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場功能分區有哪些
一、廣場的構成要素:
城市廣場是城市中由建築物等圍合或限定的城市公共活動空間,通過這個空間把周圍的各個獨立的組成部分結合成整體,城市廣場有一定的功能或主題,圍繞該主題設置的標志物、建築空間的圍合和公共活動場地是構成城市廣場的三要素,城市廣場作為外部空間應與建築的內部空間相互延伸及補充。
二、廣場的功能分類:
1、市政廣場:政治、文化、集會、慶典、檢閱、禮儀、傳統民間集會場所,平坦、開闊適於人流疏散。主體建築是室內集會空間,廣場則是室外集會空間。
2、休閑廣場:樹、花、台、水、小品供人們觀賞,布局自由。廣場應具有歡樂、輕松的氣氛,並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構思。
3、紀念廣場:事件、人物、紀念、紀念物控制空間,其空間布局及形式應滿足氣氛象徵的要求,各要素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
4、交通廣場:組織交通、人流、車流發散,是城市交通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起交通、集散、聯系、過渡及停車作用。
5、宗教廣場:布置在教堂、寺廟和祠堂前舉行宗教慶典、集會、遊行的廣場,設有宗教禮儀設施,當代則與參觀商業休閑功能結合。
(1)廣場空間組織分別包括哪些方法擴展閱讀:
廣場活動空間有:
①節日慶典、公共聚會、藝術活動等大型活動場地。
②聊天、遛鳥、下棋等規模恰當的交際場所。
③游戲、玩耍及健身等運動場所。
有活力的城市廣場空間,應具有人與空間互 動,相互作用產生聚集效廣場不僅具有娛樂健身的作用,還蘊含著藝術審美、文化傳承和社會和諧的功能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廣場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一個體現。
B. 廣場的序列空間可劃分成哪幾個部分人們可以感受到哪些樂趣
廣場的序列空間可劃分為(前導、發展、高潮、結尾)幾個部分,人們在這種序列空間中可以感受到(空間的變幻、收放、對比、延續、烘托)等樂趣
C. 空間組織形式有哪些
1、按工藝專業化形式組織生產物流,特點是把同類的生產設備集中在一起,對要生產的各種產品進行相同工藝的加工,即加工對象多元化,但加工工藝、方法相似。
2、按對象專業化形式組織生產物流,特點是把生產設備、輔助設備按生產對象的加工路線組織起來,即加工對象單一,但加工工藝、方法卻多樣化。
3、按成組工藝形式組織生產物流,特點是按成組技術原理,把具有相似性的零件分成一個成組生產單元,並根據其加工路線組織設備。
D. 城市廣場的概念是什麼城市廣場的分類又包括哪些
城市廣場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統中具有多種功能的空間,是人們政治、文化活動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築最為集中的地方。城市廣場體系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開放空間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包括:城市廣場體系空間結構;城市廣場功能布局;廣場的性質、規模、標准;各廣場與整個城市及周邊用地的空間組織、功能銜接和交通聯系。 目前,大致形成共識的觀點如下:城市廣場是城市居民社會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城市的客廳」。城市廣場具有集會、交通集散、居民游覽休息、商業服務及文化宣傳等功能,簡而言之,廣場具有展示的功能。甚至在許多的影視娛樂節目都採用廣場的概念,如「媒體廣場」、「娛樂廣場」等都可以體現廣場是一個展示某種「東西的地方」。城市廣場分類按照廣場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統中所出的位置分類可分為集會遊行廣場(其中包括市民廣場、紀念性廣場、生活廣場、文化廣場、遊憩廣場)、交通廣場、商業廣場等。