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發展的非常迅速,不僅是在網路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個人的需求變得開始容易被滿足。但是在這些個人需求變得容易被滿足的前提下,每個人的隱私也在網路上逐漸放大,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給我們帶來的不好的一些方面。這是因為互聯網發展的過於迅速我們個人在網路上的安全隱患也越來越高,除了在有時候會感覺到自己的軟體在監視自己的行動軌跡,也能感覺到外賣與購物軟體在監聽著我們的內心想法。
同時不要在網路上隨便定位自己的住址和去遊玩過的地方,網路上的人會通過你平常發布的文章定位,而順著蛛絲馬跡找到你的現實生活中。這么一看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你自己沒有注意保護好自己現實生活中的隱私,讓別人順著網線威脅到了自身的人身安全,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能在網路上隨便發出自己的地址。在發布文章時一定要三思而後行,甚至不要在網站上隨便提交自己的個人信息,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保障自己個人電腦與電子設備的安全。一定要有足夠的安全設置,同時定期對自己的電腦和手機進行安全檢測。
Ⅱ 在大數據隱私保護生命周期模型中隱私保護技術主要包括什麼
數據採集時:差分隱私
數據傳輸時:管道加密
數據存儲時:加密存儲
數據使用時:數據脫敏
數據計算時:多方安全計算、可信執行環境
數據分享時:去標識化、聯邦學習
詳情的技術點可以看看信通院2018年發布的大數據安全白皮書
Ⅲ 隱私泄露越來越嚴重,如何更好地保護手機數據隱私
現在人們的生活逐漸被智能化所替代了,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也可以發現,智能化確實是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是也讓我們的隱私受到了一些泄露。不管在任何時候,如果說別人要求我們去掃一些二維碼的話,我們也是不要去同意的。再加上現在都有很多二維碼當中都是有病毒的,掃上了之後也就會讓自己的隱私被泄露了。
定期的更換我們的微信支付密碼或者是支付寶支付密碼,這樣的話也可以加大保護我們的財產安全。在外面的時候,可能大家覺得一些沒有密碼的WiFi會讓自己覺得非常的開心。但在這個時候我們也要知道沒有密碼的WiFi也是會讓自己的個人信息泄露,主要是我們連上了這個WiFi的話,就會讓我們的信息被泄露出去。在這個大數據的社會當中,保護好自己的隱私安全是至關重要的。
Ⅳ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1.網上注冊時不要填寫個人私密信息互聯網時代用戶數和用戶信息量已然和企業的盈利關聯了起來,企業希望盡可能多地獲取用戶信息。但是很多企業在數據保護上所做的工作存在缺陷,對於大部分普通的用戶而言,無法干預企業所採取的數據安全保護措施,只能從保護個人的信息安全著手,盡可能少地暴露自己的用戶信息。
2.盡量遠離社交平台涉及的互動類活動很多社交平台,會要求或是需要填寫個人信息,而這種參與平台活動的行為,實質上卻獲取了大量的用戶信息,遇到那些奔著個人隱私信息去的沒有實質性意義的活動,建議能不參加就不要參與了。
3.定期安裝或者更新病毒防護軟體不管是計算機還是智能手機,都已經成為信息泄露的高發地帶,用戶經常面臨不小心點擊一個鏈接或是下載了一個文件就被不法分子攻破個人賬戶信息的情況,安裝防病毒軟體進行病毒防護和病毒查殺成為設備使用時的必要手段。
4.不要在公眾場所連接未知的WiFi賬號現在公共場所有些免費WiFi供用戶連接使用,有些是為人們提供便利而專門設置的,但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不法分子利用公共場所設置釣魚WiFi的可能,一旦連接到犯罪分子設置的釣魚WiFi,用戶所使用的電子設備就容易被反掃描,而如果在使用過程中輸入賬號密碼等信息,就會被對方獲得。這一點就提醒廣大用戶在公共場所盡量不要去連接免費WiFi,以防個人信息泄露。
5.警惕手機詐騙簡訊及電話現在利用簡訊騙取手機用戶的信息的詐騙事件屢見不鮮。這就提醒用戶需要特別注意犯罪分子可能通過手機進行財產詐騙的可能。當面對手機簡訊里的手機賬戶異常、銀行賬戶異常、銀行系統升級等信息,有可能是騙子利用偽基站發送的詐騙信息。遇到這種簡訊不要管它,或是聯系官方工作人員,詢問具體情況,驗證真偽。
6.妥善處理好涉及到個人信息的單據較為常見的涉及個人信息的單據就是快遞單,上面一般會有手機號碼、地址等個人信息,而一些消費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銀行卡號、消費記錄等信息,這些單據的不妥善處理也會造成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因此對於已經廢棄掉的單據,需要及時進行妥善處置。
Ⅳ 智己怎麼保護用戶數據隱私
智己在成立初期,就由CEO牽頭,成立了一個「隱私保護委員會」。這足以看到智己對於用戶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的重視。
