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告訴我有關香菇的傳說,及在中國的產地,和其他詳細資料
香菇經濟的起源與發展
--------------------------------------------------------------------------------
文/江少偉 黃志民
慶元地處浙江省西南部,面積1898平方公里,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小縣。"慶元"是宋寧宗的年號,慶元三年松源置縣,以年號為縣名,至今已有800餘年。慶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發源地,制菇史與置縣史不相上下。人工栽培香菇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800多年前,龍岩村農民吳三公繼承發展"砍花法",發明了"驚蕈術"和"烘焙術"等一系列制菇加工技術,被當地菇農膜拜為"菇神"。800多年來,香菇成為慶元人民賴以生存的傳統產業,菇民足跡遍布全國十一個省200多個縣、市,從此,香菇開始了造福人類的新紀元。慶元歷史地被譽為"香菇之源"。隨著慶元的吳克甸研究人造菇木露地栽培技術獲得成功,這一技術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項目,把香菇生產發展推向高潮。慶元建起了全國最大的香菇市場,成為全國最大的香菇流通集散地。
說起香菇的起源,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年間,因久旱無雨,皇帝朱元璋為祈雨需素食,數日後已食而無味,國師劉伯溫獻上香菇,朱元璋食後頓覺神怡,贊口不絕,下旨把香菇定為歲歲需上獻皇家的"貢品",並敕定香菇為劉伯溫國師家鄉處州府龍泉、慶元、景寧三縣生產的專利產品,其它地域一律不允許種制香菇。慶元民間自此就把香菇視為"皇上聖品"、"菜中之王"。對此,民間有"國師獻山珍,香菇成聖品,皇帝開金口,諭封龍慶景"之說。因此,慶元(處州)人對香菇懷有特殊感情。
香菇的食用和葯用價值
香菇一向被人們視為山珍佳餚,在國內外市場上素負盛名。這主要是它具有清香獨特的風味,營養豐富、葯用價值高。據科學家測定,香菇蛋白中含有18種氨基酸,而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中,香菇就佔了7種。同時,香菇還含有多量的谷氨酸,由於它具有這么多的營養價值,再加上各種糖類、鳥尿圜等,就組成了香菇固有的獨特鮮美的風味和其他食品所無倫比的清香,是名符其實的"山珍"。
香菇又是一種傳統的中葯。據明代著名醫葯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所載"香菇是食物中佳品,味甘性平,能益味助食及理小便不禁",並具有"大益胃氣、托痘疹外出"之功,故在我國民間,常用香菇來輔助治療小兒天花、麻疹及清熱解毒、降低血壓等方面疾病。據醫葯學家研究發現,香菇中含有維生素D母,可用於防治嬰兒佝僂病和促進小兒骨骼、牙齒、身體等的正常生長和發育。香菇因是多糖體,除可降低血壓外,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在抗癌方面也具有一定作用。
香菇創始人吳三公與西洋殿構築起香菇文化