但這種分類是相對的,現實中每一類廣場都或多或少具備其他類型廣場的某些功能。因此,城市廣場的費雷從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廣場的功能。 1、集會遊行廣場。城市中的市中心廣場、區中心廣場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築,平時為城市交通服務,同時也供旅遊及一般活動,需要時可進行集會遊行。這類廣場有足夠的面積,並可合理的組織交通,與城市主幹道相連,滿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貨運交通。可在廣場的另一側布置輔助交通網,使之不影響集會遊行等活動。例如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海市人民廣場、昆明市中心廣場和前蘇聯莫斯科紅場等,均可供群眾集會遊行和節日聯歡之用。這類廣場一般設置較少綠地,以免妨礙交通和破壞廣場的完整性。在主席台、觀禮台的周圍,可重點設計常綠樹。節日時,可點綴花卉。為了與廣場及周圍氣氛相協調,一般以規整形式為主,在廣場四周道路兩側可布置行道樹組織交通,保證廣場上的車輛和行人互不幹擾、暢通無阻。廣場還應有足夠的停車面積和行人活動空間,其綠化特點是一般沿周邊種植,為了組織交通,可在廣場上設綠地種植草坪、花壇,裝飾廣場,形成交通島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內。 2、交通廣場。一般是指環行交叉口和橋頭廣場。設在幾條交通幹道的交叉口上,主要為組織交通用,也可裝飾街景。在種植設計上,必須服從交通安全的條件,絕對不可阻礙駕駛員的視線,所以多用矮生植物點綴中心島。例如廣州的海珠廣場。在這類廣場上可種花草、綠籬、低矮灌木或點綴一些常綠針葉林,要求樹形整齊,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較好的綠化效果;同時也可設置噴泉、雕塑等。交通廣場一般不允許入內,但也有起街心花園作用的形式。 3、商業廣場。當代交通擁擠,採取人車分流手段,以步行商業廣場和步行商業街的形式為多,及各種集市露天廣場形式。
E. 廣場設計的設計內容
1.廣場環境設計應賦予廣場豐富的文化內涵
2.廣場的環境應與所在城市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周邊的環境,街道,建築物等相互協調,共同構成城市的活動中心。設計時要考慮到廣場所處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與價值。注重設計的文化內涵,將不同文化環境的獨特差異和特殊加以深刻領悟和理解,設計出該城市,該文化環境下,該時代背景下的文化廣場。用適合該廣場的表現形式將其表達。
3.豐富廣場空間的類型和結構層次與周圍整體環境在空間比例上的協調統一。城市文化廣場的結構一般都為開敞式的,組織廣場環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圍的建築,結合廣場規劃性質,保護歷史建築,運用合理適當的處理方法,將周圍建築很好的融入廣場環境中。廣場空間的類型和層次可看作是廣場環境系統的空間結構,豐富空間的層次和類型是對系統結構的完善,將有助解決廣場使用多樣性的需求。
豐富空間的結構層次。可以利用尺度、圍合程度、地面質地等手法從廣場整體中劃分出主與從、公共與私密等不同的空間領域。在不同空間豐富空間邊沿的狀態。人的行為表明人在空間中傾向於尋找可依靠的邊界,即「邊界效應」。環境通過物質形式向人提供傳達環境意義的線索。因此,在空間邊沿的設計中,豐富其類型,提高人們選擇的可能性,從而滿足多樣性的需求。
4.廣場與周圍建築環境和交通組織上的協調統一。城市廣場的人流及車流 集散,及其交通組織是保證其環境質量不受外界干擾的重要因素。城市交通由廣場的交通組織和廣場內部交通組織兩部分組成。城市交通與廣場的交通組織上,要保證有城市各區域到廣場的方便性。
在廣場內部的交通組織上,考慮到人們參觀,瀏覽交往及休閑娛樂等為主要內容,結合廣場的性質,很好的組織人流車流,形成良好的內部交通組織,使人們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擁有欣賞文化廣場的場所及交往機會。
