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冬病夏治治風濕的方法有哪些

冬病夏治治風濕的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04 07:59:27

1. 冬病夏治,治的是什麼

冬病夏治,簡單來說就是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病變,在夏天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是中醫治未病理念的一種體現。葯王孫思邈說:「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將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 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溫度最高時期,此時自然界陽氣旺盛,體內氣血暢通,人體腠理處於開泄狀態,因此在穴位上貼葯、艾灸、針刺、或內服中葯等更易疏通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的運行來調整臟腑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陽氣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機。「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它具有溫養全身組織、維護臟腑功能、抗禦外邪侵襲、主持氣化開合、維系陰陽平衡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陽氣在生命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陽氣虛就會出現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禦寒能力下降。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貼敷療法、艾灸法、針刺、拔罐、推拿,以及內服溫養陽氣的中葯和食物等。

貼敷療法

貼敷療法又稱外敷療法,是冬病夏治的最常見方法。將辛溫中葯材研為細末,與各種不同的介質(如薑汁、紅糖)調製成糊或成丸狀,敷貼在穴位的方法,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貼敷療法能使葯力直達病灶所發揮作用,還可以使葯性通過皮毛腠理由表及裡,循經絡傳至臟腑,以調節臟腑氣血陰陽,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現代研究表明,貼敷療法可刺激皮膚的神經末梢感受器,通過神經系統形成新的反射,從而激發機體的調節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增強體質。

艾灸法

艾灸法是一種物理和葯理相結合的純天然的自然療法。艾葉,為菊科灌木狀草本植物。中醫認為,艾葉味苦、辛,能通十二經,《本草綱目》中稱「艾葉能灸百病。」研究證明,艾葉可通氣血、溫經絡,在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同時,還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醫學入門·針灸》載:「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灸法能通過溫熱之氣刺激穴位,平衡陰陽,調節臟腑,溫補督脈,祛除病邪,達到治療疾病的功效。

鋪灸又名長蛇灸,是冬病夏治中常用灸法,是在人體背部脊柱上鋪以生薑等葯物,通過燃燒艾絨刺激調節人體機能的治療方法。該方法將灸法、穴位、葯物效應綜合,在背部督脈上可以灸全段或分段,覆蓋范圍廣,火氣足,有溫通力強的優勢,能有效提高患者低下的免疫力。

針刺、拔火罐

針刺、拔火罐常用於治療冬季下肢發涼的老寒腿、膝關節冷痛、背痛、肩痛等。可在局部穴位貼敷的同時,進行針刺、艾灸、拔火罐等,可以預防冬季老寒腿等的發作。

中葯內服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它具有溫養全身組織、維護臟腑功能、抗禦外邪侵襲、主持氣化開合、維系陰陽平衡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陽氣在生命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陽氣虛就會出現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禦寒能力下降。中葯內服可起到扶正補陽的功效。

中葯內服適合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醫生針對不同患者辨證論治。比如慢性咳喘患者由於久病會導致脾腎虧虛。所以針對個體情況,可以運用健脾補腎、化痰止咳方法。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各種關節痛、老年畏寒症等風寒風濕所致,以及屬於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

1.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慢性支氣管炎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復感冒等。

2.運動系統疾病:頸椎病、腰椎病、腰肌勞損、肩周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膝關節病等。

3.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腹瀉等。

4.耳鼻喉科疾病:過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

5.兒科疾病:哮喘、支氣管炎、體虛易感冒、發育遲緩等。

6.慢性皮膚病:凍瘡等。

7.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慢性盆腔炎等。

1.貼敷的葯物多為辛香走竄通絡之物,貼後皮膚發熱、充血,甚至起泡,這是正常現象。如果泡小,局部塗敷綠葯膏、龍膽紫,以防皮膚感染即可。如果泡大,應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注意保護好創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2.敷貼後盡量減少活動,以免葯物過早脫落,影響療效。去除葯膏後,敷貼部位出現紅、癢、微痛、短期內色素沉著、微微小水泡為正常反應,切勿用手搔抓,避免感染。

3.慎用辛燥之品。夏季氣候炎熱,易傷陰液,而辛溫香燥之品容易導致燥熱內盛,暗耗津液,所以應慎食肉桂、花椒、茴香、羊肉和新鮮桂圓或荔枝等。

4.忌大量服用寒涼之品。夏季炎熱易貪涼飲冷,大量進食寒涼之品,易致中陽受損,脾胃虛弱,損及一身之陽氣,輕則泄瀉腹痛、惡心嘔吐,重則造成陽虛宿疾。

5.慎食大量肥甘滋膩之品。夏季易生暑濕,濕熱之邪易侵襲人體,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導致內外濕熱之邪合擊人體。

