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
你好!
煎中葯:先把抓回的中葯 放入砂鍋里,然後加入涼的飲用水,浸泡20~30分鍾,再加水沒過葯物,將葯砂鍋放在爐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況分兩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後,把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頭煎葯:然後,再加溫水適量(若葯渣放涼再煎煮時應放涼水),進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葯。有時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
另注意:
a:用於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疾病的清熱發散性葯物。頭煎從沸後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0~15分鍾左右。
b:用於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理性葯物。頭煎從沸後中火煎煮20~30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5~20分鍾左右。
c:用於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葯,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症的葯物。頭煎從沸後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鍾左右,第二煎葯沸後再煎20~30分鍾。
還要掌握處方所註明葯物的:先煎、包煎、後下、久煎、溶解、沖服等葯物的方法。
煎中葯有九個細節
1.器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葯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鍋或不銹鋼器皿等,切忌鐵、鋁等易腐蝕器皿。
2.浸泡 如同打豆漿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煎煮中葯前,應先用冷水將中葯浸泡1—2小時(除用醋、酒泡的葯),至少也要20分鍾。
3.用水 煎葯用自來水即可,水量要浸過葯材表面1—3厘米。葯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4.火候 煎煮時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葯液後,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5.鍋蓋 通常,剛開始煎葯時須蓋緊鍋蓋,待水沸時可用兩根筷子撐起鍋蓋,留些縫隙讓蒸氣排出。有些中葯含有揮發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類葯物以及西洋參等貴重葯材,煎煮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易發散到空氣中,則須蓋著蓋子熬。
6.操作 煎葯時要注意攪拌葯料,讓葯液充分煎透。每劑中葯一般煎兩次,第二次時間可略短。有些葯物需要區別對待,如先煎、後下、沖服等,中葯師都會在抓葯時講明。
7.時間 熬葯時間長短直接影響葯效。中葯煎煮時間從葯液煮沸之後開始計時,一般治療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葯熬10—15分鍾即可,補益類中葯則需煎煮40—60分鍾,其餘的中葯煎煮20—25分鍾即可。
8.再熱 為節約時間,很多人會一次煎制出幾天的葯量,葯液再加熱時一般不需要煮沸,只要達到飲用溫水的溫度即可。通常採用文火,葯液剛有沸騰即可,放涼些飲用。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加熱中葯一般不建議用微波爐。中葯的成分非常復雜,用微波爐加熱中葯時,產熱的過程可能使葯材在分子水平遭到破壞,失去一部分效能。醫院煎煮的用塑料袋密封的湯劑,最好將其放到器皿里,再倒入熱水加熱。
9.存放 保存時要放到密閉容器里,置於陰涼處或冰箱冷藏室,前者可存放2天左右,後者一般可存放5天左右
⑵ 熬中葯該怎麼熬-熬中葯的正確方法
熬中葯該怎麼熬-熬中葯的正確方法2017
