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防治魔芋的旱災
魔芋根系淺,吸收水分的面積不大,不耐旱。2006年夏季重慶旱情嚴重,其邊緣地區陝西南部、四川盆周北部、湖北西部一帶的魔芋在7月下旬至8月球莖迅速成長期都受到旱災,因山區缺乏灌溉設施,造成減產達50%,且精粉出粉率也下降,根狀莖的發生減少,重量銳減。
防治方法:在栽培上採用覆蓋栽培,將種芋播種蓋土後表面覆蓋谷殼、稻草、秸稈、山青等覆蓋物,將有效減少地面水分的散失。實行間套作,可得到其他作物或林木的遮蔭,防止強烈日照引起的環境溫度增高,保護魔芋的生理正常。在高溫乾旱的條件下,人工進行澆水也可有效緩解旱情。因為魔芋比其他作物需水量較小,只要及時給以少量的水也可獲得較好的灌溉效果。
1、臨時就只好等到地溫適宜時抽取地下水灌溉田地,盡量保住一部分收成,就算是飲鴆止渴吧;
2、以後還要多多地種樹造林,改善植被,增加地下蓄水量;
3、保護河底,防止河底過分下切,才能使地下水位不至於太低。
『叄』 陽光玫瑰葡萄快成熟乾旱發軟是怎麼回事
葡萄出現軟果病,或者是養分不足的話,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應該及時施用葯物進行治療,定時施用水溶肥。
陽光玫瑰葡萄的養護方式
1、葡萄是喜溫植物。初春氣溫10oC開始萌發,溫度越高,發芽越快。開花期以25-30oC為宜,遇低溫(15oC以下)、雨霧、旱風,則授粉受精不良,造成大量落花落果。7-9月為漿果成熟期,如溫度不足則漿果著色不良,含糖分降低,甚至不能充分成熟。
2、葡萄喜光性強。在光照充足的條件下,葉片厚而深綠,光合作用強,植株生長壯實,花芽著生多,漿果含糖量高而甜美,產量高。
3、濕度不易過大。開花前降雨多,新梢生長過旺,消耗植株貯藏養分;花期多雨,受精不良,造成落花;果實肥大期到成熟期多雨,光線不足,糖度低下,著色不良,品質低劣,且容易裂果。高溫多雨潮濕也是葡萄病害增多的主要原因。
4、肥水管理
葡萄是多年生植物,每年生長、結實,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營養物質。為使樹勢保持健壯生長和不斷提高產品的產量、品質,必須注意合理施肥。
按施肥時期可分為基肥和追肥。基肥宜在果實採收後至新梢充分成熟的9月底10月初進行。基肥以遲效肥料如腐熟的人糞尿或廄肥、禽糞、綠肥與磷肥(過磷酸鈣)混合施用。
追肥一般在花前十餘天追施沃葉水溶肥,7月初追施以鉀肥為主如草木灰、雞糞等。
施肥方法可在距植株約1米處挖環狀溝施入,基肥深度約40厘米,追肥宜淺些,以免傷根過多。施肥後需澆水。
葡萄根外追肥,對提高產量和質量有顯著效果,而且方法簡便。
葡萄比較耐旱,但如能適期灌溉,產量可顯著增加。樹液流動至開花前,要注意保持土壤濕潤,此時如能結合追肥進行灌溉,便可為開花座果創造良好的肥水條件。
但開花期水份過多,會引起大量落花落果,除非土壤過於乾燥,否則花期不宜澆水。座果後至果實著色前,正值高溫,葉面蒸騰量大,需要大量水份,可根據天氣每隔7-10天澆一次水。
『肆』 果樹進入膨果期,如果天氣比較的乾旱該怎麼辦
高溫容易造成大氣乾燥,增加作物水分蒸發,降低土壤水分狀況,發生乾旱。乾旱可使果樹葉片氣孔不再封閉,加劇枝葉水分蒸發,直接影響油果生長發育,導致生理落果。高溫乾旱還能降低果樹光合作用,提高果樹呼吸強度,減少有機營養合成和積累,影響油和生長和花眼分化。高溫乾旱天氣、果園生長或覆蓋草地是非常重要的應對措施3354果樹根是他們的大腦,對外部環境條件非常敏感,大部分果樹根生長的適宜溫度在13至26之間,超過30或低於0就會停止生長。果樹根停止生長後,真正吸收營養的白色毛細根加速老化,對營養的吸收和儲存非常不利。採用果園生草的果園夏季地表溫度降低3-5,在根部建立生態穩定層,延長根系生長時間,促進樹木養分吸收和合成。
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預防治療的指導思想和早期治療、小治療、治療的原則。一個月要全面噴灑一次葯,發現果樹沒有明顯的病蟲害現象,病蟲害及時預防,不使用劇毒及強刺激性香葯。總之,採取慎重的科學態度,根據當地條件合理利用種植、化學、物理等方法及其他有效的生態手段,抓好病蟲害預防管理方法。
『伍』 請問湖北應城的乾旱應該怎麼辦所有農民必須全部為乾旱買單嗎有什麼有效措施治理乾旱啊
在乾旱面前,再偉大的團體、再偉大的政府都應該科學抗旱,深入農村,實地調研,而不能怕熱怕吃苦而胡亂出主意,,,應城連年乾旱,,一半是天災,還有一半是人禍
1、打井抗旱。應城政府就輕松多了。但是從目前來看,有些井打不出水來。而有些井,慢慢的出水緩慢,難以抽出水來。