除了制訂用戶隱私保護的整體策略,委員會還負責監督檢查數據安全措施的落實工作,所有的數據採集,遵循「最小必要」原則,只採集必要的數據。對於技術部門而言,數據的收集和外發,尤其是敏感數據,都必須提出申請並通過層層審核。與此同時,一支由數據安全平台、信息安全部門,以及各個部門隱私合規專員組成的「隱私合規工作小組」成立了。這支工作小組負責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落實。
用戶的全程參與,也被智己視作管理方面的一環。一方面,對於數據的採集與使用,智己均嚴格遵守用戶的授權,只採集用戶授權使用的數據;另一方面,用戶也隨時可以關閉智己的數據採集功能,將數據使用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比如,智己的攝像頭可以採集駕駛員車內吸煙、疲勞駕駛等信息,並設置了相應的演算法提醒,不過這些都可以關閉,給用戶最好的隱私保護體驗。
除了制定隱私保護策略,智己還採用前瞻科技,從源頭上杜絕信息泄露。雖然智己的車上還是會安裝攝像頭,但已經取消了人臉識別,並通過新的技術手段,避免採集人臉等敏感信息。例如,智己汽車有個燈隨眼動功能,駕駛員眼睛看哪裡,車燈就照哪裡。智己設計了一套演算法,攝像頭只採集眼球轉動信息,並不會採集任何生物識別信息。
不僅如此,為了讓所有數據透明、可控、不關聯,智己汽車制訂出一套名為IDPP的用戶數據隱私及保密計劃,應用了包括區塊鏈技術、零知識證明、差分隱私在內的前沿科技。智己為每位用戶的信息穿上了一層「保護衣」,也就是零知識證明技術。在零知識證明技術的支持下,用戶不用投入個人敏感信息,就能證明自己是權益的合法擁有者。
Ⅵ 如何保護個人隱私數據
1.計算機加密。Mac計算機上,可以在設置中選擇「安全和隱私」並且進入「文件保險箱」選項,選擇打開「文件保險箱」。PC用戶需要使用BitLocker(磁碟鎖)。
2.登陸的賬號及時退出,並清除cookies。
3.電腦中安裝殺毒軟體。
4.被刪的文件不想被恢復的情況,可以用專門的軟體徹底刪除文件
Ⅶ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大數據技術背景下個人隱私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邊界模糊
在當前對個人隱私進行法律保護的過程中,首先表現出來的問題就是法律邊界模糊,個人隱私相關的法律界限存在不夠明確的問題,這就使得在進行個人隱私保護的時候,容易出現一些盲目性,很難對公民的合法權益進行保障。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急需保護的個人隱私無法得到相應的保護,但是對於一些價值不高,不需要進行法律保護的信息,佔用了大量的法律資源,使得法律成本不斷增加。與此同時,在法律規定模糊性的情況下,使得侵害行為的合法性邊界無法確定,許多企業利用這一漏洞,對個人隱私進行肆意侵犯。特別是在大數據技術背景下,個人隱私的保護面臨更為復雜的環境,在虛擬技術當中,企業可以採用一種十分隱蔽的方式,輕易的獲取用戶的個人隱私,很容易出現用戶隱私泄露的情況,無法開展更為有效的個人隱私保護。
(二)缺乏專門立法體系
從現有的法律體系來看,我國缺乏專門的立法體系,這就使得在個人隱私保護領域當中,很難為公民的隱私保護提供相應的法律依據,使得各項保護工作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在我國目前的根本大法當中,僅僅在公民人格權方面制定了相應的條例,但是對於人格權來說,其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復雜,缺乏明確的法律條文來對個人隱私進行保護。特別是在大數據技術背景下,個人隱私的特殊屬性,使得其無法歸屬到《憲法》規定的任何一種權利當中,這就使得在對個人隱私進行法律保護的過程中,很難有效的落實。與此同時,在現有的法律體系當中,盡管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有著一定的體現,同時也標明了個人隱私侵權行為的入罪標准,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在民事賠償方面並沒有進行詳細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出現個人隱私權被侵害的情況,很難為其提供相應的民事賠償。
(三)監管機關職責不明確
從監督機關的職責來看,目前的法律體系當中並沒有進行向下的規定,這就使得在開展信息監管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混亂的情況。在缺乏立法指導的情況下,各級政府部門在開展監管工作的過程中,職能劃分存在混亂,行政監管部門無法對個人隱私進行有效的保護。從當前的《徵信管理條例》以及《個人信息保護指南》來看,行政機關中具有監管職能的部門很多,包括工信部、質檢總局、人民銀行以及國家標准化委員會等等,但是針對不同部門的職能來說,相關立法工作中缺乏明確的分配與管理,這就使得個人隱私保護容易出現多頭監管的情況,使得行政資源出現了明顯的浪費。由於監管機關職責劃分並不明確,在出現侵權案件以後,在進行依法追責的時候,各部門之間容易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使得個人隱私保護無法得到有效落實。
(四)救濟機制未完善
