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用的蒸發和乾燥方法有哪些`
蒸發就一種方法,即加熱蒸發;
而乾燥有三種:1、自然風干
2、蒸發曬干
3、乾燥劑
(1)、濃H2SO4:具有強烈的吸水性,常用來除去不與H2SO4反應的氣體中的水分。(2)、無水氯化鈣:因其價廉、乾燥能力強而被廣泛應用。乾燥速度快,能再生,脫水溫度473K。一般用以填充乾燥器和乾燥塔,乾燥葯品和多種氣體。(3)、無水硫酸鎂:有很強的乾燥能力,吸水後生成MgSO4.7H2O。吸水作用迅速,效率高,價廉,為一良好乾燥劑。常用來乾燥有機試劑。
B. 蒸發操作需要用到的儀器有哪些
蒸發操作需要用到的儀器:蒸發皿、鐵架台、鐵圈、玻璃棒、酒精燈、坩堝鉗。
蒸發分類:
蒸發可分為常壓蒸發和減壓蒸發 。
1、常壓蒸發:
常壓蒸發裝置簡單,易於操作,一般在蒸發皿或燒杯中進行,待蒸發溶液的體積不應超過蒸發器皿容積的2/3。蒸發皿中的液面面積較大,有利於快速濃縮。若溶質對熱穩定,可將溶液放人蒸發皿或燒杯中,然後在水浴中加熱,也可用煤氣燈或電加熱器直接加熱。
2、減壓蒸發
若被濃縮的物質對熱不穩定,常壓下易氧化、分解,或溶劑為高沸點的有機溶劑,或溶劑的量大、或有毒時,常採用減壓蒸餾的方式進行濃縮。
(2)蒸發的分類方法是哪些擴展閱讀:
蒸發操作操作要領:
1、蒸發皿中液體的量不得超過容積的2/3。
2、蒸發過程中必須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使液體受熱均勻,以防止局部溫度過高而使液體飛濺。
3、當加熱至(大量)固體出現時,應停止加熱利用余熱蒸干。
4、不能把熱的蒸發皿直接放在實驗台上,應墊上石棉網。
5、坩堝鉗用於夾持蒸發皿。
C. 化工原理蒸發
蒸發過程概述
(summarize of evaporation process)
1.蒸發的概念
將含有不揮發溶質的溶液加熱沸騰,使其中的揮發性溶劑部分汽化從而將溶液濃縮的過程稱為蒸發。蒸發操作廣泛應用於化工、輕工、制葯、食品等許多工業中。
2.蒸發操作的目的(purpose of evaporation manipulation)
工業蒸發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1)稀溶液的增濃直接製取液體產品,或者將濃縮的溶液再經進一步處理(如冷卻結晶)製取固體產品,例如稀燒鹼溶液(電解液)的濃縮、蔗糖水溶液的濃縮以及各種果汁、牛奶的濃縮等等;
(2)純凈溶劑的製取,此時蒸出的溶劑是產品,例如海水蒸發脫鹽製取淡水。
(3)同時制備濃溶液和回收溶劑,例如中葯生產中酒精浸出液的蒸發。
工業上被蒸發的溶液多為水溶液,故本章的討論僅限於水溶液的蒸發。原則上,水溶液蒸發的基本原理和設備對其它液體的蒸發也是適用的。
3.蒸發流程 (evaporation flow path)
按照分子運動學說,當液體受熱時,靠近加熱面的分子不斷地獲得動能。當一些分子的動能大於液體分子之間的引力時,這些分子便會從液體表面逸出而成為自由分子,此即分子的汽化。因此溶液的蒸發需要不斷地向溶液提供熱能,以維持分子的連續汽化;另一方面,液面上方的蒸汽必須及時移除,否則蒸汽與溶液將逐漸趨於平衡,汽化將不能連續進行。
【播放動畫】液體蒸發過程5-1
