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製作食用菌母種有哪幾種方法 保存有那幾種方法 有何意義
製作食用菌母種有固體斜面培養基,液體培養基兩種方法。保存方法常用的有五種。
1. 斜面冰箱保藏法:把生長豐滿健壯的斜面母種,把棉塞在管口剪平,用蜜蠟封口或換用膠塞,存放於攝氏4度冰箱內保存。高溫菌在16攝氏度為宜。有效期3—6個月。
2. 石蠟油保藏法:斜面母種注入經二次滅菌後,在攝氏40度溫箱2天蒸發水分而冷卻了的石蠟油至斜面頂尖1—1.5厘米處,再用蜜蠟封管口或換用膠塞,直立於攝氏4度冰箱或室溫存放。保存期可1—2年。
3. 孢子保藏法:用2×0.5×0.8厘米經滅菌的濾紙條吸附上孢子,可參考孢子分離法,然後把帶孢子的紙條放入無菌試管內,置乾燥器內2—3天吸干水分,再改用膠塞。在冰箱或室溫內可保存多年。
4. 菌絲球保藏法:常用經滅菌的生理鹽水、無菌水、蒸餾水、營養液等裝入試管約5毫升作媒介,把經過液體培養至對數生長期的菌絲球4—5個,移入媒介內,用膠塞封口,冰箱攝氏4度或室溫可保存1—2年。
5. 液氮保藏法:常用經滅菌10%甘油蒸餾水或10%二甲基亞碸蒸餾水為保護劑,注入斜面母種管,刮下菌絲體成懸浮液或孢子液,吸取菌液0.5—0.8毫升注入已滅菌安瓿管,熔封管口,置液氮冷凍器內,每分鍾降攝氏1度,1小時內使其溫度降至攝氏負35度,其後迅速降至氣相攝氏負150度,液相攝氏負196度保存。保存期可超過10年。
Ⅱ 食用菌母種製作視頻
母種是從子實體中提純,復壯獲得母種,人工栽培蘑菇成功的關鍵是菌種,只有優良的菌種才能達到優質高產。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了食用菌母種製作視頻及製作技術,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常見母種培養基有以下幾種:
1.PDA培養基:馬鈴薯200g、瓊脂1820g、葡萄糖20克g,水1000ml,pH自然。此培養基廣泛適用於各種菇類,但不適合草菇、猴頭菇菌絲的生長。
2.馬鈴薯綜合培養基:馬鈴薯200g、瓊脂2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氫鉀1.5g,硫酸鎂1.5 g,維生素B15~10g,水1000ml,pH自然。此配方適合雞腿菇、平菇、雙孢蘑菇、金針菇、草菇等菇類菌絲生長。如在配方中加入蛋白腖20g,猴頭菇菌絲生長會更加旺盛、粗壯。
二、母種培養基的製作方法如下:
1.浸煮容器
一般選用玻璃容器、不銹鋼鍋或鋁鍋、搪瓷鍋等,生產中不能用鐵鍋、銅鍋,以免鐵銹、銅銹混進培養基。
2.配製方法
先按照培養基配方准確稱量培養基的各種成分,再進行配製。以配製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為例,介紹其培養基配製方法如下。
選整齊且沒有芽變(芽變綠)的馬鈴薯,洗凈去皮並挖掉芽眼,切成薄片,稱取200g放入容器內,加入1 000ml水,加熱煮開15~30分鍾,至酥而不爛的程度,用四層紗布過濾(見圖1所示),取其濾液,加開水補足1 000ml。然後在煮汁中加入稱量好的瓊脂,用小火加熱,並不斷用玻璃棒攪拌,至瓊脂全部融化,再用紗布過濾一次,倒入量杯,用開水補足1 000ml。再加入葡萄糖(或蔗糖),用小火再煮幾分鍾並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待葡萄糖(或蔗糖)全部融化,停火倒入量杯並用開水補足1 000ml。在配製過程中,先加入主要元素,再加入微量元素,最後加入維生素或生長素等。如需讓培養基清亮透明,可用紗布將煮好的培養基趁熱過濾一次,倒入容器,待用。