6.是忌過量運動。過量運動汗出過多,導致氣陰兩虛,應以運動後少許出汗為宜。

(文/阮志忠 主任中醫師 副教授 南京市中醫院針灸科)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了解更多 健康 科普知識

2.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什麼

三伏天期間,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間。可以從調治和補養身體。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為什麼冬病要夏治?下面是由我分享的冬病夏治的方法有什麼,希望對你有用。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什麼

一般人認為冬病夏治的治療手法只有“三伏貼”,其實不然,三伏貼只是使用最多和最廣泛的方法,其實艾灸、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熏洗、葯浴等都是冬病夏治的手法。

另外,還有口服的湯劑、丸劑、葯片、葯膳、食療,以及體育運動等,這些也可以歸於冬病夏治的范疇。但需要根據醫生的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

適合冬病夏治的病

1、風濕類疾病

適合冬病夏治的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痹病,冬季受寒時加重,病情不斷反復及加重。

冬病夏治適用於感受風寒、外傷,長期慢性勞損而受寒加重的風濕病。比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以及肩周炎、腰突症等。這些疾病遇冷加重,屬風寒濕症的典型臨床表現。

2、胃腸道疾病

適合冬病夏治的胃腸道疾病主要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等。

脾胃虛寒的人,冬病夏治效果比較好。脾胃虛寒類胃病,用針灸、穴位敷貼治療,可激發正氣,緩解疼痛,並減少來年冬季的發作。

3、凍瘡

該病多在寒冷季節發作。患者可在三伏時節進行治療。方法是:取桂枝25克,紅花、紫蘇葉、附子、荊芥各10克,生薑30克。將上葯一起加水煎煮後去渣取汁,然後用此葯液熏洗患處。每日1劑,一般10天為一個療程。

4、呼吸道疾病

適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氣管炎、哮喘、咽炎、扁桃體炎、反復呼吸道感染、肺氣腫、肺結核等。

主要選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腎俞、命門、定喘等穴位貼敷治療,以皮膚發紅,出現似痱子大小的水泡為度。穴位敷貼治哮喘類疾病的膏葯,主要採用白芥子、肉桂、細辛、生薑汁等天然中葯。此外,穴位注射配合穴位敷貼療法,對治療結核病效果較好。

4、過敏性疾病

適合冬病夏治的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病、過敏性結腸炎等。

過敏性疾病大多屬寒性體質,根據中醫”寒則熱之“的治療原則,要用熱性葯、補氣葯進行治療。其次,”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夏季不是過敏性疾病的發病季節,為緩解期。因此,此時治療是一種治本的方法。三伏天在相關穴位用溫熱、補虛葯物敷貼治療,能補益脾肺,調節臟腑,刺激經絡,改善體質,提高人體免疫力,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作。

5、骨傷類疾病

適合冬病夏治的主要有:慢性頸腰痛、肩周炎、頸椎病等。

骨傷類的疾病和其他內科疾病不大一樣,一方面,它表現在軀體上的疼痛是有具體指向的,另外,它又是由身體內的虛寒引起的。所以,治療骨傷類的病要內外兼治,治療軀體的疼再補內里的虛。也可以穴位貼敷的方法為主,補虛用溫陽驅寒的膏葯,貼在滋補全身又位於脊椎的穴位上,比如大杼、命門、身柱、陽陵泉等穴位上,如果頸椎腰椎都不好,可在脊椎上貼一排。如果是手臂、膝關節疼痛,再在四肢的主要穴位上貼敷膏葯,比如足三里、手三里。

6、婦科病

適宜冬病夏治的婦科病: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不孕等。

中醫認為,經過辨證後屬於虛寒因素所致的婦科病,冬病夏治會有獨到效果。冬病夏治,易祛除體內陰寒,舒經通絡,溫化寒濕,活血祛淤,從而促進婦科病患者的盆腔血液循環,治療很多慢性婦科疾病。伏灸膏穴位貼敷,是冬病夏治婦科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此外,還有針刺、灸法、穴位埋線、穴位注射、中葯熏蒸等。

7、亞健康

亞健康的症狀是人容易疲倦、吃不下、睡不好、腰酸背痛、怕冷等。

治療從這些主要症狀入手——人容易疲勞,用葯膏貼敷滋補人體的強壯穴,如足三里、關元和氣海等;腰酸背痛還怕冷,說明人體裡面寒氣太重,腎虛 了,要用溫陽葯膏放在大椎、命門和腎腧穴;睡得不好,用寧心安神的葯,在心腧、膈腧、內關上用葯;胃口不好,說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上用葯。

要冬病夏治的原因

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偏於虛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環境也是寒冰一片,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難的。可是,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體內也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後背的膀胱經以及各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

