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上皮組織有哪些染色方法

上皮組織有哪些染色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04 03:00:52

㈠ 上皮組織

上皮組織也叫做上皮,它是襯貼或覆蓋在其它組織上的一種重要結構。由密集的上皮細胞和少量細胞間質構成。結構特點是細胞結合緊密,細胞間質少。通常具有保護、吸收、分泌、排泄的功能。上皮組織可分成被覆上皮和腺上皮兩大類。被覆上皮分布在身體表面和體內各種管腔壁的表面。又分成單層上皮和復層上皮。前者包括單層扁平(鱗狀)上皮、單層立方上皮、單層柱狀上皮(有的有纖毛)、假復層柱狀上皮(有的有纖毛);後者包括復層扁平(鱗狀)上皮、移行上皮。被覆上皮有保護、吸收、分泌、排泄作用,可以防止外物損傷和病菌侵入。

單層上皮由單層細胞組成,常見於物質容易通過的地方。眼睛視網膜的色素層是單層立方上皮。分布在鼻腔、喉、氣管、支氣管等內腔表面的是假復層上皮。看起來像復層,實際是由不同高度的單層細胞所組成。較低的是杯狀細胞,它可以分泌黏液;較高的是纖毛細胞,它可以掃除被黏液層黏附的吸入的塵粒。

皮膚的表皮,口腔、咽食管、肛門和陰道的表面,還有眼睛的角膜是復層上皮。復層上皮由多層細胞組成,更有利於保護作用。

腺上皮更具有分泌功能。以腺上皮為主要組成成分的器官為腺體。腺體分為外分泌腺和內分泌腺。

外分泌腺有胃腺、腸腺、汗腺等。它們是由腺上皮圍成的腺泡,分泌物流入其中央腔內,再由導管排到管腔或體表。

內分泌腺有腎上腺、垂體、甲狀腺、性腺等。腺細胞常排列成團狀、索狀或泡狀,沒有導管,激素分泌後立即進入毛細血管和淋巴管。

上皮組織再生能力很強,復層上皮的表淺細胞不時脫落,深部細胞不斷分裂增生,使上皮保持動態平衡。

上皮組織實驗
(1)單層上皮:
單層扁平上皮:11號片,腸系膜裝片,硝酸銀鍍染。細胞質部分稍呈淡黃色,核呈空泡樣(如用染料復染,則可顯示出)。間皮細胞、內皮細胞之間的區別。
單層柱狀上皮:13號切片,豬十二指腸橫切片,或膽囊切片。Bouin氏液固定,石蠟包埋, HE染色。小腸絨毛、柱狀細胞的胞核呈橢圓形、細胞的游離面紋狀緣、杯狀細胞、淋巴細胞。
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14號切片。豬氣管橫切片,Bouin氏液固定,石蠟包埋,HE染色。細胞核的排列高低不齊、柱狀細胞、纖毛、基細胞、杯狀細胞。
單層立方上皮:12號片腎小管或55號片甲狀腺切片,製片方法同上。立方形細胞,核為圓形,細胞界限清楚。
(2)復層上皮
復層扁平上皮:65號切片,豬食管橫切片,Bouin氏液固定,石蠟切片,HE 染色。矮柱狀細胞核為長橢圓形、多邊形細胞核為圓形或橢圓形、梭形或扁平細胞核深染固縮。
復層變移上皮:15號切片,動物膀胱橫切,Bouin氏液固定,石蠟切片,HE 染色。空虛收縮狀態時上皮變厚,表層細胞呈立方形或橢圓形,體積較大;中層細胞為多邊形,基底層細胞多為矮柱狀或立方形。而當尿液蓄積膨脹時,變移上皮變薄,細胞形態也發生改變,表層細胞多呈扁平形。

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由細胞和大量細胞間質構成,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包括基質、細絲狀的纖維和不斷循環更新的組織液,具有重要功能意義。細胞散居於細胞間質內,分布無極性。廣義的結締組織,包括液狀的血液、松軟的固有結締組織和較堅固的軟骨與骨;一般所說的結締組織僅指固有結締組織而言。結締組織在體內廣泛分布,具有連接、支持、營養、保護等多種功能。

