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方式有哪幾種
黑木耳的人工栽培方式有木段栽培和代料栽培兩種:
(1)木段栽培是利用1米長左右的木段進行打眼、接種、出耳管理、採收。
(2)代料栽培是利用各種農副產品的下腳料來代替木段進行生產,按特定的培養基配方、含水量和pH標准拌好的培養料,依據一定的裝袋標准,裝入特製的塑料袋內,套上無棉體頸圈,加熱滅菌後,通過封閉式接種,把專門用於代料栽培的黑木耳菌種接入培養基內,經養菌,待菌絲長至袋底,割一定數量和規格的V形口,進行出耳管理。包括培養料的配製、裝袋、滅菌、接種、養菌、劃口出耳、出耳管理、採收。
② 木耳的種植方法
黑木耳栽培方法
黑木耳人工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促進了鋸木屑栽培技術的發展。利用鋸木屑栽培黑木耳,能夠節省大量木材,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是很有經濟價值的栽培方法。
應用鋸木屑栽培生產黑木耳,其栽培形式,大致有以下三種:
1、瓶內料塊栽培法:瓶內料塊栽培法,簡稱瓶栽法。將菌絲已經長滿瓶的鋸木屑栽培種,移至低溫培養室或保護設備里,取掉瓶蓋,使瓶口向上,整齊排列。室內溫度保持在20—28℃之間,空氣相對濕度要控制在80—95%左右。
2、磚形料塊栽培法:將生長有大量黑木耳菌絲體的培養料從瓶中挖出,放在鋪墊了塑料薄膜的小木箱中。裝箱時可同時摻進一些消毒過的新鮮木屑,有助於增加栽培材料的養分,能延長產耳時間,提高產量。用木板把栽培料壓實、壓平,使厚度在7—10厘米左右,移至22—28℃的溫室中再培養一周。當菌絲體已經恢復發育並重新聯結成一體時,從木箱中倒出來,用刀切割成磚形的塊狀體,其體積應略小於建築用磚。把這些磚形的料塊側立於事先挖好的露天淺坑裡。坑深15厘米,寬1米左右,長度根據需要而定。坑底鋪上一層潔凈的砂子。料塊之間要留有一定空隙。;最後在坑上面用塑料薄膜覆蓋。料塊入坑之後,可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揭開塑料薄膜噴清水一次,使料塊保持在「不幹不濕」的狀態。依天氣情況,可在中午前後揭開覆蓋物進行通風換氣。待子實體已大量形成時,應每天噴水兩次,水量適當增加,控制適宜的濕度,同時要注意調節空氣和光照條件,促進子實體的迅速生長。
③ 木耳種植方法全部過程
黑木耳栽培方法
黑木耳人工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促進了鋸木屑栽培技術的發展。利用鋸木屑栽培黑木耳,能夠節省大量木材,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是很有經濟價值的栽培方法。
應用鋸木屑栽培生產黑木耳,其栽培形式,大致有以下三種:
1、瓶內料塊栽培法:瓶內料塊栽培法,簡稱瓶栽法。將菌絲已經長滿瓶的鋸木屑栽培種,移至低溫培養室或保護設備里,取掉瓶蓋,使瓶口向上,整齊排列。室內溫度保持在20—28℃之間,空氣相對濕度要控制在80—95%左右。