說起香菇不得不提起吳三公和西洋殿。據考有關文字史料:吳三公又名吳昱,因兄弟排行第三,被菇民尊稱為吳三公。宗譜載:"吳氏祖先於唐代由山陰(今紹興)遷至慶元",吳三公於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三月一十七日出生在龍、慶、景之交的龍岩村,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故稱三公。相傳吳三公常入深山密林狩獵和採集野生菌蕈,在日積月累的觀察中發現伐倒的闊葉木表皮被砍傷後,傷處常長出香菇,此法屢試屢驗,這便是人工栽培香菇"砍花法"的由來。在生產實踐中,吳三公還發現一些樹木雖經砍花卻多年不出菇,不知何故,無奈之下不禁仰天長嘆,以斧猛敲,這一敲不要緊,卻驚動了菌絲的萌發,數日後菇出如涌,此便是後世菇民不傳之秘"驚蕈術"。他創制出古老砍花法和驚蕈術,為貧窮的山區菇民開辟出一條良好的生存途經,深受人民愛戴和尊敬。古代菇民感念他的功德,於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在後廣蓋竹興建起"靈顯廟"祀奉吳三公為"菇神"。而後,由於香菇業有較大發展,至清乾隆三年(1741),菇民們又在後廣西洋村村口,興建起"吳判府廟"祀奉吳三公父子,從此菇民聚集的機會增多,互相交流制菇經驗,使香菇產量急劇上升,菇民生活日益改善,前往"菇神廟"進香的人川流不息。由於原有古廟年代久遠,簡陋狹窄,容納不下諸方前來的進香人士,至光緒元年(1876),由龍、慶、景菇民集資巨款,在"吳判府廟"之舊址上,重新建造了佔地面積達1200多平方米的菇神廟——西洋殿。該殿位於浙江省第二高峰的百山祖之下,座落百山祖自然保護區入口處--西洋村村口,該殿主體建築平面呈縱長方形,自南至北分別為照壁、石大門、倒座(戲房)、戲台、月台、中亭、正殿、以及廂房、還有附屬建築:東側為觀音堂,西側為廟祝舍、庫房等。
吳三公不僅是龍、慶、景三縣菇民的代表,也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創始人。香菇從野生轉變為人工栽培,發展至今成為全球性產業,給人類提供了新的蛋白質來源。這是一項歷史性的創造,也是我們中華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食用菌協會理事張壽橙高級工程師等人,於1987年7月份在英文版國際"熱帶菇類"刊物上發表了吳三公的光榮業績,於1988年8月份在聯合國教科文等組織在香港舉行的第八屆應用生物國際會議上,又把《吳三公為代表的龍、慶、景菇民文化對中國和日本香菇栽培的影響》又作了專文論述,並以切實足夠的文字史料論證了被日本菌學界稱為瑰寶的一本書--1796年佐藤成裕所著的《驚蕈錄》,不但其內容精華部分源自龍、慶、景,即使"驚蕈"亦為我菇民方言,使得全世界所有公正的菇農,無不敬佩吳三公。
發展香菇經濟 鑄就"香菇之源"
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生產力極大的發展,"慶元香菇"不斷煥發活力。慶元縣歷屆政府都著力培養扶持這一傳統產業。進入九十年代,成功地實施了"中國香菇城"系統工程建設,使香菇生產躍上一個新台階,成為慶元、龍泉、景寧三縣數十萬人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所謂一業興百業旺。香菇生產的發展帶動了原輔材料、食用菌機械、塑料加工業、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僅以慶元為例,全縣十九萬人口,半數以上人口從事香菇生產及其相關行業,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中香菇效益佔了50%以上。一朵小小的菌傘,撐起了慶元人民物質生活的半邊天。