在現階段的法律體系當中,盡管已經出台了許多的法律法規,對個人隱私進行保護,但是很難傳遞的制止侵權行為,特別是在出現侵權輕微以後,缺乏相應的救濟機制,使得公民的合法權利無法得到保護。首先來看,在舉證方面存在明顯的困難,從現有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來看,要求「誰主張,誰舉證」,公民為了表明個人隱私被侵犯,需要尋求相應的證據。但是在當前的大數據技術背景之下,個人隱私的泄露以及侵權情況更為方便,甚至會在悄無聲息的情況下產生,這就使得用戶很難獲得泄露源頭的相關證據,維權行為也就無法進行。除此之外,訴訟成本十分高昂,在出現個人隱私權被侵犯以後,更多的是採用民事侵權訴訟的方式來進行處理,而這種方式的周期很長,其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受害者在整個訴訟期間,既要克服證據方面的困難,又要付出大量的時間以及金錢成本。
大數據技術背景下個人隱私法律保護完善制度
(一)釐清權利界限
在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下,能夠為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巨大效益,但是其所產生的一些危害同樣存在,特別是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受到了較大的影響。受到大數據技術的影響,信息主體在高速率的數據處理技術時,處於相對弱勢的狀態,這就要求在進行個人隱私立法保護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個人隱私權利的邊界進行明確的規定,從而更好的規范數據控制者的權利與義務,為個人隱私的安全提供可靠保障。控制者在進行數據採集的時候,必須履行告知義務,從而保證個人對信息採集的目的與意義進行掌握,避免出現侵權的情況。除此之外,控制者在獲取相關信息之後,必須要履行數據安全保護的義務,通過採用法律、技術等措施,對個人隱私的安全進行保護,避免出現不法侵害的情況。
(二)完善相關法律
從我國現有的法律機制來看,個人隱私保護的法律條文更多的出現在基本法與普通法當中,這就表明信息保護的效力相對較低。因此,為了更好的保護個人隱私的安全,必須要完善現有的法律機制,通過出台專門的個人隱私保護法,實現隱私保護效力的提升。在進行相關法律完善的過程中,需要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及信息自決的基本原則,在對個人隱私進行充分保護的基礎上,提升公民對大數據技術的信任程度,從而將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與此同時,必須要對政府機構等信息收集者的行為進行重點規范,明確在信息保護中的行政執法與監管職責,為人們的個人隱私提供可靠保障。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開展相應的試點工作,從而對相關法律進行完善,保證所出台的法律規范符合我國的國情,在個人權益保護與推動社會發展方面實現共贏。
(三)加強監管機關行政立法權能
在進行個人隱私保護的過程中,需要相關部門落實自身的監督職能,在信息收集以及處理當中,切實發揮自身的作用。特別是在大數據技術背景下,僅僅依靠個人隱私保護法律已經很難起到良好的效果,這就需要引入更多的保障機制,通過成立專門的機構,對個人隱私進行保護。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大數據技術與互聯網所體現出來的技術性,使得一些傳統部門在進行個人隱私保護方面面臨更多的困難,只有成立專門的監管機構,才能體現出專業性與權威性,從而制定更為詳細的個人隱私保護制度。除此之外,應該強化行業領域的監管工作,通過借鑒美國的行業自律經驗,將行業協會在保護個人隱私當中的作用發揮出來,更好的對個人隱私進行保護。
(四)引進集體訴訟制度
在我國的訴訟案件當中,當大規模群體性糾紛事件產生以後,往往會採用達標人訴訟的方式來進行救濟,在實現訴訟成本降低的同時,減輕法院的負擔,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其所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在對個人隱私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應該引進集體訴訟制度,通過借鑒泰國、美國等地區的經驗,將集體訴訟制度的優勢發揮出來。對於這一制度來說,主要指的是當事人追求的權利與訴訟目的相同,且來源一同一個法律與事實,那麼就可以列入到同一個訴訟程序當中,法院在做出相應的判決以後,所有當事人皆可以此為依據,保障個人權利。在集體訴訟制度的作用下,能夠彌補傳統機制當中存在的范圍狹隘問題,實現法庭成本的有效降低,實現了訴訟效率的顯著提升。與此同時,在集體訴訟的情況下,能夠更好的推動社會公平,實現權力制衡,維護良好的社會環境。
Ⅷ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1.不要隨便注冊那種各種的app網站,這種app網站就容易索取個人的信息。
2.不要隨便在網上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或者是身份證號碼。
3.不要隨便填寫各種各樣的調查問卷。現在在街上、校園、網上都會遇到各種問卷調查,那麼此時一定要注意防範,不要輕易填寫個人信息。
4.朋友圈不要經常曬自己的生活照片,尤其是家裡有孩子的,這對於孩子的安全是有很大的隱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