2、磚形料塊栽培法:將生長有大量黑木耳菌絲體的培養料從瓶中挖出,放在鋪墊了塑料薄膜的小木箱中。裝箱時可同時摻進一些消毒過的新鮮木屑,有助於增加栽培材料的養分,能延長產耳時間,提高產量。用木板把栽培料壓實、壓平,使厚度在7—10厘米左右,移至22—28℃的溫室中再培養一周。當菌絲體已經恢復發育並重新聯結成一體時,從木箱中倒出來,用刀切割成磚形的塊狀體,其體積應略小於建築用磚。把這些磚形的料塊側立於事先挖好的露天淺坑裡。坑深15厘米,寬1米左右,長度根據需要而定。坑底鋪上一層潔凈的砂子。料塊之間要留有一定空隙。;最後在坑上面用塑料薄膜覆蓋。料塊入坑之後,可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揭開塑料薄膜噴清水一次,使料塊保持在「不幹不濕」的狀態。依天氣情況,可在中午前後揭開覆蓋物進行通風換氣。待子實體已大量形成時,應每天噴水兩次,水量適當增加,控制適宜的濕度,同時要注意調節空氣和光照條件,促進子實體的迅速生長。
④ 地耳可以人工栽培嗎
可以,將採集的野生地木耳切成3 cm的小片,一端埋入選好地塊雜草根際附近的土中2 cm,每平方米種植50穴,每穴埋40 mg風乾的地木耳。播後蓋一層過篩的、從易生長地木耳的老苜蓿地表刮取的
表土。過篩前,應將選擇的地表土3份與1份徹底腐熟的羊糞均勻混合。
⑤ 木耳種植管理方法 木耳的種植管理技術
1、選樹:適合黑木耳生長發育的樹種很多。但要因地制宜,選用當地資源豐富,又容易長木耳的樹種,除含有松脂、精油、醇、醚等樹種和經濟林木外,其他樹種都可種植木耳。目前通用的樹種有栓皮櫟、麻櫟、槲樹、棘皮樺、米櫧、楓楊、楓香、榆樹、刺槐、柳樹、揪樹、法桐、黃連木等。但以栓皮櫟、麻櫟為最好。
2、砍樹:歷史習慣是「進九」砍樹,一般來講,從樹葉枯黃到新葉萌發前都可進行砍伐,因為這個時期正是樹木「休眠」期,樹桿內的養分正處於蓄積不流動狀態,水分較少,養分最豐富而集中,這就叫砍「收漿樹」。同時,這個期間砍的樹,樹皮和木質部結合緊密,砍伐後樹皮不易脫,利於黑木耳的生長發育。
砍伐的樹齡,生於陽坡的7~8年,生於陰坡或土質較差的8~10年,樹桿的粗細以10厘米上下為最好,長為1米。一架50根。
砍伐的方法,要求茬留低,與地面高出10~15厘米;從樹桿的兩面下斧,茬留成「鴉雀口」,這樣對於老樹蔸發技更新有利,既不會積水爛芽,也不會多芽競發,影響樹蔸更新。砍時主張抽茬,不主張掃茬,這樣既有利於保護幼樹;又利於水土保持。
3、剔枝:樹砍倒後,不要立即剔枝,留住枝葉可以加速樹木水分的蒸發,促使樹桿很快乾燥,使其細胞組織死亡,同時有利於樹梢上的養分集中於樹干。待十天半月後再進行剔枝。剔時,要用鋒利的砍刀從下而上貼住樹干削平,削成「銅錢疤」或「牛眼睛」,不能削得過深,傷及皮層,削後的傷疤,最好用石灰水塗抹,防止雜菌侵入和積水,還便於上堆排場。
4、截桿:為了便於耳棒的上堆、排場、立架、管理和採收,同時放倒耳棒時便於貼地吸潮,應把太長的樹干一棒截成3尺長的短棒。截時用手鋸或油鋸截成齊頭,用石灰水塗抹,防雜菌感染。
5、架曬:架硒是把截好的木棒,選擇地勢高燥、通風、向陽的地方,堆成1米左右高的「井」字形或「魚背形」堆子,讓它很快地失水死去。在架曬過程中,每隔10天左右的時間,把它上下里外翻動一次,促使耳棒乾燥均勻,架曬的時間,要根據樹種、耳棒的粗細和氣候條件等靈活掌握,一般架曬1個月到1個半月時間,使耳棒比架曬前失去3~4成水分,即可進行接種。