在我們的生活中都知道中葯在治療疾病上不僅副作用小,還能夠從根本上調理身體,幫助人們解除疾病困擾,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身體感到不適都願意選擇中葯治療,尤其針對慢性病,在煎熬葯方上很多大醫院都提供了中葯代煎服務,但是有些葯方需要我們自己回家煎熬,那麼中葯怎麼熬呢?熬中葯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麼呢?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熬中葯的方法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 煎熬中葯前不宜清洗中葯
有少部分患者拿到中葯後覺得中葯不幹凈,在熬中葯前會先用清水洗一洗,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因為中葯材在製成飲片前已經經過了一系列炮製,包括去雜質、曬乾等一系列程序,衛生條件已經達標了,不必再用水清洗。此外,不少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糖和甙類成分,水洗後,這些有效成分必將有一部分溶於水而流失,導致葯效降低,有的葯材如醋制元胡、蜜炙麻黃、酒制大黃、膽南星等,炮製過程中加入了蜂蜜、醋、酒、膽汁等輔料,若用水洗,會導致部分輔料流失,影響治病效果。不過習慣性的在熬葯前檢查下葯品的.質量這是好的,一旦發現有蟲蛀、霉變等問題時可以及時進行處理。
二、 煎葯器具以砂鍋為好
中葯湯劑的質量與選用的煎葯器具有密切的關系,現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葯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選用陶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切忌不能使用鐵鍋、銅鍋,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熬葯時能與中葯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中葯湯劑的療效。現在市場上有專門熬葯的葯罐,患者可根據需要進行購買。
三、 煎葯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煎葯用水:一般情況下不要使用有污染的自來水就行,忌用反復煮過的水或隔夜水煎熬中葯。大多數情況下醫生會告知患者使用開水煎熬或用冷水煎熬。
煎葯加水量:按照傳統的加水方法,是將葯物放入鍋內,第一次煎熬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熬的加水量以超過葯物表面3厘米為准,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至於煎葯前葯品是否需要浸泡請遵醫囑。
煎葯火候:一般應遵循“先武火後文火”的原則,也就是說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騰,沸後用文火,保持微沸以減少水分的蒸發。
煎葯時間:主要根據葯物和疾病的性質,以及葯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鍾,第二煎15-20分鍾左右,具體煎熬時間請遵醫囑。
煎熬次數:以多次煎熬比一次長時間煎熬的效果好。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葯成分,一劑葯經2~3次煎熬後及時濾出煎液,並將每次的煎液混合後分次服用。一劑中葯一般服用兩天,有的只能一天,具體服葯次數請遵醫囑。
四、 服葯方法
具體服葯時間和服葯劑量應根據病情需要及葯物特性來確定,請遵醫囑。一般情況下:
服葯劑量:每次服用100毫升。
服葯次數:一日三次。
服葯時間:一般葯物,無論飯前或飯後服,服葯與進食都應間隔40分鍾左右,以免影響葯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葯效的發揮。
服葯禁忌:服葯期間禁吃生冷辛辣食物,每次服葯應將葯液加溫,忌不可服用冷葯。
熬葯服葯看似簡單,其實蘊藏了不少養生知識,了解和掌握熬中葯的正確方法,才能讓你盡快治癒疾病、擺脫健康隱患。
中醫提醒:不同種類的中葯,其煎熬方法會有區別,請患者謹遵醫囑。
;⑶ 怎樣煎中葯才正確方法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
1、煎葯最重要的就是容器的選擇,因為如果容器選擇不正確,葯效也會達到不同的效果,最好選擇砂鍋是最好的,其次才是不銹鋼。如果選擇隨意的鍋直接使用的話,會很容易導致葯效和其他的物質混合在一起,出現一些其他化學的反應,這樣可能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
