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通過了解辛亥革命百年來中國的歷史變遷,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你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如何傳承辛亥革命精神
百年前,中國發生了開天闢地的辛亥革命,中國從此結束了數千年的帝制,走向了共和。這是一場真正的大革命!百年後,我們隆重紀念這場革命,因為這場偉大的革命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進程,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政治遺產。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總結出許多政治經驗和智慧,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帶來新的啟示。筆者得到的新啟示之一便是對「革命」一詞有了新的認知、理解和感悟。
今天吾輩有幸重新讀到許多歷史文獻,筆者發現,事實上清王朝不是被推翻的,而是在各種力量的角力中,清王朝審時度勢退出了歷史舞台。從某種意義上說,辛亥革命的偉大之處正在於它以暴力開始,以妥協終結,大革命的完成是以大妥協落幕,避免了大流血和大分裂而又基本實現了辛亥革命的理想。
辛亥革命清楚地表明,中華民族是個政治上十分成熟的民族,是個具有偉大政治智慧的民族。它成熟的集中表現,就是辛亥革命中表現出來的各種政治力量和各種利益集團均能以中華民族大局為重,都能協商妥協,而非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這種精神品格的集中表現就是清帝的《遜位詔書》。這個詔書不過短短三百多字,然而它卻凝聚了中華各民族的智慧,集中體現了當時各個政治派別和政治力量的利益訴求,從而為各方所接受。進而使中國順利結束了帝制,為走向共和奠定了政治基礎和方略。這個《遜位詔書》名為清廷的詔書,實際上從詔書的醞釀,到起草、修改、定稿與頒布都是各方反復協商妥協的結果。當時的政治勢力主要有四種:以清帝為代表的舊統治者、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者、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集團以及滿蒙藏回邊疆少數民族。
詔書開宗明義:「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詔書表明清廷明大體,識大義,審時度勢,願意以大局為重,尊重民意,不願逆潮流而動,不願意繼續武力鎮壓人民的革命,進而願意與各方協商妥協,談判條件,開創新的共和局面。
傳統的說法是清廷逼於無奈不得不退位。的確,清廷當時已在風雨飄搖之中,如果負隅頑抗,遲早的結果必然是滅亡,但是這個「遲早」對國家民族卻關系重大。試想,當時長江以北還基本在清政府統治下,滿清的軍隊還基本完整,選擇對抗到底或退守關外,那麼中國將在內戰中煎熬少則數年,多則幾十年。不能不說,清廷選擇悄然退位,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總期人民安堵,海內刈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免去戰火,對清廷統治階級自己是明智之舉,對中華民族是善意之行,至少其結果對國家人民最有利。清廷的退位選擇是順應潮流,應予肯定。清廷表現出了值得稱道的妥協精神。
就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而言,他們對清廷可謂恨之入骨。清廷是他們的革命對象,他們早先的口號是「驅除韃虜」,與滿清政府不共戴天。同時孫中山等革命領袖也是清廷長期的通緝對象。但在急速的辛亥革命過程中,革命黨人在政治上迅速成長成熟,很快調整革命口號和目標。把清廷這一勢不兩立的敵人,變成可以談判協商的對象,只要清廷和平退位,可以給予政治和生活上的優待。他們主動與清廷議和,商談退位安排,促使清廷體面下台。為了達成共和的基本革命綱領和中華民族統一,孫中山又把「驅除韃虜」的政治主張變成了五族共和的政治目標。孫中山明確提出了只要滿、蒙、回、藏各族贊同共和,贊同中華民族統一體,不僅不予對立,相反給予優待。終於與各方達成《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促使滿、蒙、回、藏各族贊同清廷退位,襄贊共和,擁護民族統一,避免了國家和民族的分裂。
同時,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積極與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集團和談,提出在共和的前提下,可以選袁世凱為共和國總統;孫中山主動以此條件讓出大總統的位子。對此,傳統上的評價對孫中山頗有微詞,認為是他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的表現,是資產階級軟弱性的表現。筆者認為,孫中山的妥協不僅不是軟弱,不是革命不徹底,而是識時務、善權衡、懂容忍、知利害、曉大局。如果相反,既不與清廷妥協,也不與袁世凱妥協,那唯有一戰,辛亥革命能否勝利,有多少成果就很難說了。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在辛亥革命中表現出了以民族大義為重,以推動中國走向共和為宗旨,不計個人得失等革命精神,同時表現出了極高的政治原則性與妥協性,十分值得稱道。