2、調水抗旱。沒有嚴格的監管,很多調運的水,沿途「損失」嚴重,再說調水經費,相當不透明。較少有農田享受到。
3、人工降雨。這需要技術,氣象部門需要有科學的檢測,科學的布局,各部門「積極配合」,但是,,,行動在哪裡。
4,,,,,水利工程,,,,,,從長遠來看,湖北的水利工作在這幾年的旱災面前,,,好像失效了,,,我們在旱災中,水利好像沒有發揮什麼作用,乾旱的時候,照樣沒有水用。二長江里的水好像貌似和我們沒有關系,,漢江的水,,好像部分是屬於北方的,,,剩下的,貌似也和應城沒有什麼關系。
當前,能打井就打井,能偷水就去偷水,主動抗旱,,,,不要指望XZXF能天降甘霖,引水灌溉!
『陸』 岩溶乾旱綜合治理對策
(一)岩溶區乾旱現狀
廣西岩溶區的乾旱是岩溶區典型的自然災害,也是制約岩溶區經濟發展的環境地質問題。
據歷史記載,廣西1700~1949年共發生大小旱災152次,全自治區性的大旱有12年。解放後,廣西幾乎每年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1950~1990年的41年中平均每年受旱災的農田面積為56.84×104hm2,每年受災農田面積在(5.48~155.2)×104hm2之間,成災面積在(1.37~72.05)×104hm2之間,絕收農田面積在(0.13~32.17)×104hm2之間。其中,受災面積超過66.67×104hm2的有14年。
1963年是旱災極嚴重的年份之一。年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少23.7%,而蒸發量卻比常年偏大25.3%,1962年10月至1963年6月沒下過透雨,到6月下旬,全自治區有效蓄水量只有1.9×108m3,僅占總有效庫容的2.5%。全區斷流的中小河流有2 200餘條,有51個縣人畜飲水發生嚴重困難,缺水人數達125萬人。受災面積155.2×104hm2,糧食減產10.9×108kg,總經濟損失2.1億元(當年價)。
1988~1990年廣西連續3年發生較大的旱災。1988年旱澇交替。有3萬多座塘庫乾涸,澄碧河水庫已放水到死水位以下,青獅潭、那板、客蘭、大王灘等8 座大型水庫和63座中型水庫都基本乾涸。140.85×104hm2農田受旱,成災面積72.05×104hm2,絕收面積20.99×104hm2。有430多萬人、617萬頭牲畜飲水發生困難,糧食減產17.6×108kg,總經濟損失9.3億元(當年價);1989年全區農作物受旱面積有95.48×104hm2,成災面積57.69×104hm2,絕收面積15.81×104hm2;1990年的秋旱,造成斷流的河流有4 890條,乾涸的塘庫近2萬處,有100多萬人和60多萬頭牲畜飲水困難,農作物受旱面積為123.7×104hm2,成災面積69.61×104hm2,絕收面積24.85×104hm2。
近幾年來,由於氣候異常,旱象頻率增高,旱災損失仍相當嚴重,據統計(表3-9),6年中春、夏、秋連旱的有2年;春夏連旱1年;春旱2年;降雨和水資源充足、旱情輕微的1年。
總體來看,廣西的旱災主要是春旱和秋旱,夏旱較少;冬季雖少雨乾燥,但氣溫低,蒸發量小,影響也較小。就地域而言,桂西、桂南多春旱,桂北、桂中多秋旱。導致氣候乾旱的原因,主要是季風進退時,大氣環流失常,降雨的天氣系統影響不到廣西,或影響較少。大旱之年一般是上年秋冬雨水少,接著出現春夏連旱或夏秋連旱,如2004年即是受2003年乾旱延續的影響,造成50年一遇的特大乾旱,旱災損失十分嚴重。
據有關資料,目前廣西境內萬畝以上岩溶旱區共有83片(附圖4、表3-10),總受旱面積334.88萬畝,佔全區2002年總耕地面積(7 945.55萬畝)的4.21%,其中:受旱水田130.44萬畝,旱地204.44萬畝,分別占受旱總面積的38.95%、61.05%,受旱面積中,桂中岩溶平原地區的5個市佔55.9%,桂西南岩溶峰叢區佔31.3%;桂東北岩溶峰林、丘陵區佔10.1%;桂東岩溶區2.7%。此外,其中有24 片乾旱區,既缺水乾旱,又受洪澇危害,該類旱澇片多處於峰林平原和峰林谷地,雨季當地下水位升高,地表、地下排水不暢,極易形成內澇。廣西岩溶浸沒內澇災害問題也具有區域性,以桂西北、桂中地區較為嚴重。通常情況下,每2~3年發生內澇一次,但不少地方每年1次或數次。例如,位於桂北暴雨中心的永福縣百壽、永安等鄉鎮,平均每年內澇7次。桂中東蘭縣拉平、巴納岩溶谷地「十年九澇」,小平陽岩溶平原每年1~3次。值得注意的是,岩溶地區由於存在地表地下二元或多元空間結構,地表徑流呈現明顯的季節性,地下徑流常以快速流形式排入大江大河,水資源難以貯存,一場暴雨,立即成澇,三天無雨,又旱象環生。因此,該類岩溶地區經常是旱接澇、澇接旱,可謂旱澇交加,農業生態環境惡劣。