2、在熬中葯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是否有一些葯材已經出現了發霉的情況,這樣的要及時的丟出去,否則和葯物混合在一起很容易導致病情更加的嚴重。在熬中葯之前可以用溫水慢慢的浸泡20~30分鍾,在全部都浸透之後再去熬,這樣會更加有利於在最短的時間內葯效盡快的散發出來。
3、如果家裡的自來水是非常干凈的,沒有太過於嚴重的污染的話,使用自來水就可以了,但是一定要注意,不可以把上一次煮中葯的水或者是隔夜的水用來煮中葯都是不可以的,水的量最好可以保持在葯的表面,但是沒過的水面不可以太多,大概在3~5厘米就可以了。
4、在剛剛開始准備熬的時候,前期可以使用大火,把所有的葯和水全部都煮沸,然後再改為小火慢慢的煮,這樣可以保持一直都是屬於沸騰,水分的蒸發又不會太快,這才是熬中葯。大火煎至10~15分鍾就可以了,第2次是控制在30~40分鍾,第3次是在25~30分鍾。
5、主要的時間也不可以太長,否則葯物的葯效也會受到影響,一般再剪2~3次之後,就能夠剪出中葯中含有的80%~90%的重要成分,在剛剛大火煮完之後一定要及時的過濾出一些雜物,然後再去分開依次服用。
6、煎葯的方法也是有很多的,可以選擇分開不同的包裝,每次在煎葯的時候拿一個小包裝,這樣的方法會更加的方便一些,如果中葯中還有的葯材澱粉含量太高的話,一定要防止在前煮的時候會直接糊在鍋底。在煎葯的過程中,如果需要分為不同的次數去煎的話,在包葯物的時候可以利用純棉的一些紗布。在服用中葯的時候,更多的醫生會告訴你需要溫服,不可以使用任何的手段,自然的涼到適合的溫度之後喝下,中葯是很苦的可以在吃完葯之後吃一些糖果會更好一些。
⑷ 怎樣煎中葯才正確方法
第四章 煎葯操作方法
第十二條 煎葯應當使用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飲用水。待煎葯物應當先行浸泡,浸泡時間一般不少於30分鍾。
煎煮開始時的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2-5厘米為宜,花、草類葯物或煎煮時間較長的應當酌量加水。
第十三條 每劑葯一般煎煮兩次,將兩煎葯汁混合後再分裝。
煎煮時間應當根據方劑的功能主治和葯物的功效確定。一般葯物煮沸後再煎煮20-30分鍾;解表類、清熱類、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煮沸後再煎煮15-20分鍾;滋補葯物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約40-60分鍾。葯劑第二煎的煎煮時間應當比第一煎的時間略縮短。
煎葯過程中要攪拌葯料2-3次。攪拌葯料的用具應當以陶瓷、不銹鋼、銅等材料製作的棍棒為宜,攪拌完一葯料後應當清洗再攪拌下一葯料。
第十四條 煎葯量應當根據兒童和成人分別確定。兒童每劑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劑一般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劑按兩份等量分裝[01] ,或遵醫囑。
第十五條 凡註明有先煎、後下、另煎、烊化、包煎、煎湯代水等特殊要求的中葯飲片,應當按照要求或醫囑操作。
(一)先煎葯應當煮沸10-15分鍾後,再投入其它葯料同煎(已先行浸泡)。
(二)後下葯應當在第一煎葯料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10分鍾。
(三)另煎葯應當切成小薄片,煎煮約2小時,取汁;另燉葯應當切成薄片,放入有蓋容器內加入冷水(一般為葯量的10倍左右)隔水燉2-3小時,取汁。此類葯物的原處方如系復方,則所煎(燉)得的葯汁還應當與方中其它葯料所煎得的葯汁混勻後,再行分裝。某些特殊葯物可根據葯性特點具體確定煎(燉)葯時間(用水適量)。
(四)溶化葯(烊化)應當在其它葯煎至預定量並去渣後,將其置於葯液中,微火煎葯,同時不斷攪拌,待需溶化的葯溶解即可。
(五)包煎葯應當裝入包煎袋閉合後,再與其他葯物同煎。包煎袋材質應符合葯用要求(對人體無害)並有濾過功能。
(六)煎湯代水葯應當將該類葯物先煎15-25分鍾後,去渣、過濾、取汁,再與方中其它葯料同煎。
(七)對於久煎、沖服、泡服等有其他特殊煎煮要求的葯物,應當按相應的規范操作。
先煎葯、後下葯、另煎或另燉葯、包煎葯、煎湯代水葯在煎煮前均應當先行浸泡,浸泡時間一般不少於30分鍾。
第十六條 葯料應當充分煎透,做到無糊狀塊、無白心、無硬心。
煎葯時應當防止葯液溢出、煎干或煮焦。煎干或煮焦者禁止葯用。
第十七條 內服葯與外用葯應當使用不同的標識區分。
第十八條 煎煮好的葯液應當裝入經過清洗和消毒並符合盛放食品要求的容器內,嚴防污染。
第十九條 使用煎葯機煎煮中葯,煎葯機的煎葯功能應當符合本規范的相關要求。應當在常壓狀態煎煮葯物,煎葯溫度一般不超過100℃。煎出的葯液量應當與方劑的劑量相符,分裝劑量應當均勻。
第二十條 包裝葯液的材料應當符合葯品包裝材料國家標准。
⑸ 中葯的正確煎葯方法 煎中葯用什麼方法最好
1、浸泡:煎煮中葯之前首先要浸泡1h左右,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析出;