產業復興促進了菇業的可持續發展。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的科研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建立於1979年的慶元縣食用菌研究所,從事菌種選育和栽培技術的研究,使香菇生產有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該所選育的新菌株至今仍是"慶元香菇"的當家品種。該縣投資100萬美元興建了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香菇專業市場,市場已成為全國香菇的集散地,在香菇學術交流上,該縣分別於93、94年連續召開了"中國食用菌生產技術研討會"和"國際食用菌生產暨產品研討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專家學者商賈雲集。"慶元這一傳統菇民區成為全球的具有現代意義的香菇中心"(張壽橙、賴敏男《中國香菇栽培歷史與文化》)。在香菇文化承傳上,興建了建築面積達1400平方米全國唯一的香菇專題博物館。在技術保障上,建立了食用菌檢測中心,為傳統名品保持傳統風味提供可靠技術保障。1989年3月,國際熱帶菇類學會主席、聯合國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張樹庭教授,親赴慶元縣實地考察之後,充分肯定香菇確是慶元最先栽培,親筆書寫"香菇之源"的題詞。
原產地域保護 慶元香菇馳騁國際市場
為確保"慶元香菇"純正品味,制訂了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的技術規范。為使"慶元香菇"這一名產得以發揚光大,繼續造福於產區人民,開展了"慶元香菇"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申報工作。在今年中國標准化協會組織召開的《慶元香菇》原產地域產品國家標准審定會議上,通過審定,"慶元香菇"是我省繼"紹興黃酒"、"龍井茶"之後又一個獲得原產地域保護的民族傳統精品。這標志著"慶元香菇"將可憑此"護照"馳騁國際市場。
如今,"慶元香菇"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學研究、生產培育、環境衛生、蟲害防治、烘烤加工技術體系和保障措施,使"慶元香菇"更具優勢。這個優勢在近幾年國內產量大幅度上升,市場價格持續下挫的激烈競爭中得到了檢驗--"慶元香菇"依然以較高的價格行俏;"慶元香菇"依然以其優良的品質飲譽海內外;慶元是全國最大的香菇專業市場、最大的食用菌原輔材料市場、最大的香菇技術人力輸出市場,依然在國內食用菌界發揮重大的影響。 原產地優勢+政府引導 形成獨特香菇經濟現象
一個小小的山區縣,卻建起全國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場,日購銷香菇量達20我噸,年交易額最高時達10億元人民幣。這是一個奇跡,但這一奇跡是如何形成的?筆者認為:
一、"香菇貨郎"撐起流通市場一片天。山區農民充分利用原產地優勢,積極參與香菇經銷活動,他們購進賣出,生意興隆,使慶元香菇市場購銷旺,形成獨特香菇經濟現。自慶元的香菇市場形成以來,已有4000多人分別加入靈活銷售,四面出擊、八方定點的購銷隊伍和"一條篇擔,兩只麻袋,走村串戶跑山頭"的收購隊伍。這支隊伍以當地農民為主,菇農生產的香菇除部份由自己自己挑到市場銷售外,大部分就由這支隊伍挨家挨戶收購起來,再由他們運進香菇市場賣給經營戶。他們信息靈通、活動范圍廣、經營方式靈活且風險小,成為市場流通領域的"主力軍"。這支被稱為"香菇貨郎"的隊伍,有的到毗鄰的龍泉、雲和、景寧、遂昌、政和、浦城、壽寧等地收購,還有的到陝西、雲南、安徽、湖北等10個省的200多個縣收購,再把收來的香菇源源不斷地運進慶元香菇市場投售,從而保證了香菇市場的貨源。
