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熬中葯有哪些步驟,做錯一個都會影響葯效
正確的中葯湯劑可以充分發揮中葯的最大功效。如果煎葯的步驟不對,中葯的療效就會受到影響。如果情況嚴重,中葯的功效將會嚴重喪失,最終功效將會降低。那麼中葯應該怎麼煮呢?最好的煎葯容器是陶瓷和砂鍋,其次是不銹鋼鍋、搪瓷鍋和耐高溫玻璃器皿,因為這些容器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煎葯的成分發生反應。
煎煮時間直接影響葯效。煎葯時間從葯液的沸騰開始計算。一般來說,治療感冒等外感疾病的中葯可煎10-15分鍾,滋補中葯需煎40-60分鍾,其餘中葯需煎20-25分鍾。你學會了嗎?中葯煎煮方法是否恰當直接影響葯效。如果你煮得不好,損失會很大。
『貳』 中葯的正確熬法和喝法,以及要注意什麼,還有會有什麼不良反映
1 煎葯法
1.1 煎葯的容器
煎煮容器與葯液質量密切相關,一般認為煎葯宜用銀器、砂鍋、瓦罐,忌用銅、鐵器。其中砂鍋受熱均勻,導熱和緩且性質穩定,不易與中葯內所含化學成分起變化,故為首選。而銅、鐵的化學性質活躍,極易與中葯內所含的鞣質、甙類等成分起化學反應,輕則使葯液變色,重則破壞有效成分,甚至產生副作用。如條件不允許,也可考慮用鋁製品或搪瓷製品煎葯。
1. 2 煎葯的時間
磁石、赤石脂、牡蠣、珍珠母、穿山甲、鱉甲、龜板、龍骨等金石、介類、甲殼、角骨類葯物,為使有效成分盡力煎出,應打碎先煎,一般為10~15分鍾以上。附片、川烏、草烏、生半夏、生南星等應先煎,破壞其毒性,而保存其有效成分,一般需半小時以上。吸水量大的葯物如絲瓜絡、燈芯、大腹皮、通草、灶心土等宜先煎汁,再熬其他葯。
蘇葉、藿香、薄荷、砂仁、玫瑰花等芳香葯應在待其他葯煎至快好時,再放入同煎約15分鍾,目的是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失及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壞;大黃、桂枝、鉤藤、徐長卿等也應後入,因久煎易破壞有效成分,減低療效。胖大海、番瀉葉、芒硝等宜泡水服,天麻、肉桂等宜研末泡服,以免影響葯效。
另外,煎煮中葯時,如沒煎焦,可繼續加水煎煮後服用,但葯效已減。若煎干後,解表葯、芳香葯等所含的揮發成分絕大部分已經揮發掉,再加水煎服也就無效了。還需說明的是,煎煮葯劑的時間均以葯液煮沸後計算,煎完後即應濾出。
1.3 煎葯的次數
中葯湯劑每熬一次後,有效部分的提取率為45%,也就是說煎服三次已提取了有效部分的90%。如果葯物只煎1~2次,則有效成分總量損失30%~55%,補益葯就更多,故提倡煎葯3次為佳。湯劑服用劑量一般每天1劑,根據病情,嚴重者可每天2劑,慢性病可隔天1劑。除病情嚴重者可將頭煎、二煎葯汁一次頓服外,最好辦法是將葯物煎煮3次,然後將3次煎液混勻後分2次或3次服完。
1.4 煎葯的火候
煎煮中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為「武火」,慢火煎之為「文火」。一般先武後文,即開始用大火,煎沸後改用文火。解表劑宜武火急煎,使「氣足力猛」;滋補葯宜武火煮沸後文火慢煎,使葯汁濃厚,葯力持久。
另外,煎葯不宜頻頻攪動,一方面會使鍋中的溫度喪失過多,不利於中葯有效成分的溶出,另一方面會使某些葯物中的易揮發成分大量揮發,影響葯物的療效。一般10分鍾左右翻動一次即可。
1.5 煎葯的其他注意事項
煎葯前宜用冷水浸泡30分鍾或更長時間,以葯材浸透為准,則有效成分易於煎出。煎葯以涼開水為佳,因為避免了自來水余氯對有效成分的破壞和減少了有效成分與鈣、鎂離子結合沉澱的機會。如果直接用沸水煎葯,植物細胞壁不易破裂,細胞中的蛋白質、澱粉就會出現凝固、糊化等現象,從而降低療效。加水以超出葯物表面2~3cm為度,二三煎用水量應減少,但仍需超過葯物表面為宜。當然加水也應根據具體葯物性質和方劑類型靈活應用。
對貴重葯如人參、西洋參等應另煎;阿膠、龜板膠、鹿角膠等應烊化;帶絨毛及粉質或顆粒細小而不易過濾的葯物,宜用布包煎;對液體中葯如竹瀝、黃酒、薑汁等宜兌服;茯苓研細後煎,發揮葯效更好。
烏頭煎、烏頭桂枝湯等方劑和烏頭、甘遂等有毒葯物宜和白蜜同煎,這樣能制其毒性,同時還能和中補益潤燥,兼可矯味。有人認為生石膏在40℃時溶解度最高,那麼入葯不必先煎,只需將其粉沖入湯葯中攪拌,稍沉澱後服其上清液即可,可供參考。
『叄』 中葯千萬別煮錯了,先煎、後下對湯葯的效果影響很大,還應該注意什麼
中葯的先煎後下裡面的學問很多,比較堅硬類的中葯比如:龍骨、牡蠣、石決明等需要把它們打碎先煎30分鍾,之後再與其他葯物一同煎煮,這就是所謂的先煎。中葯後下指的是那些比較容易揮發不易保存的葯物需要後下,比如:薄荷、藿香、杏仁等。
三、後下
在群葯停火後的5-10分鍾時再將其納入,煮沸大約10分鍾左右即可。這類中葯往往經受不住較長的煎煮,時間久了,容易破壞葯物結構以及有效成分。比如:砂仁、桃仁、藿香等。有些葯物不必後下,比如:芒硝、珍珠粉等,因為它們已經是粉類物質了,不必再先煎後下,直接溶於煎好的葯液中即可。
『肆』 你煮中葯的方法很可能是錯的!正確煮中葯,才能不影響療效
湯劑是中葯最為常用的劑型之一,自商代伊尹創制湯液以來沿用至今,經久不衰。湯劑的製作對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一定的要求。讓我們一起來正確煎中葯吧!
以砂鍋、 瓦罐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銅鐵鍋,以免發生化學變化,影響療效。
多用自來水、井水、純凈水等,但總以水質潔凈新鮮為好。