2、煎煮:通過煎煮能使葯效達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與葯材種類、性質有關。一般中葯材煎30分鍾左右時間比較合適,根據葯材的質地不同,最佳的煎煮時間也有所不同,15—60分鍾不等,像解表類、清熱類的中葯,以花葉為主的葯材15分鍾就可以,而滋補類、根莖類、礦物質的中葯,可以煎煮40—60分鍾。一般來講,內服中葯煎兩遍,第一遍煎完以後再加水煎第二遍。煎好的中葯如果葯味量比較少,可以煎煮到200—400ml,葯味比較多的可以煎煮到500—650ml,可以分兩次喝;
3、器皿:煎煮葯材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鍋最好,現在的電子煎葯機也很方便。
⑹ 治療骨傷的中葯要怎麼煎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只是煎葯要講究方法,以利葯到病除。煎葯器具一般選用有蓋的陶瓷砂鍋或搪瓷鍋,因其受熱均勻,性質穩定。煎葯用水也很重要,應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飲用水,如純凈水,井水、自來水,以不含消毒劑的優質天然水為佳。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後水面高出飲片2—3厘米為宜。加水量則應根據飲片重量、體積、吸水能力及煎煮時間而定。葯味多、體積大、吸水強、煎煮時間長的中葯加水宜多些,否則宜少些;頭煎加水量宜多些,二煎宜酌減;煎煮滋補葯加水宜多些而解表葯宜少些;用於少兒的湯劑可適當減少加水量。中葯適當浸泡濕潤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中葯在煎煮前宜在室溫下加水攪拌後浸泡30—60分鍾,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葯材組織。
煎煮火候、時間等也直接影響湯葯質量。火候,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後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狀態,直至達到煎葯要求。每付葯一般煎二次,煎煮時間依葯方不同而有所區別。滋補類葯,一般頭煎煮沸後再煮30分鍾左右。解表葯氣味辛香,富含揮發油,煎煮太久易使葯材有效成分揮發逸去,降低葯效,宜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鍾。一般葯煮沸後再煎煮約15分鍾即可。二煎葯宜比頭煎時間短些。煎液量,以每次煎煮後趁熱濾取煎液100—200ml為宜。葯味多的煎葯量宜多些,葯量少則宜少些。注意第二次煎煮後,應擠榨葯渣,避免煎液的損失。兩次煎液合並混勻後分兩次服。
還有一些特殊煎法,如薄荷等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分,不宜煎煮時間過長,需後下,一般在其他群葯文火煎煮一段時間後再加入同煎5—10分鍾即可。含粘液質較多的車前子、葶藶子等中葯,易粘糊鍋底;旋覆花等脫落的絨毛混入煎液後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海金砂、蒲黃等花粉總表面積大、疏水性強,應避免漂浮,所以這幾類中葯都宜包煎。
⑺ 腰扭傷的治療方法
第一 ,運動前要做好准備活動 ,尤其是腰部的准備活動更要認真去做 ,如前後彎腰、左右轉身、上跳下蹲、伸長縮短等。
第二 ,要注意姿勢正確 ,用力得當。腰部用力要逐漸加強 ,動作要協調平衡不要過猛。
第三 ,加強腰部肌肉的鍛煉 ,尤其是以腰部活動為主的健身項目 ,能夠使脊椎骨的活動度增加 ,韌帶的彈性和伸展性增強 ,肌肉更加發達有力 ,即使在擔負較大力量的情況下 ,也不容易發生撕裂扭傷現象。
急性腰扭傷常見於強力勞動界,或者從事體育運動者.腰扭傷多因突然受到閃挫,或搬運重物進負荷過大、過度用力所致;部份患者搬舉重物,因人多互不協調,扭傷腰部而引起;直接跌傷,腰部受到撞擊,腰肌直接受到打擊,牽拉而使腰受傷.
腰部受傷時,病人自覺腰部突然"磣裂"或"閃裂"感覺,馬上感到腰部無力支撐,因此,病人坐下去,無力起身,需人扶持.另外轉身、彎腰拾物,痛苦倍增.
腰部扭傷病人,肉眼可見腰肌腫起,同時肌肉出現觸痛,甚至腰肌呈索條狀強直.檢查腰肌損傷,讓病人坐著,醫生以手按著上股,令病人出力把腿抬起,腰肌損傷的人,抬腿便痛.
手法治療腰部扭傷,首先應舒筋活絡,點按有關穴位,如腎俞、陽關、委中.手法以接、推、滾、揉為主.當肌肉鬆弛後,令病人側卧,先搖動腰部,再側搬按.病人經過治療,腰部即覺鬆弛.審病人受傷程度,配合內服中葯,或者外敷,一般腰部扭傷一個療程可愈.
急性腰部扭傷,中葯可採用桃仁承氣湯:用桃仁、桂枝、生天黃、芒硝、白芍、炮山甲、甘草水煎服.注意此方不能用於孕婦,以免有墮胎之弊.
