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醫葯治療和調理胃病都有哪些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有很多人都患上了胃病,那麼外面也是城市中人一個經常見到的病症,因為他們的工作他們沒有辦法及時的吃飯,已經沒有辦法及時的補充一個營養。那麼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患上一些胃病,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我們如何使用中醫葯的治療來調理我們的胃病,那麼這樣的調理究竟有哪些方法?
吃一些止痛葯其次就是如果我們的胃痛到達了我們無法忍受的一個臨界點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吃一些止痛葯。因為胃病來臨的時候,我們會出現一些胸悶惡心甚至是腹瀉等症狀,有的患者還會出現打嗝以及反酸的症狀。那麼對於這些腹痛非常難忍的患者來說,他們也可以利用止痛的葯物來緩解這個病症。並且我們需要去中醫那裡撿一些葯材,然後在家中自己熬制中葯,這樣的話能夠減輕葯物對於我們的副作用。
❷ 調理慢性胃炎,增強脾胃功能,按摩哪幾個穴位呢
經常按摩內關、足三里、中脘、心窩這些穴位可以調理慢性胃炎,增強脾胃功能。慢性胃炎是許多現代人常見的胃病,那麼中醫可以用什麼方法解決這一問題呢?當然是按摩穴位啦!首先揉內關:內關在手腕中部,距手腕橫紋約三根水平手指(三根手指的寬度合在一起),該穴選在兩根肌腱之間。用拇指摩擦和按壓,定位和轉動36次,雙手交替,疼痛發生時可增加到200次。
最後搓搓心窩:心窩指的是上腹點上方和胸骨下方的區域,即胃在體表的相應區域。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分別摩擦手掌36次以上,可使部位感覺溫暖舒適。還能調節焦氣的氣機,使胃氣通暢。通過上述穴位的按摩可以有效的緩解慢性胃炎的表症,但是還是需要大家長久堅持的。青檸在此提醒您,一次兩次的按摩是沒有效果的。
❸ 胃病要怎麼調理
胃病調理的方法有:第一,吃生花生米,對養胃有很好的效果。第二,喝養胃粥,飯前先喝粥可以減少食物對胃的直接刺激。第三,吃容易消化的主食,如饅頭、米飯、面條。第四,規律飲食、定時定量,不管肚子餓不餓,都應主動進食,避免過飢或過飽。第五,飲食的溫度應以"不燙不涼"為度。第六,養成愛喝水的習慣,少飲多次。第七,禁煙禁酒,吸煙喝酒會使胃部血管收縮,影響胃壁細胞的血液供應。
❹ 有胃病該怎麼調養呢
俗話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
1、從生活作息上做起,最起碼一天三頓要定時定量,最好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表(定時)
2、建議少吃多餐,如果還沒到正餐時間,可以補充一些食物,但不宜過多,一定要記住這不是正餐,正餐還是要按正常來吃。食物以軟、松為主,一些比較韌性、爽口的東西不宜多吃,因為這些東西最難消化。湯最好飯前喝,飯後喝也會增加消化困難。入睡前兩三個小時都最好不要吃東西,否則容易影響入睡,如果覺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
3、胃病的人應該戒煙、酒、咖啡、濃茶、碳酸性飲料。
4、豆奶雖好,但為寒性,不能取代牛奶。
5、饅頭可以養胃,不妨試試作為主食。
6、其他蔬菜水果類的食物是人體不能缺乏的,所以應該足量。但最好煮得軟一點再吃,這樣胃會好受一點。菜和果皮的纖維比較多,可以適度食用,但不宜太多,不容易消化,因而瓜果可以相對多吃。
7、有胃病的人飯後不宜運動,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開始工作,或者慢步行走,也對消化比較好,總之,餐後不宜工作。
8、非急性情況下,不提倡吃葯,因為長期吃葯都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種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內治癒。如果需要,提倡去看中醫,中醫的良方對於養胃特別有效。
9、木瓜適合胃的脾性,可以當作養胃食物,不過對於胃酸較多的人,不要使用太多。而且,一定要記住,胃喜燥惡寒,除了冰的東西以外,其他寒涼的食物像綠豆沙等也都不宜多吃。
❺ 艾灸治胃病灸哪個穴位
「艾灸治胃病灸哪個穴位」,1、中脘穴和肚臍,但這兩個穴位,無問題還是少灸,特別是不要灸時間長了,因為怕這兩個穴位遲鈍了;2、足三里,兩只腳的足三里,可以經常灸,對胃有很好的作用,同時也可以作為保健穴位使用。
❻ 治療胃腸病的按摩方法是怎樣的
按摩對於調養健身有重要作用。具體方法有穴位按摩、經絡按摩、反射區按摩(包括局部按摩)等等,而這些按摩方法中還有許多小方法,如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里以增強胃腸功能,防治胃痛、腹痛、腹瀉等各種胃腸病,可以按摩中脘、天樞穴等,以防治胃痛、腹脹等。而在按摩手法上又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等,分別適宜防治與調養的需要。
