喉部扎去,連同鉤子一起甩向岸上,動作須迅速且准,筆者曾試過幾次頗為有效。079單鉤釣黃鱔法這種法適用於稻田埂、小溝渠、湖塘岸邊鉤捕潛藏在洞穴中的黃鱔。單鉤製法:選用鉛筆芯粗細的鋼絲(可用自行車鋼絲)一端磨尖鉤,鉤的彎度要適宜,鉤不要求鋒利,鋼絲的另一端用細竹子穿入(象鉛筆芯的外包木,便於拿握),單鉤長一般1.2-2尺為宜,在有竹套的一端用2尺左右的索線穿一小方木做浮子(以便觀察黃鱔是否觸鉤)這樣黃鱔魚鉤就做好了。黃鱔單鉤的使用方法:因為黃鱔喜歡在稻田埂、小溝、渠道旁河崦邊等水域的岸邊鑽洞做穴,而且白天黃鱔大都潛藏在洞穴中棲息,根據黃鱔這一生活習性,白天用單鉤就很容易鉤捕黃鱔魚。黃鱔魚單鉤所用誘餌:一般都用粗蚯蚓,紅黑或其它顏色的均可,其次可用蚌肉、小青蛙、螺絲肉、小魚、小蝦等。鉤黃鱔時沿著黃鱔出入的水域岸邊或稻田埂、溝渠旁仔細巡查,發現洞穴便將穿好誘餌的鱔魚單鉤徐徐放入洞穴中,放到一定深度稍停片刻,如果洞穴中潛藏著黃鱔,那麼,黃鱔便馬上咬鉤吞食,這時黃鱔魚就會將鉤往裡拉,此刻鉤者就要輕輕向外拉,當黃鱔被拉出一段後,趁勢用另一隻手將黃鱔捉住,放入盛鱔魚的簍子里,簍中要放一些水草,防止黃鱔魚缺少水份而死亡,如果黃鱔魚咬鉤後向外拖時脫鉤,照樣可鉤到,但是,如果再三脫鉤,黃鱔魚咬鉤受傷重大,那麼它就不會吃鉤了。080挖洞捕黃鱔法適用稻田埂、小渠溝、湖塘岸邊淺水或窄小的水域。為了捕到活鮮大又無外傷的黃鱔,不少人採用挖洞法。採用挖洞法所用的工具變是一把鐵鍬,一把抄網就夠了:捕捉沿著稻田埂,小溝導找洞穴,發現洞穴,找出前洞和後洞,將抄網任攔一個洞口,然後用鐵鍬挖另一個洞口,挖洞的方位不要太大,只要對著洞口象淘洞一樣數鍬後黃鱔就會從另一頭逃出來,即進抄網中,有時也會從挖的洞口中逃出,這時就應迅速用手捕住,因為黃鱔群居,有時也許會同一洞里出現好幾條甚至的黃鱔。應用鬧洞法和挖洞法捕捉的黃鱔,一般可作人工飼養的黃鱔種,由於捕捉的數量不會太大,所以捕鱔為業的人不採用此法,最好用幾種方法相結合而進行捕捉黃鱔。
1、網具
小拉網——據說很早就使用這種工具。早年沒有網線和線麻,而是用野生植物螫麻的纖維,紡成細線織網,網苗子約有一丈左右高。網綱和網線是用椴樹皮纖維或柳樹皮纖維擰成的繩。距今一百年前已經無人用這種網了,完全使用棉線網和線麻織的網。線麻的一部分是赫哲人自己耕種生產的,絕大部分線麻和全部棉網線均由伯力街(蘇聯境內的哈巴羅夫斯克)的俄國人和現在的依蘭縣漢族那裡買來的。
拉網的網眼直徑約有2市寸左右,網苗子高約15——30市尺,每塊網片長約有50市尺。網的上部和網底,都用8股或6股合一的線麻織成網綱。早年用黃菠蘿樹皮或松木板做漂子。每個漂子長約5市寸、寬3市寸、厚六七公分。在網的上綱每隔一市尺左右拴一個漂子。網墜是用黃粘土摻白漿土燒制而成的陶網墜。它每塊呈長方形約有2市兩重。在網底綱上,每隔1市尺左右拴一塊陶網墜,使網底部下沉,在水裡形成一堵牆。捕魚時,將10——30片拉網連結成一起進行捕撈。
