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知識科普 > 辭舊迎新方法有哪些

辭舊迎新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02 16:51:32

Ⅰ 古人拜年方式有何講究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拜年的傳統由來已久。關於古人為什麼要拜年,其中有一個傳說故事。
傳說「年」獸每逢臘月三十晚上,看到人間熱鬧非凡,就會竄到村子裡,吞噬牲畜和百姓。人們為了對付它,就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整個晚上都不能入睡。「年」獸在飽餐肉食之後,一般在天亮之後就回去了。這時候在家裡憋屈了一晚上的人們,就會打開門,挨家挨戶問個好,看看誰家有沒有什麼損失,相互作揖道喜,互相祝賀又躲過了「年」獸的迫害,可以有新的一年的平安。這就是「拜年」的由來。

Ⅱ 哪幾種拜年的方式有

1、上門拜年

這種方式適合於左鄰右舍、親戚、特別要好的朋友等,鄉村地區尤為合適,對於城市中互不認識的小區鄰居可以增進交流、促進鄰里情感,春節期間大家相互走動、拜年、聚一聚是很愜意的事。

2、電話拜年

這種方式適合於老者、長輩、領導等,用電話拜年,不僅表示尊重,能夠聽見聲音,顯得親切,對於在千里之外的親人用電話拜年顯得尤為合適、親切。

3、簡訊拜年

這種方式適合於與年齡、經歷相仿的朋友、同事、同學等,很多朋友的拜年簡訊幾乎是一致,這樣就顯得乏味,簡短質朴真誠的原創拜年祝福顯得更具有意義。

4、網上拜年

這種方式適合於經常上網的朋友,和網友、同事、同學,可利用網路和微博等、留言、評論表達祝福,給好友發個郵件、留言等即快捷簡便又溫馨。

(2)辭舊迎新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互相拜年原因: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之。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Ⅲ 傳說中人們驅趕年的兩個辦法是什麼

傳說中人們驅趕年的兩個辦法是貼紅字和放鞭炮。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們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後來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老人告知了人們驅趕「年」獸的辦法。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春節。



春節的其他傳說: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受了樹影移動與山崖上滴泉的啟發,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和漏壺,用來測定時間,於是便有了萬年歷。據說春節是由萬年青年創制的萬年歷而來。

傳說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聯盟首領)繼部落聯盟首領,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正月初一(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Ⅳ 辭舊迎新用什麼方式最有意思收到什麼禮物最驚喜