在按摩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注意選擇恰當的方法,採用適當的手段,科學對待,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按摩通過刺激力量的強弱、時間的長短、頻率的快慢、方向的順逆,作用於經絡穴位,從而收到補或瀉的作用。
一般說來,手法刺激力量強的為瀉,弱的為補;手法作用時間短的為瀉,長的為補;手法頻率快的為瀉,慢的為補;手法旋轉按逆時針方向的為瀉,按順時針方向的為補。
如胃痛,凡是胃中脹滿攻沖作痛,牽連到兩脅,胸悶致使氣滯胃痛;胃中脹滿,疼痛拒按,噯腐酸臭,不願聞到飲食氣味,惡心嘔吐,吐出後疼痛會減輕的飲食積滯胃痛;胃中燒灼疼痛,痛勢急迫,拒絕按撫,喜冷惡熱,燒心泛酸,口乾口苦,甚則嘔吐苦水的肝火燔灼胃痛;胃中疼痛如針刺激或如刀割,疼痛有定處,拒絕按壓的瘀血留阻胃痛;以及胃中疼痛較甚,遇溫可以減輕,痛作時怕冷的寒邪犯胃胃痛,病證多屬於實。對於實證的治療,方法是瀉其實,按摩時宜採用瀉的手法。
凡是胃中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按喜暖,飢餓時痛得厲害,進食後會減輕,遇冷疼痛加劇的脾胃虛寒胃痛,以及胃中隱隱灼痛,嘈雜似飢的胃陰不足胃痛,病證多屬於虛。對於虛證的治療,方法在於補其虛,按摩時宜採用補的手法。
手反射區按摩療法
手反射區按摩療法是在人體手掌的某些特定反射區進行揉按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人體手掌與全身各部位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就像是人體的一個縮影。說起手掌療法,它的起源要早於葯物療法,遠古時期,當天氣寒冷時,人就會本能地摩擦雙手以防凍傷;牙痛時,按壓手的虎口部位可以止痛等等。漸漸人們發現手部的某些部位,通過按壓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從而形成了手部的「全息觀」。手掌的全息論與中醫的整體觀念「不謀而合」,它根據生物的全息律,把內部組織器官縮影投射於手上,即全息反應區,這些區域或大或小,有的是所反射臟腑的形狀,雖各不相同,但都是一個小區域而不是一個點,通過反射區刺激,可以對相應的臟腑進行調整,既保健又可治療疾病。現代科學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刺激反射區,對相應臟腑有調理作用,但要達到預期療效,需要持之以恆。還需指出的是,急性胃病或某些急性症須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以下介紹幾種腸胃病常見病症的手反射區按摩療法:
(1)慢性胃炎
反射區:胃、脾、腸、胰、肝膽。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應反射區,盡量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鍾;或用點按法一按一放反復操作3~5次,然後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區5分鍾。
(2)十二指腸炎
反射區:胃、脾、腸、肝、膽、胰、食管。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應反射區,盡量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鍾;或用點按法一按一放反復操作3~5次。
(3)胃、十二指腸潰瘍
反射區:胃、脾、腸、肝膽、胰。
做法:用拇指點揉按摩以上各穴,每穴2分鍾。和緩有力,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2~3周為1療程。
(4)胃腸功能紊亂
反射區:胃、脾、腸、肝膽、肝膽調節、下腹調節、胰、腦。
做法:用拇指端按揉相應反射區,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鍾;或用點按法一按一放反復操作3~5次,然後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區5分鍾。再按揉心、腦垂體反射區。每天按摩2次,7日為1療程。
(5)胃癌
反射區:食管、胃、脾、胰、肝、腰腎、腸、癌帶區、淋巴免疫區。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應反射區,盡量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鍾;或用點按法一按一放反復操作3~5次,然後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區5分鍾。
足反射區按摩療法