液體蒸發的簡化流程如圖片5-1所示,其主體設備—蒸發器由加熱室和分離室兩部分組成,其中加熱室為一垂直排列的加熱管束,在管外用加熱介質(通常為飽和水蒸汽)加熱管內的溶液,使之沸騰汽化。濃縮了的溶液(稱為完成液)由蒸發器的底部排出。而溶液汽化產生的蒸汽經上部的分離室與溶液分離後由頂部引至冷凝器。為便於區別,將蒸出的蒸汽稱為二次蒸汽,而將加熱蒸汽稱為生蒸汽或新鮮蒸汽。
對於沸點較高的溶液的蒸發,可採用高溫載熱體如導熱油、融鹽等作為加熱介質,也可以採用煙道氣直接加熱。
4.蒸發過程的分類 (the classification of evaporation process)
(1)常壓蒸發、加壓蒸發和減壓蒸發 按蒸發操作壓力的不同,可將蒸發過程分為常壓、加壓和減壓(真空)蒸發。對於大多數無特殊要求的溶液,採用常壓、加壓或減壓操作均可。但對於熱敏性料液,例如抗生素溶液、果汁等的蒸發,為了保證產品質量,需要在減壓條件下進行。減壓蒸發的優點是: 1)溶液沸點降低,在加熱蒸汽溫度一定的條件下,蒸發器傳熱的平均溫度差增大,於是傳熱面積減小; 2)由於溶液沸點降低,可以利用低壓蒸汽或廢熱蒸汽作為加熱蒸汽; 3)溶液沸點低,可防止熱敏性物料的變性或分解; 4)由於溫度低,系統的熱損失小。但另一方面,由於沸點降低,溶液的粘度大,使蒸發的傳熱系數減小,同時,減壓蒸發時,造成真空需要增加設備和動力。
(2)單效蒸發與多效蒸發 根據二次蒸汽是否用作另一蒸發器的加熱蒸汽,可將蒸發過程分為單效蒸發和多效蒸發。若前一效的二次蒸汽直接冷凝而不再利用,稱為單效蒸發,圖片5-1所示為單效蒸發的流程示意。若將二次蒸汽引至下一蒸發器作為加熱蒸汽,將多個蒸發器串聯,使加熱蒸汽多次利用的蒸發過程稱為多效蒸發。
(3)間歇蒸發與連續蒸發 根據蒸發的過程模式,可將其分為間歇蒸發和連續蒸發。間歇蒸發系指分批進料或出料的蒸發操作。間歇操作的特點是:在整個過程中,蒸發器內溶液的濃度和沸點隨時間改變,故間歇蒸發為非穩態操作。通常間歇蒸發適合於小規模多品種的場合,而連續蒸發適合於大規模的生產過程。
D. 常用的計算水面蒸發與流域蒸發方法有哪些
三種途徑:
1.用儀器和某種手段直接測定
2.根據典型資料建立地區經驗公式估算
3.通過成因分析建立理論公式進行計算
五種方法:
1.器測法:利用各種蒸發器
2.水量平衡法:根據徑流、降水、蓄水量等要素推求某一時段的水面蒸發量。
3.熱量平衡法:通過測算太陽短波輻射,大氣和水面的長波輻射,進而水體的熱量,對流的熱量和水體儲熱量來估算蒸發量。
4.空氣動力學法:
5.經驗公式法:按多元回歸方程統計採收率的經驗公式,ER=5.8419+8.46121 (k / μo) + 0346ψ + 0.3871S
E. 蒸發的方法
蒸餾、分餾、干餾、萃取、分液、過濾、重結晶、結晶、蒸發
這些都是分離物質的方法
F. 蒸發和蒸餾有什麼區別
1、過程不同
蒸餾利用混合液體或液-固體系中各組分沸點不同,使低沸點組分蒸發,再冷凝以分離整個組分的單元操作過程,是蒸發和冷凝兩種單元操作的聯合;
蒸發是利用加熱的方法,使溶液中溶劑不斷揮發而析出溶質(晶體)的過程。
2、分類不同
蒸餾按方式分:簡單蒸餾、平衡蒸餾、精餾、特殊精餾;
蒸發可分為常壓蒸發和減壓蒸發。
(6)蒸發的分類方法是哪些擴展閱讀:
一、蒸餾
特點:
1、通過蒸餾操作,可以直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而吸收和萃取還需要如其它組分。