當然,如果陽氣衰弱,體內沒有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再加上有很多人體質本來就有些陽氣不足,夏天再痛飲消暑的飲料,如冰鎮啤酒、涼茶等,然後整日在有空調的房間里工作,那真是陳寒未祛,又添新寒。寒氣是會沉積的,且身體被寒氣侵襲的地方,必會氣血瘀阻,這叫做“寒凝血滯”。

1、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

2、停留在臟腑,就易產生腫物;

3、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也會運行不暢,就會出現四肢不溫、手腳發麻等症狀。

4、如果不在夏日祛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就又會內外交困了。

3. 內風濕的冬病夏治

內風濕的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祖國傳統醫學中的一種特色治療方法,是利用夏季的氣象條件直接或間接的治病、養病。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冬病夏治風濕病的知識,歡迎閱讀。

1、什麼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祖國傳統醫學中的一種特色治療方法,是利用夏季的氣象條件直接或間接的治病、養病。《黃帝內經》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之時,此時治療某些屬於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陽克寒,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改善,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如風濕病、哮喘、氣管炎等都屬於這一類疾病,利用夏季治療,冬季可以減輕發病或者徹底根治。

所謂“冬病”是指好發於冬季或每到寒冷冬季易發作,或復發,或病情加重的疾病,如中醫所謂的`風寒濕痹(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等風濕病的寒濕型),此類病多具有陽氣虛損,惡寒怕冷等特點,往往於冬季發病或病情加重,甚至夏季尚不能脫去棉衣。

所謂“夏治”是指夏季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冬病”到夏季有所緩解,如果這時乘機辨證施治,配合內服、外用等治療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風濕病簡介。

風濕病在祖國醫學中屬於痹證范疇,早在二千年前《素問·痹論》就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的記載。一般認為痹證的發生是由於人體臟腑虛損,正氣不足,腠理疏鬆,陽氣衛外不固,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留於經絡、肌肉、關節,使氣血閉阻,運行不暢,而發生疼痛、酸麻、沉重、伸屈不利等症。冬季寒冷時節,人體陽氣相對不足,易於感受風寒濕邪,故風濕病在冬季更易誘發和復發,屬於“冬病”。

3、風濕病為什麼適合冬病夏治?

夏季為一年陽氣最盛之時,陽虛或風寒濕邪較重之人,夏季機體陽氣也旺盛,惡寒症狀就會減輕,這時若藉助外界三伏天之陽氣,予以溫補腎陽之葯或散寒除濕之葯,內外結合,使陽氣充盛,驅逐宿邪;使人體陽氣充沛,抗寒能力增強,經絡氣血融會貫通,皮膚、肌肉得到濡養溫煦而症狀減輕。因此,這時配合辛熱之葯以治療,效果更好。故《本草綱目》曰:“夏月宜加辛熱之葯……以順夏浮之氣……所謂順時氣而養天和也。”

另外,正因為本病多發於寒冷季節,所以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投醫治療也往往集中在冬季,一旦入夏病情見緩即停用葯,以致治療不徹底,病情不斷反復和加重,殊不知夏季是治療痹證的最好時機,不但有治療作用,還有預防意義。

4、風濕病的冬病夏治也是風濕病治未病的體現。

臨床醫學表明,某些冬季常發或加重的疾病,其致病因素往往產生於夏季,只是由於夏天天氣炎熱、氣溫過高沒有立即發作而潛伏在體內,一旦到了冬季天氣寒冷便會發作或加重。而且對於風濕病來說,由於夏季來臨,陽氣充沛,外界風寒濕之邪大為減少,所以症狀相對減輕,但由於夏季濕邪較重,又增加了人體感受濕邪發為痹證的機會,針對風濕病夏季既要抓住時機,積極治療,又要提高警惕,預防夏季天氣炎熱,空調風扇為大家帶來清涼,但一定使溫度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不要過低,以免受寒,埋下禍根,更不能貪圖一時涼爽,過多沖洗涼水澡,汗後當風而卧,席地而睡,夜間露宿,冒雨涉水,這都極易患上風濕病;除患病。

除此之外,夏季忌用冷水洗頭,洗頭後應用干毛巾擦乾或在風中吹乾,禁止直接對著電風扇或空調冷風長時間吹。注意少食生冷、瓜果,不要貪涼,飲食要清淡,忌食辛辣厚味,積極參加戶外鍛煉,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情。

5、冬治與夏治有何不同?