表3-9 廣西近6年旱情、旱災簡況(1999~2004)Tab.3-9 Droughts in latest 6 years in Guangxi(1999~2004)
(據廣西水資源公報統計)
表3-10 廣西岩溶地區萬畝以上旱片一覽表Tab.3-10 Schele of lands suffering from droughts with the area over10,000 Mu in Guangxi karst areas
續表
續表
總體上看,絕大部分旱片主要分布在各級流域的分水嶺附近的峰叢窪地、峰叢谷地、峰林谷地及岩溶平原區。如桂中地區紅水河與柳江分水嶺附近,即忻城的馬泗至象州的馬坪、石龍一帶的峰叢峰林谷地及岩溶平原;紅水河與鬱江分嶺附近,即興賓區的小平陽、石芽至武宣縣的祿新一帶的峰林谷地、峰林平原;貴港、橫縣至賓陽一帶紅水河與西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等等。此外,各大江、大河的支流流域分水嶺往往也是旱片分布所在地;深切河谷兩岸也有旱片分布,如紅水河及柳江河中、下游沿岸等。乾旱缺水是岩溶旱片生態環境惡化和貧困的一個重要自然因素,特別是桂中地區,土地資源豐富,水資源配置不均一,由於前述原因,乾旱缺水更為嚴峻。
(二)綜合治理對策
本地區的農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要從根本上擺脫乾旱缺水的困擾,實現農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從抓好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六方面入手,採取綜合治旱措施,提高防旱抗旱能力。
1.基本原則
1)水資源與國民經濟的合理布局。把水資源開發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聯系起來,根據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對地下水和地表水、城市和農村水資源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調配、統一管理。
2)發展節水農業,實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要採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服務的有效手段,從水利減少損失,改進灌溉制度、灌水方式,強化用水管理和調整種植結構等方面著手實現節水高效生產。
3)以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地,建設科學合理的農田水利體系,優化水土資源配置。開展大小不同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解決區域性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科學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加大投入力度,加強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從水利樞紐、蓄水塘壩、井灌網路、集雨節灌工程等多層次發展農田供水基礎建設。
4)構建資源與環境的協同系統。改善水源區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以大流域為骨幹,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統一規劃,通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逐步建立增強水資源調節功能的生態環境系統。
5)遵循自然規律,充分開發節水旱作潛力。大力推廣普及旱作農業和節水種植與栽培技術,減緩農業用水的供需矛盾,建設合理的旱作農業發展結構,最大限度地降低乾旱對早作區農業的影響。
2.綜合治理措施與對策
1)完善和改造水利工程設施,提高水利工程綜合利用效率。以節水灌溉為目標,改造和新建蓄水、引水工程,完善灌區渠系配套,提高水的利用率,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合理配置。進行水利設施的綜合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降低農業灌溉用水成本。在灌區渠系更新改造、完善配套中推廣使用新技術、新材料,提高防滲漏性能,減少水源損失;在開發水能資源時,堅持水電、灌溉、防洪、航運並重;在開發地下水資源時,根據水源條件結合城鄉生活、工業生產供水源地建設或水產養殖需求進行開發,以達到最大的綜合水利效益,提高抗旱防澇能力。在地表水缺乏地區,岩溶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好,適於灌溉和飲用。地下河、岩溶泉、溶潭等地下水露頭和地下徑流、儲水構造,可以因地制宜採取蓄、提、引結合,適量開發地下水源,解決岩溶地區的乾旱缺水問題。