2、蒸餾分離應用較廣泛,歷史悠久。
3、能耗大,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氣相或液相。
二、蒸發
特點:
1、蒸發可以在任何溫度下進行。
2、蒸發時要從液體中吸收熱量,使液體溫度降低,所以蒸發有製冷作用。
3、蒸發快慢與液體表面積的大小、溫度的高低、通風條件以及壓強大小等有關。
G. 空調蒸發器的分類
根據被冷卻介質的種類不同,蒸發器可分為兩大類:
(1)冷卻液體載冷劑的蒸發器。用於冷卻液體載冷劑——水、鹽水或乙二醇水溶液等。這類蒸發器常用的有卧式蒸發器、立管式蒸發器和螺旋管式蒸發器等。
(2)冷卻空氣的蒸發器。這類蒸發器有冷卻排管和冷風機。 立管式和螺旋管式蒸發器的共同點是製冷劑在管內蒸發,整個蒸發器管組沉浸在盛滿載冷劑的箱體內(或池、槽內),為了保證載冷劑在箱內以一定速度循環,箱內焊有縱向隔板和裝有螺旋攪拌器。載冷劑流速一般為0.3~0.7m/s,以增強傳熱。
這兩種蒸發器只能用於開式循環系統,故載冷劑必須是非揮發性物質,常用的是鹽水和水等。如用鹽水,蒸發器管子易被氧化,且鹽水易吸潮而使濃度降低。這兩種蒸發器可以直接觀察載冷劑的流動情況,廣泛用於以氨為製冷劑的鹽水製冷系統。
H. 蒸發的分類
蒸發可分為常壓蒸發和減壓蒸發 。 若被濃縮的物質對熱不穩定,常壓下易氧化、分解,或溶劑為高沸點的有機溶劑,或溶劑的量大、或有毒時,常採用減壓蒸餾的方式進行濃縮。
I. 蒸發的概念
定義1:物質從液態轉化為氣態的相變過程。
定義2:水由液態或固態轉化為氣態的相變過程。定義3:發生在液體表面的汽化。定義4:液態水轉化為氣態水,逸入大氣的過程。定義5:溫度低於沸點時,從水面、冰面或其他含水物質表面逸出水汽的過程。不同學科不同定義。個人覺得應該是液體從液態轉化為氣態的過程。首先蒸發不止發生於水。其次即便是水也不能考慮冰面,雖然冰可以直接變成水蒸氣不經過變成水的過程,但那是升華不是蒸發。還有語文中應該有定義,消失。例,某某壞人(人間)蒸發了。
了解蒸發的更多含義
基本信息
概述
物理現象
分類
說明
蒸發實驗
定義1:物質從液態轉化為氣態的相變過程。 所屬學科:大氣科學-大氣物理學。
定義2:水由液態或固態轉化為氣態的相變過程。 所屬學科:地理學-水文學。
定義3:發生在液體表面的汽化。 所屬學科:電力-通論。
定義4:液態水轉化為氣態水,逸入大氣的過程。 所屬學科:電力-通論。
定義5:溫度低於沸點時,從水面、冰面或其他含水物質表面逸出水汽的過程。 所屬學科:水利科技-水文、水資源-陸地水文學。
定義6:物質從液態轉化為氣態的相變過程。 所屬學科:資源科技-氣候資源學。
現代漢語中,常形容人或物反常地呈現出近乎消失的狀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蒸發
外文名
evaporate
拼音
zhēng fā
術語類別
大氣物理學術語
基本信息
拼音
zhēng fā
英文
①evaporate
②evaporation
例句
蕭紅《手》:「窗前的楊樹抽著芽,操場好像冒著煙似的,被太陽蒸發著。」老舍《駱駝祥子》十八:「在這個白光里,每一個顏色都刺目,每一個聲響都難聽,每一種氣味都混含著由地上蒸發出來的腥臭。」
概述