圈網——距今九十多年前還使用這種網。早年也是用野生植物纖維織網,網口大、尾尖呈圓錐形,沒有漂子和網墜。網中間有三至五道用柳條或鐵絲製成的圓圈,將網撐起來,並在網的口門和中部設兩道「卡陷」。第一道「卡陷」的入口處要大一些,以便魚游入口內無防備。如果入口小了,魚游至口門不願意前進或退出來。第二道「卡陷」的入口是扁而小的,魚能擠進去即可。這種網長約一丈有餘,口部直徑4市尺左右。撒網時,網口還有迎網。迎網的寬度和圈網的口部是一樣大的網片子,捕魚時將迎網順著下在圈網的口門上。魚觸到迎網後,便沿著迎網進入圈網內。
製作圈網的成本很低,用1市斤棉線即可織成一塊圈網。但它捕魚效果很低,如果魚多時,還可以使用這種網捕魚。這種網主要用它堵小河溝里的魚。現在魚少了,先進的捕魚工具日益增多,所以這種網使用的人少了。
扒網——在一百多年前赫哲人均使用這種網,制網原料有鉛、網線等,均由伯力街和依蘭縣買來的。這種網是用麻繩織的。頂尖底闊,呈圓錐體。沒有網漂,只是底部每隔6寸左右拴一個用鉛鑄成的網墜,網墜下邊有網兜,以便兜魚用。網的最頂端有一根提索繩長約3——4丈。現在還普遍使用此網,主要用它打渦子。
待河網——據說這種網很早即在赫哲族中流傳使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用細麻線織成的,呈袋形,口部和尾部都是一樣大,約有一丈五尺至二丈左右長,七八尺寬。沒有網漂和網墜。網眼約有2市寸大,尾部的一角上有個小口,並用小繩抽綁著,以便捕到魚時,從小口往外取魚。在網的尾部約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拴上一根長約3丈左右的小細繩,捕魚時將網下在水裡後,將繩子的一頭拉到水面上,握在捕魚人的手中,如果有魚入網內觸到網底時,就扯動這根小繩,便把網口拖到船上來,然後再將網尾拉到船上取出魚。
掛網——使用這種網的年代很久了,是用麻繩織的,沒有網墜,用黃菠蘿樹皮做漂子。每塊網長約10丈左右,約6市尺高。網眼大小不等,在3——6市寸之間,是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的,以便捕大魚時把有大眼網的下在河裡邊,將小眼網的下在河外口。這樣能使較小的魚通過大眼網,到小眼網方能掛住,大魚就掛在大眼網上。現在已無人使用了。
鼓咚網——在50年前即使用這種網。這種網呈口袋形,長約二三丈,有網漂和網墜,適用於冬季和流量較大的水域,捕獲量不大,現已無人使用。
絲掛網——這種網是由松花江上游的漢族人傳入的,絲掛網有兩種:一種是浮掛子,另一種是底掛子。浮掛子每塊高約6市尺,長約10幾丈,網眼約有4市寸左右,在網的上綱每隔1.2市尺拴一個秫秸漂子,在底綱上每隔1.4市尺左右拴一個鉛制網墜。但網墜子的壓力要比網漂的漂浮力小一些為宜。所以這種網下到水裡是在水的上層浮著,可以下在有流的大江上。底掛網的網苗高約3市尺,網眼的大小和網片的長短與浮掛網相同,只是漂子的浮力沒有網墜的壓力大,所以將網下在水裡就沉到水底。因此,這種網適合於無流的小河或泡子里捕魚。
這種網的上下網綱都是棉線的,均用豬血染好。「網衣子」(即網片)是用八股蠶絲合在一起織起的。將網片全部織成後,再用蘇油或桐油抹在網片上,曬干後即可使用。
2、魚叉
魚叉是赫哲人使用最早的一種捕魚工具。製作魚叉比較簡單,使用也較便利,一個人就可以操作。