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緩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稱急火,是指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迅速的火候。
先將葯材浸泡30-60分鍾,用水量以高出葯面為度。
一般中葯煎煮兩次,第二煎加水量為第一煎的1/3-1/2。
兩次煎液去渣濾凈混合後分2次服用。
煎煮的火候和時間,要根據葯物性能而定。
一般來講,解表葯、清熱葯宜武火煎煮,時間宜短,煮沸後煎3-5分鍾即可;補養葯需用文火慢煎,時間宜長,煮沸後再續煎30-60分鍾。
常見的中葯煎煮法
某些葯物因其質地不同,煎法比較特殊,處方上需加以註明,歸納起來包括有先煎、後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沖服、煎湯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 先煎: 主要指有效成分難溶於水的一些金石、礦物、介殼類葯物,應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鍾,再下其他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
如代赭石、生石膏、龍骨、牡蠣、珍珠母、龜甲等。此外,附子、烏頭等毒副作用較強的葯物,宜先煎45-60分鍾後再下他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葯。
(2) 後下: 主要指一些氣味芳香的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於揮發而降低葯效,須在其他葯物煎沸5-10分鍾後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砂仁、白豆蔻等。
此外,有些葯物雖不屬芳香葯,但久煎也能破壞其有效成分,如鉤藤、大黃、番瀉葉等亦屬後下之列。
(3) 包煎: 主要指那些黏性強、粉末狀及帶有絨毛的葯物,宜先用紗布袋裝好,再與其他葯物同煎,以防止葯液混濁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於鍋底,加熱時引起焦化或糊化。如滑石、青黛、車前子等。
(4) 另煎: 又稱另燉,主要是指某些貴重葯材,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還應單獨另煎,即另燉2-3小時。煎液可以另服,也可與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參、西洋參、羚羊角、鹿茸等。
(5) 溶化: 又稱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膠類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葯物,為避免入煎粘鍋或粘附其他葯物影響煎煮,可單用水或黃酒將此類葯加熱溶化即烊化後,用煎好的葯液沖服,也可將此類葯放入其他葯物煎好的葯液中加熱烊化後服用。如阿膠、鹿角膠、龜甲膠、鱉甲膠及蜂蜜等。
(6) 泡服: 又叫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於水或久煎容易破壞葯效的葯物,可以用少量開水或復方中其他葯物滾燙的煎出液趁熱浸泡,加蓋悶潤,減少揮發,半小時後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紅花、番瀉葉、胖大海等。
(7) 沖服: 主要指某些貴重葯,用量較輕,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細末製成散劑,用溫開水或復方其他葯物煎液沖服,如牛黃、珍珠、西洋參等。
某些葯物,根據病情需要,為提高葯效,也常研成散劑沖服。如用於止血的三七、白及及用於息風止痙的蜈蚣、全蠍、地龍和用於制酸止痛的烏賊骨、瓦楞子等。
某些葯物高溫容易破壞葯效有效成分難溶於水,也只能做散劑沖服。如鶴草芽、硃砂等。
此外,還有一些液體葯物如竹瀝汁、薑汁、藕汁等也須沖服。
(8) 煎湯代水: 主要指某些葯物為了防止與其他葯物同煎煮混濁,難於服用,宜先煎後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葯物質輕用量多,體積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須、金錢草等,也須放湯代水用。
本文作者:余永萍
余永萍,女,黨總支書記,副主任醫師,本科學歷,2005年畢業於雲南中醫葯大學,從事臨床工作10餘年。曾到雲南省中醫醫院、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修學習。現任雲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中西醫協同發展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雲南省民族民間醫葯學會皮膚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雲南中醫葯學會中醫皮膚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中醫葯學會中醫風濕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醫葯學會老年病分會理事、雲南省中醫葯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