二、"走南闖北"銷售隊伍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這支隊伍長年累月,帶著樣品走南闖北,在上海、廣州、深圳、夏門、無錫、青島、北京等18個大、中城市開設銷售點,通過這些網點把慶元香菇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並利用當地宣傳工具宣傳慶元香菇,使大、中城市的人民群眾了解慶元香菇,擴大了慶元香菇的知名度,使香菇市場的交易量逐年上升。
三、政府引導香菇經濟發展壯大。為穩步發展香菇生產,香菇經濟不斷發展壯大,該縣政府本著"新建一處市場,帶動一門產業,搞活一片經濟,富裕一方群眾"的指導思想,於1999年投資建設了全國最大的香菇市場--慶元香菇市場。並把搞活香菇的經營流通放在香菇傳統產業的重要位置來抓,採取國有、集體、聯戶、個體"四輪驅動"的購銷經營機制,多種渠道發展香菇經濟。政府制訂了優惠政策,允許香菇經營者進山、進場收購,允許批量轉銷、直接出運,在市場交易中隨行就市、平等競爭,採取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隨著慶元香菇知名度的提高,現在的鄰縣,以及生產香菇的邊遠縣的香菇,也源源不斷地流入慶元,香菇市場經營戶根據香菇的大小、顏色狀況等分門別類地進行設檔,並分堆包裝按貨論價,銷往國外。通過當地政府的進一步引導,香菇市場入市交易人數超過5000多人次,日購銷香菇量少則10餘噸,多則30多噸,年交易額達10億元人民幣,香菇經濟正在不斷地發展狀大。
Ⅱ 增城遲菜心好不好吃
增城小樓鎮地處北回歸線,這里的地質有點特殊,這里的菜心長如菜樹,能長到一米高,但卻依然皮脆肉軟,莖肥葉厚,煮炒快熟,吃之甜美,很有菜味,非一般菜心可比,因此,增城遲菜心被食家們譽為「菜王」。
牛肉炒遲菜心
冬季是遲菜心大量上市的季節,又甜又爽脆的遲菜心,無論素炒還是搭配肉類炒都非常受歡迎。
遲菜心是菜心的一種,深冬才上市,比一般地區的菜心都要遲收割,所以稱為遲菜心。是增城特產,遲菜心很大棵的,廣州人稱為菜樹,菜雖然大棵但菜質卻很鮮嫩,吃起來都清脆爽口,鮮甜美味,無論是炒、煮還是滾湯都非常適合。這2年又出了小棵的,不知道是不是還沒長大就被賣了 哈哈 反正我喜歡迷你型的
Ⅲ 河北石家莊哪有香菇種植技術培訓
石家莊普天菌業培訓中心有香菇種植技術培訓。如果方便的話,可以與他們聯系一下。也可以留下你的QQ號。進行交流。
Ⅳ 香菇被稱為「山珍之王」,怎樣吃才營養
香菇,又名花菇、香蕈、香信、香菌、冬菇、香菰,為側耳科植物香蕈的子實體。香菇是世界第二大 食用菌,也是我國特產之一,在民間素有「山珍」之稱。它是一種生長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鮮美,香氣沁人,營養豐富。香菇富含維生素B群、鐵、鉀、維生素D原(經日曬後轉成維生素D)、味甘,性平。主治食慾減退,少氣乏力。
4.爆炒姜蔥蒜,加入豆腐片繼續翻炒。
5.放入辣椒、香菇,加入鹽、白糖、花椒粉、老抽調味。
6、加水、小火燜至收汁即可。
Ⅳ 香菇菌棒怎麼能長蘑菇
摘要 首先轉色要均勻。保持菌棒充足的含水量。控制大棚內的溫度,空氣濕度達到適宜出菇的標准。並且濕度均勻。這樣就可以了。
Ⅵ 怎樣做粵菜
一、香菇菜心
步驟很簡單:
1:將水發好的香菇或者新鮮的香菇切成片狀。
(干香菇可以在溫水中泡半個小時以上就可以發開了。)
2:然後在炒鍋內倒水少許油,油熱後,倒入蚝油及醬油
(這個量可以根據口味以及香菇的多少來決定。)
