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蜻蜓怎麼養
蜻蜓是分布廣泛的昆蟲,部分種類的稚蟲可以食用.調查和研究成果表明:在雲南省的許多地方都有食用蜻蜓稚蟲的習俗,常見的食用種類有紅蜻、角突箭蜓、舟尾絲�等3種,其中含有蛋白質、脂肪、氨基酸、礦質元素等營養成分.它們的蛋白含量平均為58.92%,脂肪含量平均為25.37%,氨基酸含量平均為46.03%,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平均為16.41%,占氨基酸總量的35.69%,3種蜻蜓稚蟲K、Zn、Ca、Fe的平均含量分別為2 960、125.4、2 616.6、796.2 mg*kg-1.由此可見,蜻蜓稚蟲是營養豐富的食用昆蟲資源.
2. 水蠆的生長與飼養
豆娘和蜻蜓的的幼期稱為稚蟲,羽化為成蟲時不經蛹期階段,又稱為水蠆。體色一般是暗褐色或暗綠色, 水蠆
外形與其成蟲類似,無翅,沒有性成熟。潛伏在溪池泥底或殘枝敗葉下,肉食性,性情兇猛,喜歡捕食小型水生昆蟲及它們的幼蟲,大型的水蠆,甚至可以捕食小魚和蝌蚪。水蠆的時期依種類不同而有不同長短的時期,短的約2-3個月,普通種類約1-3年,最長的則要7-8年才能完全成熟,期間約需經過8-14次不等的脫皮,然後爬出水面,變成成蟲。
編輯本段水蠆的分類
①豆娘的水蠆 體型細長,腹部末端具尾鰓 ②蜻蜓的水蠆 體型短粗,腹部末端具直腸鰓
編輯本段特殊的捕食器官
口器結構極為特殊。下唇非常發達,特化成可自由伸屈的面罩,或稱臉蓋。面罩平時折於頭,當獵物接近時,他可以快速伸 水蠆
出折疊的的下唇面罩,並以前方的雙鉤(或鋸齒)夾緊獵物, 收回後送進口器進食。
編輯本段特殊的水中呼吸器官
豆娘的水蠆尾鰓具3個大而扁平的鰓葉,可在水中進行氣體交換。而蜻蜓的水蠆直腸壁上排列有序的鰓葉,後腸進行有規律地搏動,可引水進入直腸,在此進行氣體交換,稱為直腸鰓。
編輯本段特殊的運動方式
水蠆平時不喜活動,利用足緩慢爬行。在緊急時刻,蜻蜓的水蠆會將腹部所吸的水猛得向後噴出,所產生的反推力會帶動它們向前飛速移動以起到迅速避害的作用。而豆娘的水蠆則扭動腹部,尾鰓做槳以增加游泳的動力。
編輯本段水蠆與環境監測
水蠆可作為水污染程度的一種生物指標, 有水蠆生活指示該水域為輕度污染。 圖示某種蜻蜓的水蠆。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蜻蜓幼蟲稱水蠆(水乞丐)蜻蜓的卵在剛孵時有一特殊的型態,六隻腳、頭部都跟身體縮在一起,像只沒 水蠆
腳小蝦米一樣,不怎麼活動,稱這階段為「前稚蟲期」。 這一階段非常的短少則三、五秒,多則兩、三分鍾,前稚蟲的背部就會裂開,第一齡稚蟲就蛻皮而出不久它會慢慢的將頭及六隻腳伸展開來自由活動,蜻蜓稚蟲隨著種類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齡期,從8~16個齡期都有,整個稚蟲其所需時間依照不同種類及季節而有所不同,從一個月到三、四年都有,至目前為止所知台灣的蜻蜓稚蟲都是水棲昆蟲,尚無發現陸棲性種類。水蠆在水中如何活動呢?水蠆靠腹部內直腸鰓呼吸水中容氧,因此會藉著從尾端緩慢吸水、排水來呼吸,平常除六隻腳可供爬行之外在緊急時刻則會則會將腹部所吸的水向後噴出,所產生的作用力會帶動它們向前快速移動以達避敵或捕食的作用,通常水蠆為了避天敵以及捕食獵物,體色跟環境都很接近,形成一種保護色。棲息於溪流蜻蜓幼蟲主要以蜉蝣稚蟲、石蠅稚蟲、搖蚊等雙翅目幼蟲以及一些小魚為食,棲息於靜水域的種類則主要以蝌蚪、小型蝦類、小魚、水蚤、體型較小的蜻蛉稚蟲、仰泳樁、孑孓、搖蚊等雙翅目幼蟲為主食。稚蟲天敵則是鳥類、大型雜食性魚類、紅華娘、負子蟲、龍虱等。
編輯本段飼養
國外玩賞蜻蜓者認為,飼養蜻蜓的成蟲,不如飼養其稚蟲---水蠆好。飼養水蠆最關鍵的問題是不能讓其缺 水蠆