再說袁世凱,我們也不能因為他死前的稱帝而抹殺他在促成清廷退位中的作用。在辛亥革命中袁世凱是最有決定作用的一個人,可以說,如果他死心塌地忠於清廷,與革命黨人頑抗到底,辛亥革命將是另外一個樣子。如果他與孫中山結成真正的同盟,或願在孫中山的麾下,那革命的局面又會完全不同。可惜,袁世凱就是袁世凱,他是新舊社會交替時期的歷史人物,說到底,只能是歷史的過渡人物。他利用他的軍隊、地位、權勢,玩弄權術,使他的利益最大化在可預料之中。他能與革命黨人妥協,能逼迫清廷退位,能接受共和(哪怕是表面上的)就不容易了。我們今天應該用寬容的心來評價這位歷史人物,事實上袁世凱在促成《遜位詔書》的頒布上居功至偉。
袁世凱是個政治高手,他同樣懂得審時度勢,同樣會採用軍事的和政治的手段,同樣在辛亥革命中表現出了強硬的一面和妥協的一面。妥協是各參與方共同妥協的結果,離開了袁世凱的妥協,《遜位詔書》難以出台。
在辛亥革命中,以往人們常常忽視了當時的另一股政治力量的存在,即滿、蒙、回、藏等幾個邊疆少數民族。這幾個邊疆民族與滿清政府有著特別的關系,在當時的中國有特別的地位。辛亥革命之時,他們可以有三種選擇:其一,選擇支持及至脅迫清廷與革命黨人頑抗到底;其二,選擇獨立,乘亂分裂;其三,支持共和,繼續與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堅持與中國一體。十分幸運的是,革命黨人給了他們足夠的優待、尊重和理解。他們愉快地選擇了接受《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自願五族共和。這些少數民族在辛亥革命中的正面作用和重要貢獻,我們也絕不能忘記。
總結辛亥革命的歷史,讓我們悟出一個基本的政治道理:政治需要各方協商,各方訴求需要相互妥協,總體利益需要共享,贏家不能通吃。當今,我們在國內追求和諧社會,在國際上追求和諧世界。協調各方立場,照顧各方利益,盡可能在矛盾與沖突中尋求共同點,應當成為我們基本的政治共識。以筆者看來,政治真乃眾人之事,是參與各個之事,亦涉及各方之事。這就需要「四」協,即:一是協作,當今之大工程,無論政治的、軍事的或經濟建設的,哪個能離開各方協作;二是協調,各方參與必然要協調各方立場、各方利益、各方人事,否則何以協作;三是協商,協調不是你命令我或我命令你,是友好協商,是平等協商;四是妥協,各方的立場、利益、訴求都是有差別的,不可能完全一致,這就需要相互妥協,沒有妥協就達不成一致,協商就不會有結果。輕則不歡而散,重則兵戎相見。
㈡ 你會用怎樣的方式來銘記歷史頓號紀念辛亥革命呢
把辛亥革命深深地記在心中才是最好的方式來銘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㈢ 辛亥革命已經過去100多年了但革命者不怕犧牲的愛國精神在我們心中我們可以用什麼方銘記歷史念辛亥革命
首先要記住這個時間,1911年10月10日夜爆發的武昌起義。其實,起義時間與原計劃有變,這也反映了救國、愛國思想已經在一些進步人士的努力下,有了比較廣泛的認識。所以,革命是遲早的事兒。而今天,銘記最好的方式,仍是愛過思想及其延續,成功來之不易!
㈣ 歷史 辛亥革命 怎樣銘記歷史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中國人民斗爭的法展開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並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3)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發了人民的愛過熱情和民族覺醒(4)促使社會經濟 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積極的變化(5)不僅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㈤ 小學生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銘記歷史,紀念辛亥革命
可能言傳和看動畫都無法達到銘記歷史,紀念辛亥革命的效果。
可以考慮買相關的歷史書籍,前往歷史紀念館參觀,再來了解歷史中英雄們的偉大功績,可以有助於小學生對英雄前輩有崇拜與追念的想法,也就能銘記這一段歷史,用前輩的歷史來提醒自己努力奮斗 。當然,也可以收集一些紀念品,表示紀念。
㈥ 你是以怎樣的方式來銘記歷史紀念辛亥革命的
每年去南京中山陵拜謁中山先生,緬懷他在辛亥革命和中國民主革命中做出的貢獻
圖為中山陵(若侵刪)
㈦ 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記住歷史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爆發的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1905年孫中山領導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聯合組成中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發動革命斗爭,為辛亥革命准備了條件。1911年,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地區興起了保路運動,在同盟會的策動下,由文學社、共進會領導,湖北的一部分新軍於10月10日在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各省紛紛響應,清政府迅速瓦解。1912年(民國元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以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 12日清帝被迫退位,結束了清朝政府的統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動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但它沒有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偉大任務。