二者主要是治病的側重點上的不同。冬季患病處於急性加重期,中醫治療講究標本緩急,此時本虛與標實互見且以標實為急,當遵循急則治標的原則,先解決急症,再治本,但冬季自然界與人體陽氣皆為衰弱狀態,想徹底升發陽氣,根除病邪不易達到。

夏季這些疾病多處於緩解期,這正是一個治本的黃金時期,我們講春夏養陽,就是指隨著春夏之季萬物繁茂,養生養長,人與自然界陽氣逐漸旺盛時施以治療如乘風破浪,故而夏治是一種扶正氣為主的治療方法。

6、哪些風濕病適合冬病夏治?

風濕類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骨性關節炎、風濕寒性關節痛、坐骨神經痛、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強直性脊柱炎、產後風濕等症屬風寒、寒濕、陽虛、瘀血、寒凝等均可採用冬病夏治療法。

7、風濕病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是中醫治病的一個重要思想,方法很多,大體可分為內治法和外治法。

內治法:適合冬病夏治的病人多屬於平素陽氣虧虛、正氣不足的人,尤其以腎虛為主,感受風寒濕邪,導致關節、經絡、氣血痹阻不通,表現為關節、肌肉的疼痛、麻木、重著、畏寒等症狀。內治上以補腎、固護正氣為主,據病情不同,在准確辯證的基礎上,可選用金匱腎氣丸、參苓白術散、玉屏風散等類葯物進行治療。陽氣充足,風寒濕邪則易於驅除。

外治法:包括針灸、中葯熏蒸和超聲葯浴、中葯敷貼、拔罐、刮痧、中葯塌漬等手段,

內治法和外治法之間,不同的外治法之間都可以靈活組合運用。

8、“三伏貼”治療風濕病簡便有效。

風濕病的中葯穴位敷貼療法屬於中醫外治法的一種,所選用葯物均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之功效。通過穴位經絡或者局部給葯,可以同時發揮葯物和穴位的雙重作用;葯物通過透皮吸收,在局部達到一定的血葯濃度,並且刺激局部經絡穴位,發揮最大的全身葯理作用;夏季三伏為人體經絡氣血旺盛之時,此時配合穴位葯物敷貼,可達到最佳療效。於每年入夏後頭伏、二伏、三伏分別敷貼一次或數次,敷貼治療時間以2至4小時為宜,連續3至5年為一療程。

“三伏貼”一般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取穴很重要,找准穴位才能真正發揮葯的作用。其次,貼敷時間需要考慮個體差異,比如身體的吸收能力、耐受性等。所以,貼敷一定要選擇正規的醫療單位。尤其是第一次貼敷,要在醫院經過醫生診斷後才能進行。我院開展的冬病夏治三伏貼,尊重傳統、沿用古法結合現代研究、選用優質葯材自行加工,精心製作葯貼,最大限度地保留揮發性葯物成分,使效果發揮到最優。

中醫的冬病夏治講究的是節氣,三伏期間是一年中最熱時節,也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期,這期間每個時間點的用葯效果都會不錯,如果錯過頭伏,在中伏、末伏都可以進行敷貼。

堅持夏季治療能大大緩解冬季的病情,有的病在夏季堅持治療甚至可望根除。有適合冬病夏治者,應抓緊時機向醫生求醫,或貼、或灸、或服葯、或採用飲食療法,不要病情緩解就停止治療,切莫錯過大好治療機會。

;

4. 風濕病如何冬病夏治

風濕病如何冬病夏治

夏天,是風濕骨病患者最舒心的日子,炎炎夏日減輕了風濕骨痛的干擾。於是,很多風濕骨病患者在夏季疏於治療和預防。殊不知,夏季不過是風濕骨病的“潛伏期”,如不防治,冬季舊病不僅會復發,還有加重的可能。因此,骨病專家提醒,風濕骨病可以“冬病夏治”,利用夏季的氣象條件治療風濕骨病。

風濕病“冬病夏治”的適應症

風濕病是一大類疾病,“冬病夏治”適合陽氣虛、寒冷重、體質差、病程長的多種常見慢性風濕病,中醫辨證多屬於風寒濕痹或虛寒痹患者。一般來說,這類患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平時怕冷,遇寒容易發病或加重。

以下幾種情況適合冬病夏治:

①感受風寒、外傷,長期慢性勞損而受寒加重的風濕病;

②局部關節肌肉發涼,遇風受寒加重,得熱則舒的風濕病;

③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以及頸肩腰腿痛等多種現代風濕病寒型及其他具有關節肌肉部位固定涼痛的風濕病;