氧,其他問題都很容易解決。 在水草繁茂、河流湍急的地方用紗網向底下有泥沙處鏟鋪水蠆,也可以用篩子舀出底下沙泥篩捕,將捕到的水蠆取回後放進飼養箱中飼養。 飼養箱用長60~70厘米、寬40~50厘米,高40厘米左右的長方形塑料箱製成。先在箱底填上經過清洗的沙子6~8厘米厚,加上10~12厘米深的河水,在沙中栽幾棵水草或水藻。 沙子中再插上一塊插花用的劍山,再在劍山上插上20~30厘米長的細竹及蘆葦各1根,作水蠆成熟時爬上去蛻皮之用。 最後通一台氧氣蠆在箱內水中,以保證水中有足夠的氧氣,此時,放養2~3隻水蠆,每天換去3/4的污水,再投放一點紅蟲或游絲蚓、水蚤、小蝌蚪作為其食物。 當發現水蠆已不吃食物,老是把頭露出水面,就表明其羽化的時期臨近了,即可開始注意觀察。 飼養水蠆可以詳細的觀察到其逐漸羽化的全部過程,既觀賞到它的各種姿態,又可極大豐富自己的昆蟲知識。
編輯本段水蠆的媽媽
1:豆娘,一種顏色鮮艷的食肉昆蟲,身體細長,眼睛生於兩側,翅翼生有翅柄,歇息時翅膀伸長疊在一 水蠆
起,與蜻蜓同屬蜻蛉目。體型大多數比蜻蜓要小,最小的豆娘體長為1.5cm,最大者可以到6-7cm。豆娘的幼蟲生長於水中,通過尾端的腮葉進行呼吸,通過扭動身體在水中游動。幼蟲體型細長,常隱匿於水草中。由於豆娘的體態優美、顏色鮮艷,且其翅膀顏色多變,故國內外很多愛好者喜愛觀賞,有熱愛者甚至超過蝴蝶。豆娘一如其名,不但長得嬌柔無比風情萬種,連飛行的時候也是斯斯文文的,但是他們也和蜻蜓一樣是肉食。閩南語稱做「秤仔」,大概因為其外形細長酷似以前的秤吧。擅長捕食空中的小飛蟲,不過由於體型較小,飛行速度較慢,因此豆娘主要是以體型微小的蚊、蠅和蚜蟲、介殼蟲、木虱、飛虱等昆蟲為主食,在「鬧飢荒」的時候,偶爾也會發生大豆娘捕食小豆娘的情形。從春季到秋季,從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各種水域旁都有機會找到一些常見的豆娘。只不過許多豆娘體形纖細又不善於長距離飛行,稍不注意便很容易忽略它們,而且它們的長相和蜻蜓很相近,一不小心就將兩者混淆了。生活習性由春季到秋季,從平地至中海拔山區,台灣的各種水域旁都有機會找到一些常見的豆娘。只不過許多豆娘體形纖細又不常長距離飛行,稍不注意便很容易忽略它們。而且它們的長相和蜻蜓很相近,要小心可不要混淆了(豆娘的頭部長得像啞鈴。圖為青黑琵蟌,豆娘停棲時,大部分會將翅膀合並豎在胸部背側)。豆娘成蟲常在水域附近活動,所以在山川 溪流甚或湖畔塘沼,都可以看到它們翩翩飛翔的嬌姿。豆娘成蟲的身軀看起來十分纖弱,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但他們可是肉食主義者,他們所捕殺的對象多是是活動力較弱的昆蟲例如蚜蟲等。豆娘的稚蟲是在水中生活,以水中的小動物為食。辨認豆娘稚蟲,其最明顯的特徵是下唇特化成的捕獲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托缽的乞食者,因此鄉間常戲稱之為「水乞丐」。其實它和蜻蜓的稚蟲外型上頗相似,主要的不同是:蜻蜓的稚蟲身軀粗壯,腹末無尾鰓而是以直腸鰓呼吸;豆娘的稚蟲,身軀細長,腹末具有三片尾鰓。與蜻蜓稚蟲的分別,豆娘稚蟲的腹部有三片尾鰓,蜻蜓則無。成蟲大多在有水有草的水域附近活動,飛翔能力較弱;你也可以在水邊見到「豆娘水」因為雌豆娘亦是以點水的方式產卵,有時還未見到雄豆娘體貼的伴隨雌豆娘期間;至於稚蟲期,則和蜻蜓差不多。生存環境 豆娘的成蟲一般習慣在稚蟲(水蠆)棲息的水域附近活動、覓食、求偶、產卵。而由於種類的差異,豆娘有的習慣棲息於流水性的溪流、山溝、田溝,或靜水性的池塘、湖泊、沼澤、水窪、水田等水域中。整體而言,台灣豆娘中的幽蟌科、珈蟌科全都出現在流水水域,細蟌科則大部分出現在靜水水域,琵蟌科則在兩種水域皆可見芳蹤。由於豆娘水蠆生活於水中,因此多數雌蟲習慣停在水邊石塊、雜物上,或水面挺水植物上將卵依附產下。