魚叉有兩種:一種是連柄叉,另一種是活柄叉。叉頭是鐵製成並有倒鉤的。連柄魚叉是將叉頭固定在長約六七尺,直徑一寸的木桿上。這種魚叉只能叉小魚(如鯽魚、狗魚、鯉魚等),由岸上、船中或冰上叉魚。活柄魚叉,叉頭有庫,使用時將叉頭安在叉柄上。叉柄長約一丈七八,用一根繩拴在叉庫上,另一頭拴在叉柄的最末端。叉到魚後,叉頭脫離叉柄,由繩子系著,魚不易逃跑。如果魚拼力掙脫遠游,還有叉柄浮在水面,有追尋的目標。魚叉一直沿用至1950年左右。
魚叉多是赫哲人自製的,制魚叉的廢鐵原料,是由蘇聯境內的伯力街和我國的依蘭縣城買來的。以後雖然有了漢族鐵匠不斷進入赫哲族地區,但赫哲人仍是自己動手製作魚叉。他們認為自己制的魚叉堅固耐用,使用起來得心應手,成本也低。
3、魚鉤
快鉤——這種鉤亦稱「滾鉤」,是由漢族地區傳入的,赫哲人用快鉤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製作這種鉤的技術比較復雜,成本也高。制鉤的原料有鐵絲、棉線、白鐵皮等物。使用時還用鋼銼銼成銳利鉤尖,使用數日後,用「糊皮」與鉤綱放在鍋中煮,以防鉤綱朽爛。
制鉤的原料是用10——12號鐵絲截成約5寸長的小節,然後用炭火燒紅,捻成四棱尖,用做好的模子彎成鉤形,再用適當數量的火硝、木炭屑和豆油拌在一起,裝在壇子里或較厚的半截鐵桶內,架在特製的火爐上。用火燒一晝夜左右時間後,將鉤子或將壇子倒在水中淬火,使鉤子成鋼性,然後再與小米摻一起在鍋內翻轉不停地烘炒,並經常用鋼銼銼著試驗其硬度,既能銼動,又不脆斷,不彎鉤尖為正合適。這樣,使鉤有韌性,鉤到魚後不易拉直。用棉線捻成6寸長的鉤爪繩,一頭拴在鉤把上,另一頭拴在鉤綱上。每隔5寸左右距離拴一把鉤,每隔24——28把鉤子,拴上一個小白鐵合漂子,但也根據漂子的浮力決定拴鉤子若干,主要標志是鉤子將漂子壓至水裡,似露不露即可。
鉤綱長10——11丈、直徑粗70毫米的繩,是用線麻或棉線擰成的。將新鉤綱放在豬血中浸泡,待豬血浸透鉤綱後,再放在鍋內,將鉤綱煮至一定程度取出晾乾,以防腐爛而耐用。一根鉤綱拴200——260把鉤子,是為一桿子鉤,捲起來後,用小桿子串上,放置木架中,以備下鉤之用。
快鉤在使用前,必須用「糊皮」放鍋內糊好,「糊皮」是從外地買來的。但有的人自己用柞樹皮或柞樹上結的橡子用鍋煮後,呈咖啡色,並稍有粘性而代替「糊皮」的。將鉤子放在鍋里,用小勺往鉤綱、鉤爪繩上澆「糊皮」的湯,使白色的鉤線變成「古銅」色,這樣,鉤綱即抗腐爛。再將鉤尖銼銳利些,放入江中捕魚。這種鉤子使用起來很便利,二人即可下20多桿子快鉤,什麼魚都能捕到,生產效能很高。
快鉤捕魚對魚類繁殖、保護是不利的,因為有時魚掛在鉤上不牢固,脫鉤後死的較多,即是不死,也不能繁殖。國家為了繁殖魚類,頒發了對鉤具的發展和管理的規定。在全省范圍內不再發展鉤具,並逐漸減少,在1958年內消滅25%,1960年基本根除,另以網具代替。
鰉魚鉤——這種鉤出現約有一百五十多年,起初由俄國傳入,所以稱這種鉤為「毛子鉤」。此鉤大小不等,一般可分為3個型號:一號是最大的鉤,鉤莖約有6——7市寸長;二號鉤較一號鉤小一些;三號鉤是最小的,與現在用的快鉤相類似。這種鉤子是機械製作的,鉤是圓細而長尖。但個別的鉤莖也有三棱或四棱的。用1——1.5市寸長,約70厘米粗細的繩子,做「鉤爪繩」拴在鉤把上。每個鉤彎處拴一個黃菠蘿樹皮做成的漂子。漂子大小要根據鉤的型號大小確定。鰉魚鉤不是先將鉤子固定在鉤綱上,而是另外有一根約10餘丈長、用椴樹皮和柳樹皮的纖維擰成的粗繩子,下鉤時先將這根大繩子下到江里,然後再將鉤子每隔1市尺拴在已下好的鉤綱上。