6、耳場選擇:排放耳架的地方稱為耳場。耳場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繫到黑木耳的生長發育和它最後的產量。一般說最好選在背北面南避風的山坳,這地方每天光照時間長,日夜溫差小;早晚經常有雲霧覆蓋,濕度大,空氣流通,最適宜黑木耳的生長發育。選場時,並應靠近水源,有利於人工降雨,坡度以15~30度為宜,切忌選在石頭被、白堊土、鐵礬土之處。場地選好後,應先進行清理,把場內過密的樹木進行疏伐,並割去灌木、刺藤及易腐爛的雜草,只留少量樹冠小或枝葉不太茂密而較高的闊葉樹,到夏季用以適當給耳架遮陰。在種植前給地上施以殺蟲葯劑,並用漂白粉、生石灰等進行一次消毒;冬季最好用柴草火燒場地。場地上長的羊胡草、草皮、苔蘚等不要鏟除,以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耳場的濕潤。
7、接種:接種就是把人工培養好的菌絲種點種到架曬好的耳棒上,使它在耳棒內發育定植,長出子實體來,這是黑木耳人工種植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是生產上的一項重大的技術革新,它見效快,產量高。接種時,首先對耳場和耳棒進行消毒(用消毒葯品或火燒就可,對所用工具用酒精或開水消毒,人工可用肥皂水洗凈。選擇陰涼處進行,不要讓陽光直射菌種,切忌下雨天進行。接種時間,一般從2月到5月上旬,秋季在白露至寒露之間都可進行。接種時,視其不同種型,選用不同工具,如枝條種、三角木種;可用砍花斧砍口,把鋸末和枝條或三角木共同塞入砍口內,用斧背輕輕打緊,以不脫落為原則;鋸末種、顆粒種,可用10毫米手電筒鑽、打孔機或空心沖子打眼,把菌種塞入孔內,用樹皮蓋蓋上,輕輕打緊。點種的密度,一般的行距2寸,株距2.5~3寸,排成「品」字形或交錯成梅花形都可。耳棒的兩端密度要大,讓菌絲很快佔領陣地,避免雜菌侵入。點種的深度,以透過樹皮進入木質部3~4分。
8、上堆定植:上堆,是為了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使菌絲很快在耳棒內萌發定植、生長發育,這是接種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步驟。其方法是:先選好上堆地點,把雜草清除,灑少許殺蟲葯劑或漂白粉,耙入土內,然後將接種好的耳棒平放推起,堆成「井」字形或「魚背」形都可,堆高3尺,即用塑料薄膜嚴密覆蓋,周圍用土壓住,撒一圈殺蟲葯,防止螞蟻上堆吃菌絲。堆內溫度應保持22℃~32℃之間,濕度保持60%~70%,如果溫度過高時,可將周圍薄膜揭起通一次風,使溫度降下即可,每隔10天左右的時間,進行一次翻堆,即上下內外全面進行一次翻動。使堆內耳棒的溫、濕度經常保持均勻。第一次翻堆不必灑水,以後每翻一次灑一次水,若有機會接受雨水更好。約1個月左右時間即可定植。
9、散堆排場:耳棒經過上堆定植後,菌絲已經長出耳棒,便可散堆排場。排場的目的,是讓耳棒貼地吸潮,接受自然界的陽光雨露和新鮮空氣,改變它的生活環境,讓它很快適應自然界,促使菌絲進一步在耳棒內迅速蔓延,從生長階段轉入發育階段。排場的方法,是把耳棒平鋪在地面上,全身貼地不能架空,每根間距2指。場地最好有些坡度,以免下雨場地積水淹了耳棒。每隔10天左右的時間進行一次翻棒,即將原貼地的一面翻上朝天,將原朝天的一面翻下貼地,使耳棒吸潮均勻,避免好濕的雜菌感染。約1個月的時間耳芽大量叢生,這時便可立架。
