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記事方法有哪些

記事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04 11:23:45

⑴ 古代人用那些方法記事

1
是結繩記事說。結繩是原始民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記事方法。《易·系辭下》說:「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人用結繩記事,以幫助記憶。今天我們雖然看不到結繩記事的遺跡,但可以在現在的一些民族中找到實例。如過去的雲南省的怒族、佤族用大小不同的繩結表示不同的事情和數目。結繩記事不能演變為文字,但它的表現方法對文字產生了影響。
2是物件記事說。物件記事是用實物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如用一塊牛排表示友好和希望聯合,用一根砍斷了的牛肋骨表示斷交,苦果表示同甘共苦,藤葉表示永不分離等。這種借實物音、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後來成為「會意」、「假借」等造字方法。
3是刻畫符號說。因為可以創造出許多符號,刻畫在不同的物件上,所以這種記事方法有廣闊的發展餘地。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學學》中指出:「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其中他所指的圖畫其實就是由刻畫符號演變而來的。我國曾在四十多個地方先後發現了五百餘個刻畫在陶器、甲骨上的符號,它們跟商代的甲金文有的同形,有的近形,時代距今最遠的有近八千年歷史。因此,有人認為刻畫符號是漢字的起源。

⑵ 古代有哪些記事方法或傳遞信息

記事方法:結繩、壁畫(岩畫)、甲骨文、石刻、築器(青銅銘文、陶器)等。

傳遞信息:聲音(如:吹號、擂鼓、鳴金等)、旗幟(打旗語)、烽燧、驛站、書信、飛鴿傳書等。

1、結繩記事

結繩記事是遠古時代人類擺脫時空限制記錄事實、進行傳播的手段之一,它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

2、石刻

石刻藝術是造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鐫刻有文字、圖案的碑碣等石製品或摩崖石壁。

3、鳴金

鳴金,一種中國古代戰爭時作戰行動信號方式,指進攻,停止或撤退。

4、烽燧

烽燧也稱烽火台、烽台、煙墩、煙火台。如有敵情,白天燃煙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5、飛鴿傳書

古人之間聯系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

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

⑶ 古人除了結繩記事,物語還用什麼辦法記事

1、物件記事

物件記事是用實物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如用一根砍斷了的牛肋骨表示斷交或者苦果表示同甘共苦,藤葉表示永不分離等。

2、刻畫符號

出自唐蘭先生《中國文學學》,他指出:「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其中他所指的圖畫其實就是由刻畫符號演變而來的。我國曾在四十多個地方先後發現了五百餘個刻畫在陶器、甲骨上的符號,它們跟商代的甲金文有的同形,有的近形,時代距今最遠的有近八千年歷史。


(3)記事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典故

古人為了要記住一件事,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以後看到這個結,他就會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記住兩件事,他就打兩個結。記三件事,他就打三個結,如此等等。

如果他在繩子上打了很多結,恐怕他想記的事情也就記不住了,所以這個辦法雖簡單但不可靠。

據說波斯王大流士給他的指揮官們一根打了60個結的繩子,並對他們說:「愛奧尼亞的男子漢們,從你們看見我出征塞西亞人那天起,每天解開繩子上的一個結,到解完最後一個結那天,要是我不回來,就收拾你們的東西,自己開船回去。」

在古典文學中,「結」一直象徵著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人類的情感有多麼豐富多彩,「結」就有多麼千變萬化。「結」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們賦予了各種情感願望,托結寓意。

結是事物的開始,有始就有終,於是便有了「結果」、「結局」、「結束」。如「同心結」自古以來便為男女間表示海誓山盟的愛情信物。而「結發夫妻」也源於古人洞房花燭之夜,男女雙方各取一撮長發相結以誓愛情永恆。

⑷ 古代有什麼記事法

在牆上用木炭畫線或是畫圖.
從商周開始通常用竹片連接起來記錄成文,到北宋沈括發明麻紙以後用麻紙,再到宣紙等紙。

⑸ 古代記事方法有哪些

古代記事方法有契刻、結珠、訊木、結繩等。1、契刻:也稱刻契,就是在竹、木條上刻些鋸齒,用以計數。2、結珠:將貝殼有大有小,並有各種顏色,用以記載歷史或部落間的約定。3、訊木:就是在木棍上刻上各種符號,以此來傳遞信息,或作為使者身份的證明。