少數特殊情況則是在急流小溪石塊邊或雜物上潛水產卵,例如短腹幽蟌。豆娘與蜻蜓的稚蟲雖都稱為「水蠆」,但兩種水蠆在外觀上很容易區分,因為大多數豆娘水蠆的尾部有3個明顯的葉片狀或肉質狀尾鰓,危急時可以用來劃水游泳,以避敵害。孵化後的豆娘水蠆在水中捕食其他弱小的水棲昆蟲或浮游性小節肢動物維生。 2:蜻蜓一般體型較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飛行能力很強,每秒鍾可達10米,既可突然回轉,又可直入雲霄,有時還能後退飛行。休息時,雙翅平展兩側,或直立於背上。前翅和後翅不相似,後翅常大於前翅。翅的前緣,近翅頂處,各有1個翅痣,呈長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動規律性,並可防止因震顫而折傷。頭部能靈活轉動,復眼1對,較大,約占頭部的1/2,約由28000多隻小眼組成,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動物。視覺極為靈敏,單眼3個;觸角1對,細而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細長、扁形或呈圓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細而弱,上有鉤刺,可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飛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進行。多數雌蟲在水面飛行時,分多次將卵「點」在水中,也有的將腹部插入淺水中將卵產於水底。稚蟲水蠆,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後蛻皮羽化為成蟲。稚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成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蟲,實為益蟲。 蜻蜓捕捉食物的方法,也和別的昆蟲大不相同。當它在空中飛翔的時候,遇到前方有食物可捕,它立刻把六 只腳向前方伸張開,由於它每隻腳上,生有無數細小而銳利的尖刺,就象步兵,准備沖鋒時步槍上上了刺刀一樣,它的六隻腳合攏起來的時候,就象一隻小籠子,當它朝著飛翔的小昆蟲加速猛沖、過去的時候,小昆蟲就被捕捉到用六隻腳合攏成的「籠子」裡面去了。然後蜻蜓就用它的大嘴消遙自在地大嚼大吃起來。2、蜻蜓的兩只大復眼,也是昆蟲類中無可比擬的。它的復眼中一共有二萬只甚至二萬八千隻左右的小眼睛,是一般昆蟲復眼的十倍。它的眼睛的構造也非常特殊。復眼上半部分的小眼睛,專門看遠處的物體;下半部分的眼 水蠆
蜻蜓的復眼 睛,是專門看近處的。這和近視鏡片下邊加了一塊老光小鏡片,即所謂老年人用的「雙光眼鏡」的原理是完全一樣的。昆蟲的眼睛,一般說來都是近視眼,可是,蜻蜓的眼睛,卻是遠近都能看。不過距離太遠的物體是看不太清楚的,最遠也只能看到五米到六米遠。蜻蜓的眼睛盡管視力比較好,遠近都能看,但對物體的形狀卻似乎辨別不清,它只能夠看到 3、蜻蜓的交配也在飛行中進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鉤狀物抓緊雌蜻蜓的頸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彎,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節下面的貯存精子器官,而後雄蜻蜓進行授精。蜻蜓為什麼用尾巴點水?蜻蜓和其他許多昆蟲都不一樣,它的卵是在水裡孵化的,幼蟲也在水裡生活,所以們它點水實際上是在產卵。