3:炒勻之後倒入切好的香菇與菜心。不停的翻炒。炒到香菇變軟縮小且醬色上勻就可以關火裝盤了。
這個菜不用放鹽,因為蚝油和醬油已經很咸了,也不用放味精,已經夠鮮。剛放入香菇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有點干,千萬不要加入,炒炒就會炒出水分來了。而且蚝油的粘稠度正好省了勾芡的工序。
香菇用水發的或者新鮮的都可以。有人喜歡水發的味道足,有人喜歡新鮮的嫩滑,隨你的選擇了:)
二、蚝油青菜,做法同上,普通炒青菜後加入一到兩湯匙蚝油即可.
三、蒜蓉青菜,做法同炒普通青菜,在青菜開始縮水的時候加入蒜蓉即可。
以上做青菜的要點是青菜最好先用滾水焯一下再炒,盡量少放油鹽,盡量清淡及鮮美——這是粵菜的特點。
【菜名】 芙蓉煎滑蛋
【所屬菜系】 粵菜
【特點】 色澤金黃,鮮嫩醇香,美味可口,馳名南北。
【原料】 主料 雞蛋200克,又燒肉60克,水發香菇10克,玉蘭片30克,姜10克。調料 大油100克,香油10克,胡椒粉少許,濕澱粉10克,鹽4克,味精3克,毛湯適量。
【製作過程】 (1) 把雞蛋打入碗內,用筷子攪打,加入胡椒粉、鹽、味精、攪拌均勻 (2) 將叉燒肉、水發香菇、玉蘭片、蔥、姜等均切成絲,放盛入盛雞蛋內,再攪勻待用。 (3) 炒勺上火,倒入大油,燒至7~8成熱,把雞蛋倒入,用文火煎至兩面呈金黃色,至熟。 (4) 在雞蛋上烹上適量毛湯,用調稀的濕粉勾芡,滴下香油即成。
菜譜名稱 鮮味羅宋湯
所屬菜系 粵菜
所屬類型 特色靚湯
基本特點 請閱
基本材料 番茄切小塊1個、檸檬洗凈四分之一個、捲心菜切絲半個、蒜蓉1湯匙、胡蘿卜去皮,切小塊1條、清水5杯、洋蔥切小塊1個、鹽、胡椒粉適量
1.將清水煮至沸騰,加入所有材料,煲約一小時。
2.下鹽及胡椒粉調味。
小貼士:是否發覺餐廳的羅宋湯特別鮮味,其實竅門就是下了檸檬。
腐竹鶉蛋糖水(粵菜)
主 料: 腐竹2兩(約80克),鵪鶉蛋8隻,雪耳1/2兩(約20克),冰糖8兩(約320隻),清水6杯。
做 法: 1、腐竹浸軟,撕成小塊待用。2、鵪鶉蛋原只煮熟,浸冷水,去殼。3、雪耳用清水浸約1小時,煎去硬蒂,飛水,瀝干。4、冰糖舂碎。5、清水6杯煲滾,下雪耳煲半小時,加入冰糖、腐竹,煮至冰糖完全溶解,放入鵪鶉蛋即成。
備 註: 煮鵪鶉蛋要冷水放下蛋,若用滾水煮蛋,蛋殼會爆開。冰糖煲至溶即熄火,煲太久會帶酸味。
鮑貝燴豆瓣(粵菜)
主 料: 鮮蠶豆1杯,珍珠鮑貝1罐,火腿2塊,干瑤柱1粒(蒸透),上湯1杯,水溶粟粉2茶匙,番茄1個(切花),蘿卜芽菜少許。
配 料: 調味料:酒、糖各1茶匙,鹽少許。
做 法: 1、開罐取出鮑貝,瀝干水分。2、蠶豆去皮,放滾水中焯熟,瀝干水分。3、火腿切片。4、煮滾上湯,加瑤柱、調味料,下火腿、鮑貝、蠶豆瓣拌勻,煮至豆瓣軟透,以水溶粟粉勾芡,加熟油少許即成。5、鮑貝燴豆瓣連汁上碟,番茄花、蘿卜芽菜裝飾。
豆瓣鮮魷(粵菜)
主 料: 鮮魷魚1隻,青瓜1隻,油1湯匙。
配 料: 醬汁料:豆瓣醬、麻油、酒各1茶匙,生抽1湯匙,鹽少許。
做 法: 1、鮮魷魚宰後洗凈,去頭、去紫膜,切長條狀,用滾水焯至剛熟,瀝干,候冷。
2、青瓜縱切開,去瓤,切寬長條,瀝干。3、燒熱油,下鮮魷兜勻,加入混勻的醬汁料,炒勻即上碟。
橙汁燴豬扒(粵菜)
主 料: 豬脊肉條1斤(約600克),蔥2棵(切碎),橙1/2個(切片),麵粉2湯匙,油2湯匙,牛油3湯匙,鮮橙汁3/2杯,水1杯。
配 料: 調味料:鹽1茶匙,胡椒粉少許。香料:香草3/2茶匙,百里香、黑胡椒各1/2茶匙,迷迭香少許。
做 法: 1、豬扒整塊洗凈,加調味料拌勻,塗上一層薄麵粉。2、燒熱油,將豬扒煎至呈焦黃色,取出,洗凈煎鍋,再加2湯匙水煮熟豬扒。3、另鍋煮溶牛油,炒蔥粒至變色,加入(2)的汁、橙汁和水1杯,煮滾。4、放入豬扒,下香料煮15-20分鍾,取出豬扒切約1厘米厚塊,再放回鍋中煮20分鍾,可加少許鹽、胡椒粉調味。5、豬扒連汁上碟,橙片伴碟即成。