結締組織在動物體內分布廣,種類多,包括固有結締組織(疏鬆結締組織、緻密結締組織、網狀組織、脂肪組織),血液、軟骨和骨組織,它們都有共同的特徵:
它們都起源於胚胎性結締組織——間充質。在它們的組成成分中除細胞外,還有大量非細胞物質(無定形基質和纖維)。

結締組織均起源於胚胎時期的間充質(mesenchyme)。間充質由間充質細胞和大量稀薄的無定形基質構成。間充質細胞呈星狀,細胞間以突起相互連接成網,核大,核仁明顯,胞質弱嗜鹼性.間充質細胞分化程度低,在胚胎時期能分化成各種結締細胞、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等。成體結締組織內仍保留少量未分化的間質細胞。

肌組織

肌組織muscle tissue由肌細胞或稱肌纖維muscle fiber組成。按其存在部位、結構和功能不同,可分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種。

肌組織(muscle tissue)主要由肌細胞組成,肌細胞之間有少量的結締組織以及血管和神經,肌細胞呈長纖維形,又稱為肌纖維(muscle fiber)。肌纖維的細胞膜稱肌膜(sarcolemma),細胞質稱肌漿(sarcoplasm),肌漿中有許多與細胞長軸相平行排列的肌絲,它們是肌纖維舒縮功能的主要物質基礎。根據結構和功能的特點,將肌組織分為三類: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屬於橫紋肌。骨骼肌受軀體神經支配,為隨意肌;心肌和平滑肌受植物神經支配,為不隨意肌。

(一)骨骼肌skeletal muscle是分布於軀干、四肢的隨意肌,肌纖維呈細長圓柱狀(長1--30mm,直徑10-300mm,直徑10-100μm),有多個直至數百個細胞核,位於纖維的周緣部。肌的外面是由結締組織構成的肌外膜epimysium,肌外膜內含血管和神經,伸入肌內將肌分隔為若干肌束,本身構成包裹肌束的肌束膜perimysium, 並進而又伸入到每條肌纖維的周圍,構成富含毛細血管和神經纖維的肌內膜endomysium。這些結締組織除對肌組織具有支持、保護和營養作用外,還可調整單個肌纖維和肌束的活動。肌纖維的肌漿內含許多與細胞長軸平行排列的肌原纖維myofibril,每條肌原纖維均由明帶和暗帶相間的結構構成,各條肌原纖維的明帶和暗帶又排列於同一水平上,因而,肌纖維顯示出明暗交替的橫紋,所以又稱橫紋肌striated muscle, 肌纖維收縮時,肌原纖維暗帶的長度不變,與暗帶兩端相鄰的明帶變短。骨骼肌受軀體神經支配,受意識控制,屬隨意肌,收縮快速、有力,但易疲勞。

(二)平滑肌smooth muscle主要分布於內臟和血管的壁,所以又叫內臟肌visceralmuscle。平滑肌纖維呈梭形,無橫紋,細胞核位於肌纖維中央。纖維的長短不一長者可達200μm,短者僅20μm,前者見於腸壁肌層,後者見於小血管壁,一些生理上伸縮大的器官,如妊娠子宮其肌纖維可長達600μm。平滑肌受內臟神經支配,不受意識控制,屬於不隨意肌。內臟平滑肌的特點是具有自動性,即肌纖維在脫離神經支配或離體培養的情況下,也能自動地產生興奮和收縮。

(三)心肌 cardiac muscle主要分布於心臟壁,也存在於大血管的近心端。心肌纖維呈短柱狀,也分支並互相吻合成網,核呈卵圓形位於肌纖維中央,可見雙核並偶見多核。肌原纖維也有明帶和暗帶,因而也具有橫紋。但心肌受內臟神經支配,屬不隨意肌,心肌收縮慢、有節律而持久,不易疲勞。

㈡ 在觀察植物細胞和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實驗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什麼

生物實驗的染色試劑太多了,觀察細胞內不同的細胞結構用的是都是不同的——請問你想要看的是什麼結構?細胞核?內質網?線粒體?或是細胞骨架?