擅長:痤瘡、濕疹、蕁麻疹、帶狀皰疹、類風濕關節炎、胃炎、感冒、咳嗽、腹痛等。
『伍』 如何正確煎中葯 正確地煎中葯的方法
生活中多數的 中葯 在服用前都是需要煎煮的,但是多數人可能對於煎中葯的時間和放的水等不是很了解。如何正確煎中葯?本文是我整理如何正確煎中葯的資料,僅供參考。
如何正確煎中葯
煎煮中葯的器皿選擇
煎煮中葯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葯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瓦罐的 化學 性質穩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葯時水分不容易蒸發。
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葯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後再把葯垢清洗干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葯時要經常攪拌,否則葯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鳳凰 中醫 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葯。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葯里的多種化學成分發生反應,產生毒副作用。
煎中葯的時間
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 清熱 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其中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煎中葯的其它細節
鍋蓋
通常剛開始煎葯時須蓋緊鍋蓋,待水沸時可用兩根筷子撐起鍋蓋,留些縫隙讓蒸氣排出。有些中葯含有揮發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類葯物以及西洋參等貴重葯材,煎煮過程中其有效成分易發散到空氣中,則須蓋著蓋子熬。
浸泡
如同打豆漿前需要浸泡黃豆一樣,煎煮中葯前,應先用冷水將中葯浸泡1—2小時(除用醋、酒泡的葯),要20分鍾。
用水
煎葯用自來水即可,水量要浸過葯材表面1—3厘米。葯材過多或易吸水的可適當增加。
火候
煎煮時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葯液後,改用文火(即小火)慢煎。
操作
煎葯時要注意攪拌葯料,讓葯液充分煎透。每劑中葯一般煎兩次,第二次時間可略短。有些葯物需要區別對待,如先煎、後下、沖服等,中葯師都會在抓葯時講明。
中葯的正確熬制方法
1.煎葯器具:在煎葯時盡量使用砂鍋、不銹鋼、玻璃、搪瓷等器具為佳,忌用鐵器、銅鍋。因為前者理化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與葯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以保證葯物的療效。而鐵銅類成份性質較為活潑,易與葯物中的成份發生反應,影響療效。
2.浸泡方法:煎葯前,應先將葯物放入葯鍋內,加干凈的冷水浸泡葯物,加水量以淹沒過葯面3-5cm,浸泡20-60分鍾為宜(過久則葯物易發霉變質),這樣有利於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劑葯煮兩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將浸泡好的葯煮沸後,改用中、小火,維持葯物沸騰;第二煎加水適量少些(以淹沒過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時最好加蓋, 一般情況下煎葯時注意不宜頻頻打開鍋蓋,否則氣味易走失,葯效降低。
4.煎熬時間:葯物煮沸後開始計算時間。一般葯物第一煎20-30分鍾,第二煎15-25分鍾;滋補及質地堅實的葯物第一煎40-60分鍾,第二煎30分鍾左右;解表、理氣及質地輕松、芳香的葯物第一煎6-15分鍾,第二煎5-10分鍾。
5.濾取葯液:葯液煎取量需根據病人的病情、年齡等具體情況 決定 ,成人量一般每煎約200-500ml, 兒童 量約為成人的1/4-1/2,即50-250 ml。
6.服用時間:每日一劑,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葯液,這樣可以使兩煎葯物在體內的濃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勻可靠。也可以將兩煎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兩次服用,兩次以相隔6小時左右為宜。當天煎的葯當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補葯宜飯前半小時服用;清熱葯及對胃腸有刺激的葯物宜飯後半小時服用;其它葯劑請遵醫囑。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熱服、溫服、冷服3種,一般而言,發汗解表葯和溫補葯宜溫服;祛寒葯、治療關節痛和潰瘍病的葯宜熱服,清熱 解毒 葯宜冷服。