扒南瓜(粵菜)
主 料: 南瓜8兩(約300克),瘦肉3兩(約120克),蝦米、芫荽碎各1湯匙,姜茸1/2茶匙,生油4湯匙,紹酒少許。
配 料: 調味料:鹽1/3茶匙,生油1茶匙,清水2湯匙。腌料:生抽3/2茶匙,胡椒粉、糖、生粉各少許。芡汁:生抽1/2湯匙,糖1/3茶匙,水1/4杯,麻油少許。
做 法: 1、南瓜去子去皮(也可留皮),切成塊,加調味料拌勻,放入燒有熱油二湯匙的熱鍋內兜勻,加水半杯,以中火煮軟。2、瘦肉剁碎,蝦米用清水泡軟剁碎,同放碗中,加入腌料拌勻。3、燒熱油二湯匙,爆香姜茸,加入肉蝦料炒至半熟,再灑入沾油少許,放入南瓜兜勻,拌勻芡汁埋芡,撒入芫荽即可。
備 註: 如想將南瓜煮成塊狀上碟,就不要將南瓜去皮。
Ⅶ 廣州那裡有廣寧特產店面
廣寧本土特產 【名稱】廣寧竹
【簡介】廣寧縣是全國十大「竹子之鄉」之一,也是廣東省唯一享有這一盛譽的縣份。廣寧地處粵西北部,綏江中游,屬南亞熱帶北緣,環境氣候非常適宜竹類植物的生長和繁衍。
【名稱】竹筍
【簡介】廣寧竹筍纖維細嫩、筍大肉厚、甘脆香甜、不含苦味、鮮美可口、營養豐富。科學檢測結果顯示:其鮮筍中含糖分20%、脂肪0.3%、蛋白質3%以及磷、鐵、鈣、鎂等微量元素和各種維生素,蛋白質中含有15種不同成份的氨基酸,所有這些都是人體必須吸收的物質。
【名稱】沙糖桔
【簡介】廣寧縣嶺南種植園是從事沙糖桔,種植和經營的專業園區,兼營竹筍等山區特產的種植、加工、銷售。種植園始建於2000年,位於景色秀麗、氣候怡人的廣寧縣排沙鎮。廣寧縣位於廣東省的粵西地區,60年代前與四會市合稱「廣四縣」,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資源締造了一個中外馳名的沙糖桔重要產地。
【名稱】賓亨沙葛
【簡介】賓亨地處綏江河畔,土質松疏、肥沃,當地農民歷來有種植沙葛的習慣。「賓亨沙葛」的主要特點是:肉質細嫩、爽脆、鮮甜、皮薄、體大,而且根蔃少。
【名稱】山地雞
【簡介】山地雞又稱竹園雞,原產自江西省優質雞種, 從小在竹園里和田野上自由生長,吃的是嫩草、螞蚱、稻穀、玉米等天然食物和魚腥草等野生中草葯,所以體質健壯,既有山裡農家雞的肉質,又有竹林中野禽的天然風味,是新昌安全、營養、特色農產品。
【名稱】蜂蜜
【簡介】蜜蜂是人類飼養以供采蜜的蜂類。蜂蜜即蜜蜂採取花液釀成的甜汁。俗語說,要想蜂蜜好,花源寶中寶。廣寧花源豐富,平均每季有21萬畝花源,養蜂條件良好。
【名稱】冬菇
【簡介】冬菇遍布廣寧,山間林地,擷之不盡。香菇就喜歡在廣東較為寒冷潮濕的地方生長。上乘的香菇具有柄短、肉厚、香嫩爽滑的特點。香菇分為花菇、冬菇。香菇三種。香菇是烹飪菜餚的理想配料,有「廚中之珍」的美稱。它的營養價值也很高,人類機體所必須的八種氨基酸,香菇就有7種。
Ⅷ 如何挑選優質的干香菇
首先我們要知道香菇的等級是怎麼分的,才能說到去挑選。
先給大家說說中國的幾個著名的香菇種植之鄉。現在的市場上佔了國內市場半壁江山的是沿海的香菇。浙江和福建的香菇非常有名。還有的就是湖北和河南的香菇。沿海一帶的香菇,因氣候特點,黑面菇多,香菇不重,厚的少,花菇少。內陸的香菇,低溫期較長一些,厚的多,花菇多。其次,沿海一帶的菇商非常有商業眼光,很早就開始了品牌的建設和推廣。而內陸菇商各自為戰,一直是為他人做嫁衣,香菇大多是走批發,去了廣州,出了國門。所以目前沿海香菇的品牌、產品及包裝和推廣都非常有特色。
香菇的等級,從高到低是:花菇,黑面菇,片菇。其中花菇又分的比較多。分天白菇、普白菇、茶花菇。大家可以從淘寶或者網路上去查一查,香菇哪種品名賣的貴。所以以後請不要再以訛傳訛,說香菇是黑臉的好啦!