④感受風寒濕氣所致具有寒冷時發作、天熱時消失特點的各種關節疼痛及肢體麻木等。而具有發熱症狀或關節局部發熱以及虛熱型的風濕病不宜冬病夏治。

風濕病“冬病夏治”的方法

冬病夏治採取的方法較多,有中葯內服、外治、針灸、理療、食療等。不論是內服還是外治,都能起到鼓舞正氣、驅逐宿邪痰瘀、疏通經絡、活血通脈、溫經散寒等作用,使人體陽氣充沛,抗寒能力增強,經絡氣血貫通,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冬病夏治可辨證選用如下幾種方法。

葯物

可根據具體病情選用葯物,如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春月宜加辛溫之葯……夏月宜加辛熱之葯,香薷、生薑之類,以順夏浮之氣;長夏宜加辛溫之葯……所謂順四時而養也。”

寒邪偏盛者,選用祛寒葯物,如桂枝、細辛、制川、草烏等;陽虛者,可選用補陽葯物,如杜仲、淫羊藿、巴戟天等。以中葯湯劑為主,湯劑不適應者可製成顆粒劑沖服。也可配合一些中成葯,如金匱腎氣丸是中醫沿用千餘年的補陽經典名方,若堅持服用,能有效改善久病陽虛體弱的症狀,增強體質,緩解病情。

外治

外治方法是最常見、最方便的夏治法,方法較多,包括:灸療、穴位貼敷、穴位埋線、超短波、葯透、熱熨、熱敷、沙浴、日光浴等,可根據病情選用。最常用者為穴位貼敷,貼敷可以通過穴位、經絡的作用進行祛寒。人體腧穴對葯物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放大效應,穴位給葯的.生物利用度明顯高於口服給葯,通過養陽穴位的給葯方式,發揮葯物、穴位的雙重治療作用,能使療效倍增。

穴位貼敷通過刺激穴位和葯物的吸收,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反射性地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有利於機體的康復。一般選頭伏、中伏、末伏第一天貼敷治療。

食療

凡是用來治療風濕病的食物,一般不應採取炸、烤、熬、爆等烹調方法,以免其有效成分遭到破壞,或者使其性質發生改變而失去治療作用。

應該採取蒸、燉、煮或者煲湯等烹調方法,以保持食物的食性不變。切忌一次食用過多,以免消化吸收不良,而達不到治療目的。

在選用食療物品時一定要對症,否則就會影響治療效果。一般而言,寒盛者,宜用胡椒、乾薑等溫熱之品,而禁忌生冷;陽虛者,多食狗肉、韭菜等壯陽食品。患者可根據各自的病情、家庭經濟情況、當地的資源等,酌情選用食療處方。

起居

一般來說,夏季陽氣充沛,“冬病”症狀相對減輕,但夏季又是容易感邪致痹的時期。

如夏季濕邪較重,增加了人體感受濕邪而發病的機會;又如夏季天氣炎熱,貪圖一時涼爽,空調、風扇溫度過低受寒,過多沖洗涼水澡,汗後當風而卧,席地而睡,夜間露宿等,都極易致痹或加劇病情,因此需要避免以上因素。除此之外,注意少食生冷、瓜果,不要貪涼,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情,避免過於情緒激動,煩躁或悲傷憂郁;睡眠要充足等。因此既要抓住時機,積極治療,又要提高警惕,預防患病。

;

5. 冬病夏治能治風濕嗎

如果是受涼就加重,冬天疼痛明顯的風濕可以採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冬病夏治主要是指在三伏天,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給人體補陽氣,陰寒之邪被擊退,進而治癒疾病。方法很多,包括貼膏葯,口服中葯,做艾灸等。

6. 老人經常說「冬病夏治」,哪些冬天的疾病能夠在夏天調理好如何調理

一般冬病夏治必須堅持不懈調養三年以上,有些問題可以獲得徹底的治好,但是比較頑固的難題例如風濕類風濕,過敏性哮喘,肺氣腫等諸多問題,只有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減輕冬季病發水平,工作頻率。合適冬病夏治的四種病症:凍瘡:是一種在寒冷季節發病的皮膚病。在冬天身患濕疹的,來臨年春季會特殊的癢。對於凍瘡病人,可以從三伏時間艾灸能防冬天凍瘡發作。

他們的發病通常是受嚴寒、濕冷及時節氣候變化所引起的,而盛夏的陽熱之氣,對風濕類疾病有非常好的冶療,這時冬病夏治,相互配合艾灸效果不錯,可是慢性病的慢治,我們都知道,冬病夏治能夠起到祛寒除濕,助陽陰補陽,調整陽陰,經絡疏通,健脾利濕,增強免疫力,只要堅持做,肯定都會獲得很好的效果。

7. 冬病夏治,6種病可斷根!現在開始療效更佳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葯療法中的特色療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據穴位的主治病證,在人體的特定穴位上進行葯物貼敷、葯物注射、艾灸、埋線、刮痧、拔罐,或內服葯物等。

那麼哪些病症可以採用冬病夏治的治療方法呢?