3.分裝
培養基配好後,應趁熱將其分裝到試管內,以免瓊脂冷凝。分裝時應避免培養基粘附在試管口,若瓊脂粘住棉塞,既影響接種又容易滋生雜菌。分裝時可用漏斗分裝,裝入試管中的量,最好不要超過試管長度的1/5,如圖2所示。
4.塞棉塞
培養基分入試管後,應立即塞好棉塞。應用普通棉花(不能用脫脂棉,因其易吸水變潮,滋生雜菌)做棉塞。棉塞塞入試管的長度應為棉塞長度的2/3,松緊度適中,既能保持通氣又能防止雜菌污染,即用手握住棉塞,試管不能掉下,稍微用力才能把棉塞拔下為好,見圖3。
塞好棉塞後,每5支或7支包紮一捆,棉塞部分用牛皮紙或舊報紙用繩捆好。包紙的作用是防止滅菌時冷凝水淋濕棉塞,並防止接種前培養基水分散失或受雜菌污染。
5.滅菌及擺斜面
試管包紮好後,放入手提式高壓鍋的消毒桶內,蓋蓋滅菌。待壓力升至0.05兆帕時,打開排氣閥,放凈鍋內冷空氣,再加壓至0.15~0.17兆帕,維持30分鍾,停止加熱。待鍋內壓力下降為0後,先將鍋蓋打開一小縫,使熱氣溢出,停3~5分鍾後,再打開鍋蓋。利用鍋內的余熱將棉塞烘乾,防止棉塞受潮。待溫度降至60℃左右,再擺成斜面,以防止冷凝水在試管內積聚過多。
擺放斜面時,試管塞棉塞的一頭下面墊厚1厘米的木板或鋼板等,斜面長度不要超過試管長度的1/2,待冷卻後即成斜面培養基,如圖4、圖5所示。
6.無菌培養
滅菌後的培養基,應隨機抽取幾支放在25℃左右的恆溫箱內培養2~3天,若無雜菌生長,便可做菌種使用。
三、母種的轉管與培養
母種的轉管培養即將一支長滿菌絲的試管在無菌操作下,分別轉接到多隻試管中培養。一般每支母種可擴接30~50支,生產上供應的多為子代母種。它可以再次轉管擴接。一般每支又可擴接成20~25支子代母種。母種的轉管與培養需注意兩個關鍵問題,一是轉管接種箱要嚴格消毒,二是轉管次數不宜過多,因轉管代數過多易使菌種生活力降低,轉管次數在4次以內為宜。
1.接種箱消毒
首先用金星消毒液或其他消毒葯品,把接種箱內擦拭乾凈,然後放入分離所得的母種和試管培養基、接種工具、酒精燈、火柴及盛放高錳酸鉀與福爾馬林反應的碗(按福爾馬林10ml/m3+高錳酸鉀5g放入所盛碗內),立即封閉接種箱,讓其發生反應,密閉熏蒸30分鍾。也可用煙霧消毒盒5~6g/m3,密閉熏蒸30分鍾。
2.轉管
操作者在轉管前,應穿好工作服,剪好指甲,洗凈手。將手通過袖筒伸入接種箱內,再用酒精棉球把手及裸露的手腕擦拭一遍。點燃酒精燈,左手持1支分離母種試管和1支斜面培養基,右手拿接種鉤(見圖6-a),首先將接種鉤在酒精燈外焰上灼燒滅菌,接著用右手小指和無名指把斜面母種上的棉塞在火焰上拔掉(見圖6-b、圖6-c),將接種鉤伸進斜面菌種試管,稍冷卻後,將母種斜面上的老菌塊及乾燥部分挖掉,棄之不用,然後取一小塊麥粒大小(1cm×0.3cm)的菌種塊(一定要帶培養基)移接到斜面培養基的中央,抽出接種針,灼燒試管口,迅速將棉塞通過火焰烤一下塞上(見圖6-d、圖6-e、圖6-f)。在試管上貼上標簽。以此類推。直至把接種箱內斜面培養基接完為止,一般由一個人獨立完成。此操作中既要注意試管口和接種鉤始終不要離開火焰無菌區,還要注意避免火焰燒死菌種。
3.培養
