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態建設包括哪些內容
生態基礎設施(文明支撐體系)、城市人居環境(文明彰顯體系)、城市生態代謝網路(文明運作體系)、城市生態文明的能力建設。
2. 說說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方式
一是優:生態文明建設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二是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三是保: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由此,生態文明建設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並列從而形成五大建設,又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觀點、方法。
3. 生態文明建設的舉措有哪些
法律分析: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法律依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的通知》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全面建立,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更加堅實。到2020年,空間規劃體系不斷完善,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和環保制度得到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劃定,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水平得到提升;到2030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更加完善,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差異化績效考核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現代化。
4. 建設社區生態文明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大自然 提供給人類可資利用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就我國來說,我們的 家底並不厚,「老本」並不多。面對近二三十年內面臨包括石油 和天然氣在內的各種資源嚴重短缺狀況,一些人大聲疾呼:中國 「地大物博」的觀念該改改了。必須把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環 境,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 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熱愛大自然,珍借自然資源。
其次,樹立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理念。目前我國面臨的日 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萬物是唇齒相依,息息相關 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 中的一員。
人是自然的產兒,自然是人類的家園,珍惜自然就是珍愛人 類自己,愛護地球就是愛護我們的生存空間。為了人類的生存和 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回歸和諧。
第三,樹立珍愛和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我們在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僅不能違背經濟規律,同樣也不 能違背自然規律、生態規律。規律都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 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你對它承認與否、認識與否,違背了 規律都必然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一些人更一針見血的指
出:環境完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 於,經濟危機往往是相對短暫的,影響一時的,而生態危機 則是長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圍不可逆轉的生態破壞,最終將 會導致人類與自然難以為繼。
第四,樹立生態效益是長遠的經濟利益,保護資源和環境就 是保護生產力,加強生態建設就是提高競爭力的理念。
資源和環境關繫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 證。而日前我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狀況已構成制約我國經濟和 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在資源方面,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 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 生態方面,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在環境方面,隨著我 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廢」問題十分突出。現實向人們 提出:是該轉變「資源無限,環境無價』的觀念為「資源有限, 環境有價」的觀念的時候了;是該摒棄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 來換取經濟暫時繁榮的不文明、不科學、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 的時候了。
5. 我國在生態建設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1,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力度
要改善生態環境,投資是必不可少的。以山西為例,山西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問題已明顯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近幾年,山西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工作,將造林綠化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每年拿出500萬元重獎造林綠化先進單位。近年來山西全省每年用於造林綠化的資金高達近百億元,造林綠化的成果十分顯著。因此,各地政府應提高重視度,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2,完善法規制度
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力保障。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強調了通過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盡管我國在30餘年中已經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多層次,多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
但依然存在著一些不適應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為此應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要求,構建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法律體系,實行最嚴格的保護、賠償、責任追究等制度,用法規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3,加強節能減排,優化產業及能源結構
為達到國家關於節能減排的指標,部分地區曾採取「指標性停電」的做法,例如2010年9月1日,河北安平縣政府辦公室發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有序限電的通知》中規定,安平縣將每3天停電22小時。這樣的「節能減排」措施給百姓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
且易帶來其他問題。要真正實現節能減排,應當從優化產業及能源結構做起,一方面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改造升級。另一方面要優化能源結構,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費,更多的採用風力發電,水力發電,
生物能源等清潔能源。據一項針對南海北部的勘測顯示,那裡的可燃冰儲存量達我國陸上石油總量的一半左右,
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已經完成對可燃冰開采特性的初步研究,如能對其進行科學開采與正確利用,廣東將告別能源短缺的日子,迎來能源富足並可向其他省份輸出能源的新局面。
4,發展科學技術
我國育種專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大幅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從而為減少農作物面積進而增加森林覆蓋面積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見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地熱能、太陽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發展都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綠色科技促進了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環境污染的治理還有人們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因此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尤為重要。