8. 注意事項 :中葯包里經常看到用紙或紗布另包的中葯,標有先煎、後下、包煎、沖服等字樣。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則將影響葯物的效果。煎煮過程中視情況可以補加水量,但要不斷攪拌,防止溢鍋、糊鍋。
(注意:熬焦、熬糊葯物的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正確地煎中葯的方法
一、水洗中葯降低療效
中葯煎煮前千萬不要清洗,因為葯材經水洗後,將丟失一部分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導致葯效降低。中葯中有不少葯材是粉末類的,也有的在配葯時需研碎,如桃仁、龍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會造成這些葯物的流失。還有的葯材在炮製過程中加入蜜、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易溶於水中,若用水沖洗,可導致部分輔料丟失。如常 用葯 材中的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二、煎葯前先用冷水泡
煮容器與葯液質量關系非常密切,目前多主張使用陶瓷、瓦罐,以確保中葯的療效。一般加冷水漫過葯面,浸透後再煎煮,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一般浸泡30分鍾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據葯材自身質地的輕重和季節、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特別在夏季,浸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引起葯物酶解和霉敗。煎前浸泡花、草、葉可浸20分鍾;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葯材宜浸泡30~60分鍾。
宜選用潔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用水量應視葯物的重量、體積、吸水能力、煎煮時間、火候及所需的葯量等因素來決定,一般以水漫過葯物半寸左右為宜。煎葯的用水量應一次加足,不要中間加水,更不能把葯煎幹了再加水重煎,煎乾的葯應棄掉。
三、葯材入鍋注意順序
處方上註明先煎的葯物,應先放入清水中煎沸,沸後20分鍾左右,再加入其他葯物同煎。處方上註明後下的葯物,可在其他中葯煎好後,再加入後下的葯物煎約5-10分鍾便可。處方上註明沖服的中葯,應先將它放在碗里,用煎好的葯液倒進去,攪和後服用,例如田三七就常沖服。處方上註明是烊化的中葯,則應先將煎好的葯液去渣,然後趁熱將需烊化的中葯放進去,用木筷子徐徐攪動至均勻後服用。如果該中葯仍未溶化,可用文火加溫,同時徐徐攪動葯液至均勻,例如阿膠常烊化服用。
四、煎葯加多少水合適
煎葯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水最好採用經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葯材成份發生沉澱反應。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葯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葯材量的5-8倍,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葯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葯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20-30分鍾即可。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葯物略多。
五、煎煮次數與方法
中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葯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
後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葯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葯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葯時葯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葯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葯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葯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葯材,避免浪費,一劑葯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治療一般 疾病 的中葯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後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分鍾,二煎10~20分鍾。用於治療 感冒 的解表中葯或清熱葯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10~20分鍾即可,並趁熱服用。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葯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鍾,二煎為20~30分鍾,三煎為10~20分鍾。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葯及補益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常攪拌。