10、立架管理:當耳芽長滿耳棒後,說明了菌絲的生長發育已進入結實階段,這時正需要乾乾濕濕的外界條件,立架後可以滿足它的需要,並可減少那些不適應這種條件的雜菌和害蟲。立架的方法,是用一根長桿做橫梁,兩頭用帶叉的樹丫子撐住,然後把耳棒斜靠在橫樑上,構成「人」字形,每棒間距2寸。每架以50根棒計算產量。上架後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有收沒收在於種,收多收少在於管」,說明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除長草、雜菌、害蟲、調節溫濕度、空氣和光照。夏天中午要盡量避免強光直射耳架,冬季對始花耳棒要放倒,讓它貼地吸潮、保暖,促使來年早發芽、早結耳。
11、採收晾曬:木耳長大後,要勤收細揀;確保豐產豐收。著耳和秋耳要揀大留小,讓小耳長大後再揀,伏耳要大小一齊揀,因為伏天溫度高,蟲害多,細菌繁殖快,會使成熟的耳子被蟲吃掉和爛掉。揀耳時間,最好在雨後天晴耳子收邊時,或早晨趁露水沒干耳子潮軟時採收。採回時應放在曬席上攤薄,趁烈日一次曬干,曬時不宜多翻,以免造成拳耳。如遇連陰雨無,首先應採取搶收搶採的辦法,把採回的濕耳子平攤到干茅草或干木耳上,讓於茅草或干木耳吸去一部水分,天晴後再搬出去一同曬干。如果搶收不過來時,可用塑料薄膜把耳架苫住,不使已長成的木耳再繼續淋雨吃水,造成流棒損失。
⑥ 木耳這種植物怎麼進行人工種植
野生黑木耳煲雞湯,非常滋補吧。木耳具有清腸胃、降血脂、補鐵補血的作用,所以我們那邊經常用黑木耳作為補血食補材料。像我這種乾瘦的身材,經常是家人強制要求進補的,奈何無論怎樣補,我依舊是不受用啊。
在分辨野生木耳和人工種植木耳方面,拿黑木耳來舉例。可以這樣做:
1.野生黑木耳雖然生長更自然,但是顏色不會很濃郁的,不要以為會很黑,這是偏見。由於是野生的,經過大自然的鍛煉,自然沒有那麼好看,外形也閑的小些,顏色也偏黃。而人工種植的,顏色會比較黑。
2.可以嘗一嘗,你會發現,野生木耳口感更為勁道。
3.聞聞味道。在超市裡買木耳,可以聞下味道。野生木耳會帶有與香菇相似的味道,並有點中葯味。而人工的話,這方面的味道則不明顯。
4.觀察木耳的質地,野生木耳應該會比較堅挺,握起來有韌性,也不易捏碎。
5.將野生黑木耳放入水中,觀察,會看到木耳漂在水面,之後慢慢吸水、吸水量也比較大。葉體肥厚,吸水後會均勻浮在水中,顏色為棕黃色偏黑。
有的商販會用價格便宜的地耳冒充黑木耳。但我們要知道,地耳的營養價值沒有黑木耳的高,味道當然也不及黑木耳,雖然模樣相似。地耳個頭比較大,而黑木耳會比較小。地耳要厚些,黑木耳則薄。地耳的正面多是紅褐色的,背面泛黃,黑木耳正面為黑色,背面是灰白色。
從目前來看,市面上的野生木耳其實很稀少,要知道新鮮木耳曬成干貨本來就要很多的量。我們常見到木耳,多是通過人工栽培,或是端木種植的。
⑦ 木耳的種植方法有幾種
黑木耳栽培方法主要分為段木栽培與塑料袋代料栽培兩種。
1、制種
菌種有鋸木屑菌種與枝條菌種,前者用鋸木屑與麥麩等配製成培養基;後者用直徑1cm的枝條切成1.5cm長,加入蔗糖、米糠等營養成分,裝瓶後高壓滅菌,接入母種,在25~28℃下培養1個月,菌絲即可長滿瓶。
2、栽培場地選擇
栽培黑木耳的場地,應選擇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背風向陽,光照時間長,遮陰較少,比較溫暖,晝夜溫差小,濕度大,而且耳樹資源豐富,靠近水源的地方為好。