菌種接好後,直接轉入培養箱或培菌室內培養,溫度調節在24~28℃,並注意培養室內的通風換氣,遮掩窗戶,避免光線過強,經常檢查,及時揀出雜菌污染的試管,確保菌種純度。菌種菌絲長滿試管後,或及時使用,或放置在4℃以下的冰箱內低溫保藏。
值得注意的是:母種培養基製作過程中,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程進行。選好培養基配方,按其比例嚴格稱量原料,不可多也不可少,否則菌絲生長會受到嚴重影響。製作好的母種培養基,可用於母種的分離培養、提純復壯及轉管、保藏等。
四、純種分離
生產上常用組織分離法進行母種菌種的分離。組織分離法是從種菇上切去一小塊組織移接於試管斜面培養基,經培養獲得菌種的方法。該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有利於保持原來品系的遺傳特性,成功率高等特點。
1.種菇選擇 選種菇時,應到生長旺盛、無嚴重病蟲害的豐產區,採取菇朵圓整、菇體潔白、菌蓋肥厚且緊密硬實、菇柄短且粗壯,具有原品種優良性狀、6~7成熟的第二茬單生菇作為種菇。
2.種菇消毒 種菇選好後,去除表面雜質及菌柄,用75%的酒精棉球擦試種菇表面,然後把斜面試管隨同接種工具(如接種刀、接種鏟、接種鉤、鑷子等)一同放入接種箱內,用氣霧消毒劑5g/m3點燃密閉熏蒸30分鍾。
3.分離 用消毒過的接種刀,把種菇縱剖為二,在菇蓋與菇柄連接處的部位,切取綠豆粒大小(約0.2cm×0.2cm)的菌肉,移接到斜面培養基的中央。然後把接好的試管放入恆溫25℃的無菌環境中培養,2~3天後,組織塊就能長出白色菌絲,經檢查、優選,選出菌絲生長旺盛且無雜菌的試管,作為母種,用於生產或保藏。
Ⅲ 菌種鑒定常用的分離方法有哪些
菌種質量檢測的目標包括菌絲形態、菌落特徵以及子實體形態等方面。質量檢測常用方法如下:
(1)建立標準的培養和觀察方法
對於一個栽培品種各菌種的質量檢測,實際上是以該品種典型的生物學特性(包括形態特徵、生理生態特性、栽培習性)為參照標准進行比較,以檢驗菌種是否存在品種退化、菌種老化、病菌侵染、雜菌污染和品種混雜等質量問題。同時,菌種質量檢測不僅要考慮從哪些方面來評價一個菌種的質量優劣,也要考慮用怎樣的標准方法對菌種質量進行評價的問題。因為一定的結果來源於一定的方法和一定的條件。方法和條件不同,結果就失去了可比性,也就無法鑒別,因此,需要建立標准。這些標准包括:培養基、培養條件(溫度、濕度、pH、光照等)、菌種的菌齡等。
(2)連續觀察
在菌種生長過程中,要連續觀察,一切不正常的現象只有在生長過程中才能表現出來。而當菌種長滿培養基表面後,其不正常現象往往會被菌種的過齡而掩蓋。
(3)宏觀檢查
對食用菌母種、原種及栽培種的宏觀檢查要根據其培養特徵來進行(參見前述有關內容),這是菌種生產者及使用者普遍使用的方法,簡單易行,但需要有多年的從業經驗與技術沉澱。如被檢菌種表現出菌落生長速度不一致、氣生菌絲變稀疏或出現扇變菌落、菌落上過早出現色素、或不同特徵的菌落混雜共存、或菌落上出現黑褐色、青灰色、黃褐色或紅色的孢子堆,均可以確定該菌種存在質量問題。優質菌種外觀菌絲潔白、密集粗壯,生長速度一致,齊發並進。
在生產實踐中,廣大菇農和專業工作人員總結出「純、正、壯、潤、香」的質量檢查方法。這種應用感官識別菌種優劣,是經驗的總結,能大致、快速地鑒定出菌種的優劣。具體方法是:
「純」指菌種的純度高,無雜菌感染,無斑塊、無抑制線,無「退菌」、「斷菌」現象等。