煎煮好的中葯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澱在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葯物煮干煮焦了,則此葯不能服用,因為此時產生很多有毒物質,服用對身體有害。
六、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後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葯物加水煎煎煮後都會吸附一定葯液。其次主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葯渣再吸附。如葯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份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份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葯物,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佔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一般在最後一次煎煮時,趁熱將葯液濾出後,要將葯渣用雙層紗布包好,絞取葯渣內剩餘葯液。有研究表明絞取葯渣內的葯液可增加葯液成份的15%-20%
中葯煎後所取得的葯液成人一般每次200毫升左右,學齡期兒童100毫升,嬰幼兒50毫升為宜。按一日2次服用。
七、服法
服用中葯,許多人的習慣是一劑中葯煎兩次,分頭汁和二汁分別服用。其實,這種服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中葯中易溶的甙類、多糖類、揮發油等有效成份在頭煎中含量較多,其它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時,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多,故兩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葯效也差異很大。所以,服用中葯一般應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葯液體合並,攪拌均勻後分為2份或3份,分別於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發揮葯效至最佳程度。一般來說,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 指示 ,中葯煎煮方法每隔4小時左右服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葯力持續,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症狀、減輕病情。幼兒或嘔吐病人因為服用葯物有困難則可以分多次服完。中老年人用於滋補身體的補益中葯最好是在飯前服用,特別是早晨空腹時服,有利於滋補成份的吸收。葯汁冷了,應熱一下再服用。大多數中葯宜乘溫服下,發汗葯須熱服以助葯力,而清熱中葯最好放涼後服用。
一般而言,補益葯和瀉下通便的葯物宜飯前空腹服用;治療外感疾病及頭面部疾病的葯物宜飯後服用;安神的葯物宜臨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間服食。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葯,也宜飯後服用。飯後服用的時間一般為進食後半小時左右。
八、煎葯機煎中葯
中葯煎煮機是一種帶有電控裝置的全封閉微壓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產生的蒸氣一次性使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量,保證中葯療效,更符合衛生學要求,不易霉變。機煎中葯,服用比較方便。一般情況下,機煎中葯都是包裝在醫用塑膠袋中,包裝過程也在全封閉無菌狀態下進行的。這種袋裝葯液抗擠壓、不易破損,每包葯液可在常溫下,能保存10天左右,
無論 居家 還是外出攜帶都非常方便。服葯時,只需將葯包放進熱水內浸泡約10~20分鍾即可飲用。微波爐加熱後的機煎袋裝中葯不會影響葯效的發揮,可以放心服用。
九、適當忌口