01

風濕類疾病


適合冬病夏治的有: 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痹病,冬季受寒時加重,病情不斷反復及加重。

風濕骨關節病,在中醫統稱」痹症「。

中醫上說,」風寒濕三氣雜合而致發痹「,意思是寒冷、潮濕、季節氣候變化,都會引起風濕類疾病發作或加重。

夏天陽熱之氣,對風濕類疾病有一定緩解作用。

因此, 這時冬病夏治,配合辛溫之葯以治療,效果蠻好。


02

胃腸道疾病


適合冬病夏治的胃腸道疾病主要有: 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等。

胃病主要有三大類:脾胃虛寒引起的胃病、腸胃濕熱引起的胃病和精神因素引起的胃病。不同的類型有不同的治療和日常保養方法。

脾胃虛寒的人,冬病夏治效果比較好。

脾胃虛寒類胃病,用針灸、穴位敷貼治療,可激發正氣,緩解疼痛,並減少來年冬季的發作。

03

呼吸道疾病


適合科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氣管炎、哮喘、咽炎、扁桃體炎、反復呼吸道感染、肺氣腫、肺結核等。

一些長期慢性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狀,遇冷或冬天容易發作。


04

骨傷類疾病


適合科病夏治的骨傷類疾病主要有:慢性頸腰痛、肩周炎、頸椎病等。

骨傷類的疾病和其他內科疾病不一樣,一方面,它表現在身體上的疼痛有具體指向的,另外,它又是由身體內的虛寒引起的。


05

婦科病


適宜冬病夏治的婦科病: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不孕等。

冬病夏治,易祛除體內陰寒,舒經通絡,溫化寒濕,活血祛淤,從而促進婦科病患者的盆腔血液循環,治療很多慢性婦科疾病。

伏灸膏穴位貼敷,是冬病夏治婦科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此外,還有針刺、灸法、穴位埋線、穴位注射、中葯熏蒸等。


06

亞 健康


亞 健康 狀態介於 健康 和不 健康 之間,到底有什麼病很難說清楚,但冬病夏治對付亞 健康 不是無的放矢,它能針對亞 健康 的症狀各個擊破。

亞 健康 的症狀是人容易疲倦、吃不下、睡不好、腰酸背痛、怕冷等。

治療從這些主要症狀入手:

人容易疲勞: 用葯膏貼敷滋補人體的強壯穴,如足三里、關元和氣海等;

腰酸背痛還怕冷: 說明人體裡面寒氣太重,腎虛了,要用溫陽葯膏放在大椎、命門和腎腧穴;

睡得不好: 用寧心安神的葯,在心腧、膈腧、內關上用葯; 胃口不好,說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上用葯。

來源: 葯店微學堂

8. 三伏天將近,冬病夏治正確除濕氣!

夏季天氣炎熱,但有一段時間更熱,被稱為伏天。離2022年的伏天還有差不多一個月時間,你知道嗎?在三伏天,有一些病進行治療是有奇效的,這個就是我國傳統醫學上常說的「冬病夏治」。

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這是說人體健康受自然界變化的影響。冬病夏治的方法,也是根據這個而來。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根據自然界的變化進行身體陰陽水平的調整,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冬病夏治

接下來和大家簡單聊聊,什麼是冬病夏治。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冬病」是什麼?

「冬病」

「冬病」一般指的是那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者容易加重的疾病,中醫一般將這些疾病歸類為虛寒性疾病。

傳統醫學認為, 這些疾病是由於咱們人體陽氣不足,又趕上冬季氣溫降低,陰盛陽衰,體內的正氣不能祛邪,或重感陰寒之邪。

這些疾病一般包括: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腹瀉、關節冷痛、怕冷、體虛易感等。

接下來再說說,什麼是「夏治」

「夏治」

「夏治」一般指的是在夏季三伏天時,外界和人體的陽氣最旺。

這時候通過溫補陽氣的手段來散寒驅邪,活血通絡,不僅可以增強機體抵抗病邪的能力,還有助於祛除陰寒之病邪,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三伏天最常用的調理方法,就是應用三伏貼來對肺氣虛弱、關節疼痛、陽氣不足類患者進行調理和治療。

三伏貼 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寬胸降氣,健脾和胃,鼓舞陽氣,調節人體的肺脾功能, 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不斷增強,從而達到 振奮陽氣、促進血液循環、祛除寒邪、提高衛外功能的效果。

適應症主要包含以下幾類:

呼吸系統疾病: 易感冒、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哮喘、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骨關節疾病: 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關節炎、頸腰椎間盤突出症、骨性關節炎及各種風寒濕痹等;