如果只是中學的實驗的話:一般來說,對於植物:染細胞核用龍膽紫或醋酸洋紅;口腔上皮細胞若是觀察其線粒體:可用健那綠(或者叫詹納斯綠);其細胞核也可用龍膽紫染色;若要見其DNA和RNA是用甲基綠和吡羅紅染色;動物的細胞骨架一般使用G250考馬斯亮藍染色(不過很少見)。

㈢ he染色所用的染料中什麼是酸性染料

HE染色法所用染料中屬於酸性染料的是伊紅染料。

  1. 伊紅是一種紅色酸性染料.在微生物學實驗中,用於鑒別產酸性細菌的一種培養基添加劑。

  2. HE染色法所用的蘇木精染液為鹼性 ,主要使細胞核內的染色質與胞質內的核糖體著紫藍色 ;伊紅為酸性染料 ,主要使細胞質和細胞外基質中的成分著紅色 。


伊紅染料的介紹:

伊紅(eosin)為酸性染料,將細胞質和細胞間質染為粉紅色·切片在染色前需要脫蠟,染色後用中性樹膠或DPX封片,以便長期保存 。伊紅為紅色粉末,易溶於水,溶液呈綠色熒光,能溶於醇。常用於組織學用於上皮細胞、肌肉纖維和細胞漿染色。


he染色法介紹:

蘇木精 — 伊紅染色法 (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 ,簡稱HE染色法 ,石蠟切片技術里常用的染色法之一 。蘇木精染液為鹼性 ,主要使細胞核內的染色質與胞質內的核糖體著紫藍色 ;伊紅為酸性染料 ,主要使細胞質和細胞外基質中的成分著紅色 。HE染色法是組織學、胚胎學、病理學教學與科研中最基本、使用最廣泛的技術方法。


HE染色法結果鑒定:

細胞核被蘇木精染成鮮明的藍色,軟骨基質、鈣鹽顆粒呈深藍色,粘液呈灰藍色。細胞漿被伊紅染成深淺不同的粉紅色至桃紅色,胞漿內嗜酸性顆粒呈反光強的鮮紅色。膠原纖維呈淡粉紅色,彈力纖維呈亮粉紅色,紅血球呈橘紅色,蛋白性液體呈粉紅色。

著色情況與組織或細胞的種類有關,也隨其生活周期及病理變化而改變。例如,細胞在新生時期胞漿對伊紅著色較淡或輕度嗜鹼,當其衰老時或發生退行性變則呈現嗜伊紅濃染。膠原纖維在老化和出現透明變性時,伊紅著色由淺變深。