蜻蜓飛得很快,有些飛行時速可達100公里,而它又能在空中短暫停身不動。它飛行前進時不能靈活改變方向,要定住身體然後轉向。在休息時翅膀仍舊外伸,即不能折疊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當的空間,多半在枝頭或葉頂。 生活習慣蜻蜓一般都生活在比較潮濕的地區,比如水壩或溝渠比較多的地方。它的這種生活習性主要是因為它的繁殖方式所導致的,它繁殖的一個重要媒介就是水,它的卵是要產在水中的,而卵的孵化、成長,以及成為一隻正式的蜻蜓以前,它都是在水中進行的。所以它們很依賴水,也更需要水,如果沒有水的話那麼他們將無法生存 水蠆
,如果沒有水的話,他們將滅絕。其實所有的生命體都是要依賴於水而存在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蜻蜓的捕食,蜻蜓的捕食一般也都是在水面上進行的,因為那裡有大量的昆蟲供他們食用。 蜻蜓點水蜻蜓點水,就是蜻蜓產卵,卵直接產入水中,或產於水草上。卵孵化出來的稚蟲,稱為水蠆。水蠆常伸出勾狀帶 爪鉤的下唇,捕捉水中小動物維生。水蠆是游泳專家,它採用的是噴射式的,只要腹部一壓縮,水就往後噴,身體自然向前沖,速度極快。以直腸氣管鰓呼吸。水蠆長大了,爬上突出水面的樹枝或石頭,就羽化成一隻猶如空中飛龍的蜻蜓成蟲了。
編輯本段生長過程生活史
一般生活為卵期→稚蟲期→(羽化)成蟲期。因蜻蜓不具蛹期的昆蟲我們稱它為不完全半態,而蜻蜓的稚 水蠆
蟲期是在水域度過,故昆蟲學家又稱蜻蜓為「半形變態」的昆蟲。 一、卵期:蜻蜓的卵因不同種類而在外型有所不同,從 圓形、橢圓形到圓形都有,剛產下卵的卵有淡黃色、米黃色、淡褐色以及淡藍色等,通常經過24小時卵顏色會變深變黑在夏季通常只需6-10天即可孵化,少數蜻蜓會以卵來越冬。 (一)蜻蜓科、勾蜓科、春蜓科常用點水方式產卵,有的會連續點水,一次產下三至五粒或二、三十粒卵,有的則是先將卵堆積在蜻蜓點水~產卵尾端,然後再點水把一、二百粒卵全部排出沉入水中。 (二)晏蜓科蜻蜓習慣停在水生植物、水邊青苔或泥土產卵,一次一粒連續慢慢的將卵產入植物莖干或泥土、青苔細縫中。 (三)少數蜻蜓還會將尾端卵團空投入水中。 二、稚蟲期: 蜻蜓幼蟲稱水蠆(水乞丐)蜻蜓的卵在剛孵時有一特殊的型態,六隻腳、頭部都跟身體縮在一起,像只沒腳小蝦米一樣,不怎麼活動,稱這階段為「前稚蟲期」。 這一階段非常的短少則三、五秒,多則兩、三分鍾,前稚蟲的 背部就會裂開,第一齡稚蟲就蛻皮而出不久它會慢慢的將頭及六隻腳伸展開來自由活動, 水蠆
蜻蜓稚蟲隨著種類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齡期,從8~16個齡期都有,整個稚蟲其所需時間依照不同種類及季節而有所不同,從一個月到三、四年都有,至目前為止所知台灣的蜻蜓稚蟲都是水棲昆蟲,尚無發現陸棲性種類。水蠆在水中如何活動呢?水蠆靠腹部內直腸鰓呼吸水中容氧,因此會藉著從尾端緩慢吸水、排水來呼吸,平常除六隻腳可供爬行之外在緊急時刻則會則會將腹部所吸的水向後噴出,所產生的作用力會帶動它們向前快速移動以達避敵或捕食的作用,通常水蠆為了避天敵以及捕食獵物,體色跟環境都很接近,形成一種保護色。棲息於溪流蜻蜓幼蟲主要以蜉蝣稚蟲、石蠅稚蟲、搖蚊等雙翅目幼蟲以及一些小魚為食,棲息於靜水域的種類則主要以蝌蚪、小型蝦類、小魚、水蚤、體型較小的蜻蛉稚蟲、仰泳樁、孑孓、搖蚊等雙翅目幼蟲為主食。稚蟲天敵則是鳥類、大型雜食性魚類、紅華娘、負子蟲、龍虱等。 三、成蟲期(羽化): 水蠆
水蠆經過多次蛻皮,成長到終齡稚蟲,可以看到期胸部會有明顯的翅芽,這是與其他齡期稚蟲的一個簡單的區別方法。通常蜻蜓的終齡稚蟲會在羽化前幾個小時爬出水面附近的地方,如枯枝、植物葉子、石塊、圍牆、橋墩等物體都可供蜻蜓穩定攀爬以進行羽化,據目前所知大多數蜻蜓於夜晚羽化,少部分蜻蜓成員在清晨羽化。剛羽化的成蟲通常體色很淡,翅膀很薄且有強烈金屬反光,等過一天之後,成蟲體色就會加深,翅膀也會變硬且沒有明顯反光,未成熟的成蟲要經一些日子才會變成熟。