消化系統疾病: 消化不良、慢性腹瀉、慢性結腸炎、慢性胃炎(虛寒型)、厭食、胃腸功能紊亂等;

兒科疾病: 反復發燒、體虛易感、咳嗽、哮喘、支氣管炎等;

婦科疾病: 痛經、寒濕帶下、宮寒型不孕、月子病等;

調理: 免疫力低下、陽虛體質、氣虛體質、亞健康狀態等。

三伏貼雖然有效,但不是所有人都適用,以下人群不宜使用三伏貼。

不宜人群包括:

孕婦及兩歲以下的嬰兒;

皮膚過敏、有瘡、癤、癰和皮膚破損者;

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等器質性病患者;

葯物過敏、疾病發作期(如發燒等)。

注意事項:

病史較長或病情較頑固的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適當增加貼敷次數;

貼敷三伏貼的當天千萬不要洗澡,也不吃發物、辛辣、寒涼之品。

發熱後及時揭掉,以免燙傷。

三伏貼都是專業人士配置熬煮,並製作完成,針對不同人群的症狀對症開方。

三伏貼不能隨便亂用, 建議有需求的人到正規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三伏天「艾灸」

除了三伏貼,也可以在三伏天進行灸療,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方法。

前文我們也有講到,三伏天是全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此時應用艾灸,可以 對經絡 腧穴 進行溫熱的刺激,通過灸療令陽氣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的氣血直達病處,標本兼治。

特別是家有老人,三伏天來艾灸肚臍(神闕穴), 可增強人體抗病能力,醫治常年累月的虛勞諸疾,還可預防保健,回春延年。

方法:

准備艾條,將其一端點燃後,讓燃端靠近要灸的皮膚穴位,使穴位很快溫熱起來,然後將艾條慢慢上提, 保持在距皮膚3~4厘米的地方,保持不動,一般灸個5~10分鍾就可以了。

此時可以感受到,艾灸的地方皮膚發紅卻不灼痛,局部、遠端部位還有酸、麻等舒服的感覺。

艾灸時要注意

1.艾灸時要控制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隨著艾灸時間的推移,程度逐漸加重。

2.在進行頭、胸、皮薄而多筋骨的位置時,艾灸的灸量要小些;在腰腹部、肩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

3.如果艾灸者的體質強壯,灸量可以加大;如果是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和小孩,可以適當減少灸量。

4.如果出現暈灸的情況,一定要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重者及時送醫院救治。

5.出汗多、勞累或飢餓時不要做艾灸,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和腹部不要做艾灸。

以上就是冬病夏治的相關內容了,你了解了嗎?

9. 類風濕冬病夏治的方法都有哪些

1.中葯內服:比如,慢性咳喘病人由於久病會導致脾腎虧虛,所以針對個體情況,可以服「止咳合劑」、「化痰合劑」等多種對症葯物。只要堅持連續服用3個月,就會有不錯的療效。

2.穴位敷貼:這是屬於內病外治的方法,即將具有相應治療作用的中草葯製成膏劑,敷貼在病人的背部相應穴位上,使葯物由皮膚進入穴位經絡,再通過經絡氣血的運行到達肺臟,調整機體內在平衡,增強機體的免疫力。這種方式需要有準確的敷貼時間,即每年每伏的第一天,一伏一敷,以皮膚有燒灼感為度。這也是目前開展最為廣泛的治療方法之一。

3.穴位注射:通常選用丹參、川芎等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可以起到調節病人體內神經體液,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效。每月1次,連續3個月。此外,脫敏治療也可以採用這種方式,主要是針對過敏性哮喘病人。首先,病人必須做過過敏原試驗,明確致敏物質後,由醫生給病人注射脫敏制劑,使其過敏程度降低,從而減少哮喘發作。脫敏治療是一種長期方案,患者需要耐心配合,以達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4.葯物外擦:在治療凍瘡時,最多採用的方法是用新鮮中草葯炮製而成的酊劑外擦患處,同時用自然日光照射5分鍾。一般堅持擦葯一周,在擦葯期間再加用穴位敷貼一次,即可起到鼓舞正氣,驅逐宿邪,疏通經絡,溫經散寒等作用,使人體抗寒能力增強。

5.飲食療法:不要以為這是「濫竽充數」,飲食療法如今已經成為當今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如慢性咳喘病人要少吃肥膩葷油以免體內生痰;肺虛之人,提倡多食生薑、蘿卜、百合、粳米等,有利於補益肺氣;脾虛之人,應多食白人參、蓮子、薏仁以利脾氣強健,從而令痰無處可生;腎虛之人,可進食白羊腎、肉蓯蓉、五味子等以補腎納氣平喘。

6.運動療法:運動是永恆的真理,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提高機體的抵抗力是一種自然康復療法。按照中醫的理論,在夏季適當增加體育鍛煉,也能起到預防冬季疾病的目的。

10. 風濕骨病的冬病夏治

隨著炎炎夏日的到來,“冬病夏治”已經成為點擊率最高的名詞,倍受老百姓的關注。所謂冬病夏治,其實就是利用夏季的氣象條件直接或間接的治病、養病,能提高療效,甚至治癒。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風濕骨病的冬病夏治!