服用中葯期間,飲食方面應注意忌食生、冷、黏膩、辛辣的食品,沒必要另外補充維生素。一般患熱 性病 者忌辛、辣、油膩及不容易 消化 的食物和煙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黃疸、過敏性疾病、癰疽、 腫瘤 及某些 皮膚病 忌食魚、蝦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腫病人忌食鹽;補血葯忌 飲茶 等。
十、特殊中葯的處理
在處方中有些葯材性質特殊,不能與方中群葯同煎,應分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醫師會在處方中註明,葯房在配葯時會另包並加以說明。一般葯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葯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葯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入葯方法。
1、先煎:
礦物類、貝殼類、甲殼類、骨類、化石類葯物的質地堅硬,這些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時間內很難煎煮出來,因此要單獨先煎。例如礦物類葯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貝殼類葯物如牡蠣、石決明等;甲殼類葯物如龜板、鱉甲、穿山甲等;骨類葯物如虎骨和豹骨等。這些葯物必須事先搗碎,加水單獨煎煮 30分鍾後,再加入其它葯物一同煎煮。
另外,還有一些毒性較大的葯物如川烏、附子、草烏等,通過長時間的高溫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一般開水煎1小時後(切忌加冷水,具體煎熬時間詢問醫生)再加入其它葯物一同煎煮,可以起到解毒作用以減少其毒性,久煎後的水解產物才能起到治療作用,使其應用更為安全。
2、後下
花、葉類以及一些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份多的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會致香氣揮發,葯性損失,故宜後下,部分根莖類有效成份煎煮時中葯成份對熱不穩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應後下。如藏紅花、大黃、番瀉葉等,入葯宜後下。在其它葯煎煮以後,停火前的5~10分鍾時再將其納入,煎沸5~10分鍾即可,叫後下。
3、包煎
將某種葯用紗布包起來,再和其它葯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類葯物,一中葯煎煮方法是細小種子類葯物,如車前子、葶藶子、青葙子等,煎葯時特別粘膩,如不包煎,容易粘鍋,葯汁也不容易濾除:二是有些葯物如蒲黃、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時容易上飄在葯液表面或沉澱鍋底,所以需要包起來煎煮;三是有些有絨毛的葯物,如辛夷、旋覆花等,如不包煎,煎煮後不易濾除,服後絨毛會刺激咽喉,引起 咳嗽 、嘔吐等副作用。煎煮上述葯物時先將葯物用紗布包好,再放入葯鍋內與其它葯物同煎,叫包煎。包煎時葯袋盡量鬆些,以免葯物膨脹時空間不足導致無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4、另煎:
有些比較貴重的葯物(如紅參、西洋參、生曬參、鹿茸等),可單獨煎煮取汁,再兌入煎好的葯液中同服。以免在與其它葯物的煎煮過程中損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費。
5、溶化:
又稱烊化,是指有些膠質性中葯(如阿膠、鹿角膠、龜膠等)或黏性易溶的葯物(如飴糖),煎煮時容易與其它葯物粘結成團塊或造成溶液膠體滲透壓提高,不利於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響整個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鍋底,容易熬焦且浪費葯材,不宜與其它一般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內隔水燉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攪拌,再兌入其他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葯液溶化後服用。
6、沖服:
『陸』 中葯要怎樣煎才正確
俗話說:「十分葯力五分煎,不會煎煮白花錢。」
中葯的療效與劑型有關,煎煮方法不當就會影響湯劑的療效。因此為了保證實際用葯能取得預期的療效,就必須採取正確的煎煮方法。
『柒』 關於煎中葯的問題
煎葯的方法
湯劑是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一種中葯劑型。用中葯治病,無論是用單味入葯,還是用多味葯配成方劑應用,都需要進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它葯液熬製成湯劑後,才能服用。因此湯劑的煎法是很有講究的,它對葯物的療效有很大的決定作用。正如《醫學源流論》中所說:「煎葯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湯葯的程序雖然簡單,但其中包含的學問不小。那麼,怎樣煎葯才能有效地發揮葯物的作用呢?
