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團的製作方法是怎樣的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又叫清明果,是我國江南和上海一帶清明節時的祭祖食品之一,因為其色澤為青綠所以叫作「青團」。
青團外皮鬆軟,肉體松糯,不甜不膩,味道清香,有青草香氣,有點黏但不粘牙,青團的夾心多為豆沙。
青團始創於宋代,是清明節的寒食名點之一,當時叫作「粉團」,到了明清開始流行於江浙和上海,後來青團的祭祖功能逐漸淡薄,而更多的人把青團當作春天的時令點心來食用,也用以饋贈或款待親友。
青團子是用一些野菜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糅合,然後開始製作團子。野菜主要是嫩艾、小棘姆草、泥胡菜、艾蒿和鼠麴草等。
泥胡菜汆水後色澤碧綠,以前常用,後來用的已不多見。放入大鍋後,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便做好了。
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格外重要。
江南吃青團最早也可在周代找到線索,《周禮》記錄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規矩,於是百姓熄炊而「寒食三日」。
寒食三日充飢傳統食品中有一種「青精飯」,寒食節時,人們採摘陽桐葉,以細冬青染飯,所成之飯色青而有光。
當時這種青精飯用以祭祀,隨著製作方法的更新,後來逐漸轉變為青團。在當時的集市上也有賣青團熟藕的冷食,人們爭相購買後,將其作為祭祀祖先的用品。
浙江省臨海市的青團上色一定要用一種叫「青」的野菜,蘇州、杭州這些地方一般用青菜汁、嫩絲瓜葉汁增色,將「青」煮熟搗成汁與糯米粉和在一起。
「青」也叫鼠麴草,正因為有了青使得臨海的青團有別於其他地方的香味。臨海青團的餡料有咸、甜兩個樣式,甜的為豆沙,而鹹的則是豆腐乾丁、筍丁、肉丁、鹹菜等。
為了能使咸、甜兩種樣式分清,甜的包成圓形而鹹的包成餃子狀。最後用鮮楮樹葉墊到底下用蒸籠蒸15分鍾就完成了。
製作青團的方法還有很多,其一是把艾草洗干凈用水焯一下,在焯的時候,可以加一點點石灰水,這樣能去掉苦澀味,如果不加,就多洗幾遍。然後加點水,打碎就可以得到艾草汁了。
把糯米粉和黏米粉按3比1的量調好,加入艾草汁和成面團,然後加入豆沙餡,包成小孩拳頭大小的團子。最後一道工序就是上火蒸。
蒸熟後把青團放涼了,就可以吃了。製作好的青團食用起來清甜甘香,軟糯可口,帶有艾葉香氣。
方法二是用艾草摘取嫩莖和葉,洗凈後放入加有鹼水的沸水中,鹼水具有保持青綠顏色的作用,煮沸後待艾草發軟後撈出,濾出汁水待用。
做青團之前再用清水洗去鹼水,再把這些漂洗干凈的艾草用紗布包著擠干水分後用刀斬碎,再用手掰成一小戳一小戳的待用。
糯米粉與秈米粉以1比1的比例對和後加水和至半潮,把粉放入大蒸籠,粉頂上放艾草,開始放在鍋里蒸熟。待鍋中的青團香味四溢時,就表明食物蒸熟了。
此時,就要端起蒸籠倒到石臼中,男人手握大石杵,先用小氣拈,把艾草和粉拈在一起。拈完以後,男人搗、女人在一邊翻著粉。每搗一下就要翻一下蓋住搗出來的窟窿。
最後,粉變得黏滑沒有顆粒感了,就可以拎到盆里放在桌子上了。這時要趕緊趁熱「捉」,把這個半成品拉出來再從拇指與食指間擠出一個小團,拍扁了裹上金黃色的松花粉,一個又香又滑又糯的青團就出爐了。
❷ 青團怎麼做好吃,有沒有餡料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人尋春半出城,春天到了,好看的花花草草讓我們大飽眼福。這么美的季節怎麼能沒有美食呢?
就給您介紹一種帶著春天味道的美食——青團,而且還要帶著你一起做。
那到底什麼青團呢?