「正」指菌絲無異常,具有親本正宗的特徵,如菌絲純白、有光澤,生長整齊,連結成塊,具彈性等。
「壯」指菌絲發育粗壯,長勢旺盛,分枝多而密,在培養基上恢復、定植、蔓延速度快。
「潤」指菌種含水量適中,基質濕潤,與瓶壁緊貼,瓶頸略有水珠,無干縮、鬆散現象。
「香」指具該品種特有的香味,無霉變、腥臭、酸敗氣味。
通過檢測各種食用菌菌絲生長的色澤、速度、均勻度等特徵是否正常,來判斷菌種生長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但辨別不了是否優質高產。
(4)顯微鏡檢查
對菌絲體進行顯微觀察,可以確定菌絲粗細、分枝、隔膜、鎖狀聯合等特性是否均一,是否與該栽培品種的典型特徵一致(參見前述相關內容)。具有不同形態特徵的菌絲體存在於同一菌種體中,表明該菌種存在質量問題;如果出現菌絲體重寄生現象,常表現出不同特徵的菌絲體相互纏繞,或菌絲體中空變細,或在寄生點出現吸器等不正常現象。
鏡檢的方法是:挑取少量菌絲,置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上,用解剖針或接種針撥散,蓋上蓋玻片,也可加碘酒或美藍等染色後進行鏡檢。正常的菌絲一般透明、分枝狀,有橫隔和明顯的鎖狀聯合;異宗結合的食用菌,如僅有單核菌絲,不具結實性,不宜作菌種用;雙核菌絲中,鎖狀聯合多而密,則結菇力強,一般可認為是好菌種。如:
①雙孢菇 觀察雙孢菇單孢子萌發後的菌絲生長形態。凡菌絲潔白、健壯,保存時間較長時菌絲顏色不變,較耐28℃以上氣溫,生長在基質上平貼培養基表面,氣生菌絲不多的,為同化能力較強,產量較高的菌株。相反,菌絲生長初期好,很快變黃變稀,如蜘蛛絲一樣,長出培養基表面菌絲較多的菌株產量較低。
②香菇 觀察香菇的雙核菌絲,在斜面培養基上生長速度達到1.2厘米/天以上的,菌絲不十分粗壯和潔白,鎖狀連合頻繁,鎖狀連合在菌絲間相距較近,且在觀察面上分布均勻,一般均是高產和抗雜能力較強的菌株。香菇出菇的密度與鎖狀連合有一定關系。
③草菇 觀察草菇菌絲,發現菌絲分枝角度大的,出菇率高,產量高。菌絲分枝角度小、平行排列的,產量低。
各種食用菌的菌絲生長是否正常、是否可用,一般都以色澤、速度、均勻度等特徵加以檢測,但這並不能說明其是否優質高產。
(5)拮抗試驗
也稱對峙反應。同一種食用菌,經分離或雜交,將選育出許多不同的菌株,這些菌株的菌絲在形態上很難區別。如不同編號的香菇菌種,都是白色絨毛狀菌絲,鏡檢時均具有鎖狀聯合等。在當前菌種管理工作尚不十分健全的情況下,「同名異種」、「同種異名」的現象普遍發生,要識別異同,可採用「拮抗試驗」加以區別。具體方法是:
用1支20毫米×200毫米的無底試管,中央部位裝入長 5~7厘米的木屑麩糠培養基,兩端壓平並蓋棉塞,滅菌後,兩端各接入兩株受檢的菌種 1小塊,25℃左右條件下培養,當兩端菌絲往中央生長並相互接觸後,把試管移至20℃、約300勒克斯的漫射光下繼續培養,觀察菌絲接觸區有無對峙反應。若無褐色的帶線出現,表示兩個受檢菌株的基因極相似或相同,是相同的菌株,僅編號不同,即同種異名。如果受檢菌株間形成帶線,則表示是不同的菌株。
用平板進行拮抗試驗測試,方法是在無菌的PDA培養基平板上各接入2個或多個被檢菌株的菌種,在上述條件下培養,觀察菌絲相接觸部分有無帶線,以區別相同或不同的菌株。也可用菌種瓶(袋)進行拮抗測試(圖2-11)。
圖2-11 拮抗現象
(6)菌絲長速測定