㈣ 常見的真菌塗片或組織切片的特殊染色有哪些各適用於

常見的真菌塗片或組織切片的特殊染色有哪些各適用於
凡是間葉組織細胞都可產生網織纖維,也可產生膠原纖維,纖維母細胞是產生膠原纖維的主要細胞。膠原纖維是結締組織中的主要纖維,是結締組織中起支持作用的重要部分,具有一定的韌性和堅固性,能抵抗一定的牽引力而不致撕裂。膠原纖維是原膠原互相錯開1/4平行排列交聯成膠原原纖維,膠原原纖維再聚合成較寬的結構。按膠原的化學成分可分為15種,間質中的膠原纖維主要由I、Ⅱ、Ⅲ型膠原組成,新鮮時呈白色,故又稱為白纖維。在HE染色中呈均一的粉紅色,與周圍間質區分不是很清楚。染色後,便可明顯區別開來,易於觀察病變時膠原纖維的變化。
應用:
(1)器官硬化性疾病的觀察:如肝硬變、心肌瘢痕的觀察,膠原染色更易於觀察診斷。
(2)瘢痕與澱粉樣物質鑒別:前者膠原纖維染色為陽性,後者為陰性。
(3)骨纖維異常增殖病與骨纖維化的鑒別:利用膠原纖維染色可較易觀察前者膠原纖維紊亂,縱橫交錯,後者較規則。 網狀纖維是非常細而短的纖維,大量堆積時則形成緻密的網狀,故有網狀纖維之稱。疏鬆組織中網狀纖維比較少,它多分布在結締組織與其它組織交界處,如在上皮組織與結締組織交界處的基膜內,毛細血管周圍以及造血器官,內分泌腺的腺細胞團索和外分泌腺的腺末房周圍等處均有豐富的網狀纖維。
網狀纖維的變化,反映了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的不同過程,對疾病的診斷有極大意義。網狀纖維的多少、粗細緊密、疏鬆或斷裂,都是病理檢驗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在臨床病理診斷中,可根據其存在和分布來鑒別癌與肉瘤。而在HE染色標本上,網狀纖維不易顯色。所以網狀纖維的組織化學染色,在臨床病理診斷上占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應用:
(1)癌與肉瘤的鑒別:在網狀纖維染色下可清楚顯示出肉瘤每一個細胞周圍有網狀纖維圍繞,或似為團狀或巢狀的瘤組織,但團巢內仍有破碎的網狀纖維,癌顯示為明顯巢或索狀,巢內無網狀纖維。
(2)骨基質與濃縮的分泌物、血漿或水腫液的鑒別:骨基質內有網狀纖維,而後者無。
(3)炎症細胞與癌細胞的鑒別:在支氣管活檢中有時擠壓較重,一些深染的細胞擠壓成團,難以判斷是受擠壓的炎症細胞。這種病例染網狀纖維有利於鑒別,炎症細胞不成巢,小細胞癌可有巢狀或索狀結構。
(4)壞死與死後自溶的鑒別:在胰腺是生前壞死還是死後自溶有時很難鑒別,染網狀纖維,前者網狀纖維支架破壞較嚴重,結構塌陷,而後者雖然死後自溶嚴重,但網狀纖維支架結構常可保存。
(5)血管性腫瘤的鑒別:有時血管內皮細胞瘤與血管周圍細胞瘤常規染色較難鑒別,網狀纖維染色,可顯示清楚的血管結構,看清腫瘤細胞與血管關系有利於鑒別。內皮細胞性腫瘤,腫瘤位於血管壁的網狀支架內,而外周細胞則圍繞著血管壁或與之呈放射狀排列。
(6)肝硬化及慢性肝炎肝細胞碎片狀壞死或纖維化的鑒別:
a.慢性活動性肝炎壞死灶有時較難辨認,染網狀纖維顯示局部有網狀支架的破壞與崩解,結合HE切片較易判斷小灶狀壞死。
b.慢性活動性肝炎輕度纖維化,在網狀纖維染色下較易判斷。
c.慢性淤血性肝硬變有時較難判斷,網狀纖維較易觀察中央靜脈及小葉下靜脈通道上的網狀纖維增生。增生較明顯,有反包圍現象,形成假小葉結構,就可診斷淤血性肝硬變。
(7)萎縮性胃炎的診斷:在HE染色胃粘膜有無萎縮較難判斷,網狀纖維染色可較清楚顯示胃粘膜正常結構破壞,間質纖維增生,有助於胃粘膜萎縮的診斷。
(8)有助於癌浸潤的診斷,有些上皮性腫瘤是否早期突破基底膜形成浸潤,HE染色難以確診,而網狀纖維染色可較清楚顯示基底膜,較易確定基底膜有無早期浸潤破壞現象。
(9)腦內原發瘤與轉移瘤的鑒別:腦內絕大多數腫瘤網狀纖維很少,只有血管周圍有少量網狀纖維,而轉移癌及肉瘤都有明顯的網狀纖維,故有利於鑒別。
(10)非乾酪性結核與結節病的鑒別:後者結節內及結節周圍較早出現明顯的網狀纖維,觀察此有利於二者鑒別。