5.標志物與可識別性標志物本身就是為了提高廣場的可識別性。這里要明確可識別性的含義。可識別性是易辯性和易明性的總和。因此,可識別性要求事物的獨特性,針對城市廣場來說,其可識別性將增強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價值。
F. 城市廣場的設計包括哪些方面
城市文化廣場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統中具有多種功能的空間,是人們文化活動的中心。中碳智業集團為您解答,城市廣場景觀設計一般還應把握以下原則:
一、「以人為本」的原則
一個聚居地是否適宜,即是否與市民在行為空間和行為軌跡中活動和形式相符。適宜,即是一種充分而適意。現代廣場則出現大片的綠地,並通過巧妙的設施配置和
交通,強化廣場作為公眾中心「場所」精神。現代廣場的規劃設計以「人」為主體,體現「人性化」,其使用進一步貼近人的生活。
二、地方特色的原則
城市環境、文化反映城市的精神狀態,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首先,城市廣場景觀設計應該突出其適應當地的地形地貌和氣溫氣候等。
其次,城市廣場還應該突出其人文特性和歷史特性。城市廣場建設應承繼城市當地本身的歷史文脈,適應地方風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築藝術特色。
三、效益兼顧的原則
城市文化景觀廣場的功能向綜合性和多樣性衍生。因此,城市廣場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要有創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還應體現出社會與環境和諧相處。首先,城市廣場
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築、空間和樞紐,是市民社會生活的中心,起著當地市民的「起居室」,外來旅遊者「客廳」的作用。其次,城市文化廣場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
涉及到建築空間形態、立體環境設施、園林綠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統銜接等方面。
四、突出「文化」主題的原則
城市文化廣場是相對於商業、休閑等功能性等,它以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文化的特徵更加明顯。廣場文化是在廣場這個特定的空間里呈現出的文化現象及其本身蘊
涵的文化特質。文化氣息濃厚的廣場建築、雕塑和配套設施等為廣場文化挖掘出更為深遠的意義。同時,各城市區域、風俗文化的表現也是廣場文化最突出的一種形
式。
G. 城市公共空間的廣場空間:
廣場型的城市公共空間包括廣場、公園、停車場等,具有「靜」與「終」的特質,也是人們停留下來,在其中進行活動時間較長的公共空間。而現代城市中的廣場和公園的「迷你化」,便是高密度的城市中心滿足市民公共活動需求的見證。 它們應該無處不在——它們向一個個點一樣遍布城市中心,可能在你上班的路上、回家的路上、還可能在你吃午餐的地方。
「口袋公園」(Vest Pocket Park)面積小,從車行和步行交通線中分離出來,是一個尺度宜人、遠離雜訊,圍合而有安全感的室外開放空間。
口袋公園一個獨特的特徵是——它們是由一塊空地或被遺忘的空間發展起來的。許多口袋公園是社區組團、私人實體或基金會利用這些空間建成公園,為當地的鄰里使用。包括小型活動空間、兒童游樂空間、會見朋友的交談空間、午餐休息空間等 。 加強城市公共空間建設,是城市政府匯聚民心,體恤民情,為民積德行善的大好事、大實事,市民大眾的愛市意識和公共意識往往因這些善舉而逐漸增強。當公共空間品質不高,配置不公,供應不足時,容易引發社會不穩,犯罪率上升。一種並不難覓的現象是:許多城市中風光秀麗的公園、綠地常被政府機關、迎賓館及高爾夫球場等占據。有些高大的辦公樓和宏偉的前庭廣場,只能使平民百姓望而怯步。風景名勝區、旅遊聖地也常見什麼中心、基地的特殊用地。可喜的是,如今許多被少數單位占據的用地陸續回歸為真正的公共空間,如北京天壇公園等。