架子鉤——這種鉤主要是秋季用它捕鮭魚,不太適合用於捕雜魚。架子鉤和鰉魚鉤相似,但它沒有漂子,下鉤方法也不相同。
毛毛鉤——它是一種很簡單的捕魚工具,也是赫哲人使用較早的捕魚鉤具之一,這種鉤是用普通的「鯉魚鉤」或用較厚的鐵片、鐵絲等赫哲人自己製作的。此鉤有幾種不同類型:有的用「鯉魚鉤」在鉤柄上用鉛鑄成一個約半兩重的疙瘩;但鑄鉛時留一個小孔,以備穿繩用。繩子長約2丈左右,將繩的一頭拴於鉤上,另一頭拴在約5尺多長的木桿或竹桿上。釣魚時在鉤柄上拴上兔子毛或狍子毛,將鉤蓋住。另一種方法是用鉛片或鐵片製成小勺形狀,拴在鉤柄上,將其扔入水中拉著魚線走動,使小勺閃閃發光,用以引誘吃活食的大魚前來,使其誤認為是小魚在游動,在大魚吞食小勺時將它鉤住。製作毛毛鉤的成本很低,生產效能也不高。
底鉤——它是一種最早、最簡單、成本最低的捕魚鉤具,捕魚效能也是最低的。尤長友老人說:「過去沒有機器製作鉤子時,漁人自己揀到一塊鐵絲,銼成尖,彎成鉤即可釣魚」。現在是用機器製作的小魚鉤釣魚。此鉤拴在長約7-10市尺長的木桿上或木板上,釣魚時甩入水中,不用時將鉤線纏在木桿或木板上,便於攜帶。老年人、兒童在閑暇時用這種鉤釣一些小雜魚做菜吃,無人用它專門捕魚生產。
蹶達鉤——用三四個快鉤,也可以用鰉魚鉤拴在一起,成為三角錨形或四方形,然後再用鉛鑄成頭大、尾尖、錐形的鉤柄。全鉤約有半斤重,尾部有個小鐵圈,由一根長約1丈的細繩拴在小鐵圈上,繩子的另一頭拴在長約5市尺的木棍上,以便放入水中上下蹶達著釣魚。
甩鉤——此鉤的製作方法和形狀與蹶達鉤完全相同,只是鉤桿長約8市尺。釣魚時在鉤柄上甩上紅布,引誘魚來吞鉤。
㈢ 我國古代有哪些捕魚方法
漁業是人類最早的生產活動之一。據考古工作者證實,舊石器時期山西汾河流域的「丁村人」,能夠捕撈到青魚、草魚、鯉魚和螺蚌等;舊石器晚期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知道采捕魚、蚌,這說明我國祖先的捕撈能力。至新石器時期,捕魚技術和能力已有一定的發展。
在我國出土的古代文物中,從南至北都有魚鉤、魚叉、魚標、石網墜等各種捕魚工具。據考古實物和有關資料考證,我國古代已經有多種捕魚方法。
原始人時期,有一種長臂人,最善於用手捕魚,可以單手捕捉魚類,上岸時能兩手各抓一條大魚。這種長臂人捕魚的本領,無疑是長期實踐練就的。
魚是一種很難用手抓到的動物,在水中游動迅速,且魚體非常光滑,徒手去摸魚,捉到魚的幾率很小。為了捕到更多的魚,隨著經驗的不斷總結和發展,人們便想出了「竭澤而漁」的辦法。
「竭澤而漁」是原始的捕魚方法。就是把小的水坑、水溝弄乾,把魚一舉捉盡。單從方法上講,這是一個飛躍。如果不是靠「竭澤而漁」的辦法,原始人是不可能一次捕到好多魚的。在最初,這種「竭澤而漁」很可能是一種相當普遍採用的方法。
原始人定居以後,對於「竭澤而漁」的後果逐漸引起了注意:周圍小型水體被弄乾,魚無生息之處了,昨天還是魚香滿口,今天連魚味也聞不到了。