㈤ 為了使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口腔上皮細胞更清晰需要染色染色的具體方法是

(1)(5)顯微鏡是用來放大的,而顯微鏡放大物象的部件是目鏡和物鏡,放大的倍數是目鏡放大的倍數×物鏡放大的倍數.如果該顯微鏡正在使用的目鏡標有「4×」字樣,物鏡標有「10×」字樣,那麼觀察的物體被放大了4×10═40倍.
(2)粗准焦螺旋用於升降鏡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鏡筒的范圍較大.細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較小幅度的升降鏡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確,調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物像不夠清晰,應該通過調節細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3)顯微鏡視野亮度的調節方法為:小光圈通過的光線少,視野暗,平面鏡只能反射光線不能改變光線強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鏡調節會使視野變暗;大光圈通過的光線多,視野亮,凹面鏡使光線匯聚,能提高視野的亮度,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鏡調節,會使視野變亮.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在使用顯微鏡時,調節光線強弱的結構是光圈和反光鏡.
(4)在使用顯微鏡觀察時,要先用低倍的物鏡找到物像,需要時再換高倍的物鏡.
(6)進行染色時,可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故答案為:(1)②物鏡;④目鏡
(2)⑥細准焦螺旋
(3)③遮光器;⑦反光鏡
(4)低倍
(5)40
(6)稀碘液;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㈥ 用顯微鏡看口腔上皮細胞時用什麼染色液體

用顯微鏡看口腔上皮細胞時可以用釋稀的碘酒進行染色,將細胞染成淺黃色,細胞核近似黑色。

㈦ 常用的細胞染色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細胞染色方法有:

1、簡單染色法,常用鹼性染料如美藍等進行簡單染色;

2、革蘭氏染色法,主要包括結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或丙酮)脫色以及番紅復染四個過程;

3、瑞氏染色法,瑞氏染料溶劑主要是由伊紅美藍組成;

4、吉姆薩染色法,吉姆薩染色原理與結果和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

5、細胞免疫熒光染色法,免疫熒光染色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抗原抗體之間的特異性結合。

染色是生物顯微玻片標本製作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先把破壞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再使用染色劑,將生物組織浸入染色劑內,使組織細胞的某一部分染上與其他部分不同的顏色或深度不同的顏色,產生不同的折射率,以便觀察。

另外,銀染法也較常用。當組織塊浸入硝酸銀溶液中時,有的組織結構能直接把硝酸銀還原,使銀粒附於其上,呈棕黑色或棕黃色。有些結構本身對硝酸銀無直接還原能力,若加入還原劑,可使硝酸銀還原沉澱顯色。


(7)上皮組織有哪些染色方法擴展閱讀:

染色細胞固定有物理法與化學法,物理法為乾燥和火焰固定,化學法最常用的是甲醛、乙醇、丙酮和醋酸等。

1、偶氮偶聯法:利用人工合成的酶底物,在酶作用下,產生分解產物,再與重氮鹽結合引起偶氮偶聯,使其形成不溶性的偶氮色素,以此證明酶的存在。

2、聯苯胺法:粒細胞和單核細胞中的過氧化物酶作用於過氧化氫,釋放新生態氧,使無色的聯苯胺形成藍色沉澱。

3、普魯士藍法:細胞內、外鐵與酸性亞鐵氰化鉀作用,形成藍色亞鐵氰化鐵沉澱。

4、雪夫反應:過碘酸氧化細胞內糖類中乙二醇基形成乙醛基,醛基與雪夫試劑作用,使無色品紅形成紅色沉澱。

5、金屬沉著法:其他尚有物理學方法,如脂溶性染料染色(顯示脂質)、熒光顯示、放射自顯影以及體外活體染色亦常用於臨床血液細胞學診斷。

㈧ 用詹那斯綠對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的線粒體活體染色的具體步驟

試劑
1.Ringer 溶液
氯化鈉 0.85g
氯化鉀 0.25g
氯化鈣 0.03g
蒸餾水 100ml
2. l%、1/5000詹納斯綠B溶液
稱取50rug詹納斯綠B溶於5mi Ringer溶液中.稍加微熱(30—40℃),使之溶解,用濾紙過濾後,即為1%原液1mI,加入49ml Ringer溶解,即生1/5000工作液裝入瓶中備用。最好現用現配,以保持它的充分氧化能力。