香菇的種植方式,也讓香菇的身價各不相同。
大家崇尚自然,喜歡原生態,喜歡野生。所以野生香菇價格最高。實際上,野生香菇的產量和品質都是無法保證的。
其次是用落葉樹種植的香菇。這種種植方法,是把樹木鋸成筒狀,播種香菇菌種,等待它自然生長。整個過程在森林裡完成。也有農戶擔心香菇被偷,把菇筒搬到山腳自己家附近管理的。不過,香菇只有在高山的山尖有大樹既有陽光又通風又向陽的森林裡才能多產天白菇。這種香菇叫原木香菇,也叫段木香菇,也叫木頭香菇。是現有的真實市場中比較珍貴的香菇了。
再其次是袋料香菇。這是目前最為普遍的種植方式。袋料香菇又分為兩種,根據培養料的不同,分為木頭袋料和秸稈袋料。木頭袋料,顧名思義,就是把樹木粉碎裝在膠袋裡面做成菌棒,再播種香菇菌種。當菌棒成熟之後,在家門口搭好棚架,再陳列在棚架里管理。等待生長。沿海一帶的袋料香菇,大多是直接放土地上生長的,也是一個特色。這種方法,可以保證香菇在生長中盡量多的吸收水分,生長的快,大。缺點是生產的菌菇,容易有沙子。
再再其次,根據香菇的用途,分為水菇和干菇。前面都是講的干菇生產。有一種袋料香菇是專門用來生產鮮菇的。這種香菇也是直接放土地上生長,和沿海不同的是,內陸這種水菇不做干菇。因為它生長快水分足臉面黑。乾燥後成品輕而薄。
我說到這里,大家有看明白沒有?
不管你是哪一種種植方式,香菇都有它的世界裡的等級的。
我在此把我的一些香菇的等級照片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Ⅸ 隨州香菇的發展歷程
隨州是湖北省食用菌種植生產重地,全市市90%的鄉鎮、30%的農戶,有近30萬左右的人從事食用菌相關的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和出口基地,食用菌產業已成為隨州的特色、優勢產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外向型及創匯出口型產業。
1.食用菌產業的興起:隨州食用菌產業始於1978年,當年華中農業大學教授楊新美住進三里崗鎮楊家棚村當年,推廣香菇種植技術。隨後華農大碩士羅信昌、呂作舟又在三里崗試種椴木香菇,為隨州食用菌產業播下星星之火。隨著椴木香菇種植技術的成熟和推廣,利用豐厚的林地資源,各鄉鎮開始大面積種植椴木香菇,從此「隨州香菇」便遠飄萬里。由於椴木香菇對櫟木資源的過度消耗,砍伐樹木發展經濟的矛盾也變得日益突出,20多年來,其發展也一直受阻。
2.新技術促進產業快速發展:1996年袋料香菇的進入隨州,利用種植椴木香菇的技術經驗,香菇種植規模和產量成倍增加。袋料香菇採用椴木作培養基料,單位產量的情況下,既節約了資源,又提高了經濟效益,同時操作簡單,便於管理,適合規模種植,推動了產業的發展。隨著香菇市場的不但飽和,90年代末,黑木耳種植興起,也促進了食用菌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同時奠定了隨州香菇、黑木耳為主打產品的優勢地位。據統計,2008年隨州市食用菌總產量2.1萬噸,其中香菇產量14000噸,黑木耳7000噸,創湖北省產量第一。
3.市場為主導食用菌產業升級:在有著堅實的種植規模和產量,豐富的源頭資源。隨著食用菌產業鏈條的不但延伸,政府的開放政策,一批批香菇收購和加工企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僅在三里崗地區香菇加工銷售企業就有有100多家。從武漢到廣州,到上海,到北京,香港,隨州香菇的市場份額不但的增長,其中香港市場就占據80%。有著優秀的品質和質量,隨州香菇不僅立足於國內市場,也開始沖擊國際市場。隨著多年的外貿出口,隨州香菇也牢牢占據了中國香菇出口第一的地位。為了把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與國際接軌,打響品牌,隨州市政府利用地區優勢,招商引資,進行資源整合,促進優勢企業強強聯合,扶持了一批大型資金技術型的龍頭企業,並以「企業+基地+農戶」的經濟發展模式,用龍頭企業帶動產業,促進了隨州食用菌產業的快速升級。
總括隨州食用菌產業發展歷程,從跟風盲目種植到集約化種植,從無序到有序,到現在的標准化,產業化。一路走來隨州食用菌產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發展,目前隨州市曾都區是全國食用菌十大生產基地之一, 「國家萬噸標准化示範區」,擁有全國十大食用菌加工出口龍頭企業三家,年出口額創湖北省第一,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在取得優異的成績和榮譽的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其中2008年隨州市食用菌總產量達到2.75萬噸,產值12億元,全年食用菌出口創匯突破8000萬美元,比前年增長了33.3%。
Ⅹ 求適合在廣州種植的食用菌種類
雞腿菇不行,因為其菌絲生長適溫20~28℃菇生長出來的溫度范圍9~28℃,廣州常年溫度都很高,怎麼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