古人終於明白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的害處。提倡適度開發、可持續發展,反對追求竭澤而漁式的短期利益,我們的祖先早已具備了這樣的生存智慧。
古代捕魚還有以棍棒擊魚的方法。在沒有木刀的情況下,也用棍棒打魚。後來,在滇川交界的瀘湖畔,每當早春三月,岸柳垂綠,桃花盛開之際,當地的普朱族和納西族仍利用魚群游到淺灘產卵的機會,用木刀砍魚,刀不虛發,每擊必中,使魚昏浮在水面。
箭射捕魚是秦漢以前捕撈較大魚類的主要方法之一。史記載,公元前210年,徐福入海求仙葯時,帶有眾多弓箭手,見鮫魚則「連駑射之」。明代人們常用帶索槍射魚。
少數民族箭射捕魚也很常見。鄂倫春族、高山族常用弓箭或魚鏢射捕魚,當魚浮出水面,或舉弓射擊,或用魚鏢叉魚。
以獸骨或角磨製的魚鏢有多種形式,多具有倒鉤,有的一邊具倒鉤,有的兩邊具倒鉤。魚鏢尾柄凸節或凹槽,可以固定在鏢柄上,或拴以繩索,插於鏢柄前端的夾縫中,成為帶索魚鏢,魚被刺中後掙扎,魚鏢柄脫離,可以持鏢柄拉繩取魚。
最古老的釣魚方法不用魚鉤,這就是無鉤釣具。這一捕魚的方法甚至沿襲至近代。
過去,雲南有些苦聰人和芒人婦女釣魚時,一般仍用一根竿頭拴一根野麻繩的釣竿,釣魚時,先把竹竿斜插在河岸上,繩端拴一條蚯蚓,然後把繩頭置入水裡,待魚群見餌而來爭食蚯蚓,把竹竿拉得左右搖動之時,釣者猛拉魚竿,准確地把魚甩在竹簍里。
有鉤釣具捕魚比較普遍。有一件6000多年前的骨魚鉤,倒鉤至今還甚鋒利。這是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可以與現在的釣鉤相媲美。在骨器釣鉤之前,有以樹的棘刺、鳥類的爪子釣魚。
古代的釣魚方法很多,有竿釣、下卧釣、甩竿和滾鉤釣等。不同的季節,釣魚的地點也有差別,故有「春釣邊,秋釣灘,夏季釣中間」的漁諺。
用網捕魚是一種古老的方法。漁網的發明很早,據有關史料記載,網是伏羲氏看見蜘蛛結網後受到啟發而製作的。《易?系辭下》載,伏羲氏「做結繩而為網罟」。
最初的網既用於捕鳥獸,又能捕魚。自從有文字以來,就有關於網的記載。在最初的象形文字中,就有用網捕魚的字形。在秦漢以前的古籍中,已經提到多種網具和網的結構,據載有的網具已有很長的網綱,有的相當於後來的大拉網。
古代勞動人民曾經發明以假魚引誘真魚的方法。這種以形象引誘的方法,比餌誘法經濟得多。過去東南沿海地區捕撈墨魚的時候,漁民多在潮水到來之前,先劃船入海,以長繩牽引數十個魚簍,每個魚簍里盛一個牝墨魚,潮水淹沒後,牝墨魚發出嗚叫,墨魚聞聲而至,潮水退後,再收簍取魚。這種誘法是利用物異性相吸而發明的。
古代燈光誘魚也經常採用,一般在捕魚、捉蟹,都點燃火把為號,魚、蟹見光而至。這是利用魚、蟹的趨光性,用光引誘的方法捕魚。
魚筌捕魚也是古人使用的方法之一。魚筌是以竹編制的,呈圓錐形,尖端封死,開口處裝有一個倒須的漏斗。使用時,將其放置在水溝分岔處,魚可順水而入,但因倒須阻攔,而不能出來。
魚筌起源很早,在浙江杭州水田畈遺址就出土一件魚筌。說明幾千年前,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開始運用魚筌捕魚了。
西南地區有些少數民族捕捉鱔魚、泥鰍時,多砍取一些竹筒,一端由原來的竹隔膜封死,一端裝一個有倒須的漏斗,夜間放在田壟之間,魚能進不能出,天明取回竹筒。