實驗操作
1. 人口腔粘膜上皮細胞線粒體的超活染色觀察
(1) 取清潔載玻片放在37℃恆溫水浴鍋的金屬板上,滴2 滴詹納斯綠B 應用染液。
(2) 實驗者用牙簽寬頭在自己口腔粘膜處稍用力刮取上皮細胞,將刮下的粘液狀物放入載玻片的染液滴中,染色10~15min(注意不可使染液乾燥,必要時可再加滴染液),蓋上蓋玻片,用吸水紙吸去四周溢出的染液,置顯微鏡下觀察。
(3) 在低倍鏡下,選擇平展的口腔上皮細胞,換高倍鏡或油鏡進行觀察。可見扁平狀上皮細胞的核周圍胞質中,分布著一些被染或藍綠色的顆粒狀或短棒狀的結構,即是線粒體。

順便推薦一下「生物秀」這個網站

㈨ 用什麼染色劑將口腔上皮細胞染色質進行染色

鹼性染液:有美蘭、甲基紫、草酸銨結晶紫、醋酸洋紅!這些一般實驗室都有

㈩ 巴氏染色的原理是什麼

巴氏染色液的染色原理:

核酸等電點為PH1.5-2.0,當PH>2.0時,能結合帶正電荷的蘇木素。染料中的伊紅、亮綠、橙黃等為酸性染料,俾士麥棕為鹽基性染料,能與細胞漿中相反電荷的蛋白質結合,從而染出鮮艷的結構。

細胞學常規染色普遍使用巴氏(Papanicolaou)法,橘黃G與EA36或EA50聯合使用可將胞漿染成顏色鮮明的綠色、藍色和粉色,細胞中的細胞核是由酸性物質組成,它與鹼性染料的親和力較強;而細胞漿則相反,它含有鹼性物質和酸性染料的親和力較大。

巴氏染色液正是利用這一特性對細胞進行多色性染色,細胞經染色後能清晰地顯示細胞的結構,胞質透亮鮮麗,各種顆粒分明,細胞核染色質非常清楚,從而較容易發現異常細胞。

巴氏染色注意事項:

一、細胞核著色不佳

1、細胞核著色過淺:

(1)鹽酸分化時間過長或蘇木素染液時間過長。需要縮短分化時間或延長鹼化時間;每日加入少量新鮮蘇木素染液或重新配製蘇木素液。

(2)在固定之前製片乾燥。所以對巴氏染色的製片需要嚴格遵守濕固定的原則。

(3)自來水的PH值偏酸性。使用鹼性溶液。

2、細胞核著色過深:

(1)鹽酸溶液濃度不夠。適當加入幾滴鹽酸以增加濃度。

(2)製片用高於95%以上濃度的酒精固定後可以出現染色過深。應用95%酒精固定。

二、細胞漿著色不佳

1、如果全片內胞漿都淡染,則需要延長染色時間或更換新液。

2、如果胞漿不分色,均為淺紅色。製片在固定前乾燥或製片被有大量球菌樣細菌影響胞漿染色。此情況可以適當增加染色時間能夠部分糾正不分色狀況。

3、胞漿染成灰色或紫色,是由於蘇木素染色時間過長或鹽酸分化不佳。經過褪色後重新蘇木素可以糾正。

4、由於標本的不同,同樣配方的EA染液可造成偏藍、偏綠和偏紅,對不同的標本應該使用不同的EA染液。一般認為,EA36和EA50用於婦科標本,而EA65或改良EA用於非婦科標本。

5、胞漿不分色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由於EA染液的PH值不恰當所致。如染色為紅色,可以加少許磷鎢酸溶液糾正;如染色均為藍色或綠色,可以加少許飽和碳酸鋰溶液糾正。對於改良EA染液,每100ml染液加入2ml冰醋酸後染色效果更佳;染液使用更持久。

閱讀全文

與上皮組織有哪些染色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0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8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7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2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7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6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4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