我們先從煎葯的容器說起。很多人都知道煎中葯要用砂鍋,而不能用銅、鋁、鐵等金屬鍋,這是為什麼呢?用陶瓷砂鍋來煎葯,是因為它的性質穩定,不容易與葯物起化學反應;另外,它傳熱慢、受熱勻,不容易糊鍋,而且價格也便宜。所以,選用陶瓷製的砂鍋、瓦罐是最方便實用的。如果沒有砂鍋和瓦罐,用不銹鋼、搪瓷製品或玻璃器皿代替也可以。但是一定不能用銅、鋁、鐵等金屬容器,因為金屬容器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發生化學發應,影響葯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患者服用後有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等現象,使病情加重。
煎中葯時一般都要加水,通常只要是干凈的水就行了,井水、自來水都可以。但加水的量要把握好,不同葯劑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樣的。水少了,可能不夠,煎煮不出葯物中的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誤時間,還會使湯液的濃度降低,同樣會影響療效。那麼一劑湯葯在煎制前加多少水才合適呢?
煎煮中葯的水量是根據葯物的性能、具體服用要求、葯物的大小以及葯味的多少來定的。首先,在煎葯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鍾,使葯物完全被水滲透,這樣便於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後再加水煎煮,加水量通常為葯物的5~10倍,或者加到高出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如果醫生有具體的要求,應遵醫囑。
由於葯物的質地不同,煎葯的方法、程序也各有不同。比如說有些葯要先煎後下,有些葯要另煎,有些葯要包煎等等。至於煎葯的時間,要根據葯物的性質來定。通常頭遍煎時,應在中葯煮開後再熬20分鍾左右,二遍煎的時間可以稍微短一些。但也要視具體葯物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一些解表葯的煎煮時間就應該短一些,因為解表葯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莖和葉的部分,質地疏鬆,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時間可以短一些。芳香類的葯物象藿香、佩蘭、薄荷和一些鮮用的葯物,由於揮發性較大,或質地較柔軟,如果久煎容易喪失過多的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時間也要短些。通常在其它葯物快要煎好時再下,煎至聞到葯香味時就可以了。而一些礦物類、貝殼類或動物類的葯物,象生石膏、磁石,還有象生牡蠣、生石決明這些葯,由於質地比較堅硬,就需要先煎20分鍾左右,再下其它的葯物同煎。另外,還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葯物,比如種子類體積較小的、粉末狀的、粘性的、容易燒焦的葯物,或帶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葯物等等,就應該用紗布包好之後再煎煮。
中葯有效成分的溶出是治病的關鍵,一般都認為煎葯還是煎兩遍好,頭一遍叫「頭煎」,第二遍叫「二煎」。這樣可以使葯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增強療效。通常把這兩次煎出的葯湯混在一起服用,總量大約300~500毫升。對於服中葯困難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分服,或者是濃縮給葯。但是有些葯,象解表類的就不能濃縮給葯,而應煎多少服多少。
煎中葯的火力按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就是小火,武火就是大火、旺火。武火的火焰大,力道猛烈,可以使溫度急速上升,使葯液很快沸騰,但也容易燒焦;而文火的火焰較小,力道比較溫和。煎葯時,通常先用武火將葯液燒開,再用文火慢慢地煎。
簡而言之,煎煮中葯的注意事項主要有以下幾點:
1、禁用銅、鐵、鋁等金屬容器,以免影響葯效。
2、加水量要適當,煎葯之前要浸泡,煎葯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
3、注意特殊中葯的煎煮方法,保證療效。
4、變質或煎糊的中葯切勿再服,以免中毒。
5、注意服葯時間和方法,謹遵醫囑。
『捌』 熬中葯不對會有什麼後果
這個就看你的中葯方子是怎麼樣的了,即使都是高血壓,葯方也是可以完全不一樣的,一般的煎葯方法就是在煎之前先泡個半個小時。然後再煎。煎煮開了以後再煎幾分鍾就可以了。一天煎兩次,盡量的和你的正餐時間錯開,有刺激性的最好在飯後服用,沒有影響的,飯前飯後1-2小時都是可以的。
『玖』 熬中葯方法及注意事項
2017熬中葯方法及注意事項
熬中葯是一門學問。很多東西,是醫生必須告訴你但沒有時間和耐心仔細跟你講的;很多東西是病人想問又不敢問的。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熬中葯方法及注意事項的知識,歡迎閱讀。
(1)現在多數葯店都有代煎服務,一般取葯後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取到熬好的葯液,每劑兩包,回家放到冰箱里,隨時取用,非常方便。但除非實在沒有時間、沒有條件,中葯最好還是自己熬。因為熬葯有很多細節,葯房代煎不一定給你細致操作。