陷阱捕魚也被採用過。陷阱是以籬笆或土石築成的,各民族普遍使用。東北鄂倫春族的「擋亮子」就是這種方法。
鄂倫春人根據魚類「春上秋下」的游動規律,在小河岔口處築一個開口,然後安置一個較大的口小腹大籃筐,無論是魚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都能進入,有進無出,人們可以「瓮中捉鱉」,一次能捕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魚。這類方法流傳的時間長,採用的人多。
把野生的鸕鶿加以馴化,用來捕魚,以我國為最早。據我國文獻記載,在《爾雅》及東漢楊孚撰寫的《異物志》里,均有鸕鶿能入水捕魚,而湖沼近旁之居民多養之,使之捕魚的記載。
據古書記載,馴養鸕鶿捕魚,大概起源於秦嶺以南河源地區,此地三國以後開始推廣鸕鶿捕魚。這要比日本於5世紀始用鸕鶿捕魚的記載要早得多。
綜上所述,人類的捕魚技術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魚生活在水中,捕撈難度大,所以捕捉的方式不管如何千變萬化,都是盡力斷絕其生存條件。
因此,捕魚方法既採取了若干狩獵方法,也有不少新的發明創造,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是人類征服自然的記載。
㈣ 高分尋求"捕魚葯品"
不知道你說的捕魚葯品是哪一種,不過我這里都有配方,以中葯為主:
一、葯物捕魚法 1.將青殼雞蛋5個放入廁所糞池中浸7天,羊肉150克,麵粉250克,中葯鬧羊花,野八角各10克,共搗爛成泥,用羊油調勻塗在腳上,然後站在池塘中,魚嗅到葯味即附腳爭食,醉而自浮,此時可任意捕撈。 2.麻雀7隻,木香,丁香,肉桂各16克。將麻雀去毛去內臟,用小麻香油(芝麻油)炸酥,與三味中葯共研成細末混勻,裝入瓶內備用。用法:將葯末放入口中唾液拌成泥狀,然後吐在手掌心,擦在雙腳上,再進塘水邊的0.5-1米深處走一圈,魚嗅味後即隨身後游來,你再走到水深至你腰處,魚即圍在腳部相撞,直至撞不動時便浮在水面上,此時可捕捉。
二、天下第一捕魚方——誘魚入籠秘方
在大量的致富門路中,要算《葯物誘魚入籠的特效正方》效果最好。其成本低,見效快效益高
本方對任何魚類效果均顯著,而且不受任何時間和氣候(冬天太冷不太好)等條件的限制。葯物放進魚籠里沉下水面一尺深,直徑100米以內的魚就會受到一種奇特的吸引力一一自動鑽入能進而不能出的魚籠里。可見,人不用下水池可以捕到大量的魚。應告誡你,絕對不能用本方法盜捕別人的魚塘里養殖的魚,否則後果自負。
配方:阿魏1克、南杏2克、八角2克、小茴香2克、花生米半兩、食母生3片。
阿魏和八角是主葯。除阿魏外,其它5種葯均要分別炒熟、研粉並應分別存放,待使用時必須加正宗蜂糖2克、生蚯蚓6-10克,以助葯力發揮。買南杏時,不要買北杏,區別是南杏甜,而北杏苦。
本方葯物各地葯材公司可以買到,一些葯物也可以隨地取得。本方葯物在不需要用時,絕對不可混合,待使用期才可混合,一但混合就要使用掉,否則無效。同時,葯品必須正品,代替品效果減弱,上一劑葯,可分四隻魚籠同時誘捕。
使用方法:
1、將米糠或統糠與上述葯物混合後,用布包紮好放進魚籠(魚籠必須是「得入而不得出」的魚籠,即生倒須刺的籠口),然後根據風向與水流等情況把魚籠放逆水裡;
2、把正方中的全部葯物溶解於水中,然後用火磚把溶液吸收,再陰干一下,這樣處理的火磚放進魚籠里可捕魚了。
誘捕時的管理:
把葯物放進魚籠裡面後,將魚籠放入距水面一尺深處即可(溫度低可深點)。魚籠放在上風處(即南風放南岸邊,東風放東岸邊等)。如是急流,那麼就把魚籠放於急流轉彎處,即穩水區。魚籠放入水下,等5-20分鍾即可取起,這時魚籠里很可能有各種魚(在該水域中有魚的情況下)也可以再換。第二次葯放後換一個地方。
傳說:上述正方是唐朝太宗之父李淵傳出來的。他家族已使用了好幾百年了。有特效。
三、醉魚法:將穀子0.5公斤煮成半熟(即穀粒脹開)取出後用涼水流濾,然後再拌入1公斤野八角葉,用松毛柴燒火再煮,邊煮邊拌約半小時,然後加白糖 100克,拌勻後停火等涼再用塑料袋裝好,封存一夜備用。用時將穀粒與牛糞做成小丸 ,投放入平靜水中(水流不能太急)。一般1條1公斤重的魚食2-3粒即醉昏浮在水面,投葯後2-4小時為魚上浮的高峰。此法宜春秋季節使用,較大的水面應先投2天誘餌,然後再投真的。
四、光亮捕魚法:在玻璃瓶中放10隻螢火蟲,或將一節電池用小電珠與導線接好電源,裝入玻璃瓶內或裝入塑料袋內將口封閉不讓進水,然後放入有倒刺的魚籠內,晚上將魚籠沉入水底,魚兒見光自進其籠,捕魚即成。用此法把魚誘到一起,再用其它方法捕獲。
五、中葯釣魚法
1.配方:公丁,母丁,桂丁,甘松,細辛,辛夷,獨活,冰片,白芷,乳香,樂皂,大茴,小茴,川芎各15克,巴豆8克,麝香0.5克,將以上葯買齊為一付,曬干磨碎研粉裝瓶備用。
使用時,取米糠250克,炒至半熟,加菜籽餅150克與上述葯粉的1/10混合。混合後用大糞水攪拌,攪拌後要求半干半濕,然後投入下釣處水面,投放面積3-5平方米即可,一般投餌後15分鍾左右即有魚來,此時要保持周圍恬靜,以免驚嚇魚群。釣鉤上的釣餌用糞蛆或紅蚯蚓,釣竿用細竹製作,長短適宜,釣線與釣鉤因魚大小而稍異,不宜放雙鉤,下釣地點應盡可能選擇死水如池塘或水庫,如在活水裡釣魚,應盡量在水流緩慢的區域。
如配方中缺乏麝香。可用適量芬芳劑代替,該劑效果稍差,但價格稍便宜些;缺菜籽餅的地方可用黃豆炒至半熟,磨粉代替;缺米糠可用麥麩代替。
2、將中葯阿魏50克研末拌麵粉50克做成小丸。用作釣餌,魚上鉤率很高。
六、米糠麥麩捕魚法:將米糠麥麩或其它餌料炒香,用塑料袋裝好紮上口,然後在袋的四周開一些小孔,放入網具或魚籠內,然後再放入有魚的水裡每隔一段時間捕撈1次,餌料香味散失後,再換新餌料。
㈤ 在小河中,漁民有一種捕魚的方法是:在小船上方一塊大竹板,一個人用棒敲擊竹板,
敲擊竹板使之振動,從而使水與之共振,達到捕魚的目的
說明聲波能傳遞能量!
㈥ 在岸邊用竹竿頂進小河裡捕魚的網叫什麼網
估計你說的是圍網,花鳥市場的漁具店都有,價格有高有低,便宜的十幾塊。
㈦ 有什麼古老的捕魚方法
http://yinhaimingwm.blog.163.com/blog/static/928703472008715112134674/ 上面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