 1、契刻:也稱刻契,就是在竹、木條上刻些鋸齒,用以記數。

2、結珠:將貝殼有大有小,並有各種顏色,用以記載歷史或部落間的約定。

3、訊木:就是在木棍上刻上各種符號,以此來傳遞信息,或作為使者身份的證明。

4、結繩: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有關結繩的記載,「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⑹ 古代的人們是用哪些方式記事的

1 是結繩記事說。結繩是原始民族普遍採用的一種記事方法。《易·系辭下》說:「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人用結繩記事,以幫助記憶。今天我們雖然看不到結繩記事的遺跡,但可以在現在的一些民族中找到實例。如過去的雲南省的怒族、佤族用大小不同的繩結表示不同的事情和數目。結繩記事不能演變為文字,但它的表現方法對文字產生了影響。

2是物件記事說。物件記事是用實物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如用一塊牛排表示友好和希望聯合,用一根砍斷了的牛肋骨表示斷交,苦果表示同甘共苦,藤葉表示永不分離等。這種借實物音、義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後來成為「會意」、「假借」等造字方法。

3是刻畫符號說。因為可以創造出許多符號,刻畫在不同的物件上,所以這種記事方法有廣闊的發展餘地。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學學》中指出:「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其中他所指的圖畫其實就是由刻畫符號演變而來的。我國曾在四十多個地方先後發現了五百餘個刻畫在陶器、甲骨上的符號,它們跟商代的甲金文有的同形,有的近形,時代距今最遠的有近八千年歷史。因此,有人認為刻畫符號是漢字的起源。

古人記事擷趣

古往今來,名人大都有一個好記性,但仍十分注重做筆記,並且有的筆記頗有風趣:

蒲草筆記 漢代路溫舒小時家貧無錢讀書。一次,在野外放牧時,發現寬寬的蒲草可用來記字造句,於是便將蒲草採回家,邊讀書、邊在蒲草上做筆記,讀了一本,又抄一本,終於諳熟《春秋》經義,成為有名的法學家。

樹干筆記 南北朝時的任未,外出求學時無錢住客店,便在樹林里搭個小茅棚住,然後削荊條為筆,以樹汁為墨水,讀書做學問。因買不起紙張,便把書中的優美詞句寫在樹幹上,等有錢買到紙後再抄錄下來,後人將此樹林稱為「經苑」。

布袋筆記 宋代詩人梅堯臣,外出時總少不了帶上一個小布袋,每當讀到佳句妙語,就把它們寫在紙片上,然後投入小布袋中。做學問時,便從小布袋中取出所記的紙條,或予以引用,或啟發思維,終成一位出色的詩人。

陶罐筆記 元末著名學者陶宗儀,避亂江華亭時,躬耕於田野,累了便坐在樹下歇息、讀書。每有所感,就取出隨身帶來的筆硯,在樹葉上記下來,並將樹葉筆記放入准備好的陶罐中,埋入樹下。經過10餘年的積累,竟有樹葉筆記數陶罐。後經加工整理,終成頗有學術價值的《南村輟耕錄》。

⑺ 記事寫作方法

記事寫作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流水帳,這種方法的特點就是事情的起始過程全部詳細記錄下來,清楚明了,缺點是比較啰嗦,沒有重點和高潮;第二種方法就是講故事,交待事情的時候加入個人觀點和感想,這樣的寫法能夠有感染力,吸引讀者,其缺點就是作者必須有一定的敘事能力和寫作水平,要不然也還是淪為「流水賬」。

⑻ 古代記事方法有哪些

1、契刻:也稱刻契,就是在竹、木條上刻些鋸齒,用以記數。
2、結珠:將貝殼有大有小,並有各種顏色,用以記載歷史或部落間的約定。
3、訊木:就是在木棍上刻上各種符號,以此來傳遞信息,或作為使者身份的證明。
4、結繩: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有關結繩的記載,「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記事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拼音jìshì,意思是指記錄古今所發生的重大事件。
《禮記·文王世子》:「是故聖人之記事也,慮之以大,愛之以敬。」
《漢書·藝文志》:「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
唐權德輿《洪州西山風雨池記》:「春秋時,國有史氏,君舉必書。德輿從事於公,記事之徒也。」泛指記錄事情。如:記事本。
《新五代史·唐臣傳·郭崇韜安重誨傳論》:「宰相有非其見時而事當上決者,與其被旨而有所復請者,則具記事而入,因崇政使聞,得旨則復宣而出之。」徐無黨註:「記事,若今學士院諮報。今士大夫間以文字相往來謂之簡帖,俚俗猶謂之記事也。」
《清錢謙益《國初群雄事略·漢陳友諒》引《太祖實錄》》:「友諒不敢出,上又移書與之曰:『昨兵泊瀦磯,嘗遣使齎記事往,不覩使回,公度量何淺淺哉!』」
魯迅《花邊文學·論秦理齋夫人事》:「這幾年來,常見有因經濟的壓迫,禮教的制裁而自殺的記事。」