如果郊野旅行,又逢腰部扭傷,臨急間找不到醫生,在此情況下,應讓病人絕對卧下休息.若旅行帶有小型冰箱,可取出冰塊,用布包著,敷於腰部患處,以減少扭傷引起皮下出血,同時冰敷亦有止痛作用.
⑻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和時間 如何正確煎中葯
1、平時兼治中葯時,中葯葯湯的質量與煎葯的器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所以在天中要是一定要選擇適合的器具,最好使用專用的煎葯砂鍋,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它不會與葯物中的某些成分產生反應,而且它傳熱均勻,銅鍋,鐵鍋以及鋁鍋都是金屬材質的器具他們不適合用來煎中葯。
2、在煎中葯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水的數量,如果煎出的葯湯太多不適合病人服用,而且影響葯湯的功效,正常情況下,煎中葯時水的數量應該是中葯葯材體積到5~10倍,不過不同材質的中葯材所加水的數量應該略有不同,比如煎花葉,全草類的葯物加水就要多一些,而煎煮礦物類的葯物或者貝殼類的葯物時加水就要少一些。
3、煎中葯的時候還要知道中葯才在煎煮以前一定提前用清水浸泡,因為中葯多數都是中葯類的乾燥品,他們用清水浸泡後能使中葯變軟,而且能使他們原有的組織恢復到天然狀態,這樣的中葯再去煎煮時會更好的把葯用成分析出。不過浸泡中葯材的時間一定要掌握好,多數中葯材浸泡時間都不能超過兩小時。
4、煎中葯時一定要用文火,也就是中小火來煎煮,可用大火把中葯燒開,然後再用中小火慢慢煎,開鍋以後再加20分鍾左右,裡面的葯汁就能取出,然後再次加水繼續減脂,正常情況下,每次放入的中葯可以反復煎煮2~3次煎煮好的葯湯放在一起調勻後再讓患者服用,能發揮特別好的葯用功效。
⑼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
雖然現在醫學發到,很多先進的儀器設備都可以檢查到人體各個部位的情況,但是從治療上來講,很多人還是比較信賴中醫中葯的可是你知道怎麼煎熬中葯嗎?下面和我一起來了解下!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一:
涼水浸泡。
取回的中葯應該先放入干凈的容器中那涼水浸泡,一般浸泡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這時候中葯吸掉了很多水分,但是水平面應該還要高於葯材。
開始煎熬。
將浸泡好的中葯連同泡中葯的水一起倒入砂鍋內,如果有煎葯專用的鍋就更好了,小火煎熬,砂鍋最忌以開始就大火,因為受熱不均勻,很容易裂開的。
濾出葯渣。
第一遍煎葯,煎開之後還要小火煎熬10-15分鍾,然後將煎好的葯水倒出來,葯渣留在砂鍋內。
繼續浸泡,煎熬。
用涼開水或者溫水繼續浸泡剛剛煎過的葯渣,這次的水不要太多,剛剛沒過葯渣即可。然後小火煎熬至水開後5分鍾,第二次倒出,留葯渣在砂鍋。
第三次浸泡,濾渣。
第三次浸泡,煎熬的方法與第二次相同,只不過這次倒出的葯液的顏色會明顯的減弱。第三次煎熬之後濾出的葯渣基本就沒有什麼葯性了,可是倒掉了。
混合葯液,分為兩份。
將三次煎熬的葯液混合在一起,然後分為兩份,分早晚兩次服用,第二次喝的時候應該加熱一下。喝中葯有時候是需要忌口的,當然不同的中葯要求不一樣,在喝中葯之前不妨咨詢醫生,要遵醫囑,效果才會好。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二:
准備好砂鍋等器皿,刷洗干凈。
把中葯大約泡20分鍾左右。泡的過程中最好不時用攪拌棒攪一下,這樣泡的均勻一些。
中葯泡好後,放在煤氣爐子,或者蜂窩爐子上開始熬制。在中葯熬開之前用大火,熬開之後轉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約20分鍾。
一般要熬制2--3遍,一定要守在旁邊,不要熬沒了湯,有劇毒的。
中葯煎好後,要用過濾網或者拿根筷子擋住葯渣,把葯慢慢倒出。
看了“煎中葯的正確方法”的人還看:
1. 養生壺使用方法
2. 中醫教你如何正確煎中葯
3. 靈芝的葯用及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