(2)熬葯的程序:
A.先將群葯用冷水浸泡30分鍾。需要先煎或後下的葯無須浸泡。
B.頭煎:先用大火煮開,再用文火煮10-40分鍾,啟鍋濾汁。後下葯無須浸泡,註明“後下幾分鍾”,則在頭煎的最後幾分鍾放下鍋。
C.二煎:在頭煎葯渣中加水,再次大火煮開,再用文火煮與頭煎同樣的時間,然後啟鍋濾汁。
D.將兩次煎出的葯汁混合,裝入保溫瓶,每日分2-3次喝完。
(3)熬葯用陶瓷器皿,避免接觸金屬器物。因為大多數葯物都是草木,而金克木,金屬器皿往往能改變草木葯物的性質。而土生萬物,陶瓷器皿屬土。
(4)每次熬葯的水量由自己控制,保證兩次濾出的葯汁共有500-600毫升(約一啤酒瓶)左右即可。每一煎加水要一次加足,不要邊熬邊加水。
(5)需要先煎的葯:主要是金石礦物、骨骼、甲介類,需要提前單煎,然後再與群葯同煎,以保證其有效成分充分被熬出來。一般來說,龜板、鱉甲需先煎40分鍾;磁石、代赭石、龍骨、牡蠣、石決明、珍珠母、瓦楞子等需先煎20分鍾,石膏需先煎15分鍾。還有的葯,須久煎以去其毒性,如麻黃需先煎,去沫,一般是先煎15分鍾左右,再將煮出來的泡沫去掉。附子也要先煎,熬到沒有麻味為止。一般來說,少量用附子時候,先煎30-40分鍾即可,如果是大量用附子(多於15克),就必須先煎2小時,保證葯性下沉,否則,後患無窮。
(6)需要後下的葯:芳香辛散類葯,久煮易失效的葯,在煎煮過程中要後下。一般來說,鉤藤在頭煎最後7分鍾下,藿香、佩蘭、綠萼梅、月季花、玳玳花、玫瑰花、厚朴花、紫蘇、砂仁、肉桂、天竺黃等在頭煎最後5分鍾下,薄荷在頭煎最後三分鍾下,魚腥草在頭煎最後2分鍾下。二煎的時候,後下葯一起煮即可。還有的葯,有時候需要後下,有時候不需要後下,比如,大黃,如果要用來通便,則宜後下,如果不用來通便,則不後下。
(7)熬葯的時間,指煮開後用文火慢煮的那段時間,一般是10-40分鍾。一般來說,走上焦的葯,如治感冒、肺部疾病的葯,不宜久煮,一般文火煮10-15分鍾即可起鍋。走下焦的葯,尤其是養腎、滋補類葯,需要久煮,宜用文火熬40分鍾左右。其餘文火煮20分鍾即可。總體來講,葯熬的時間越長,其性越往下沉,葯力越往下走,熬葯的時候可根據病位掌握熬葯時間。
(8)熬葯的時間一定要掐准。很多人熬葯熬忘了,導致久煮,這樣非常影響療效。還有人熬葯忘了時間,把葯熬糊了,再加水以圖補救,這是熬葯的大忌,因為此時,葯性已經變了,這一劑葯已經熬廢了,不能再喝了。
(9)一般的葯物煎煮兩次就可以了。在以下情況下,也可以煎煮三次:
A.第三次煎煮出來的葯液,就比較淡了,味淡入脾,三煎葯物有健脾之功,對於脾虛者很適宜。
B.內含龜板等貴重且養陰的葯材,可以煎第三次,以充分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
C.用於皮膚病的內服葯,第三煎的葯液可以用來外洗。
D.有些特殊的病種所配的方劑,需要用上一劑葯的第三煎葯液代水來煎下一劑葯。這就要遵醫囑而定。
(10)需要另煎的葯:很多貴重葯需要另煎,以免跟群葯同煎造成浪費,如人參、西洋參、藏紅花、蛤蟆油等。另煎葯液跟群葯煎出的葯液混合服用。
(11)需要包煎的葯:如滑石、米糠、旋復花、茅花、密蒙花、蒲黃、五靈脂等,它們本身或所帶的毛容易引起葯液渾濁,需要包煎;車前子容易沉底,粘附於葯罐,導致糊底,也要包煎。一般用紗布包裹。包煎葯需要同群葯一同浸泡。
(12)需要沖服的葯:很多貴重葯物及用量極少的粉劑葯物,需要另行沖服。即在服葯時用葯液沖服。如麝香、三七粉、硃砂、川貝粉、珍珠粉、蘇合香、安息香、琥珀、柿霜、血竭、熊膽、牛黃、冰片等。
(13)需要烊兌的葯物:膠類及糖類葯物,需要先烊化,再兌入葯液,一同服用。如:阿膠、龜板膠、鹿角膠、虎骨膠、蜂蜜、飴糖等。烊化的方法,一般採取隔水蒸,將葯物放在一個小碗里,加水少許,再將小碗座在沸水中加熱,不久小碗中的葯物即烊化。
(14)服葯的時間,一般來說,如果病位在上部,葯宜於飯後服用,這樣飯把葯頂在上面;病位在下部,葯宜於飯前服用,這樣飯能把葯很快往下壓。如果沒有明顯的病位,可在兩頓飯之間服葯。有些方子比較特殊,比如雞鳴散,要在早上雞鳴時分服用,這就要具體遵醫囑而定。
(15)現在市場上有免煎劑,是從葯物中提煉出來的有效成分,只需要將其沖服就可以了。但由於生產廠家不同,業界尚無免煎劑的工藝標准和質量標准可依,免煎劑難免良莠不齊。所以,在實在沒有時間和條件熬葯的情況下,免煎劑是可以用的,但只要有了時間和條件,還是用標準的中葯飲片熬制更好。
(16)不要喝隔夜葯。中葯一般都是每天一劑,當天的葯當天熬,當天熬的`葯當天喝,不要使葯液隔夜。有人喜歡頭天晚上把葯熬好,第二天喝,這是不妥的。最好起早把葯熬好,當天服用。
(17)有人喝葯喜歡放糖,以緩解苦味,這是不可取的。因為糖也是一味葯,而且不同的糖作用還不一樣,比如:白糖性平,滋陰收斂;紅糖性溫,能活血;冰糖甘寒生津。葯液加入糖後,等於在原來的方子里又加進去了一味葯,方子就變了。
(18)葯渣的處理:按傳統民俗,葯渣最好倒在路上,取“對路”之意。按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路,“銅山西崩,洛鍾東應”,因為鑄洛鍾所用之銅是從西邊的銅山采來的,兩者之間仍有冥冥的聯系,所以銅山崩時洛鍾會有響動。人喝下去的葯液跟葯渣本是一體,它們雖然分開但仍有聯系,所以,不要把葯渣倒在下水道或垃圾堆里,這樣也會影響葯效。這一條,雖無現代科學依據,但這是中醫前傳後教的東西。奉勸諸位,若有條件,還是遵循為妙。
這是迄今最全、最細、最正宗的煎服中葯法則,完全依據傳統中醫的思路。當然,有的方葯熬法比較別致,也有的醫家對熬葯另有要求,如果醫生對熬葯另有交代,還是要遵醫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