2)充分利用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變化,實施地表、地下水聯合開發。岩溶平原區地表水系不發育,地表水與地下水通過岩溶裂隙、管道相互轉化,並且隨季節而變化。開展地表、地下水聯合開發,在地表水斷流前盡量採取泵站提水,增加灌區回歸水對地下含水層的補給;通過挖井或鑽孔取水,建設抽水型地下調節水庫,解決區域性年際性乾旱問題。該類岩溶區具有淺層岩溶化強、儲水性和透水性好的特點,岩溶含水層調蓄功能強,在農作物需水的乾旱季節過量開采中深層地下水,形成調節庫容,雨季來臨後通過天然入滲而恢復地下庫容。地下水的開發,在勘探查找富水性較好的條帶狀蓄水構造、地下徑流帶或地下河的基礎上,興建與灌渠或耕地配套的淺井群網,建立投資少、周期短、取水成本低的小型水田 旱地復合淺井灌區。同時解決分散農村居民供水和規模養殖場供水問題。在地表水系主幹流區域,如紅水河多年平均流量為2 180m3/h,橫貫興賓區全境,但由於地質、地形地貌影響,特別是岩溶石山,使紅水河的提灌作用大大「縮水」,使之僅限於河流兩岸的平緩地帶,不足全區的1/5。因此,應該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建立地頭水井灌溉網,提高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
3)恢復與重建水源生態環境,調節水循環系統的物流機制,減少水資源流失,增強系統供水功能。建設森林生態系統,改善水源生態環境、調整林種結構,提高防護林、水源林比例,通過生物作用對降水資源轉化為地表水或地下水資源的過程進行調節,利用森林植被的涵養水源功能,緩解降雨分布在時間上的不均一性,減緩形成快速徑流時間,減少水資源流失,增加水資源系統的供水能力,與工程措施結合實現開源節流,標本兼治。據有關研究,在廣西區內無森林地區降水量達8 mm 即出現地表徑流,而林區則要連續降雨達22 mm後才出現地表徑流,二者相差14 mm,也就是說,在一次降水過程中,每1km2林區土地要比無林區多涵蓄14 000m3的水分;這些水分除一部分耗於蒸發,返回大氣中外,其餘都留在原地,緩慢入滲地下,成為地下水的補給源,當地下水排出地面時,它進而又補給小河溪、水庫、及稻田。國內外的實踐證明,森林覆蓋率須達到40%以上才能使生態系統保持良性循環,因此,在相對穩定種植業面積前提下,將大面積陡坡山地草場調整為林業或優質牧草用地,營造速生豐產林、優良經濟林,引進優良牧草,發展復合農林牧業。通過水源生態環境的恢復或重建增強系統功能和抗災能力。構建適應季節性乾旱嚴重的氣候特徵的農林牧業結構,促使農林牧業有機地結合,三者相互依存、促進,林草植被可改良生態系統,增強水資源可利用程度,從而促進農作物產量提高和畜牧業發展,有機肥增多將使土壤保水性能增強,對乾旱形成較強的抵禦能力,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使森林覆蓋率達到40%以上,這既能使農業結構適宜季節性乾旱嚴重的氣候特徵,又能改善生態環境、調整林種結構,提高防護林、水源林比例。根據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原則選擇造林樹種,合理配置,如:良種桉、濕地松、馬尾松、荷木、樟樹、海南蒲桃、紅椎、火力楠、油桐、黑荊樹、橄欖、板栗、台灣相思、甜竹、苦株、酸棗、任豆、香椿、雞皮果等。通過有力措施,恢復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使生態效益指數達95%左右,接近最佳狀態,對水分的運動將產生良好的調節功能,降水量可增加6.7%,蒸發量可減少3.2%,加上森林涵養水源,減少地表徑流,僅興賓區即可增加水量(保守值)達10×108m3,將大大緩解旱情,有效防止旱澇災害。