5,因地制宜,大膽創新
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自然恢復為「主」,當然也有需要主動出擊,人為修復的時候。例如寧夏西、北、東三面分別被騰格里、烏蘭布和毛烏素三大沙漠包圍,
土地荒漠化十分嚴重,若不主動出擊,沙進人退,根本保不住現有的綠地。寧夏在長期治沙實踐中因地制宜,創造了許多獨特而有效的沙漠化防治技術,
如用麥草設置方格狀沙障固沙造林技術,喬木、灌木、草木結合固沙技術,楊柳樹的鑽孔深栽造林技術等等。這些正確獨特的治理措施使寧夏成為中國少數幾個實現沙漠化逆轉的省份之一。
6,實事求是,切忌只做表面功夫
說起生態建設,自然會想到植樹造林,而有的地方卻是「年年種樹只見數,歲歲造林仍是零」。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1999-2011年間,全國造林6643.36萬公頃,約是40個北京市面積;也有人說:如果按照每年植樹節各地上報的數字相加來看,
我們國家把城市街道、公路,甚至江河湖海面積都算上,都已經栽上兩遍了。可見那些漂亮的數字中,根本沒有幾成能夠真正代表確實存在的森林。植樹造「零」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科學管理,種樹時沒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
沒有採取合適的種植方法,種樹後無人管理等因素造成樹木成活率低,另一方面則是重視程度不足,僅僅是走形式主義,做表面功夫。在杭州植物園里,有一片「明星林」。
6.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措施】
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質和能量) 或作用的總和。它不僅包括各種自然要素的組合,還包括人類與自然要素間相互形成的各種生態關系的組合。這一解釋對構成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有具體的交代, 即光、熱、水、土、氣、動植物, 以及這些自然要素與人類長期共處所產生的各種依存關系。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具體措施:
1、防止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鹽鹼化、實施退牧還草,退耕還林,擴大八人工天然林工程項目。
2、建立自然保護區,禁止亂砍濫伐,圍墾造田,過度放牧等
3、治理大氣、水體、固體廢棄物、雜訊等污染,關閉污染嚴重企業
4、強化和健全現有嚴格法律制度,實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5、探索工、農、牧、漁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7.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方式有哪些
一、大力宣傳教育、培育生態文化,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
生態文明是個龐大的全民工程、社會工程,更需要全民的文明行動。環境和生態由無數小分子構成,不光是政府、企業、投資商的事,更是每一位公民的事。沒有文明的公民,就沒有文明的生態;沒有文明的生態也就沒有生態文明。
二、從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上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1、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節能減排
①要重視和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要嚴格市場主體責任與權益。生態環境治理必須下狠手、下猛葯,企業要把環境資源成本納入成本體系,公眾要有監督意識和反映的渠道;
②要積極培育節能減排交易市場,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
③要加快燃料價格改革,加快資源稅和環境稅改革。
④要嚴格市場准入退出機制,完善行業准入標准,提高行業准入門檻,加快完善標准體系,對排污的外部性問題要嚴格採取收稅收費辦法。
⑤加強信息公開,強化公眾對能耗污染的知情權。
2、加強功能區規劃
切實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妥善處理各功能區利益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盡快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的支持力度,要建立開發與保護地區之間,上下游地方,生態收益和生態保護地區之間的橫向補償機制。
要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優化區域布局,沿海發達地區不能把落後產能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還要加強農村與城鎮的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與城鎮化要同步推進。
3、建立健全生態文明標准體系
在國家發展規劃中,要把地方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定義為生態權益,把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增加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定義為生態補償,把地區對生態下游地區資源環境承載人類的影響定義為生態輸出,把扣除生態補償和生態輸出後的生態權益定義為生態成本。建立生態文明建設標准體系要承上啟下,統籌兼顧。
4、改革完善領導幹部考核機制,強化監督獎懲力度
要把人均GDP與單位生產成本、生態成本CDP的比值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約束性考核指標。指標要以人口統計、生態輸出能力評估和物質生產能力的調查為基礎,調整。同時,還要盡快形成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共同承擔責任但又有區別的目標、任務考核體系。
目標要一致但切忌一刀切,要按照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分別採用不同指標考核,要給欠發達地區發展權;要明確考核對象,明確責任主體。
其中,要強化政府的主導責任,重點考核其領導決策和監管責任,突破紅線應當一票否決;要硬化企業和法人社團的主體責任、考核及實施的責任;要推動落實公民消費者自律的責任和監督責任。最後,考核的信息結果要公開,接受全社會廣泛監督,新聞媒體可以有更大作為。
5、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科學合理地修改與制訂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
應當更多地通過司法途徑追究污染環境者和破壞生態者的法律責任,索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維護公民環境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生態系統永續發展。要合理利用司法資源,藉助法律手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一些不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經濟政策法規重新修訂,創設有利於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經濟政策法規。
三、加強社會建設,充分引導、動員、利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之中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建立廣泛的社會參與體系,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使全社會廣泛參與成為一項實踐生態文明的自覺行動。要完善生態環境教育與公眾參與制度,促進民間環保組織的健康發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提升民間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才會有扎實的基礎。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1、是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和創新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構成的一部分;離開自然界人也就無法生存,人必須依靠自然界而生存。
馬克思的論述揭示了人類的行為要以客觀條件為基礎,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出發點是保護自然、尊重自然,以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為前提,以經濟發展、社會有序、生活幸福和生態良好為基本原則,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2、是緩解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的必然之舉
當今世界,資源短缺和生態破壞已經成為各國在發展中面臨的普遍問題,嚴重威脅著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方式是難以持久的,而生態文明建設正是基於此的理性選擇。人類對自然資源進行瘋狂的掠奪性的開發和利用,造成了大量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和毀滅;同時,人與自然的矛盾不斷加劇,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3、有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合理的產業結構能夠起到高效集約合理利用資源的作用,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能夠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非科學的經濟發展方式則會低效粗放利用自然資源,加劇人與自然的對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測量儀和助推器,也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著力點和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