在適宜的條件下,若菌絲生長迅速、粗壯有力、濃密整齊,一般為優質菌種。若菌絲生長緩慢、中斷或長速極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和易枯黃萎縮,則為不良菌種。菌絲生長速度測定,可在PDA平板中心接種培養,測量菌落兩個直交直徑,取其平均值。同理,還可在原種、栽培種瓶(袋)壁上劃線測定。
(7)菌絲生長量測定
將等面積的菌苔接入無菌的液體培養基內,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搖床振動培養,經過一定時間後,過濾收集菌絲,反復沖洗干凈後置容器內,80~100℃烘箱中烘乾至恆重後稱重。凡菌絲增殖快、重量重的為優質菌株,而增殖慢、重量輕的為不良菌株。
(8)耐高溫測定
以雙孢菇為例,把菌種置於20~22℃下培養,待菌絲長到1/2試管斜面時,每一菌株取出2~3支試管,置於35℃溫度下,經24小時作抗熱性試驗,然後放到22~23℃下培養,觀察菌絲恢復情況。若菌絲恢復萌發快,仍健壯、旺盛生長,則表明該菌株具有耐較高溫的優良性狀;如果菌絲生長緩慢,出現發黃倒伏,萎縮無力,則為不良菌株。
(9)均一性測定
將母種接種於標准培養基的平板上,並置於標準的環境條件下,每批做30~50個重復,進行長勢和長速的連續觀察記錄。均一性好的品種,每個重復之間長勢和長速幾乎沒有肉眼可見的差異。如果長勢和長速不一,則表明原始的母種的遺傳均一性不良,不宜作生產用種。
(10)純度測定
菌種純度高低是鑒定菌種質量好壞的關鍵環節。優質菌種要求同一管、瓶或袋內只含有所需要的菌種菌絲體,而不能含有其他種類的雜菌。這里所說的雜菌包括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各種黴菌,以及含有兩種食用菌菌絲體或同一種食用菌的兩個品種菌絲。凡是被雜菌污染的菌種都是不純菌種,必須予以淘汰。在三角瓶內裝入淺層液體培養基,滅菌後接入經搗散的菌種,25℃條件下培養,約1周觀察,若有氣泡和菌膜發生,並具酸敗味,說明菌種不純,混有雜菌;如果無上述現象則菌種純正無雜。
(11)長勢測定
菌絲長勢包括菌絲生長的狀態和速度。凡是菌絲生長迅速、整齊濃密、健壯有力的菌種為優良菌種。如果菌絲生長緩慢,或長速特快、稀疏無力、參差不齊、易於衰老,則表明是劣質菌種。在鑒別菌絲長勢時,必須注意,在不同培養基上、不同培養條件下,同一種食用菌菌絲的長勢不同,因此,判斷食用菌的菌種長勢,應採用相同的培養基,這樣,結果就可靠一些。在外界環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菌絲生長旺盛、生長量多、生長速度快的要好於菌絲生長弱、生長量少、生長速度慢的菌種。還有一種方法是在三角瓶內裝入淺層液體培養基,滅菌後接入經搗散的菌種,25℃條件下培養,約1周觀察浮在液面的菌種。如果菌絲向旁邊迅速生長、健壯有力、邊緣整齊,且不斷增厚,說明該菌株生長勢強;若表面生長慢、稀疏、菌絲層薄,說明長勢弱,不宜用於生產。
(12)抗霉性測定
以木耳為例:制備平板,在平板的一邊分別接入不同的木耳菌株,每一菌株3個重復,在26~28℃下培養。待木耳菌絲長到平板一半左右時,在平板的另一邊接上木黴菌絲,繼續培養。之後注意觀察木黴菌絲與木耳菌絲的交界處,出現拮抗線的表示木耳菌株抗霉能力強,木黴菌絲無法長過去,為抗霉能力強的菌株。如果木黴菌絲很快蓋過木耳菌絲,說明這個木耳菌株的抗霉能力差或沒有抗霉力。
(13)出菇試驗