3. 水蛭幼苗的天敵-水蜻蜓怎麼防制
用柴油殺,不過方法要正確才行。空間里有,也可電
話我們。
再一個就是,小苗養殖池不過早的注水,小苗一個月以的水蜻蜓的傷害就不大了。
4. 水蜻蜓的營養成分
由於其體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
例如,紅蜻蜓稚蟲粗蛋白平均含量為58.82%,顯著地高於豬肉、牛奶和雞蛋等食品。蜻蜓稚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一種很好的高蛋白食品。
雖然營養豐富,但是不要盲目食用,因為過敏性體質的人食用蜻蜓幼蟲後,可能會產生排斥反應,甚至會危及生命。
由於目前人工養殖的蜻蜓幼蟲很少,大部分都是來自自然水體,有些蜻蜓幼蟲可能會受到污染,體內帶有病毒或者寄生蟲。
(4)水蜻蜓怎麼養殖方法擴展閱讀
在中國准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發現了一枚距今2億年的原始蜻蜓化石。這種新發現的原始蜻蜓單翅長101至102毫米,翅展寬度達到210毫米,是中國中生代已知的第二大蜻蜓類化石。
在內蒙古寧城侏羅紀道虎溝化石層,還發現了1件保存近完整的蜻蜓前翅化石,單翅長107.6毫米,寬14.3毫米,據此推斷該蜻蜓翅展達225毫米,是中國已知蜻蜓目最大的種類,也是世界第四大的蜻蜓。
5. 水蜻蜓養殖基地,我想養殖
水蜻蜓(學名,水蠆)就是變蜻蜓的那種,我們這叫水漏夠
6. 水蜻蜓養殖方法!各位大俠有沒有養殖的方法,說出來分享一下,是大批量的養殖方法!你們知不知道那裡有
要這個干什麼
7. 水蜻蜓會不會吃蝦苗
蜻蜓吃蝦苗,下面來看看相關知識:
蜻蜓幼蟲食性十分兇猛,下頜有「面罩」狀口器,捕食時能迅速伸展開來,將獵物牢牢鉤住,然後大口咀嚼,是一個十分出色的獵手。同族之間都會互相殘殺,稚蟲期要大量進食,一天可以侵害10條3公分以下的魚苗,對魚苗蝦苗傷害更大。
蜻蜓幼蟲一般在注水後一周出現,而且在棚里的條件下生長速度很快。當蝦苗放進來時,個體尚小,也沒有完全適應新環境,很容易被捕食,從而影響放苗成活率。如果按一平米有3個蜻蜓幼蟲算,每隻可捕食10尾蝦苗,400米的棚有1300隻蜻蜓幼蟲,就可以吃掉13000尾蝦苗,也是個不小的數字,有些池塘甚至會全軍覆沒的。
目前對於預防和處理蜻蜓幼蟲主要有以下方法:
1、最重要還是做好預防。第一,將池塘邊的雜草處理干凈,減少蜻蜓在周邊活動的機率;其二,進外河水要用密網過濾以防蟲卵進入;其三,徹底的清塘消毒;
2、池塘存水的時間不要太長,時間一長就給了蜻蜓幼蟲繁殖生長的機會;
3、放苗後盡快投料,給蝦苗足夠的生長營養,蝦苗達到3公分規格以後,蜻蜓幼蟲的危害也小很多了。
4、如水體出現大量的蜻蜓幼蟲,建議通過物理方面處理:框架+滴油+燈光的方法進行燈光誘捕,框裡面有柴油,蜻蜓幼蟲聚光,會破水呼吸然後吸入柴油窒息而死。這個方法相對安全。
8. 水蜻蜓怎麼長期保存
可以先做成標本保存
風干就可以長時間保存。也可以保存在酒精里或者用水晶滴膠。福爾馬林不推薦,因為甲醛對人體有危害。
新鮮標本可直接選用合適粗細的昆蟲針插入胸部正中,用三級台定好高度,插入展翅板的凹槽中,將雙翅展開,放好位置,用紙條及大頭針固定好,風干即可。
若採回的標本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已乾脆,則需要先在回軟器中還軟。回軟器通常用帶磨口的玻璃乾燥缸製成,底部放一層干凈的濕沙,加入幾滴石碳酸防霉,濕沙上方放一張吸水紙,將盛有標本的三角袋放入其中。回軟後,即可按上述方法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