隨著中西文化的交融,「聖誕節」這個西方國家的大節日也開始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生活里紮下了根。送什麼聖誕禮物也成為一年一度最讓人頭疼的事情。 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個性禮品——個性拼圖。我想對於拼圖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吧,小時候大家應該都有玩過拼圖游戲。拼圖到目前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文化歷史了,並且一直深受 大人和孩子的青眯。而我現在說的個性拼圖是可以用自己的照片訂做的。你是否想過給你自己或者給自己心愛的人DIY一份拼圖呢? 用自己的照片做拼圖,送心意的浪漫禮物!實現兒時的夢想,讓自己成為拼圖的主角吧! 拼圖就是人生,把許多的碎片拼合成完整的記憶,拼的是時間的輪回,是成長的歷程, 是甜蜜的回憶,是思念的感觸,是用心的禮物,是最特別的禮物…… 做一幅屬於自己的拼圖,給她一份驚喜,給自己一份驚奇,一份最珍貴最特別的禮物,一份最浪漫的愛情。 只要你有自己喜歡的照片或圖片,我們都可以製作成拼圖,獨一無二,永不褪色!拼著的點點滴滴都是美好的回憶!是送給親人和朋友最好的禮物!聖誕狂歡心動方案 想好怎麼過這個洋味十足的節日了嗎?如果你還沒有成型的plan(計劃)的話,不妨看看我們的提議。無論是自由愜意地驅車郊遊、熱情洋溢的聖誕PARTY、還是浪漫溫馨的燭光晚餐……樣樣可都是讓人心動神往喲! 驅車郊遊―――享受自然 一提起聖誕,人們便會不由自主地聯想起郊外一望無際的銀色世界,飛奔的馬車,悅耳的馬鈴兒聲,伴隨著清脆的《鈴兒響叮當》的歌聲前行。這幅如詩般的畫面已經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記憶中。人們在羨慕之餘不禁慨嘆這天與地、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如今,這樣的畫面已不再是望塵莫及的遐想。逢聖誕之際,約幾位品性相投的好友驅車郊遊,遠離都市的喧囂,盡情享受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無窮魅力,將生活的煩惱、工作的壓力、學習的勞苦統統拋到腦後,讓禁錮已久的心情隨著歌聲飛揚。 如果能提前准備一點野餐的必備之物,那就更加愜意了。新朋老友共敘情誼,舉杯換盞辭舊迎新,那份溫馨和浪漫更不是用語言所能夠表達。 聖誕PARTY―――張揚個性 聖誕PARTY是聖誕節中的重頭好戲。由於目前住房等條件的限制,能夠在家開PARTY的人還只是少數,大多數人都喜歡參加酒店或迪吧組織的活動。因為這種活動的籌備更加到位,從活動的策劃,到環境的布置,還有活動項目的安排都面面俱到,你只需約上幾位好友去盡情享受就行了。 不過,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參加這樣的大型聖誕PARTY,你一定要穿上自己平日最漂亮的服裝;如果有晚禮服或者旗袍的話,那就更好了。要知道,服裝是交際場合的無聲語言,身著富麗的晚禮服是贏得他人尊重和好感最簡潔而行之有效的方式。脫下穿久了的職業裝,盡情展現一下自己的嫵媚與高雅吧,在如夢似幻的燈光之下,你一定會讓朋友們刮目相看的。你還可藉此機會大膽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形象,嘗試一下平日里不敢運用的色彩,做一個極盡誇張、張揚個性的發型,你會突然發現,自己的魅力原來遠不止於此。 燭光晚餐―――體味浪漫 在平安夜裡與相愛的人一起共進燭光晚餐,實在是再浪漫不過的事了。搖曳的燭光,伴隨著悠揚的樂曲,襯托著愛人的噥噥細語,那分繾綣與纏綿將愛意展現得淋漓盡致。你可以選擇一間環境典雅的西餐屋,去那裡體味一下西餐的新鮮與雅緻,在刀叉之中比較一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你也可以選擇典型的中式大餐,於色、香、味之中領略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你還可以到富有情致的咖啡屋小憩,品味一下平日里難得的悠閑和雅緻。相信這樣的聖誕大餐會讓你一生難以忘懷。不過,有一點需要提醒您,赴這樣的燭光晚餐,男士一定得西服領帶穿戴整齊,千萬不敢蓬頭垢面,一身的齷齪,而破壞了情調。 保齡較量―――展現英姿 平日里為工作而奔波的上班族是難得有時間活動一下身體的,那就不妨借聖誕節的機會好好舒展一下自己的筋骨,到保齡球館里一展身手。你可以邀幾位朋友同行,在保齡球館里好好較量一番,體會一下運動健兒奮力搏殺的豪氣,也給節日的溫馨增添一分英姿。但一定要記住了,去打保齡可千萬不能西裝革履,長裙飄曳的,自己活動起來不方便不說,讓別人看到也會恥笑你的服裝文化如此貧乏。 街頭漫步―――感受聖誕 如果你還從來沒有過過聖誕節的話,那就不妨在平安夜或聖誕夜裡攜家人到大街上走走,看看,去感受一下節日的氣氛。看看商場裏手拿聖誕禮物的聖誕老人;看看街頭綴滿點點星光的聖誕樹;看看川流不息、車水馬龍的大街
謝謝採納!

Ⅳ 拜年的方式有哪些

口頭問好,手上作揖,半鞠躬,磕頭等等。

現在由於通訊方便,可以手機,簡訊,信件,郵箱,qq,等等。

如果你想新奇的,什麼親吻,擁抱,隨便問候方式都不是不可以,只要嘴上說,過年好就行了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是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網路(MSN、MAIL、電子賀卡),利用休閑網路游戲
2.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這是最重要的阿~)!合家歡樂!財源廣進!

Ⅵ 辭舊迎新介紹幾個學習復習小方法

復習小竅門

1、 睡前醒後是記憶的黃金時段,這個時間段做機械記憶類復習最佳。
2、對於復習內容較多時,在復習時先列提綱、總結大意去記憶。然後再細化,這樣記得就快。
3、在復習時應理解地記憶所要記憶的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復習記憶效果最好。
4、在復習時要培養對所記憶的內容感興趣,感興趣的內容往往記得住,我們可以採用聯想記憶法,把所要復習的知識點和有趣的事件聯系起來。
5、一次記憶同類的內容過多容易發生遺忘 在學習時要注意文理學科交替學習、不同學科交替學習。因為不同學科的知識由大腦不同的部位主管,所以學科交替學習就可以使大腦的各個部位得到及時修整。
6、 中間材料容易遺忘,開頭與結尾的內容容易記憶,對所要記憶的內容進行分段來學習,以便增加多個開頭與結尾,增強記憶效率。
7 、用腦過度,記憶效率低,因此我們學習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一般來說每學習一個小時左右就要做一些保健操來放鬆一下。
8、要隨身攜帶學習卡片,做到每一點閑暇的時間都在復習。另外,給同學講題也是一次很好的復習機會。

Ⅶ 春節拜年的風俗由來和寓意是什麼

春節拜年的風俗由來和寓意如下:

1、風俗由來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

2、寓意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寓意新的一年和和美美,闔家幸福,吉祥安康。

常見的春節拜年方法

一、叩拜,即跪拜磕頭,現在在一些農村地區,晚輩給長輩,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還行這種禮儀。