足部反射區療法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在我國古籍中曾有「一觀趾法」、「足心道」的記載。常言道:「樹枯根先死,人老腳先衰」,可見,我國古今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重視足部的鍛煉。足部按摩治病保健作用的機理就是以對反射區的良性刺激,而達到調整組織器官生理機能的作用,使體內產生自愈力。所以對多數反射區來說刺激強一點,痛感重一點,效果就較好,不痛則無效果。對骨骼系統的疾病治療,必須用強刺激才能取得明顯效果,而嚴重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反射區、肝臟病患者的肝臟反射區以及淋巴和坐骨神經反射區,力度就應減弱,按摩處只要有輕微痛感就可以了。
按摩有補、瀉兩種手法,按照「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的原則,對實證、體質較好的患者,力度可適當加大,採用強刺激手法;而對心臟病等虛證及老年人、兒童、女性和體弱者則用弱刺激手法,延長療程,使患者的內部機能逐漸恢復。還有,對敏感性強的反射區力量不能過大,而對那些敏感性弱的反射區應適當加大力度。總之,要區別對待。
中醫認為慢性胃病的病變在胃,與肝脾二臟關系密切,若採用足部反射按摩療法治療慢性胃炎,方法如下:
(1)有效反射區
腎、輸尿管、膀胱、胃、脾、肝、十二指腸、大腦、食管、小腸等反射區。
(2)按摩手法
用拇指揉壓胃、十二指腸、大腦、肝、脾反射區30~50次;用指刮壓輸尿管、直腸、小腸30~50次,力度適中。
(3)按摩時間
每天早晚各1次,20天為1療程。
摩腹療法
摩腹是用手指或手掌面著力於腹部,腕關節及前臂協同配合,做環形旋轉摩動。可用一指或中間三指的指腹摩動,也可用掌面摩動。用指腹摩動的叫指摩法,用掌面摩動的叫掌摩法。
摩腹時肘關節自然屈曲,腕部放鬆,指掌伸直,指或掌著力於摩動部位,進行摩動。按摩的動作不能過急,也不宜過緩,注意輕重適宜,和緩協調,用力自如。
(1)穴位按摩
摩腹時刺激某個點,即用指腹在某個穴位上摩動,如摩天樞,用指腹在臍旁2寸(這里說的是針灸術語,不是一般的長度單位,具體見有關專業書籍,下同)處的天樞穴上摩動,以冀收到針刺天樞穴能達到的效果。
(2)全腹按摩
全腹按摩是用指掌摩動整個腹部,通常先在臍部摩動數次,然後邊摩動邊向外擴大;然後做反方向按摩,從外向內,邊摩動邊向內收縮,至臍部為止。
摩腹的同時,通常配合採用按、揉、推、拿、振等手法,以增強和強化摩腹的效果。
摩腹刺激胃腸,能使大便通暢,腸中積滯及時排出。引起疾病,影響健康,促進衰老的毒素得以清除,而於健身延年均有裨益,古人說得好:腸中常清,可得長生。
摩腹還有助於祛積滯,清除體內毒素。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由四腳爬行發展到直立行走,從力學角度講,內臟容易下垂。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腸、小腸漸漸失去彈性,或形成皺襞,或扭曲鬆弛。當大腸變鬆弛後,腸壁上會形成大量的皺褶,皺褶又成為袋狀的窩(憩室),糞便積在這里,往往形成宿便。因為宿便在憩室內,一般情況下不易排出,累積在腸內,引起腐敗發酵,有害物質經大腸壁吸收進入血液,會引起各種疾病。所以,即使在排便正常的情況下,仍要注意祛除宿便及積滯。
金元時期的名醫朱丹溪,對養生醫學曾做出重要的貢獻。他的一個著名觀點就是「倒倉論」。「倒倉論」的著眼點在於祛除腸中積滯。摩腹通過各種手法刺激腹部,可以推陳致新,不使滯留。祛除了體內積滯留毒,新陳代謝會更旺盛,機體也就更有活力,這對於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來說,都會是大有裨益的。
腹部有脾、胃、肝、膽、腎、膀胱、大腸、小腸、闌尾、子宮、卵巢等臟器。這些臟腑器官在體內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聯系,病理變化上互為影響,尤其是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關系最為密切。摩腹通過對這些臟腑器官的刺激,能調節臟腑功能,防治疾病。
❼ 哪些按摩方法能緩解胃痛你知道嗎
1、站立彎膝:雙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雙手輕放膝上,身體微向前彎。深吸一口氣,吐氣時緩慢收縮腹部肌肉,讓腹部肌肉呈凹陷狀,但不要勉強用力,否則會感到不舒服。保持該姿勢5~20秒,不要憋氣,然後順勢將肺部氣體排出,放鬆肌肉。重復4~7次。這個動作對緩解消化不良與便秘很有幫助。
2、伏地挺身:俯卧(趴在床或地板上),全身放鬆,前額觸碰地面,雙腿伸直,雙手彎曲與肩平放,手肘靠近身體,掌心向下。雙手支撐,抬起頭、胸部,雙腿仍接觸地面,直到感覺胸腹完全展開。保持該姿勢約10秒鍾。重復做3~5次。這能消除脹氣、解除便秘、鍛煉背肌,對脊椎矯正有一定的幫助。