夏季最適宜治療風濕骨病

中醫裡面的“冬病”是指好發於冬季或每到寒冷冬季易發作,或病情加重的疾病。風濕骨病就是其中的一種。此類病多具有陽氣虛損、惡寒怕冷等特點,往往於冬季發病或病情加重。而“夏治”是指夏季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冬病”到夏季有所緩解,如果這時乘機辨證施治,配合內服、外用等治療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風濕骨病中醫統稱“痹證”,其原因主要由於正氣虛弱,風寒濕邪乘虛而入流注於經絡、關節、肌肉,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多由寒冷、潮濕、季節氣候變化而引起、發作或加重,而夏天陽熱之氣對其有一定緩解作用,因此,這時配合辛熱之葯以治療,效果更好。另外,正因為風濕骨病多發於寒冷季節,所以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投醫治療也往往集中在冬季,一旦入夏病情見緩即停用葯,以致治療不徹底,病情不斷反復和加重。因此,夏季是治療痹證的最好時機,不但有治療作用,還有預防意義。

風濕骨病“夏治”選葯需謹慎

風濕骨病患者在夏季犯“好了傷疤忘了疼”的毛病是不對的。相反,夏天的腸胃吸收比冬天要活躍,對葯效的提升也有加速作用。如何選擇夏季使用的風濕骨病的葯物呢?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從病理出發。風濕骨病如果需要選擇中葯,必須從風濕骨痛的治病原理出發。治療風濕骨病,最重要的.是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溫腎補血。所以,在選擇葯物的時候,一定要閱讀說明書上是否清楚明白地寫有“祛風除濕,舒經活絡”等字樣,和明確表示可以治療骨病的葯物。以桂龍葯膏為例,其說明書上就清楚地寫有“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舒經活絡,溫腎補陽。用於風濕骨痛,慢性腰腿痛。”等描述清楚,符合風濕骨痛病患者症狀的說明。

第二,從配方出發。能快速緩解疼痛是衡量好的風濕骨痛葯物的條件之一。所以在選擇葯物時就需要看配方中是否含有能夠止痛的葯物。例如,能起祛風除濕的三爪龍、活血散瘀的五爪龍、祛瘀止痛的過崗龍等長久用於風濕骨痛病的中葯材。

第三,從葯效出發。與丸劑、膠囊、片劑、湯葯相比,膏劑類型的中葯是最為有效,最快為人體吸收的載體。因為,膏劑介於液體和固體之間,既能有效地保持葯物的生理黏性,不似湯葯易流失,又比固體更加容易為人體所吸收。所以,膏劑類的葯物能起到更有效更快速的止痛效果。

延伸閱讀:類風濕冬病夏治

夏季伏天是治療類風濕病的最佳季節,一方面自然界夏季陽氣旺盛,人體之陽氣亦隨之欲升欲旺,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此時利用針、推、灸、罐等中醫傳統的綜合治療方法,陽虛者予以助陽,內寒凝重者予以溫里祛寒。在這套療法中,推拿、針灸可以疏通經絡,扶助陽氣,溫里祛寒,配合穴位拔罐、灸療從而更好地發揮扶陽祛寒的治療目的。另一方面,夏季天氣炎熱,人體腠理開泄,在此季節對骨關節病的患者進行針、推、灸、罐相結合的綜合療法,能很好地調節人體臟腑功能,行氣活血,改善體質,祛除風、寒、濕、邪,達到治療目的,有助於徹底清除病邪“宿根”。

冬病夏治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適應陽氣虛、寒冷重、體質差、病程長的一類人,這類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平時怕冷,遇寒容易發病。在治療方法上,醫院一般都選用針灸、擦浴、拔火罐、按摩、理療、食療、穴位貼敷、中葯內服等治療方法,能起到鼓舞正氣、驅逐病邪、疏通經絡、活血通脈、濕經散寒等作用,使人體陽氣充沛,抗寒能力增強,經絡氣血貫通。另外,不定期可以針對個體的不同體質,通過益肺、健脾、補腎的葯物扶助人體的陽氣,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冬病夏治治風濕的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0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8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7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2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7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6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4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