蒸發和沸騰都是汽化現象,是汽化的兩種不同方式。蒸發是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過程,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上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2]。溶液的蒸發(evaporation)通常是指通過加熱使溶液中一部分溶劑汽化,以提高溶液中非揮發性組分的濃度(濃縮)或使溶質從溶液中析出結晶的過程。通常,溫度越高、液面暴露面積越大,蒸發速率越快;溶液表面的壓強越低,蒸發速率越快 。
物理現象
原理
蒸發量是指在一定時段內水分經蒸發而散布到空中的量,通常用蒸發掉的水層厚度的毫米數表示,水面或土壤的水分蒸發量,分別用不同的蒸發器測定。一般溫度越高、濕度越小、風速越大、氣壓越低、則蒸發量就越大;反之蒸發量就越小。從微觀上看,蒸發就是液體分子從液面離去的過程。由於液體中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無規則運動,它們的平均動能的大小是跟液體本身的溫度相適應的。由於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和相互碰撞,在任何時刻總有一些分子具有比平均動能還大的動能。這些具有足夠大動能的分子,如處於液面附近,其動能大於飛出時克服液體內分子間的引力所需的功時,這些分子就能脫離液面而向外飛出,變成這種液體的汽液體的蒸發,這就是蒸發
J. 蒸發器有哪些種類,它們的功能是什麼
我國是世界工廠,同時也是一個能耗大國,GDP的能耗是國外發達國家的2.4倍,目前共有10億噸蒸發設備亟待改善,常見的蒸發器種類主要有:升膜式蒸發器、外加熱式蒸發器、中央循環管蒸發器、MVR強制循環蒸發器、MVR降膜蒸發器、懸筐式蒸發器、列文蒸發器等等。
1. 升膜式蒸發器
升膜蒸發器適用於蒸發量較大(即稀溶液)、熱敏性及易起泡沫的溶液,但不適於高粘度、有晶體析出或易結垢的溶液。
2. 外加熱式蒸發器
外熱式蒸發器的結構特點是加熱室與分離室分開,這樣不僅便於清洗與更換,而且可以降低蒸發器的總高度。因其加熱管較長(管長與管徑之比為50~100),同時由於循環管內的溶液不被加熱,故溶液的循環速度大,可達1.5m/s。
3. 中央循環管蒸發器
中央循環管蒸發器具有結構緊湊、製造方便、操作可靠等優點,故在工業上的應用十分廣泛,有所謂「標准蒸發器」之稱。
但實際上,由於結構上的限制,其循環速度較低(一般在0.5m/s以下);而且由於溶液在加熱管內不斷循環,使其濃度始終接近完成液的濃度,因而溶液的沸點高、有效溫度差減小。此外,設備的清洗和檢修也不夠方便。
4. MVR強制循環蒸發器
傳熱系數較低;
換熱表面不易形成結垢或結晶。
5. MVR降膜蒸發器
換熱效率高
佔地面積小
物料停留的時間短,不易引起物料變質。
適用於較高粘度的物料。
6. 懸筐式蒸發器
懸筐式蒸發器適用於蒸發易結垢或有晶體析出的溶液。它的缺點是結構復雜,單位傳熱面需要的設備材料量較大。
7. 列文蒸發器
列文蒸發器的優點是循環速度大,傳熱效果好,由於溶液在加熱管中不沸騰,可以避免在加熱管中析出晶體,故適用於處理有晶體析出或易結垢的溶液。其缺點是設備龐大,需要的廠房高。此外,由於液層靜壓力大,故要求加熱蒸汽的壓力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