對引進或分離的同一品種的若干菌株進行出菇對比試驗,必須是在各級菌種的培養基成分、培養溫度、培養時間及栽培條件基本一致的情況下進行。出菇試驗可按菇類的常規栽培方法進行,數量可少些。為使試驗准確,每一菌株設3~4個重復,以避免試驗的偶然性。在位置排放上盡可能按菌名拉丁文排列,以相同的措施管理,在管理過程中對環境因子的變化、管理措施及生長歷程、品種本身性狀等要詳細全面記錄。以香菇為例記載內容如下:
①母種菌絲生長情況,如菌絲濃淡、生長快慢、菌苔韌性等。
②原種、栽培種中菌絲生長情況,如菌絲萌動、吃料、生長快慢;菌種表面有無菌皮或菌皮厚薄,白色顆粒狀物有無或多少;培養基轉色情況等。
③栽培階段應記載:菇木轉色快慢、顏色深淺;出菇快慢、菇生長密度;子實體經濟性狀,包括菇的大小、厚度、色澤、圓整程度、菌柄長度、粗細等;轉潮快慢;對水分的敏感程度;產量及產量分布;出口菇比例等。
通過對記載資料分析,選出綜合性狀符合要求的菌株,供大面積生產或出售。
出菇試驗因季節推遲或其他原因,可採用一種較簡單的方法來彌補,即直接將接有各菌株並已發好菌的瓶(袋)裝菌種,小心地敲破瓶頸或打開塑料袋口,使培養料外露(如果是雙孢菇,則要覆土調好土粒的濕度),置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進行出菇(耳)管理,觀察記載各項指標,最後進行評比。但這種方法的結果只能提供參考。
(14)栽培指標
採用一定的栽培規模,通過不同地區、不同原料、不同栽培方式,進行多次反復栽培觀察,詳細記錄、評比後,具有優質、高產、高抗、高效和遺傳性、穩定性強的菌株,才是優質和可推廣的品種。其鑒定的內容、方法和指標有:
①吃料能力鑒定 將菌種接入最佳配方的原種培養料中,置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培養,1周後觀察種菇(耳)菌絲的生長情況。如果菌種塊能很快萌發,並迅速向四周和培養料中生長伸展,則說明該品種的吃料能力強;反之,菌種塊萌發後生長緩慢,遲遲不向四周的料層深處伸展,則表明該品種對培養料的適應能力差。對菌種吃料能力的測定,不僅用於對菌種本身的考核,同時還可以作為對培養料選擇的一種手段。
②成活率 將菌種接在適宜的培養基上,若菌絲能很快恢復、定植和蔓延生長,成活率很高,是質量好的菌種;反之,接種後恢復慢,成活率不高是質量差的菌種。
③出菇快慢 一般說,高溫型的出菇快,低溫型的出菇慢,中溫型的介於兩者之間。而以菇的質量來說,高溫型的質量差,低溫型的質量好。但同一溫型食用菌品種的不同菌株,其菌種接種後若菌絲分解培養料能力強,培養前後培養料失重大,出菇快而多,總產高,即是好菌種;否則為劣質菌種。
④菇峰間隔 在一個生產周期中,子實體發生可分數潮次,產菇最多時稱菇峰,最低時稱菇谷,每個菇峰和菇谷構成一潮菇。凡菇潮多,間隔時間短,說明菌絲分解能力強,供子實體發生的養分積累多,因此轉潮快,是好的菌種;反之,菇潮間隔時間長,或不明顯,零星出菇,產量低,即為劣質菌種。
⑤乾燥率 鮮菇經干制後乾燥率高,說明轉化率高,子實體含水分低,為優質菌種。
⑥生物學效率 生物學效率,指每100千克乾料可產多少千克鮮菇。生物學效率高,則菌種質量好,反之為劣質菌種。
(15)經濟指標