如何記事

小學階段作文的主要形式是記敘文,同學們要在記敘文上多下功夫,掌握它的一般規律。根據文章側重點的不同,記敘文的類型大致有四種:

第一,側重記事。如:

一次有意義的活動

第二,側重寫人。如:

我最敬愛的人

第三,側重繪景。如:

春天的早晨

第四,側重狀物。如:

菊花開了

四者之中,以記事最為重要,因為寫人、繪景、狀物都離不開記事。任何事件都有它的六個「要素」,作文時千萬不能疏忽。這說起來容易,實際做起來卻要多動腦筋,否則文章就不完整。要想練好記事的本領,就得從「小處」著手,注意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小事,多記多寫這些內容,對提高作文水平大有好處。

以上說的是平時的練習,如果是命題作文,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審清題意。拿到題目先要弄清關鍵詞語,也就是題眼。比如《記一件難忘的事》,「難忘」是題眼,抓住它也就緊扣了題意。

其次,就是要在選材上下功夫。可寫的事情很多,不能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一定要選最能感動人,確實使自己終身難忘的事。一般可以用比較的方法,列出幾項內容,比一比,看哪一個最有意義。

材料選定以後,就可以動筆了。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有了好的開頭,作文就成功了一半。開頭的方法一般有正敘,即開門見山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有倒敘,即先寫結果,然後再交代事情經過;有中心開花,即先寫最精彩的場面。三種方法各有長短,小學生初寫作文,最好用正敘,這種方法按事件發展的順序一步步寫下來,使人一看就明白。

最後,就是要處理好「我」在作文中的位置。如果這件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就是文中的主角,要著重寫自己在事件中的表現和感受。如果自己僅是旁觀者或普通參與者,就可以第三者的身份對事件進行敘述。

⑽ 古人記事方法

古代記事方法
1、結繩。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有關結繩的記載,「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2、契刻,也稱刻契,就是在竹、木條上刻些鋸齒,用以記數。
3、結珠,將貝殼有大有小,並有各種顏色,用以記載歷史或部落間的約定。印第安人用過。 4、訊木,就是在木棍上刻上各種符號,以此來傳遞信息,或作為使者身份的證明。澳洲、非洲土人曾使用過。
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鴻雁傳書

漢代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在北海邊牧羊,與朝廷聯系中斷。蘇武利用侯鳥春北秋南的習性,寫了一封信系在大雁的腿上。此雁飛到漢朝皇家的花園後,皇帝得知了蘇武的情形。朝廷據此通過外交途徑把他接了回來。
魚傳尺素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由於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魚傳尺素的說法。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飛鴿傳書
《開元天寶遺事》:「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這是飛鴿傳書最詳盡的描述。
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
竹筒傳書
隋文帝年間南方叛亂,大將軍史萬歲孤軍深入剿匪,那時沒有快遞公司,立即派人截了一節竹子,把寫好的戰事報告裝了進去,封好後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幾天後,有一個挑水的鄉人看到了這個竹筒,便打撈起來打開一看,發現了史萬歲封在裡面的報告,立即把史萬歲部隊接連取得勝利的戰況向朝廷作了報告。隋文帝聽到喜報,繼續乘勝追擊反隋散兵,沒用多久,就徹底平定了叛亂。 據說「郵筒」就是這么來的。
燈塔
燈塔起源於古埃及的信號烽火。那時人們在燈塔里燃燒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鍾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信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進行旗號通信時,可以把信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司令靠發炮或揚帆作訓令,指揮屬下的艦只。1777年,英國的美洲艦隊司令豪上將印了一本信號手冊,成為第一個編寫信號書的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記"字母,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語字母。1805年,納爾遜勛爵指揮特拉法加之役時,在陣亡前發出的最後信號是波帕姆旗語第16號:"駛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1817年,英國海軍馬利埃特上校編出第一本國際承認的信號碼。舫海信號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狀各異:有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

閱讀全文

與記事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0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8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7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2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7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6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4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