如有朝一日,中南海也被轉為大眾自由享用的人民公園,那必將成為震驚中外的重大惠民事件。在城市空間資源配置中,做到政府行政區不遠離百姓,政府辦公樓不成為豪華標志,少建或不建為少數人專用的非低碳度假享樂的空間與設施,盡量將公共資源為市民百姓服務,那才是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宗旨。 城市公共空間是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和市民大眾實現「詩意地棲居」理想的有力保障。但是在一些城市發展中,盲目追求GDP,片面追求領導任期政績,以致對破壞自然生態、污染環境的惡行懲治不力。許多所謂的「天災」實際上都與「人禍」有關。
為此,必須將環境友好、生態優先的戰略原則貫徹到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始終。建議在城市規劃中切實做好環境保護及相關基礎工程的專項內容;對任何重大建設項目在規劃設計的同時就進行環境影響分析與評估;反對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重視生態和實用功能,盡力保護建設地塊內的原生態自然環境(或可進一步綠化),嚴加管制填溝、挖山等行為;重視城市主導風向上風向的氧源森林及向城市中心輸氧通廊的建設;如有條件,可借鑒紐約中央公園的經驗,將棚戶區拆遷後的土地,闢建為大型森林公園綠地。協調自然,優化生態空間,是健康城市、宜居城市的基本構成條件。 城市公共空間總的發展趨勢是功能多樣化、形態多元化,只有適應於不同使用需求的多樣性,才能為使用者提供多種選擇的機會。各類公共空間承載著諸如交通、交往、休憩、散步、觀賞、健身、娛樂、餐飲、展示、教化、節慶等多種功能。多種人群,多種活動,多種事件,多種故事的匯聚生成了場所的活力,這就是公共空間的魅力所在。閱讀城市、體驗城市的本地居民和外來觀光者都會首選公共空間來享受人生、享受幸福。但是,有些城市公共空間特別是廣場,佔地很大,功能卻單一,沒有人群聚集,沒有事件發生,除了放放風箏外,很少有人光顧,花費了大量資金卻缺失活力。
總體來看,城市裡高質量的公共活動場所並不多,因為許多土地都讓開發商蓋樓了。在這有限的空間里,我們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使不同年齡、職業、愛好的人都能找到各自的興奮點,都能在這里收獲陽光,收獲愉悅。比如在部分城區適當開發或保留一片布局緊湊的小尺度、多功能的商住混合的步行社區,使人群和活動相對集中,並保持較大的密度,必定會積攢人氣,充滿活力。另外,在鄰近居住區的部分街巷或空地,有計劃地定位、定日或定時地組織集市、早市、夜市,也必會受到市民百姓的歡迎。熙來攘往,人頭攢動,類似《清明上河圖》的那種集市景象,正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生動寫照。當然這是與城管部門適度的人性化管理與引導分不開的。 街道是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城市交通和社會生活雙重功能。但許多城市尤其是一些特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交通擁堵「城市病」的侵擾。為了建設暢通城市,各地政府都在加強交通立法和交通環境治理,但這些整治工作往往都把重點放在車行交通特別是小汽車暢通上。在交通規劃分配街道空間時,也往往優先考慮車行,而將人行空間置於末位。經常採用拓寬馬路,建造立交橋的方式,甚至於允許小轎車佔用人行道停車,使步行環境更為惡化,致使街道生活消失。據有關統計,在我國25個特大城市中,步行在諸多通勤方式中平均佔37.2%,大於總出行量的1/3;在小城市中,步行則占更大比重,因此,我們不能忽視舒適、安全、便捷的現代步行環境的建設。
建議在相關規劃中,採取倒置的交通方式排列順序,即按步行、自行車、軌道交通或一般公交、私人轎車的次序發展交通,以便更好地適應低碳城市和低碳生活的要求。編制步行或慢行交通規劃,將各類空間中的步行道、樓宇間的空中連廊、地下通道等連接成步行系統;建設步行商業街、步行文化街、步行休閑街,並在步行街區中設置完善的服務設施,如座椅、報刊亭、小賣亭、室外餐飲等。