高產不一定高效、豐產不等於豐收,要佔領市場,獲得較高利潤,還必須具備商品的要求,如產品的色、香、味、形,檔次,上市時間,貨架期和保質期等。凡是鮮菇上市時間早,產量高、品質好、檔次高、含水量低,不易變色、變質、破碎、失重,無農葯殘毒、殘臭,符合食品衛生標准和得到的利潤高等,均表示經濟指標高,則為優質菌株;而上市有效時間短,易變色、變味、變質,含水量高,失水嚴重,易破碎,利潤低的菌種均為劣質菌種。如香菇以大小適中、肉厚、色深、邊緣內卷,柄短細為優良;雙孢菇以色白、子實體大小適中,菌柄短,不易開傘等為優良;銀耳以色白、開片好、蒂頭小、松泡率高為優良等。
Ⅳ 食用菌母種
食用菌母種:子實體中分得的菌種稱為母種。
可以找專門做食用菌的實驗室幫你做。一般用PDA培養基或者水瓊脂培養基就可以。
儀器設備有:75%和95%的酒精,次氯酸鈉,超凈工作台,平皿,試管,濾紙,解剖刀,鑷子,乾熱或濕熱滅菌設備。
方法:
1 制備培養基:稱馬鈴薯200g,瓊脂20g,蔗糖或葡萄糖20g,瓊脂20g,取馬鈴薯削皮洗凈,切成拇指大的小塊,加入1000ml水煮至馬鈴薯塊一觸即爛,用四層紗布過濾,將濾液繼續加熱放入瓊脂並攪拌直至瓊脂完全溶解,加入蔗糖,裝置容器內(一般為三角瓶,如是試管可直接分裝)滅菌。
2 滅菌後,如是試管直接擺斜面,如是平皿在超凈工作台內分裝,待培養基凝固即可用。
3 開始分離母種:將採集到的野生菌,與要用的所有儀器試劑一起放入超凈工作台內,紫外殺菌30mim,採用子實體分離方法,用酒精盯燒過的鑷子和刀取菌種中未接觸到空氣的部分,黃豆粒大小,放入平皿培養基內,封號口放入26度的培養箱內3-5天,如未染菌,則在菌肉周圍會有菌絲長出,此為母種。在超凈工作台內,用接種針將菌絲挑出,放入試管中,繼續純化培養,放入恭喜你,分離成功!!!
滿意不???
Ⅳ 平菇菌種(母種)如何使用
母鍾使用方法:
母種培養基配製;
母種分離;
母種擴大培養。
Ⅵ 平菇組織分離製作母種的方案是什麼
平菇組織分離方案如下。首先制備培養基,選擇優質分離材料。然後在無菌環境下挑取子實體菌蓋與菌柄結合部,接種在培養基上,放在適宜的培養條件下進行培養。待菌絲體生長健壯以後,再進行復壯脫毒處理即可。
Ⅶ 平菇的組織培養分離母種的方法是怎麼的求大神指教,謝謝
如果你做不到很好的無菌條件的情況下,組織分離是很難成功的,即使分離出了母種,也可能不是純菌種,對你後續使用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損失。平菇的組織分離是選取生長旺盛的部位組織塊轉接到最適宜的培養基上,經一段時間的最適溫度培養,得到的菌種即為母種試管。
建議:組織分離技術雖然容易操作,但分離過程中很多關鍵點的控制尤為重要,母種最好是由專業的技術人員製作或由研究院所購買,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Ⅷ 獲得灰樹花的母種有幾種方法
灰樹花的母種,多數都是通過組織分離方法獲取。母種性能的好壞,對灰樹花生產影響非常重要,所以必須進行認真細致的挑選,並且通過試種,成功之後方可進行大面積推廣和使用。選擇有3種基本方法:(1)對生產、供應母種的單位或個人進行資格考察。
(2)查清楚母種的生產日期、品種、溫型和地點。
(3)直接觀察試管中的生長形態特徵。
優良的母種是:試管內培養基表面均勻的長滿菌絲。菌絲潔白,如白色棉絮狀,表面不幹燥,無其他顏色和隔斷處。如有其他顏色、雜菌、表面乾燥等不良現象,則棄之不用。保存時間過長,外地引進、未通過試種的母種,最好不要使用,以免造成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