3、跪姿前傾:雙膝跪地,從膝蓋到腳趾都要接觸到地面,上半身保持直立,雙手自然下垂。緩慢坐下,直到體重完全壓在腳踝上,雙手自然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保持該姿勢約30秒,放鬆後再將上半身向前傾。重復做3~5次。該動作有助於消除脹氣、胃腸綜合征(如胃腸痙攣、腹瀉等),還可強化大腿肌肉。
❽ 經絡腧穴——足陽明胃經的詳細講解,帶你學會調理自己的胃
脾胃是人體最主要的獲取能量的臟腑,中醫素有「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
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脾胃對於人體的重要性。
總得來說,一個人出生以後的身體 健康 狀況是離不開脾胃這兩個臟腑功能的。
脾胃好的人,身體往往都較強健,反之則多羸弱。
脾和胃是一對互相影響的臟腑,他們的關系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胃的消化功能有賴於脾的運化功能,而脾的運化又需要胃的功能的強健。
你可以這樣理解,如果胃的消化功能不好,脾的運化功能即便是再強大也沒有任何作用,因為沒有食物可以運化,既然沒有食物可以運化那就不能為人體提供能量。
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受損,即便是胃的消化功能再強大也不能從食物中提取能量,因為能量是靠脾氣來催生的。
言歸本文章正題,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人的脾胃功能都不是太好。
尤其是生活規律嚴重破壞當下,所以我們要找到一個適合切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提高脾胃的功能,讓我們不至於在繁重的生活壓力下累垮我們的身體。
一提到調理脾胃很多人都可能會想到「吃葯」,但是吃葯很多人又接受不了,其實調理脾胃最好的、最 健康 、最綠色的就是推拿按摩人體的經絡穴位。
既然說到經絡穴位,那麼今天我就先給大家分享一下「胃經」,胃經全稱「足陽明胃經」。是人體的一條比較長的經絡,也是人體中作用范圍相對較大一條經絡。
咱們先來看看具體的經絡循行和穴位。
咱們先來看看《內經》中是如何描述足陽明胃經的。
文言文理解起來可能有一些困難,尤其是一些專業詞語更是生僻。咱們可以直接從白話翻譯中學習(如果想要有所提高和深層次研究,還是要學習文言文)。
循行部位起於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左右側交會於鼻根部,旁行入眼內角,與足太陽經相;
向下沿鼻柱外側,入上齒中,然後繞出來,循行嘴角兩旁,環繞嘴唇,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
然後退回來沿下頜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沿下頜角上行過耳前,經過上關穴(客主人),沿發際,到額前。
本經脈分支從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向下後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過膈肌,屬胃,絡脾。
還有一條直行向下的一支是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二寸),下行至腹股溝外的氣街穴。
本經脈又一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到氣街穴,與直行之脈會合,而後下行大腿前側,至膝臏沿下肢脛骨前緣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
另一分支從膝下3寸處(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又一分支從足背上沖陽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於足太陰脾經。
胃經的作用功效是比較廣泛的,不只是脾胃功能的調節與防治,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也可以通過胃經上的穴位得到解決。咱們還是先從經典的《內經》看起:
在上邊的一段中,我們可以做一些總結,足陽明胃經對於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問題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問題;
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問題(經絡所過,主治所及)。
每條經絡或者每個臟腑都有其自身的生物鍾,也就是說每條經絡都有自己的開闔時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把握好經絡和臟腑的生物鍾 ,才能更好的去運用經絡穴位的功效來達到防治的目的。
早上7:00~9:00《辰時》