二、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勢是先雙手抱拳前舉。這抱拳可不能亂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凶拜」。大過年的,來上一個右手握左手,就是觸人霉頭了。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或下級向上級拜年時所用。

三、抱拳拱手,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見於平輩間的拜年。

四、萬福,古代婦女禮儀的一種,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於右側腰肋間,上下微晃數下,雙膝微微下蹲,有時,邊行禮邊口稱萬福。當代已經鮮有襲用。

五、鞠躬,現代通用禮儀,用於拜年,多在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亦可用於平輩間,男女皆行。

Ⅷ 拜年方式有哪些

一、古代

在古代,家中拜年主要有兩項內容:一是向天地諸神及逝去的祖先拜年。正月初一起床後,要先在堂屋供桌的顯要位置擺好逝去祖先的遺像,擺好供品,上香明燭,向祖先及各路神仙磕頭並三叩首。所以,即使路上已經見面,也要親自登門到各家的供桌前給祖先拜年。

另一項是晚輩向還健在的長輩拜年。通常是先向逝去的祖先叩拜,然後再向活著的長輩叩拜,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快樂、身體永遠健康等內容。

拜過長輩和本家祖先,關系要好的街坊鄰居要互相登門拜訪,一起追憶如煙往事,共同憧憬即將到來的好日子。街坊鄰居間的這種串門式拜年,主家一般不招待。而在過去,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而且酒肉異常豐盛。

二、現代

1、賀卡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賀年卡是很多人首選的拜年方式,尤其以學生居多。卡通的、立體的或者帶音樂的,小小的賀卡能夠變幻出許多不同的花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拜年方式層出不窮,當年的「流行元素」小賀卡已經漸漸退出了拜年市場。

2、電話

雖然通訊手段日益發達,可還是會有許多人選擇打電話拜年。

3、電子紅包

發簡訊拜年,一下子能發給幾十個上百人,既省心又省力。

4、新媒體

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體,錄一段自己的語言發給好朋友,既能顯出「個性化」的溫情,又避免了不知何時掛電話的尷尬。此外新媒體走紅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價格上劃算,幾乎「零成本」,這些都讓簡訊的地位「每況愈下」 。

此外,電子紅包逐漸成春節拜年新方式,只需要准備一張銀行卡,綁定在微信、QQ、支付寶等軟體上面,也不用跑去銀行取錢,也不需要去買紅包,簡單快捷。

(8)辭舊迎新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內容

整個新春(正月初一至十四)內也可以拜年。華人傳統上避開年初三。這是因為習俗中年初三為「赤口」,不宜拜年。華人、越南人、朝鮮人拜年時需要帶備禮物,現代華人的禮物通常是盒裝糖果、餅乾等食品。

拜年雙方見面一定要先說祝賀的話,廣東人、香港人習慣先講「恭喜發財」,然後再說其他祝福語。之後長輩會向後輩派利市(紅包),主人家亦會預備全盒以招呼客人。

拜年常見的活動則是一些傳統桌上游戲,例如打麻將、魚蝦蟹、狀元籌、陞官圖等,有些具有賭博成分的活動,以希望發新年財,但都是以聯絡感情及娛樂為主,一般不會過於計較勝負。現代也有玩撲克牌等西方傳入或其他新興桌上游戲。等在晚飯時間則會一同享用賀年菜式。

Ⅸ 全國各地過春節的方式各有不同,大家都知道哪些地方的習俗呢

全國各地過春節的方式各有不同,比如老北京會有春節廟會,東北吃餃子放硬幣,雲南貼春聯要唱歌,江蘇除夕夜的時候在飯裡面放荸薺元寶……各個地方的習俗不盡相同!在安徽,除夕的年夜飯是非常豐盛的,而且在吃飯前需要先放鞭炮。吃完飯之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邊聊天,直到天亮,這就是守歲。

在海南,春節叫做年,有些地方初一是要吃素的,不能夠殺生,他們稱這個叫排年,初二才能夠見酒肉。

全國各地還有很多地方的習俗都不太一樣,目前就為大家介紹這么多,如果大家感興趣,也可以去了解一下喲!

Ⅹ 拜年的方式

原來有很多禮俗
拜年是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習俗始於古代,據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古時又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賀年是平輩相互施禮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解放前,好多地方還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禮俗:無論在道路巷陌,還是家裡屋外,只要遇到長輩,就要跪下來磕頭拜年。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通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既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又有利於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但拜年很有講究。選擇合適的時間,乃拜年的第一要素。由於平時勞碌。年節期間人們一般起得較晚。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也難免影響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鍾為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禮物也應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近年已成為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拜年禮物還應講究衛生,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此外還應注意節儉。比如,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拜年時,鄰里相坐、同學相逢、朋友相聚,皆應「過年言好事,出口稱吉祥」,縱然平日有所積怨,亦不應提起,至於聊侃時不談粗俗之事,不講無聊低級話語,就更是常識、常理了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閱讀全文

與辭舊迎新方法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0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8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7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2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7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6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4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