4)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建設良好的農田生態體系,促進資源利用與環境改善的良性循環。岩溶平原區的平地、緩坡地絕大部分開墾為耕地,以種植農作物、甘蔗為主,據遙感分析,興賓區和賓陽縣的耕地利用占土地總面積的50.57%~55.03%,果園、茶園用地面積不足0.5%。增加平原台地的果林地面積,建立農田防護林帶,有利於改良農田生態系統、改善系統小氣候和水分小循環,減少農田水分蒸發散失,增強農田系統功能和抗災能力。在岩溶峰叢區,以林牧業為主,封育石山,發展經濟林和防護功能好的木本飼料及用材林,畜牧業以牛為主;在岩溶峰林區,種植業以旱作為主,石山封育,發展果類、油桐和木本飼料,發展養豬業和其他養殖業;在岩溶丘陵區(第三系埋藏岩溶區),以發展林牧業為主,林業以速生豐產用材林、經濟林為主,庫區、河岸建立防護林,畜牧業以牛、生豬為主,種植業發展旱作、經作;在平原地區,以發展農牧業為主,提高作物單產,發展經作、生豬和家禽養殖,林業生產以農田防護林、薪炭林、護岸林為主。
5)調整種植結構,推廣節水旱作、土壤改良、農藝節水抗旱技術。根據作物對乾旱環境的適應性,預測每年的降雨變化,充分利用大氣水(雨、霧、露等),調節作物種植時間,通過避旱措施防止旱情對生產的影響。如黎塘示範區開展水田的水旱輪作,種地養地結合,推廣現行的水稻-蔬菜輪作、旱田和旱地玉米-瓜果-蔬菜多熟,水果、花生、黃豆套種等較好的耕作方式。示範區冬種的青刀豆、苦瓜等畝產值一般都在3 000~5 000元,而且冬季病蟲害少,農葯用量不多,產品殘毒少,生產成本低,產品質量好。但是,秋冬、早春正是廣西的旱季,水是農業生產的關鍵。因此,建設節水設施,採用節水生產技術,發展節水農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有利於充分發揮現有水利設施的功能,減少單位產值的用水成本,獲得更好的效益;又如甘蔗綜合抗旱,選用抗旱高產高糖良種,早種早管,改春種為冬植,延長生長發育期,充分利用雨水資源;推廣農藝節水,控制環境水無效損失、增強土壤蓄水、持水能力。覆蓋保水,如玉米、蔬菜、果樹種植的秸稈、地膜覆蓋,可以有效控制水分蒸發,保水保肥;深耕、深溝淺種,多施有機肥、秸稈還田等,增厚耕作層和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涵水能力,增進水肥吸收及抗旱能力;坡地耕作,推廣沿等高線挖攔蓄水溝,減少地表徑流,可攔蓄大量地表坡面流,並使水流大量下滲,增加土壤水分和地下水補給量,能有效補充土壤蒸發和作物蒸騰流失,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6)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形成多元化的農業經濟體系。針對該區旱情的季節性、頻發性、區域性特徵及其對農作物需水的制約。①加快發展畜牧業,增大草食性牲畜比重。該區為甘蔗、玉米、花生主產區,有大量可作優質飼料的農副產品如作物秸稈、甘蔗尾葉、花生蔜等,而且草地和荒草地資源豐富,引種植優良牧草,提高牧草地生產力,使草地生態系統產生高效的能量轉化和物質循環,促進畜牧業發展,建立優質、高效種養結構,提高畜牧業在農業經濟中的比重。②加強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大力扶持食品、飼料加工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以糧食、果蔬為主要原料的加工業。立足本地優勢,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為突破口,走新型農業產業化、工業化道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③改造第三產業體系,發展現代農村服務業,要建設好為農服務的流通網路和流通設施。建設為農服務的流通信息網路,一是要建立內部經濟信息中心,引導生產,溝通產銷;二是要完善經濟信息市場的服務體系。要不斷加強民間信息網路建設,完善系統化服務功能;三是要創造條件建設「信息高速公路」,達到快、准、全、新、特的效果。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分解農業經濟對高耗水種植業的依賴性,形成綜合抗旱防災能力。
7)建立完善農村抗旱服務體系。建立完善以縣級抗旱服務隊為龍頭、鄉鎮級抗旱服務隊為紐帶、村級抗旱協作組織為基礎的農村抗旱服務網路,為農民抗旱提供專業化、規范化的服務。適應現階段農村生產力發展狀況,為邊、遠、窮、難地區農戶提供流動灌溉、抗旱設備維修、租賃服務,示範、推廣抗旱節水新技術,解決旱區人畜飲水困難,解決一家一戶農民辦不了、辦不好的事。為抗旱減災提供技術保障。
『柒』 怎麼治理旱災
要想治理旱災唯一的出路就是打井。打井灌田。這就能解決旱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