氣血流注於胃,陽明經是多氣多血之經,此時人體的胃腸消化吸收最強,是營養能輸送到各器官滋養臟腑的最佳時刻,這也是早餐在生活里很重要的原因。
抓住這個時刻,及時進食,上午的工作才能有精力完成,同時也為這一天打下良好的營養基礎。
胃經中有很多重要的 養生 大穴,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個效果最好,而且應用最方便的幾個穴位。
1.足三里
[定位]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要功效] 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泄瀉,便秘,下肢痹痛,癲狂,虛勞贏瘦。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2.豐隆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主要功效] 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下肢痿痹。祛痰大穴。
3.天樞
[定位] 在腹中部,平臍中,距臍中旁開2寸。
[主要功效] 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月經不調。
脾胃為人後天成長之根本,為人體氣血生化之源,時常自行按摩或艾灸這幾個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強健脾胃,延年益壽。
以上論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不足或不同意見之處請多指正。
❾ 胃病怎麼調理
一、吃飯要細嚼慢咽
胃病患者要注意吃飯要細嚼慢咽,如果吃飯太快加重胃的負擔,導致肌肉過於疲勞,這樣會出現胃動力下降、胃受傷,因此,建議吃飯時要充分咀嚼,也可以減輕胃的負擔。
二、注意飲水時間
胃病患者要注意選擇合適的時間喝水,一般來說,最佳的飲水時間是早晨起床空腹時、進餐前一小時,很多人都是吃晚飯才喝水,這是不好的習慣,如果餐後立即飲水會稀釋胃液,對胃並不利。
三、避免刺激性食物
胃病的致病因素很多是長期攝入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胡椒、油炸食物、煙熏食物等,咖啡、濃茶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平時要少吃,此外,煙酒也會刺激胃粘膜,長期下去會使胃功能失調,導致胃病出現。
四、飲食衛生要注意
注意飲食衛生也是調養胃病的好方法,患者在生吃瓜果時要洗凈,不能吃變質的食物,變質食物裡面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細菌毒素,對胃黏膜有破壞作用,進而會導致胃病出現,患者要注意。
五、慎重服葯
出現胃病治療過程會吃一些葯物,服用葯物時也要注意,不要自己亂服用,以免對胃黏膜造成刺激,損傷胃黏膜,導致潰瘍。
胃病的保養方法除了上面幾種方法外,還需要有良好的心態,如果心情不好,胃口也不好,這樣對病情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患者要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憤怒、焦慮等不良情緒的出現
❿ 胃不好按摩哪裡
按摩足三里
缺酸症一般是在吃飯之後立即感到胃部不適。足三里——位於膝蓋下方,小腿肌腱外側的穴位。用力按摩足三里穴,會覺得有疼痛感一直延伸到腳尖。並且還可以用炙條(葯店裡有賣)炙烤3-7次。
按摩胃腸點
胃酸過多一般是在空腹的時候,或者是吃飯後過了一會才感到胃部不適。胃腸點——位於手掌一側,手腕上方凹陷處的穴位。腦膜區——位於手背一側,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區域的穴位。用發針或牙簽來按摩這兩個穴位的話,會更具功效。按摩刺激這兩個穴位,如果不到位反而會有副作用,所以要注意每次按摩到有疼痛感即可。第三癘——位於腳上第三腳趾趾根中部的穴位。以上穴位,用炙條炙烤3-7次效果最佳。
按摩梁丘穴
梁丘穴在膝蓋骨附近。腳用力伸直,膝蓋骨的外側(小腳趾方向)會出現細長肌肉的凹陷。朝著大腿用力壓這個凹陷的上方看看,應會有震動感,這就是梁丘穴。以指壓刺激此穴,朝大腿方向加壓時,震動較強,可用大拇指用力地壓。微弱的刺激無法止住突然發生的心窩疼痛。這種狀況的要訣是:用會痛的力量用力加壓。每次壓20秒,休息5秒再繼續。如此重復幾次,疼痛便會漸漸消退,這效果確實是不可思議。
揉肚臍
用一隻手的掌心貼附肚臍,另一隻手疊在上面,順時針方向以畫陀螺的方式柔和地邊按邊摩擦,由肚臍逐漸均勻畫圈至全腹,約80—100下,再倒回到肚臍,再按摩80—100下。可雙手交換,逆時針方向同樣的方式再按摩一遍。腹部按摩能改善腸胃功能,讓腸胃受到負載壓力,如果長期堅持,腸胃排泄也能有所改善。建議在晚上上床後按摩,按摩時,既不要空腹也不要脹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