可悲的是,我們正在走西方發達國家「汽車崇拜」的歧路,汽車旅館、汽車影院等也已應運而生。我們把他們的失敗教訓誤以為是成功經驗,反而把自己「自行車王國」的健康、低碳出行傳統丟掉了。如今西方又再提倡騎自行車,我們是否也該跟著回歸歷史了? 城市文化和文化力是城市軟實力的組成要素。在公共空間建設中,利用文化設施、文化活動及建築藝術、環境藝術來表現城市文化主題特色,對提升環境文化品味和社會教養水平會起到潛移默化作用。
尊重文化,傳承文脈,是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重要原則,據此而設計建造的公共空間易為市民大眾所認同。當然,還要注意兼顧高雅文化和草根文化、民俗文化的融合。重慶市長壽區有一個長壽廣場,其主題就是「長壽」。在廣場上並沒有立什麼偉人雕像,而是敬奉了一尊和藹可親的老壽星塑像。許多老年人都坐在老壽星周邊的座椅上歇息、養神,真是一幅和諧安詳的社會圖景,很有生活情趣和感染力,老百姓都親昵地稱其為老壽星廣場。
當前,各地政府紛紛提出文化立市、文化興市、文化強市的宣傳口號。文化街區、文化廣場、文化中心(網上文化中心)、文化產業帶、文化創意園及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大劇院等,皆乘國家擴大內需之機而大幹快上。在如此大好的形勢下,我們特別需要防止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 人們對城市公共空間最直接最真切的體驗,往往是從細部細節中得到的,城市政府對市民大眾的人性關懷也往往是在細微處體現的。如在街口或廣場的一角設有報刊亭或閱報欄,人們從瀏覽中體味城市文化氛圍;凡是公共空間必有潔凈的休憩設施;廣泛設置各種文字的街路指示圖;統一裝設公眾信息自由發布板;路名牌提供街道方位及該路段門牌的起止號;完善配置專為老年人和殘障人服務的無障礙通道和智能化設施;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保護建築安設銘牌等等。這些精做的細部,有助於起到傳遞愛心,引領世風回歸道德高地的教化作用。
在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要積極倡導與實踐人性化設計理念,戮力創建人性場所:尺度宜人,設施完善,通達便利,供人自由平等享受;一般不需要「宏大敘事」,而是處處為普通人的普通事著想,夏可乘涼,冬可納陽,坐有椅凳,行有甬道,賞有風景,娛有場地,一切皆為使用者的舒適和愜意。這樣的公共空間建的越多越好。北京市天壇南門外的安樂林公園本是一座禪寺的綠地,現已成為附近居民區普通百姓的休閑天堂。這里沒有幾何構圖,只有人性細部,樹蔭濃密,空氣清新,滿園洋溢著恬靜安逸。現實中,小而親、小而美的人性場所比大而冷漠的曠地更受公眾歡迎。 在我國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中,追風逐浪的現象屢見不鮮。世紀廣場熱、新天地熱、微縮景園熱、大草坪熱、大樹進城熱等曾經盛行一時,在各地城鎮都能找到巴黎凱旋門、北京天安門、聖彼得堡冬宮和華盛頓國會大廈等粗糙低劣的仿製品。
這種不研究創造本土特色的城市建築文化,卻盲目克隆外國外地成果的行為是沒有前途的,其所復制的東西因缺失文化價值,早晚會遭到被拆除的命運。有人說,當前中國人的仿製能力已從工業產品發展到城市和城區,是有一定根據的。在我國倡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科學發展進程中,在各行各業都在將「中國製造」轉化為「中國創造」的奮斗中,我們的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也必須擺脫桎梏,走創新之路,用實際行動支持原創現代空間和建築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在城市規劃領域,有些規劃師常習慣於套用現成的規章標准,甚至將規范、條例具體內容照抄至文本中。他們很少去思考如何凸顯該地特色和文化創新,因而容易形成「千城一面」、個性不強的空間形態。當前,我國城市規劃設計如何創新,還有待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