場地選好後要進行清理,首先把雜草、枯枝爛葉清除干凈,開好排水溝,並在地面上撒石灰和噴敵敵畏等進行滅菌殺蟲。
3、耳木准備
栽培黑木耳的耳樹,種類很多,凡能栽培香菇的樹種都可用來栽培黑木耳。主要的是選用殼斗科、樺木科等的樹種,如麻櫟、栓皮櫟、槲櫟、白櫟、米櫧、華氏櫟等;此外,楓楊、楓香、榆樹、槐樹、柳樹、桑樹、懸鈴木、榕樹等也是產區常用的樹種。砍樹時期是從樹木進入休眠之後到新芽萌發之前。樹齡以8~10年生為宜。樹徑在10~14厘米為好。砍樹後經去梢。剃枝,據截成1~1.2米的段木。把鋸好的段木,架曬在地勢高、乾燥、通風、向陽的地方,使它盡快發酵。每隔10天左右翻動一次,促使段木乾燥均勻。一般架曬30~40天,段木有七、八成干,即可進行接種。如段木有感染雜菌、害蟲,可在接種前用茅草或樹枝熏燒,至表皮變黑為度,既可清除病蟲,又可增強樹皮吸熱、吸水性能,有利黑木耳菌絲的生長。
4、接種
人工接種是栽培黑木耳成敗的關鍵工序,也是新法栽培最大的特點。接種時間,一般以氣溫穩定在15℃以上,有利於黑木耳菌絲生長的時候。具體時間因各地氣候條件不同而有差異,南方各省約在3~4月間。適當提早接種,有利早發菌,早出耳,同時早期接種氣溫低,可減少雜菌,害蟲的感染。接種前,先將段木表面清洗,再放陽光下曬2~3小時後備用。人工接種常用的菌種有木屑菌種、樹枝菌種和楔形木塊菌種。接木屑和樹枝菌種的,要用電鑽或直徑11~12毫米的皮帶沖 打孔,穴探15~2厘米。一般縱向種穴間距離10~12厘米,橫向種穴間距離為4~6厘米。如適當密植,把縱向種穴間距離縮短至6~7厘米,有利於發菌和提高產量。行與行的穴交 錯成品字形或梅花形排列。木屑菌種要塞滿穴,外加比接種穴直徑大2毫米的樹皮蓋,蓋平、蓋緊,以防菌種乾燥。接樹枝菌種的,種木要與耳木平貼。打穴、接種、蓋蓋等要連續作業,以保持接種穴、菌種和樹皮蓋原有的濕度,才有利於菌種的成活。採用楔形木塊菌種的,要用接種斧或木工鑿,在段木上砍鑿成45°角2厘米深的接種口,然後用小鐵錘將楔形木塊菌種打入接種口,錘緊、錘平。
5、定植管理
接種後,為保持較高的溫、濕度和足夠的空氣,以促使菌種在耳木中早發菌、早定植,提高成活率,必須將耳木上堆。其方法是將接種好的耳木,排成「井」字形的架,分層堆疊成一米高的小堆,堆內懸掛干、濕溫度計,四周用薄膜覆蓋嚴密,堆溫控制在22~28℃之間,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0%左右,耳木之間要留5~6厘米的空隙以利良好通氣。上堆後每隔6~7天翻堆一次,調換耳木上下左右內外的位置,使溫濕度一致,發白均勻。如果耳木乾燥,可適當噴水調節,待樹皮稍干後,再覆蓋塑料薄膜。遇氣溫高時,每隔3~5天在中午揭膜通風 換氣一次,並結合噴水降溫。一般經3~4星期的堆疊,黑木耳的菌絲已長入耳木,即可散堆排場。
6、散堆排場
散難排場是上堆的繼續,目的是使菌絲向耳木深處蔓延,並使其從生長階段迅速轉入發育階段。排場的場地要求向陽潮濕,並有適當遮蔽,排場時將耳木一根根平鋪在有短草的地面上。如為泥土地,應先橫放一根小木桿,然後將耳木一根根頭著地排放於橫桿上,每根耳木相距6~8厘米。這樣既有利吸收地面潮氣,接受陽光雨露和新鮮空氣,促進耳芽生長,又可避免耳木全部貼地,造成過濕,悶壞菌種和泥土濺污耳木。排場階段,每10天左右要將耳木翻動一次,經過一個多月時間,耳芽大量發生便可起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