青團全稱「清明團子」,顧名思義,是在清明節前後吃的團子。
什麼?你不知道啥是「團子」,那小編建議你問度娘。
言歸正傳,青團是我們江南地區常見的傳統小吃,一般在清明節食,色香味俱全,看起來油綠如玉,聞起來清香撲鼻,吃起來糯韌綿軟、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包餡
萬事俱備,只欠包餡。
從和好的面團上撕下一小團,捏成碗裝,包入准備好的餡料搓圓。
蒸青團
將做好的青團隔水蒸10-15分鍾,便大功告成。
❸ 青團怎麼製作
干艾草沖洗,放入沸水中煮10分鍾,過濾取汁。糯米粉、大米粉、糖、豬油、艾草汁混合,揉成團,上鍋蒸30分鍾。取出揉成長條,分劑子,按成餅,包入肉鬆和蛋黃,捏成團。
詳見 網路
❹ 青團的製作方法
青團是一種傳統的美食,形態和糯米製品差不多,但是由於加入了蔬菜葉子的緣故,使得其顏色烏青,但是絲毫不影響其口感,而且味道更佳,更受人們的喜愛。每年春夏都是製作青團的最佳季節,下面就來看看青團做法有哪些的講解吧。
做法一:
1.100克糯米粉放入盆里。
2.加入30克澄粉混合。
3.加開水先用筷子攪拌。
4.稍稍涼後用手和成面團。
5.加了點斑斕葉香精。
6.揉均勻,加5克色拉油揉勻,最好加豬油,如加了植物油,顏色太綠太艷了。
7.就加了5克抹茶粉。
8.再次揉均勻分8等。
9.豆沙餡兒也分好搓圓。
10.取一個粉團先搓圓再壓扁,中間放入豆沙餡兒。
11.用虎口慢慢包好。
12.放入蒸籠,冷水上鍋蒸10分鍾。
13.蒸好後,用加熱過冷卻的植物油,刷在表面。
14.青團完成,冷卻後可以用保鮮膜單獨包好!
做法二:
1、艾葉采新鮮的尖端,洗凈,開水焯熟,撈起,放涼後切碎,揉成團,備用。
2、在艾葉團中加入適量糯米粉,加溫開水,揉到不黏手時停止加水,反復揉搓,使艾草和糯米粉分布均勻,成鮮綠色面團。
3、鹹菜、筍絲、肉絲切碎,快火翻炒。作為餡料,備用。
4、綠色面團搓成長條,切成劑子。搓圓劑子,在中間用大拇指按出一個坑,填入餡料,封口,做成窩窩頭狀。
5、也可將劑子按成圓餅形,放入餡料,對折後封口,用手指按出絞型花紋,成為菜餃。
6、上鍋蒸15-20分鍾之後即可。
❺ 青團是地區特色食物,在製作時有哪些需要注意
春天是吃青團的季節,在每年春天,青團這種美食就會在市場上售賣,深受眾人的歡迎。而受歡迎的不僅僅是售賣的青團,還有自己手工製作的青團,因為自己動手製作的青團口感更好,吃起來更干凈,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在家做。我的很多朋友都是自己在家製作的,她們在製作的時候遇見問題就會來詢問我,作為一個青團資深愛好者,當然能夠一一為他們解答。而他們提出的問題也五花八門,其中有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問題,就是做青團沒有「青」怎麼辦?
春天做青團沒有「青」?試試以上這4種,雖然口感略不同,但做出來都美味!不過大家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用艾草、薴麻葉、鼠麴草、漿麥草還是南苜蓿製作青團,它們都必須要焯水,並且要用小蘇打水焯水,這樣能把食材中的異味去掉,還能讓食材的顏色更好看,讓食材變軟;不過小蘇打不要加多了,最多1-2克就行,小蘇打加多了會讓食材發黑,讓做出來的顏色不好看。等到食材焯完水以後,放進涼白開中過水,然後就能榨汁製作青團了
❻ 製作青團的准備工作是什麼
用料
糯米粉 100克
綿白糖(可選) 20克
溫水(糯米粉用) 50克
澄粉(小麥澱粉 生粉) 30克
開水(澄粉用) 40克
菠菜(葉) 50克
熟豬油/食用油 10克
紅豆沙 120克
自製青團的做法
所有材料分別稱重;自製青團的做法 步驟1
菠菜取菜葉洗凈,水燒開加入一點點鹽,放入菠菜汆燙變色撈出,放入冷開水中過涼,用料理機打成細泥(越細越好),用細篩濾掉汁水,菠菜泥留用;自製青團的做法 步驟2
糯米粉加入綿白糖(若豆沙味甜的話可不加)及溫水攪成半濕狀,澄粉沖入開水攪成透明狀;再將糯米粉與澄粉混合,乘熱加入熟豬油揉捏均勻;沒有豬油的話,可分次加入食用油;自製青團的做法 步驟3
放入容器里,盡量攤薄一點容易熟,冷水上鍋蒸10~15分鍾左右;可用筷子撥開察看,若內部粉團還是白色的,就再多蒸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